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篇》阅读题及答案
“九个冬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治平篇》阅读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治平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分享。
篇1:《治平篇》阅读题及答案
《治平篇》阅读题及答案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玄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 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洪亮吉《治平篇》)
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
视:看
B. 不啻增二十倍焉
啻:仅
C. 闲廛未尽居也
廛:房屋
D.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率:遵循
答案A(比较)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
夫夷以近
B. 即量腹而食
吾尝终日而思矣
C.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方其破荆州
D.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
求人可使报秦者
答案:B 表修饰,地。(A连词,用来,表目的/连词,表并列,又。C代词,其中/代词,他。D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4分)
翻译:对遭到风雨霜露饥寒倒地而死的人到处都是(的现象),有什么奇怪的呢?【得分点:颠踣,跌倒(1分),比比,到处(1分);句意通顺2分)
(2)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4分)
翻译:新开辟的疆土,迁移佃农去居住,赋税繁重的百姓,斟酌过去现在的情况削减一些。(得分点:定语后置(1分),辟,开辟(1分);句意通顺2分)
11.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5分)
答案:第一段提出问题,暗示中心论点(1分),紧接着第二段分析了人口激增的原因(1分),然后第三段论述了人口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1分),最后总结全文,提出中心论点(1分),表明作者的担忧(1分)。
参考译文
人没有不愿意当安定社会的老百姓的,人没有不愿意当长期安定的社会的老百姓的。社会安定一百年以上,可以算长久了。可是说到它的住户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比六十年以前增加了十倍,比一百年以前、比一百多年以前不只增加了二十倍。
试以一个家庭来计算:(他们)高祖、曾祖那时候,有十间屋子,有一顷田地,自己一个人,娶媳妇以后不过才两口人。两个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是富富有余的。以一个男人得三个儿子计算,到儿子这一辈就是父子四个人,(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全家就有八口人,八口人就不能没有雇工帮助,这样就不下十口人了。十个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我知道他们住的仅仅够,吃的也仅仅够。(他们的)儿子又生了孙子,孙子又娶了媳妇,其中体弱年老的有的去世了,可是(全家)也已不下二十多口人了。二十多口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即使算计着饭量来吃饭,量着身长来住宿,我知道它必然不够。由此到了曾孙这一辈,由此到了玄孙这一辈,比高祖、曾祖的时候人口增加已不下五六十倍,这就是高祖、曾祖的时候是一户的人家,传到曾孙、玄孙的时候,不分到十户是不休止的。这其间有人口减少的人家,也就有人丁繁衍的家族,增加的人数也足以和减少的人数相抵。
有人说:“高祖、曾祖的时候,空地还没开垦完,空屋子也没有住满。”可是住户人口不是只增长一倍就停止了,或者只增长三倍五倍就停止了,而是增长十倍二十倍,因此,田地与房屋的数量常处于不足的地位,而住户人口常处于有余的地位。更何况有兼并土地的人家,他一个人占着可容一百人住的屋子,他一户占有一百户的田地,遭到风雨霜露饥寒倒地而死的人到处都是,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呢?
(有人)问:天地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说:水旱疾病之灾,就是天地调剂人口数量的方法。可是,老百姓遭到水旱疾病之灾而死亡的,不过十分之一二。(又有人)问:国君宰相是不是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说:使野外没有闲置的田地,使百姓没有剩余的劳力,新开辟的疆土,迁移佃农去居住,赋税繁重的百姓,斟酌过去现在的情况削减一些,禁止浮华浪费,控制兼并行为,遇到水旱疾病之灾,就打开公仓拿出府库所有的东西来救济,只不过如此而已,这就是国君和宰相调剂人口的方法。
总之,社会长治久安,天地不能不增加人口,可是天地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原本不过这有限的数量;社会安定的时间长了,国君宰相也不能不叫百姓生孩子,可是国君宰相能为百姓考虑到的,也不过上述一些办法。可是一家之中有十个子弟,其中不听教导的常常有一两个,再加上天地广阔,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怎么能全都遵从上面的约束呢?一个人的住房用来供十个人住已经不够了,何况供一百人住呢?一个人的吃的用来供十个人吃已经不够了,何况供一百人吃呢?这就是我为安定社会的老百姓忧虑的原因。
篇2:治平篇・.示例之一.
