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阶前石竹,阶前石竹王绩,阶前石竹的意思,阶前石竹赏析

阶前石竹,阶前石竹王绩,阶前石竹的意思,阶前石竹赏析

2023-08-01 08:50: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aterpilla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阶前石竹,阶前石竹王绩,阶前石竹的意思,阶前石竹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阶前石竹,阶前石竹王绩,阶前石竹的意思,阶前石竹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阶前石竹,阶前石竹王绩,阶前石竹的意思,阶前石竹赏析

篇1:阶前石竹,阶前石竹王绩,阶前石竹的意思,阶前石竹赏析

阶前石竹,阶前石竹王绩,阶前石竹的意思,阶前石竹赏析 -诗词大全

阶前石竹

作者:王绩  朝代:唐 上天布甘雨,万物咸均平。自顾微且贱,亦得蒙滋荣。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所营。

篇2:戏题阶前芍药

唐代柳宗元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译文

平常的花草都随时令的变迁而凋谢,唯有这美丽的牡丹仍开放在今晨。

溢满露珠的鲜红的花朵,象喝醉了甘醇微微倾斜,美好的姿态留给了将逝的暮春。

独自欣赏一直到西阳下沉,温暖的春风把枝叶摇动频频。

浓郁芳香自窗外透入,好似与静卧的人来相亲。

真想像《溱洧》诗中的少男少女一样,摘一朵牡丹赠给悠悠的南国美人。

注释

芍药:这里指牡丹。《开元天宝花木记》:“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松窗录》:“开元(713-741)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

与时谢:指随着时令的变化而凋落。

妍(yán焉)华:美丽的花。

欹(qī妻)红:倾斜的意思,欹红,倾斜的红花。

窈(yǎo腰)窕(tiǎo朓):(女子)文静而美好。这里形容芍药花姿态的美好。

暄(xuān宣)风:暄,(太阳)温暖,暄风即暖风。

溱(zhén诊)洧(wěi尾)赠:《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溱洧”,郑国的两条水名,在今河南境内。古之芍药为香草名,青年男女以芍药相赠表示愿结情好。

南国:江南。

鉴赏

姚范《授鹑堂笔记》卷四十四说:“花卉九首(自注:指柳宗元《戏题阶前芍药》和苏东坡、党怀英等人的八首描写花卉的诗)…….元裕之尝请赵闲闲秉文共作一轴,自题其后云:‘柳州(柳宗元)怨之愈深,其辞愈缓,得古诗之正,其清新婉丽,六朝辞人少有及者……”元裕之认为“怨之愈深,其辞愈缓”是《戏题阶前芍药》高出其他几首花卉诗之处,而“清新婉丽”是六朝辞人所缺乏的。这样的评价毫不夸饰,恰如其分。柳宗元在这首诗中用戏谑的语气,轻松的笔调,清新的词句刻画牡丹不同凡花的美好形象,极委婉曲折地抒发了诗人的“复起为人”的愿望。

诗一开头就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以突出牡丹不同于普通花卉。“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欹红醉浓露,窃窕留余春。”众花大多随着春天的到来开放,也随着春天的逝去凋零,而牡丹却把花儿开放在暮春时节。那鲜艳的花朵,露珠滚动,把枝条压得有些倾斜了,极像多饮了一杯佳酿而有点微醺的佳人,那美丽的姿态,把春天匆匆的脚步也换留住了。作者的刻画表现了牡丹超凡脱俗、卓然独立的`品性。花如其人,牡丹的形象实则诗人自我品性的物化。

接着,作者继续状写牡丹自我欣赏的倩影和醉人的芳香。“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和煦的春风轻轻地摇曳着牡丹的枝叶,那婀娜的身影是那样的柔美。在没有百花争姘斗艳的春未,它并不感到孤独,它在欣赏自我,看重并保持自己的高洁。“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夜晚,牡丹沁人的芳香飘进窗内,好似来与静卧的人亲近。这四句诗用拟人的手法,把牡丹人格化,极富情趣。写花的“孤赏”也是写人的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柳宗元虽然在政治上惨遭失败,但他仍然执着理想,坚持既定的人生目标,“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何焯《义门读书记》说:“愿致溱洧赠”二句,陈思玉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结句虽戏,亦《楚辞》以美人为君子之旨也。”牡丹美丽芬芳,高贵典雅,象征人的美好品德,也是作者自喻。好花赠美人,美人有喻君子之意。柳宗元少有大志,才华横溢,用世之心极切,可是流贬永州,一弃十年,虽然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实际上是“拘囚”身份,是一个“闲员”,抱负不能实现,才华得不到施展,就象一朵被抛弃在荒野的牡丹。为此他痛苦,愤懑,然而又始终没有放弃,孜孜以求,希图进用。诗的结句极其巧妙而委婉地表达了急于用世,希求援引的愿望,因此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戏题阶前芍药》在艺术手法上主要是一个“戏”字,全诗用戏谑的口吻,加上拟人手法的运用,文辞清新,意味蕴藉,难怪近人藤元粹称这首诗“可为后人咏物轨范也”。

