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经脉别论篇
“唱跳大花杨超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内经》经脉别论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内经》经脉别论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内经》经脉别论篇
《内经》经脉别论篇
《内经》一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原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翻译】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
【原文】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静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麽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
【原文】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翻译】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原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翻译】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气口的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原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翻译】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阴阳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原文】帝曰:太阳藏何象。
【翻译】黄帝说:太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篇2:内经 经脉别论
内经 经脉别论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
经脉别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翻译】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
【原文】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静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麽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
【原文】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翻译】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原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翻译】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气口的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原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翻译】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阴阳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原文】太阳藏x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藏x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藏x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阴(疒娟之右)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翻译】太阳经脉偏盛,则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表里两经俱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劢猝然盛大,当取足少阳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偏盛而独至,就是少阳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当细心的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阴脾太过的缘过,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二阴经脉独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痠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决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
【原文】帝曰:太阳藏何象。
【翻译】黄帝说:太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翻译】岐伯说:其脉象似三阳之气浮盛于外,所以脉浮。
【原文】帝曰:少阳藏何象。
【翻译】黄帝说:少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
【翻译】岐伯说:其脉象似一阳之初生,滑而不实。
【原文】帝曰:阳明藏何象。
【翻译】黄帝说:阳明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翻译】岐伯说:其脉象大而浮。太阴经的脉象搏动,虽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少阴经的脉象搏动,是沉而不浮。
