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内经教你知健康

内经教你知健康

2022-12-13 08:44: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张狐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内经教你知健康,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内经教你知健康,欢迎阅读!

内经教你知健康

篇1:内经教你知健康

内经教你知健康

内经》怎么认识健康呢?《内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素问》,一部分是《灵枢》。《素问》的第一篇就叫做“上古天真论”,里面就谈到了这样一段话,非常经典。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 ·上古天真论》

实际上,大家读懂了这段话,照着去做了那我们就是上工,健康一定没有问题,这段话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内经讲的健康,一百岁。所以今天非常希望各位都能够一百岁,真正的长命百岁。长命百岁不是病怏怏的长命百岁。如果病怏怏的很残酷很痛苦的一百岁,那就是老子讲的“老而不死谓之贼”了,“老贼”。所以内经讲的是“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心身健康。

所以今天非常希望各位真正的在身心都健康的状态下度百岁乃去。我们下面就来具体的看这段话,来玩味这段话。确确实实这段话是需要体味的,体味了以后更重要的是去行持。

所以这里把能够度百岁的这样一些人叫做“知道者”。“道”是什么?老子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道这个东西是刹那都不能够离开的,能够离开的,现在先暂时放一放,待会再说,这个就不是道了。有人说你身体要注意哦,他说忙过这段时间再说,那这个显然就不是“道”了,就不是“道者”的风范。

“道”是刹那都不能够离的,可离开的就非“道”了。就像我手持这个杯子,如果我只要一不留神一松手,啪啦一下就没有了,“道”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为什么说“道在日用”呢,举手投足之间呢,为什么说要坚持,要持之以恒呢,那就是这个意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康。

拓展阅读:内经六微旨大论

气的盛衰是怎样的呢?关于六部的情况是怎样的?六气应与五行的变化是怎样的呢?关于天道六六之节的盛衰情况是怎样的?

黄帝问道:天的规律非常远大呀!如象仰望空中的浮云,又象看望深渊一样,渊虽深还可以被测知,仰望浮云则不知它的终极之处。先生多次谈到,要小心谨慎地尊奉气象变化的自然规律,我听到以后,都怀记不下来,但是心理独自有些疑惑,不明白说的是什麽意思。请先生热情而详尽地讲讲其中的道理,使它永远地流传下去,久而不致灭绝。你可以把它的规律讲给我听吗?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这是由于运气秩序的变更,表现为自然气象盛衰变化的时位。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天道六六之节的盛衰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六气司天在泉,有一定的位置,左右间气,是太陽主治;太陽的右间,是厥陰主治;厥陰的右间,是少陰主治;少陰的右间,是太陰主治;太陰的右间,是少陽主治。这就是所说的六气之标,是面向南方而定的位置。所以说,要根据自然气象变化的顺序和盛衰的时间,即日影移动的刻度,确定位置,南面正立以进行观察。这就是这个意思。少陰司天,火气主治,少陽与厥陰相表里,故厥陰为中见之气;陽明司天,燥气主治,陽明与太陰相表里,故太陰为中见之气;太陽司天,寒气主治,太陽与少陰相表里,故少陰为中见之气;厥陰司天,风气主治,厥陰与少陽相表里,故少陽为中见之气;少陰司天,热气主治,少陰与太陽相表里,故太陽为中见之气;太陰司天,湿气主治,太陰陽明相表里,故陽明为为中见之气。这就是所谓本元之气,本气之下,是中见之气,中见之下,是气之标,由于和标不同,应之于脉则有差异,而病形也就不一样。

黄帝说:六气有时至而气亦至的,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有先时而气至太过的,这是为什麽呢?岐伯说:时至而气亦至的,为和平之年;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是应至之气有所不及;时未至而气已至,是应至之气有余。黄帝说:时至而气不至,时未至而气已至的会怎样呢?岐伯说:时与气相映的是顺,时与气不相应的是逆,逆就要发生反常的变化,反常的变化就是要生病。黄帝说:好,请你再讲讲其相应的情况。岐伯说:万物对六气的感应,表现其生长的情况。六气对于人体 的影响,从脉象上可以反映出来。

黄帝说:好。我想听你讲讲六气之应于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显明正当春分之时,它的右边,为君火主治之位;君火的右边,再退行一步,为相火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土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金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水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木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君火主治之位。六气各有相克之气,承于其下,以制约之。水能制火,相火的下面,水气承之;土气承之;木能制土,,土位的下面,风气承之;陰能制陽,君火的下面,陰精承之。黄帝说:这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说:六气亢盛时就要为害,相承之气,可以制约它,递相制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化,在四时之气中表现为气盛者必衰,衰者必盛,若亢盛为害则生化之机毁败紊乱,必然发生大病。

黄帝说:气的盛衰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不当其位的是邪气,恰当其位的是正气,邪气则变化很严重,正气则变化很轻微。黄帝说:怎样叫作恰当其位呢?岐伯说:例如木运遇到卯年,火运遇到午年,土运遇到辰、戌、丑、末年,金运遇到酉年,水运遇到子年,乃是中运之气与年之方位五行之气相同。所说的.“岁会”,为运气和平之年。黄帝说:不当其位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就是中运之气与年之方位五行之气相会。黄帝说:土运之年,遇到太陰司天;火运之年,遇到少陽、少陽司天;金运之年,遇到太陽司天;木运之年,遇到厥陰司天;水运之年,遇到太陽司天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是中运与司天相会。所以《天元册》中叫做“天符”。黄帝说:既是“天符”,又是“岁会”的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叫做“太一天符”。黄帝说:它们有什麽贵贱的不同吗?岐伯说:天符好比执法,岁会好比行令,太一天符好比贵人。黄帝说:邪气中人发病时,三者有什麽区别呢?岐伯说:中于执法之邪,发病快速而危重;中于行令之邪,发病缓慢而持久;中于贵人之邪,发病急剧而多死。黄帝说:主气客气位置互易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君位客气居于臣位主气之上的为顺,臣位客气,居于君位主气之上的为逆。逆者发病快而急,顺者发病慢而轻。这里主要是指君火的相火说的。

黄帝说:好。我想听听关于六部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所谓“步”,就是指六十度有零的时间,每年是六步,所以在二十四步中,也就是四年内,积每年刻度的余数共为一百刻,就成为一日。

黄帝说:六气应与五行的变化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每一气所占的位置,是有始有终的,一气中又分为初气和中气,由于天气和地气的不同,所以推求起来,也就有了差异。黄帝说:怎样推求呢?岐伯说:天气始于天干之甲,地气始于地支之子,子和甲交 和起来,就叫“岁立”,紧密地注意交 气的时间,六气变化的情况,就可以推求出来。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每年六气的始终早晚是怎样的?岐伯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是很高明的啊!甲子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漏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五分;二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五之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这就是所说的第一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已丑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二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三之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这就是所说的第二个六步,天时始终的刻数。丙寅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二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五之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这就是所说的第三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丁卯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二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三之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这就是所说的第四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依次相推便是戊辰年,初之气又开始于一刻,经常如此,没有终时,一周之后又重新开始。

