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与对联的故事
“珍妮瑪士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关于我与对联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关于我与对联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我与对联的故事小学作文
二零一零年的时候,我只有八岁,是一个乳臭味干的毛孩子,一切事情都会让我感到新奇无比,扑哧一声就笑了起来。
那年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爷爷采购了一些对联和鞭炮。他说:“鞭炮等过几天再放。现在的重要任务是――我们一起贴对联,好不好呀?”
我一听,就举起手喊道:“我也贴!可是这些红色的纸怎么贴呀?”
大人们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用眼睛撇撇我:“不会贴就不要贴了嘛,在一边看我们贴吧!”
我努努嘴:“不嘛不嘛,这不公平!”
爷爷笑了笑,拿起一张对联给我示范了起来:“看,就是这样贴!你要不试试,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
我认真地看爷爷贴了一张,倔强地说:“那我试试,人总要有个第一次!”
我拿起一张“抬头见喜”,问爷爷:“贴在哪里好呢?”
爷爷拉我来到了后窑,指了指炕边的墙上,对我说:“来,就在这儿吧!我们先走了,你慢慢贴。”
我仔细一瞧,炕上还有个人在睡觉呢!“会是谁呢?”我思索着,“大家忙得热火朝天,他却睡得这么香!”我快步走上前,拉了拉被子,想看清这人的庐山真面目。我看清了他的脸,不禁大吃一惊――怎么会是妈妈!
我没有叫醒妈妈,因为她白天收拾家收拾得累了,不贴对联也是情理之中。
我蹑手蹑脚地拿着那张“抬头见喜”,贴在了妈妈身后的墙上。但是,妈妈还是醒来了。她撇了我一眼,笑了笑,又沉沉地睡着了。
我轻轻地贴上那张“抬头见喜”,穿上鞋子走了出去。啊,妈妈看起来真的是累了,她,劳累了一天又被我吵醒了。
后来妈妈醒来了,我就骄傲地指着那张“抬头见喜”对她说:“妈妈,你看呀,我会贴对联啦!”妈妈笑了:“好,你贴的真好啊!”
又快过年了,我对爷爷说:“要么今年买红纸,对联咱们自己写。”
爷爷说:“好啊,那我就买红纸写喽!可是如果不知道该写些什么,那怎么办?”
我说:“查资料!”
爷爷十分高兴:“好啊,你今年也和我们一起贴吧!”
我点点头:“我还想贴抬头见喜!”
[我与对联的故事小学作文]
篇2: 我的对联故事
我的对联故事
对联是我一大嗜好,刚进高中时,教室后面有一块黑板专出板报,每周一期,每期板报上都会出一、两条对联,向同学们征上联或下联,在下期板报上把评出的优胜者名字和应征联登出来,这就引起了我对对联的极大兴趣。每次板报一出来,首先看的就是应征联,并把它们抄在本子上,然后花尽心思去想上联或下联,渐渐就摸出了一点门路,之后我的名字和应征联就常出此刻板报上。