篇3:阶前花坛百日菊散文

阶前花坛百日菊散文

赤橙黄绿青蓝紫。我家门前花坛的菊花,一到夏天,便能能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整个夏秋时节,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丰富多彩,美艳怡人。

在我心目中,菊花是秋天开放的,人们常说“秋菊”,而我家门前的菊花,立夏过后便含苞欲放,花开夏秋两季,花期长达三个多月,人称“百日菊”。在我的心目中,菊花是黄色,人称“金菊”,古诗曰“黄花”,成语“明日黄花”,李清照词“人比黄花瘦”,苏东坡诗“明日黄花蝶也愁”。今天看来,这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菊花。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前去拜会宰相王安石,王安石不在,见其书案上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见后想,菊花在秋天盛开,即使在瑟瑟秋风中,也不曾落瓣,何来“满地金”?以为王安石写错了。于是,提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见后,很不乐意,为了教训这位年轻人,便有意将苏东坡贬任黄州团练副使,第二年,当他在黄州园林重阳赏菊时,一阵秋风吹过,只见菊花纷纷落瓣,的的确确满地铺金。这是一场笔墨误会,更是一段文人佳话。这说明经历是真,生活是文。不过,由于时代及科技的局限,他们心目中和笔下的菊花,总是只在秋天开放,花色全是单调的'金黄。而现今眼前的菊花,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菊花了。

百日菊,文学名百日草,别称百日菊、对叶菊、步步高、步登高、火球花、秋罗,是原产于美洲热带的一种菊科植物。为直立性一年生草本,株高40—120厘米。侧枝呈杈状分枝。叶对生,无柄,卵圆形至椭圆形,叶基部抱茎。花朵重瓣硕大,花色艳丽多样,有白、绿、黄、粉、红、橙等色,花形别致,变化多端,舌状多轮花瓣呈倒卵形,花期又长,且性强健、耐干旱、不耐寒、喜阳光、忌酷暑,而被广泛栽植,已成为园林中引人注目的夏秋花草。

百日菊花美丽娇艳,热情奔放。百日菊花语总体为:兴奋。而具体到颜色不同,花语也有异,洋红色:持续的爱;绯红色:恒久不变;白色:善良;黄色:每日的问候;混色:思念亡友……

我国历代文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在他们的笔下,菊花呈现了或娇艳,或雅致,或冷峻野逸,或笔力雄健,或气势磅礴,或清高正气的风貌。

大千世界,百花盛开,千姿百态,各有所爱。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都是同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人生经历和精神追求分不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独爱菊”的陶渊明发自肺腑,付诸行动且矢志不渝的真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喝菊花酒、赏菊花是享受田园生活的孟浩然的挚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的爱菊,虽有芳菲尽后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而更多的则是弥足珍贵的偏爱。

诗人们更多是借菊花来表达自己情感:黄巢《不第后赋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杨万里《咏菊》“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刘克庄《菊》“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度赞美了菊花美而不媚,艳而不妖,不畏寒霜,傲骨自芳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境界。

陶渊明爱菊爱到了极致,爱到了骨子里,表明诗人决意逃避现实,摆脱尘世的干扰,向往闲适恬静隐居生活的乐趣。无独有偶,之前的屈原也爱菊,“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餐落英”是诗人芬芳高洁品格的蕴蓄和追求。如果说,陶渊明是菊花象征意义的奠基者,那么,屈原就是菊花人格象征意义的开创者。