黄帝说:我想听听每年的计算方法?岐伯说:你问的很详尽啊!太陽运行第一周时,天时开始于一刻;太陽运行于第二周时,天时开始于二十六刻;太陽运行于第三周时,天时开始于五十一刻;太陽运行于第四周时,天时开始于七十六刻;太陽运行于第五周时,天时又开始于一刻。天气四周大循环,就叫做“一纪”。所以寅、午、戌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卯、未、亥、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辰、申、子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巳、酉、丑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周流不息,终而复始。

黄帝说:我想听听六步的运用。岐伯说:谈论天气的变化,当推求于六气的本元;谈论地气的变化,当推求于六气应五行之位;谈论人体 的变化,当推求于气交 。黄帝说:什么是气交 呢?。岐伯说:天气居于上位,低气居于下位,上下交 互于气交之中,为人类所居之处。所以说: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在气交 之处,人气顺从天地之气的变化,万物由此而生。就是这个意思。黄帝说:什么是初气中气呢?岐伯说:初气占一气中的三十度有零。中气也是这样。黄帝说:为什麽要分初期和中气呢?岐伯说是为了区别天气与地气用事的时间。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的讲讲。岐伯说:初气为他气用事,中气为天气用事。黄帝说:它们的升降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气的升降,是天气和地气互相作用的结果。黄帝说:我想听听它们的互相作用是怎样的?岐伯说:地气可以上升,但升到极点就要下降,而下降乃是天气的作用;天气可以下降,但降到极点就要上升,而上升乃是地气的作用。天气下降,其气乃流荡于地;地气上升,其气乃蒸腾于天。由于天气和地气的相互招引,上升和下降的相互为因,天气和地气才能不断地发生变化。

黄帝说:好。寒气与湿气相遇,燥气与热气相接,风气与火气相逢,会有一定的时间吗?岐伯说:六气都有太过的胜气和胜极而复的复气,胜气和复气的不断发作,使气有正常的功用,有生化的性能,有一定的作用,有异常的变化,异常变化就要产生邪气。黄帝说:什麽是邪气?岐伯说:物体的新生,是从化而来,物体到极点,是由变而成,变和花的互相斗争与转化,乃是成败的根本原因。由于气有往来进退,作用有缓慢与迅速,有进退迟速,就产生了化和变,并发生了六气的变化。黄帝说:气有迟速进退,所以发生六气变化,有化有变,是由于气的盛衰变化所致。成和败相互为因,潜处于事物之中,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说:成败互因的关键在于运动,不断的运动,就会发生不断的变化。黄帝说:运动有一定的时间吗?岐伯说:不生不化,乃是相对稳定的时期。黄帝说:物有不生不化吗?岐伯说:物体的内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机”,物体的外形依赖于气化的作用而存在,名曰“气立”。若出入的功能废止了,则“神机”毁灭,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则“气立“危亡。因此,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壮实、衰老与灭亡;没有升降,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变化、收敛与闭藏。所以升降出入,是没有一种物体不具备的。因而物体就象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体不存在了,则升降出入也就要,生化之机也就停止了。因此说,任何物体,无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机。不过化有大小的不同,时间有远近的区别,不管大小远近,贵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发生灾害。所以说离开了物体的形态,也就无所谓灾害。就是这个意思。黄帝说:好。有没有不生不化的呢?岐伯说:你问的很详尽啊!能够结合自然规律而适应其变化的,只有“真人”。黄帝说:好。

篇2:中医内经知要

有关中医内经知要

古云: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此言似乎专指孝友中之一端而言之者也。何也?夫人之禀体毋论,其它六淫戕其外,七情贼其中,苟不知节,鲜不病且殆也。为人子者,可以父母、伯叔、兄弟、妻子及诸眷属付之庸医之手乎?故不可不自知。然知之为知之则可,若强不知以为知,不如无知。从来偾事皆属一知半解之流,而不知奴隶之夫、乳臭之子,一朝而苟得权势,侥幸而世拥多资,便肆其骄慢之气。

役医如吏,藐医如工。家有病患,遂促其调治,并以生死之权责成之。初不闻扁鹊有云“臣能使之起,不能使之复生”乎?在医者亦不思往古分医为十四科,使其各治一科为专科,志在济人。今则率皆相习成风,趋炎奔竞,其志不过啖名谋食而已,岂不卑哉!要知此道之源出自轩皇君臣,以羲皇一画之旨,终日详论世人疾病之所以然,垂教天下后世以治法之所当然。而药物则又出乎炎帝,躬行阅历,察四时山川水土之宜,考五金八石之性,尝水陆草木之味,以定其有毒无毒、寒热温平、攻补缓急之用,相传各有遗书,轩皇者曰《素问》、曰《灵枢》,炎帝者曰《本草》。

《素问》自王冰注后,嗣出者不下数十余家。《本草》自陶氏《别录》外,历代以来何止汗牛充栋。无奈时师心喜置身于时路,茫茫然朝值衙门,退候缙绅,第应乡党。惟恐一人不悦,则谤端百出,飞祸无穷,所以无日不卑躬屈节,寝食俱废,岂有余力孳孳于诵读者哉!以故卷帙繁多,如李时珍、张介宾之所集,罔弗望涯而退,奚能念及此言似乎专指孝友中之一端而发者。扪心惝恍,务必旁通一贯,由亲亲而兼及于仁民耶,余久遭老懒,自丙子岁后,竟作退院老僧,绝口不谈此道矣。

一日偶然忆及云间李念莪先生所辑诸书,惟《内经知要》比余向日所辑《医经原旨》,尤觉近人。以其仅得上下两卷,至简至要,方便时师之不及。用功于鸡声灯影者,亦可以稍有准则于其胸中也。叩之书贾,佥云其板已没久矣,遂嗾余为之重刊。惜乎书可补读,理可渐明,其如笼中药物,悉非古之道地所产及时采取者矣。医岂易知而易为者哉,然亦不可不知者也。

