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管仲的小故事

管仲的小故事

2022-11-30 08:13: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玩具大王陈国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管仲的小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管仲的小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管仲的小故事

篇1:管仲的小故事

关于管仲的小故事

管仲“买鹿之谋”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在宰相管仲的辅佐下,把齐国治理得很好,征服了许多曾经割据一方的诸侯国。到后来,只有南方的楚国不听齐国的号令了。齐桓公于是做好了征服楚国的准备。

当时,齐国有好几位将军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率重兵攻打楚国,但是担任宰相的管仲认为不可。他告诫那些将军们:“齐楚两国实力可谓旗鼓相当,两国一旦交战,可能要进行长时间的苦战。而长期陷入战争状态,可能把我们多年来辛苦积累下来的粮草等物资全部耗尽,更别提两个国家要付出多少万人的生命代价了。”

众将军们一听这话,觉得言之有理,于是都不再提请战的.事。但是仗还是要打的呀!

管仲倒是不急,但也没有撒手不管。虽然不再说什么,他却带领大将军们去铸钱作坊看工匠炼铜铸钱,将军们都不知道管仲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几天以后,管仲派出100多名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在齐国,尽管人们一般只把鹿作为肉食资源,但鹿仍然是比较稀缺的资源。而在楚国,鹿则属于大宗特产,只花两枚铜币就能买到一头不错的鹿。

管仲让那些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请大家相互转告,有鹿的赶快来卖。”

楚国的楚成王和大臣闻听此事后,很是兴奋。他们认为齐国将因此而衰落,十多年前就有先例,卫国的卫懿公就是因为过分沉溺于养鹤而亡国了,齐桓公好鹿,不计成本,真可谓蹈卫懿公的覆辙。楚国君臣们那个高兴啊,在宫殿里大吃大喝,就等着齐桓公自伤元气,好坐得其利。

刚开始,齐国商人的采购价是三枚铜币一头鹿,过了10天,采购价涨到五枚铜币一头,再后来,鹿越来越少,管仲让商人把收购鹿的价钱提高到40枚铜币一头。

楚国的老百姓看到一头鹿的价钱竟然和一万斤粮食接近,都不愿意再种田了,纷纷携带猎具到深山老林去捕鹿;连楚国的官兵也有人将兵器换成猎具,纷纷结队上山去捕鹿,

一年后,楚国国库里的铜币堆成了山,但田地却荒芜了,因为捕鹿的人多,种田的人少了呀。最后,楚国自产的粮食根本不够本国消费需要,提着钱根本无粮可买。原因是管仲已向诸国发出号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国进行粮食贸易。齐国是大国,大家都听它的。

这么一来,没用多少时间,楚国军队就人饥马瘦,战斗力大大消弱。管仲见时机已到,号令集合诸国之军,开往楚境。此时的楚成王真正是内外交困,无可奈何,赶忙派大臣前往求和,同意不再割据称强,并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

后来,有人把管仲这次用的计策称为“买鹿之谋”。

鲍叔牙与管仲的故事

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深。

他们两人曾经合伙做过生意,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而是他家里穷呀。”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而且他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这时,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且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的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决辞掉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劝说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国。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