菊花是画家的爱物。唐宋有黄荃、赵昌、徐熙、滕昌佑、邱庆余、黄居宝诸名家高手。明陈淳洒逸,恽南田创造性地发扬了“没骨”写生,徐渭擅长大写意画菊,使其冷峻、疏朗、野逸之气达到极致。清石涛、八大山人更善用笔用墨,不施脂粉,以墨勾勒或点染,有清高神韵之气。近代画家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更是创作了许多笔力雄健、气势磅礴的佳作,更使其赏傲霜凌秋之气,超群绝伦,凌众之先。现代画家齐白石、陈半丁、潘天寿等也创作了很多菊花题材的作品,成为后学者的范本。

由此看来,历代文人画家钟爱菊花者甚多,如若他们知道,今天有一种花色多花期长的百日菊,在偏爱、独爱的同时,那当是他们的最爱、更爱了。

菊花,也是我的真爱、至爱,且由来已久,尤其是百日菊。虽然远不能与前人相提并论,同日而语,但爱菊之心是彼此相通的。自古菊花是“隐君子”,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清早起床,开轩面花圃;迟暮倦归,驻足赏菊花。文化苦旅,心灵憩园。我爱出我手,我手写我思,我思故我写,我写故我在。人淡如菊,心素如简,在这浮躁奢华的时代,为思想寻找到了一片宁静诗意的栖居地。

篇4: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宋词〗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简析】

难忘过去两次相逢。一次是初见,时节当是清朝前后,少女踏青时爱斗草游戏。她在阶前和别的姑娘斗草,裙子上沾满露水,玉钗在头上迎风微颤,那活泼的情态给小晏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次在七夕,女子于是夜须穿针乞巧拜新月。小晏和她在穿针楼上重逢,且看她靓妆照人,眉际沁出翠黛,粉脸生出娇红,一羞字可见两个已生情意,却道得空灵。不料华年似水,伊人亦如行云,不知去向了。

【赏析】

上片叙写与女子初见及其后交往,通过描写穿戴、刻画神态表现女子之美。起首一句,写有一天女子同别的姑娘在阶前斗草的时候,词人第一次看见了她。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而柳永《木兰花慢》清明词云“盈盈,斗草踏青” ,则春日亦有此游戏。“穿针楼上曾逢”,转眼又到了七夕。七夕,女子在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尝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这种风俗就从汉代一直流传下来。这天晚上,在穿针楼上,他又同她相逢了。“罗裙香露玉钗风”以下三句,是补叙两次见面时她的情态。她的裙子沾满了花丛中的露水,玉钗在头上迎风微颤。她“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靓妆才罢,新画的眉间沁出了翠黛,她突然看到了他,粉脸上不禁泛起了娇红。以上既有泛写,又有细腻的刻画,一位天真美丽的女子形象如在目前。末句一“羞”字,已露情意。

过片“流水”一联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共同生活结束了,姑娘不知流落何方。“春”也是象征他们的欢聚,可惜不能长久。“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高唐赋》)的典故,说她像传说中的神女那样,不知又飘向何处,依附谁人了。“酒醒长恨锦屏空”,人是早已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可是,那情感却一直留了下来。每当夜阑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是空荡荡的,他永远也找不回能够填满这空虚的'那一段温暖了。正因为她象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在梦里相寻了。“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在春雨飞花中,他独个儿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那女子。尽管这是在梦里,他仍然希望能够 找到她。此处以梦境相寻表现了词人对自己深爱过的女子深沉的爱恋和思念。

晏几道是一位没落的贵公子。然而,他与绝大多数玩弄、侮辱女性、不把女性当人看的封建士大夫不同,在许多作品中能以同情的、严肃的态度塑造底层女子的形象。此词便表现出词人不能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意无意地揭示出他心中有一种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崇高情操。

篇5: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翻译赏析

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翻译赏析

《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作者为宋朝诗人晏几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前言】

《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作品。这首相思词写男子与相爱的女子在“斗草”时节初识 又于“七巧”节重逢,离别后引起无限相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曾经爱过的女子的深深怀念。

【注释】

①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多用于咏水仙,故名。

②斗草,古代春夏间的一种游戏。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但宋代在春社、清明之际已开始斗草。

③穿针,指七月七日七巧节。《西京杂记》载:“汉宫女以七月七日登开襟楼,寄七子针”,以示向天上织女乞求织锦技巧,称之为“七巧节”。

④“罗裙”句,七夕月夜,你身着罗裙,裙湿香露;头戴玉钗,鬓插香花,立于夜风之中。唐·温庭筠《菩萨蛮》云:“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⑤“流水”句,从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化来,此处指女子去远,无处寻觅。

