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文言文固定句式分类备考

文言文固定句式分类备考

2023-01-18 08:08: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Formles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言文固定句式分类备考,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固定句式分类备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固定句式分类备考

篇1:文言文固定句式分类备考

一、表陈述语气

1. “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 “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 “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 “……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 “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 “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

1. “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

2. “……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

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 “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

1. “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 “其……乎”,译为“大概……吧”。

3. “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问语气

1. “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2. “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3. “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4. “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五、表反问语气 1. “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2. “庸……乎”、“其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3. “况……乎”,译为“何况……呢”。

4. “其……乎”,译为“难道……吗”。

5. “何……哉”,译为“怎么……呢”。

6. “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7. “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篇2:文言文固定句式的

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被称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

一、表陈述语气

1. 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 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 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 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 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 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

1. 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

2. 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 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

1. 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 其乎,译为大概吧。

3. 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问语气

1. 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2. 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3. 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4. 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五、表反问语气

1. 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2. 庸乎、其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3. 况乎,译为何况呢。

4. 其乎,译为难道吗。

5. 何哉,译为怎么呢。

6. 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7. 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8. 况欤,译为何况呢。

六、表感叹语气

1. 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

2. 亦哉,译为也啊。

七、表选择语气

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译为与其不如。

八、表比较语气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

篇3: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

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1、所以译为:的原因;的方法;用来;的依据;的工具;的作用

2、有者可译为:有个的人

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译文:如今入了关,没有掠夺任何财物,也没有迷恋女色,看来他的志向不小

5、之谓也;其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其中之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例: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6、若者可译为:好象的样子

7、无以;有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没有的。

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例: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10、非则可译为:不是就是

11、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而是。

例:非字而画。(《促织》)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12.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3.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15、以为。

以为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把当做;二是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第一种用法。本句可以翻译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贾谊《过秦论》

也是第一种用法。

③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二种用法。

16、于是。

于是也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里的连词于是。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一种用法。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二种用法。

③所以。

所以通常也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的原因,二是是用来的或的凭借。

第一种用法在上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第二种用法例如: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只是必修1-5册没有涉及,就不再列序。

篇4: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

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列出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固定句式。

·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不亦……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得无……乎:表猜度语气,译为“恐怕(莫非)……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但(惟)……耳:只不过……罢了。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宁……乎,顾(独)……乎(邪、哉):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如: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蛐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何(奚)以……为:反问语气,相当于“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其……其……: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与其……孰若……:表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5: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有哪些

关于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有哪些

理解掌握文言句式及其特点。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存在于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有整体不同或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文言特殊句式。

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①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②《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

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孰与: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或“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无乃……欤(乎):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魏文侯书》

③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榴窗随判》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之战》

⑤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4、得无……乎(耶):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莫非”“恐怕……吧”或“该不会……吧”。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5、何……为: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7、所以:①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人(物或手段等)”。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表手段)——《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手段)——《师说》)

8、无以——有以

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③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 《问说》

9、比及: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侍坐篇》

10、如何、何如、奈何、何若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怎么样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 《阿房宫赋》

③此为何若人? ——什么样

④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怎么办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

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

⑥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全国高考试题)

11、其……乎

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测度)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师说》

③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游褒禅山记》

12、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例如: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13、谁……者 = ……者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14、宁……耶(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

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呢?

②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

③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

15、岂……哉(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哪里……呢”或“难道……吗”

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呢!

②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

⑤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⑦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

⑧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

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

16、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17、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18、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19、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20、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2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篇6: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集锦

高考语文需要理解掌握文言句式及其特点。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在高考语文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存在于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有整体不同或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文言特殊句式。

1、【高考语文】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①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②《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

2、【高考语文】孰与: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或“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3、【高考语文】无乃……欤(乎):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魏文侯书》

③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榴窗随判》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⑤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4、【高考语文】得无……乎(耶):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莫非”“恐怕……吧”或“该不会……吧”。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5、【高考语文】何……为: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6、【高考语文】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7、【高考语文】所以:①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人(物或手段等)”。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表手段)——《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手段)——《师说》)

8、【高考语文】无以——有以

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③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 《问说》

9、【高考语文】比及: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侍坐篇》

10、【高考语文】如何、何如、奈何、何若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怎么样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 《阿房宫赋》

③此为何若人? ——什么样

④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怎么办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

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

⑥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19全国高考试题)

11、【高考语文】其……乎

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测度)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师说》

③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游褒禅山记》

12、【高考语文】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例如: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13、【高考语文】谁……者 = ……者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14、【高考语文】宁……耶(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

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呢?

②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

③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

15、【高考语文】岂……哉(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哪里……呢”或“难道……吗”

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呢!

②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

⑤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⑦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

⑧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

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

16、【高考语文】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17、【高考语文】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18、【高考语文】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19、【高考语文】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20、【高考语文】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21、【高考语文】“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篇7:文言文固定句式之表示比较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之表示比较句式

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例:①“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译:“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②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

篇8:文言文特殊固定句式复习

文言文特殊固定句式复习

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文言文固定句式分类备考】相关文章:

1.文言文句式

2.高中文言文常用句式

3.高二文言文常见句式

4.文言文句式的翻译技巧

5.托福写作备考典型句式介绍

6.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7.托福写作备考之典型句式介绍

8.文言文断句题备考指导

9.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备考策略

10.中考备考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下载word文档
《文言文固定句式分类备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