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解读《弟子规》入则孝之一

解读《弟子规》入则孝之一

2023-01-22 07:56: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笨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解读《弟子规》入则孝之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解读《弟子规》入则孝之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读《弟子规》入则孝之一

篇1:解读《弟子规》入则孝之一

解读《弟子规》入则孝之一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1}冬则温:冬天用自己的身体先为父母把被窝焐暖。

{2}凊:凉。这句说夏天替父母把床铺扇凉。

{3}省:探问,请安。

{4}定:定省,子女早晚问候父母。这里专指昏定,即晚间服侍父母就寝。《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5}反:同“返”,指返家。

{6}面:当面向父母禀报平安,让父母放心。

{7}业:职业,做事。

{8}无变:没有改变。指在外做事有规律、合规矩,不随意改变,以免父母担忧。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和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些要求还适用于现代年轻人吗?

《弟子规》在总叙以后,就进入了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就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

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古人基本都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爷爷的名字、曾祖父的名字、高祖父的名字。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曾祖父叫什么?

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所以它的第二部分,“入则孝”的部分,以八句,四组,以父母开始的句子启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四次重复“父母”两个字。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可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的时候,在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这个“父母责”在古文里面,还有揍的意思,不仅是说你两句,还可能要揍你一顿),你也要顺从地接受。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的生命当中都会出现的事情,《弟子规》的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一点都不高,但是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所以《弟子规》要求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二十四个字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做到了吗?

《弟子规》的要求,大部分我们也没做到,所以我们不要把它简单地当成学习和背诵的过程,而应当成反思和自我检讨的过程。你要读一段《弟子规》,检讨一下:我做到了吗?

父母叫你的时候,你忙着自己的事情。我们小时候比较简单了,看看小人书,打打弹子。现在的孩子不一样,打电脑游戏,而且还戴个耳机,父母叫更不理了,往往还会不耐烦。我小时候就有过不耐烦:你烦不烦啊,叫两声好了,你叫三声。今天的孩子,有时候父母一看,戴一个耳机,也不听,过去拍两下:你烦不烦,我这一关游戏没过去,你看,我被人打死了。这种情况很多,比比皆是。

父母命,是父母叫我们去做些事情。我们从小也都经历了。拿我个人来讲,有些事情我很愿意去,比如妈妈叫我:孩子,你去买个冰棍。我很高兴,一面买一面我吃回来了,回来时,就冰棍的棍在我那儿。妈妈说:孩子,你去买瓶芝麻酱。这我也愿意,因为可以吃一点。妈妈说:孩子,你去买点糖果。那我更高兴,藏两颗在口袋里。但是如果妈妈叫我:儿子,去给我打瓶酱油。我就会说有事。为什么?我不能喝酱油。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育、教训我们的时候,有几个心里没有抵触情绪的?一般都认为:我自己的事,爸妈管那么多干吗?你烦不烦啊?时代不同了,你们过时了。经常有这个心态。我从小就经常这么做,跟我爸爸顶牛,跟我妈妈顶牛,现在不顶了,但是现在爸爸妈妈也没有力气来教训我了。到这个时候你会很后悔:你小时候跟父母顶牛,到今天你不想顶了,突然发现父母老了,连教训你的力气都没有了。像“父母责”,古时候,责比教要重,责往往是责备、责打。我们小时候挨几下打,挨父母说几句重话也就算了,可今天的孩子,谁还敢打?所以我们可以想想,这四个“父母”句,我们都做到没有?我们如何来感恩?如何来报恩?“恩重如山”四个字,普天下绝大多数的父母是当得起的。

当我们对照《弟子规》,认真反省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这四组看似简单的“父母”句,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为什么首先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做起呢?

