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关于选择的故事

关于选择的故事

2022-09-18 09:18: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里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关于选择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关于选择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选择的故事

篇1:励志故事:选择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电话。三年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抱着一个孩子,女子领着一个孩子,她的.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孩子。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轿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相关文章阅读:

小公主励志故事

初中生励志故事

关于奋斗的励志故事

篇2:关于选择的故事精选

阿志结婚了,新娘是漂亮而又文雅的阿娇。结婚的那天,阿俊做的伴郎。

阿俊还清楚的记得阿志小夫妻俩都喝了点酒,兴奋地小两口满脸通红。咬苹果的时候,阿志与阿娇的脸交织成一个火红的中国结。

然而,婚后的第二年,阿志与阿娇开始吵架。从小吵到大吵直至分居,谁也不肯让步。终于,在争吵激烈一天,阿志与阿娇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上了各自的名字。阿志与阿俊是好友。阿志离婚后经常找阿俊喝酒。喝多了话也就自然多了起来。

“假如再给我一次婚姻,那么我一定要找一位和阿娇完全不同的女孩。相貌、爱好、情趣、性格,都要和与阿娇截然相反”阿志振振有词。

突然一天,阿志真的开始了第二次恋爱,热恋的甚至比与阿娇的初恋还要更狂热、兴奋和自豪。尽管偶尔也会阿俊的面前谈起阿娇,但却是淡淡的神情。而谈到现任女友,阿志却是两眼放光。

该到谈婚论嫁了,阿志却消失一段时间,阿俊以为他是在为婚礼奔忙着。可是,当阿志再次找到阿俊时却说,他想放弃。

“你们都要结婚了,怎么这么快就要放弃,为什么?”阿俊关切的问。

阿志的眼睛看着天花板像是自言自语的对阿俊说:“交往一年多了,我突然发现,现在的这个女孩,与阿娇是那么相像!”……“我只能放弃了。”

“很多时候,第二次的选择都是第一次的翻版。”“我不是害怕我的第二次失败,而是突然觉得我的选择早该如此。”

阿娇与阿志离婚后,没有再嫁。经过阿俊的撮合,他们谈了几次便复婚了。复婚后,他们仍然是吵闹,但却不烦。每次晚饭后,他们又都像初恋那样牵手在公园的甬道上散步。

篇3:关于选择的故事精选

我给蒂阿瑞讲了一个我在圣托玛斯医院认识的人的故事。这是个犹太人,姓阿伯拉罕。他是个头发金黄、身体粗壮的年轻人,性格腼腆,对人和气,很有才能。他是靠着一笔奖学金入学的,在五年学习期间,任何一种奖金只要他有机会申请就绝对没有旁人的份儿。没有人不承认他才华过人。最后他被选进领导机构中,他的前程已经有了可靠的保证。按照世情推论,他在自己这门事业上肯定会飞黄腾达、名利双收的。在正式上任以前,他想度一次假;因为他没有钱,所以在一艘开往地中海的不定期货船上谋了个医生的位置。这种货轮上一般是没有医生的,只是由于医院里有一名高级外科医生认识跑这条航线的一家轮船公司的经理,货轮看在经理的情面上才录用了阿伯拉罕。

几个星期以后,医院领导收到一封辞呈,阿伯拉罕声明他决定放弃这个人人嫉羡的位置。这件事使人们感到极其惊诧,千奇百怪的谣言不胫而走。但是既然早就有人准备好填补他留下的空缺,阿伯拉罕不久也就被人遗忘了。以后再也没人听到他的任何消息。这个人就这样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了。

大约十年之后,有一次我乘船去亚历山大港。即将登陆时,一天早上,我被通知同其他旅客一起排好队,等待医生上船来检查身体。来的医生是个衣履寒酸、身体肥硕的人。当他摘下帽子,我发现这人的头顶已经完全秃了。我觉得仿佛过去在什么地方见过他。忽然,我想起来了。

“阿伯拉罕。”我喊道。

他转过头来,脸上显出惊奇的神色。愣了一会儿,他也认出我来,立刻握住我的手。在我们两人各自惊叹了一番后,他听说我准备在亚历山大港过夜,便邀请我到英侨俱乐部去吃晚饭。在我们会面以后,我再次表示在这个地方遇到他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他现在的职务相当低微,他给人的印象也很寒酸。这之后他给我讲了他的故事。在他出发到地中海度假的时候,他一心想的是再回伦敦去,到圣托玛斯医院去就职。一天早晨,他乘的那艘货轮在亚历山大港靠岸,他从甲板上看着这座阳光照耀下的白色城市,看着码头上的人群。他看着穿着褴褛的轧别丁衣服的当地人,从苏丹来的黑人,希腊人和意大利人成群结队、吵吵嚷嚷,土耳其人戴着平顶无檐的土耳其小帽,他看着阳光和碧蓝的天空。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心境忽然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他无法描述这是怎么一回事。事情来得非常突兀,据他说,好像晴天响起一声霹雳,但他觉得这个譬喻不够妥当,又改口说好像得到了什么启示。他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突然间,他感到一阵狂喜,有一种获得无限自由的感觉。他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老家,他当时当地就打定主意,今后的日子他都要在亚历山大度过了。离开货轮并没有什么困难,二十四小时以后,他已经带着自己的全部行李登岸了。