乾隆甲申夏日,牧牛老朽薛雪书,时年八十又四。

……

篇3:《内经知要·上卷》阴阳

《内经知要·上卷》阴阳

《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主于动,地主于静。《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者,本道体以生,道者,由阴阳而显),万物之纲纪(总之为纲,大德敦化也;纷之为纪,小德川流也),变化之父母(经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然变化虽多,靡不统于阴阳,故为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交则物生,阴阳隔则物死,阳来则物生,阴至则物死,万物之生杀。莫不以阴阳为本始也),神明之府也(变化不测之谓神,品物流形之谓明。府者,言变化流形,皆从此出也)。治病必求于本(人之疾病,虽非一端,然而或属虚,或属实,或属寒,或属热,或在气,或在血,或在脏,或在腑,皆不外于阴阳,故知病变无穷,而阴阳为之本。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也。但明虚实,便别阴阳,然疑似之间大难剖别。如至虚有盛候,反泻衔冤;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阴症似阳,清之者必败;阳症似阴,温之者必亡。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药有生血之功,血药无益气之理。病在腑而误攻其脏,谓之引贼入门;病在脏而误攻其腑,譬之隔靴搔痒。洞察阴阳,直穷病本,庶堪司命。若疑似之际,混而弗明,攻补之间,畏而弗敢,实实虚虚之祸尚忍言哉)。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积者,汇萃之称也。合一切之属于阳者,莫不本乎天;合一切之属于阴者,莫不本乎地。阴主静,阳主躁,其性然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之和者为发育,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曰阳生阴长,此阴阳之治也。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封闭,故曰阳杀阴藏,此阴阳之乱也。《天元纪大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夫天为阳,阳主于升,升则向生,故曰天以阳生阴长,阳中有阴也。地为阴,阴主于降,降则向死,故曰地以阳杀阴藏,阴中有阳也,此言岁纪也。上半年为阳升,天气主之,故春生夏长;下半年为阴降,地气主之,故秋收冬藏。阳不独立,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故曰阳生阴长。阴不自专,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出乎风霜,故曰阳杀阴藏。按∶三说俱通,故并存之。第二则本乎经文,尤为确当。愚意万物皆听命于阳,而阴特为之顺承者也。阳气生旺,则阴血赖以长养;阳气衰杀,则阴血无由和调,此阴从阳之至理也),阳化气,阴成形(阳无形,故化气;阴有质,故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冬寒之极,将生春夏之热,冬至以后,自复而之干也。夏热之极,将生秋冬之寒,夏至以后,自 而之坤也)。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属阴,故生浊。热属阳,故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阳主升,阳陷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完谷不化也。浊阴主降,阴逆于上而不能降,故为 胀,胸膈胀满也)。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此以下,明阴阳之升降,天人一理也。阴在下者为精,精即水也,精升则化为气,云因雨而出也。阳在上者为气,气即云也,气降即化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于天,故地气上为云。自上而下者,天交于地,故天气下为雨。就天地而言,谓之云雨;就人身而言,谓之精气,人身一小天地,讵不信然)。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有七窍,耳目口鼻也。下有二窍,前阴、后阴也),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阳位乎外,阴位乎内,腠理四肢皆在外者,故清阳居之,五脏六腑皆在内者,故浊阴居之)。

水为阴,火为阳(水润下而寒,故为阴;火炎上而热,故为阳。炎上者,欲其下降。润下者,欲其上升,谓之水火交而成既济。火不制其上炎,水不禁其就下,谓之水火不交而成未济。肾者水也,水中生气,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水火互藏,阴阳交体,此又不可不知者也);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味归形者,五味入口,生血成形也。形归气者。血皆倚赖于气,气旺则自能生血,气伤而血因以败也);气归精,精归化(气者,先天之元气与后天之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肺金主之,金施气以生水,水即精也。精者,坎府之真铅,天一之最先也。精施则能化生,万化之本元也);精食气,形食味(气为精母,味为形本。食者,子食母乳之义也);化生精,气生形(万化之生必本于精,形质之生必本于气);味伤形,气伤精(味本归形,味或不节,反伤形也。气本归精,气或不调,反伤精也);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气本归精,气为精母也。此云精化为气者,精亦能生气也。如不好色者,气因以旺也。水火互为之根,即上文天地云雨之义也。味不节则伤形,而气不免焉。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之类)。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为阴,故下;气为阳,故上),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属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阴味下行,味浓者能泄于下,味薄者能通利也,阳气上行,故气薄者能泄于表,气浓者能发热也)。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则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云食气。少火生气,故云食火,阳气者,身中温暖之气也。此气绝,则身冷而毙矣。营运三焦,熟腐五谷,畴非真火之功,是以《内经》谆谆反复,欲人善养此火,但少则壮,壮则衰,特须善为调剂。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讵非岐黄之罪人哉)。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和则得其平,一至有偏胜,病斯作矣),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阴阳之变,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阳盛则隔阴,阴盛则隔阳,故有内真寒而外假热,内真热而外假寒之症。不察其变,妄轻投剂,如水益深,如火益热。虽有智者,莫可挽救矣);寒伤形,热伤气(寒属阴,形亦属阴,故寒则形消也,热为阳,气亦为阳,故热则气散也),气伤痛,形伤肿(气喜宣通,气伤则壅闭而不通,故痛,形为质象,形伤则稽留而不化,故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气先伤而后及于形,气伤为本,形伤为标也。形先伤而后及于气,形伤为本,气伤为标也)。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举喜怒而悲恐忧统之矣。内伤人情,如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忧则气结,故曰伤气。举寒暑而风湿燥统之矣。外伤天气,如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泻,故曰伤形)。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天为阳。西北阴方,故天不足西北,地为阴,东南阳方,故地不满东南,日月星辰,天之四象,犹人之有耳目口鼻,故耳目之左明于右,以阳胜于东南也。水火金木,地之四体,犹人之有皮肉筋骨,故手足之右强于左,以阴强于西北也)。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出从表,阳也,而本于阴水之属,故以天地之雨应之。雨虽属阴,非天之阳气降,则不雨也。知雨之义者,知汗之故矣);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气为阳,阳胜则气逆喘急,如天地之疾风,阳气鼓动也)。

《金匮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子、午、卯、酉,天之四正也,平旦至日中,自卯至午也;日中至黄昏,自午至酉也∶合夜至鸡鸣,自酉至子也;鸡鸣至平旦,自子至卯也。以一日分四时,则子、午当二至,卯酉当二分,日出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也)。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以表里言);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以前后言);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老子曰,负阴而抱阳,是以腹为阳、背为阴也。《内经》乃以背为阳、腹为阴,何也?邵子曰∶天之阳在南,故日处之;地之刚在北,故山处之,然则老子之说言天象也,《内经》之说言地象也,况阳经行于背,阴经行于腹,人身脏腑之形体,本为地象也,第考伏羲六十四卦方圆二图,其义显然,夫圆图象天,阳在东南,方图象地,阳在西北,可以洞然无疑矣。心肺为背之阳,肝脾肾为腹之阴,何也?

