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备课

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备课

2023-04-21 07:58: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采姑娘的小蘑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备课,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备课,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备课

篇1:短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

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

一 关于课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先是故事的序幕,简单地交代了背景,引出了人物。再是故事的发生,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夸耀。然后是故事的发展,写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接着是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肉”的真相。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愤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弈秋》在《孟子》原文里是说“王不智”的问题,但学习下棋是否专心效果大不一样这个例子,强调做事要专心致志,却具有普遍意义。从原文中“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一暴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很少,而王身边却不断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只好以下棋为喻,即使是让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没有专心致志的缘故。

二 写作特点

1.故事完整。

这两篇短文都是孟子在论辩时穿插进来的寓言故事,故事有头有尾,叙述紧凑集中。情节勾连而下,颇富戏剧性。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好像一幕精彩的讽刺喜剧,引人入胜。

2.形象突出。

不论叙事还是对话,都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有力地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必”字,显示了齐人可耻行径的经常性。“尽富贵也”的“尽”字,表现了齐人吹嘘、夸耀的丑态。《弈秋》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是如此,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生动突出。

篇2: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备课

●备课资料

关于寓言,就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体。它的结构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生动,富于想像。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存在不少的寓言。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自汉以来的历代作家,也常运用寓言来讽刺社会现象,其中成就很高的一位是唐代的柳宗元。

现在我们来述说古书中的寓言故事。

首先介绍《孟子》“揠苗助长”的故事,话说宋国有一位农夫,担忧他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了,就把它拔高,帮助它快些长大,结果禾苗反而全部枯死了。这个故事警惕我们做事不可以急求速成,如果方法不当反而坏事。

再谈《庄子》“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有一个庖丁,他解剖牛的技术十分熟练,他那把用了十九年的刀仍然像新的一般,他可以在牛的骨缝之间,灵活地运刀毫无阻碍,现在我们用这句成语,比喻行家的技术纯熟。

《韩非子》里有一个“矛盾”的故事,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夸口说:“我的盾最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穿。”接着又夸口说:“我的矛最锋利,什么东西都刺得穿。”于是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呢?”结果他无话可说。另外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的故事,也是出自《韩非子》。

《吕氏春秋》“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有人坐船渡河,不小心把佩剑掉到水里;他就在剑掉下去的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等船靠岸了,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现在这个成语,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意思。

《战国策》里的寓言故事很多,例如比喻仗势欺人的“狐假虎威”;受过惊吓之后,遇事胆怯的“惊弓之鸟”;两者背道而驰,无法谋合的“南辕北辙”;还有“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这些寓言多半表现策士们游说诸侯的计谋。

接着来谈带有一点神话色彩的故事,例如有毅力去克服最大困难的“愚公移山”的精神,比喻无谓忧虑的“杞人忧天”的故事,还有形容歌声美妙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歌伎韩娥的故事,这些都记载在《列子》里。

最后,我们说柳宗元的作品“黔驴技穷”的故事。贵州不产驴子,有多事的人用船把它载来贵州,结果它毫无用处,只好放牧在山下。老虎没见过驴子、没听过驴叫,以为它是神,感到很害怕。后来发现驴子只会踢腿,沒什么本事,就把驴子吃了。

篇3: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

梁玉秀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之、道、卒、施”的用法。

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

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寓言故事说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迁移性阅读法。

一、教学设想

1、《齐人有一妻一妾》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寓言,篇幅短小,文字较简单,除个别字词外学生基本能读懂原文,因此教师不宜过多讲解,以学生朗读为主。反复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2.孟子寓言的风格是精心选择故事的主人公,请执政者人瓮。《短文两篇》讲述了一些百姓故事,易于被执政者接受。言的是“齐人”“妻妾”“弈秋”之徒,道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学习进修,甚至街谈巷议,与政治大事毫不相干。作为一国的执政者,难得有机会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民情,做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圣主,即使仅仅是脸面上的事,也绝对会笑着细听分说。

