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在有把握的时候选择
“小鸡不可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哲理故事:在有把握的时候选择,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哲理故事:在有把握的时候选择,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哲理故事:在有把握的时候选择
曾经看到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老人和一位青年同时来到一个池塘边钓鱼。不一会儿,老人就钓了好几条大鱼,青年却一无所获。青年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两个人的.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青年来到老人身边,向他请教钓鱼的秘诀。
老人一边将鱼饵挂在鱼钩上,一边轻声对青年说:“如果你确定要钓什么鱼,你就要做一系列的选择。选择得正确与否决定你能否钓到鱼,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能否钓到大的鱼。”
老人将鱼钩准确而且有力地抛向水面,然后坐下来看着池水说:“钓鱼也许应该靠运气,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当我们都做对了选择时,是否成功就要靠天意了。但是,钓鱼不是傻瓜游戏,它更像是在玩21点扑克牌。你对场所、规则、用饵诱鱼的概率、鱼的数量、鱼饵的多少好坏、天气状况等了解得越多,你赢的机会,也就是钓到大鱼的机会就越大。”
老人接着说:“首先,要挑选一片水域。同一区域,有人能钓到大鱼,而另一些人钓到的总是小鱼。因此,选择池塘是十分重要的。来这个池塘钓鱼,是我反复选择的结果,而你则完全是盲目的,虽然我们碰巧走到了一起,但是我们却有区别。这种区别在于我知道自己的选择,而你则是随机,也许你能有好机会,但是机会不可能总是一直眷顾你。真正的成功需要积累和理智的选择。”说着,老人的鱼又上钩了,又是一条大鱼。
老人微微一笑,说:“你知道吗?为了选择这个鱼塘,我做了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了解水深和藻类的繁殖情况。也许你觉得钓鱼只不过是一种娱乐,似乎应该更轻松些。但是,如果我们选错了池塘,拿着渔竿傻傻地坐在池塘边,那还不如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眯着眼睛晒太阳呢!我们也许没必要将钓鱼当成一种体育比赛,但是想要钓到大鱼却必须多用一些心思。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一旦你形成了这种态度,你就能从中获得某种乐趣——思考的乐趣。”
“选定了池塘,接下来你应该聘请一个教练。”老人继续说,“许多人宁愿选择做一个失败者,也不愿意选择依靠他人的帮助,无论是付费还是免费。如果你能立即接受你是无知的,而且什么也不懂的事实,闭上自己的嘴巴耐心学习,那你的钓鱼技术就会迅速提高。最后,选择一个位置。与人有层次一样,鱼也有层次之分,当一个地方的鱼钓完了,我们就必须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位置。但这种调整并不是盲目的,我们必须知道哪些位置会有鱼。鱼是游动的,机会也是在变化的。也许我们选对了一个好区域,并且选对了一个好池塘,但是我们却在一个只有小鱼的浅水区徘徊,那么又怎么可能钓到大鱼呢?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变化位置来寻找大鱼,并且在其饥饿的时候投下鱼饵,将其钓上来。”
年轻人听到这一番话,茅塞顿开,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篇2:选择的哲理故事
保送,将我从“黑色七月”中救赎出来,还赋予了我一项特权:选择学校及专业。
那天,我一走进学校办公室,就看见桌上摆着五颜六色的资料。老师笑着用手指了指:“北大所有的文科系,怎么样,挑哪个?”
“北大?”我摇摇头,“我不上北大。”
老师的笑容像是突然凝固了,她满脸疑惑:“不上北大你上哪儿?”在人们心目中,只有北大和清华才是胜利者的归属,光荣而神圣。
拒绝北大,我的理由很简单。我毕业那年是1991年,那年北大和复旦的新生必须在正规军校里军训整整一年。我怕苦,怕累,更怕浪费时间,无论怎么训练,我知道自己绝无可能脱胎换骨。
于是,我问老师:“除了北大,还有哪个学校哪个专业考分高?”
