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正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下册的一篇必读文言文,该课文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鲁庄公十年,全文二百二十二字。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曹刿论战》文章阅读:
十年2春,齐师3伐4我5。公6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7谋8之,又何间9(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10,未能远谋。”乃11入见。问:“何以战12?”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13,必以分人14。”对曰:“小惠未遍15,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6(bó),弗敢加17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18(fú),神弗福19也。”公曰:“小大之狱20,虽不能察21,必以情22。”对曰:“忠之属也23,可以一战24。战则请从25。”
公与之乘26,战于长勺27。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8。公将驰29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30,登轼31(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32逐33齐师。
既克34,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35。一鼓作气36,再37而衰,三38而竭。彼竭我盈39,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40也,惧有伏41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2,故逐之。”
《曹刿论战》词句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篇2: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1)公将鼓之鼓:
(2)小惠未徧徧:
(3)彼竭我盈盈:
(4)既克,公问其故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题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小题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篇3: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小题1】(1)击鼓(1分)(2)同“遍”,普遍(1分)
(3)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答案1分(4)战胜(1分)(共4分)
【小题2】(1)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1分)
(2)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1分)
【小题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小题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鼓”,词类活用,击鼓。“徧”,同“遍”,普遍。“盈”,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克”,一词多义,战胜。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辙”(车辙印)、“靡”(倒下)、“逐”(追逐)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弗”(不)、“必”(一定)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3】试题分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交代了曹刿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这表现出他是一个沉着、冷静、谨慎的人。
【小题4】试题分析: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上下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知彼知己”等的说法。结合语段(一)具体说明即可。
篇4:《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2分)
①公将驰之
②望其旗靡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3】节选的文段在阐述用兵方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
答案
【小题1】①驱车(追赶) ②倒下(2分)
【小题2】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2分)
【小题3】第一问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1分)第二问要点:(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2分)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篇5:曹刿论战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
刿( ) 间( ) 弗( ) 徧( )
帛( ) 孚( ) 辙( ) 轼( )
竭( ) 靡( )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神情与苏、黄不属
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B. 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C.《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 《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 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 “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6、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侧而描写
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立有间
B. 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二)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3、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5、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三)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呜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5、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6、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guì;jiàn;fú;biàn;bó;fú;zhé;shì;jié;mǐ。
2、(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一鼓作气
3、选A,A属的意思是类,类别。B属的意思是类似。C属的意思是主管。D属的意思是嘱咐。
4、D 5、A
6、(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二、文言文阅读。
(一)
1、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作战前的政治准备
5、C
6、头脑清醒、目光敏锐、见解深刻、有军事头脑的人。
7、D
(二)1、D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4、(1)彼竭我盈(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急躁冒进
(三)1、语言 议论 2、A
3、A.何以战翻译应是“以何战”B. 与现代汉语习惯一样。C.可以一战翻译顺序应为“可以凭借一战”D. 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顺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古仁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官吏和贵族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篇6:《曹刿论战》练习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加点的词
间: 鄙: 安: 偏:
牺牲: 福: 狱: 虽:
2、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3、表明战争性质的句子是 。
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
5、曹刿在和鲁庄公对话时,否定了什么?肯定了什么?
6、曹刿和庄公的对话,体现了曹刿 的战略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
鼓: 作: 盈:
测: 伏: 靡:
2、翻译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什么?
答:
4曹刿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克敌制胜的语句是:
5、这两段文字表现出曹刿 的才能。
6、成语出 自本文段。
翻译下列句子:
1. 何以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忠之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曹刿论战》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细察,但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
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这是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⑷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国家大事,就让那些吃肉的大官们去商量吧,你为何去参与呢?