心肺在膈上,连近于背,故为背之二阳脏。肝脾肾在膈下,附近于腹,故为腹之三阴脏。然阳中又分阴阳者,心象人身之日,故为阳中之阳;肺象人身之天,天体虽阳,色玄而不自明,包藏阴德,比之太阳有间;故肺为阳中之阴。阴中又分阴阳者,肾属水,故为阴中之阴;肝属木,故为阴中之阳;脾属坤土,故为阴中之至阴也)。

六十四卦、方圆二图

圆图象天,干居东南,坤居西北。

方图象地,干居西北,坤居东南。

方圆图(图缺)

六十四卦图(图缺)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明人生全赖乎阳气也。日不明则天为阴晦,阳不固则人为夭折,皆阳气之失所者,故天不自明,明在日月。月体本黑,得日乃明。此天运当以日光明也。太阳在午则为昼,而日丽中天,显有象之神明,离之阳在外也。太阳在子则为夜,而火伏水中,涵无形之元气,坎之阳在内也。天之营运,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厘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营运,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一百六十二篇,惟此节发明天人大义,最为切要,读者详之)。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主内守,阳主外护,阳密于外,则邪不能侵,而阴得以固于内也。不和者,偏也,偏于阳;若有春而无秋;偏于阴,若有冬而无夏。和之者,泻其太过,补其不足,俾无偏胜,圣人之法度也)。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密则阴固,阳强而亢,岂能密乎?阴气被扰,将为煎厥而竭绝矣),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血平静于内,阳气秘密于外。阴能养精,阳能养神,精足神全,命之曰治)。

《五常政大论》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岐伯本论东南阳方,其精降下而多夭,西北阴方,其精向上而多寿。余尝广之,此阴阳之至理,在人身中者亦然。血为阴,虽肝藏之,实肾经真水之属也。水者,先天之本也。水旺则阴精充而奉上,故可永年,则补肾宜急也。气属阳,虽肺主之,实脾土饮食所化也,土者,后天之本也。土衰则阳精败而下陷,故当夭折,则补脾宜亟也。先哲云,水为天一之元,土为万物之母,千古而下,独薛立斋深明此义,多以六味地黄丸壮水,为奉上之计,兼以补中益气汤扶土,为降下之防,盖洞窥升降之微,深达造化之旨者欤)。

愚按∶医经充栋,不越于阴阳。诚于体之脏腑腹背、上下表里,脉之左右尺寸。浮沉迟数,时令之春夏秋冬,岁运之南政北政,察阴阳之微而调其虚实,则万病之本咸归掌握,万卷之富只在寸中,不亦约而不漏,简而可据乎!

篇4:《内经知要·上卷》藏象

《内经知要·上卷》藏象

《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一身之主,故为君主之官。其藏神,其位南,有离明之象,故曰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为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脏腑诸官听其节制。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为震卦,壮勇而急,故为将军之官。肝为东方龙神,龙善变化,故为谋虑所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性刚直,为中正之官。刚直者善决断,肝虽勇急,非胆不断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贴近君主,故称臣使。脏腑之官,莫非王臣,此独泛言臣。又言使者,使令之臣,如内侍也。按十二脏内有膻中而无胞络,十二经内有胞络而无膻中,乃知膻中即胞络也。况喜笑属火,此云喜乐出焉,其配心君之府,较若列眉矣)。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司纳受,脾司运化,皆为仓廪之官。五味入胃,脾实转输,故曰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居小肠之下,主出糟粕,是名变化传导)。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之水谷而厘清浊,水液渗于前,糟粕归于后,故曰化物)。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处北方而主骨,宜为作强之官。水能化生万物,故曰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气治,则水道疏通,故名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位居卑下,故名州都之官。经曰∶水谷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盖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津液之藏者,皆由气化渗入,然后出焉。旧说膀胱有上口而无下口者,非也)。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失则不能相使,而疾病作矣)。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明则十二官皆奉令承命,是以寿永。推此以治天下,则为明君而享至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君主不明,则诸臣旷职或谋不轨,自上及下。相使之道皆不相通,即不奉命也。在人身则大伤而命危,在朝廷则大乱而国丧矣。心为阳中之阳,独尊重之者,以阳为一身之主,不可不奉之,以为性命之根蒂也)。

《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根本发荣之谓生。变化不测之谓神。心为太阳,生身之本也。心主藏神,变化之原也。心主血,属阳而升,是以华在面,充在血脉也。心居上为阳脏,又位于南离,故为阳中之太阳而通于夏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肺统气,气之本也。肺藏魄,魄之舍也。肺轻而浮,故其华其充乃在皮毛也。以太阴之经居至高之分,故为阳中之太阴而通于秋气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位居亥子。职司闭藏,犹之蛰虫也。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之处也。发色黑而为血之余,精足者血充,发受其华矣。肾之合,骨也,故充在骨。以少阴之经居至下之地,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筋劳曰罢,主筋之脏是为罢极之本。肝主藏魂,非魂之居乎。爪者筋之余,充其筋者,宜华在爪也。肝为血海,自应生血,肝主春升,亦应生气。酸者木之味,苍者木之色,木旺于春,阳犹未壮,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六经皆受水谷,故均有仓廪之名。血为营,水谷之精气也,故为营之所居。器者,譬诸盛物之器也,胃受五谷,名之曰入。脾与大小肠、三焦、膀胱,皆主出也。唇四白者,唇之四围白肉际也。唇者脾之荣,肌者脾之合,甘者土之味,黄者土之色,脾为阴中之至阴,分旺四季,故通于土。六经皆为仓廪,皆统于脾,故曰至阴之类)。凡十─脏取决于胆也(五脏六腑,其为十一脏,何以皆取决于胆乎?胆为奇恒之府,通全体之阴阳,况胆为春升之令,万物之生长化收藏,皆于此托初禀命也)。

《灵枢·本输》篇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清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此言脏腑各有所合,为一表一里也。将,领也。独肾将两藏者,以手少阳三焦正脉指天,散于胸中,而肾脉亦上连于肺。三焦之下属膀胱,而膀胱为肾之合,故三焦者亦合于肾也。夫三焦为中渎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肾以水藏而领水府,故肾得兼将两藏。《本藏》论曰肾合三焦、膀胱是也)。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中渎者,身中之沟渎也。水之入于口而出于便者,必历三焦,故曰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在本篇曰属膀胱,在《血气形志篇》曰少阳与心主为表里,盖在下者为阴,属膀胱而合肾水,在上者为阳,合胞络而通心火,三焦所以际上极下,象同六合,而无所不包也。十二脏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称孤府。《难经》及叔和、启玄皆以三焦有名无形,已为误矣。陈无择创言三焦有形如脂膜,更属不经。《灵枢》曰∶密理浓皮者,三焦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又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精液,化精微而为血。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水谷者,居于胃中,成糟粕,下大肠而成下焦。又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既曰无形,何以有浓薄,何以有纵有横,何以如雾如沤如渎,何以有气血之别耶)。