治平篇・.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本文所论人口问题的重大意义及其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2 重点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表”所列本课须注意理解的实词,复句、归纳一两个虚词的若干用法。
3 着重训练自读,提高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文字比较浅近,后三段虽略有难度,但也只是部分语句。本文又是一篇平实的议/论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接近现代平实议/论文所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熟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1 把训练学生的独立自读能力和掌握若干常用的实词、虚词作为教学重点,论证过程、论证方法、修辞方法只适当点到为止。这些方面的点拨,目的也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疏通课文文意。
2 重视自读的反馈信息。主要方法是朗读检查,难句和难段的译解和词语练习。
3 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结合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简介对照分析,不泛泛而谈。
4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预读全文(包括“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借助工具书,给下边词语释义,加点字
注音:
不啻一顷代谢 繁衍闲廛
颠踣比比调剂 仓廪府库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预习检查解题;讲读第一段;指导自读全文,点明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结合预习检查解题。
具体进程:先指名两个学生分别板书预习时布置的词语解释各5个。与此同时,指名一个学生根据注释①和“预习提示”介绍作者和解题,然后教师点拨、补充。补充完后,再回过头来,订正词语解释。
“不啻(chì)”:不止;“啻”,但(只),仅,止。
“一顷”:百亩为一顷;“顷”,地积单位。
“代谢”:更迭,交替,这里是“凋落”的意思。“代”,也有“更替”的意思(结合解释成语“新陈代谢”。)
“繁衍”:逐渐增多;“衍”,广布,展延。
“闲廛”:见注释。注意“廛”的写法:“广”下是___。
“颠踣(bǒ)”:仆倒;这里指倒毙。参见《〈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注意“踣”的写法。
“比比”:1、处处,到处;2、频频,接连不断。二义任取一义均可。
“调剂”:调整使之合宜。
“仓廪(lǐn)”、仓库,粮仓;“廪”,特指“米仓”。参看《论积贮疏》。
“府库”:古时国家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府”的本义也是这个意义,后来引申为官署的称呼,再引申为对别人住宅的尊称。
关于解题的补充:
要了解这篇文章的重大意义,有必要了解点我国人口的发展情况。据有关资料:从公元前2秦统一中国到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我国人口始终在六千万以下浮动着,即使在汉、唐盛世,也未超过六千万。但从康熙以后,我国人口激增,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已达“三万七百四十六万有奇”,到清末,就号称“四万万同胞”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是这样的:乾隆五十八年,乾隆 皇帝看了前一年的人口统计册,深为人口的激增担忧,对内阁官员说:“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储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田土,亦不啻倍蓰(蓰,五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各省督抚及有牧民之责者,务当随时劝谕,俾皆俭朴成风,惜物力而尽地利,慎勿以奢靡竞,习于怠惰也”。当时作者在乾隆身边任翰林院“编修”之职,听了乾隆的“圣谕”,就写了这篇《治平论》。不用“承平”,而用“治平”名篇,意在表明,在社会安定时代,人口的激增,必然酝酿着社会的大**,这是治理国家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作者的远见卓识,表现在他认为人口激增带来的危机,不是传统儒家的“施仁政”的措施所能解决的',更不是乾隆所提出的“惜物力而尽地利”,崇尚“勤朴”、禁止“奢靡、怠惰”的那套老办法所能解决的。这就突破了两千多年来传统的治国观念,看到了这种新的社会危机的尖锐性,尽管作者当时还不能提出解决的办法,却仍然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发表还早五年,这就更难能可贵了。
二、讲读课文第1段。
讲读这一段的目的是从内容理解和结构掌握上来导路助读。具体进程是:先教师范读,接着指名学生口译,然后提出问题来研讨,并进行点拨。
启发、提问:开篇指出“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后,为什么还要重复一句来强调“治平既久”?这一段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没有?