“父母呼”,父母呼唤孩子,我们都知道,每一声呼唤里面是有情感的。在中国史籍当中,就有着很感人的记载。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有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他妈妈留在家里。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拜访曾子,他妈妈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觉自己的心一抽、一疼,马上就想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在叫我?于是赶紧背着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里,跪问母亲:母亲,我刚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妈妈就说:刚才有客人忽然来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得不好,让人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咬着手指盼你回来。这就是我们史籍当中记载的故事,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在六朝的《孝子传》中都有记载。你看,有时候母子之间心灵相通,这一种呼唤,连声音都不需要。这就是中国传统对于“父母呼”,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这种亲情的一种非常感人的描述。我们现在要学习、要工作,都很忙,好像就有理由忽略父母的呼声,其实这是不对

《广州日报》记者在母亲节这天进行了一次采访,他们随机采访了一些母亲和孩子。记者问这些做子女的:请你们谈一谈,将来会怎么样对待自己的母亲?这些儿女基本都这么说的: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这个话我觉得完全对,无可厚非。但是做子女的有没有想到母亲这边的答案是什么?《广州日报》的记者,同时又采访了上百个母亲,当母亲面对“你希望你的子女为你做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母亲提到过“钱”字,没有一个母亲说,希望儿女给她买什么东西,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母亲讲:希望我的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所以,网络上曾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贾君鹏这个人是谁?现在谁都不知道,大概是个虚构的名字。而且这条留言就这么一句话,没头没脑的: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这一句话的点击率现在多少了?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怎么才能好好孝敬父母?绝大多数中国的子女都是有这份孝心的,但是首先应该倾听一下,父母最希望你做什么。孝的第一步,倾听父母的需要。第二步,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要努力去做。

我们学会倾听父母的需要,并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但有时也不一定就能讨得父母的欢心,甚至还可能遭到父母的误解和责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大家也许都听说过卧冰求鲤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晋朝的王祥。王祥是公元185年生人,公元269年去世,琅 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北),西晋的大臣,这个人曾经隐居深山二十多年。后来从温县令一路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卧冰求鲤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对他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进谗言,挑拨,说这个儿子不好,不孝顺。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地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都拼命满足她。有一年冬天,河水都已经结了厚厚的冰,而继母依然想吃鲤鱼,王祥没有办法,只好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对于对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当中,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不是交换。现在我们很多人认为,孝是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要孝敬他。那另外一个意思是,爸爸妈妈如果因为某些主观原因,或者某种客观限制,对你稍微差一点,你就不孝顺父母啦?

这在传统当中是绝不允许的,传统认为,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今天我也在反思我自己,我们有没有人为自己的父母跑一次菜场,去买点儿父母想吃的时令小菜?我长到这么大,基本没有进过菜场。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些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做了没有?或者再降低一些要求,我们起码马上答应父母的呼唤,抓紧完成一件父母交办的事情,耐心听一下父母哪怕是唠叨的教训,哪怕是委屈地顺承一下父母就算是误解的责备。当然这么做,实际上也并不见得容易。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尝试。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这是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懂得的基本道理,但是在当代社会,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能让孩子听话,常常采取“物质奖励”的教育方法,那么这种做法究竟是对是错呢?

近几年,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规矩、规范的时候,特别流行一种物质奖励的做法。什么叫物质奖励呢?比如孩子在家里给自己洗一双袜子,五毛钱;如果给妈妈洗双袜子,五块钱。这个做法美其名曰“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我原来认为这个做法是对的,但是现在觉得有巨大的副作用。因为这是在培养动物的条件反射,而不是在培养人的孝心。有一个朋友,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说有一个星期天他到公园去玩,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草地上又爬又闹玩得很开心,年轻的母亲跟孩子说:时间到了,宝贝,我们应该回家了。但是这个孩子就是不肯回去。这时候这个妈妈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巧克力,对着孩子晃了一下,孩子的眼睛就盯住妈妈手上的这块巧克力,慢慢地站了起来。然后他就听见这个妈妈问:宝贝,想不想吃巧克力?孩子说:想。妈妈就跟孩子说:想吃就得跟我回家去吃。然后就看见这个孩子乖乖地、小动物一样跟妈妈回家吃巧克力了。这位朋友观察得非常细致,他看完了以后,发了一通议论。他说,这位母亲用巧克力可以让孩子服服帖帖地跟自己回家,而母亲的呼唤孩子却充耳不闻,在这个三四岁孩子眼里,巧克力比他妈妈还重要。妈妈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已经在他的心田里种上了功利的种子。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孩子的欲望也会逐渐地增长,长大以后,这孩子很可能就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这是不正常的。最后,当父母没有能力满足儿女日渐增长的欲望的时候,儿女就很可能会把父母丢弃在一边,种种的人间悲剧就是从教育失误引发的。这位朋友还引用了《弟子规》,他讲,他们受到的教育不是“父母呼,应勿缓”,而是“糖果呼,应勿缓;住房呼,应勿缓;电脑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他们回应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长此以往,社会如何和谐?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除了提出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之外,还具体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那么冬温夏清,晨省昏定,究竟是要求子女做哪些事情呢?现在时代不同了,对于现代年轻人,这些事情还有必要去做吗?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句话里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夏则凊”的“凊”字,现在好多通行的《弟子规》的版本上经常把它多印一点,就印成“夏则清”,它实际上是两点水的一个“凊”字,应该读“凊”(q ng,一读j ng)。