“船长一定会觉得你发疯了。”我笑着说。

“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我才不在乎呢。做出这件事来的不是我,是我身体里一种远比我自己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上岸以后,我四处看了看,想着要到一家希腊人开的小旅馆去;我觉得我知道在哪里能找到这家旅馆。你猜怎么着?我一点儿也没有费劲儿就走到这家旅馆前边,我一眼就认出它来了。”

“你过去到过亚历山大港吗?”

“没有。在这次出国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英国。”

不久以后,他就在公立医院找到个工作,从此一直待在那里。

“你从来没有后悔过吗?”

“从来没有。一分钟也没有后悔过。我挣的钱刚够维持生活,但是我感到心满意足。我什么要求也没有,只希望这样活下去,直到我死。”

第二天我就离开了亚历山大港,直到不久以前我才又想起阿伯拉罕的事,那是我同另外一个行医的老朋友阿莱克·卡尔米凯尔一同吃饭的时候。卡尔米凯尔回英国来短期度假,我偶然在街头遇见了他。他在大战中工作得非常出色,荣获了爵士封号。我向他表示了祝贺。我们约好一同消磨一个晚上,一起叙叙旧。我答应同他一起吃晚饭,他建议不再约请别人,这样我俩就可以不受干扰地畅谈一下了。他在安皇后街有一所老宅子,布置很优雅,因为他是一个富于艺术鉴赏力的人。我在餐厅的墙上看到一幅贝洛托的画,还有两幅我很羡慕的佐范尼的作品。当他的妻子,一个穿着金色衣服、高身量、样子讨人喜欢的妇女离开我们以后,我笑着对他说,他今天的生活同我们在医学院做学生的时代相比,变化真是太大了。那时,我们在威斯敏斯特桥大街一家寒酸的意大利餐馆吃一顿饭都认为是非常奢侈的事。现在阿莱克·卡尔米凯尔在六七家大医院都兼任要职,据我估计,一年可以有一万英镑的收入。这次受封为爵士,只不过是他迟早要享受到的一个荣誉而已。

“我混得不错,”他说,“但是奇怪的是,这一切都归功于我偶然交了一个好运。”

“我不懂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不懂?你还记得阿伯拉罕吧?飞黄腾达的本该是他。做学生的时候,他处处把我打得惨败。奖金也好,助学金也好,都被他从我手里夺去,每次我都甘拜下风。如果他这样继续下去,我现在的地位就是他的了。他对于外科手术简直是个天才。谁也无法同他竞争。当他被指派为圣托玛斯附属医学院注册员的时候,我是绝对没有希望进入领导机构的。我只能开业当个医生,你也知道,一个普通开业行医的人有多大可能跳出这个槽槽去。但是阿伯拉罕让位了,他的位子让我弄到手了。这样就给了我步步高升的机会。”

“我想你说的话是真的。”

“这完全是运气。我想,阿伯拉罕这人心理一定变态了。这个可怜虫,一点儿救也没有了。他在亚历山大港卫生部门找了个小差事——检疫员什么的。有人告诉我,他同一个丑陋的希腊老婆子住在一起,生了半打长着瘰疬疙瘩的小崽子。所以我想,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脑子聪明不聪明,真正重要的是要有个性。阿伯拉罕缺少的正是个性。”

个性?在我看来,一个人因为看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有更重大的意义,只经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贸然走出这一步,以后永不后悔,那需要的个性就更强了。

“当然了,如果我对阿伯拉罕的行径故作遗憾,我这人也就太虚伪了。不管怎么说,正因为他走了这么一步,才让我占了便宜。”他吸着一支长长的寇罗纳牌哈瓦那雪茄烟,舒适地喷着烟圈,“但是如果这件事同我个人没有牵连的话,我是会为他虚掷才华感到可惜的。一个人竟这样糟蹋自己,实在太令人心痛了。”

我很怀疑,阿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英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但是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有什么资格同一位爵士争辩呢?