学生回答后,点拨:重复一句强调“治平既久”,是为了点明讨论人口问题的出发点。因为“治平”虽好,但“治平既久”就会带来人口激增问题。因此作者用“然”字一转,就紧接着阐述这种人口激增的严重情况。从整个这段文字来看,表面上,似乎并没有提出中心论点;实际上已明白无误的暗示出:这种人口激增的情况,必然带来衣食住不敷的严重问题,是值得深为忧虑的社会危机。其所以不明白揭示,一是读者读了这段自然会得出这样的论断,一是留待最后作结论时再点明,以免前后重复。全文最后一句:“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就是全文中心论点的揭示。从这种首尾两段的安排,我们也可看出全文五段的结构思路,即:
第1段:提出问题,暗示中心论点
第2至4段:逐层深入,具体论证
第5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三、指导自读2至4段。
具体进程是:先指名三个学生相继朗读完三段文字,纠正读音;接着宣布以独立自读为主,要求读两遍,每一遍读前作点助读提示;最后指名学生译释三个难句以获得反馈信息,并略作点拨。
关于读音纠正:
“高曾之时”、“自此而曾焉”的“曾”,均读zēng,不读céng;“量腹而食”的“量”,读liàng,计算,不读liáng;“度足而居”的“度”,读duó,计量,不读dǜ。
关于第一遍自读的助读提示:
注意每一段的论证角度:是人口、食住还是解决办法?
注意每一段的论证方法:是“立”还是”驳”?是驳还是设疑论证?
注意论证的过程:是平列还是逐层推进?
关于难句的提问和正确译释:
“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当。”――其中有户口减少的家族,却也有人丁繁衍的家族,形势也足以相抵了。两句的“家”和“族”是互文,均指高祖以来的空族。“即”同“则”,却。“敌”,匹敌;“相敌”,相当,相抵。
“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即便这样),可(田屋)也不过增加一倍就打止了,或增加三倍、五倍就打止了。这句的主语是承上文“隙地”、“闲廛”而言。“然”,转折连词,但也有顺承的作用。
“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对于 受到风雨霜露饥寒的侵袭而倒毙的人到处皆是(的现象),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这是一个主谓倒置的长句,两个“乎”字,前一个,介词,对,对于。后一个,语助词,呢。
关于第二遍自读的助读提示:
先指名学生简答第一遍自读前所提出的三个注意题,略作点拨后出示如下板书助读,并要求学生边自读边思考一个问题,即:后两段的逐层推进,意在说明什么?
第二遍自读的反馈信息检查:
先指名学生简答第二遍自读前所提出的问题。明确:这后两段实际上都在谈解决方法。两段中的前一段是说开辟隙利用闲廛不能解决严重的人口危机;后一段是说天地、君相的调剂之法也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简答:“君、相调剂之法”,作者列举了几项?在表述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尽地利民力、辟土移民、减赋税、禁浮靡、抑兼并、悉府库赈济,共六种办法,都是封建时代的“圣君贤相 ”经常采用的。在表述上,作者采用排偶修辞方法、交替使用四言、六言句式,最后以散句收束,声调铿锵。一气呵成,是一个写得非常精彩的长句,要反复朗读,以体味其行文之妙。
四、指导自读课文第5段。
助读方式:
自读前:教师范读,读后提出如下提示性问题助读:(1)承上总括了哪些内容?(2)补充了什么严重问题?(3)怎样收束全文?
自读两遍后:考查理解的反馈信息。方法是指名学生间答上述三个问题。
点拨:(1)承上三、四段总括天地、君相两方面均无解决方法;(2)补充申说“不率教”子弟和广大“游惰不事者”势必造成社会**;(3)照应开头两段,点明中心论点作结。
五、布置作业。
1 朗读全文一两遍,口译结尾一段。
2 思考:本文在认识上和论证方法上各有什么局限性?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的分析;常用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完成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1、4、5段。主要看朗读的流畅性和节奏、顿挫是否合乎要求。
指名学生口译第5段。正确译释见附录的译文。
二、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的分析。
篇3:治平篇・.示例之二.