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篇2:管仲齐桓公的故事

管仲得了重病,桓公前去探视,问他说:“仲父的病很严重了,您将用什么话来教诲我呢?”管仲说:“齐国的乡下人有句谚语说道:‘家居的人不用准备外出时车上装载的东西。行路的人不用准备家居时需要埋藏的东西。’现在我将要远离人世了,哪还值得询问?”桓公说:“希望仲父不要谦让。”管仲回答说:“希望君王疏远易牙、竖刁、堂之巫、卫公子启方。”桓公说:“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儿子以满足我的口味,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啊。自己的儿子都忍心煮死,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竖刁自己阉割了自己以便能接近我,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爱自己的身体啊。自己的身体都忍心阉割,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审察死生之理,能驱除鬼降给人的疾病,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鬼降给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守引起的。君王不听任天命,守住精神,却去依靠常之巫,他将因此无所不为了。”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的父亲死了都不敢回去哭丧,这种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热爱自己的父亲啊。父亲死了都忍心不回去奔丧,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说:“好吧。”管仲死后,齐桓公把易牙、竖刁、堂之巫、卫公子启方全都驱逐走了。此后桓公吃饭不香甜,内宫不安定,鬼病四起,朝政混乱。过了三年,桓公说:“仲父不免也太过分了吧?谁说仲父的话都可信呢?”于是又把他们全都召了回来。第二年,桓公病了,常之巫从宫中出来,说:“君主将在某日去世。”易牙、竖刁、堂之巫共同作乱,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人进宫,假称这是桓公的命令。有一个妇人_进入宫内,到了桓公那里。桓公说:“我想吃东西。”妇人说:“我没有地方能弄到吃的。”桓公又说:“我想喝水。”妇人说:“我没有地方能弄到水。”桓公说:“这是什么缘故?”回答说:“宫女回答说:“常之巫从宫中出去说:‘君主将在某日去世。’易牙、竖刁、堂之巫共同作乱,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人进宫,所以没有地方能弄到食品和水。卫公子启方带着四十个书社投降了卫国①。”桓公慨然叹息,流着眼泪说:“唉!圣人所预见到的,难道不是很远吗?如果死者有知,我将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呢?”于是用衣袖蒙住脸,死在寿宫。蛆虫从门缝户爬出,尸体上盖着杨门的门板,三个月没有入棺停丧,九个月没有安葬②。这是齐桓公最后没有听从管仲的话的结果啊。桓公不是轻视灾难而憎恶管子,而是他的智力无从达到预见事物将来的发展变化,不能达到预见事物将来的发展变化,当然就会不接受管仲的忠言,而亲近自己所宠信的那些小人。

篇3:管仲齐桓公的故事

历史上很多名人、很多英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个孝子。那些连自己亲人都不顾的人又怎么能相信他会赤胆忠心呢?管仲帮助公子纠夺权未果,被抓以后,并不自杀。

历史上很多名人、很多英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个孝子。

管仲帮助公子纠夺权未果,被抓以后,并不自杀,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自杀,他说他家还有老母亲要养,他不能死。这并不妨碍以后他帮助公子小白成就霸业。

后来,管仲得了重病,马上就要去世了,这个时候,齐桓公亲自前往探视。管仲看到齐桓公,有话想说但是又似乎不敢说。齐桓公看到管仲左右为难,于是对他说如果有什么不放心的,可以尽管说出来。管仲看到齐桓公态度十分诚恳,于是直言对齐桓公说让他疏远身边的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个人。

齐桓公一听很不理解。他对管仲说道,当年他逃难的时候,易牙把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他作为粮食;竖刁为了能够在他身边侍俸,自阉当太监;而那个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经常帮助他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更是多年跟随,连父亲病故了都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去奔丧。这四个人对他如此忠心耿耿,管仲为什么还要让他疏远这四个人呢?管仲叹了一口气,解释说:“大王可以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可以杀害的话,那么他还害怕杀别人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去残害的话,那么他难道就不敢去残害大王您吗?任何吉凶祸福都是和为人联系在一起的,只要一个人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那么自然会善始善终,也就用不着需要别人来帮助。而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样的人能为国家效忠吗?所以我郑重请求大王能够考虑国家社稷安危,将这四个人驱逐出去。”

等到管仲死后,齐桓公果然按照管仲的提醒,将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人打发出宫。但是自从这四个人出宫以后,齐桓公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连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这样熬了三年,他实在是熬不住了,于是又召这四个人回来。

就在这四个人回来以后的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人看到桓公很快就要死掉了,于是开始堵塞宫门,然后假传命令不许任何人进去。有一个宫女乘人不备,跑到宫里去探望齐桓公。当时齐桓公正在到处寻找食物。宫女便将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导致没有办法提供食物的情况统统告诉了齐桓公。桓公听后,仰天长叹,十分懊悔地说:“如果管仲泉下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他呢?”一说完这话,他就立即用衣袖遮住脸,最后齐桓公被活活饿死了。桓公死后,齐国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儿子都为了王位各自结党营私,互相残杀,而与此同时,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七十天,却没有人收殓,惨不忍睹。

那些连自己亲人都不顾的人又怎么能相信他会赤胆忠心呢?

