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目的地神逻辑解析
“西贡上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前目的地神逻辑解析,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前目的地神逻辑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篇1:神逻辑脑筋急转弯
1. 什么人每天靠运气赚钱?答案:煤气工人
2. 小刘的爸爸的弟弟是我儿子的哥哥,我和小刘是什么关系?答案:小刘是我的孙子
3. 大灰狼拖走了羊妈妈,小羊为什么也不声不响地跟了去?答案:小羊在羊妈妈的肚子里
4. 老师和牧师有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答案:都是师
5. 小明从不念书却得了模范生,为什么?答案:小明是聋哑学生
6. 阿呆从热气球上掉下来,却没有受伤,为什么?答案:热球就在地面上
7. 小明明明知道题目的答案,为什么他还要不断追问小红?答案:小明在考小红
8. 铁锤锤鸡蛋为什么锤不破?答案:铁锤当然不会破
9. 冬天里,不通过加热,如何才能把冰立刻变成水?答案:把冰的两点去掉
10. 什么样的柴是不能烧的?答案:骨瘦如柴
11. 老师说蚯蚓切成两段仍能再生,小东照老师话去做,蚯蚓却死了,为什么?答案:小东是竖着将蚯蚓切开的
篇2:神逻辑脑筋急转弯
1. 《阿拉丁神灯》中的阿拉丁的哥哥们是谁?答案:阿拉甲,阿拉乙,阿拉丙
2. 穿山甲为什么每天都在挖地?答案:因为他在找他弟穿山乙
3. 为什么熊冬眠时会睡这么久?答案:没有人敢叫它起床
4. 三个人,竖着站成一排。有五个帽子,三个蓝色,两个红色,每人带一个,各自不准看自己的颜色。然后问第一个人带的什么颜色的帽子,他说不知道,然后又问第二个人带的什么颜色的帽子,同样说不知道,又问第三个人带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他说我知道。问第三个人带的是什么色帽子? (第一个人站在排的最后,他可以看见前二个人的帽子的颜色)答案:蓝色
5. 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答案:一个在南极,一个在北极,见不着面
6. 什么事每人每天都必须认真的做?答案:呼吸
7. 拿鸡蛋撞石头为何不烂?答案:石头当然不会烂
8. 什么人能把5百斤的铁举起来?答案:超人
9. 小明在街上散步时见到一张百元大钞和一块骨头,它却捡了一块骨头,为什么?答案:它是一只狗
10. “Kiss”是动词,形容词还是名词?答案:连词
11. 市里新开张了一家医院,设备先进,服务周到。但令人奇怪的是这儿竟一位病人都不收,这是为啥?答案:这是兽医院
篇3:神逻辑脑筋急转弯
1. 如何从一半是水,一半是油的缸中取水不取油?答案:从缸底部打个洞取水,水的比重比油大
2. 如何让一只木棒放在地上而又不能让人跨过去?答案:将木棒放在墙边
3. 什么枪可把人打跑又不伤人?答案:发令枪
4. 什么枪把人打得四却逃跑却不伤人?答案:玩具水枪
5. 老张的儿子和他感情一向很好,为什么他儿子却从来不叫爸爸或爹呢?答案:他儿子是哑巴
6. 什么门没有门扇?答案:球门
7. 有一位大师武功了得,他在下雨天不带任何防雨物品出门,全身都被淋湿了,可是头发一点没湿,怎么回事?答案:他是和尚,没有头发
8. 什么交通工具速度越慢越让人恐惧?答案:正在飞行的飞机
9. 有一只小鸟全身上下都穿着防弹衣在树上跳脱衣舞,一个猎人开枪把它打死了,它穿着防弹衣,为什么还是死了呢?答案:因为它跳的是脱衣舞,把防弹衣脱了
10. 堂堂的中央图书馆,却没有明版的“康熙字典”,这是为什么?答案:康熙字典是清朝人编的
11. 猴子在大树上摘菠萝,半分钟摘一个,五分钟摘多少个?答案:0个。因为树上没有菠萝,菠萝在菠萝树上
篇4:逻辑题解析方法
逻辑题解析方法
1、排除法
把一些无关的问题先予以排除,可以确定的问题先确定,尽可能缩小未知的范围,以便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是很有用处的。
2、递推法
由已知条件层层向下分析,要确保每一步都能准确无误。可能会有几个分支,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从简单的一支入手。
3、倒推法
从问题最后的结果开始,一步一步往前推,直到求出问题的答案。有些问题用此法解起来很简单,如用其他方法则很难。
4、假设法
对给定的问题,先作一个或一些假设,然后根据已给的条件进行分析,如果出现与题目给的条件有矛盾,说明假设错误,可再作另一个或另一些假设,
如果结果只有两种可能,那么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在科学史上,“假设”曾起了极大的作用。
5、计算法
有些问题必须经计算才能解决。要注意的是,智力测验中的问题往往含有隐含的条件,有时给出的.数是无用的。
6、分析法
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各种方法常常要用到分析法。可以说,分析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的体现。分析能力不仅是先天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训练,应养成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的良好习惯。
7、作图法
根据问题中已知的条件,采用适当的方法画出图形,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些问题,在没画图之前,会觉得无处下手,画了图后就一目了然了。
8、综合法
事实上,许多问题都要运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所谓综合法,就是综合各种方法(包括前述各种方法以外的方法)去解决某些问题。
篇5:神逻辑般的脑筋急转弯
1. 神仙一盘棋,人间几千年。 (打一称谓)——答案:局长
2. 笙歌归院落 (打一称谓)——答案:音乐家
3. 丈夫当了七品官 (打二称谓)——答案:郎中,县令
4. 折头誓不归 (打一俗称谓)——答案:老外
5. 难得又离此处 (打一字)——答案:雌
6. 暗香不复返 (打一字)——答案:秩
7. 小孩的小鸡鸡 (打一成语)——答案:来日方长
8. 细浪水平月似钩 (打一字)——答案:缌
9. 浪费一半 (打一字)——答案:沸
10. 老蚌生珠 (打一中草药名)——答案:附子
11. 蜡炬成灰泪始干 (打一成语)——答案:灰飞烟灭
12. 有硬有软,有长有宽。白天空闲,夜晚上班。 (打一物)——答案:床
13. 琼阁飞歌阵阵来 (打白居易诗一句)——答案:仙乐风飘处处闻
14. 劝君莫惜金缕衣 (打唐诗五言)——答案:美服患人指
15. 人逢喜事精神爽 (打《兰亭序》一句)——答案:当其欣于所遇
16. 人迹板桥霜·解裙格 (打唐诗七言)——答案:一行白鹭上青天
17. 马上相逢无纸笔·秋千格 (打一明代人名)——答案:安传
18. 死别已吞声 (打一鲁迅篇目)——答案:伤逝
19. 童话 (打一古代著作)——答案:小儿语
20. 维护持久和平(打一书名)——答案:保卫延安
21. 无人送酒来·秋千格 (打一唐诗目)——答案:春思
22. 五讲四美·掉首格 (打一俗语四字)——答案:明文规定
23. 一路平安 (打一俗语三字)——答案:行情好
24. 一潜流沙去无影 (打一俗语五字)——答案:眼不见为净
25. 一日须倾三百杯 (打一俗语三字)——答案:真能干
篇6:神逻辑般的脑筋急转弯
1. 漂亮的姑娘不多·燕尾格 (打一常用词)——答案:美妙
2. 个个参加整改 (打一常用词)——答案:政策
3. 有言在先 (中药名)——答案:白前
4. 人到暮年倍思乡 (中药名二)——答案:白头翁,怀生地
5. 白了少年头 (中药名二)——答案:童便,苍耳
6. 回头望桂 (打一历法用语)——答案:八月十五
7. 党的业绩,千秋万代。 (打一人事用语)——答案:共事多年
8. 三月残花落更开 (打礼貌用语二)——答案:谢谢,再见
9. 琵琶独奏 (打一卡证单据用语)——答案:调拨单
10. 无边落森萧萧下 (打一文牍启事用语)——答案:必有重谢
11. 冬令补品 (打一历法用语)——答案:寒食
12. 店前酒旗舞,但等四方客。 (打一礼貌用语)——答案:招待周到
13. 取暖费 (中药名)——答案:款冬花
14. 女大夫 (中药名)——答案:瓦松
15. 重上九霄炼仙丹 (中药名)——答案:回天再造丸
16. 物价居高不下 (打一四字常言)——答案:贵在坚持
17. 希望之光 (打一俗语三字)——答案:巴不得
18. 下水试航 (打一俗语四字)——答案:交流经验
19. 箫何引咎上辞呈·卷帘格 (打一俗语四字)——答案:相当不错
20. 人人身体健康·蝇头格 (打一《聊斋志异》篇目)——答案:吕无病
21. 说到伤心处,谁人不落泪。 (打一古代著作)——答案:楚辞集注
22. 天上的街市 (打一外国小说名)——答案:空间城
23. 通古今之变 (打一古代著作)——答案:明史
24. 女扮男装·白头格 (打一聊斋志异人名)——答案:贾儿
25. 体·卷帘格 (打唐诗五言)——答案:本是疏散人