⑥行云,这里用“巫山云雨”的典故。这里指心爱的女子行踪不定。

⑦飞雨,微雨。

【翻译】

当你在阶前与女伴斗草时我们初次相见,当你在楼上与女伴穿针时我们再次相逢。少女踏青斗草游戏。只见你在阶前和别的姑娘斗草,裙子上沾满露水,玉钗在头上迎风微颤,那活泼唯美的情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次是七夕,少女夜须穿针乞巧拜新月。我和你在穿针楼上重逢,只见你靓妆照人,眉际沁出翠黛,羞得粉脸生出娇红,我们两个人已是生情意,却道得空灵。不料华年似水,伊人亦如行云,不知去向了。

【赏析】

此词系作者为思念一个自己曾经深爱过的女子而作,全词写情婉转而含蓄。作者正面写了与女子的初见与重逢,而对于两人关系更为接近后的锦屏前相叙一节却未作正面表现,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梦中相寻一节也写得很空朦,含蓄地暗示了多量的情感内涵,把心中的哀愁抒写得极为深沉婉曲。

上片不过是寥寥五句,可是一句一景,一景一情。景中不仅有人,也有人物的感情透出;而且,通过这情景交融的描写,又暗暗交代了双方的感情由浅丽深,逐步递变。更妙的是,这个女子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可以呼之欲出。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忆叙他与她在两个特定环境中的初次相见和再次相逢。“斗草阶前初见”写有一天女子同别的姑娘阶前斗草的时候,词人第一次看见了她。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穿针楼上曾逢”写转眼又到了七夕。女子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这种风俗就从汉代一直流传下来。这天晚上,穿针楼上,他又同她相逢了。

“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这三句,是补叙两次见面时她的情态。她的裙子沾满了花丛中的露水,玉钗头上迎风微颤。她“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靓妆才罢,新画的眉间沁出了翠黛,她突然看到了他,粉脸上不禁泛起了娇红。以上既有泛写,又有细腻的刻画,一位天真美丽的女子形象如在眼前。末句一“羞”字,已露情意。

下片则陡转话题,抛开往日美好的回忆,陷入眼前苦苦相思的.苦闷之中。“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的典故,表达了心中的无限惆怅。“流水便随春远”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共同生活结束了,姑娘不知流落何方。“春”也是象征他们的欢聚,可惜不能长久。“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高唐赋》)的典故,说她像传说中的神女那样,不知又飘向何处,依附谁人了。

“酒醒长恨锦屏空”,人是早已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可是,那情感却一直留了下来。每当夜阑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是空荡荡的,他永远也找不回能够填满这空虚的那一段温暖了。正因为她象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梦里相寻了。“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春雨飞花中,他独个儿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那女子。尽管这是梦里,他仍然希望能够找到她。此处以梦境相寻表现了词人对自己深爱过的女子深沉的爱恋和思念。

这首词写怀人。表现作者对往日相逢的美好回忆和如今孤独相思的不堪。全词前后反衬,对比鲜明,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所以有很强的感染力。

篇6: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原文及赏析

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原文及赏析

原文: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译文

当你在阶前与女伴斗草时我们初次相见,当你在楼上与女伴穿针时我们再次相逢。少女踏青斗草游戏。只见你在阶前和别的姑娘斗草,裙子上沾满露水,玉钗在头上迎风微颤,那活泼唯美的情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次是七夕,少女夜须穿针乞巧拜新月。我和你在穿针楼上重逢,只见你靓妆照人,眉际沁出翠黛,羞得粉脸生出娇红,我们两个人已是生情意,却道得空灵。不料华年似水,伊人亦如行云,不知去向了。

注释

①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多用于咏水仙,故名。

②斗草,古代春夏间的一种游戏。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但宋代在春社、清明之际已开始斗草。

③穿针,指七月七日七巧节。《西京杂记》载:“汉宫女以七月七日登开襟楼,寄七子针”,以示向天上织女乞求织锦技巧,称之为“七巧节”。

④“罗裙”句,七夕月夜,你身着罗裙,裙湿香露;头戴玉钗,鬓插香花,立于夜风之中。唐·温庭筠《菩萨蛮》云:“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⑤“流水”句,从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化来,此处指女子去远,无处寻觅。

⑥行云,这里用“巫山云雨”的典故。这里指心爱的女子行踪不定。

⑦飞雨,微雨。

赏析:

此词系作者为思念一个自己曾经深爱过的女子而作,全词写情婉转而含蓄。作者正面写了与女子的初见与重逢,而对于两人关系更为接近后的锦屏前相叙一节却未作正面表现,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梦中相寻一节也写得很空朦,含蓄地暗示了多量的情感内涵,把心中的哀愁抒写得极为深沉婉曲。

上片叙写与女子初见及其后交往,通过描写穿戴、刻画神态表现女子之美。起首一句,写有一天女子同别的姑娘阶前斗草的时候,词人第一次看见了她。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而柳永《木兰花慢》清明词云“盈盈,斗草踏青”,则春日亦有此游戏。“穿针楼上曾逢”,转眼又到了七夕。七夕,女子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这种风俗就从汉代一直流传下来。这天晚上,穿针楼上,他又同她相逢了。“罗裙香露玉钗风”以下三句,是补叙两次见面时她的情态。她的裙子沾满了花丛中的`露水,玉钗头上迎风微颤。她“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靓妆才罢,新画的眉间沁出了翠黛,她突然看到了他,粉脸上不禁泛起了娇红。以上既有泛写,又有细腻的刻画,一位天真美丽的女子形象如目前。末句一“羞”字,已露情意。过片“流水”一联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共同生活结束了,姑娘不知流落何方。“春”也是象征他们的欢聚,可惜不能长久。“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高唐赋》)的典故,说她像传说中的神女那样,不知又飘向何处,依附谁人了。“酒醒长恨锦屏空”,人是早已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可是,那情感却一直留了下来。每当夜阑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是空荡荡的,他永远也找不回能够填满这空虚的那一段温暖了。正因为她象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梦里相寻了。“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春雨飞花中,他独个儿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那女子。尽管这是梦里,他仍然希望能够找到她。此处以梦境相寻表现了词人对自己深爱过的女子深沉的爱恋和思念。

晏几道是一位没落的贵公子。然而,他与绝大多数玩弄、侮辱女性、不把女性当人看的封建士大夫不同,许多作品中能以同情的、严肃的态度塑造底层女子的形象。此词便表现出词人不能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意无意地揭示出他心中有一种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崇高情操。

此词系作者为思念一个自己曾经深爱过的女子而作,全词写情婉转而含蓄。作者正面写了与女子的初见与重逢,而对于两人关系更为接近后的锦屏前相叙一节却未作正面表现,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梦中相寻一节也写得很空朦,含蓄地暗示了多量的情感内涵,把心中的哀愁抒写得极为深沉婉曲。

上片不过是寥寥五句,可是一句一景,一景一情。景中不仅有人,也有人物的感情透出;而且,通过这情景交融的描写,又暗暗交代了双方的感情由浅丽深,逐步递变。更妙的是,这个女子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可以呼之欲出。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忆叙他与她在两个特定环境中的初次相见和再次相逢。“斗草阶前初见”写有一天女子同别的姑娘阶前斗草的时候,词人第一次看见了她。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穿针楼上曾逢”写转眼又到了七夕。女子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这种风俗就从汉代一直流传下来。这天晚上,穿针楼上,他又同她相逢了。

“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这三句,是补叙两次见面时她的情态。她的裙子沾满了花丛中的露水,玉钗头上迎风微颤。她“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靓妆才罢,新画的眉间沁出了翠黛,她突然看到了他,粉脸上不禁泛起了娇红。以上既有泛写,又有细腻的刻画,一位天真美丽的女子形象如在眼前。末句一“羞”字,已露情意。

下片则陡转话题,抛开往日美好的回忆,陷入眼前苦苦相思的苦闷之中。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的典故,表达了心中的无限惆怅。“流水便随春远”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共同生活结束了,姑娘不知流落何方。“春”也是象征他们的欢聚,可惜不能长久。“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高唐赋》)的典故,说她像传说中的神女那样,不知又飘向何处,依附谁人了。

“酒醒长恨锦屏空”,人是早已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可是,那情感却一直留了下来。每当夜阑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是空荡荡的,他永远也找不回能够填满这空虚的那一段温暖了。正因为她象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梦里相寻了。“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春雨飞花中,他独个儿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那女子。尽管这是梦里,他仍然希望能够找到她。此处以梦境相寻表现了词人对自己深爱过的女子深沉的爱恋和思念。