篇4:高考作文管仲故事介绍

管仲,字夷吾,是春秋战国晚期人物。管仲是一个拥有大才能的人,但是却因为家境贫寒,除了他的好友鲍叔牙对他赏识有加,不断帮助他之外,没有其他人对他认可,其才能也没有办法得以发挥。

在齐襄王统治期间,齐襄王十分的残暴,齐襄王的两个儿子,公子小白以及公子纠为了保命,纷纷外逃。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谋士,而管仲是公子纠的谋士。在逃亡期间,公子纠与管仲在鲁国避难,受到鲁国的尊敬。但是,不久后齐襄王被公孙无知杀死后,公子小白早先一步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并追杀一直与他争夺王位的公子纠。

鲁国得知消息后,派出军队将公子纠以及公子纠的护卫召忽给杀了,将管仲囚禁起来。鲍叔牙知道了管仲还没有被杀,只是被囚禁起来之后,赶紧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齐桓公要想成就霸业,就必须要以管仲为宰相。齐桓公听信了鲍叔牙的谏言,告知鲁国将管仲送回齐国。

在管仲回齐国的前几天,齐桓公斋戒沐浴三天,并且亲自到城门前迎接,与管仲共坐一辆马车,请教治国之道。管仲到齐国后,管仲被封为齐桓公的宰相,为齐国献治国之策,为齐国百姓安定富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保障了齐国国泰民安。并且也为齐桓公的霸业出谋划策,让其他的诸侯国屈服于齐国,使得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名垂千古。

篇5:高考作文管仲故事介绍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二人合伙做点买卖,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的多一些。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接受了。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

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篇6:高考作文管仲故事介绍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他出生于公元前7,他是我国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他也被称为管子。管仲是商人出身,他后来在鲍叔牙的举荐下做了齐桓公的丞相因为他出众的才能使齐国逐渐变得富强,以至于最后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的富强与观众的智谋和才干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管仲也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管仲就是其中之一。对于很多春秋历史的爱好者来说管仲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春秋时期历史人物之一,对于管仲除了他的才学能干和成就之外我们感兴趣的还有他的长相,流传到现在的关于管仲的图片,绝大多数一些春秋时期的画像,从画像中可以看出管仲微胖身材略小。除了画像之外在百度上搜索管仲的图片,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影视作品中演员对管仲的演绎。

对于管仲的研究者来说管仲的形象不是画像和一些影视剧图片可以表现出来的,作为我国春秋时期最著名的一位丞相他的气质和相貌自然不是百度上的几张图片可以表现出来的。如果你也感兴趣管仲的图片的长相和样貌的话可以在网上搜索关于管仲的图片进行相关的了解。

对于历史人物来说我们已经不可能完全复原他的样貌和长相,现在能看到的图片,也只是现代人猜测的结果。但是他们为我们留下来的影响和成就还是存在的是可以直观看到的,所以我们并不因在历史人物的样貌上做研究,而是应该更多的了解他们的作品和成就。

篇7:高考作文管仲故事介绍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管仲之器小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管仲这个人器量很小,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管仲呢?

管仲作为我国春秋时期的名相,他帮助齐桓公成为了春秋霸主,同时也帮助齐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对于齐国来说,管仲为他们国家出谋划策才使得他们国家变得富强了,既然如此,那么作为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最有名望的孔子为什么会觉得“管仲之器小哉”呢?

《论语》记载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这段话充分翻译为:孔子说:“管仲这个人器量真是小啊”问:“管仲知道俭吗?孔子回答:“管仲有三位妻子,怎么会知俭。”问:“管仲懂礼节吗?”孔子就回答:“皇帝门前的门塞他家门前也有,君主用来设宴招待外国使节的酒杯,他家也有,如此说来管仲要是懂礼节的话世上就没有不懂礼的人了。”《论语》中的这一段话表达了孔子认为管仲之器小哉。

无论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哉”是不是正确,管仲的才学能力都是为后人所称道的,在他的帮助下齐国成为春秋霸主也是事实,《论语》中“管仲之器小哉”的评判也无法完全否认管仲。

【管仲的小故事】相关文章:

1.哲理故事:管仲选才

2.寓言小故事

3.德育小故事

4.毛泽东小故事

5.国庆节小故事

6.生活小故事

7.幼儿小故事

8.教学小故事

9.中秋月饼小故事

10.成语小故事

下载word文档
《管仲的小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