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与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
“一度无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与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与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与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
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与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
为对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及其语言学依据作出考察和评价,本文依据一种语言的经验分析界定了“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且据此说明了任何判断的谓词都具有一种相对而生的模糊性;然后以此为基础肯定了语言和表象的模糊性,同时对“表象是不可能的”这一后现代判断作出了经验分析;最后就如何取舍现代表象表明了一种态度,且对后现代主义者作出了评价.
作 者:马永翔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刊 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4(Z1) 分类号:BO 关键词:表象 整体式思维模式 分体式思维模式 整体式判断 分体式判断 细化分析 模糊性篇2:分析后现代主义史学与传统史学论文
后现代主义这一词语的出现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斯蒂文.贝斯特与道格拉斯. 凯尔纳认为这一词语早在1870年就有学者使用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统史学研究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章可循的方面,其更注重理性和规律,认为历史都是可以被人们认知的。后现代主义史家质疑历史进步论与理性,将研究的视野转向人们的私人和日常生活,从微观层次上挖掘历史。
1 传统史学的背景和特征
19 世纪的西方史学发展异彩纷呈,在众多的历史学流派中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最为显著。客观主义史学称雄西方史坛近百年,20世纪人们提到传统史学时,往往指的是客观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又称兰克史学。以兰克为主的客观主义史学对史料的准确性的要求非常严格,要了解历史的真相只能求助于对历史事件有过准确记载的历史资料。原本历史学的研究突出了时间的顺序与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历史的描述,原来关系不大的事件都被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环环相扣的演变过程。后现代主义史家认为历史是复杂和多样的。
篇3:分析后现代主义史学与传统史学论文
2. 1 对历史客观性的不同认识。后现代主义史家认为: 历史不具有客观性,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我们的历史认识不可能达到真正客观,对于同一个历史对象的认识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要找到历史事实必须借助于文字、符号和文字信息,经过历史学家的分析、判断、想象才能体现出来,即通过旧的文本形成新的文本,因此在文本的意义上,新的历史作品与史料并无区别,无法通过检验史料来判断史学的真伪。相对主义史学还在着力于区分史料与史实的区别,而后现代主义史学根本就不承认这一区别,认为无论史料还是史实,都不过是不同的文本。”史料作为连接历史事实与历史认识的中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史料,历史研究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2 文史不分家。后现代主义史家认为历史学与文学、艺术学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因为历史学家在著述过程中为了很好的说明问题,会想方设法的运用各种艺术性的修辞,达到让读者乐于接受的目的,因此就不可避免的渗进了作者的主观构想。伊格尔斯说过: “历史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从未与文学的思考方式完全分开,但是历史具有可靠的知识。不管历史科学的前途如何从哲学上怀疑,历史专业化和寻求科学的严密性在20 世纪都是不会被颠覆的。”
