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哲理故事:管仲选才

哲理故事:管仲选才

2023-09-03 07:56: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专业扶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哲理故事:管仲选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哲理故事:管仲选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哲理故事:管仲选才

篇1:哲理故事:管仲选才

哲理故事:管仲选才

哲理故事:管仲选才

选贤任能一定要坚持正直原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变了齐国的落后面貌,富国强兵,齐国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由此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过对于怎样选拔人才,齐桓公并没有不十分明确标准。

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其实,养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备料,饮马溜马,调鞍理辔,接驹钉掌,除粪清栏,哪一件事都不是轻松!管仲在一旁见养马人尚在犹豫,便代养马人回答说:“以前我也养过马,依我看,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备用的木料往往有弯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桩的时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弯曲的木料之后紧接着使用弯曲的木料,那些笔直的木料就难以派上用场。相反,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场了。其实,选拔人才同编栅栏选料的道理是一样的,国家在起初选拔肩负重任的人才时,必须慎重行事,从一开始就把握正直的标准,以便今后按这样的标准选贤任能。”

听了管仲的这一番高论,齐桓公深为佩服,确定了以正直作为国家选拔贤才的标准,世代相传。

篇2:管仲与齐桓公哲理故事

管仲与齐桓公哲理故事

领导用人需要雅量,因为你在用人的时候,不是看谁跟你有过节,谁跟你关系最好,而是看谁最有能力,谁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古有齐桓公用管仲,李世民用魏征,这些优秀的领导者大胆起用“仇人”,结果“仇人”帮他们缔造了盛世江山——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jǔ)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会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人与人相处,难免有冲撞、过节、恩怨,最重要的是忘记过去,不计前嫌。如果你与别人闹了点别扭,就寻机报仇,给他小鞋穿,要好好收拾他,其实,你不是在给别人难堪,而是在给自己制造麻烦。你打击了别人,别人如果同样怀恨在心,到最后受伤的还是你自己。

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设法踩你两脚,但是,踩过之后呢?对你有什么好处?宰相肚里能撑船,惟有宽容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

篇3:寓言故事《凤凰选才》

寓言故事《凤凰选才》

凤凰偏爱燕子,想提拔它担任鸟国总管事,又担心众鸟们不服,会在背后妄发评论,说搞“任人唯亲”。经过深思熟虑,凤凰决定在鸟类中进行公平竞争公开选拔,并别出心裁地提出竞选条件:鸟国中谁的体重最轻、体形最具威摄力的,谁就当选。

蜂鸟、鹫鹰都认为自己最符合竞选条件最有资格当选,都积极报名参加。燕子也跟着报了名。

蜂鸟信心十足,首先争着发言:“众所周知,我是鸟国中公认的.体形最小者,当然体重最轻,所以我任鸟国总管事最有资格。”

燕子微微一笑予以驳斥:“体形最小者并不当然体重最轻,鸟国中体重最轻的应当是我,这是有史料证明的——-难道你没听说过‘身轻如燕’这句成语吗?”

蜂鸟想想确有此说,只得无言以对败下阵来。

鹫鹰不甘示弱跟着表白:“要论最具威摄力,森林鸟国中非我莫属,鸟类们见到我个个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我最有资格担任鸟国总管事。”

燕子哈哈大笑反唇相讥:“那只能证明你生性残忍,并不能说明你的体形具有威摄力,只有我才最具资格——-你们谁有见过象我这样随身携带剪刀飞行的?”

鹫鹰看着燕子如剪刀似的尾部张口结舌自愧不如,悻悻退出竟选。

主考官宣布结果:经过公平竞争,燕子胜出。于是,凤凰如愿以偿,名正言顺地提拔燕子当上鸟国总管事,而且还从此获得“公正无私、任人唯贤”的好名声。

篇4:松下选才七招!