治平篇・.示例之二.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布局严谨、立论鲜明,论证步步深入,驳论有理有据的.写作方法及浅显明快的语言。
二、理解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及定语后置句。
三、认识作者关于人口问题见解的积极意义,从而明确.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教学建议
一、多年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师可预先搜集有关文字资料及图片给学生阅读,使学生既看到作者早就提出人口问题的难能可贵,也看到作者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提出解决的办法,只有在今天,才能够提出有效的办法而且收到理想的效果。古今对照,进行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向学生进行一些生动的政策教育。我国当今人口有三大问题:1 人口多;2 提高素质;3 男女人数要大抵相等。
二、课文文字质朴明快,浅显易懂,教学时可让学生在自读、查字典的基础上自译,教师解答难点及提出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教学时数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989年4月14日,我国大陆人口达11亿,我国面积居世界第3位,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14%,人均1亩多地,居世界67位。现在由于各种原因,可耕地以每年5%的速度在递减,即失去1500万亩,中国每年增加的人口却有1500万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以每人每年消费200公斤粮食计算,一年就要多消费粮食30多亿公斤;每人如占用4平方米住宅,就要多建房6000万平方米。这几年,每年新增人口将消费掉20%左右新增国民收入。新增加的社会财富被新增加的人口分配掉,反过来又严重影响资金的积累、生产的投入和生产力的发展。可见,不摆脱人口猛增和经济滞后交替形成的这一怪圈,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展开轻盈而雄健的翅膀腾飞于世界。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17就提出了人口问题,指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则以算术级数增加,因此,人口太多是造成贫困的原因,可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却是依靠战争、瘟疫、饥饿、贫困、繁重劳动来减少人口,这显然是反动的。但人口问题是世界性问题,确实值得重视。洪亮吉的《治平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专论人口问题的文章,写于1793年,比马尔萨斯早了5年,是对人口论研究的一大贡献。
二、研习新课。
1 学习课文第1段。
①翻译。
正音:啻(chì)
词语:治平:社会安定。“治”是“乱”的反义词,“治”就是不乱,太平。“平”,也是太平、安定的`意思。”治平”是个同义复合词,就是“安定”,但它在头两句中的译法稍有不同。在第1句中,译成“安定的社会”(“治平既久”译为“长期安定的社会”),在第2句中,译为“社会安定”。不啻:副词“啻”不单独用,常与“不”、“匪”、“奚”连用,表示不限于某一范围。“不啻”可译为“不仅仅”、“不只”、“不止”等。
②分析理解。
思考:第1句中“人未有不”的两次重复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不就“乐为治平之民”展开论述?
明确:强调了“乐为治平之民”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这是人们经过乱离之世得出的经验之谈。但它不是本文的议论中心,只是提出的铺垫,所以没有就这点展开论述,而是接着提出了一个人们常常忽略的问题,即“治平既久”,人口倍增,提出了议题。作者居安思危,用“然”字一转,把人口激增这个严重问题提到面前,把议论内容集中到他们生活的社会现实中来,使所论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思考:最后一句中的三个“视”字起什么作用?
明确:连用三个“视”字,点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读者的深思。人口激增率如此惊人,不容我们等闲视之。这里,人口递增的数字,令人怵目惊心,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深忧虑问题。这就使我们感到,社会安定固然是大好事,但人口迅猛增长则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2 学习课文第2段。
①翻译。
正音:曾(zēng)
词语:食田一顷(吃一顷地中生产的粮食)
宽(宽宽绰绰)然有余 是(这样,指代上文的八人加上雇工)不下(少于,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十人矣 衰老者或(有的)有代谢(交替,更迭。用于说人事,指人死去)。
度足而居(计算人的身体长短来居住。度,计算,与“量腹而食”的“量”同义。足,下肢,这里借代人身。) 吾以(因。后省一“之”字,当译为“因此”)知其必不敷(够,足)矣 即(表示前的两件事在时间上紧紧相连,有“同时也……”的意思)有丁男繁衍(增多)之族(家族)。 势亦足以相敌(情况也足够抵消减少的。势,情势,情况。敌,匹敌,对等,相抵,相当。)