“你什么意思啊?”老师更加不解。
“我要选考分最高的专业。”这么简单的道理,老师为什么不懂啊!
“考分最高的?”老师想了想,给了我答案,“人大国际金融?”
“好,就是它了。”
也许是我的回答太过果断,老师又犹豫了一下,问:“你肯定吗?要不要再考虑考虑?和父母商量一下?”
“不用商量了,我说了算!”
短短的10分钟,我斩钉截铁地为自己选择了前途。其实,爸妈的意见并不是我听不进去,而是对于专业和分数,他们远没有其他父母那么在意。
记得小学五年级,因为换了语文老师,几乎“专写”范文的我作文成绩突然变得时而得优,时而得良。我年纪虽小,却不那么迷信权威,心里总想:也许不是我的问题,根本就是老师的问题呢?
我爸妈都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又在大学里教文学,因而成了我的首选裁判。他们把我的几篇文章翻过来,覆过去,研究了半天,也没找到小学生的作文标准到底是什么。于是,我爸身体力行,亲自操刀,模仿着孩子的语气替我写了篇作文交上去。没想到,这篇作文竟然得到了我有史以来最差的成绩:中。
而且,过去的作文即使是“良”,很多精彩的句子下面还会有老师用红钢笔划出的波浪曲线,以示赞许。但是,我爸这篇“习作”发回来时,却是光秃秃的白纸黑字,外加4句红色批语:“中心思想不清晰,立意没有拔高,前后缺少呼应,语言呆板不生动。”
对这唯一的一个“中”和4句全面否定的评语,爸妈和我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一个专门从事文学评论的大学教授,怎么写出的文章竟然过不了小学老师这一关?
从那以后,对分数、对成绩,爸妈有了全新的看法。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福分。它让我可以自由地读书,自由地选择。
18岁的我,以为金融就是和银行有关,银行就是和取钱存钱有关。至于国际金融,我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也不想知道它是什么,它是什么对我来说都无所谓,因为我的标准简单而“专横”:考分最高的专业一定是最好的,既然我的分数不比别人低,别人能学的,我也要学!
凭借这样好胜而又从众的心理,我鬼使神差地走进了金融的.大门。在日后的很多年里,金融不仅成为了我的职业,而且几乎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
,我终于又回到北京工作,上班的凤凰会馆就在人大附中旁边。
过去了,我竟然又回到同样的地方。
在会馆附近的小路上,我时常会看到穿着校服、一脸天真烂漫的学弟学妹们。站在办公室里,我也常会透过玻璃窗,凝望人大附中的操场、花园、教学楼。恍惚间,我仿佛又看到了十七八岁的自己,和同学们在校园里嘻嘻哈哈
“昨天看见咱们校队踢球了吗?蓝天射门的时候,太帅了!”
“知道吗?小威那家伙,保送清华了!”
“齐秦那盘《大约在冬季》听完了吗?听完借我翻一盘。”
……
如果可能,我愿意自己永远17岁。
篇3:关于选择的哲理故事
史蒂芬娜帕得戈斯卡刚把妹妹海伦娜打发上床,就听到一阵敲门声,她打了个寒噤。这是1942年,3年来,波兰东南部成了希特勒帝国的一部分,普热米什尔城也到处都是盖世太保特务和正要开往苏联前线的士兵。史蒂芬娜感觉得出,她和8岁的妹妹进进出出时,那些人的眼睛就在她身上扫来扫去。她的父亲战前就死了,母亲和哥哥被迫去德国当劳工,史蒂芬娜不得不在一家工厂当机器操作工,以维持自己和妹妹的生活。
敲门的是谁?是德国士兵吗?心情沉重的史蒂芬娜把门开了一道缝,门口是一个满身伤痕和泥浆的粗壮男人。他低声说道:“弗西娅,我需要帮助。”弗西娅,好朋友才这么叫她。史蒂芬娜认出来人是27岁的犹太人约瑟夫布兹明斯基,德国占领普热米什尔时,史蒂芬娜曾在他们家干过活,他们家人早就把她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
约瑟夫坐下来后问:“能让我在你这儿待一夜吗?”当时,德国人说谁敢藏匿犹太人,格杀勿论。她想帮这个落难人,但能拿自己甚至妹妹的生命冒险吗?
