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牙的发明科普知识
“老板来个圆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假牙的发明科普知识,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假牙的发明科普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假牙的发明科普知识
假牙的发明科普知识
龋齿一直是个问题。在公元前7左右,古代意大利北部的伊特拉斯坎人用黄金来制作假牙。但直到18世纪为止,这种质地的牙齿仍然非常少见。制作完全适合病人的牙齿相当困难,而且上排假牙也频频脱落。有时戴假牙几乎像蛀牙本身令人疼痛一样糟糕。
为了使口腔顶部的'上齿不致脱落,一位名叫福查德的18世纪巴黎牙医首先用钢质弹簧来制作假牙。但即使就这些弹簧来说,很少有装得妥贴的,而且传统的制牙材料—象牙过不了多久就坏了,口腔内还会随之发出一股讨厌的味道。
18世纪后期,法国的牙医们引进了瓷质。整个上排齿和下排齿都可以用单独一块瓷料来模制。这样就制成了一套牢靠、耐用的,可它们仍令人感到不舒服。右图:经过设计,现代牙科技术人员可以制作出与自然牙齿非常想像、可用来替代自然牙齿的假牙。这些假牙装配得很好,戴起来很舒服。
直到19世纪40年代之前,佩戴假牙还是令人感到不舒服。接着,美国五金商兼发明家查理·古德伊尔在1844年公布了一种叫做硬橡皮的硬化橡胶新结构。当病人口腔的压印做出来时,可以把硬橡皮模铸成装假牙用的舒适相配的底板。终于,人们能够戴上既舒服又耐用的假牙了。
为了使制作的假牙非常使用合适,牙齿要给病人做口腔的精确压印。做这件事的第一个大概是法国人杜布依斯·德·切曼特,他把蜡伸到病人嘴里去做成压印。
篇2:发明蚕丝科普知识
发明蚕丝科普知识
蚕丝是世界上最好的纺织原料之一,它丝支纤细,光洁柔软,耐磨耐拉,富有弹性,而且能够吸收人体排出的汗湿潮气。蚕丝能织成轻凉透明的薄纱,也能织成温厚柔软的丝绒;能织成华美的锦缎,也能织成素雅的绸绢。
说起蚕丝的来历,我们都知道它是从蚕儿的嘴里吐出来的。蚕,在远古的时候,原是一种野生的虫类。我们的祖先发现蚕茧打松以后,可以做成柔软温暖的丝棉,抽出的丝能织成美丽柔软的绢帛〔bó勃,就是绸〕,于是就把蚕拿回家里,经过人工饲养,把原始野生的蚕驯化成家蚕。有些蚕还可以按照它们的发育期,把蚕子放养在山野间一些它们爱吃的树叶上,随它们自生自长,等待蚕熟结茧,把茧收回缫丝。这同现代放养柞〔zuò作〕蚕的方法很相象。我国古代仅放养的野蚕,就有五种之多。
蚕丝的发明对于后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人们就编出许多美丽的传说。我国古代“蚕神献丝”和“嫘〔lěi垒〕祖养蚕”的传说,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下面我们就简单谈谈这个故事:
远古时代,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当时,有一个叫黄帝族的部落把另外一个部落九黎族打败了。为了庆祝胜利,黄帝族的首领黄帝就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功会。当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庆祝胜利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美丽的姑娘,身上粘着一张马皮飘飘然自天而降。她手里捧着两束丝,一束颜色黄得象金子,一束颜色白得似银子,前来献给黄帝。这位献丝的姑娘,就是传说中的“蚕神”。黄帝见了这样稀罕的.东西,大为称赏,就叫人把它织成绢子。织成的绢子又轻又软,好象天上的行云,溪中的流水,原有的麻布简直没法同它相比。黄帝的元妃嫘祖,就亲自养蚕,并把养蚕的方法教给人民。这个神话只是古代人们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主观上的幻想。其实从发现野蚕到把它驯化饲养,是我国古代广大劳动群众长期实践的结果,自然不是“蚕神”赋与的,也不能算作某一个人的功劳。自从家蚕开始饲养之后,蚕种孳生繁衍,愈来愈多,渐渐遍及我们祖先所居住的这块富饶的大地。采桑、养蚕、织帛,就成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考古工作者曾经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些保留着纺织品印痕的陶器,其中有一件陶碗的底部,保留着清楚的纱罗的印迹,这件陶碗现在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岭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经发现过一个被刀子割切过的蚕茧。这说明黄河流域地区的确很早就有了蚕。
1958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浙江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用竹筐盛着的丝绢的残片、人字纹细丝带和丝线等实物,经科学方法测定,它们是四千七百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文物。另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刻有蚕纹装饰的骨器。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黑色陶器上,发现了蚕纹的装饰。由此可见,我国长江流域也已在很早就开始养蚕了。