在卑贱的子民面前,国君常想表现出凡人所不能及的判断能力。再者,他人的是是非非,与己无干,自然倍加严格要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国君绝对是英明的“旁观者”。“齐人”,堂堂的汉子,背着妻妾干那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恬着脸编瞎话蒙骗她们,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大是大非面前,妻妾尚能“泣”“讪”,执政者更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毕竟说人家容易。怎知最后引火烧身,面对自己犯下的类似错误,只好乖乖地自投罗网。大庭广众下,执政者如果手握两套行事标准,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圣主的颜面何在?孟子抓住了人们共有的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自私心态,让执政者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着走进其布下的理性思维空间。

3.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醒豁的艺术效果。“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掩盖了丑恶的事实,满足了可笑的虚荣心。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给咄咄逼人的说理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虽折了点理性的锐气,却更易为人接受,穿透力无疑增强了。而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将问题夸大,将危害加深,使教育警醒意义更明确。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等生活大事时,没有人做与“齐人”或“宋人”一样的勾当。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物的身上,在对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绘中,作者站在了最前端,并将指斥的矛头从寓言故事中伸出来,瞄准了许许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除了那个并不存在的“齐人”,被孟子刺中一刀的还有那些不择手段的“求富贵利达者”。同样,面对昏庸、做事不能持久而又轻信谗言的齐王,孟子的寓言故事《弈秋》中站出了两个学棋小童,演示着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良师的指点,有良好的愿望固然重要,但改正错误与学棋一样,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一旦受了奸臣的引诱与哄骗,结果功业无成,也是意料中的事。

4、亮点探究

齐人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必”,一定,表确定的副词。齐人每外出,必直奔坟场乞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和提高。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耀,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正如其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仰望与俯视,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的讽刺。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尽”,都,表范围的副词。齐人在坟场乞得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价,比脚踏实地赢得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与快捷。“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前番是竭力鼓吹,后者是残酷的事实。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提成为富贵者的座上宾。一个“遍”字,是击破齐人骗局的重锤。

5.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勺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迂。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6.分析孟子寓言的幽默性

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却诙谐、有趣而意味深长,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通过想像将生活中的问题的情状与特征夸大,以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危害。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酒食,得了蝇头小利就心满意足,其行为荒诞可笑,为人所不齿。孟子将齐人的行为夸大,使之成为艺术形象,背地里“乞”食,妻妾前“施施”“骄”言,使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产生审美快感,并对对象做出否定性的评价。《揠苗助长》中的宋人,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举动愚蠢而可笑。《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的观点。孟子的寓言故事通过影射、夸张等手法,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丑陋的现象做了含蓄地揭露、批评,使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微笑着领悟到作者传递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复习前面课文中孟子的说理方法--设喻、对比、类比等--寓言说理。

2.指名朗读,正音。

{(jiàn) (fán) 讪(shàn) 施(yí)从良人

3.齐声朗读课文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餍、富贵、{、国、终、讪

4.齐读课文,理解多义词

之、施、卒

5.齐读课文,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反\”、\“蚤\”、\“施\”

6.齐读课文,学生翻译全文。

7.分析理解:

1.在本段文字后,原文尚有一句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试翻译这句话。

2.从这句话看来,这篇寓言的寓意何在?