●不要去“捡”人才

优秀的人才很难“捡到”,也很难“控制”,最好自己用心去培养,

每一个人都要经过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譬如在运动场上驰骋的健将们,一个个大显身手,但他们之所以有惊人的体能和技术,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严格训练的成果。不只是生理上,甚至在精神方面也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又如,禅宗的戒律非常严格,一般人都吃不消。可是修行很好和尚,却一点也不以为苦,仍然能够处之泰然。所以,只有在人心甘情愿接受严格训练时,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相反的,若一个人有再好的天赋资质,但不肯接受训练,那么他的素质也就将无从发挥。

所以,一个领导者想使自己的部下发挥与生俱来的良好素质,就必须实施严格的训练。但还要留意训练的方法,如果把古时候的训练方法运用到现在,恐怕就会收到反效果。因此,考虑到方法的适用也是领导者的重大责任。

●不景气正是育人好时机

松下幸之助认为,不景气的时候,正是培育人才的大好时机。当然,不景气是不受欢迎的。但若能放开眼来看,可以用人为的力量使景气恢复。但好景背后带来的不景气,东西不好卖,货款难收,公司的经营也陷入困境。但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只是干着急,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最起码这是一个教育员工和强化体制的大好机会。

●寻求70分的人才

依松下幸之助的经验,他说,说实话,人才的雇用以适用公司的程度为好。程度过高,不见得一定有用。当然水准较高的人会认真工作的也不少,可是很多人却会说:“在这种烂公司工作,真倒霉。”如果换成一个普通程度的人,他却会很感激地说:“这个公司蛮不错的”,从而尽心竭力地为公司工作。如此,不是很好吗?所以招募过高水准的人是不适宜的。“适当这两个字很要紧,适当的公司,适当的商店,招募适当的人才,如果认真求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虽说不能达到100分,但达到70分是不成问题的,达到70分,有时候反而会更好。

●不可雇用朋友

想要你的朋友来公司,或者你的朋友要来公司帮忙,最好问问他:“你到我公司来,是否有员工意识?如果有,欢迎你;否则的话,你最好不要进公司来,在外边帮忙就好。”

如果不是事先有的话,他就会成为公司内部的“朋友”,而不是你的员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当彼此的意见对立时,困为你要顾虑到朋友之道,所以本该严肃处理的事情也无法严肃处理了;甚至于你要下决断的时候,他不同意,进而产生对立,

这样的对立,比一般同事的对立更容易涣散人心,影响士气。由于松下幸之助深深感到这种弊害,所以提出了如此忠告。

●如何培养人才

经营者如何培养人才呢?当然有种种具体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确立“企业的目标和经营方针”这样一些基本的原则,也就是必须有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使命感。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方针如果明确,经营者和管理者就能基于这种理念和方针达成有效率的领导;员工也有遵照这种理念和方针判断是非,人才自然容易培养。如果没有经营理念和方针,领导者的政策缺乏一贯性,易于被热情和感情左右,当然不容易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经营者还应该经常向他的员工解释他的经营理念只是纸上文章,那是毫无价值的;必须使他存在于每一位员工心中,融为一体,才会产生效果。因此,利用各种机会向他们反复说明,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要让员工有实际了解经营的机会。也就是说,经营者必须以身作则,借日常作业逐渐启发对员工经营理念的认识。

另外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是,经营者应该充分授权给员工,使其能够在自己的责任和权限内,主动进取、勇于负责。培养人才的目的,不外乎造就经营管理人才,所以,不要只是发号施令,这样只能培养一些只会听从吩咐而工作的庸才,无法激发员工和部属的管理能力。

●最好不要挖墙脚

依松下幸之助的经验,他是从来也不挖墙脚猎头的。挖墙脚可以挖到人才,可是反过来细想,如果你也被挖了墙脚,该作何感想?因此松下幸之助始终反对这种做法。在松理公司的几万人中,当然有辞去另家公司工作自愿来松下公司的,可是公司一向都不去主动挖墙脚的。

●训练人才重在启发独立

事情交给部属,难免针因考虑不周或技巧不够,而造成一些缺憾。在这种情况下,上司总会习惯地指示部属应该如何去做。当然在遇到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上,是绝对有必要给予具体的指示方向或依循的原则。但问题是,如果指示太过详尽,可能使部属养成领事的心理,惟命是从,不肯再动脑筋。一个命令一个动作,这样只是机械地工作着,不但谈不上做事的方法,又怎能培养人才呢?