篇3: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人在惊恐,愤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若因坠落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或若有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渡水而跌扑,跌扑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出于肾和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通,不会出现什么病变,懦弱的人,气血滞留,就会发生病变。
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劳力过度的时候,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脏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之中,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的变化,周流于四脏。
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
拓展阅读:白话解读《黄帝内经》
又说,如果阳明之胃气无法供给心臓、脾臓之营养,则必生有隐疾,以男人来说必精少,女子来说必月经停滞。如再缠绵不愈,则必人体津液耗损,日益消瘦,而时常如气喘一样的喘息短气,到此程度病巳深,死期近也。又太阳经有病变,表现出为发热恶寒或下半身痈肿,有时为肌肉萎缩发冷,腿肚抽筋酸痛,如无明医治疗,则必延伸成皮肤粗糙,或肠疝气等症状。又如为少阳受病,则病人呈现短气易咳下痢的现象;如缠绵日久,其必导致心臌痛或食不下咽,大小便不利的现象。如为阳明胃气与厥阴肝臓有病变,则病人呈现易惊、易怒、背痛,常生噫气、喜欠伸等症状,此名“风厥”。如是少阴、少阳合病时,则会出现胃脘胀满、四肢肿胀、心胸气闷、常长嘘短叹的现象。如是太阳,太阴同时受病,病人必有半身不遂且肌肉萎缩麻痹、四肢不听指挥之现象。脉之形如下,如全部寸,关、尺三部之脉如钩,其坚而搏,累累然如果子成串一样,如外形为毛,则其状为大且虚而无力状,如脉形成为琴弦一样绷紧而坚急如刀,就是弦脉。又脉坚如石且坚而不变,轻按重按都一样,则名之石脉。阴阳之脉中,如流水一样,时阴时阳则为溜脉。如里阴盛而起争,阳受扰于外,阴阳不和时,必令肺中津液无法收藏,必汗流不止,造成四肢冰冷的现象。阳气无法下降与阴和,必上浮至肺,令病人喘呜不止。
人体中阴之作用在于与阳和,如果过盛则阴盛阳必衰败破散,阳一旦失去作用,阴无阳在外面守,则阴亦必流失而亡。如阳气弱则阴亦会胜而不柔,以致经脉的流行必断绝。阴一旦消亡,不出三日必死。阳过盛而阴竭,也不出四日必死。有所谓生阳死阴者,肝脏之生乃有心臓,此相生的状态即生阳;心臓有病造成肺臓的衰竭,谓之死阴。肺脏津液下降入生肾津,则谓之“重阴”;如是肾脏衰竭乃至脾臓受损,谓之“辟阴”,因先天与后天皆大损,必死不治
阳气运行如受阻,结而不通,病人必四肢肿胀。阴气如结而不通,血必无法进入该臓,结集于外,终而造成血管破裂,血入肠而下血约一升左右(今之四十CC),如二臓结则加倍,三臓结则更重至三倍。如果阴阳同时受阻不通流,此时如呈现阴盛阳弱,则名之“死水”,病人小腹肿胀,小便不出。如阳明胃气过热无法宣泄,名之“消”,病人渴饮而消瘦。又如大阳受困,则名“隔”,病人污不出便亦不出。如太阴受损,名为“水”,病人出现水肿。又如厥阴少阳不通,则生喉痛,呼吸困难。又如尺中阴脉主血,如搏动壮盛,且寸脉之阳脉区分为二条,乃意病人怀孕了。如果阴脉,脉皆虚,病人又呈现下痢津液不守的现象,乃必死之候。在尺部阴脉部位摸到阳脉,表示阴之津液向外走,乃出汗之症。如果尺部阴脉极虚弱,阳脉又搏胜,其名为“崩”,乃大量出血之候。阴脉本沉今搏,如太阴脾脉、肺脉搏而不沉,必在二十二日内之半夜中死亡。又如少阴之心臓、肾臓出现搏而不沉之脉,则在十三日内,黄昏时必死。如厥阴之肝与心包脉搏而不沉,失去作用,十日内必死。如果大阳脉即膀胱、小肠的脉气出现强烈的搏动互不通相让,则必三日内死,此因阳欲尽出故也。又如太阴之脾与肺和太阳之膀胱和小肠,其脉皆呈现搏盛之状,必造成病人心腹胀满,大小便不通,但坐不得卧状,其五日内必死。如果阳明之胃与大肠互相搏盛而失其作用,病人必生热性病不见寒症,此亦死症,不出十日便死。
篇4:黄帝内经第经脉别论
黄帝内经第二十一篇经脉别论
本篇要点:
一:说明环境、情志的变化和体力的劳逸都影响着脉搏.临床诊断,必须结合观察病人身体的强弱、骨肉皮肤的形态等,才能正确地了解病情.
二:详细地阐述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等过程,指出其主要是依靠脾的运化和肺的输布,得以营养全身.
三:论述了六经偏盛所发生的症状和治法,同时阐述了气逆所出现的脉象.
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静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
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麽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气口的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阴阳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太阳经脉偏盛,则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表里两经俱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劢猝然盛大,当取足少阳经的临泣穴。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少阳经脉偏盛而独至,就是少阳太过。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当细心的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阴脾太过的缘过,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二阴经脉独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一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痠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决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
帝曰:太阳脏何象?
黄帝说:太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岐伯说:其脉象似三阳之气浮盛于外,所以脉浮。
帝曰:少阳脏何象?
黄帝说:少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岐伯说:其脉象似一阳之初生,滑而不实。
帝曰:阳明脏何象?