多义词: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与第1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本段承接第1段,以一家人口几十年的发展史,论证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具体说明了随着社会的安定,人口不断递增,愈演愈烈,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每人平均占有的房屋和粮食相应地迅速减少,生活愈益窘困。
思考:全段意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3层。第1层至“食亦仅仅足也”,用父辈与子辈人口的比较,见出生活资料的丰裕与贫乏。由父辈到子辈,也只不过30年间的事,人口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现在的10人,不正是上段中说的“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么?第2层至”吾以知其必不敷矣”,用父辈和孙辈人口的比较,见出生活资料由原来的丰裕,变成如今的极度贫因。父辈时是2人,孙辈时“不下二十余人”,不正是上段说的“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么?人口增加10倍,生活资料当然就没法维持了。一个“必”字,坚定无疑,说明人口膨胀给生活带来的困难是无法克服的。第3层至段末,用一家九辈人的人口发展变化印证上段的“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二十倍焉”。人口繁衍到如此可怕的地步,怎能不令人忧虑?最后一句是个补笔,有了这个补笔,意思就更周密了。
3 学习课文第3段。
①翻译。
正音:廛(chán) 踣(bó)
词句:或者(有的人。与“或”同义。)
隙地未尽辟(空地没有全部开垦出来。隙:空,空闲。辟:开辟,开发,开垦。) 兼并(吞并。指依仗权势侵占别人的房产田地,并为己有。) 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对于遭受风雨霜露冻饿而倒地死去的人到处都是的现象又奇怪什么呢?何怪: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即“怪何”,奇怪什么。前一个“乎”义同“于”,介词,对,对于。后一个“乎”为语气助词,呢。遭风雨霜露,指流离失所,遭受天灾。颠踣:同义复词,跌倒,仆倒。者:指代人,译为“……的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比比:到处,这里的“比比”等于说“比比皆是”。)
②分析理解。
思考:这段文字用答复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分析人口增加为什么会带来社会生活困难的问题。答复分几个层次?
明确:“或者曰”是一个假设提问,答复分两个层次。第1层指出,这是可能的,但是有限的。人口增长的倍数要比土地、房屋增加的倍数多得多,两者相差悬殊,生活资料的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所以总是会感到人口过剩而生产生活资料不足。这本来就够困难的了,第2层又用“又况”一词,对问题作进一步分析,“兼并之家”的情况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情况,客观上揭露了当时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的残酷现实,人剥削人造成的贫富不均,使社会上不断增长的人口承受更深更重的灾难。早在2前,作者就能提出这样两个敏锐而深刻的问题,是很有见地的。
三、布置作业:
1 复习1、2、3段,预习4、5段。
2 课外收集人口问题资料,加深对人口问题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1 学生朗读翻译1、2、3段。
2 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同义复词:治平颠踣 消落 繁衍 代谢 兼并(前4个)
二、研习新课。
1 学习课文第4段。
①翻译。
正音:君相(xiàng) 种(zhòng)民 廪(lǐng) 赈(zhèn)
词句:酌今昔而减之(斟酌现在和过去的不同情况而减免赋税) 抑其兼并(动词活用为名词,指依仗权势吞并他人田产的行为。) 开仓廪(官家存粮食的仓库)、悉(全部拿出)府库(官家存财物的仓库)以赈(救济)之(他们,指受灾百姓)
定语后置句:“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即“遭水旱疾疫而不幸之民”。“民”是中心词,“遭水旱疾疫而不幸”是后置定语。“疆土之新辟者”即“新辟之疆土”,“新辟”是后置定语。“赋税之繁重者”即“繁重之赋税”,“繁重”是后置定语。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内容可分几层?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本段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明靠自然调济或人力调济,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全段意思可分两层,各用两个“曰”(问和答)相领。第1层中的“不过十之一二矣”强调说明靠自然调济是无济于事的,靠自然灾害来减少人口,这不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办法。第2层是说靠人力调济也是无济于事的。一个“使”字直贯到底,概括了人口调济的五种可能性,即土地劳力的充分利用;移民垦荒,扩大疆土;减轻负担,休养生息;抑制奢浮,防止兼并;水旱灾祸,开仓救济。这些办法显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这段写法与上段相同,
篇4:治平篇・.示例之一.