《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易》曰,巽为鸡,东方风木之畜也),其谷麦(麦成最早,故应东方春气),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春气上升),其音角,其数八(《易》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礼·月令》云其臭膻,膻即臊也)。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此云开窍于耳,则耳兼心肾也),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心为五脏之君,心病则五脏应之),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五常政大论》曰其畜马,此云羊者,或因午未俱在南方耳),其谷黍(黍色赤,宜为心家之谷。《五常政大论》云其谷麦。二字相似疑误也),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其臭焦(焦为火气所化)。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脾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牛属丑而色黄。《易》曰∶坤为牛),其谷稷(稷,小米也,粳者为稷,糯者为黍,为五谷之长,色黄属土),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肺虽在胸中,实附于背也),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肺为干象。《易》曰干为马),其谷稻(稻色白,故属金),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气穴论》云∶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溪者,水所流注也),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易》曰,坎为水),其谷豆(黑者属水),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其臭腐(腐为水气所化,《礼·月令》云,其臭朽。朽即腐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木生火也),肝主目。其在天为玄(玄者,天之本色,此总言五脏,不专指肝也),在人为道(道者,生天生地生物者也。肝主生生之令,故比诸道),在地为化(化,生化也。自无而有,自有而无,总名曰化。肝主春生,故言化耳)。化生五味,道生智(生意不穷智所由出),玄生神(玄冥之中,不存一物,不外一物,莫可名状,强名曰神。按∶在天为玄至此六句,以下四脏皆无,独此有之,以春贯四时,元统四德,盖兼五行六气而言,非独指东方也。观《天元纪大论》有此数语,亦总贯五行,义益明矣),神在天为风(飞扬散动,周流六虚,风之用也,六气之首也),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变动为握(握者,筋之用也),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悲为肺志,金胜木也;风伤筋,燥胜风(燥为肺气,金胜木也);酸伤筋,辛胜酸(辛为肺味,金胜木也)。

篇5:内经的健康标准

内经的健康标准

《黄帝内经》开篇即明确了健康的概念,它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在天时、人事、精神方面保持适当的和有层次的协调。

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现在我们所言的健康人,其实只能算是“常人”,而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①合天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②合人事,“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③养肾惜精,“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国的传统医学提倡“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一个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和疾病都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体的健康是离不开天的,更不能逆天而行,只有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才算是真正的健康。

根据《黄帝内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的太极思维方法,道医将我们的生命状态分为“未病态”和“已病态”两种。已病态具有明显的痛苦感觉,即“偏阴偏阳”的疾病状态;未病态没有明显的痛苦感觉,即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的健康状态。另外,即使体内潜伏着某些病因,但它未对人体阴阳造成破坏的话,仍然属于未病态。

一个人进入中年之后,随着生理功能的衰败,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疾病,中医将此归结为阴阳失衡。《易传·系辞》中记载:“原始及终,故知死生之说”,“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合则生,离则死。”

基于此,道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也必须符合以下十个标准:

1

双目有神。

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眼睛的好坏不仅能够反映出心脏的功能,还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联。

道医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是脏腑精气的会聚之所在。因此,眼睛的健康也就反映出了脏腑功能的强盛。

2

脸色红润。

脏腑功能良好则脸色红润,气血虚亏则面容也显得没有光泽,脸色就是人体五脏气血的外在反映。

3

声音洪亮。

人的声音是从肺里发出来,声音的高低自然决定于肺功能的好坏。

4

呼吸匀畅。

“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人的呼吸和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呼吸要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才能证明脏腑功能的良好。

5

牙齿坚固。

道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牙齿的好坏反映着肾气和肾精的充足与否。

6

头发润泽。

道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肾者,其华在发。”头发的状况是肝脏藏血功能和肾精盛衰的外在反映。

7

腰腿灵活。

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惫矣。灵活的腰腿和从容的步伐是筋肉经络和四肢关节强健的标志。

8

体形适宜。

道医认为,胖人多气虚,多痰湿;瘦人多阴虚,多火旺。过瘦或者过胖都是病态的反映,很容易患上糖尿病、咳嗽、中风和痰火等病症。

9

记忆力好。

脑为元神之府,为髓之海,人的记忆全部依赖于大脑的.功能,髓海的充盈是维持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理解力好的物质基础,也是肾精和肾气强盛的表现。

10

情绪稳定。

道医认为情志过于激烈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大脑皮质和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精神恬静,自然内外协调,能抑制心理疾病的发生。

拓展阅读:《黄帝内经》闭目养生13式诀

闭目养神是养神修性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又收效明显的方法。道医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身心健康关系重大。

《黄帝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亡,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目。

闭目可以养生,闭目养神对于中老年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闭目养生法主要有以下13式:

一、闭目养心

在日常诸事纷扰、头昏脑胀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二、闭目降气

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情绪,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三、闭目行悦

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尽量默忆,想象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

四、闭目卧思

人有三种思维方式:第一为睁眼思维方式,第二为梦境思维方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方式。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象”,即卧而不寐,闭目臆想联翩。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五、闭目消食

吃完饭后闭目休息10~30分钟,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这对肝脏的保养,尤其是对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吃完饭(尤其是午饭,因为吃的一般都比较多)后,体内的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以上。

如果肝脏处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下,正常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肝脏的损害。

六、闭目赏乐

你可以常常闭目听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和戏曲。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七、闭目解乏

劳逸结合对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当身体劳动累了,或读书、看报、写字疲乏的时候,不妨闭目静养片刻,这对迅速恢复精力和养生保健都大有益处。

八、闭目释烦

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是说闭上眼睛不但可以养目,而且可以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福气永存。

遇到繁杂吵闹的场合或自己不愿看的场面,又不便避

九、闭目养阳

老年人适当闭目静心晒晒太阳,可以养阳。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劳瑟发现,如果不是严重高血压症,经常晒太阳能够降低血压。当人的皮肤受到阳光照射时,便会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参与人体的血液循环。

十、闭目动行

老年朋友们不妨试试,找一处清净之地双目微闭,全身放松,以尽可能慢的动作打一套太极拳,充分体会缓慢柔韧,圆滑连贯的要领,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十一、闭目强记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日渐衰退,常常会遇到要记起某个人、回忆某件事,一时半会儿就是想不起来,抓耳挠腮甚是痛苦。

此时不妨闭目静心几分钟,待全身放松,心平气和后,或许会灵机一现,豁然开朗。

十二、闭目神游

静坐闭目,给想象插上翅膀,飞向野外,观灵山秀水,望天高云淡,听飞瀑松声,游长江大海……此时心怡神驰,心灵与天籁之声窃窃私语,天人合一,会有一种身轻如燕的感觉。

人到老年,不能日行千里,却能神行万里,这种“精神”畅游非常有益健康。

十三、闭目静息

老年人睡眠欠佳是常有的事,遇到一时睡不着,或半夜醒来再难以入睡时,千万不要心烦意乱,即使不能入睡,静息也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篇6:内经与女性健康

内经与女性健康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女子以七年为一个周期,虚岁7岁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生理的变化。肾主藏精,她的肾精变成了肾气,肾气盛开始推动生长发育。齿更发长。开始由乳牙换上了恒牙。黄毛丫头的头发变黑了,一头乌黑的秀发开始长出来了。

(经常熬夜的亲,容易脱发、早生白发。人到老年的那种自然满头鹤发,优雅而令人尊敬。肾其华在发,肾精足不足可以从头发上体现。)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二七十四,即指十四岁,在天干地支里边有壬癸,壬癸在五行里属水,它是先天赋予的一种物质,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雌激素,到十四岁的时候天癸开始生发推动,表现出来就是有这种阴精物质的存在。另外呢,还有一些生理功能的具备,经络要通畅,叫任脉通,太冲脉逐渐壮大,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月事以时下,就是女孩子开始按时来月信了。即大姨妈来了。月信是28天一个周期哦。

