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片段阅读答案详解
“平的白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大自然的语言片段阅读答案详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自然的语言片段阅读答案详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大自然的语言片段阅读答案详解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荣枯 去来]
(3)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传语 ②暗示 ③唱歌 ]
(4)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5)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6)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逻辑顺序 )
篇2:大自然的语言片段阅读答案详解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B A C]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篇3:底线冯骥才阅读片段及答案详解
底线冯骥才阅读片段及答案详解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3分)
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1)的观点;其次,从(2)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3)。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请分点回答,4分)
4.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80-100字,5分)
答案:
1、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成全社会、成全自己;人守住底线的意义(重要性)。
2、比喻论证,把底线比作江河的水线,把抽象的底线具体化,生动形象地说明做人做事要有底线的意义和无底线的危害,从而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3、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之上的,一个人有了底线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有底线,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取得人生的成功。
4、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实际加以阐述,最后适当总结。示例: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为人处世的底线。课堂上不做干扰他人的事,考试时遵守纪律不作弊,文明出行等就是一个学生应守的底线。底线意识应该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作为一个人应坚守底线,不应该随波逐流。
篇4:大自然的语言节选阅读答案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题目:
(1)第一段中“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一短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2)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一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段应该是从开头到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____关系。
答案:
(1)第一段中“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一短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这个短语起到了总结本段的作用,它暗示读者,只有在这个特定的自然气候带里,一年四季的变化。
(2)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一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段应该是从开头到第_七 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分总 关系。
篇5:节选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句。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6、“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7、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
8、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9、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参考答案】
篇6:节选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1、BA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篇7:节选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孟春、季春
6、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7、“哪些”“首先”
8、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9、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
篇8:《大自然的语言》节选阅读答案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大自然的语言片段阅读答案详解】相关文章:
4.描写大自然片段
10.《大自然之歌》的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