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说明文《沙尘暴》阅读答案

说明文《沙尘暴》阅读答案

2023-04-19 08:07:4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PomPomJoph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说明文《沙尘暴》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说明文《沙尘暴》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说明文《沙尘暴》阅读答案

篇1:说明文《沙尘暴》阅读答案

说明文《沙尘暴》阅读答案

阅读原文:

①在中国北方,沙尘暴是短期或中短期的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在其源区造成地表严重风蚀,使土壤荒漠化;在降尘地区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容易诱发眼睛和呼吸系统的疾病,甚至造成户外活动的'人畜伤亡;沙尘暴会使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运输;还会对建筑物和水利设施造成污染和损害……

②沙尘暴也是大气层中规模最大物质和能量迁移过程之一。 20xx年4月16日至18日,北方地区曾出现一次强沙尘暴,致使北京一夜总降尘量达33万吨。 20xx年3月12日,源于新疆和田的沙尘暴,侵袭的地区面积达320万平方公里,3月20日袭击北京,使机场的能见度降低到不足800米;3月22日抵达台湾高雄,当地最高的建筑物被沙尘笼罩,以致模糊。

③大量沙尘在大气层中的输运会影响全球的天气演变,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也有某些积极作用:以沙尘为核心的气溶胶能够反射相当部分的太阳辐射,从而抵消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大气层温度升高。撒哈拉沙漠的尘埃可随上升气流漂移到7000公里以外的大西洋和南美的亚马孙地区,而富含矿物成分的沙尘滋养了亚马孙的热带雨林。在澳大利亚形成的沙尘可漂移3500公里到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滋养马来西亚丘陵地区的土地,这是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繁茂、植物品种众多的重要原因。在西亚和中国西部产生的沙尘暴可在大气层中航行10000公里,降落在北太平洋、遍及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之间的海域,尘埃中丰富的矿物质是该海域浮游生物的营养物,而这些浮游生物又是渔业资源的饵料来源,由此滋养了北海道渔场。

④另外,沙尘呈碱性,可以中和水蒸气中的酸性成分(二氧化硫等),对抑制酸雨有积极作用。

阅读试题:

11、第①自然段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2分)

12、读完全文,你对沙尘暴有怎样更深刻的认识?请作简要分析。(2分)

阅读答案:

11、举例子,具体说明沙尘暴的积极作用,让人们对沙尘暴有正确的认识。

12、沙尘暴有消极作用:会造成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它还有积极作用:能反射太阳辐射,滋养土壤、森林,提供海洋饵料,抑制酸雨。

篇2:沙尘暴阅读答案

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做“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做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作用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译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1)什么是沙尘暴?认真读一读,用横线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歌德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2)原因: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

(3)提示:生态的平衡是需要人类去维持的,正是因为人类做了很多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才导致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发生。

篇3:沙尘暴阅读答案

1.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2.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3.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阅读答案:

1.A

2.B

3.A

4.C

篇4:沙尘暴阅读答案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篇5:《沙尘暴》阅读答案

①春天,我国北方常遭沙尘暴的袭击,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篇6:《沙尘暴》阅读答案

12. 作者说“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那么沙尘暴有哪些益处?

13. 文章加横线句子中的“过度”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14.结合文章,说说人类为什么“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

1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北方常出现沙尘暴是因为青藏高原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暴能有效的缓减酸雨,这是因为沙尘中富含大量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能够有效地中和呈酸性的酸雨。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了解沙尘暴,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篇7:《沙尘暴》阅读答案

12.(3分)沙尘暴塑造了广大的黄土高原,还给荒岛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沙尘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一点1分,共3分)

13.(3分)不能去掉。因为“过度”强调了人类活动的程度已大大超过了正常状况,去掉后会误认为一般的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沙尘暴,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14.(3分)“没有必要”是因为沙尘暴是一种自然想象,他也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消灭了它,可能引发自然生态系统的报复;它对人类和地球有益处。(2分)

“没有能力”指由于气候因素地球上有大范围的沙尘暴沙源区;人类也无法根本改变沙源区域的植被状况。(1分)

15.(3分) B

篇8:《沙尘暴》阅读练习及答案

《沙尘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现氐奈鞑抗纹鹄矗?芸炀头⒄钩梢惶醭?400公里⒖?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根据·4《知识窗》有关资料改编)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休养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举一例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沙尘暴。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危害。

2、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首要因素。大自然经过休息调养,恢复元气,达到生态平衡。

3、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①……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连续三天……横扫三分之二土地(任举一个数字即得1分)。②这里运用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沙尘暴来势凶猛、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的特点。