在这里揭示了女子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天癸至。没有天癸的话,一辈子没有月信,这女子可能是石女。

第二是任脉通。任脉对女子来说很重要。任脉沿着腹部正中线经过肚脐然后一直往上走,它的表面止于我们口唇下方的承浆。分支环绕着口唇,然后往上走,到了眼睛里面,最后进入大脑。

(任脉的血气足不足,看嘴唇。如口唇干裂、苍白,一般是任脉不通。)

第三是太冲脉盛。太冲脉沿着任脉两侧,离得很近,半寸。冲脉走到这个胸口这儿,散布于胸中,一个人冲脉气血足的话,她不用关注丰胸广告。冲脉除了散布到胸中,还往上走,它不是走口唇,它是环绕口唇,在口唇周围。

冲脉像波浪一样,28天一个周期,波浪一推,月水就下来了。有的女子一来例假脾气就大,这也跟冲脉有关。还有的女子来例假前乳房痛胀,这也跟冲脉有关,因为冲脉散布于胸中嘛。

(女子如果闭经,不来例假,冲脉气血不往下走,她容易长胡子。)

以上三个因素具备了,故能有子,即有了生育能力。

正常是这样,那么,不正常的呢?刚才说七岁换牙,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出生以后,乳牙长得就是慢,换牙自然就晚,说话也慢,走路也慢,脖子发软,发育迟缓;有的.小脑袋上一圈枕秃,晚上睡觉还盗汗、流口水、磨牙,去医院一检查往往都说缺钙,大家管这叫三迟五软。对于以上这种情况可以使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此经方出自《金匮要略》,有成药,具体用法可咨询当地中医)。

现在女子来月信有两个问题,月信提前和延后。现在的孩子营养过盛,谷物吃得少,含激素的食物摄入过多,来月信的年龄很多都提前。而有的因前面所讲的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三方面不全备,从而导致来月信延后。

关于月信的提前或延后的因素归纳总结起来是专门独立的一科,以后会单独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拓展阅读:内经为什么能治痛

内经为什么能治痛?这个问题问得高明啊。因为我越读《内经》就越发觉是一部“痛经”,你看看《灵枢·厥病篇》有虫瘕蛟蛔心痛证;《素问·痹论》有肝痹、心痹、脾痹、肺痹、肾痹、肠痹、胞痹证;《灵枢·寿夭刚柔篇》有寒痹证;《素问·痹论、四时刺逆从论》有热痹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宣明五气论》、《灵枢·五邪篇》有阴痹证;《灵枢·周痹篇》有周痹、众痹证;《灵枢·厥病篇》有风痹证;《素问·阴阳别论、评热论》、《灵枢·五变篇》有风厥证;《灵枢·寒热病篇》有厥痹证。。。

所以说内经是一部痛经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内经对疼痛研究得很深入,很透彻,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对疼痛阐述,就像一部3D大影片,就是说是三维立体的,如果你治痛运用人体解剖,肌肉起止点,链条原理,电线杆原理等与内经相比,只能算是一维空间,软组织外科学分为椎管内和椎管外称得上是二维空间。

为什么这样说?我当然很明白其中道理,内经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对疼痛阐述:

根据受邪部位不同,分为五体痹,即骨痹、筋痹、脉痹、肌痹和皮痹。

根据由五体痹久不愈发展为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之五脏痹。

根据症状特点的不同,分为众痹、周痹。

根据风寒湿感邪偏重和病邪性质之不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曾经有人说过:只要懂得骨痹,肌痹,筋痹就能对疼痛性的疾病“明了于心”。其实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如果能对其他的“痹”进一步了解, 那就更加“明了”了。

谈到这里,这么多“痹”就不一一赘述了,今天就讲述一下痛痹,希望能对你抛砖引玉。

痹者,闭也。痛痹 痛痹指以感受寒邪为主的痹证,临床以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为特点,亦称寒痹。《素问·痹论》云:“寒气胜者为痛痹。”因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故痛痹疼痛剧烈而部位固定。《素问·痹论》亦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举个病例说明一下问题:

潘x莲,女,4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头痛剧烈时呈“刀砍样”或博动性,遇寒加重,昼轻夜重,因剧烈头痛难以入眠,无呕吐,无眩晕。经口服“止痛西药”及输液后无明显好转,在某三级医院做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建议住院治疗,后经在亲属介绍来诊。

检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无异常,急性病容,痛苦貌,步入诊室。头颅、五官正常,颈阻(-),心、肺、腹部无异常,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

中医检查:形寒肢冷,舌象:舌质淡,苔白,脉象:弦紧。

拟诊:痛痹。

读经典做临床,《灵枢.刺节真邪》: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

大概意思:看病呢,要运用自然之道,道法自然来治病,严寒结冰的时候,善于游水行舟的人,不能在冰中往来;善于掘地的人,也不易凿开结了冰的冻土。善于用针的人,同样也不能治疗阴寒至盛条件下的四肢厥逆证。如果血脉因寒而凝聚,坚结如冰冻,往来不流畅,不可能使它立即柔软起来。所以行水的人必须等到天气转暖,冰冻融化以后才能在水上运行,大地也必须在解冻以后才能掘凿。人体的血脉也是这样,要待阳气运行,血脉疏通才可以用针。

综上所述,故患者不能用针,既然不能用针,《内经》曰:“针之不宜,灸之所为。”因为本人比较害怕艾的烟味,故改用其他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要知道,“痛”道,其实是法无定法。

废话少说,言归正传,治法:运用“内经手法”,(欲了解内经手法建议查看我的日志774033864《人非针靶》)并嘱咐患者回家喝姜汤,为什么喝姜汤,寒症故用之。喝姜汤是个不错的方法,寒则热之,疼痛自然消。这就是为什么张钊汉老师一个原始点疗法喝姜汤就能红遍全球的原因,很多患者经过诸多疗法久治不见效果,自己喝姜汤一段时间就好了,所以患者当然不能恭维你的医术了,能怪谁呢?

