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学稿,学生版
“PorrrrrTip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学稿,学生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学稿,学生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学稿,学生版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主要是通过学习第1则、第2则、第4则、第5则、第8则、第9则选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教学难点: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注音:
樊 迟 皋 陶 弘 毅 枉
二、归纳文言知识
1、重点词:
(1)克己复礼为仁 (2)天下归仁焉
(3)请问其目 (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6)樊迟未达
(7)问知 (8)举直错诸枉
(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10)尧舜其犹病诸
(11)为仁由己 (1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 人。” (2)举直错诸枉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4)知者利仁
3、文言句式:
(1)何谓也: 句; (2)选于众: 句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句;(4)克己复礼为仁: 句
(5)仁以为己任: 句,正常语序为
三、文题解读: (整体感知文本)
1、背诵、理解 :集体背诵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馨提示: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原文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4】 子贡问:“ ?”
孔子说:“那就是 字吧? 。”
四、思考与讨论
(一)、孔子眼中的“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1、在课本中画出下列重点句子,并做初步理解:
重点句子1:克己复礼为仁。
①、什么叫克己复礼克?-- 。
②、己复礼后会怎么样: 。
③、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
④、就孔子与颜回的这些问答来看,仁和礼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 主要是外在的规范,而仁则主要是对这种规范的 而已。克己复礼固然是仁,但是仁又不仅限于克己复礼(那只是仁的基本面)。
重点句子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句意理解: 。
②、从处世的角度来看, “仁”就是 ,即能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是一种 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 ,多一些 ,那么每个人的世界会更加灿烂多彩。
③、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重点句子3:爱人;知人
①、句意理解: ; 。
②、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翻译):
重点句子4:其“恕”乎?
①、“其”是 的意思。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可以拿终生去实践,而恕就是“ ”。它在根本点上是跟 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 。
重点句子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就这么简单:
。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父亲;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君上;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
②、“近取譬”是指 ,也就是 ;“仁之方”就是 。这样的仁,不必尧舜,所有的人都做得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课时
四、思考与讨论:孔子眼中的“仁”:
1、在课本中画出下列重点句子,并做初步理解:
重点句子6:我欲仁,斯仁至矣!
①、句意理解:
②、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一方面告诉人们不能干什么,一方面又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要做到仁并不难,关键看你是不是有这种追求。所以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 ,而是他 。
孔子把仁这种境界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重点句子7: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①、“志士”指 的人。“仁人”指 的人。志士仁人不会 ,只会 。仁是孔子为人生开启的根本方向,是孔子为世人营造的安顿人生的居所。
重点句子8: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①、句意理解:
2、概括:
(1)、什么是仁: A、 B、 ;
C、 D、 。
(2)、怎样才能达到仁:A、 ;
B、 ;C、 。
(3)、施仁之后会怎样:A、 B、 ;
C、 ;D、 。
3、表述: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1)、什么是仁:
仁就是要克制 ,回复到 。就是在平时不要
,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 ,自己想要通达就
。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 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 ,学会 ,学会
(2)、“仁”与生活 :
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 这样做就是仁了。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实是一种 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 ,多一些 ,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③、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 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 ,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 的`态度和 的心来面对他人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4、小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和谐小组、和谐宿舍、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五、完成课本课后练习
1、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子贡、樊迟、仲弓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同,试作具体分析,然后综合起来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仁”的理解和认识。
提示:孔子回答颜渊问“仁”,说明“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礼”的自觉,即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
孔子回答仲弓问“仁”,以及回答子贡问可以终身实践的“一言”,主要是从 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 ;
孔子回答子贡问“仁”,则主要是从 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 。
孔子回答仲弓说“仁”就是“ ”,其内涵跟他所说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 ,
一是 。
2、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说法区别在哪里? 提示:两者本质上相通,但前者是从 的方面说(即是说不要做什么),后者是从 的方面说(即是说 )。
六、拓展思考:
1、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提示: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 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 。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 ,考虑到 ,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 。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