黄帝说:阳明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岐伯说:其脉象大而浮。太阴经的脉象搏动,虽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少阴经的脉象搏动,是沉而不浮。
篇5:内经 阴阳别论
内经 阴阳别论
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1关于篇名
阴阳,本篇系指脉象而言。别,另外、特殊的意思。由于本篇所论脉之阴阳,侧重于其在三阴三阳经病证诊断方面的意义,与他篇所说的阴阳含义有所不同,故名《阴阳别论》。正如明·吴昆《素问吴注》云:“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
2 内容提要
⑴脉象与四时的相应关系及其分类、主病和预后。
⑵各经的部分病变、证候、传变及其预后。
3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主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呜。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译文: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脉有阴有阳,能了解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能了解什么是阴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
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脉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 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一般的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阳明与厥隐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
阴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肺病传肾,以饮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症。
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以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之病。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就(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篇6:内经 五藏别论
内经 五藏别论
凡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问清病人二便的情况,辨别脉搏的变化,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变化及与疾病有关的其它一些情况。
【题解】
别,另外的。同“阴阳别论”一样,本篇所论述有关脏腑的内容与其它篇章不同,自成一家之言,所以篇名为“五脏别论”。本篇着重讨论了奇恒之腑、传化这腑的概念、功能特点,以及五脏六腑的总体功能、功能特点。同时讨论了切寸口脉诊病的道理,诊断疾病的一般方法,并指出了信巫不信医的危害性。
【原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 ,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 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②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③④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 ,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⑤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⑥ ⑦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 ,适其脉,观其志意 ,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注释】
①方士:懂方术之人,即医生。
②奇恒之府:高士宗注:“奇,异也;恒,常也,言异于常府也”。
③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王冰注:“言水谷入已,糟粕变化而泻出,不能久久留住于中,但当化己输泻令出而己,传泻诸化,故曰传化之府”。
④魄门:魄,通“粕”。魄门,即肛门。
⑤实而不满,满而不实:满指精气,实指水谷。五脏主藏精,宜保持精气盈满;六腑主传化水谷,宜保持水谷充实。
⑥察其下: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必察其上下”。
⑦志意:即精神状态。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懂得医方的一些人说:有的把脑髓作为脏,有的把肠胃作为脏,有的又把肠胃作为腑。他们的看法完全相反,但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我不知道他们谁说的正确,希望听您谈一下这个问题。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宫,这六种脏器是禀受地气而生的,它们功能特点都是藏蓄阴精,就象大地藏载万物一样,宜蓄藏而不妄泻,名叫“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种脏器是禀承天气而生的,它们的功能特点就象天体一样运转不息,所以只输泻而不蓄藏。它们将水谷精气传授给五脏,名叫“传化之腑”,饮食物不能在此久久停留,经变化后精华的吸收,糟粕排出体外,肛门也为五脏役使,使饮食物不能在此久藏。我们所说的五脏,它们的功能特点是藏蓄精气而不妄泻,所以只为精气充满,而不为水谷充实。我们所说的六腑,它们的功能特点是传导变化之物而不蓄藏,所以只能为水谷充实,而不能为精气充满。致所以是这个样子的原因,饮食物从口进入胃以后,这时胃是充实的而肠道