治平篇・.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本文所论人口问题的重大意义及其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2 重点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表”所列本课须注意理解的实词,复句、归纳一两个虚词的若干用法。
3 着重训练自读,提高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文字比较浅近,后三段虽略有难度,但也只是部分语句。本文又是一篇平实的议论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接近现代平实议论文所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熟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1 把训练学生的独立自读能力和掌握若干常用的实词、虚词作为教学重点,论证过程、论证方法、修辞方法只适当点到为止。这些方面的点拨,目的也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疏通课文文意。
2 重视自读的反馈信息。主要方法是朗读检查,难句和难段的译解和词语练习。
3 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结合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简介对照分析,不泛泛而谈。
4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预读全文(包括“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借助工具书,给下边词语释义,加点字
注音:
不啻 一顷 代谢 繁衍 闲廛
颠踣 比比 调剂 仓廪 府库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预习检查解题;讲读第一段;指导自读全文,点明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结合预习检查解题。
具体进程:先指名两个学生分别板书预习时布置的词语解释各5个。与此同时,指名一个学生根据注释①和“预习提示”介绍作者和解题,然后教师点拨、补充。补充完后,再回过头来,订正词语解释。
“不啻(chì)”:不止;“啻”,但(只),仅,止。
“一顷”:百亩为一顷;“顷”,地积单位。
“代谢”:更迭,交替,这里是“凋落”的意思。“代”,也有“更替”的意思(结合解释成语“新陈代谢”。)
“繁衍”:逐渐增多;“衍”,广布,展延。
“闲廛”:见注释。注意“廛”的写法:“广”下是___。
“颠踣(bǒ)”:仆倒;这里指倒毙。参见《〈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注意“踣”的写法。
“比比”:1、处处,到处;2、频频,接连不断。二义任取一义均可。
“调剂”:调整使之合宜。
“仓廪(lǐn)”、仓库,粮仓;“廪”,特指“米仓”。参看《论积贮疏》。
“府库”:古时国家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府”的本义也是这个意义,后来引申为官署的称呼,再引申为对别人住宅的尊称。
关于解题的补充:
要了解这篇文章的重大意义,有必要了解点我国人口的发展情况。据有关资料:从公元前2秦统一中国到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我国人口始终在六千万以下浮动着,即使在汉、唐盛世,也未超过六千万。但从康熙以后,我国人口激增,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已达“三万七百四十六万有奇”,到清末,就号称“四万万同胞”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是这样的:乾隆五十八年,乾隆 皇帝看了前一年的人口统计册,深为人口的激增担忧,对内阁官员说:“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储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田土,亦不啻倍蓰(蓰,五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各省督抚及有牧民之责者,务当随时劝谕,俾皆俭朴成风,惜物力而尽地利,慎勿以奢靡竞,习于怠惰也”。当时作者在乾隆身边任翰林院“编修”之职,听了乾隆的“圣谕”,就写了这篇《治平论》。不用“承平”,而用“治平”名篇,意在表明,在社会安定时代,人口的激增,必然酝酿着社会的大**,这是治理国家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作者的远见卓识,表现在他认为人口激增带来的危机,不是传统儒家的“施仁政”的措施所能解决的,更不是乾隆所提出的“惜物力而尽地利”,崇尚“勤朴”、禁止“奢靡、怠惰”的那套老办法所能解决的。这就突破了两千多年来传统的治国观念,看到了这种新的社会危机的尖锐性,尽管作者当时还不能提出解决的办法,却仍然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发表还早五年,这就更难能可贵了。
二、讲读课文第1段。
讲读这一段的`目的是从内容理解和结构掌握上来导路助读。具体进程是:先教师范读,接着指名学生口译,然后提出问题来研讨,并进行点拨。
启发、提问:开篇指出“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后,为什么还要重复一句来强调“治平既久”?这一段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没有?
