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法制史易错知识点
“你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法律硕士法制史易错知识点,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法律硕士法制史易错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法律硕士法制史易错知识点
法律硕士法制史易错知识点
1、明清时期主持全国审判的中央审判机构是刑部(唐宋为大理寺);
2、北齐时期设置了大理寺(√);
3、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三级三审制,第三审为“法律审”(清末为四级三审制);
4、“管制”是解放战争时期创立的;
5、专门创立《盗贼重法》是在宋神宗时期;
6、廷行事是秦代司法机关判案的成例,可作为同类案件判决的依据(√);
7、唐代国家各级行政组织活动的准则,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公文程式的法律规定——式;
8、《大清新刑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主义的专门刑法典;
9、汉朝的“鞠狱”是指审讯案件;
10、元代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元典章》;
11、汉中期学了限制诸候对封建国民反的过分役使,专门制定有事国人过律;
12、清朝的“三法司”是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而非“御史台”);
13、(1)外国在华领书裁判权确定于《中共五口通商章程及规则》及《虎门条约》;
(2)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又确立了观审制,干预中国司法审判制度,即使外国为被告;
14、(1)汉皇帝下诏,自今后可“亲亲得相首匿”;
(2)汉武帝确立“德主刑辅”法制指导思想;
(3)汉文帝废除残人肢体的`肉刑之开始;
15、厂卫干预司法始于明宪章;
16、北洋政府审判机关分四级,中央设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17、《宋刑统》在内容上治袭《唐律疏议》,在体例上取法于唐末五代《大中刑统》和《大周刑统》;
18、明有权判处徒刑以下条件的地方司法机构是提刑按察司;
19、钱庄和票号已经作为金融机构而存在的是清朝;
20、《明大诰》朱元璋、洪武年间颁布,明初最为普及的法规,共有四篇;
21、明万历年间,将律例合编为一书,(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称《大明律集例附例》,从而开律例合编的法典编摹先例;
22、《宋刑统》体例,内容上沿袭“唐律疏仪”;
23、清末为制改革将刑部改法部,大理寺改大理院,实行审检合署(在各级审判厅设置相应的检察厅);
24、(1)元朝第一部成文法典《至元新格》;
(2)体例上模仿唐、宋旧律的法律《大元通制》(元英宗,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朝法制的基本状况);
(3)地方政府篡集的法今法规汇编《无罕章》。
25、中央司法机关设立律博土始于曹魏;
26、唐律中的五刑制度共分为二十等;
27、宋朝受理向朝廷直诉案件的法定机关是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
28、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改革措施包括:禁止刑讯、禁止体罚、试行公开审判、试行陪审制;
29、明万历年间,将律例合编为一书,(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称《大明律集例附例》,从而开律例合编的法典编摹先例;
30、《宋刑统》体例,内容上沿袭“唐律疏仪”;
31、清末为制改革将刑部改法部,大理寺改大理院,实行审检合署(在各级审判厅设置相应的检察厅);
32、(1)元朝第一部成文法典《至元新格》;
(2)体例上模仿唐、宋旧律的法律《大元通制》(元英宗,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朝法制的基本状况)
(3)地方政府篡集的法今法规汇编《无罕章》。
33、中央司法机关设立律博土始于曹魏;
34、唐律中的五刑制度共分为二十等;
35、宋朝受理向朝廷直诉案件的法定机关是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
36、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改革措施包括:禁止刑讯、禁止体罚、试行公开审判、试行陪审制;
37、宋代作为中央的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机关称为提点刑狱司;
38、从《睡虎秦秦笺竹简》中可知秦代司法提倡不用刑讯而获得真口供;
39、《晋律》将《曹魏律》中的“刑名”分为“刑名”、“法例”两篇。
篇2: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
个人收入的分配
1、在公有制范围内只有按劳分配。( × )
点拨:在公有制范围内,存在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两种方式。 公有制下非按劳分配有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等。
2、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收入、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都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 × )
点拨: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收入、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都属于合法收入,但不是劳动收入,而是非劳动收入。合法的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各种劳动报酬,包括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指通过劳动以外的其他合法途径获得的收入,主要包括按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3、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 )
点拨:我国农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体所有制,因此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但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
4、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 )
点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需要合理的分配政策、宏观调控。
5、工人的工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 × )
点拨:公有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工人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工人的工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
6、收入分配公平是指收入分配没有差距。( × )
点拨: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收入分配没有差距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7、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 × )
点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的内容,不属于再分配。
8、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 )
点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9、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 )
点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篇3: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
财政与税收
1、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 )
点拨:财政收入受分配政策的影响,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2、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属于货币政策。( × )
点拨: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属于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属于财政政策。
3、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是大幅度提高税率。( × )
点拨: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还可以调整分配政策。 “大幅度提高税率”的说法不科学,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适当地调整税率。
4、财政赤字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 )
点拨: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5、财政收支平衡就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 × )
点拨: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当然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6、财政收入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财政支出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 × )
点拨: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增加社会总供给;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增加财政支出会扩大社会总需求。
7、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 )
点拨: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提高企业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8、营业机构不给消费者发票属于一种骗税行为。( × )
点拨:营业机构不给消费者发票属于偷税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9、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消费。( × )
点拨: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减少偷税行为和税收流失,增加财政收入。
10、税收具有固定性,税率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 )
点拨:税收具有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不是不能改变,国家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通过修改税法调整税率。
11、我们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都包含了税,因此每个人都是纳税人。( × )
点拨: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一个人能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以及单位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 我们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不一定包含税,即使我们购买的商品中包含税,我们也是负税人而不是纳税人。
12、树立纳税人意识就是要自觉履行依法诚信纳税义务。( × )
点拨:树立纳税人意识,既包括自觉履行依法诚信纳税义务,也包括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篇4: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 )
点拨: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法律法规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
2、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
点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3、加强法律制裁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 )
点拨: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4、只要有了市场竞争,就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 )
点拨:竞争虽然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但盲目的竞争也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垄断现象。
5、价格、供求和竞争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 )
点拨:价格、供求和竞争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但要想发挥价格、供求和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6、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
点拨: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信用经济。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讲诚信,因此诚实守信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 )
点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8、财政补贴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同步富。( × )
点拨:财政补贴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等”“同时”富裕。
9、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属于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 × )
点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也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10、科学的宏观调控可以消除市场调节的弊端。( × )
点拨:科学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但不能消除市场调节的弊端。
11、政府是超越市场的中立者。( × )
点拨: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也应通过对市场主体利益的调节来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12、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宏观调控比市场调节更有效、更优越。( × )
点拨: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各有优点和不足,不能说谁比谁更有效、更优越。
篇5: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1、经济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 )
点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强调的是“量”;经济发展不仅强调“量”,更注重“质”,强调科学发展,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我国经济增长由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
点拨: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
点拨:2020—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 × )
点拨: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
5、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 )
点拨: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
【法律硕士法制史易错知识点】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