冬温夏凊,用的是一个我在讲《三字经》的时候就已经讲过的典故。东汉年间的黄香是名列《后汉书》和《二十四孝》的大孝子。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穷,根本就没有被子,所以冬天黄香就自己先睡到席子上。中国有床是比较晚的事情,古人都是席地而卧的。冬天,他先睡到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先把这个席子给温一下、暖一下,这就叫“冬则温”。夏天,黄香就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先扇得凉一点,这就叫“夏则凊”。今天社会进步了,时代不同了,很多人家里都有空调。然而我们有哪几个人会先给父母的房间打开空调?让父母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这实际上不是一个难不难的问题,本质上是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这个意识的问题。我想就算是有这类事情,恐怕还是父母为子女做得多。肯定是子女回来,发现房间里空调已经开好了。也许有的父母为了节省一点电费,自己的房间不开,先给子女开,这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情况。

“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我们一般知道的成语——昏定晨省。昏,好理解,天刚黑;省,就是探望和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在传统社会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季羡林先生留学回来,已经是鼎鼎大名的博士、教授,他回济南探亲,季先生的叔父只要没有睡觉,季先生就垂着手,半躬着腰站在叔父床前,等叔父睡着,再到自己房间,该写东西写东西,该休息休息,这就是昏定,就是在天黑的时候要伺候自己长辈。而《弟子规》的这两句话:“晨则省,昏则定。”是有出处的,出自儒家重要典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李毓秀先生把它搬到了《弟子规》里。我们知道,大孝子黄香实际上就是按照《礼记·曲礼上》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的。我们今天比较难做到的实际上是什么?是“昏则定”。

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跟传统社会不一样了,大家一般工作得都比较晚,或者应酬交际得都比较晚,而父母上了年纪,通常比我们都早睡。如果今天我们说非要按照《弟子规》去做“昏则定”的话,那简直是发昏。父母好好睡着了,你回去敲门:父母,我问候您,您睡着没有?这个没有必要,这个就是生搬硬套。“昏则定”不大容易做到,但是“晨则省”,应该是能做到的。早晨起来,自己去上学前,父母一般都要送孩子上学以后自己才上班,你是不是能够问爸爸妈妈一句:昨晚休息得好不好?这个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弟子规》接着指出子女无论出门前还是回到家,都必须告知父母,而且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住址和工作。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独立和自由,往往不和父母同住,时常会搬家、会换工作,那么《弟子规》提出的这些要求,还适用于当今社会吗?

“出必告,反必面”这个话也很好理解,出门前禀告一声,回来后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这是针对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过去传统社会,房子都比较大,一般来讲,面积比较大,孩子“哧溜”出去一下不跟父母讲,有时候父母会担心的:到哪里去了,怎么孩子没了?如果你回来了,“哧溜”往自己房间里一钻,父母也不知道你回没回来。所以“出必告,反必面”是针对跟父母同住的情况,这么做都是为了避免长辈不必要地为自己担心。至于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恐怕就顾不上这些了。其实这些都是举手之劳。但是能够让父母少担很多心,而少让父母担心,实际上也是孩子的孝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回事。

“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对谁说的?是针对不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讲的,你看《弟子规》安排得多有条理:先告诉大家,和父母同住应该怎么样,再告诉大家,不跟父母同住应该怎么样。换句话说,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

今天情况不一样了,很多在家乡以外发展的人,或者跟父母在同一个城市但是追求独立的人,通常是租房子住。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经常会搬来搬去的。然而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每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了?