2. 3 从公众史学到微观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家将其目光转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的情感世界,在内容上,微观史学家着重研究个人或小群体范围内的文化生活。以便揭示某种以往文化的特点。微观史学写作存在这样的.特点,传统史学偏重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而微观史学偏重于人的思想和心态。“微观史学并不是否定先前的历史学,而是对它的一种补充,微观史学家为研究过去的历史增添了一种具体感。”随着微观史的兴起和发展,反应这方面的各种不同体裁的史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的视野中。金兹伯格的《奶酪与蛆虫—一个16 世纪磨坊主的精神世界》等,它们从另一个侧面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挖掘来反映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2. 4 对传统阐释学的颠覆。传统西方阐释学认为文本是作者表达原意、阐释历史的表现形式,读者通过阅读文本,从而达到了解和领会作者意图,每个读者在阅读之前脑子不是空白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理解和解读文本的信息,因此,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位置就被颠倒过来了,原来作者占有主体地位,读者必须对作者尊敬; 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作者在完成其著述后就消失了,史家研究历史就是为了还历史一个真实,而这个过程是要通过史家不断去认知的。
3 反思
后现代主义史学否定自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奉为圭臬的人文的、自由的、理性的尺度,怀疑客观知识的可能性,拒绝承认真理的存在。它引起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伊格尔斯认为: “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其意义并不在于历史学的研究,而在于更加精深的辩论。”对于史学界而言,由于后现代主义者强调一切都是相对的,它促使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更加重视对史料的鉴别和判断,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后现代主义史学让史家认识到了历史认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历史学家自身的主观性,在做历史研究的时候,尽量避免史家的偏见。总之,不管传统史家还是后现代主义史家,他们都是历史学发展的传承者,对于史学的发展很有必要。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传统史学的方法与手段,辩证的看待后现代主义史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促进史学更进一步的发展。
篇4: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的“美学立场”
一
围绕“反本质主义”,学界近几年展开过激烈争辩。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因承袭苏式教材较多,被当成了本质主义的代表。但在回应中,他断然否定自己是一个本质主义者。因为在他看来,经由尼采、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努力,所谓本质与反本质之战早已偃旗息鼓,毫无悬念了。在此意义上,他认为自己恰恰是一个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本质主义”者。
反本质并不意味着事物没有本质,“事物的本质是指事物的呈现出相对稳定的一致性的特征,它是被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建构起来的。”这一表述与陶东风的建构主义竟然有着惊人的近似。两者的趋同通过福柯“事件化”这一概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陶东风的建构主义特别强调知识的“地方性”与“历史性”。这一理论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福柯的“事件化”观念。在福柯那里,“事件化”这个概念首先是指对于“自明性”的决裂,它意味着把所谓的普遍理论、真理还原为一个特殊的事件,它坚持任何理论或真理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期、出于特定的需要与目的从事的一个“事件”。与之相对应的是历史学的“非事件化”,“由于历史学家失去了对事件的兴趣,从而使其历史理解的原则非事件化。他们的研究方法是把分析对象归于最整齐的、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最终外在于历史的机械论或现成结构。”正是从“事件化”的观念出发,陶东风对已有文艺学学科体系进行了否定性评价,并力图将其还原为事件性的知识论。童庆炳明显不全然排斥这一建构主义思想,甚至认为《文学理论教程》的产生过程就是“事件化”的体现,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特定的事件:这本教材不仅是邓小平“文艺不从属于政治,但也不能脱离政治”的一种学术表达,也是一代学人在“_”结束后提出的新理论。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兼顾到文学审美特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理论,基本上符合那个时代语境的历史要求,也可以为当时多数人所接受。这里暂且不究童庆炳相关言论是否有牵强之处,但它起码暗示我们:在当下,即便是苏联文论模式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学者,也对本质主义避之唯恐不及。至少在经验层面,本质主义似乎是盲目守旧、思维僵化、信守教条的同义词。有谁愿意与这样一种保守、落后的观念形态结为学术上的盟友呢?