4、示例:对森林乱砍滥伐。封山育林(举例恰当,措施合理即可)。

篇9:沙尘暴现代文阅读答案

沙尘暴现代文阅读答案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现氐奈鞑抗纹鹄矗?芸炀头⒄钩梢惶醭?400公里⒖?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根据2001·4《知识窗》有关资料改编)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休养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举一例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沙尘暴。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危害。

2、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首要因素。大自然经过休息调养,恢复元气,达到生态平衡。

3、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①……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连续三天……横扫三分之二土地(任举一个数字即得1分)。②这里运用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沙尘暴来势凶猛、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的特点。

4、示例:对森林乱砍滥伐。封山育林(举例恰当,措施合理即可)。

语文阅读的技巧

拿过来一篇阅读题,同学们要会读,知道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速度和答题的准确率。我的做法是,首先读题干,把重点字词或语句画下来,先大致了解问了些什么,去猜测阅读文章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去读原文,边读边画,挑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画,这个纯粹靠语感和平时的积累。如果平时做题多了,一般就能猜到哪些句子容易出题。

最后看着问题找答案,一般问题和原文中的答案顺序上是一一对应的。接下来就是整理答案了,看着采分点写答案,如果没找全答案,需要再细心找一遍,通常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都是能找到的。即使没有完全一致的语句,也有关键采分点词语。语文阅读虽然讲技巧,但也要根据做题经验去分析题目、整理答案,因为语文很多时候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摆脱套路用心去做才是最好的技巧。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篇10:沙尘暴的阅读答案

沙尘暴的阅读答案

①在中国北方,沙尘暴是短期或中短期的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在其源区造成地表严重风蚀,使土壤荒漠化;在降尘地区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容易诱发眼睛和呼吸系统的疾病,甚至造成户外活动的人畜伤亡;沙尘暴会使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运输;还会对建筑物和水利设施造成污染和损害

②沙尘暴也是大气层中规模最大物质和能量迁移过程之一。4月16日至18日,北方地区曾出现一次强沙尘暴,致使北京一夜总降尘量达33万吨。3月12日,源于新疆和田的沙尘暴,侵袭的地区面积达320万平方公里,3月20日袭击北京,使机场的能见度降低到不足800米;3月22日抵达台湾高雄,当地最高的建筑物被沙尘笼罩,以致模糊。

③大量沙尘在大气层中的输运会影响全球的天气演变,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也有某些积极作用:以沙尘为核心的气溶胶能够反射相当部分的太阳辐射,从而抵消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大气层温度升高。撒哈拉沙漠的尘埃可随上升气流漂移到7000公里以外的大西洋和南美的亚马孙地区,而富含矿物成分的沙尘滋养了亚马孙的热带雨林。在澳大利亚形成的.沙尘可漂移3500公里到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滋养马来西亚丘陵地区的土地,这是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繁茂、植物品种众多的重要原因。在西亚和中国西部产生的沙尘暴可在大气层中航行10000公里,降落在北太平洋、遍及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之间的海域,尘埃中丰富的矿物质是该海域浮游生物的营养物,而这些浮游生物又是渔业资源的饵料来源,由此滋养了北海道渔场。

④另外,沙尘呈碱性,可以中和水蒸气中的酸性成分(二氧化硫等),对抑制酸雨有积极作用。

1、第①自然段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2分)

2、读完全文,你对沙尘暴有怎样更深刻的认识?请作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2分)举例子,具体说明沙尘暴的积极作用,让人们对沙尘暴有正确的认识。

2、(2分)沙尘暴有消极作用:会造成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它还有积极作用:能反射太阳辐射,滋养土壤、森林,提供海洋饵料,抑制酸雨。

篇11:《沙尘暴》的阅读答案

⑴ 暮春时节,理应莺飞草长,风和日丽,却得知京城再遭风沙袭击。一则来自北京的消息是这样描述的:(25日)凌晨,一阵小雨夹着泥沙从天而降。泥浆附着在露天停放的车辆、嫩绿的树叶和草坪上,污迹斑斑。泥浆雨过后,大风呼呼,尘沙滚滚,整个北京城漫天昏黄……这是今春北京第十次出现浮尘扬沙天气。

⑵ 短短几个月。类似的报道一再见诸报端,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数十年前的一则新闻所发出的“风沙紧逼北京城”的警报,那篇报道好像当时也很让大家警觉了一下,议论了一番。但是,渐渐地,这事便不再为公众关注了。

⑶ 可以想见,北方各地居民在奋力与沙灾搏斗的同时,也一定会痛定思痛。与此同时,我更希望大家把视线南移。北京的“痛”决不只是北方才有的,它理应是大家共同的教训。北方沙灾固然与当地的地质水文特征不无关系,可是,长江水网地区同样难保无虞,因为沙灾在本质上与人对自然“大不敬”相依相随,而同样的“大不敬”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似乎暂无荒漠化之忧的长江南北。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蹋和野蛮汲采。