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2、比较孔孟的“仁”;
A、孔子的仁学思想:
1.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仁, “仁”是核心:⑴爱人。 ⑵“恕”、忠孝。 ⑶归仁。
2.作为政治学范畴的仁: ⑴为政以 。 ⑵为国以 。 ⑶养民也惠。
B、孟子的仁政学说:
1、仁的来源。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论。
2、仁政学说。⑴“ ”的民本思想。⑵反对 、“省刑罚”的政策。
⑶“ ”、“制民恒产”的经济思想。⑷轻徭薄赋, 的主张。⑸保护工商的思想。
3、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如何才能够实现'仁'。
刘芳
篇2:《先秦诸子选读》测试题
《先秦诸子选读》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中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孝悌(tì) 荷蓧(diào) 木铎(yì) 一箪食(dān)
B、夫子哂之(shěn) 诲人不倦(huǐ) 能近取譬(bì) 莞尔(wǎn)
C、曲肱(gōng) 有马十乘(shèng) 恶乎成名 (wū) 墦间(fán)
D、怃然(wǔ) 沂水(qí) 杀鸡为黍而食之(shí) 施施(yí)从外来
2、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且而从辟人之士也
B、由也好勇过我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莫春者,春服既成无欲速,无见小利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3、下列下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B、恭而无礼则劳(劳累、辛苦)
C、小人之过必文(掩饰) D、就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
4、选出下列各项中不全是古今异现象的一项()
A、①子路问成人②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B、①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②颠沛必于是
C、①至于他邦 ②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①子路从而后 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5、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子之武城
A、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B、非其鬼而祭之
C、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D、先生将何之
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仁以为己任。
A、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B、子路宿于石门
C、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D、孟子遇于石丘
二、文言文翻译。(9分)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
(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
三、填出横线处的名句(12分)
1)平时我们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孔子对此也有淳淳的教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仁,孔子分别从否定和肯定的角度阐发了自己的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对学与思关系的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现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七十者衣帛食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不王者,未之有也。
6)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四、现代文阅读,完成1—4题。(共2 0分)
“仁”与“礼”
——究竟谁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王杰文
儒家创 始人孔子在中国被称为“圣人”,其思想博大精深,为世人所推崇。但对于究竟什么才是其思想的核心,目前理论界似乎仍没有一个定论。穷其各种说法,“仁”说和“礼”说市场最广,呼声最高,竞争也最激烈。本人在这一问题上比较赞成“仁”说。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的 人,多数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生长在鲁国,而“周礼在鲁”。且孔子从小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后成为闻名天下的礼教家。孔子本身也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① (《论语》)另外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又主张以礼作为教育宗旨,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但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一再强调“克己复礼”等。
上面一系列的引述和论证似乎确实可以说明“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本人想就此提出几点自己不同的看法。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这是我国历来对孔子的评价。这里面很突出的指出孔子是一名思想家,既然是一名思想家,那么我们在判定其思想核心时所依据的标准就应该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而不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哪些思想,因为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如果你赞成我的观点,那么我就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说,前一段那些引述和论证都是一纸空文,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如《左转》中有这么几段记载: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曰:‘礼,国之干也’”;昭公七年载孟僖子办学,告诫学生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大多均可以从前人思想中窥见一斑,并不是其本人思想,故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其思想核心。
而对于人们十分关注的“克己复礼”这一引证,我们首先可以回到《论语·颜渊》的原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就是说:颜渊询问仁,孔子说:“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就归依仁了。成就仁在乎自身,难道要仰仗他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明白的看到,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确实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但他的落脚点不在于“复礼”,而是在于“归仁”,强调只要做到礼的尽善尽美,即可达到仁的政治,仁的政治远比礼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对礼的政治的升华,“克己复礼”实为由礼的政治向仁的政治过渡的桥梁。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正是迈向仁的政治的具体的礼。
通观《论语》,我们发现“仁”在书中出现的频数最多,达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足以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另外,在《左转》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在《国语》中,“仁”为62次,“礼”为121次,“礼”的频数都远远超过了“仁”。而在《论语》中,“仁”在频数上首次战胜了“礼”,“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思想史上仁对礼的第一次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孙景坛《正确认识孔子的“克己复礼”》)。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