8.学习这篇寓言,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讨论)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批评卑鄙小人行为)

9.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译《弈秋》

[1]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齐人有一妻一 妾

齐人有一妻一 妾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2)、学习课文叙述故事的技巧。(3)、继续加强语言积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2)、理解孟子对名誉和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誉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的错误名利观。

3.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运用寓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难点: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改写法。

课文的叙述毕竟是太浓缩、太精练,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从情感深处去理解,就有必要把齐人的性格通过外貌、神态、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情节的扩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2、剧本演出法。

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把课文改写为剧本,就需要编剧、导演、化妆等一大批工作人员,这是学习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课文艺术化的必要尝试。有兴趣、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一试。

3、读后感写作法。

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寄寓,有许多话都

篇5:齐人有一妻一妾(网友来稿)

齐人有一妻一妾(网友来稿)

郑光程

教学目的:

1、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2、理解深刻的寓意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简练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深刻的寓意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子的一篇文章,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在这一篇课文里,他所用的是譬喻的论证方法。我们今天要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这篇短文的体裁跟前几个课不相同,是个简短的寓言故事。我们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了解一下孟子寓言的特色。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有很多人喜欢运用寓言来揭示一个道理,如《吕氏春秋》的`《刻舟求剑》等,庄子的寓言,如《疱丁解牛》、《秋水》等,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篇短文的时候,还要弄清楚它的寓意。

二、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

1、题解:

从这个题目,我们似乎感觉到他的生活水平应该是不错的。

2、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所……者                   ……的人

名词性结构                      不可作谓语

所之                        所去的地方

3、学习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内容

(1)提问:归纳大意:反常行为引起怀疑(开端)

(2)提问:“卒之……又顾而之他”这几句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它写出了什么?

(叙述,卑鄙的行为。语言幽默、生动。)

(3)归纳:妻子跟踪发现真相(经过)

(4)妻子归家而泣,齐人得意洋洋。(结尾)

(5)这一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更突出了齐人卑鄙无耻的丑恶灵魂)

5、学生齐读课文。

6、揭示寓意。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三、.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故事简单、集中,语言幽默,讽刺辛辣

板书:                与饮食者尽富贵

起因:怀疑    未尝有显者来

故事    经过:跟踪、发现真相:之祭者,乞其余        卑鄙行径

结尾:妻妾背泣,齐人得意洋洋(对比):丑恶灵魂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补充练习:

指出题首的字词的意思:

(1)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士兵)

(2)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去世)

卒     (3)卒成帝业。(终于)

(4)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终、最后)

(5)卒然边境有急……(猝)

与之璧,使行。(给予)

齐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亲附,归附)

与     (绍)军易与耳。(对付)

蹇叔之子与师。(参加,参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赞许,赞扬)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加,施加)

战、守、迁皆不及施。(施行、实行)

施     留待作遗施。(施舍)

施八尺屏障。(设置)

秦则无礼,何施之有。(恩惠)

作者邮箱: zhenggc84222@163.com

齐人有一妻一妾(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寓言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

寓言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国有一名男子,与一妻一妾住在一起。他常常独自一人外出,然后酒足饭饱而归。这人的妻子感到有些奇怪,心想:“没听说他在外面做什么大事,家里妻妾又没有过什么好日子,他怎么有钱经常在外大吃大喝呢?”于是便问其原因。她男人说道:“我在外面结交的都是些富贵家的人,人家三天一大宴、两天一小宴,请我去还用花钱吃酒肉?”

这人的妻子半信半疑。她悄悄对那妾说:“我们的男人每次出去,总是吃饱了酒肉才回来。我问他经常跟什么人在一起吃喝,他说都是些富贵家的人。可是我们家从来都不曾有一位贵客登门呀!看来我要了解一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天,齐人的妻子起了个大早床。她躲躲闪闪地尾随在自己的男人身后。但是走遍了全城,甚至没见到有谁和自己的男人讲一句话。夫妻俩一前一后地在城里转了一阵子,忽然,这女人看见丈夫朝东门外走去,于是紧跟了上去。哪知道东门外是一块坟地。她只见自己的男人走东头、窜西头,向各家上坟的人乞讨着剩下的残酒冷菜。这女人一下子全明白了。她气呼呼地跑回家去,把真相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那妾,并且伤心地说:“男人是我们女人的终身依靠,没想到咱们的男人竟然这么不争气。”这两个女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那男人的不是,为自己这辈子命苦而痛哭流涕。