⑷ 有一个道理,理解它完全不需要高深的知识:缺水会加剧旱情,干旱会使植被受损,而土壤裸露的必然结果就是荒漠化。可以说,对缺水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对水的消耗计划不周,客观上使北方土地荒漠化加剧。如今,类似问题正在长江南北重演。就在历来被称为“水网”的长江三角洲,人们不爱护奔流不息的江河,污染了地表水,就从地下找水喝。十几年光景,不少地方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数十米之多,以致地面大面积沉降,建筑物倾斜、开裂,凡此种种,正与北方荒漠化的前奏如出一辙。

⑸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多人至今仍对水资源“大不敬”,无非是觉得守着长江,何忧之有?殊不知,黄河两岸也曾有浓阴蔽日的年代,沧海桑田、人沙进退只在庭步之间。

⑹ 据悉,水利部初步决定,今后几年内将在西部修建微型集雨工程1700万处,用以解决或减少人畜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个决定让人看到一种希望──集雨之类的节约水、利用水的办法,不但适用于西部,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适用于东部。在雨水充沛之地集雨,产生的效益必定更为可观。去过悉尼奥运村的人一定会注意到,主运动场的顶部,特意安装了集雨设施,所集雨水足以浇灌场内草坪,既节水又省钱,可谓“双赢”。作为一个资源富国,其做法不无借鉴意义。在这方面,我们一向关注不够,研究不够,是该奋起直追了。

⑺ 通过对沙尘暴与水、与植被之间关系的追踪,我们受到的触动应当是多方面的。比如,渐进的环境污染会带来人无立锥之地的恶果,计划不周的山水开发会给大地留下永难消失的伤疤,等等。在这些方面,警钟已经一敲再敲,但愿我们不要愚蠢行动在前,苦果难咽随后。事到如今,我们已经交不起如此昂贵的“学费”了。

篇12:《沙尘暴》的阅读答案

1、A(掠—lüè,藩—fān)

2、B(A、竞;C、扼;D、宠)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⑴ 作诠释

⑵ 列数字

⑶ 举例子、拟人

篇13:《沙尘暴》的阅读答案

1、文章第⑴段为什么要详细转述一则描绘沙尘暴十袭京城的消息?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图。

3、为什么北方发生了沙尘暴,作者却“更希望大家把视线南移”?选出下列四个原因中最根本的一项( )

A、因为北方的“痛”绝不只是北方才有的,南方水网地区也有这样类似的“痛”。

B、很多人觉得南方守着长江,无沙尘暴的忧虑,因而至今仍对水资源“大不敬”。

C、南方的水污染,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面大面积沉降,建筑物倾斜、开裂等现象与北方荒漠化的前奏如出一辙。

D、南方地区雨水充沛,在南方地区修建集雨工程,必定会产生更为可观的效益。

4、文章结尾处加粗的“警钟”指的是什么?

5、第⑺段中说“通过对沙尘暴与水,与植被之间关系的追踪,我们受到的触动应当是多方面的。”读了本文之后,你一定也感触颇深。试举出你周围发生的人对自然“大不敬”的一则事例,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

篇14:沙尘暴说明文500字

5月2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袭击了我校,没有引起大规模的破坏,但却引起我班所有同学的注意。

上午第一节课,郭老师正给我们讲新知识。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积极地举手发言。正当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一阵狂风刮过。顿时,地上黄沙漫天飞舞,在我们主体楼和体艺楼间,形成了一道黄色的屏障。

“快把窗户关起来。”郭老师冲着第四组同学喊道。我们立即三下五除二,把窗户关严。再看看窗户外面,“沙尘暴”更加凶猛,黄沙肆无忌惮地在空中飘来飘去,到处乱撞。这下可好,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窗外,不仅郭老师的课讲不下去,而且我们也把学习抛到九霄云外,一个个使劲地想看一眼。过了一会儿,这“沙尘暴”又像个喝醉洒的“鲁智深”,又到操场上继续游荡了。滚滚的黄沙就像黄龙,有的张牙舞爪,腾空跃起;有的挨着地面,蠕动起伏。真是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十分钟后,黄沙才慢慢退去。这就是标牌上所写的环境优美的仪征城,这就是广告上写的秀美仪征。仪征城的美好景色霎时灰飞烟灭,好像从不存在。

听老师说,最近仪征城空气质量很差,不知道怎么回事。看来,秀美这个称号是没有了。以前在公路上,我也碰上了一次“沙尘暴”,尽管很小,但也说明,我们仪征的空气质量仍存在缺陷。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加细心地保护环境,才能让仪征的景色重新秀丽起来。

篇15:沙尘暴的说明文

哈哈,真是天助我也呀,你们人类也该尝尝我的厉害啦!这可是大自然对你们人类的奖赏哦,哈哈哈!