另外,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是具有统帅作用的。特别是当碰到仁礼冲突时,孔子则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如《论语·阳货》中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乍一看,我所引用的这段话似乎恰恰说明孔子十分重视礼,然而我想说,孔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年之丧期”这一“礼”呢?道理很简单,如《学而》中所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而且引文中,宰我出去后,孔子说的第一句就是 “予之不仁也”,可见其对“仁”的重视。
其实,孔子讲“仁”,非单讲伦理道德中的“仁”,而且还将“仁”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而正是这种升华使孔子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即一种新的治国学说。而这种学说在其前人著作中是没有明确反映的,所以可谓前无古人。既然是前无古人的独创,自然可以成为其思想的核心。
最后,我们也可以利用亚圣孟子的思想核心来佐证我的看法。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这恐怕大家都赞成。而孟子是最了解孔子思想核心的,也是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最尽善尽美的一位,其名字长期与孔子相并,“孔孟之道”为大家所熟识,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即为“仁”。
孔子的思想中包含很丰富,有礼,有恕,有忠,有孝,有三纲,也有中庸等,而这些都是从不同方面来为最终的“仁”服务,都是达到“仁”所需经历的各种具体的途径。
[注释]①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夏的后代杞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商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商的后代宋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因此这两国的典籍不足,了解夏礼、殷礼的贤人也太少。如果有记载夏礼、殷礼的典籍和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我就能证明我所说的夏礼、殷礼了。”)
1、“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这句话中的“那些观点”指的是哪些观点?(4分)
2、如何理解“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语言特色?(6分)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思想家?他认为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其理论上的贡献是什么?(5分)
4、作者认为在孔子的学说中,“仁”与“礼”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5分)
篇3:先秦诸子选读课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课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课文翻译
郑人买履
作者:淮南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篇4: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检测题
高二语文阅读文言文的几种思路
一、以规律解文
这里的规律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材料和规则,也包括言语运用的具体规律。文言诗文特殊的语法规范、修辞手法,遣词用语、炼句炼意方面的独特规律,都是我们理解文言作品的切实有效的工具,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从规律出发来解读作品,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比如辞赋一类的作品,上下句多采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意,可以避免望文生义的错误。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一个对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对“游泳”二字,教材没有注解,而译文多是“游来游去”“穿来穿去”之类。其实这是不确切的。上句“翔集”既为两个不同的动作,下句的“游泳”与之相对,也应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原来“游”和“泳”是有区别的,“泳”不是一般的游,而是指潜行水底。这样,上句译为“沙滩上的鸥鸟一会儿展翅飞翔,一会儿栖止聚集”;下句译为“五色的鱼儿一会儿浮上水面,一会儿潜入水底”,正好对应。这不仅涉及到一个词的理解,也涉及到是否真的领悟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文言文行文简洁,省略很多。从成分上说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定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从省略方式上说有承前省和蒙后省。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弄清楚到底省略了什么。如199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题,“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中的“货”“市”词意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都是“卖出”B、都是“买入”C、卖出、买入D、买入、卖出。
要答好此题,关键是弄清“辄货市粟麦”是一个省略句,应是“月俸得白米,辄货(之)市粟麦”,这样一来句子意思就清楚了,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应选C。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通假字,如果对这一特点有所认识并形成阅读意识,解读时就会时时提醒自己,少犯错误。如《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关于苏武的一节,其中有一句“单于招会武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教材把“前以”注解为“以前因为”,翻译过来就成了“以前因为投降(匈奴)以及死亡,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这在文理上根本不通,如果通假的意识强一点,判断或查明“前”同“翦”,即“除去”的意思,那么译文就是“除去投降(匈奴)以及死亡的,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如此便可文通字顺。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词句作出分析判断。一个词,一个句子只有联系它所处的语境才能产生实际的意义,如果将它们从中孤立起来,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发生误解。因此,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意义就成了古诗文解读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白居易《琵琶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这里的“弟”和“阿姨”,指的是谁,他们与琵琶女是什么关系?对此教材并没有作出注解,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句与上下文的连贯情况来推断其在文中的所指对象。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遭遇时,只说了自己的籍贯和住处,没有涉及家世,所述内容全是教坊里的欢乐奢华和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看不出同家人有何来往。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一句可知,琵琶女自幼就来到教坊,早已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可见“弟”和“阿姨”是她的亲属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也就不可能翻译成“弟弟”和“姨妈”。查唐代《教坊记》中的记载:“坊中诸女,以气类相似,约为香火兄弟。”由此可知“弟”应当是指琵琶女在教坊中气类相似的诸姐妹。从琵琶女自幼生活在教坊的事实可知,“阿姨”所指应当是教坊中歌伎娼女的养母(即鸨母)。据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同教坊的姐妹们,前去从军服役(充当营妓),教坊的鸨母也离开了人世,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的容貌也已衰老。”这等于教坊散伙,琵琶女无以为生了。迫于生计,不得不嫁给商人。这样的解释,与琵琶女年轻时欢乐奢华的生活叙述以及她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叙述恰好一脉相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用于习惯不假思索将“弟”和“阿姨”解释为“弟弟”和“姨妈”,就会造成前后内容难以贯通。