是空虚的;当饮食物从胃下行到肠道以后,这时胃是空虚的而肠道是充实的,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五脏是“满而不实”。黄帝问道,诊察寸口的`脉为什么能诊断全身五脏六腑的疾病? 岐伯回答说,胃是人身水谷汇合之处,是六腑的最大源泉。饮食五味进入口,贮藏于胃,化生精微物质,充养五脏,寸口属于太阴肺经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胃中,因为这样,所以五脏六腑的精气来源于胃,而从寸口上表现出来。臊焦香腥腐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二脏,心肺发生病变,鼻孔就不通利。凡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问清病人二便的情况,辨别脉搏的变化,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变化及与疾病有关的其它一些情况。拘泥于鬼神的的人,无法同他讲述高深医学理论;害怕针刺砭石的人,无法同他讨论医治的技巧;不愿意治疗的病人,不必勉强地去给他治疗,勉强地治疗是收不到好的治疗效果的。
篇7:内经选读讲稿第五单元:经脉之道
内经选读讲稿第五单元:经脉之道
【 单元题解 】经脉,又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道,规律。经脉之道主要是论述经脉的循行规律及其病变的一般规律。医者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脉之道。
【 原文 】 501
【 校注 】 ( l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指骨、脉、筋、肉的功能。骨骼能支撑人体故为干;脉能营运气血以灌溉周身故为营;筋能约束骨骼,使人刚劲有力故为刚;肉能保护内脏组织,如同墙垣,故为墙。
【 分析 】
一.本节首先阐述了对人之生命的认识,认为人是由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谷气相合而成。这是唯物论的鲜明体现,它否定了天神创造人的唯心论。
二.接着强调经脉理论在临床上所具有的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价值。
三.最后告诫医生,对如此重要的医学理论不可不通,从中可看到当时医学界对经络学说的重视程度及其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经络研究仍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科学亦一再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以及确实的治疗价值。
【 原文 】502
【 校注】 ( l )起、络、还、循、属、横、行、上、下、出、入:经脉循行的起始部位称起;经脉绕行于其相合的脏腑称络;经脉去而复回称还;沿着一定的走向称循;经脉与本脏腑相连称属;平行称横;走过它经的周围称行;自下而上行称上;自上而下行称下;由深部而出浅部的称出;从外向里行称入。 ( 2 )中焦:在此指中院穴部位。马前注:“中焦者即中脱也,在脐上四寸。” ( 3 )胃口:指胃的上口,责门。 ( 4 )蠕:上臂肩至肘的部位 。( 5 )廉:边缘的意思。 ( 6 )支:指正经分出的支脉。 ( 7 )是动则病:指本经脉变动所发生的病证。是,此;动,变动,病变。 ( 8 )缺盆:指锁骨上窝。 ( 9 )瞀:视物模糊不清。 ( 10 )臂厥:臂部经气厥逆称为臂厥。 ( 11 )是主肺所生病者:此肺经愉穴可主治的病证。是,此。主,主管,主治。 ( 12 )渴:此形容喘声粗急。 ( 13 )厥: 《 脉经 》 《 千金要方 》 《 十四经发挥 》 《 普济方 》 均无此字。 ( 14 )寒:据 《 脉经 》 《 图经 》 《 千金方 》 均无此字。 ( 15 )小便数而欠:即小便频数而量少。欠,少也。 ( 16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热证宜速刺,寒证要留针。疾,速刺法;留,指留针法。 ( 17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不盛不虚之证,从本经取穴,不施补泻手法。
【 分析 】
一. 段论述肺手太阴经脉的循行部位、经脉病候、虚实辨证、人迎寸口脉对比诊法及治则。经脉病候包括“是动病”与“是主(某)所生病”。十二经脉皆有此病候。
二. 对这二种病候历代有不同的解释,最早见于 《 难经 · 二十二难 》 :“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 , “气先生病,血后生病”,认为是气血先后之病。此后,有以内外病因分者;有以脏腑与经络分者;有以本经与他经分者;有以外感与内伤分者,等等。
三. 其中比较公认的观点是,“是动”是由于本经脉变动而出现的各种病候,其病候彼此之间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关联。“是主(某)所生病者”是指本经脑穴可主治之病证,可以是本经之病,亦可以旁及他经,病证范围较“是动”广,病候间不一定有病理上的联系。这种解释比较符合本篇经义。经脉病证的辨证有寒、热、虚、实、陷下及不盛不虚六种,形成经脉辨证的基本形式。