至于“业无变”,确实是和我们这个时代有点脱节。因为今天的年轻人,都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人往高处走,跳槽是司空见惯的事。可是,我们是不是也有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为了一些小事,或者干脆是因为自己的任性,就非常草率地改变自己的职业,而导致父母为自己担忧?这种情况我想也相当普遍。

《弟子规》在讲完了“入则孝”第一个八句以后,又讲完了第二个八句,接着《弟子规》依然用一个相当的篇幅来进一步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从点滴做起,培养自己“入则孝”的习惯。而从“入则孝”开始,一步步开始养育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准则。

篇2: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02入则孝之一

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02入则孝之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下面是百家讲坛对《弟子规》的点评,我们一起来看看!

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

02入则孝之一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1} 冬则温:冬天用自己的身体先为父母把被窝焐暖。

{2} 凊(qìng,一读jìng):凉。这句说夏天替父母把床铺扇凉。

{3} 省(xǐng):探问,请安。

{4} 定:定省,子女早晚问候父母。这里专指昏定,即晚间服侍父母就寝。《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5} 反:同”返”,指返家。

{6} 面:当面向父母禀报平安,让父母放心。

{7} 业:职业,做事。

{8} 无变:没有改变。指在外做事有规律、合规矩,不随意改变,以免父母担忧。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和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些要求还适用于现代年轻人吗?

《弟子规》在总叙以后,就进入了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就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

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古人基本都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爷爷的名字、曾祖父的名字、高祖父的名字。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曾祖父叫什么?

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所以它的第二部分,“入则孝”的部分,以八句,四组,以父母开始的句子启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四次重复”父母”两个字。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可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的时候,在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这个“父母责”在古文里面,还有揍的意思,不仅是说你两句,还可能要揍你一顿),你也要顺从地接受。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的生命当中都会出现的事情,《弟子规》的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一点都不高,但是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所以《弟子规》要求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二十四个字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做到了吗?

《弟子规》的要求,大部分我们也没做到,所以我们不要把它简单地当成学习和背诵的过程,而应当成反思和自我检讨的过程。你要读一段《弟子规》,检讨一下:我做到了吗?

父母叫你的时候,你忙着自己的事情。我们小时候比较简单了,看看小人书,打打弹子。现在的孩子不一样,打电脑游戏,而且还戴个耳机,父母叫更不理了,往往还会不耐烦。我小时候就有过不耐烦:你烦不烦啊,叫两声好了,你叫三声。今天的孩子,有时候父母一看,戴一个耳机,也不听,过去拍两下:你烦不烦,我这一关游戏没过去,你看,我被人打死了。这种情况很多,比比皆是。

父母命,是父母叫我们去做些事情。我们从小也都经历了。拿我个人来讲,有些事情我很愿意去,比如妈妈叫我:孩子,你去买个冰棍。我很高兴,一面买一面我吃回来了,回来时,就冰棍的棍在我那儿。妈妈说:孩子,你去买瓶芝麻酱。这我也愿意,因为可以吃一点。妈妈说:孩子,你去买点糖果。那我更高兴,藏两颗在口袋里。但是如果妈妈叫我:儿子,去给我打瓶酱油。我就会说有事。为什么?我不能喝酱油。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育、教训我们的时候,有几个心里没有抵触情绪的?一般都认为:我自己的事,爸妈管那么多干吗?你烦不烦啊?时代不同了,你们过时了。经常有这个心态。我从小就经常这么做,跟我爸爸顶牛,跟我妈妈顶牛,现在不顶了,但是现在爸爸妈妈也没有力气来教训我了。到这个时候你会很后悔:你小时候跟父母顶牛,到今天你不想顶了,突然发现父母老了,连教训你的力气都没有了。像“父母责”,古时候,责比教要重,责往往是责备、责打。我们小时候挨几下打,挨父母说几句重话也就算了,可今天的孩子,谁还敢打?所以我们可以想想,这四个“父母”句,我们都做到没有?我们如何来感恩?如何来报恩?”恩重如山”四个字,普天下绝大多数的父母是当得起的。

当我们对照《弟子规》,认真反省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这四组看似简单的”父母”句,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为什么首先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做起呢?