孩提时,有一次几个孩子欺负一个犹太男孩儿,母亲制止了他们,她对史蒂芬娜说:“我们大家都是同一个上帝的孩子。”想起母亲的教诲,史蒂芬娜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做。她抚摩着约瑟夫青肿的脸,说:“你当然可以留下!”
她泡茶时,约瑟夫讲述了事情的经过:纳粹扫荡了犹太人居住区,把他的双亲和其他许多人装进了闷罐车厢运到死亡集中营去了。他和他的一个弟弟被迫上了另一列火车,火车开动后,他用藏在口袋里的刀割断了封住车厢小窗口的铁丝网,然后逃了出来。“只有你这儿我才能来。”约瑟夫说。
两星期后,约瑟夫潜回犹太区,找到了小弟弟哈耐克及弟媳达娜塔,还找到了他们家的老朋友威廉沙伦格博士和他的女儿朱迪,以及一位快60岁的牙医和他的儿子。约瑟夫伪造了一个可以在城里自由出入的身份证,在史蒂芬娜的帮助下,他偷偷地把食物送给那些人。但后来身份证丢了,他只好又回到了史蒂芬娜家:“弗西娅,你能找个房子把我们这些人藏起来吗?”史蒂芬娜明白,如果藏起他们,她和妹妹可能会死,但是如果抛弃了他们,她无疑会在精神上死亡。最后她说:“如果找得到这样一个房子,我会去做的。”最终,她在塔特斯卡大街3号租了一座带着两个房间、一个厨房和一个阁楼的屋子。
逃亡者们陆续来了,先是约瑟夫和牙医的儿子,然后是沙伦格博士和他的女儿,随后是牙医。接着他们接到牙医的一个朋友的便条,她想和儿子、女儿一起加入他们。她暗示说,如果被拒绝,就去告发他们。史蒂芬娜很生气,但还是接纳了她。牙医又恳求史蒂芬娜接纳他侄儿夫妻俩。最终,哈耐克和达娜塔也来了。
最后一个来的是犹太邮递员,这样一共有13个犹太人住在这里。当普热米什尔犹太区剩余的犹太人被送往死亡集中营时,史蒂芬娜意识到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后来,约瑟夫在阁楼上做了一面假墙,在伪装好的门后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13个人睡觉。在得知他们隔壁就住着一个纳粹分子后,约瑟夫他们变得更加谨慎。因为有人睡觉打鼾,约瑟夫就安排人夜间值班,谁打鼾就会被捅醒。
史蒂芬娜的朋友来访也是个问题,还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她,一待就是一整夜。有一次牙医咳嗽发作,差点儿憋死。追求者走后,约瑟夫让史蒂芬娜买来一张英俊的德国军官的画像挂在墙上。晚上,追求者来了,问道:“那是谁?”“我刚找的男朋友!”史蒂芬娜说。从此追求者再没在这条街上露面。
逃亡者用来买食物的钱花完了,史蒂芬娜不得不利用工厂午饭休息时间织毛衣赚钱,没想到毛衣很快就卖了出去。从此,这伙人夜以继日地工作,顾客们没有注意到史蒂芬娜是怎么生产出那么多织物的。
1943年底,德国人在战争中失利,开始撤退。几个月后的一天,一个纳粹军官敲开了史蒂芬娜的门,说部队在街对面设了一家医院,要她腾出房子给护士住。约瑟夫建议她和海伦娜到乡下去躲一躲,他们剩下的人要和纳粹分子决一死战。但史蒂芬娜平静地说:“我不离开你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很快,纳粹军官又回来说:“你不用走了。我们只要一个房间,给两个护士住。”
一星期后,护士搬了进来。白天,她们待在医院,但晚上常常把德国士兵带回来,在卧室里热热闹闹地聚会。一天下午,两个护士回来很早,跟着来的是两个带枪的士兵。4个人低声谈论着,突然,一个护士爬上了通往阁楼的梯子!