四. 在本节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肺手太阴经脉“气盛有余”与“气虚”的虚实辨证,其中对“肩背痛”和小便异常的辨证分析可以启发临床辨证施治。本节介绍的人迎寸口合诊法是虚实辨证的内容之一,一般而言,阴脉实证则见寸口脉大于人迎脉;阴脉不足则见寸口反小于人迎。阳脉实证则见人迎脉大于寸口脉;阳脉不足,则人迎反小于寸口。至于盛于多少倍,则反映虚实程度之不同。有关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在 《 灵枢 · 禁服 》 《 终始 》 篇中亦有记载,可参见。
【 原文 】 503
【 校注 】( l )合谷两骨之间:合谷在指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合谷,穴名。 ( 2 )两筋之中:指阳溪穴。该穴在腕部挠侧拇短伸肌健与拇长伸肌健的过腕关节处。 ( 3 )隅骨:指肩押骨与锁骨相连接处,亦是肩褐穴处。 ( 4 )柱骨之会上:指肩脚骨上方颈骨隆起处的大椎穴。因诸阳经会于大椎,故称会上。 ( 5 )贯、交、挟:经脉从中间穿过称贯;经脉彼此交叉谓交;经脉并行于两旁称挟。 ( 6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大肠手阳明经腑穴主治津液病变所产生的病证。因大肠主津,且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气敷布津液,故大肠经输穴主治津液所生病证。 ( 7 )孰蛆:鼻塞称轨,鼻出血称蛆。 ( 8 )喉痹:又名喉闭。为咽喉肿痛的统称。
【 分析 】
一. 本段论述大肠手阳明经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及虚实寒热辨证,寸口人迎诊脉法及治疗原则。其中虚实寒热辨证两端分明。“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傈不复”。这与临床实践相符合。
二. 邪热人结大肠,大肠燥热或燥屎内结,其经脉所过之处多见红、肿、热、痛、出血、干燥之证,如齿眼肿痛、颈痈、喉痹、飘蛆、便秘;而大肠气虚,阳气失于温运,则主津、传化水谷功能减退,出现肠鸣飨泄、畏寒怕冷;阳气不能养筋,则肩臂指端寒痛不休,麻木不仁。此虚实辨证颇有临床指导价值。
【 原文 】504
【 校注 】( l )之: 《 太素 》 《 脉经 》 《 针灸甲乙经 》 《 千金要方 》 中均无。 ( 2 )胺中:指鼻梁的凹陷处。( 3 )纳: 有缠束的意思。 ( 4 )环、却、过、直、合、抵、别:经脉环绕于某部四周称环;经脉进而退却称却;经脉通过支节的旁边称过;经脉直行的称直;两支相并称合;到达为抵;另出分支称别。 ( 5 )承浆:穴名,位于下唇中央下方凹陷处,属任脉经。 ( 6 )颐:口角后,腮的下方。 ( 7 )大迎:穴名。位于下领部咬肌止端的前缘处。 ( 8 )颊车:穴名。位于下领骨角的前上方,均属足阳明胃经。 ( 9 )客主人:上关穴的别名,位于面部颧弓上缘微上方,距耳廓前缘一寸凹陷处,属足少阳胆经。( 10 )气街:气冲穴的别名,位于腹正中线脐下五寸,旁开二寸处,属足阳明胃经。 ( 11 )稗关、伏兔:均为穴名。牌关,位于大腿前外侧,属足阳明胃经。伏兔,位于大腿前外侧,肌肉隆起处。 ( 12 )足附:足背部。 ( 13 )下廉: 《 甲乙 》 、 《 太素 》 均为“下膝”。 ( 14 )洒洒振寒:形容寒栗貌。 ( 15 )颜:指额部。 ( 16 )责响:肠鸣亢进。张介宾注:“责响,肠胃雷鸣也。” ( 17 )肝厥:指循行于足胫部的胃经气血逆乱。箭,小腿。 ( 18 )是主血所生病者:足阳明胃主治血所生病证。因胃为水谷之海,主化生营血。( 19 )温淫:指温热之邪淫沃漫延。 ( 20 )口喝:口角歪斜。 ( 21 )唇脸:口唇部的疙疹。脸,同疹。
【 分析 】本段
一.讨论胃足阳明之脉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虚实寒热辨证,寸口人迎脉诊法及治则。
二.胃足阳明之是动病证候,多为狂证,与 《 素问 · 阳明脉解 》 及 《 素问 · 厥论 》 中“阳明之厥”所描述的证候相类,提示古人认为精神状态异常不仅与心失神明相关,亦与阳明胃病变关系密切,而且其表现多为阳证、实证。故临床治疗狂证常用白虎汤、承气汤而取效,亦正说明这一机理。
三.“是主血所生病者”句主要针对血气生化无源的血虚病证和血热证而言,因“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灵枢 · 决气 》 )。若生化乏源则血虚,若邪人多气多血之乡则易热盛, 《 素问 · 阳明脉解 》 说:“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故而多见血热病证。当然,胃阳明脉主血生病者,并非指主治所有的血病。故此主血所生病的功能,与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之功能并无矛盾之处。
四.在“所生病”的病候中罗列了 14 种病候,这些病候有的与这条经脉循行部位经气逆乱有关,有的与阳明胃的功能障碍有关,均可从胃阳明经脉进行治疗,这正是 《 内经 》 中明确倡导的“异病同治”治疗思想的最好注释。
【 原文 】 505
【 校注 】 (1 )赤白肉际:手足两侧阴阳面分界处。(2)核骨:内侧突起的圆骨,形如果核,故名。
【 分析 】
一.本段阐述脾足太阴之脉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治则及人迎寸口诊脉法。
二.脾足太阴脉的是动病、所生病的证候以脾主运化的功能障碍或减退为主,其中强调“舌本痛”、“舌本强”,说明脾脉与舌本不仅有经脉上的联系,在病理上亦有密切相关。
三.脾气不运,胃气上逆,舌本牵强,运动不利,兼见呕吐、善隐、胃痛等症;脾气阻滞,不通则痛,则舌本痛,食不下,心下急痛诸证层出。由此启发临床,见舌本病变,不必只从肾经经络阻滞分析,还可以从脾之经脉病变辨证。
【 原文 】 506
【 校注 】( 1 )目系:指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又名眼系、目本。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2)锐骨:掌后小指侧的高骨。
【 分析 】
