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舟行青溪道中入歙答案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答案

2023-07-27 08:51: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ef8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舟行青溪道中入歙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舟行青溪道中入歙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答案

篇1:舟行青溪道中入歙答案

作者: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问题: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

(2)①这两句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②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篇2:舟行青溪道中入歙答案

1、青溪:地名。古代称青溪的地方有二处:一在今浙江淳安县,旧址已淹没在新安江水库中;一在今安徽宣城县南,相传为窦子明钓白龙的地方。古代称青溪的河流也有两条:一在江苏江宁区东北,即晋代郗僧施曾泛舟的青溪,发源于江苏南京玄武湖,南向注入秦淮;一在今湖北远安县鬼谷洞东,又名清溪。据此标题中“入歙”语判断,它应指安徽宣城的青溪。

2、歙(shè):即今安徽省歙县。

3、蕨(jué)拳:菜名。又名紫蕨、拳菜,初生时形似小儿拳。

4、苕(tiáo):一种草。陵苕,即紫葳,也叫凌霄花。《诗经・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

5、清明:节气名,在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时节前后通常都会下小雨。

篇3:舟行青溪道中入歙答案

“蕨拳欲动苕抽芽”,首句描写初春百草萌发的美景。李白有“初拳几只蕨”,黄庭坚有“蕨芽已作小儿拳”之句,皆为方所本。此句之妙在“欲动”二字。“蕨拳”本身就是一种拟人的写法,而“欲动”则将之进一步拟人化,将蕨芽欲发未发,含苞待放的形状描绘出来,使蕨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进行了颜色上的对比。蕨芽和苕芽的茎都是紫色。这种嫩紫色的春草投映在碧绿的溪水中,给人一种清新而鲜艳的美感。

“节近清明路近家”,承接前句之春景,点明还乡的季节。“清明”,是一个令人怀归的节日,多少游子在此时都要唱出忧伤的思乡曲。而诗人此时正好踏上了归途,在美丽的清溪道中悠然行舟。“路近家”三字,透露了诗人摆脱羁旅之苦,即将回到家同时的欣慰和轻松之情,转启三、四句之意。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缓行”二字,不仅体现了诗人沉醉于青溪美景的闲逸之态,而且还蕴含了诗人在“路近家”时坦然舒畅的情怀。末句的“夹岸桃花”,并不是单纯写景,诗中暗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武陵渔人沿着桃花夹岸的溪水,发现了世外仙境桃花源。此时的诗人在青溪美景中,伴着夹岸的桃花悠然荡舟,那桃花的尽头正是他那仙境般的家乡。“桃花”一景,饱含着诗人对故乡的赞美和向往,富有炽烈的亲切感。

作者简介:

方回(1227―13077)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景定进士,初媚奸相贾似道,后似道势败,又先劾之。知严州时,元兵至即举城迎降。授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此后往来杭、歙间,致力于诗,标榜江西诗派,并倡“一祖三宗”之说;又评选唐宋以来律诗,编为《瀛奎律髓》。有《桐江集》、《文选颜鲍谢诗评》、《续古今考》等著作。

相关推荐:

春日耕者苏辙

鹊桥仙・七夕范成大

篇4:舟行青溪道中入歙阅读答案

宋·方回

蕨拳②欲动苕③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①方回:元朝诗论家。今安徽歙(shè)县人。诗题“入歙”即指进入诗人家乡歙县。

②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③苕tiáo:凌霄花的古称。

【问题】

7.诗的结尾句“夹溪随处有桃花”虽然明白如话,意蕴却很丰富:它通过①▲手法的运用,不仅让我们欣赏到清溪两岸随处可见的灼灼桃花,也让我们自然联想起陶渊明所描绘的'“②▲”(填一个成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陶醉于美景的喜悦心情,更让我们品味出作者对家乡的那份③▲。(3分)