进入高三,一切以高考为中心,板报、对联的事也就撂在一边了。
参加工作后,每遇到职工家有红白喜事,我就主动请缨,为其作对联。职工曾雨生结婚,一帮哥们强烈要求我来一幅恶搞的对联。他父亲叫曾先士,我就把他父子俩的.名字很巧妙地揉合在一齐作了一幅对联:曾先生开毛荒深耕细作;刘女士选良种精益求精。横批是:同心同力。
之后承包工厂的职工娱乐室,娱乐室里面能够看图书、打桌球、下象棋、摸麻将、打扑克等娱乐活动,我便在门上贴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多书少输多谈少叹有为者必将有味;下联是:多愿少怨多思少失有德者终究有得。
厂里有一对职工,从恋爱、结婚到因男人有外遇而闹离婚,我是一本“清光册”。一天,那位女职工来到我家,在我妻子面前诉说苦衷,看到她一副咬牙切齿恨人恨得油直滴的模样,我随手写了一幅对联递给她:人好人坏人好坏;情真情假情真假。横批:何必当初。
厂里有一位与我同年分进的大学生,一次他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来看望他一家子,一向呆在村里年老力衰的母亲,想不到拿什么的好,就提了一小袋刚收上来的芝麻。那天恰好我在他们家里,她儿媳扯开袋子看了看里面的芝麻说道:“meng妈,您再不要拿这些东西来哒,超市里的芝麻乖致入伤哒,你看看你这些东西。。。。。”老母亲站在客厅一边,脚手不知放到哪里好,满是皱纹的脸上满是无奈的表情。
厂领导是她媳妇的一个远方表舅,逢过年过节,两口子带一个小孩都会提着烟酒去拜访舅舅。
看到儿媳对他母亲的态度,又想起他一家子对厂领导巴结的那副样貌,我便写了一幅对联:
好芝麻歹芝麻好歹不知妈;大壶酒小壶酒大小皆服舅。
一次清明节回老家祭祖坟,与妹夫陈章喜在一齐谈起了对联,他随即给我出了一上联:
砍弯竹破直篾箍圆筐装东装西。
哎,搞笑!这对联出得好,我心里高兴,一路上想着下联,可怎样都不如法。在给嗲嗲婆婆上香跪拜之时,看到坟堆周边有好些细小的野生麻。有了,我灵感一动,想出了下联:
割细麻编粗绳绑大桶吊上吊下。
看到我这么快就对出了下联,妹夫又给我出了两幅上联,我只对出了其中的一联:
早点点早点;立刻上立刻。
还有一上联,我左思右想,一向未对出,另加两联不知读者是否可对出?
门旯旮里妫duen,立)一根枯弯歪拐棍。(来源陈章喜)
冰比冰水冰。(来源将卫东)
龙山花垣来凤。(来源蔡祖斌)
二0一五年秋,高中同学建微信群,相聚畅聊甚是热烈,我特为此群作了一副长联,此联共204个字。
上联:翊武创中学,依山傍水,何谓地远势偏?看春暖花开,夏果硕壮,秋菊撒金,冬雾迷朦,此地胜读,伴小桥,伴流水,伴古樟,伴红墙,书声朗朗伴乡香,处处莺莺燕燕,雷声鸣鸣引彩虹,激起春梦无数。时光飞逝,忆往昔常为念为思为梦为痴为想为恋,只为青春无悔;
下联:雷兄建微群,呼男唤女,谁言群小人稀?察东临大海,南在天崖,西进草原,北居京銮,该群畅聊,有诗词,有歌赋,有谜语,有对联,互掐阵阵有嬉喜,时时欢欢笑笑,豪情浓浓荡人间,引发热泪盈眶。风采依旧,到如今尚且颠且嗔且怒且嬉且怨且憎,此乃人生真味!