三日后复诊,疼痛已减大半,仍有残余痛。《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刺寒者用毫针也。”黄帝内经有古九针,毫针,九针之一,你的医术不管多高明,动不动就拿大针出来晃悠,舍弃其余八针,那只能说你不怎么的高明。“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内经的这句话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问题。

取毫针,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两穴而下之,针毕,患者自觉又一股热流往头上窜,立刻觉得的头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感。

三天后再来复诊,头已无大碍。

谈到这里,一定有人要问,到底怎么鉴别哪种情况是什么什么痹?到底怎样鉴别哪种情况是用什么样的针?这个话题就不是纸上谈兵能说明白的,没见到患者根本无法诊断。并非我保守不说,《素问.阴阳类论》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不应。雷公复问,

黄帝曰:在经论中。

篇7:《内经知要·上卷》脉诊

《内经知要·上卷》脉诊

《脉要精微论》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人身营卫之气,昼则行于阳分,夜则行于阴分,至平旦皆会于寸口,故诊脉当以平旦为常也。

阴气正平而未动,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虚实易明,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常因动作而扰乱,乃可诊有过之脉。过者,病也)。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切者,切近也,手按近体也。切脉之动静,诊阴阳也;视目之精明,诊神气也,察五色以观脏腑之虚实,审形体以别病势之盛衰。以此数者,与脉参伍推求,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自无遁状,可以决死生之分矣。不齐之谓参,剖其异而分之也。相类之谓伍,比其同而合之也。脉唯一端,诊有数法,此医家之要道也)。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关前曰寸,关后曰尺。季胁,小肋也,在胁之下,为肾所近,故有季胁之下,皆尺内主之);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尺外,尺脉前半部也;尺里,尺脉后半部也。前以候阳,后以候阴,人身以背为阳,肾附于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而大小肠、膀胱、命门皆在其中矣。诸部言左右,此独不分者,以两尺皆主乎肾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部也。左外言左关之前半部。内者,言左关之后半部也。肝为阴中之阳,而亦附近于背,故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举膈而中焦之膈膜、胆腑,皆在其中矣);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关前半候胃,右关后半候脾,脾胃皆处中州,而以表里言之,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者,上而又上,则寸部也。五脏之位,肺处至高,故右寸前以候肺。右寸后以候胸中,言胸中而膈膜之上皆是矣);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后以候膻中。膻中者,即心胞络也。按∶《灵兰秘典》有膻中而无胞络,以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灵枢》叙经脉,有胞络而无膻中,而曰动则喜笑不休,正与喜乐出焉之句相合。夫喜笑属火之司,则知膻中与心应,即胞络之别名也)。

《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动,至也。一呼再功,一吸再动,一呼一吸合为一息,是一息四至也。呼吸定息脉五动者,当其闰以太息之时也。历家三岁一闰,五岁再闰,人应天道,故三息闰一太息,五息再闰一太息。太息者,长息也。此言平人无病之脉。当以四至为准。若五至便为太过,惟当闰以太息之时,故得五至,苟非太息,仍四至也)。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呼吸各一动,是一息二至也。二至为迟,迟主寒疾。夫气为阳,气虚则阳虚,故曰少气)。人─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呼吸各三动,是一息六至也。六至为数,躁者数之义也。尺热者,尺中六至也。病温犹言患热,非伤寒之温病也。左尺为水,而数则水涸而热也;右尺为火,而数则火炎而热也,故咸曰病温。尺不数而诸脉滑者,阳邪盛也,故当病风。涩为血凝气滞,故当病痹也)。人─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一呼四动,则一息八至矣,况以上乎,故知必死。脉绝不至,则营卫已绝。乍疏乍数,则气血溃乱,不死安待)。

《灵枢·根结》篇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营者,运也。人之经脉营运于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运五脏之精。凡周身上下、前后左右计二十七脉,共长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气积于胸中,主呼吸而行经络,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以一息六寸推之,则一昼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五十周于身,脉八百一十丈,其有太过不及,则不应此数矣。狂生者,妄生也,其生未可保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营者,五脏所受之气。持寸口而数其至数,则虚实可考也)。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当作气)。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以为常者,经常之脉也,可因以知五脏之气也。若乍数乍疏,则阴阳乖乱,死期近矣。短者,近也)。

《三部九候论》曰∶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言七诊之法也。独者,谓于三部九候之中,以其独异于诸部者,而推其病之所在也)。

《方盛衰论》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此言脉重于形气也。形气有余,外貌无恙也。脉气不足,五内已伤也,故死。若形虽衰而脉未败,根本犹存,尚可活也。故《三部九候论》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盖脱则大肉去尽,较之不足,殆有甚焉。脾主肌肉,肉脱者脾绝,决无生理)。

《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虚者,心空而无杂想也。静者,身静而不喧动也。保而不失,此持脉之道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春阳虽动,而未全彰,故如鱼之游在波也);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夏气畅达,万物皆备而无亏欠也。泛泛,盛满之貌);秋日下肤,蛰虫将去(秋金清肃,盛者渐敛,如蛰虫之将去而未去也);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冬令闭藏,沉伏在骨,如蛰畏寒,深居密处。君子法天时而居室,退藏于密也)。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内言脏气,脏象有位,故可按而纪也。外言经气,经脉有序,故可终而始也。明此四时内外六法,则病之表里阴阳,皆可灼然明辨,故为持脉之大法)。

《玉机真藏论》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端直以长,状如弓弦,则有力矣。然软弱轻虚而滑,则弦不至于太劲,宛然春和之象也)。

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实而强大,则不能软弱轻虚矣,不实而微,不能端直以长矣,皆弦脉之反也。故上文曰反此者病。外病多有余,内病多不足,大抵然也)。

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忘,当作怒。《本神》篇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忽忽善怒,眩冒巅疾。眩者,目花也。冒者,神昏也。足厥阴之脉会于巅,贯膈布胁,故见症乃尔)。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钩义如木之垂枝,即洪脉也。其来则盛。其去则衰,阳盛之象)。

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来盛去盛,钩之过也。来不盛去反盛,钩之不及也。去反盛者,非强盛也。凡脉自骨出肤谓之来,自肤入骨谓之去)。

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太过则阳有余而病在外,故身热肤痛。浸淫者,湿热之甚也。不及则君火衰而病在内,故为心不足而烦,火乘金而咳。气泄者,阳气下陷也)。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浮者,轻虚之别名也。来急去散,亦是状浮之象也,即毛也)。

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毛而有力为中央坚,毛而无力为微)。

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肺主气,故太过则气逆背痛。愠愠者,气郁貌。不及则气短而咳。气不归原,故上气。阴虚内损,故见血;下闻病音者,肠鸣泄气也)。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营者,退藏于密之义也,即沉石之义也)。

篇8:《内经知要·下卷》治则

《内经知要·下卷》治则

《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此明天地万物,变化生杀,总不出于阴阳,察乎此者可以当神明矣。故治病者万绪纷然,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阴阳既得,病祟焉逃。芩连姜附,尽可回春,参术硝黄,并能起死。此之未辨,畏攻畏补,忧热忧寒,两岐必至于误生。广络遗讥于圣哲,本顾可弗求乎哉)。

《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言病状繁多,各宜细察,然总不外于虚实也。谨守者,防其变动也。病而曰机者,状其所因之不齐,而治之不可不圆活也。属者,有五脏之异、六腑之异、七情之异,六气之异、贵贱之异、老少之异,禀畀有虚实之异,受病有标本之异,风气有五方之异,运气有胜复之异,情性有缓急之异,有尝贵后贱之脱营,尝富后贫之气离守,各审其所属而司其治也。有者求之二句,言一遇病症,盒饭审其所属之有无也。