【参考答案】

7.(3分)白描(或夸张)手法

世外桃源

热爱和赞美

篇5:柳梢青 梁溪道中,柳梢青 梁溪道中韩奕,柳梢青 梁溪道中的意思,柳梢青

柳梢青 梁溪道中,柳梢青 梁溪道中韩奕,柳梢青 梁溪道中的意思,柳梢青 梁溪道中赏析 -诗词大全

柳梢青 梁溪道中

作者:韩奕  朝代:元  体裁:词   柳暗花明。江村□路,微雨才晴。一个扁舟,尽容渔叟,到处闲情。往来凫渚鸥汀。新朋间、旧人争送迎。麦饭榆羹,故园寒食,误却归程。

篇6:《奉使行高邮道中》 阅读题及答案

党怀英②(金)

野云来无际,风樯岸转迷。

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

蹚跲③船鸣浪,联翩路牵泥。

林鸟亦惊起,夜半傍人啼。

【注】①高邮:今属江苏,南宋时为淮南东路高邮军治所,隔楚州与金朝的山东东路、山东西路相望。②党怀英:金代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③蹚跲:拟声词,船行进过程中发出的声音。

21.据《归潜志》卷八记载,党怀英曾向赵秉文传授诗法说:律诗最难工,须要工巧周圆。首联

与尾联,两词遥相呼应,形成首尾圆合的严谨格局,体现了作者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2分)

22.简析颔联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5分)

参考答案:

21、转迷夜半(各1分)(答野云和林鸟给1分,答迷和啼给1分,答风和惊风和啼给1分)

22、吞抱采用了比拟的表现手法(1分),描摹出潮水吞没高邮湖,南方天空云合天低的壮观场景,气魄宏大。(2分)。诗人以淮泽为小,以楚天为低,显示了身为大金重臣雄视汀南的豪迈气度;此联境界阔大,也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胸襟。(2分)如果单单,答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不给分;若答从视觉的角度描摹,与颈联的听觉描摹,形成描写角度上的变化有致(1分)。全景勾勒淮水风急浪涌和楚地(南方)云笼四野的壮阔气势(1分)

篇7:《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阅读答案

向子湮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首发。“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A E(A 3分,E 2分,A虚实分析错误;E以乐景写哀情错)

2.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简析

全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凌空设喻,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了词人难消地亡国之恨,悲凉中充满愤慨,忧郁中见出有为,沉郁顿挫,表现了词人南渡之初的爱国之志和极其悲愤地心情。全词借对二帝的思念与亡国之痛,深刻地表现了南宋初期爱国志士中普遍存在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篇8: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④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鸾辂:帝王所乘的'车驾。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断肠”的?(3分)

(2)“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阅读答案:

(1)①起笔设境,渲染氛围:江南江北,大雪漫天,阴冷苍凉。(1分) ②展开联想(用典),吐露悲意:易水清寒,国家蒙难,其悲不堪。(1分) ③即景述怀,强化情感:彤云密布,关山重重,肝肠寸断。(1分)

(2)(3分)反衬。(1分)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2分)

评分建议:如答“衬托”亦可。如答“化用”并能作简要说明,得2分。如答“对比”,不得分。

(3)(4分)①对中原尽失、二帝被掳的伤痛之情。对“靖康之耻”难以忘怀、难以洗雪的痛切之情;(2分)②对故国故君的思念之情。(2分)

篇9: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阅读附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⒈解释加点字

⑴具答之()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⑶ 屋舍俨然()

⑷各复延至其家()

⑸乃不知有汉()

⑹便要还家()

⒉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⒊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

⒋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食

⒌翻译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⒍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案:

1.详细 类 整齐的样子 邀请 竟然 通“邀”,邀请

2.C

3.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等

4.D

5.⑴渔人把自己听到的时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村的.人,他们都感叹起来。

⑵村里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6.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像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答案】相关文章:

1.《舟行》阅读答案

2.青溪 王维 答案

3.《舟中》阅读答案

4.《舟中其一》阅读答案

5.青溪漂流作文

6.《青溪》唐诗鉴赏

7.李白乘舟将欲行

8.《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阅读答案

9.小寒食舟中作赏析-小寒食舟中作阅读答案

10.布鞋渐行渐远的温情之舟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