“父母呼”,父母呼唤孩子,我们都知道,每一声呼唤里面是有情感的。在中国史籍当中,就有着很感人的记载。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有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他妈妈留在家里。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拜访曾子,他妈妈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

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觉自己的心一抽、一疼,马上就想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在叫我?于是赶紧背着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里,跪问母亲:母亲,我刚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妈妈就说:刚才有客人忽然来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得不好,让人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咬着手指盼你回来。这就是我们史籍当中记载的故事,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在六朝的《孝子传》中都有记载。你看,有时候母子之间心灵相通,这一种呼唤,连声音都不需要。这就是中国传统对于”父母呼”,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这种亲情的一种非常感人的描述。我们现在要学习、要工作,都很忙,好像就有理由忽略父母的呼声,其实这是不对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弟子规全文加注解

2.《弟子规》读后感(5篇)

3.弟子规读后感250

4.弟子规全文带标点

5.弟子规出则悌的故事

6.弟子规原文及翻译

7.关于弟子规的手抄报

8.弟子规员工培训

9.弟子规中入则孝的故事

10.员工熟读《弟子规》的读后感

篇3:弟子规入则孝学习心得

说来觉得可笑与惭愧,长这么大第一次接触《弟子规》,前几天打电话给爸爸,本来想得到一番表扬,没料到爸爸说7岁的表弟也在学习,我无言以对,我知道硬式教学会让这些孩子们背的滚瓜烂熟,但其中国学的博大精深的神韵要细细思考方可吸收。

可以说在我身上80后的一切表现得淋漓尽致,自私、任性、轻浮、娇纵。所以,面对挫折也相当浮躁与脆弱。一直以来,我是父母眼中的唯一,他们会给我我想要得一切,会从心底原谅我在他们面前所有不被理解的思想与狂躁。

翻开《弟》,细声朗读,那些严谨简洁的文字,从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到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在现在看来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事物与道理,试问自己又做到多少?书上说这是一本父母教育子女的启蒙读物,我觉得对于不是为人父母的每一位,这无非不是个精彩之处,因为我们会完全换位到父母来看这些,把自己想象成是父母,此时的我应该是这般这般的教育我的孩子……原来作为父母应该是这般这般的不易……很自然脑海中又模糊地浮现了很多当年父母教育我们的历历在目……

我知道了从现在开始热爱生活的涵义,最爱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后才是自己,而这种爱才应该是理性而又深稳的爱,与其说父母赋予了生命这样高洁的赞美,不如说是肉体与生智的延续的坦白,而懂得了这些不是要多么的讴歌国学的什么,而是一种体会,我想体会在心,付之行动,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

篇4:弟子规入则孝学习心得

“孝”自古以来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倍受重视,是一个人为人之根本,也是每个人必须认真学习的。

父母一生为子女操劳,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对父母尊重理解,更要从自身小事做起,为父母分忧解愁,尽孝道,做好为人子女的.本份。

弟子规开篇第一章就讲到孝,可见孝的重要性,可能有人认为弟子规中讲的孝已经不在适合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但其中为孝的精神本质是始终不变的,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并结合当今社会和个人的家庭进行落实。“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从弟子规所述内容上看,实际上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很容易做到,也很容易被忽略,关于“孝”的很多事情我们都知道,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少,所以我认为,对于行孝,一定要能够知道而做到,只有做到了才算真正和孝,知道而不做到,反而比不知道更要批评。而且要注意细节,从周围的小事做起。对于其他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做任何事都有方法,尽孝道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向周围做的好的人学习,结合自已的家庭情况,合理处理和父母之间的问题。供养父母是基本,与父母多沟通交流,更能体现孝的真谛。很多现代青年和父母关系紧张,抱怨有代沟,尽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不管父母做什么说什么,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子女好,毕竞想害子女的父母还是世间罕有的,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你的尽孝的态度。

我们应努力做到能尊新,不辱亲,能养亲。为自己立人生,为别人做榜样。

篇5:弟子规入则孝英语翻译

At Home, Be Dutiful to My Parents

在家要孝顺父母

fùmǔhū yìngwùhuǎn fùmǔmìng xíngwùlǎn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When my parents call me, I will answer them right away. When they ask me to do something, I will do it quickly.