躲在假墙后的约瑟夫听到脚步声,发出了信号,每个人都仿佛冻住了。他透过小孔,看见楼梯顶端冒出了一个金发脑袋,护士皱着眉打量了一下就下去了。不一会儿,4个德国人离开了屋子。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过了几天,新的麻烦又来了。德方管理人宣布,工厂准备拆散,迁往德国,这意味着史蒂芬娜没有了薪水。大家只好拼命编织,但一件毛衣挣来的钱仅够他们吃3天。市场上的毛线供应也没保障,他们整天在饥饿中挨过。
一天早晨,望风的约瑟夫大叫:“德国人要走了!”3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军士兵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走过塔特斯卡大街,这是逃亡者最后看到的纳粹形象。
确认自己安全后,13个逃亡者冲下阁楼,涌上了大街又笑又叫:“德国佬滚蛋了!”兴奋的约瑟夫先是紧紧地拥抱了海伦娜,然后久久地拥抱了她的英雄姐姐。
1945年战争结束后的几个月,约瑟夫向史蒂芬娜求婚。史蒂芬娜逗他:“你说只待一个晚上,现在却想待一辈子?”
1961年,夫妇俩移居美国,约瑟夫在波士顿郊区开了家牙科诊所,他们生了一儿一女。海伦娜结婚了,她也当了医生。
史蒂芬娜和约瑟夫曾参加了美国华盛顿的“浩劫纪念馆”落成仪式,参加这一仪式的有以色列、波兰、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首脑。纪念馆提醒人们:“在最邪恶的时期,人们能忍受痛苦,也能行善。”
篇4:关于选择的哲理故事
吸氧,输液,心脏复苏。
我们不停地忙碌着,额头都沁出细密的汗珠。很好,病人血压恢复正常,心电图恢复正常。病人恢复自主呼吸,我们松了口气。
病人是一位老人,松垮的脖颈上有明显的勒痕,面色发紫,来时深度昏迷。送老人来医院的是一位体格强健的青年。他一直焦灼不安地在抢救室门口徘徊,见我出去,一把拉住了我。
医生,我奶奶怎么样了?
现在暂时没事了。我冷冷地看着他,怎么回事,老人脖子上怎么会有勒痕?
我怎么知道!青年一脸沮丧,薅着根根直竖的板寸。是村里的老九发现的,老九上山砍柴发现我奶奶在树杈上挂着,幸亏发现及时呀,要不然……唉,也不知道奶奶是怎么想的,我爸爸还在医院呢,这不是存心给我们添乱吗!
床上的老人发出了声音:我死了吗?青年抢上一步,奶奶,你没死,差点死了,你是不是老了脑子不清楚了,没事你干嘛自杀啊?还嫌不够乱是不是?我用手势阻止年轻人继续说下去。
老人家你感觉怎么样?
为什么我没死,我想死。活着一点意思也没有,只会害人。老人喃喃自语,嘴角不停颤动,泪水爬过她满是皱褶的脸,她的嘴其实是一道更深更大的皱褶。稀稀拉拉几根白头发勉强挽了一个发髻,松松垮垮吊在脑后。
我说老人家你别瞎想,保重身体。老人突然睁大眼睛一把攥住了我,她说,医生求求你,让我死吧,我这老不死的不死,孩子就不太平!
我正感到诧异,青年抢着说,医生,我老爸病了在市医院,情况不太好,估计我奶奶受刺激了。
我的目光再一次停留在老人的脸上,老人也抬起浑浊的双眼定定地看着我,透过她的眼睛我看见了忧伤和无助。这眼神我见过,对了,就是她!