篇4:关于选择的故事

在我大学毕业工作第五个年头的初冬,得悉父亲病逝的噩耗,我迅速赶回老家,哪想母亲也因多年劳疾而一病不起。

料理完父亲后事,在赶回省城的前一天,我去镇中学看望了我读初中时的班主任老师。望着老师慈祥的面容,回想父亲的离去,母亲的病痛,加之城里的妻子下岗,两岁的儿子又是先天痴呆,我不禁泪眼婆娑,将一腔苦水倾诉给老师。只见老师睁大眼睛,紧紧拉住我的手,嘴唇微微发颤地讷讷道:“不哭,孩子,不哭,跟我做饭去,做饭去……”

同十多年前一样,他仍是独自起灶,饭食也还是十分俭朴。他先在一只锅里加上水,放入五个用盐腌泡过的生鸭蛋,再把它放在煤炉上,炉火很旺,锅中水很快滚开了。10分钟后,他取出煮熟的鸭蛋,又把洗好的红薯放入烧沸的开水,半小时后,红薯也煮熟了。

老师将它们一一捞出,洗净锅又重添清水,在火上烧开,然后均匀地搅进玉米粉。熬煮成一锅黄澄澄的玉米糊糊。

很快,老师和我将热腾腾的饭菜摆好一桌,其中除三碟家乡小菜外,刺激我食欲的仍要属刚煮熟的鸭蛋、红薯和粘乎乎的玉米糊糊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用这几样食物招待你吗?”老师摘下挂满水汽的近视镜,眯眼温和地对我说。

“城里罕见,让我尝鲜吧?”

老师摇头笑笑,递我一个鸭蛋,要我剥开观察颜色,又拿起一块红薯叫我尝尝,随后又指指那碗玉米糊糊问我香不香。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把圆溜挺实的鸭蛋剥好托在掌心,尝了尝绵软甘甜的红薯。又闻闻香喷喷的玉米糊糊,不住点头,夸赞故乡的食物实在可口怡人……

“难道就只这样么?”见我茫然,他满含温情地说:“你该用心去看、去尝、去闻,才会品出些什么,不是么?对于三种食物来说,滚烫的开水是他们共同的逆境。面对逆境,它们的表现却大不相同啊——拳头硬实的红薯进入开水后逐渐变弱变软,失去了自身的本性。一向被一层薄薄外壳包裹而身躯呈液态的鸭蛋,一经开水的洗礼,整个内脏竟变得坚韧硬实。更令人惊叹的是玉米粉搅入开水后,透明无色的水反倒被它们改变了……

陡然,老师的话引起我内心强烈的震憾!

自此,我时常咀嚼品味恩师的教诲,从而不断激发我生命的活力,因为他教会我面对逆境该如何抉择——与其软弱屈服,不如顽强抗争,奋力改变它,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篇5:关于选择的故事

史蒂芬娜帕得戈斯卡刚把妹妹海伦娜打发上床,就听到一阵敲门声,她打了个寒噤。这是1942年,3年来,,母亲和哥哥被迫去德国当劳工,史蒂芬娜不得不在一家工厂当机器操作工,以维持自己和妹妹的生活。

敲门的是谁?是德国士兵吗?心情沉重的史蒂芬娜把门开了一道缝,门口是一个满身伤痕和泥浆的粗壮男人。他低声说道:“弗西娅,我需要帮助。”弗西娅,好朋友才这么叫她。史蒂芬娜认出来人是27岁的犹太人约瑟夫布兹明斯基,德国占领普热米什尔时,史蒂芬娜曾在他们家干过活,他们家人早就把她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

约瑟夫坐下来后问:“能让我在你这儿待一夜吗?”当时,德国人说谁敢藏匿犹太人,格杀勿论。她想帮这个落难人,但能拿自己甚至妹妹的生命冒险吗?

孩提时,有一次几个孩子欺负一个犹太男孩儿,母亲制止了他们,她对史蒂芬娜说:“我们大家都是同一个上帝的孩子。”想起母亲的教诲,史蒂芬娜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做。她抚摩着约瑟夫青肿的脸,说:“你当然可以留下!”

她泡茶时,约瑟夫讲述了事情的经过:纳粹扫荡了犹太人居住区,把他的双亲和其他许多人装进了闷罐车厢运到死亡集中营去了。他和他的一个弟弟被迫上了另一列火车,火车开动后,他用藏在口袋里的刀割断了封住车厢小窗口的铁丝网,然后逃了出来。“只有你这儿我才能来。”约瑟夫说。

两星期后,约瑟夫潜回犹太区,找到了小弟弟哈耐克及弟媳达娜塔,还找到了他们家的老朋友威廉沙伦格博士和他的女儿朱迪,以及一位快60岁的牙医和他的儿子。约瑟夫伪造了一个可以在城里自由出入的身份证,在史蒂芬娜的帮助下,他偷偷地把食物送给那些人。但后来身份证丢了,他只好又回到了史蒂芬娜家:“弗西娅,你能找个房子把我们这些人藏起来吗?”史蒂芬娜明白,如果藏起他们,她和妹妹可能会死,但是如果抛弃了他们,她无疑会在精神上死亡。最后她说:“如果找得到这样一个房子,我会去做的。”最终,她在塔特斯卡大街3号租了一座带着两个房间、一个厨房和一个阁楼的屋子。