这首词写怀人。表现作者对往日相逢的美好回忆和如今孤独相思的不堪。全词前后反衬,对比鲜明,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所以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宋代斗草之风,与唐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时间上,宋代人斗草除在端午节外.在春社及清明也有斗草活动,此诗为证。据说这还成了妇女游戏的专利品,这首诗词里对“斗草”的描写就和女性有关。

篇7:石竹咏,石竹咏王绩,石竹咏的意思,石竹咏赏析

石竹咏,石竹咏王绩,石竹咏的意思,石竹咏赏析 -诗词大全

石竹咏

作者:王绩  朝代:唐  体裁:五古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篇8: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多用于咏水仙,故名。

斗草,古代春夏间的一种游戏。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但宋代在春社、清明之际已开始斗草。

穿针,指七月七日七巧节。《西京杂记》载:“汉宫女以七月七日登开襟楼,寄七子针”,以示向天上织女乞求织锦技巧,称之为“七巧节”。

“罗裙”句,七夕月夜,你身着罗裙,裙湿香露;头戴玉钗,鬓插香花,立于夜风之中。唐·温庭筠《菩萨蛮》云:“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流水”句,从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化来,此处指女子去远,无处寻觅。

行云,这里用“巫山云雨”的典故。这里指心爱的女子行踪不定。

飞雨,微雨。

篇9: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篇10: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此词系作者为思念一个自己曾经深爱过的女子而作,全词写情婉转而含蓄。作者正面写了与女子的初见与重逢,而对于两人关系更为接近后的锦屏前相叙一节却未作正面表现,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梦中相寻一节也写得很空朦,含蓄地暗示了多量的情感内涵,把心中的哀愁抒写得极为深沉婉曲。

上片不过是寥寥五句,可是一句一景,一景一情。景中不仅有人,也有人物的感情透出;而且,通过这情景交融的描写,又暗暗交代了双方的感情由浅丽深,逐步递变。更妙的是,这个女子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可以呼之欲出。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忆叙他与她在两个特定环境中的初次相见和再次相逢。“斗草阶前初见”写有一天女子同别的姑娘阶前斗草的时候,词人第一次看见了她。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穿针楼上曾逢”写转眼又到了七夕。女子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这种风俗就从汉代一直流传下来。这天晚上,穿针楼上,他又同她相逢了。

“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这三句,是补叙两次见面时她的情态。她的裙子沾满了花丛中的露水,玉钗头上迎风微颤。她“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靓妆才罢,新画的眉间沁出了翠黛,她突然看到了他,粉脸上不禁泛起了娇红。以上既有泛写,又有细腻的刻画,一位天真美丽的女子形象如在眼前。末句一“羞”字,已露情意。

下片则陡转话题,抛开往日美好的回忆,陷入眼前苦苦相思的苦闷之中。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的典故,表达了心中的无限惆怅。“流水便随春远”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共同生活结束了,姑娘不知流落何方。“春”也是象征他们的欢聚,可惜不能长久。“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高唐赋》)的典故,说她像传说中的神女那样,不知又飘向何处,依附谁人了。

“酒醒长恨锦屏空”,人是早已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可是,那情感却一直留了下来。每当夜阑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是空荡荡的,他永远也找不回能够填满这空虚的那一段温暖了。正因为她象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梦里相寻了。“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春雨飞花中,他独个儿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那女子。尽管这是梦里,他仍然希望能够找到她。此处以梦境相寻表现了词人对自己深爱过的女子深沉的爱恋和思念。

这首词写怀人。表现作者对往日相逢的美好回忆和如今孤独相思的不堪。全词前后反衬,对比鲜明,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所以有很强的感染力。

篇11:戏题阶前芍药,戏题阶前芍药柳宗元,戏题阶前芍药的意思,戏题阶前芍药赏析

戏题阶前芍药,戏题阶前芍药柳宗元,戏题阶前芍药的意思,戏题阶前芍药赏析 -诗词大全

戏题阶前芍药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体裁:五言古诗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注释】 ①芍药:这里指牡丹。《开元天宝花木记》:“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松窗录》:“开元中(713-741),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

②与时谢:指随着时令的变化而凋落。

③妍(yán)华:美丽的花。

④欹(qī)红:倾斜的意思,欹红,倾斜的红花。

⑤窈(yǎo)窕(tiǎo):(女子)文静而美好。这里形容牡丹花姿态的美好。

⑥暄(xuān)风:暄,(太阳)温暖,暄风即暖风。

⑦溱(zhén)洧(wěi)赠:《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溱洧”,郑国的两条水名,在今河南境内。古之芍药为香草名,青年男女以芍药相赠表示愿结情好。