那是三个月前的一个傍晚,我正收拾东西准备下班,却探进一颗灰白的脑袋。她犹豫着走进来,说,我想包扎一下,这血咋老出个不停了?她举起手,食指上缠绕着破布,破布上血迹斑斑,还有鲜红的血不断渗出。
我赶紧为她进行伤口处理。解开缠绕的破布,伤口很深,呈锯齿状,几乎能看见森森白骨。我问她怎么受的伤,锯子锯的?嗯。老人懊丧地说,都怪我自己不小心。
伤口处理完毕,我开出一张单子,去交钱吧。
这单子上开的是什么?要多少钱?老人小心翼翼地问。
还要吃药打针啊?
当然,快去交钱吧。
打针贵吗?老人嗫嚅着,要很多钱吧?
老人还是犹豫着,时不时看看门外。这时,一位中年人走了进来,中年人高高大大,和瘦弱的老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一脸的不耐烦,怎么还没好啊?一点点小伤就那么紧张!老人不安地低下头,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我说你是病人家属吧,快去窗口交钱吧,马上打破伤风针。中年人斜睨了我一眼,没那么多事,你们医生就会吓唬人骗钱!
我猜测这位应该是老人的儿子,虽然他从进来到现在没有叫过一声妈。他漠然的态度让我有点气愤,我说你怎么能这样说呢!万一感染破伤风就来不及了。谁知道中年人恶狠狠地瞪着我说,要你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我说不用就不用!走,我们不看了。说完头也不回走了出去,老人看了我一眼,惴惴不安地跟了出去。
老人离去时那无助而慌乱的眼神让我记忆深刻。想不到事隔三个月后,老人竟然为了儿子去自杀。我说老人家,那是迷信,你千万别干傻事。老人哽咽着用手捂了脸,像是诉说又像是自言自语,他才四十多岁啊,他不该病,我不能让阎王爷带他走,让我来替他吧!
青年惊讶地瞪圆了眼睛,他看看他奶奶,又看看我,我看见了他眼里闪出的泪光。我转过身子,偷偷擦了下眼睛。
第二天老人就执意出院了,她高兴地对我说,她儿子给她打来了电话,说正在康复中。她说她要去看他的儿子。那天天气很好,空气里飘满槐花和合欢甜甜的香气。
我不知道老人的儿子最后怎么样了,但是我坚信他的母亲已经用生命换回了他的重生。
篇5:选择的哲理故事
一位教师对孩子说:“我给大家讲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好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只有一个孩子举起了小手,说:“我想听哪吒闹海的故事。”
老师叫他坐下好好想想再回答。
第二次问,孩子仍想听别的故事,老师大怒,厉声斥责,并且命令他站起来,又叫他再好好想想。
到了第三次询问,孩子无言。他知道自己没有也不被允许有另外的选择。
于是老师欣慰地说:“好,没有不同意见。我们开始讲故事——”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小酒馆。
这家酒馆只有一种酒,叫做“玉钩藤”。但每次客人要酒,老板都要问:“你要什么酒?”