有意思的是,被视为反本质主义代表的陶东风也作出了相应的辩解。他认为:“‘本质主义’的对应词是‘建构主义’,而不是‘反本质主义’。因为反本质主义给人感觉是完全否认本质的存在,而建构主义则承认存在本质,只是不承认存在无条件的、绝对的普遍本质,反对对本质进行僵化的、非历史的理解。”在论战中,南帆也被一些研究者视为反本质主义者。但他明显谦逊地表示过:“在相当范围内,表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对于认识世界的功绩无可否认”,因此,关系主义不过是“在本质主义收割过的田地里再次耕耘”。他更认可的是具体事物本质的多元化,而不是彻底的去本质化。文学本质的这种多元取决于关系的网络:“关系主义倾向于认为,围绕文学的诸多共存的关系组成了一个网络,它们既互相作用又各司其职。总之,我们没有理由将这些交织缠绕的关系化约为一种关系,提炼为一种本质。文学的特征取决于多种关系的共同作用,而不是由一种关系决定。”显而易见,南帆否弃的是固守某一种关系,或者认领有关事物的某一种永叵本质。而且,这种否弃并不意味着取消对事物“特征”与“本质”的认知。
从双方的理论抗辩不难看出,在知识论层面两者并没有水火不容的观念冲突。我们甚至可以说,许多热衷“站队”、“戴帽子”的论文有虚张声势之嫌。不过,这并不表明论争毫无意义。换一个角度可以发现,这场理论论争的烽火主要不是燃烧在知识论层面,而是燃烧在学科理论体系层面。不难看出,在处理一些知识、概念问题时,学界都能较为有效地规避本质主义的禁锢,并防范反本质主义以免陷入虚无主义的陷阱,但在处理理论体系(主要表现为理论教材)时,相互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就分外鲜明了。
二
理论体系上的僵化主要表现在对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二元区分的盲目固守上。童庆炳主编的理论教材在这方面有所表现。对其教材,他作过如是评价:“我们没有吸收当时已经在中国开始流行的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的纯语言的文学观,也拒绝回到单一的‘文学从属于政治’的僵硬的文学观,我们的时代意识也是很清楚的。从教材体系的构架上,我们用文学活动论加以展开,这里我们不但吸收了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要素论,更重要的是运用了马克思的人的活动论,运用了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思想。”该教材体系包罗甚广,主要有“五大板块”,在结构上显然承袭自苏联模式。有论者指出,这一典型的辐辏式结构有明显的弊端:“较为稳固的结构和思维容易转化为封闭的一成不变的结构和思维。”结构封闭性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对外部研究的拒斥。尽管在后来的论文中,童庆炳流露出对多元的宽容情绪,但在总体上依旧坚守内部与外部研究的分隔。他认为学界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应当兵分两路:一部分人致力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另一部分人则去研究文学性在各个领域的蔓延。两路人马可以交锋,但不要相互指摘。经此区分,文化研究的一些主题如阶级、性别、民族等,自然难以进入他所主编的理论教材了。陶东风则特别强调要重建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尽管这一诉求尚未完全成熟。有论者如是批评这一诉求:“强调好政治带给文艺学的自主性,不能推导出好政治也能给文艺学的研究带来突破性进展,从而丰富对于文学性质的认识。从好政治之‘好’中,推导不出文艺学所需要的研究创新,除非硬性地将好政治的‘好’等同于文艺学的创新,可二者根本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处理的也不是同样的问题。”这一批评有一定道理,因为它准确地抓住了陶东风理论资源(如伊格尔顿的政治批评)存在的弊病。以伊格尔顿为例,他确实曾关注过修辞学与话语分析,但在谈到文学理论的政治性时,却又无意中遗忘了形式的理论价值。他认为,形式主义不过是意识形态偏见的共谋犯,已经伴随传统文学走入了历史的死胡同。令人困惑的是,陶东风同时还对文化研究颇有微辞,认为“文化研究对于文学主要是一种‘外部’研究,它在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的同时,又有消解‘文学自身’的危险”。
从陶东风重建文学理论政治维度的诉求中可以看出,理论体系归根结底涉及“美学立场”与功能问题。或者说,内部、外部之区分,并不纯粹是形式、结构问题,而是关系到文学理论的价值立场。不处理好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价值诉求将沦为空头口号。关系主义在这个层面上显示出了理论活力,它首先要破除的就是这种僵化的内部、外部二分法。早在《文学的维度》一书中,南帆就提出了“话语光谱”这一理论范畴,其意图正在于再度将文学话语引渡到现实之中。这一做法是对形式主义的一个反动,因为侧重“内部研究”的形式主义诸学派的弊病在于其“理论锋刀逐一截断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种.种联系”。尽管如此,也不意味着要舍弃形式主义(内部研
究)的理论成果。南帆重新启用了“美学立场”这一在左翼思想界很具实践效能的传统概念。他认为,“如果将美学视为一个实践性问题,同时将美学的洞察方式同文学话语的性质联系起来,那么,美学仍然是文学的前提。”