当父母在呼唤我,我要马上回答他们。父母命令我做的事,我要赶快去做。

fùmǔjiào xūjìngtīng fùmǔzé xūshùnchéng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When my parents instruct me, I will listen respectfully. When my parents reproach me, I will obey and accept their scolding. I will try hard to change and improve myself, to start anew.

对父母的教诲,我要恭敬的倾听。对父母的指责,我要顺从承受,并且还要努力的去改过自新。

dōngzéwēn xiàzéqìng chénzéxǐng hūnzédìng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In the winter, I will keep my parents warm; in the summer, I will keep my parents cool. I will always greet my parents in the morning to show them that I care. At night I will always make sure my parents rest well.

冬天我要让父母的身体保持暖和,夏天能保持凉爽。每天早晨我要跟父母请安,表示我对父母的关怀,夜晚我要让父母睡的安稳。

chūbìgào fǎnbìmiàn jūyǒucháng yèwúbiàn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Before going out, I must tell my parents where I am going, for parents are always concerned about their children. After returning home, I must go and see my parents to let them know I am back, so they do not worry about me. I will maintain a permanent place to stay and lead a routine life. I will persist in whatever I do and will not change my aspirations at will.

出门前我应该先禀告父母,让他们知道我会去那里,因为父母时刻都在为子女们操心。回家后,我应该先拜见父母,让他们知道我已回来了,好让父母安心。居住的地方要固定,生活要有规律,做事要有恒心,不要随意更改自己的志向。

shìsuīxiǎo wùshànwéi gǒushànwéi zǐdàokuī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A matter might be trivial, but if it is wrong to do it or unfair to another person, I must not do it thinking it will bear little or no onsequence. If I do, I am not being a dutiful child because my parents would not want to see me doing things that are irrational or illegal.

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如果不合情理,不要任意去做。如果做了,就是不孝,因为父母不会愿意见到子女做不合情、理、法的事情。

wùsuīxiǎo wùsīcáng gǒusīcáng qīnxīnshāng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Even though an object might be small, I will not keep it a secret from my parents. If I do, I will hurt my parents’ feelings.

东西虽小,不要私自收藏。如果私自收藏东西,父母知道后,一定会感到很伤心的。

For example, in Buddhism, it is considered breaking the precept of not stealing if I borrow a piece of paper or take someone’s pen without permission. It is considered breaking the precept of not killing if I kill an ant or mosquito. If I lie or talk about someone behind his or her back, I have broken the precept of not lying, etc.

譬如在佛法,没有经过同意拿别人纸、笔犯盗戒,杀蚂蚁、蚊虫犯杀戒,说谎、两舌犯妄语戒等等。

qīnsuǒhào lìwèijù qīnsuǒwù jǐnwèiqù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If whatever pleases my parents is fair and reasonable, I will try my best to attain it for them.38 If something displeases my parents, if within reason I will cautiously keep it away from them.

父母合情、合理、合法的爱好,我要尽力为他们准备好。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有人、事、物令父母感到厌恶,我也要尽可能谨慎的为他们除去。

shēnyǒushāng yíqīnyōu déyǒushāng yíqīnxiū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When my body is hurt, my parents will be worried. If my virtues40 are compromised, my parents will feel ashamed.

如果我的身体受了伤,我的父母会担忧。如果我的德行不好,我的父母会因此而感到羞愧。

Parents will be saddened by the actions of a child who behaves secretively. If he/she behaves in such a way when he/she is still young, then he/she will probably twist the law, obtain bribes, and be a curse to his/her country and his/her people when he/she grows up.

父母感到悲伤,因为孩子从小就会私藏东西,将来长大后,可能就会做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事。

qīnàiwǒ xiàohénán qīnzēngwǒ xiàofāngxián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When I have loving parent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be dutiful to them. But if I can be dutiful to parents who hate me, only then will I meet the standards of the saints and sages for being a dutiful child.