那男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坟地里行乞的事已经露馅,回家后仍像往常一样得意洋洋地在其妻妾面前夸耀与贵人聚会的热闹场面。

世上居然有这般恬不知耻的人!由此看来,那些已经求得万贯家产、高官显爵的'人,不曾干过让其妻妾蒙羞、痛哭之事的,也许为数不多。

这则寓言中的齐国男子,他那好逸恶劳、为贪图享受而完全抛弃人格的行为,集中表现了剥削阶级的人生观。用齐国男子的丑恶嘴脸来比喻官僚的腐败、无耻,正是这个故事的寓意所在。

[知识拓展]

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篇7: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

梁玉秀

教学目标 :

1.掌握文言词语“之、道、卒、施”的用法。

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

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寓言故事说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迁移性阅读法。

一、教学设想

1、《齐人有一妻一妾》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寓言,篇幅短小,文字较简单,除个别字词外学生基本能读懂原文,因此教师不宜过多讲解,以学生朗读为主。反复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2.孟子寓言的风格是精心选择故事的主人公,请执政者人瓮。《短文两篇》讲述了一些百姓故事,易于被执政者接受。言的是“齐人”“妻妾”“弈秋”之徒,道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学习进修,甚至街谈巷议,与政治大事毫不相干。作为一国的执政者,难得有机会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民情,做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圣主,即使仅仅是脸面上的事,也绝对会笑着细听分说。

在卑贱的子民面前,国君常想表现出凡人所不能及的判断能力。再者,他人的是是非非,与己无干,自然倍加严格要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国君绝对是英明的“旁观者”。“齐人”,堂堂的汉子,背着妻妾干那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恬着脸编瞎话蒙骗她们,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大是大非面前,妻妾尚能“泣”“讪”,执政者更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毕竟说人家容易。怎知最后引火烧身,面对自己犯下的类似错误,只好乖乖地自投罗网。大庭广众下,执政者如果手握两套行事标准,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圣主的颜面何在?孟子抓住了人们共有的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自私心态,让执政者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着走进其布下的理性思维空间。

3.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醒豁的艺术效果。“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掩盖了丑恶的事实,满足了可笑的虚荣心。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给咄咄逼人的.说理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虽折了点理性的锐气,却更易为人接受,穿透力无疑增强了。而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将问题夸大,将危害加深,使教育警醒意义更明确。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等生活大事时,没有人做与“齐人”或“宋人”一样的勾当。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物的身上,在对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绘中,作者站在了最前端,并将指斥的矛头从寓言故事中伸出来,瞄准了许许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除了那个并不存在的“齐人”,被孟子刺中一刀的还有那些不择手段的“求富贵利达者”。同样,面对昏庸、做事不能持久而又轻信谗言的齐王,孟子的寓言故事《弈秋》中站出了两个学棋小童,演示着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良师的指点,有良好的愿望固然重要,但改正错误与学棋一样,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一旦受了奸臣的引诱与哄骗,结果功业无成,也是意料中的事。

4、亮点探究

齐人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必”,一定,表确定的副词。齐人每外出,必直奔坟场乞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和提高。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耀,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正如其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仰望与俯视,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的讽刺。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尽”,都,表范围的副词。齐人在坟场乞得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价,比脚踏实地赢得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与快捷。“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前番是竭力鼓吹,后者是残酷的事实。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提成为富贵者的座上宾。一个“遍”字,是击破齐人骗局的重锤。

5.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勺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迂。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备课】相关文章:

1.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及赏析

2.集体备课教案一

3.秋的韵动短文散文

4.宋明理学历史备课教案有

5.一秋露水的念想抒情散文

6.一叶一花皆知秋作文600字

7.一笺秋语,映素心抒情散文

8.人教上六年级一单元:秋作文

9.今夜,有细雨飘落的短文散文

10.现代经典诗词:一阙清词一阙秋

下载word文档
《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备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