三、以事解文
以事解文就是根据相关的种.种事实去解析文意,其中包括与诗文有关的事实、作者的经历、创作的动机和目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包括可以作为参照的相关文章。作者写诗著文,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相关的事都说得明明白白,有很多意思是蕴含在相关的事实之中的。读者从作品中能解读出多少信息,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作品,永远和这相伴随的事实有关。
《木兰辞》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对于诗中的“思”“忆”一般都作“想”“考虑”来理解。我们知道木兰在织布时是怀着满腹的心事的,下文木兰也向母亲说明了自己的心事就是想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她为什么还要向母亲表白自己“无所思,无所忆”呢?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其实这里的“思”“忆”并不能当泛指的“想”“考虑”来讲,而是有着特定的意义和的。与《木兰辞》同时代的乐府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样几句诗“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这里的“何所思”、“何所忆”分明的道出一个多情的女子,希望与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因母亲的阻挠而不得如愿的幽怨和愁闷。同样《西洲曲》中的“忆梅下西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汉乐府民歌中的《有所思》等,“思”和“忆”都是表达女子的爱情之思,相思之忆的。根据民歌的这一传统再来看《木兰辞》中的诗句,原来是母亲听到女儿的叹息声,便敏感到已长大成人的木兰是不是有心上人了,想出嫁了?木兰的回答是对母亲猜想的否定。母亲问中含有关切,木兰答中带着斩截。这样一个不为儿女情长所困,勇敢地站出来为父分忧,报效国家的女英雄形象便清晰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不了解这些背景,则解读不出这些诗句中的丰富,对木兰形象的认识也会受到局限。
篇5:教授《先秦诸子选读》之心得
教授《先秦诸子选读》之心得
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轴心时代,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在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当时的辉煌与成就。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原生期,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给中国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更是青年一代成长和发展的源泉。正如易中天所说:先秦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年的教学选了大量的先秦散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承担起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先秦散文思想的责任。但一方面因为时隔久远,一方面因为理论性太强,思想太深刻,所以诸多的障碍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笔者就自己教授此内容的过程谈一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由于先秦诸子典籍的不同特点和本课程的宗旨,“阅读文选”部分的材料采自《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在教授孔子《论语》部分内容时,因为此文是语录体的形式,而且每一篇又是由若干小内容组成的,如果一节一节讲,势必会造成“师累生乏”的情形,于是笔者尝试采取了让学生自行完成内容讲解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笔者让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选文,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相关材料,做好充足的准备,上课时讲解所选选文,与其他同学共享。其中有几位学生,他们的出色表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学生选择的是第一则。中间有一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句是颜渊问到老师“克己复礼”的具体详情时孔子的回答。这位学生在解释了此句的意思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更好地理解“非……勿”这种句式,列举了现在江苏台热播的娱乐节目“非诚勿扰”。笔者在给这位学生的讲课做出评价后,又顺便让学生参与到对“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看法上,学生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自己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学习一则古文的同时又关注了现实。 另一位学生选了第八则。其中的内容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她在讲授此则时,例举了许多搜集到的事例,如江姐、文天祥、屈原。每一个可歌可泣的事例她都讲得很详细,很动情,下边的`同学也被她所讲的故事吸引住了。笔者给她的评价是“有如此丰富的素材库,相信作文写起来定会得心应手”,同时笔者又不失时机地告诫那些平时抱怨写作无话可说的同学应从这个角度找自身原因。 还有一位学生选的是第三则。中间有一句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为了更生动地说明此内涵,她举了相关的成语、事例来验证孔子的这句话。如举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 此节课笔者把课堂放心地交给了学生,而他们也给了笔者莫大的惊喜。所以,在讲授这些思想理论性强的课文时,不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中,自己去搜寻材料,这样学生一方面能更好地积极地去理解平时难以理解的东西,一方面又可锻炼自己动手动脑积极思考的能力。而这些要比我们自己大费口舌地讲给学生收到的效果好得多。 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在课堂上更应体现出来。记得在讲到荀子“人定胜天”思想时,学习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后,笔者开展了一次课堂小辩论。学生举了很多新颖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现在各个国家的极端天气造成的灾难,人工降雨、降雪等。这样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了课堂活动,而且又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认识社会的能力及懂得了自己保护环境的使命。 可以说,师生关系是相互的。老师可以激发学生,学生同样也可以激发老师,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如在讲到庄子《无端崖之辞》的第七节时,除了笔者给学生讲到固定的寓意外,学生们又联想到了流言蜚语的可怕,以及如何去对待流言这一问题和当朋友比自己强时,应懂得分享等一些寓意。而这些都是笔者备这则选文时所没有想到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完成,快快乐乐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记得一位大作家曾说过:“人人都是天才。”的确,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教师应努力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而课堂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所以,在课堂上应鼓励激发每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聆听者,一个观赏者,争取做一个和学生交心的朋友,探知他们的所思、所想。 (李梅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四中学 719300)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学稿,学生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