那么,文学究竟是如何依凭美学立场产生实践性效能的呢?这需要考察文学话语的社会位置。在索绪尔那里,语言“共时态”考察的对象是同一时间层面上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南帆受此启发,认为“功能性的文学考察必将联系到共时态的诸多社会话语系统”。社会话语的光谱由众多的话语系统组成。相对于不同的社会场合、主题与事件,人们必须分别使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商业话语、礼仪话语,等等。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在话语分析的层面上则可以说主体是诸多话语关系的总和。在众多话语维度中,文学话语是不同寻常的,它作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常常可以最敏锐地察觉到日常语言蕴涵的深刻危机。文学的美学立场正产生于文学话语与日常话语的对撞与冲突之中。南帆的理论受到马尔库塞巨大的启发,甚至“美学立场”一词也来自马氏。马尔库塞敏锐地意识到,发达工业社会凭借资本与技术的力量,已经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统治系统。意识形态循规蹈矩地遵循着固有模式运行,单向度的语言阉割了人们所有的否定意向与逃逸冲动。这时,美学,包括作为感性形态的文学,恰恰大有作为,其感性学的特征与僵化的现实构成了尖锐对立——“审美的天地是一个生活世界,依靠它,自由的需求和潜能,找寻着自身的解放。”马氏甚至认为:“一场革命在何种程度上出现性质上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关系,可以用它是否创造出一种不同的语言来标识,就是说,与控制人的锁链决裂,必须同时与控制人的语汇决裂。”旧的意识形态凭借僵化的形式禁锢人,而张扬感性的美学正可以无情地打破这种习以为常性——“这种习以为常性作用于每一实践领域,包括政治实践,它表现为一种直接意识的自发性,但却是一种反对感性解放的社会操纵的经验。艺术感受,正是要打碎这种直接性。”在南帆看来,这种习以为常性显然已经被铭刻在了日常话语之中,只有借助文学话语才能有效打破实践领域的统制与操控。在特定的时代,文学话语的革新确实可以改写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比如在五四与20世纪80年代,文学话语的能量就曾声势浩荡地席卷过人文场域,向社会展示出不同寻常的美学效能。
篇5: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的“美学立场”
三
关系主义并没有因美学立场而放弃文学性质的研究。通过话语分析这一方法,它有效地将美学形式与立场结合了起来。在南帆看来,话语分析“是文学、语言与社会历史之间的交汇之地”。可见,关系主义所强调的美学立场以形式与意识形态的融通为前提。借此,内部与外部研究之间的硬性区隔得以被有效地穿透。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纯粹的内部研究,因为任何语言形式本身都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内容。同时,文学也不是简单的政治替代物,只有依托于语言形式本身,才能产生马尔库塞意义上的美学能量。针对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南帆指出,“文化研究可以放大考察的半径,但是,文本和形式始终是一个不可摆脱的圆心。即使在文化研究的名义下,文学批评也仍然要坚持对文本和形式的研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文学批评考察的是意识形态施加在文本和形式之上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最近陶东风在理论上做了一些修正。他着力于探讨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内在关系,以及文学性和文学研究模式在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运用的情况。显然,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沟通内部与外部研究,找到两者汇通、契合的一面。不过,审美的感性功用并没有进入他的视野,使得文学形式与重建文学“政治维度”的努力之间依旧处于割裂状态。
在此,我们暂且撇下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不谈。值得反思的是,当下的文学异常冷清,其美学能量似乎无从张扬。作为关系主义“美学立场”主要理论资源的马尔库塞学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有没有局限性呢?在后现代语境当中,美学立场的宣示与坚守是不是有可能滑入另一种“本质主义”?对此,詹姆逊的一些探讨无疑至关紧要。马尔库塞的新感性学说认定感性具有颠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能量。但詹姆逊认为,马氏生活的时代依旧沉浸在一种理想的政治话语实践中,即“昔日对于文化空间、文化功能与文化领域的讨论(最著名的莫如马尔库塞的经典文章《文化的正面性格》),一向肯定文化领域的所谓‘半自主性’,强调文化产品既诡秘幽幻而又富乌托邦色彩的存在”。遗憾的是,这种文化“半自主性”显然已被