绿豆烧、糯米酿、竹叶青,客人的意愿三番五次遭拒,客人终于明白了原委,于是叹道:“那就玉钩藤吧。”
老板立刻满足了顾客选择的权利。
两个故事,事涉荒诞。
有备选而叫人家选,这是尊重;没有备选而叫人家选,这叫侮辱。
篇6:选择的哲理故事
丘吉尔就是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杰出人物。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直逼英国时,他临危受命,肩负起战时首相和三军最高统帅的重任。他凭着智慧和勇气,不但打败了敌人,也征服了自己。他也是世界政治明星中少有的寿星,在人间天堂里漫游了九十多个春秋。
一次丘吉尔访美被安排在白宫的林肯卧室下榻,只有最高贵的客人才有资格享受这种荣誉和礼遇。然而,林肯卧室除了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外,仍旧保持着十九世纪中叶林肯当政时的简朴风格,床铺也很普通,这种环境让丘吉尔无法安睡。当晚,他就自行搬进了皇后卧室。
丘吉尔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甚至达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他对洗澡也有特殊的要求,浴缸里必须放上三分之二的水,水温必须控制在三十七度左右。他在浴缸里像海豚一样翻身。晨浴一结束,仆人马上将果酱和一杯优质的苏格兰威士忌放到他伸手可及的地方,好让他躺在床上,一边阅读,一边尽情地饮用。晚上七点钟,丘吉尔洗一天中的第二次澡,稍作休息就享用丰盛的晚餐。
丘吉尔一生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著作丰富,爱好消遣,喜欢享受生活的甘美。他漫长坎坷的一生,是按自己的方式快乐生活的一生。
按自己的方式选择生活,是对你的生活负责,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篇7:选择的哲理故事
一次,我慕名去拜访一位公司主管。在他的办公室,看到两幅漫画:一幅满脸都是笑,眉毛、眼睛、鼻子、嘴都向上,弯弯的,象月芽,从上面往下掉的金元宝都接住了,一个也没掉在地上。另一幅则满脸都是气,眉毛、眼睛、鼻子、嘴都朝下,一撇一捺,象斗笠,从上面往下掉的金元宝都落在了地上,一个也没接住。我看了,忍不住笑了。
“你不是总问我成功的秘诀吗?如果有的话,这就是。”主管微笑着说。
我看着这两幅画,有些疑惑:“就这个?”
“对,就这个。我每天早晨走进办公室,每当我遇到难题的时候,我都会看着它,它会对我说:任何时候,都选择快乐!”
“任何时候?”
“对,任何时候。”
“可有些事情是痛苦的,你怎么选择快乐?”
“事情本身是没有快乐和痛苦的,快乐和痛苦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感受。同一件事情,你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有个年轻人,家在郊区农村,每天到城里来上学。可是他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别人都以为他会垂头丧气,没想到他却高高兴兴地回家,搞起了科学养鸡,不到两年就致富了。他用自己赚的钱,给家里盖了三间大瓦房。按照当地习惯,盖房上顶梁时要放鞭炮请客。上梁那天,街坊邻居都来了,杀猪宰羊放鞠炮,十分热闹。就在大家兴高彩烈的喝酒吃饭的时候,只听‘轰’的一声,梁塌了!砸得满地尘土。大家都愣住了,不知说什么好。这时,就听有人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这位年轻人一看,是他姐姐。他就说:哭什么?你哭它就立起来了?说着,他端起酒杯,对众人说:来,大叔大婶们,咱们接着喝!梁倒了,再上一次!正好咱们街坊邻居又多了一次喝酒的机会!后天中午还请大家再来!”
“这件事,后来不知怎么传到一位公司经理那,他们公司新开发了一个项目,正在招人,可是销售经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他听说后,就找到那位年轻人,说服他加盟自己的公司。当时公司的其它负责人都不同意,认为那位年轻人没有学历,没有经验,不能胜任这顶工作。可是这位经理听了却说:‘哦,那没关系。因为我们不是用他20天,而是准备用他20年。所以你们说的这些,他会有时间学会的。可是,他这种乐观自信的性格,却不是别人可以花时间学会的。我看中的正是这一点。’这位经理力排众议,起用了那位年轻人。”
“那么后来呢?那位年轻人怎么样了?”
“后来,那位年轻人果然不负他所望,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开发占领了整个东北市场,三年后,产品遍及全国并出口到国外。后来,他成了这家公司的主管,现在,他就坐在你面前。那个年轻人就是我。”
我惊诧地看着他,又转身看看墙上的那两幅画,久久无语。(林夕)
【哲理启示】:
上苍不会给我们快乐,也不会给我们痛苦,它只会给我们机遇。
你可以选择一个快乐的角度去看待它,也可以选择一个痛苦的角度。
【哲理故事:在有把握的时候选择】相关文章:
1.把握选择作文
4.哲理故事:三小时
5.搞笑哲理故事
6.哲理故事:宽容
8.心灵哲理故事
9.简短哲理故事
10.哲理故事演讲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