⑸夫战,勇气也。
译:打仗是凭借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慨的。
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将士们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⑼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中,表现了曹刿怎样的战略思想?你认为所选文段中哪些内容具有现实意义。试简单分析。
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忠之属也。”具有现实意义。意思是做好本职工作,为民多办实事、好事。只有“忠之属”才能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3.我们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时发现,除了要保留专用名词和基本词汇外,还有一些规律可循:
⑴增补——即补上省略部分。如“再而衰,三而竭”中,省略了鼓字,翻译时应补上。
⑵古今词义变化——从文中找出一个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词,写出原句,并在句中用横线把这个词标示出来。
答:①肉食者鄙。②牺牲玉帛。
⑶调整语序——即把特殊句式的语言顺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如“何以战”就应调整为以何战。
4.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为何要选在这个时候?(第二问请用原文回答)
答:彼竭我盈。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齐师败绩”,“公将驰之”而曹刿为何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可用原文回答)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曹刿在战前体现的政治主张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体现的仁政观是相通的。文中哪句话与孟子的仁政观相通?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是怎样说的?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又何间焉 ( 参与 ) ⑵衣食所安 (养生的东西) ⑶小信未孚( 使人信服)
⑷弗敢专也 (独自占有) ⑸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⑹弗敢加也(虚夸,谎报)
8.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B)
A.何以战/必以分人 B.其乡人曰/公问其故 C.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
9.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
⑴齐师伐我(军队) ⑵牺牲玉帛(猪、牛、羊等祭品) ⑶小大之狱(案件)
10.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
⑴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请见。”
⑵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答:曹刿认为大小案件按照实情处理是关系百姓的大事,是君王在忠于职守,百姓就会信任你,支持你。因此得民心是作战的基本条件。
12.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
答:国难当头,曹刿能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表现出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位卑不敢忘忧国。”他富有深谋远虑,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13. 通过对选文的理解仿照例句把以下两个句子补充完整。
例:曹刿选择进攻的时机是:齐人三鼓之时。
⑴曹刿选择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⑵曹刿选择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篇8:课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课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一、作家作品: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二、注意下列的注音:
刿(guì)间(jiàn) 弗(fú)徧(biàn) 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靡:倒下
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篇9:《曹刿论战》的练习题
《曹刿论战》的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
刿 ( ) 间 ( ) 弗 ( ) 徧 ( )
帛 ( ) 孚 ( ) 辙 ( ) 轼 ( )
竭 ( ) 靡 ( )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
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B.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C.《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6、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A.肖像描写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D.侧而描写
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立有间
B.公问其故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二)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3、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的时候。
5、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篇10: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
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乙)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
(2)食马者 食:_____________
(3)公与之乘 之: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甲)文,回答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乙)文,概括第(2)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中表现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甲)(乙)二文,参考下列材料,围绕“人才”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附材料: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与忧患,死于安乐》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著称
(2)通饲、喂
(3)指曹刿。
2、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况且想与平常的马相等都办不到。
3、表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4、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意思对即可)
5、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统治者要善于发现重用人才,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人才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到更好;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人才不被重用,心态平衡,保持乐观相信自己,创造机会,展示才华。(言之有理即可)
篇11:曹刿论战的练习题
关于曹刿论战的练习题
一、重点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玉帛(bó) 辙(zhé) 轼(shì) 靡(mǐ)
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又何间焉 间:参与。
(2) 肉食者鄙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 何以战 以:凭,靠。
(4) 弗敢专也 弗:不。 专:个人专有。
(5) 弗敢加也,必以信 加:虚报。 信:实情。
(6) 公将鼓之 鼓:击鼓进军。
(7) 遂逐齐师 逐:追赶,追击。
(8) 一鼓作气 作:振作。
(9) 夫大国,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
(10) 望其旗靡 靡:倒下。
3.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一鼓作气:现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 用原文填空。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 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那些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3)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之类的事。凭这一点,就可以跟敌人打一仗了。如果(跟齐国)作战,就请(让我)跟从(您)。
(4) 夫战,勇气也。
作战,要靠勇气。
(5)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仔细察看发现了齐军战车轮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知道他们真的败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
三、重点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战争胜利原因的一段话。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传说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曹刿论战练习题
3.曹刿论战教案
4.曹刿论战翻译
5.曹刿论战课件
10.《曹刿论战》课文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