晚期资本主义的整体逻辑所摧毁。因此,这些激进的观点,到今天可能已经不合时宜了。詹姆逊认为,“从否定性、对立性、反抗性、批判性的到内省性——这种.种口号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一个本质上以空间观念为本的假设:一言以蔽之,那正是人所共称(却已不合时宜)的所谓‘批评距离’的确立。我们知道,在今天的所有左翼理论里,凡是有关文化政治的分析皆无法不借助于至少一种最基本的美感距离论,务求将文化行动本身置于资本的偌大存在以外。一旦有了适当的批判距离,文化实践才有机会在一个具体的立足点上攻击资本的存在。”在后现代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与之伴随的是新空间的形成,它“涉及对距离(本雅明所说的辉光)的压制,和对仅存的空无和空地的无情渗透。后现代主义的空间重组,最终导致了批评距离的撤销:“在后现代主义的崭新空间里,‘距离’(包括‘批评距离’)正是被摒弃的对象。我们浸浴在后现代社会的大染缸里,我们后现代的躯体也失去了空间的坐标,甚至于实际上(理论上更不消说)丧失了维持距离的能力了。同时,我们也已经察觉到,近年来跨国资本的庞大扩张,终于侵进及统辖了现存制度下前资本主义的据点(包括‘自然’及‘无意识’)。控制了这些据点,也就是操纵了发挥批判效能的最佳立足点。”资本主义的资本扩张无孔不入,连我们曾经作为抵抗据点的无意识都被有效操控和征用了。詹姆逊意识到了主体的尴尬处境,所谓后现代的“超级空间”使得空间范畴终于能够成功地超越个人的能力,使人未能在空间的布局中为其自身定位;一旦置身其中,我们便无法以感官系统组织围绕我们四周的—切,也不能透过认知系统为自己在外界事物的总体设计中找到确定自己的位置方向。这种情形下,思维能力无所作为,个人主体也是无能为力的。而在实际生活经验中,“这个过程表现为所谓的主体之死,或更确切说,是这种主体破碎的和分裂的解中心和消散(它们甚至不能发挥詹姆斯式的反射器或‘观点’的功能)。”
国内理论教材对本质主义的批判以及对文化研究的接纳,表明其对后现代语境的威压有着足够的敏感。但它们倡议的现代性美学立场无疑与当下语境形成了深刻错位。詹姆逊曾力图通过“认知绘图”将理论直接与政治实践相关联,以求发展出一种具有真正政治效用的后现代文学理论。在他看来,任何理论实践形式,要预防其成为纯粹的话语能指,都必须确定其在社会以及文化政治实践中的方位。不过,詹姆逊一直没有就此给出一个形而下的“作战指南”。即便是对鸿运大饭店的“绘图”也不具有普适性,最多提供了一个话语分析的典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詹姆逊的理论困境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篇6:988B制动系统故障分析与判断
988B制动系统故障分析与判断
988B制动系统压力油不但要给机械提供制动液压力,还分别要给机具液压系统供给先导油压,和控制变速箱的腹中位系统控制油压以便使机器在工作时能够方便的进行前后运行,同时还要提供冷却系统的'冷却油使液压油进行冷却,它的结构复杂,包括很多的控制阀和溢流阀,当每个部件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机械的正常工作,因大多数抄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没有通过系统的培训,当系统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的判断和排除故障,常会盲目的刚换配件,使维修成本提高,设备不能及时正常工作,严重的影响生产,在此向维修人员提供一些方法判断维修的方法
作 者:宋建国 作者单位: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010300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 年,卷(期): “”(1) 分类号:U472.42 关键词:制动油路 制动蓄能器 充氮阀 停车制动 制动控制阀篇7:反全球化运动考察与分析
反全球化运动考察与分析
全球化是全球范围内争议的大问题。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一方面是全球化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反全球化运动风起云涌。目前国内研究全球化的论文和著作很多,而研究反全球化的专著阙如,文章奇少。然而,就像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无可回避的问题一样,反全球化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无可回避的问题。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都是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加以研究的重大问题。一、反全球化运动考察
11月底12月初发生在美国的“西雅图风暴”,拉开了世界范围的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现在按照历史顺序来回顾和考察反全球化运动。
191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在西雅图开幕。与此同时,世界反全球化人士云集西雅图,对全球化进行抗议。有4万人组成的全球化抗议者队伍与警察在整个西雅图发生全面冲突,被视为全球化象征的麦当劳快餐店(有一种说法是,全球化就是麦当劳化)被捣毁。防暴警察试图用催泪弹和橡胶子弹(警察事后只承认用了胡椒粉喷雾剂)驱散示威群众,但效果不大。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被迫推迟5小时开幕,不少代表团未能出席第一天会议。警方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实行宵禁。到12月1日,警察已逮捕310人,另有多人受伤。克林顿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讲话遭到普遍反对,会议未能达成协议。