横联:情深意重。
篇3:关于名人与对联的故事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为大家分享了名人与对联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一、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
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二、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
张合宪出的上联是: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
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三、切瓜分客
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
爷爷见了,笑着说:三跳,跳下地;
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
他马上对了一句: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我来对下联”。接着吟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关于名人与对联的故事]
篇4:苏轼与对联故事详解
苏轼与对联故事详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学家。诗、文、词、书法都有极高的成就,传世楹联也不少。
一次,苏东坡与二友去九江赶考,因遇发大水,耽搁时日,迟到了。考官禁不住软磨硬泡,便出一上联刁难: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个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考官……
一日,苏东坡陪高丽(现朝鲜)使者出游,一路谈兴甚健,苏东坡夸口说我国妇孺村老皆能对联。使者遂叫路旁一老翁,指远处一宝塔,吟出上联:
独塔巍巍,七级四面八方
老翁听后连连摆手而去。使者笑问东坡:“这……”
苏东坡笑道“此翁已对出。”
使者问:“联在哪?”苏东坡说:此翁是用哑谜相对的,一只手摆了摆,意思就是:
只手摆摆,五指三长两短使者与东坡相视大笑。
据传,广东岭南有人出联,无人对得出,便把联语刻在石碑上:
半边山,半边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苏东坡到了此地,有人引他到碑前,请苏东坡对。东坡一看,问道:“一块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联?”说罢转身就走。于是,当地人说苏东坡也对不出。到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1734-?曾任广东学政)也到了此地,当地人也把他引到碑前,并把苏东坡到此地的情景告诉李,请李属对。李说:“苏东坡已对出了,何须再对!”众人大惊。李调元说,苏东坡的'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空
不过,苏东坡真有对不出的。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虽欣赏苏东坡的才学,但又对东坡恃才傲物不满,于是出联为难。这一天,他们游览了镇江的金山、银山、玉山后,王安石出一联曰:
铁瓮城西,金山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城”,苏东坡寻思数日,终未对出,至今仍为无对绝联。
篇5:短篇对联故事
1、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农夫车水。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2 、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刘对道:四诗风雅颂。王安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3、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苏东坡得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4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胸中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 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击破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5 、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6、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众无以相对。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篇6:短篇对联故事
《奇趣妙绝对联》云:郁达夫某年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水遥山,餐罢得句云:
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
一时未得对句。适逢主人报帐曰:
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郁达夫以为主人是说对句,经交谈,不禁大笑。
三竺,指上、中、下。六桥,指苏堤上有六座桥,即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九溪,在烟霞岭西南。十八涧,在龙井之西。
因巧合与误会而成联,是这副对联的情趣所在。上联全为杭州山水,下联全为食单帐目,两联数字对得尤其工整,很难得。
篇7:短篇对联故事
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登锡山游览,忽然对他的随从们说,我有个对子的上联: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请大家对个下联。随从们无人能对,阎锡山十分得意,登报公开征求下联。好长时间,竟无人应征,几乎成了绝对。
1945年,著名记者范长江(1909—1970年),跟随陈毅来到安徽天长县时,突然灵机一动,对陈毅叫道:“有了,有了,阎锡山对子我对起来了!”范长江对的下联是: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陈毅低吟了两遍,连声称赞说:“范长江果然才子也!”
另有: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大概也是从此对改动而来。
篇8:短篇对联故事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农夫车水。祝出对曰: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唐对道: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另有《笑笑录》云,唐伯虎为一商人写对联,曰:
“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
其人嫌该联表达的意思还不明显,不太满意。唐伯虎给他另写了一副,曰:
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其人大喜而去。
篇9:对联故事
过关人对对过关
据说,一行人天暮时要过关口,守关的出联让他对: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过客应口而出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等了半天,守关的问道怎么还不对,行人说:“我不是已经对上了吗。”守关的人这才恍然大悟。
篇10:对联故事
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篇11:对联故事
秀才讽赃官
清朝末年,山东省有个县令,贪赃枉法,用贪赃的钱财为自己和儿子买了个进士的头衔,混到京城做了京官,而且恬不知耻地在自己的京宅门口的柱子上写了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
此联俗不可耐,无非是小人得志,自鸣得意。一个秀才来到京城,看到赃官门柱上的对联,可笑又可恼,便想治治这赃官。几天后,秀才连夜来到赃官家门口,将门柱上的对联添上几笔,然后悄悄离去。
第二天,赃官门前围满看对联的人,有的捧腹大笑,有的窃窃私语。赃官开门出来一看,差点气昏过去。原来门柱上的'对联已变成: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关于我与对联的故事】相关文章:
1.对联故事
2.纪晓岚对联故事
3.对联的故事
4.简短对联故事
5.我与《故事作文》
6.有趣的对联故事
7.我与书的故事
8.我与哈巴狗的故事
9.我与名著的故事
10.与祠堂的对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