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暴雨过程中高原低涡与西南低涡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柴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一次大暴雨过程中高原低涡与西南低涡相互作用机制探讨,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高原低涡与西南低涡相互作用机制探讨,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一次大暴雨过程中高原低涡与西南低涡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一次大暴雨过程中高原低涡与西南低涡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对7月16-19日高原低涡东移形成的川渝地区大范围大暴雨过程,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C TBB云图资料和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诊断方法,分析了大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大暴雨过程是高原低涡诱发西南低涡发展从而形成耦合系统造成的',其垂直上升运动气柱和涡柱的耦合发展与维持是低涡发生发展并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动力机制,对流层下部深厚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维持是低涡发展并形成持续对流性降水的热力层结条件.
作 者:肖红茹 顾清源 何光碧 王瑾 XIAO Hong-ru GU Qing-yuan HE Guang-bi WANG Jin 作者单位:肖红茹,XIAO Hong-ru(云南大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学院,昆明,650091;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1)顾清源,GU Qing-yuan(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1)
何光碧,HE Guang-bi(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1)
王瑾,WANG Jin(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刊 名:暴雨灾害 英文刊名: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 年,卷(期): 28(1) 分类号:P458.1+21.1 关键词:高原低涡 西南低涡 大暴雨 相互作用机制篇2: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
应用天气学、统计学原理,结合TRMM资料,分析了-5-9月移出高原的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指出:6-8月是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中国东部天气的主要时段,它与高原低涡在高原上的活动特征及西南低涡移出高原特征均不同;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的涡源主要在曲麻莱附近、德格附近,这与高原上产生低涡的涡源不同;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的移动路径多数是随低槽的活动而向东、向东南移动,这与高原低涡在高原上多数是沿切变线移向东北不同,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不仅影响中国的范围广,还可能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涡的强度、性质会有变化,在高原以东活动时间长(≥36 h)的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前多数为暖性低涡,移出高原后多数为斜压性低涡,低涡加强、多数可产生暴雨、大暴雨;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移到海洋上,往往因下垫面不同而变化,出海后都有降水加强、多数位势高度下降的现象;移出高原后的高原低涡因东面海上热带气旋活动而少动,与其南面热带气旋活动相向而行,因季风低压少动而少动的现象.
作 者:郁淑华 高文良 Yu Shuhua Gao Wenliang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 刊 名:气象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64(3) 分类号:P4 关键词:高原低涡 移出高原 观测事实篇3: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的异同特征分析
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的异同特征分析
利用1°×1°NCEP 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通过对四川盆地盛夏3次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时形成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以及风暴相对螺旋度、湿位涡、水汽通量等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异同点.分析表明,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机制的共同点是:暴雨发生在西南低涡中心附近,西南低涡暴雨区内存在着稳定的上升气流和水汽辐合,伴有明显的能量释放特征,西南低涡暴雨都是发生在对流层中层螺旋度大值区,强降水一般出现在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R0的范围内,都具有“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的典型暴雨动力结构.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机制的不同点是:在西南低涡与高原低涡形成暴雨机制中高空急流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西南低涡与切变线形成暴雨机制中低空急流的动力作用十分明显,而深厚的.西南低涡暴雨高低空急流作用不是十分重要.在西南低涡与切变线或深厚的西南低涡形成暴雨机制中锋面抬升作用明显,对流层高层MPV1正值区叠加在低层MPV1负值中心上,而与高原低涡相配合形成暴雨机制中锋面抬升作用不明显,不具有MPV1下负上正的结构.深厚的西南低涡暴雨是非移动的,而西南低涡与高原低涡或切变线形成的暴雨是移动性的.
作 者:师锐 顾清源 青泉 SHI Rui GU Qingyuan QING Quan 作者单位: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 刊 名: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英文刊名: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 年,卷(期): 29(2) 分类号:P434 关键词:西南低涡 相互作用 异同特征篇4: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动力结构特征分析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动力结构特征分析
利用ECMWF资料对6月1~5日东移出高原的低涡个例的动力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低涡东移过程中,闭合等高线或者闭合气旋式环流的垂直厚度随时间呈加厚趋势;(2)高原低涡在东移过程中,垂直方向上几乎都是正涡度,500hPa上正涡度随时间呈增强趋势;(3)在高原上时涡区明显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移出高原后表现为微弱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甚至低层辐散、中层辐合、高层辐散.(4)处于高原上时涡区整层都为上升运动,移出高原以后上升运动微弱,中低空经常为下沉运动.(5)低涡处于高原上时,涡区在边界层始终有水汽辐合,移出高原以后在低空只有微弱的.水汽辐合甚至辐散.涡区外围东南侧的槽前脊后区存在低空急流,是水汽通量和水汽辐合的大值区.
作 者:柳草 李跃清 李德俊 LIU Cao LI Yueqing LI Dejun 作者单位:柳草,LIU Cao(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李跃清,LI Yueqing(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
李德俊,LI Dejun(湖北省恩施州气象局,恩施州,445000)
刊 名: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英文刊名: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 年,卷(期):2009 29(3) 分类号:P434 关键词:高原低涡 移出 动力结构篇5:两次西南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两次西南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通过应用实况高空资料及计算的物理量对发生在重庆同一地区的两次西南低涡区域大暴雨的环流背景、中尺度低涡移动条件和内部结构等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两次过程均为以西南涡为主要影响系统,但由于其环流背景以及低涡强盛期涡内部的结构存在极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其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的不同,进而使强降雨的`走势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对由于西南涡而产生的重庆区域性暴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作 者:王中 倪超 徐进明 廖晓荔 作者单位:王中(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重庆,401147)倪超,徐进明,廖晓荔(重庆市涪陵区气象局,重庆,408000)
刊 名: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英文刊名: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 年,卷(期):2009 “”(z1) 分类号:P458.1 关键词:西南涡 暴雨 诊断分析【一次大暴雨过程中高原低涡与西南低涡相互作用机制探讨】相关文章:
3.关于高与低的作文
4.我与低碳生活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