如我的父母亲爱我,孝顺父母并不困难。但是如我的父母憎厌我,我还是能一样的孝敬他们,那才符合圣贤人行孝的标准。

If what pleases my parents is illegitimate or unreasonable, I should tactfully dissuade my parents, and tell them the reasons that they should not have it. 不合情、理、法的爱好,要婉转的劝导父母。 (卷)

I should lead my parents to proper view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ngs. 要诱导父母走向正知正见。

Virtues are standards and principles of one’s conduct. In China a man’s conduct is ruled by “Wu Chang” (五常) and “Ba De” (八德) . Wu Chang are the five moral principles: kindheartedness (仁), duties and obligations (义), proper etiquette (礼), wisdom (智), and trustworthiness (信). Ba De are the eight virtues: duty to parents (孝), respect for elders (悌), loyalty (忠), credibility (信), proper etiquette (礼), duties and obligations (义), a sense of honor (廉), and a sense of shame (耻).“德”是人的.道德修养。德有五常八德。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qīnyǒuguò jiànshǐgēng yíwúsè róuwúshēng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When my parents do wrong, I will urge them to change. I will do it with a kind facial expression and a warm gentle voice.

父母有过失,要力劝他们更改。劝他们的时候,我们的表情要委婉,声音要柔和。

jiànbúrù yuèfùjiàn hàoqìsuí tàwúyuàn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If they do not accept my advice, I will wait until they are in a happier mood before I attempt to dissuade them again, followed by crying, if necessary, to make them understand. If they end up whipping me I will not hold a grudge against them.

如父母不接受我们的劝告,我们可以等父母心情好一点的时候,再次的劝他们。如果父母还是不肯接受,我们可以接着用哭泣的方式使父母觉悟。即使因此被父母鞭打,我们心里也绝不会起怨恨的心。

In ancient China, when a child did not obey the parents, the parents were allowed to discipline the child. If a child refused to be disciplined, the parents had the right to ask the authorities to have the child executed. 中国的古法,如孩子不听管教,父母有权惩罚他们,如果非常不听话,有权要求官府把孩子处死。

qīnyǒují yàoxiāncháng zhòuyèshì bùlíchuáng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When my parents are ill, I will taste the medicine first before giving it to them.I will take care of them night and day and stay by their bedside.

父母亲生病了,所喝的汤药,我们自己要先尝过。我们早晚都要在父母的床旁细心的服侍他们。

sāngsānnián chángbēiyè jūchùbiàn jiǔròujué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Du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mourning after my parents have passed away, I will remember them with gratitude and feel sad often for not being able to repay them for their kindness in raising me. During this period I will arrange my home to reflect my grief and sorrow. I will also avoid festivities and indulgence in food and alcoholic drinks.

替父母守丧的三年期间,我们应该要常惦记着父母养育之恩未报而感到悲伤哽咽。在这段期间内,家里的布置应该有哀泣的气氛。我们应该要避免去游乐场所、参加喜庆典礼或者是大吃大喝。

Chinese people take herbal medicine prescribed by Chinese doctors. Herbs are boiled with water to make a liquid medicine. Before giving such medicine to one’s parents, a child should first taste it to ensure it is not too hot or too bitter. 古时候的中国用草药治病。把医生开的药方加水煮成药汤。子女要先替父母试尝药的温度与苦味,调理好后才端去给父母喝。

sāngjìnlǐ jìjìnchéng shìsǐzhě rúshìshēng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I will observe proper etiquette43 in arranging my parents’ funerals. I will hold the memorial ceremony and commemorate my parents’ anniversaries with utmost sincerity. I will serve my departed parents as if they were still alive.

我们要依礼办理父母的丧事,要用至诚的心祭祀父母。我们侍奉已过世的父母要如同父母在世时一样。

篇6:《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学习《弟子规》。我想着想着,突然想起入则孝中的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叫我们,不可以慢吞吞的;父母交代的事情,要勤快认真,不可以懒惰懈怠。但我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好。有时爸爸妈妈喊我,不太在意,叫好几声才答应。我以后要改掉这个坏毛病。

要做一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爱戴幼小的人。

【解读《弟子规》入则孝之一】相关文章:

1.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2.弟子规 入则孝篇

3.弟子规课本剧之《入则孝》

4.《弟子规》入则孝篇的解释

5.解读弟子规

6.弟子规孝的读后感

7.弟子规做人篇解读

8.弟子规出则悌全文解释

9.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10.则组词语

下载word文档
《解读《弟子规》入则孝之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