篇3:肥皂的发明科普知识
肥皂的发明科普知识
古埃及时期,有一回,法老胡夫要举办一个盛大的宴会。他让手下人告诉厨子们,好好干,不能出一点岔子,不然,会有严厉的惩罚在等着他们。当然。如果工作出色的话,也会有大大的奖赏!厨子们当然想得到法老的奖赏了,所以,他们特别卖力,忙得团团转。
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帮工,刚刚到宫里的厨房来帮忙。跟着师傅们从旱忙到晚,累得头昏眼花,也不敢坐下来休息一下,就怕管事的说他干活不努力,不要他了。
这天,水帮工正忙得:不可开,交,听见一个厨师在喊:“我要羊油,快给我送过来!”小帮工赶紧捧着一碗羊油走过去。也许是因为他太着急了,加上装羊油的碗很滑,小帮工刚把碗端到灶旁,只听“啪”的一声,碗从他手中滑落,掉在灶边的炭灰里。小帮工吓呆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傅一点也没有责怪他,悄悄地说:“别慌,把破碗丢到垃圾箱里去,再把这堆炭灰清理掉,然后把手洗干净,别让人看出来。”
小帮工点点头,赶紧按师傅说的做,丢碗很方便,谁也没注意他:清理炭灰也很快,当他把混有羊油的炭灰,一把一把地捧出去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在清理炉灶。
干完这一切,他赶紧去洗手。用水清洗的时候,手上竟然出现一些白糊糊的泛着泡沫的东西,他觉得奇怪,又用水冲了冲,哈,这回洗过的手特别干净。一点油腻也没有。
他去给师傅看他的手,师傅惊讶极了。以往,厨子们最头疼的事,就是一双手整天油腻腻的,现在,小帮工的手清清爽爽,好像还泛着一种特别的白光,别的厨子看见了,也很好奇,他们问了缘由,也用羊油和炭灰的混合物来洗手。真神,手上的油渍没有了。一个厨子高兴地说:“多少年了,
我们的手从来没有这么干净过。往常连我的孩子都不要我抱,今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抱着孩子不放手。”说得大家都笑了。
后来,这件事传到法老那儿,法老特地叫来小帮工,他看到小帮工的手也感到很惊奇,便派人用羊油和炭灰做成一个个小小的球状体,供宫里的人用,效果真的很不错。法老非常满意,于是发布命令。在全国推广使用。从此,每个人的手,都能洗得干干净净了。
渐渐地,这件怪事越传越远,用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科学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技术又不断得到改进,方便实用的肥皂诞生了,它不仅可以储藏,运输也很容易。
一直到现在,洗涤剂已发展成多种多样,肥皂只是其中一种了。但谁能想到,肥皂最早的出现,竟是小帮工一次小小的失误呢。
篇4:锯的发明科普知识
锯的发明科普知识
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
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篇5:瓷器的发明科普知识
瓷器的发明科普知识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篇6:火柴的发明科普知识
火柴的发明科普知识
学会取火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过去人们的取火方法大体有四种:磨擦法、打击法、压榨法和光学发火法。这当中,最早出现的是磨擦发火和打击发火法。中国古代传说中有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的故事,所谓钻木取火,就是用一根木棒立在另一块木块上用力旋转,使它磨擦生热而发火的做法。
在太古时代,主要是用燧石互相打击而取火。到有了钢铁之后,人们便改用铁块和打火石碰撞的取火法了。
比较科学的取火方法是18世纪末在罗马出现的。那时有人用一根一米多长的大木棒,在其顶端涂上浓氯酸钾、糖和树胶的混合物,当人们要使用火时,就把大棒的顶端伸进一个盛有硫酸溶液的器皿里,使二者相遇发生化学反应而燃烧。这便是火柴的雏形。
1827年,英国化学家约翰·沃克发明了与现代火柴相近似的引火棍。而这个发明也是很偶然的。有一天,沃克正在集中精力试制一种枪上用的发火药。方法是把金属锑和钾碱混合在一起,然后用一根棍搅拌。这样,棍的一端便粘上了金属锑和钾碱的混合物。后来,他想把粘在木棍上的混合物在地上磨掉,以便再利用这根棍来搅拌新配的混合物。然而,正当他把木棍在地上使劲磨擦时,突然“扑”的'一声冒出了火苗,木棍燃烧起来了。
这个发现使沃克非常高兴。他想:如果能利用自己发现的办法制造引火物,那对人们取火将是多么方便啊!于是,他开始参照自己发现的办法研制火柴了。1827年4月7日,约翰·沃克制作的第一盒火柴出售了。他的火柴84根为一盒,售价一先令。火柴盒的一端贴有一小片砂纸,把火柴头夹在砂纸中间,向外一拉,火柴便点燃了。从此,火柴便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1830年又出现了黄磷火柴,这种火柴一经磨擦即可引燃,但容易出危险,而且它的烟有毒。1835年,又有人发明了安全无害的赤磷火柴。到1848年,德国人又发明了今天通用的安全火柴。火柴的发明,为人类用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篇7:床的发明科普知识
床的发明科普知识
早在公元前25,埃及人已能制造形似躺椅的床。从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陵墓出土的.家具来看,公元前1348年的卧床已有一定的工艺水平:它的造型恰如一条母牛,两只斜着向上翘起的牛角略微弯曲,四只雄健有力的牛蹄支撑着卧床。