训练人才,最重要的是人他们多动脑筋,多思考,然后自己计划策略,付诸实行。能独立自主,才能独当一面。一位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启发部属自主的能力,使每个人都能独立作业,而不是变成唯命是从的傀儡。

来源:中国俊才网

篇5:忽必烈慧眼选才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中国,建立了元朝,是一个不输于成吉思汗的杰出帝王,元世祖的杰出不仅体现在他打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还体现在他在用人上能慧眼识才,唯才是用。他把十八岁的安童任命为丞相就是他不重资历,大胆提拔人才的一个例证。

安童是元初“开国四杰”之首的木华黎的孙子,但他的突出并不体现在他的门第上面,而体现在他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成熟和稳重上面。安童十三岁时就因祖父的功劳而被“召入长宿卫,位上百僚之上”。但他一点也不愿意倚仗着祖辈的功劳的荫庇,而是树立大志,勤奋学习。

元世祖与阿里不哥争王位得胜后,拘捕了阿里不哥的党羽千余人,世祖问安童:“朕欲置此等于死地,你以为如何?”安童说:“人各为其主,他们跟随阿里不哥也是身不由己,这由不得他们选择。陛下现在刚刚登上王位,要是因为泄私愤而杀了这些人,那又怎么能让天下人诚心归附呢?”元世祖没料到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竟然说出这样有见识的话来,惊讶地说:“爱卿年纪尚幼,何从知道这番道理?卿言正与朕意合!”从此,元世祖对安童就更加另眼相待了。又过了两年,安童已经十八岁了,元世祖看他处世练达,办事果断,为人稳重,足智多谋,就决定破格提拔他。安童知道后就推辞道:“现在大元虽然安定了三方,但江南尚未归朝廷,臣年少资轻,恐怕四方会因此而轻视朝廷,还请陛下另请高明。”元世祖主意已定,毫不动摇,说:“朕思之熟矣,无从逾卿。”于是,元世祖就把安童提拔为中书右丞相。

安童少年得志,自然会招来不少人的嫉妒。至元五年,有几位权臣想削夺安童的实权,建议设尚书省让阿合马主持,而让安童居三公之位。元世祖把这件事交给大臣们讨论。大臣商挺极力反对:“安童,国之柱石,若为三公,是崇以虚名而实夺其权也,甚不可。”元世祖赞同商挺的意见,维护了安童的地位。

此后,安童一直身居要职,直到四十九岁因病去世,共为元世祖效力三十一年,为元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如果任人只看资历,只看过去的业绩,论资排辈,那就会僵化和凝固,失去朝气勃勃的生命力,从而停止前进的步伐。资格和“学历”这两把尺子,不知道虐杀了古往今来的多少才俊,古人就曾指出:“资格为用人之害。”时至今日,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在选拔干部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以资历来评选人才。这种按个人的外在因素综合出资历大小,辈份高低,再让所有人按“辈”就班,依次提拔的做法会压制真正有才能的人,使他们感到不受重用,而起心另谋高就,这样一来组织中的精华就会流失殆尽。只有唯才是用、不拘资历,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用一个十八的年轻人为丞相,这在大一统的王朝中,甚至是直至今日 ,这也是是绝无仅有的。如果元世祖在用人上按资论辈,非要等到安童三四十岁,甚至更老的时候才能提拔他,那时的安童可能已经锐气全无,才思迟钝,早就与其他的人“同流合污”了,就更别谈什么积极性了,这将是对人才的扼杀。元世祖却抛开这些年龄、官阶、门第、资格 ,只从实际的才能出发,只要他认为安童有丞相之能,就大胆录用,破格提拔,“得一人而天下兴”,为自己的江山社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都以无畏的胆略,把“名节、门第、资历”的选才标准统统抛开,提出挑战性的选才标准―任人为贤。按照这个标准,他们选拔了许多出色的文臣武将,为富国强兵、江山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可见,只要是人才,无论其出身如何卑微,资历如何低浅、年龄如何稚嫩,只要有才,都就当委以重任。那种用“有色眼镜”选才的人,只会使人才外流、人才荒废。

但是资历也不完全是反面的东西,它也有它的好处。一些年轻人可能是有真才实学,可是由于缺乏资历,没有经验,往往在危急的形势下惊慌失措,不能稳定军心,带领大家一起度过难关。就好像赵括和马谡一样,可以纸上谈兵,却没有实战经验,最终惨败而归。而且,让一些年纪一大把的前辈们听着年轻的后辈发号施令,总会使他们不太舒服的。因此,嫉妒、矛盾、斗争就会随之而来,使得内部产生不和谐的音符,组织的凝聚力将会有所下降。就好像几位臣要架空安童一样,这就是内部斗争的体现。