巴南国:江南。【译文】 平常的花草都随时令的变迁而凋谢,唯有这美丽的牡丹仍开放在今晨。

溢满露珠的鲜红的花朵象喝醉了甘醇微微倾斜,美好的姿态留给了将逝的暮春。

独自欣赏一直到西阳下沉,温暖的春风把枝叶摇动频频。

浓郁芳香自窗外透入,好似与静卧的人来相亲。

真想像《溱洧》诗中的少男少女一样,摘一朵牡丹赠给悠悠的南国美人。【赏析】这是一首被后人评价颇高的咏物古诗。姚范《授鹑堂笔记》卷四十四说:“花卉九首(自注:指柳宗元《戏题阶前芍药》和苏东坡、党怀英等人的八首描写花卉的诗)…….元裕之尝请赵闲闲秉文共作一轴,自题其后云:‘柳州(柳宗元)怨之愈深,其辞愈缓,得古诗之正,其清新婉丽,六朝辞人少有及者……”元裕之认为“怨之愈深,其辞愈缓”是《戏题阶前芍药》高出其他几首花卉诗之处,而“清新婉丽”是六朝辞人所缺乏的。这样的评价毫不夸饰,恰如其分。柳宗元在这首诗中用戏谑的语气,轻松的笔调,清新的词句刻画牡丹不同凡花的美好形象,极委婉曲折地抒发了诗人的“复起为人”的愿望。

诗一开头就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以突出牡丹不同于普通花卉。“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欹红醉浓露,窃窕留余春。”众花大多随着春天的到来开放,也随着春天的逝去凋零,而牡丹却把花儿开放在暮春时节。你看那鲜艳的花朵,露珠滚动,把枝条压得有些倾斜了,极像多饮了一杯佳酿而有点微醺的佳人,那美丽的姿态,把春天匆匆的脚步也换留住了。作者的刻画表现了牡丹超凡脱俗、卓然独立的品性。花如其人,牡丹的形象实则诗人自我品性的物化。

接着,作者继续状写牡丹自我欣赏的倩影和醉人的`芳香。“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和煦的春风轻轻地摇曳着牡丹的枝叶,那婀娜的身影是那样的柔美。在没有百花争姘斗艳的春未,它并不感到孤独,它在欣赏自我,看重并保持自己的高洁。“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夜晚,牡丹沁人的芳香飘进窗内,好似来与静卧的人亲近。这四句诗用拟人的手法,把牡丹人格化,极富情趣。写花的“孤赏”也是写人的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柳宗元虽然在政治上惨遭失败,但他仍然执着理想,坚持既定的人生目标,“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何焯《义门读书记》说:“愿致溱洧赠”二句,陈思玉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结句虽戏,亦《楚辞》以美人为君子之旨也。”牡丹美丽芬芳,高贵典雅,象征人的美好品德,也是作者自喻。好花赠美人,美人有喻君子之意。柳宗元少有大志,才华横溢,用世之心极切,可是流贬永州,一弃十年,虽然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实际上是“拘囚”身份,是一个“闲员”,抱负不能实现,才华得不到施展,就象一朵被抛弃在荒野的牡丹。为此他痛苦,愤懑,然而又始终没有放弃,孜孜以求,希图进用。诗的结句极其巧妙而委婉地表达了急于用世,希求援引的愿望,因此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戏题阶前芍药》在艺术手法上主要是一个“戏”字,全诗用戏谑的口吻,加上拟人手法的运用,文辞清新,意味蕴藉,难怪近人藤元粹称这首诗“可为后人咏物轨范也”。

【阶前石竹,阶前石竹王绩,阶前石竹的意思,阶前石竹赏析】相关文章:

1.《江城子·阶前流水玉鸣渠》阅读题答案

2.阶段考个人总结报告

3.骨干教师培训阶学习工作总结

4.前赤壁赋赏析

5.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数值实现

6.连昌宫词?阶,连昌宫词?阶陆龟蒙,连昌宫词?阶的意思,连昌宫词?阶赏析

7.考研数学 无穷小的阶及其应用

8.考研数学 无穷小的阶与应用

9.苏轼 《前赤壁赋》 赏析

10.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下载word文档
《阶前石竹,阶前石竹王绩,阶前石竹的意思,阶前石竹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