我可是你们的‘杰作’。你们人类乱砍树木,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不过,你们却制造了我——沙尘暴。

以前,我本来是一股清风,生活在大森林里,生活得很平静。整天和小草弟弟玩游戏,跟小花姐姐捉迷藏,听小鸟妹妹唱歌,看小花鹿哥哥赛跑,过得无忧无虑,开心极了!我还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呢!可是,如今一切都没有了,小草弟弟慢慢合上眼睛,躺在地上。我再也不能听到他那快乐的声音了;小花姐姐摆动着身躯,那美丽的秀发(花瓣儿)渐渐枯萎,她那欢乐的笑声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小鸟妹妹成群飞走了,小鹿哥哥到别处安居了……我的好朋友大树也不见踪影了,只有树根停留在那儿了,茂盛的树林也变成了光秃秃的黄地了。从那里后,我就十分痛恨人类,一心想报仇。于是,我开始‘招兵买马’了,尘土、泥沙、沙尘等等都成为了我的,最后,我们成为了世界第一股沙尘暴。

我们也玩累了,我们准备到某某城去歇歇腿儿,可是,一到那儿,我们看见一排排少先队员正在种花草树木,我们看了看,咦?这些、这些,那倒是……哦,对了,是我的兄弟姐妹们,这里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真是美丽了!我转过头,对我的同伴说:“我的伙伴来了,我要和他们在一起了,再见啦!”我又变回一股清风,再跟我的兄弟姐妹在一起了。

篇16:沙尘暴的说明文

今天,北京刮了入春以来的第二次沙尘暴。早晨,我像平常一样走出家门去上学。刚一出门,就见天空灰蒙蒙的,像要变天的样子。下第二节课的时候,我无意间向窗外看去,只见窗外黄乎乎的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我走出教室,刚走到楼门口,就听见外面刮着大风,“呜……呜……”像一头发脾气的雄狮在吼叫着,又像一头饿急了的猛虎发出阵阵怪嚎。

我走出楼门,一阵大风夹着沙尘迎面扑来,一下子蹿进了我的衣领和袖筒。我连忙用衣服紧紧地裹住身体,迎着风向前走去。我每走一步,都感到有沙子打在脸上,又痒又疼。五六级的大风,夹着沙尘,呼啸着,咆哮着,撞击着大地;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大树在狂风中来回摇摆,整个数冠向一个方向歪去,粗大的树枝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好像马上就会断了一样。小树苗呢,就更甭提了,有的已经“牺牲”了;有的还存着一口气,他们不住地给“沙尘暴爷爷”深深地鞠躬,好像在恳求“沙尘暴爷爷”不要再发脾气了……。

同学们东倒西歪地走着,有的人顺风,被风吹得不得不跑了起来;走逆风的人则弓着腰吃力地向前走。地面上尘土飞扬,连小石子也被卷到空中,天地间变得昏黄一片,让人睁不开眼。沙尘暴的沙子吸进鼻中真不好受。我眯着眼睛,捂着嘴巴,几乎是摸着向前走的。真是“寸步难行”呀!快到中午的时候,沙尘暴才渐渐地停了下来。天边又亮了起来,但天空还是灰蒙蒙的。沙尘暴的发生是有一定条件的,沙尘暴是大风与沙漠、沙漠化土地及松散地表沉积物作用的产物;风是产生沙尘暴的动力,毫无遮掩地松土是产生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因此每当春季强冷空气南下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沙尘暴天气。对季节变换的这个外因,目前人类是无法改变的,而对地表状况这个内因,我们则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但问题也恰恰出在内因上。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人口过快增长、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局部地区已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所以才接连不断地发生沙尘暴天气。黄沙在步步进逼,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们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我真想大声亟呼:请记住沙尘暴给我们的警告吧,要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再也不能乱砍

【说明文《沙尘暴》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沙尘暴阅读答案

2.沙尘暴的由来现代文阅读答案

3.沙尘暴说明文初二优秀作文

4.玉说明文阅读答案

5.珊瑚岛说明文阅读答案

6.窗说明文阅读答案

7.《夏至》说明文阅读答案

8.说明文《凶手WiFi》阅读答案

9.《科学24小时》说明文阅读答案

10.说明文阅读《李时珍》有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说明文《沙尘暴》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