床曾经是身分的象征,只有富贵人家才有。十二世纪时,西欧富翁的华丽大木床,是用从天花板上悬垂下来的帘幕围起来的。十六世纪初,罗马人造的皮充气床在德国出现了。18英国卡拉克用橡胶布造成近代充气床。1831年,英国的医院最先使用铁床;后来床架上装了弹簧。1871年,美国人在弹簧上铺上软褥,制成弹簧床褥。
篇8:滑雪的发明科普知识
滑雪的发明科普知识
滑雪起源于北欧。那里终年积雪,任何一种先进的运输工具在此都显得异常艰难,甚至无能为力。因此,早在几千年以前,人们就将滑雪作为冰天雪地里一种极为重要而又十分有效的运输手段。渐渐地,人们在运输之余,常常以滑雪作为消遣娱乐的手段。慢慢地,滑雪也就由一种运输手段变成了一种竞技体育活动。1877年,在挪威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滑雪比赛,分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两种。在比赛中,人们发现滑雪板的不足,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人就开始对此进行改造。
1880年,挪威松德夫·诺德海姆想出了一个主意,将滑雪板前端向上弯曲,改进了滑雪板的性能,也减少了滑雪队员因滑雪板前端受阻而发生跌跤的危险。1888年,一支斯堪的纳维亚人组成的探险队滑雪穿越了格陵兰岛,并对这次探险的经历作了详尽的记录。之后奥地利茨达尔斯基读了探险记录后备受启发,他灵机一动,设计出短型滑雪板和用来固定雪鞋的'铁制固定器。这一发明,大大地推动了滑雪运动的发展,自此,滑雪运动遂风行欧洲。18,法国亨利·杜阿梅尔组建了第一个阿尔卑斯山滑雪俱乐部。191月6日,由英国罗伯特爵士发起并倡导,在奥地利的阿尔勒伯格举行了第一届高山滑雪比赛。1922年,另一位英国人阿诺德·伦恩在瑞士的马森创造了回转滑雪。1936年,高山滑雪被列为正式的奥运会比赛项目。滑雪运动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国人民的青睐,冬季奥运会已成为与夏季奥运会齐名的国际重大体坛盛事。
篇9:雷达的发明科普知识
雷达的发明科普知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用飞机出现,一些国家在抵御它的进攻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有的科学家开始研制一种远距离寻找飞机的仪器,这就是后来的雷达。不过,雷达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在证实电磁波的存在时,就已发现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金属物会被反射回来,就如同用镜子可以反射光一样。这实质上就是雷达的工作原理。不过,当时赫兹并没有想到利用这一原理来进行无线电通讯试验时,通讯突然中断了,几分钟后又恢复了正常。这种现象连续几次出现,起初他以为是机器出现了故障,经检查,一切正常。于是,他观察了外部的.情况,发现一艘轮船正通过两艘军舰之间,等船驶过后,两舰之间的通讯又恢复了正常。波波夫凭着自己敏锐的感觉,立刻意识到,就是这只船在经过两舰之间时挡住了无线电波。他由此想到,如果在海上航线上设置无线电通讯设备,就可以利用电波探测到海上目标。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有将此想法付诸实践。
直到1922年,美国科学家根据波波夫的设想,在海上航道两侧安装了电磁波发射机和接收机,当有船只经过时,通过电波马上就可以测出。这就等于在海上设置了一道看不见的警戒线。不过这种装置仍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雷达。1935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国家物理研究所无线电研究室主任沃特森·瓦特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既能发射无线电波,又能接收反射射波的装置,它能在很远的距离就探测到飞机的行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雷达。这台雷达能发出1.5厘米的微波,因为微波比中波、短波的方向性都要好,遇到障碍后反射回的能量大,所以探测空中飞行的飞机性能好。为了安全和方便,当时称这种雷达为CH系统。经过几次改进后,1938年,CH系统才正式安装在泰晤士河口附近;这个200公里长的雷达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希特勒造成极大的威胁。随后,英国海军又将雷达安装在军舰上,这些雷达在海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雷达不仅运用在军事上,还可用来探测天气,查找地下20米深处的古墓、空洞、蚁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雷达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假牙的发明科普知识】相关文章:
2.科普知识作文
3.科普知识读后感
4.科普知识活动总结
6.满族礼仪科普知识
7.假牙哪种比较好呢
8.假牙是怎么安装的
9.发明作文
10.发明作文300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