一.本段论述心手少阴之脉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治则及本经的人迎寸口诊脉法。
二.其“是动病”和“所生病”之证候以心经火旺为主,显示心火旺盛,津液受损,经脉气逆而滞的病理。“目黄”者,属于黄疽一类病证,上文脾足太阴之脉亦有黄疽之证。虽然二经均有黄疽出现,但病机可能不相同,此为心火亢盛所致,宜桅子黄连辈苦寒清心以治之;彼可见于脾经湿热,如 《 金匾要略 · 黄疽病脉证并治 》 中所说:“脾色必黄,癖热以行”。宜以桅子柏皮汤、茵陈篙汤治之。合二者以观之,从中可得到“同病异治”的启示。
【 原文 】 507
【 校注 】 ( l )跺:掌后小指侧的高骨。 ( 2 )两筋:应据 《 针灸甲乙经 》 《 太素 》 改为“两骨”。肘后内侧小海穴处。( 3 )肩解:即肩与臂两骨相接处。 ( 4 )目锐毗:目锐毗,即眼外角。毗,眼角。 ( 5 )出夏: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 6 )颔:指腮下。 ( 7 )是主液所生病者:手太阳小肠经脸穴主治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证。因小肠主受盛胃中腐熟后的水谷,再进一步消化和分别清浊,故参与水液代谢,而能主治水液代谢障碍所生之病。
【 分析 】
篇8:内经虛实篇
内经虛实篇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输;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疾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译文
黄帝道:赤痢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痢兼发热的,则死;身寒不发热的,则生。
黄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黄帝道:痢疾而下脓血的怎样?
岐伯说:脉悬绝者死;滑大者生。
黄帝道:痢疾病,身不发热,脉搏也不悬绝,预后如何?
岐伯说:脉搏滑大者生;脉搏悬涩者死。五脏病各以相克的时日而预测死期。
黄帝道:癫疾的预后怎样?
岐伯说:脉来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道:癫脉象虚实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黄帝道: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
岐伯说:脉见实大,病虽长久,可以治愈;假如脉象悬小而坚,病拖长了,那就不可治疗。
黄帝道: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的出来呢?
黄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经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闭藏,人体的阳气也闭藏在内,治病应多用药品,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若痈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迟疑的。痈毒初起,不知他发在何处,摸又摸不出,时有疼痛,此时可针刺手太阴经穴三次,和颈部左右各二次。生腋痈的病人,高热,应该针足少阳经穴五次;针过以后,热仍不退,可折手厥阴心包经穴三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急性的痈肿,筋肉挛缩,随着痈肿的发展而疼痛加剧,痛得厉害,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俞穴。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应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傍三寸的少阴肾于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应针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仑穴各三次。治疗惊风,要针五条经上的穴位,取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太阳的经穴各五次,手少阴通里穴傍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凡诊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粗急发喘逆等病,如肥胖权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凡是郁结不舒,气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大小便不通,都是因为情志骤然激荡,阳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而由于外中风邪,因风邪留恋不去,伏而为热,消烁肌肉,着于肌肉筋骨之间。有的两脚偏跛,是由于风寒湿侵袭而成的疾病。
黄帝道:黄疸、骤然的剧痛、癫疾、劂狂等证,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产生的。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
【《内经》经脉别论篇】相关文章:
1.《内经》论“喘”
2.《内经》养生法则
3.《内经》阅读练习
4.我的时间别论
6.内经的阅读答案
7.内经阴阳学说解读
8.内经教你知健康
10.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别论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