在西雅图大规模反全球化示威游行之后,世界各地随后发生的所有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都被称为“西雅图风暴”,反全球化运动的参加者都被称为“西雅图人”。
1月27日,世界经济论坛在达沃斯举行。反全球化示威者从世界各地聚集达沃斯,抗议全球化。在示威中,又发生了捣毁被视为全球化象征的麦当劳快餐店事件。
202月14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曼谷召开。反全球化示威者汇集曼谷,谴责WTO(世界贸易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B(世界银行),要求国际金融机构立即采取行动分担发展中国家由于全球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年4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华盛顿开会。大批全球化反对者汇聚华盛顿,抗议全球化,抗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会议,使一些代表无法进入会议中心。示威者要求建立一个没有“公司的支配”的“工人的社会”。全球正义动员组织发言人说,这次抗议活动旨在反对跨国公司接管世界。“我们的政治制度已愈来愈变成一小撮跨国公司集团的工具。……只照顾跨国公司的'利润。”警方拘捕了600名抗议示威者。
2000年5月1日,伦敦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全球化游行示威,以纪念国际劳动节。
2000年9月上旬,联合国在纽约举行各成员国首脑千年高峰会议。与此同时,大批反全球化示威者在联合国总部对面举行各国人民高峰会议。
2000年9月2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布拉格举行年会。1万多名反全球化示威者从世界各地聚集布拉格,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举行的年会,指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全球资本主义的工具,要求加以关闭。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约100人受伤。
2000年10月20日,第三次亚欧会议在韩国汉城召开。反全球化示威者约两万人举行与亚欧会议相对立的人民论坛。
2000年12月6-7日,欧盟首脑会议在尼斯举行。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示威者云集尼斯,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全球化大游行,参加者大约有5万人。欧盟首脑会议一度被迫中断。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多人被捕,其中2人被判监禁。警察中有24人受伤。
1月27日,世界经济论坛在苏黎世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千名反全球化示威者会集苏黎世,抗议世界经济论坛会议。反全球化人士与警察发生冲突,约有30人被驱逐,120人被捕。
204月20日,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在魁北克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来自南北美洲各地的反全球化的大批示威者同警察发生冲突,警察动用催泪弹和高压水枪对付示威群众,400名活动分子被捕。抗议者向警察投掷石块和酒瓶,19名警察受伤。
年6月15日,欧盟首脑会议在哥德堡开会。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来自欧洲的反全球化人士云集哥德堡,举行反对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参加者约两万人。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巷战,警察向示威者开枪,多
[1] [2] [3] [4]
篇8:雾过程的数字化动态细化分析与预测
雾过程的数字化动态细化分析与预测
本文以实例按数字化动态分析方法,对雾过程进行了细化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雾的变化过程基本上体现于风速、湿度的变化.遂有低风速与湿度的配合基本上可以把握雾的过程变化,并由此成为雾天气预测的基本分析方法.
作 者:陈会芝 欧阳首承 郑丽英 作者单位:陈会芝(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管学院,四川广汉,618307)欧阳首承(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科研所,四川成都,610041)
郑丽英(成都市温江区气象局,四川成都,610031)
刊 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 年,卷(期):2009 20(6) 分类号:V2 关键词:雾过程 信息数字化 动态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与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相关文章:
10.自我分析与评价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