篇7:《前赤壁赋》原文解析
作者:苏轼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翻译】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颂“明月”的诗歌,高唱“窈窕”的篇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濛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向何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象凌空乘风而行,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我们轻快地飘起啊,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
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澄明的.江水,迎着江面浮动的月光。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盼望着‘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随着歌声伴奏。那洞箫声呜呜地响,象怨恨,象思慕,象抽泣,象倾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线延绵不断。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跳起舞来,使得孤独小船上的寡妇哭泣起来。
我顿时脸色改变,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领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饮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捕鱼打柴,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交朋友,驾着一片叶子似的小船,拿着简陋的酒杯互相劝酒。就象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拉着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明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只好把感慨寄托在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您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再说,天地之间,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虽然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喝。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空杯、空盘杂乱地放着。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篇8:前赤壁赋注释及解析
前赤壁赋注释及解析
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我们一起来学习《前赤壁赋》吧。
前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1]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丛刊》本),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此之前苏轼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3]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4]徐:舒缓地。
[5]兴:起,作。
[6]属:通“嘱(zhǔ ),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
[9]少焉:一会儿。
[11]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横,横贯。
[1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13]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驭)。
[14]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
[16]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18]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1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怀,心中的情思。
[20]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21]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 和:应和。
[2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23]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4]缕:细丝。
[25]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26]泣孤舟之嫠(lí 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27]愀(qiǎo 巧)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29]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33]缪:通“缭”盘绕。
[34]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
[37]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8]酾(shī)酒:斟酒。
[39]横槊(shuò ):横执长矛。
[40]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 :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41]扁(piān )舟:小舟。
[43]寄:寓托。
[44]蜉(fú)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5]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6]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47]长终:至于永远。
[48]骤:数次。
[49]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50]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51]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52]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5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55]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义同
[56]更酌:再次饮酒。
[57]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58]狼籍: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
[59]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60]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解析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前目的地神逻辑解析】相关文章:
2.逻辑的范文
4.逻辑联结词教案
5.底层逻辑读后感
6.神读后感
8.逻辑狗教学总结
10.《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