盛者责之二句是一章之大纲,于各属有无之间分别虚实而处治也。然至虚似实,大实似虚,此又不可不详为之辨也。必先五胜者,如木欲实,金当平之之类是也。疏其血气,非专以攻伐为事。或补之而血气方行,或温之而血气方和,或清之而血气方治,或通之而血气方调,正须随机应变,不得执一定之法,以应无穷之变也。此治虚实之大法,一部《内经》之关要也。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君者,品味少而分两多。臣者,品味多而分两少。奇制从阳,偶制从阴)。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病在上者为近,属阳,故用奇方,取其轻而缓也。病在下者为远,属阴,故用偶方,取其重而急也。

汗者不以偶,阴沉不能达表也。下者不以奇,阳升不能降下也);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上药宜缓,欲其曲留上部;下药宜急,欲其直达下焦。欲急者,须气味之浓,欲缓者,须气味之薄。缓急得宜,浓薄合度,则适其病至之所,何患剂之弗灵乎)。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病之所在远,而药则必由于胃,用之无法则未达病所,则中道先受其气味矣。当于食为度,而使远近适宜,是过之也,过,犹达也。欲其近者,药在食后,则食载药而留止于上,欲其远者,药在食前,则食坠药而疾走于下。服药有疾徐,根梢有升降,气味有缓急,药剂有汤丸膏散,各须合法,无越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近病远病,各有阴阳表里之分,故远方近方,各有奇偶相兼之法,或方奇而分两偶,或方偶而分两奇,此奇偶互用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小则数多而尽于九。盖数多则分两轻,性力缓而仅及近病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则数少,而止于二。盖数少则分两重,性力专而直达远病也。是皆奇偶互用法之变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此变通之法也。始用药奇而病不去,变而为偶,奇偶迭用,是曰重方。重者,复也。若偶之而又不去,则当求其微甚真假,反佐以取之。反佐者,顺其性也,如以热治寒而寒拒热,则反佐以寒而入之∶以寒治热而热格寒,则反佐以热而入之。又如寒药热服,热药冷服,皆变通之妙用也。王太仆曰∶热与寒背,寒与热违,微小之热为寒所折,微小之冷为热所消,大寒大热必能与违性者争,与异气者格,是以圣人反其佐以同其气,令声应气求也)。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涌,吐也。泄,泻也。渗泄,利小便也。辛主散主润,甘主缓,酸主收主急,苦主燥主坚,咸主软,淡主渗泄,各因其利而行之,气可平矣)。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义见上),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温之,甘温能除大热也,逸,即安逸也。饥饱劳逸皆能成病,过于逸则气脉凝滞,故须行之。上者,吐也。摩者,按摩也。薄者,即薄兵城下之义。适事为故,犹云中病为度,适可而止,毋太过以伤正,毋不及以留邪也)。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从少谓一从而二逆,从多为二从而一逆也。事即病也,观其病之轻重,而为之多少也)。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寒病宜热,然寒甚者格热,须热药冷服。此热因寒用也,热病宜寒,然热甚者格寒,须寒药热服,此寒因热用也。塞因塞用者,如下气虚乏,中焦气壅,欲散满则更虚其下,欲补下则满甚于中,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满,药入或减,药过依然,气必更虚,病必转甚,不知少服则壅滞,多服则宣通,峻补其下则下自实,中满自除矣。通因通用者,或挟热而利,或凝寒而泄,寒者以热下之,热者以寒下之,伏其所主,利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其始则同,言正治也。其终则异,言反治也,明于反治,何病不愈)。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用寒药治热病,而热反增,非火有余,乃阴不足也,阴不足则火亢,故当取之阴,但补阴则阳自退耳。用热药治寒症,而寒反增,非寒有余,乃阳不足也,阳不足则阴寒,故当取之阳,但补水中之火,则寒自消耳。求其属者,求于本也。一水一火,皆于肾中求之,故王太仆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八味二丸是也)。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增气者,助其气也。如黄连之苦,本入心泻火,多服黄连,反助心火。故五味各归,久而增气,气增必夭折,可不慎欤)。

《阴阳应象大论》曰∶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轻者在表,宜扬而散之。重者在内,宜减而泻之。衰者不补,则幽潜沉冤矣,补则再生,故曰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此彰之之法也。阳气衰微则形不足,温之以气,则形渐复也。阴髓枯竭则精不足,补之以味,则精渐旺也)。其高者,因而越之(高者,病在上焦。越者,吐也,越于高者之上也),其下者,引而竭之(下者,病在下焦,竭者,下也,引其气液就下也,通利二便皆是也。或云引者,蜜导、胆导之类。竭者,承气、抵当之类),中满者,泻之于内(中满,非气虚中满也,如胀满而有水有积,伤寒而结胸便闭是也。内字与中字照应)。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渍,浸也,如布桃枝以取汗,或煎汤液以熏蒸,或表清邪重,药不能汗,或冬月天寒,发散无功,非渍形之法不能汗也);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邪在皮则浅矣,但分经汗之可也);其 悍者,按而收之( 者,急也。悍者,猛也,怒气伤肝之症也,按者,制伏酸收,如芍药之类是也),其实者,散而泻之(阴实者,以丁、姜、桂、附散其寒。阳实者,以芩、连、栀、柏泻其火),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审病之阴阳,施药之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胜者阴伤,治其阴者,补水之主也;阴胜者阳伤,治其阳者,补水中之火也),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或血或气,用治攸分,各不可紊也)。血实宜决之(导之下流,如决江河也),气虚宜掣引之(提其上升,如手掣物也)。

《五常政大论》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病久者,宜大剂;病新者,宜小剂。无毒者,宜多用;有毒者,宜少用)。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药不及则病不痊,药太过则正乃伤,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盒饭止矣。毒轻则可任,无毒则可久任也),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病虽去而有未尽去者,当以饮食养正,而余邪自尽。若药饵太过,便伤正气)。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人气应之以生长收藏,此天和也。于此未明,则犯岁气、伐天和矣)。

《六元正纪大论》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有孕曰重身。毒之。用毒药也。故者,如下文大积大聚之故。有是故而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当之,故孕妇不殒,胎亦不殒也)。

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大积大聚,非毒药不能攻,然但宜衰其大半,盒饭禁止,所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者是也)。

愚按,论治之则,载由经籍,圆通之用,妙出吾心,如必按图索骥,则后先易辙,未有不出者矣。子舆氏曰∶梓匠轮舆,能与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故夫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其亦巧于规矩者乎。

【内经教你知健康】相关文章:

1.《内经》论“喘”

2.《内经》养生法则

3.《内经》阅读练习

4.教你如何拥有健康的牙齿

5.教你如何煮食营养健康方便面

6.保健必知:健康穿鞋有讲究

7.《内经》闭目养生要诀

8.内经的阅读答案

9.内经阴阳学说解读

10.《内经》经脉别论篇

下载word文档
《内经教你知健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