逃亡者们陆续来了,先是约瑟夫和牙医的儿子,然后是沙伦格博士和他的女儿,随后是牙医。接着他们接到牙医的一个朋友的便条,她想和儿子、女儿一起加入他们。她暗示说,如果被拒绝,就去告发他们。史蒂芬娜很生气,但还是接纳了她。牙医又恳求史蒂芬娜接纳他侄儿夫妻俩。最终,哈耐克和达娜塔也来了。

最后一个来的是犹太邮递员,这样一共有13个犹太人住在这里。当普热米什尔犹太区剩余的犹太人被送往死亡集中营时,史蒂芬娜意识到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后来,约瑟夫在阁楼上做了一面假墙,在伪装好的门后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13个人睡觉。在得知他们隔壁就住着一个纳粹分子后,约瑟夫他们变得更加谨慎。因为有人睡觉打鼾,约瑟夫就安排人夜间值班,谁打鼾就会被捅醒。

史蒂芬娜的朋友来访也是个问题,还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她,一待就是一整夜。有一次牙医咳嗽发作,差点儿憋死。追求者走后,约瑟夫让史蒂芬娜买来一张英俊的德国军官的画像挂在墙上。晚上,追求者来了,问道:“那是谁?”“我刚找的男朋友!”史蒂芬娜说。从此追求者再没在这条街上露面。

逃亡者用来买食物的钱花完了,史蒂芬娜不得不利用工厂午饭休息时间织毛衣赚钱,没想到毛衣很快就卖了出去。从此,这伙人夜以继日地工作,顾客们没有注意到史蒂芬娜是怎么生产出那么多织物的。

1943年底,德国人在战争中失利,开始撤退。几个月后的一天,一个纳粹军官敲开了史蒂芬娜的门,说部队在街对面设了一家医院,要她腾出房子给护士住。约瑟夫建议她和海伦娜到乡下去躲一躲,他们剩下的人要和纳粹分子决一死战。但史蒂芬娜平静地说:“我不离开你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很快,纳粹军官又回来说:“你不用走了。我们只要一个房间,给两个护士住。”

一星期后,护士搬了进来。白天,她们待在医院,但晚上常常把德国士兵带回来,在卧室里热热闹闹地聚会。一天下午,两个护士回来很早,跟着来的是两个带枪的士兵。4个人低声谈论着,突然,一个护士爬上了通往阁楼的梯子!

躲在假墙后的约瑟夫听到脚步声,发出了信号,每个人都仿佛冻住了。他透过小孔,看见楼梯顶端冒出了一个金发脑袋,护士皱着眉打量了一下就下去了。不一会儿,4个德国人离开了屋子。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过了几天,新的麻烦又来了。德方管理人宣布,工厂准备拆散,迁往德国,这意味着史蒂芬娜没有了薪水。大家只好拼命编织,但一件毛衣挣来的钱仅够他们吃3天。市场上的毛线供应也没保障,他们整天在饥饿中挨过。

一天早晨,望风的约瑟夫大叫:“德国人要走了!”3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军士兵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走过塔特斯卡大街,这是逃亡者最后看到的纳粹形象。

确认自己安全后,13个逃亡者冲下阁楼,涌上了大街又笑又叫:“德国佬滚蛋了!”兴奋的约瑟夫先是紧紧地拥抱了海伦娜,然后久久地拥抱了她的英雄姐姐。

1945年战争结束后的几个月,约瑟夫向史蒂芬娜求婚。史蒂芬娜逗他:“你说只待一个晚上,现在却想待一辈子?”

1961年,夫妇俩移居美国,约瑟夫在波士顿郊区开了家牙科诊所,他们生了一儿一女。海伦娜结婚了,她也当了医生。

史蒂芬娜和约瑟夫曾参加了美国华盛顿的“浩劫纪念馆”落成仪式,参加这一仪式的有以色列、波兰、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首脑。纪念馆提醒人们:“在最邪恶的时期,人们能忍受痛苦,也能行善。”

【关于选择的故事】相关文章:

1.选择的名人故事

2.哲理故事:朋友的选择

3.选择大于努力的故事作文

4.有关于人生选择的励志故事

5.哲理故事:在有把握的时候选择

6.优秀教师故事:七十二行 我无悔自己的选择

7.励志故事:一无所有让我选择了坚强

8.选择:作文

9.选择作文

10.学会选择_

下载word文档
《关于选择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