对于企业的领导者来说,年龄、官阶、门第、资格不过是一个人的外在标志,反映不出一个人的实际才能。领导者确实应该以史为鉴,在选才时务必要冲破门第、资历的误区,只要有才智,不管其背景、资格和学历,都可委以重任。让能者先上,大胆提拔能力强、有实干精神的人才,把他们任命到重要的位置上。

领导者还应当尽早提拔有真才实干的年轻人。有才能的人越早提拔对企业越有利,可以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快地成长为既有才能,又有资历的人,为服务更长的时间,带来更大的效益。

但是领导者也要适当任用一些资历较深的人才,尤其是在遇到危急情况到时候,用他们 的资历、经验、权威,来弥补缺年轻人才的不足。但是如果不是高、精、尖的科研单位和从事新技术的企业,领导者不要任用太多资历深、学历高的人员。雇佣太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企业并不见得是好事。毕竟与他们地位、学识相称的职位是有限的,一旦没有合适的职位,他们一定会表示不满,领导得应该知道“小池子养不了大鱼”的道理。管理者既要防止大材小用,又要防止小才大用,还要注意协调好后起之秀与前辈们的关系,使他们融洽相处。(德隆)

来源:中人网

篇6:管仲齐桓公的故事

管仲得了重病,桓公前去探视,问他说:“仲父的病很严重了,您将用什么话来教诲我呢?”管仲说:“齐国的乡下人有句谚语说道:‘家居的人不用准备外出时车上装载的东西。行路的人不用准备家居时需要埋藏的东西。’现在我将要远离人世了,哪还值得询问?”桓公说:“希望仲父不要谦让。”管仲回答说:“希望君王疏远易牙、竖刁、堂之巫、卫公子启方。”桓公说:“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儿子以满足我的口味,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啊。自己的儿子都忍心煮死,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竖刁自己阉割了自己以便能接近我,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爱自己的身体啊。自己的身体都忍心阉割,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审察死生之理,能驱除鬼降给人的疾病,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鬼降给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守引起的。君王不听任天命,守住精神,却去依靠常之巫,他将因此无所不为了。”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的父亲死了都不敢回去哭丧,这种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热爱自己的父亲啊。父亲死了都忍心不回去奔丧,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说:“好吧。”管仲死后,齐桓公把易牙、竖刁、堂之巫、卫公子启方全都驱逐走了。此后桓公吃饭不香甜,内宫不安定,鬼病四起,朝政混乱。过了三年,桓公说:“仲父不免也太过分了吧?谁说仲父的话都可信呢?”于是又把他们全都召了回来。第二年,桓公病了,常之巫从宫中出来,说:“君主将在某日去世。”易牙、竖刁、堂之巫共同作乱,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人进宫,假称这是桓公的命令。有一个妇人_进入宫内,到了桓公那里。桓公说:“我想吃东西。”妇人说:“我没有地方能弄到吃的。”桓公又说:“我想喝水。”妇人说:“我没有地方能弄到水。”桓公说:“这是什么缘故?”回答说:“宫女回答说:“常之巫从宫中出去说:‘君主将在某日去世。’易牙、竖刁、堂之巫共同作乱,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人进宫,所以没有地方能弄到食品和水。卫公子启方带着四十个书社投降了卫国①。”桓公慨然叹息,流着眼泪说:“唉!圣人所预见到的,难道不是很远吗?如果死者有知,我将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呢?”于是用衣袖蒙住脸,死在寿宫。蛆虫从门缝户爬出,尸体上盖着杨门的门板,三个月没有入棺停丧,九个月没有安葬②。这是齐桓公最后没有听从管仲的话的结果啊。桓公不是轻视灾难而憎恶管子,而是他的智力无从达到预见事物将来的发展变化,不能达到预见事物将来的发展变化,当然就会不接受管仲的忠言,而亲近自己所宠信的那些小人。

【哲理故事:管仲选才】相关文章:

1.管仲的小故事

2.专业“伯乐”为企业选才

3.哲理故事:三小时

4.搞笑哲理故事

5.哲理故事:宽容

6.哲理故事:笑对人生

7.心灵哲理故事

8.简短哲理故事

9.哲理故事演讲稿

10.哲理故事集

下载word文档
《哲理故事:管仲选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