学生回答后,点拨:重复一句强调“治平既久”,是为了点明讨论人口问题的出发点。因为“治平”虽好,但“治平既久”就会带来人口激增问题。因此作者用“然”字一转,就紧接着阐述这种人口激增的严重情况。从整个这段文字来看,表面上,似乎并没有提出中心论点;实际上已明白无误的暗示出:这种人口激增的情况,必然带来衣食住不敷的严重问题,是值得深为忧虑的社会危机。其所以不明白揭示,一是读者读了这段自然会得出这样的论断,一是留待最后作结论时再点明,以免前后重复。全文最后一句:“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就是全文中心论点的揭示。从这种首尾两段的安排,我们也可看出全文五段的结构思路,即:
第1段:提出问题,暗示中心论点
第2至4段:逐层深入,具体论证
第5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三、指导自读2至4段。
具体进程是:先指名三个学生相继朗读完三段文字,纠正读音;接着宣布以独立自读为主,要求读两遍,每一遍读前作点助读提示;最后指名学生译释三个难句以获得反馈信息,并略作点拨。
关于读音纠正:
“高曾之时”、“自此而曾焉”的“曾”,均读zēng,不读céng;“量腹而食”的“量”,读liàng,计算,不读liáng;“度足而居”的“度”,读duó,计量,不读dǜ。
关于第一遍自读的助读提示:
注意每一段的论证角度:是人口、食住还是解决办法?
注意每一段的论证方法:是“立”还是”驳”?是驳还是设疑论证?
注意论证的过程:是平列还是逐层推进?
关于难句的提问和正确译释:
“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当。”――其中有户口减少的家族,却也有人丁繁衍的家族,形势也足以相抵了。两句的“家”和“族”是互文,均指高祖以来的空族。“即”同“则”,却。“敌”,匹敌;“相敌”,相当,相抵。
“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即便这样),可(田屋)也不过增加一倍就
篇5:上册 治平篇・ 示例之一
上册 治平篇・ 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治平篇
教学目的
1 了解本文所论人口问题的重大意义及其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2 重点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表”所列本课须注意理解的实词,复句、归纳一两个虚词的若干用法。
3 着重训练自读,提高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文字比较浅近,后三段虽略有难度,但也只是部分语句。本文又是一篇平实的议论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接近现代平实议论文所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熟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1 把训练学生的独立自读能力和掌握若干常用的实词、虚词作为教学重点,论证过程、论证方法、修辞方法只适当点到为止。这些方面的点拨,目的也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疏通课文文意。
2 重视自读的反馈信息。主要方法是朗读检查,难句和难段的译解和词语练习。
3 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结合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简介对照分析,不泛泛而谈。
4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预读全文(包括“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借助工具书,给下边词语释义,加点字
注音:
不啻一顷代谢 繁衍闲廛
颠踣比比调剂 仓廪府库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预习检查解题;讲读第一段;指导自读全文,点明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结合预习检查解题。
具体进程:先指名两个学生分别板书预习时布置的词语解释各5个。与此同时,指名一个学生根据注释①和“预习提示”介绍作者和解题,然后教师点拨、补充。补充完后,再回过头来,订正词语解释。
“不啻(chì)”:不止;“啻”,但(只),仅,止。
“一顷”:百亩为一顷;“顷”,地积单位。
“代谢”:更迭,交替,这里是“凋落”的意思。“代”,也有“更替”的意思(结合解释成语“新陈代谢”。)
“繁衍”:逐渐增多;“衍”,广布,展延。
“闲廛”:见注释。注意“廛”的写法:“广”下是___。
“颠踣(bǒ)”:仆倒;这里指倒毙。参见《〈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注意“踣”的写法。
“比比”:1、处处,到处;2、频频,接连不断。二义任取一义均可。
“调剂”:调整使之合宜。
“仓廪(lǐn)”、仓库,粮仓;“廪”,特指“米仓”。参看《论积贮疏》。
“府库”:古时国家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府”的本义也是这个意义,后来引申为官署的称呼,再引申为对别人住宅的尊称。
关于解题的补充:
要了解这篇文章的重大意义,有必要了解点我国人口的发展情况。据有关资料: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我国人口始终在六千万以下浮动着,即使在汉、唐盛世,也未超过六千万。但从康熙以后,我国人口激增,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已达“三万七百四十六万有奇”,到清末,就号称“四万万同胞”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是这样的:乾隆五十八年,乾隆 皇帝看了前一年的人口统计册,深为人口的激增担忧,对内阁官员说:“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储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田土,亦不啻倍蓰(蓰,五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各省督抚及有牧民之责者,务当随时劝谕,俾皆俭朴成风,惜物力而尽地利,慎勿以奢靡竞,习于怠惰也”。当时作者在乾隆身边任翰林院“编修”之职,听了乾隆的“圣谕”,就写了这篇《治平论》。不用“承平”,而用“治平”名篇,意在表明,在社会安定时代,人口的激增,必然酝酿着社会的大**,这是治理国家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作者的远见卓识,表现在他认为人口激增带来的危机,不是传统儒家的“施仁政”的措施所能解决的,更不是乾隆所提出的“惜物力而尽地利”,崇尚“勤朴”、禁止“奢靡、怠惰”的`那套老办法所能解决的。这就突破了两千多年来传统的治国观念,看到了这种新的社会危机的尖锐性,尽管作者当时还不能提出解决的办法,却仍然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发表还早五年,这就更难能可贵了。
二、讲读课文第1段。
讲读这一段的目的是从内容理解和结构掌握上来导路助读。具体进程是:先教师范读,接着指名学生口译,然后提出问题来研讨,并进行点拨。
启发、提问:开篇指出“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后,为什么还要重复一句来强调“治平既久”?这一段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没有?
学生回答后,点拨:重复一句强调“治平既久”,是为了点明讨论人口问题的出发点。因为“治平”虽好,但“治平既久”就会带来人口激增问题。因此作者用“然”字一转,就紧接着阐述这种人口激增的严重情况。从整个这段文字来看,表面上,似乎并没有提出中心论点;实际上已明白无误的暗示出:这种人口激增的情况,必然带来衣食住不敷的严重问题,是值得深为忧虑的社会危机。其所以不明白揭示,一是读者读了这段自然会得出这样的论断,一是留待最后作结论时再点明,以免前后重复。全文最后一句:“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就是全文中心论点的揭示。从这种首尾两段的安排,我们也可看出全文五段的结构思路,即:
第1段:提出问题,暗示中心论点
第2至4段:逐层深入,具体论证
第5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三、指导自读2至4段。
具体进程是:先指名三个学生相继朗读完三段文字,纠正读音;接着宣布以独立自读为主,要求读两遍,每一遍读前作点助读提示;最后指名学生译释三个难句以获得反馈信息,并略作点拨。
关于读音纠正:
“高曾之时”、“自此而曾焉”的“曾”,均读zēng,不读céng;“量腹而食”的“量”,读liàng,计算,不读liáng;“度足而居”的“度”,读duó,计量,不读dǜ。
关于第一遍自读的助读提示:
注意每一段的论证角度:是人口、食住还是解决办法?
注意每一段的论证方法:是“立”还是”驳”?是驳还是设疑论证?
注意论证的过程:是平列还是逐层推进?
关于难句的提问和正确译释:
“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当。”――其中有户口减少的家族,却也有人丁繁衍的家族,形势也足以相抵了。两句的“家”和“族”是互文,均指高祖以来的空族。“即”同“则”,却。“敌”,匹敌;“相敌”,相当,相抵。
“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即便这样),可(田屋)也不过增加一倍就打止了,或增加三倍、五倍就打止了。这句的主语是承上文“隙地”、“闲廛”而言。“然”,转折连词,但也有顺承的作用。
“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对于 受到风雨霜露饥寒的侵袭而倒毙的人到处皆是(的现象),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这是一个主谓倒置的长句,两个“乎”字,前一个,介词,对,对于。后一个,语助词,呢。
关于第二遍自读的助读提示:
先指名学生简答第一遍自读前所提出的三个注意题,略作点拨后出示如下板书助读,并要求学生边自读边思考一个问题,即:后两段的逐层推进,意在说明什么?
第二遍自读的反馈信息检查:
先指名学生简答第二遍自读前所提出的问题。明确:这后两段实际上都在谈解决方法。两段中的前一段是说开辟隙利用闲廛不能解决严重的人口危机;后一段是说天地、君相的调剂之法也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简答:“君、相调剂之法”,作者列举了几项?在表述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尽地利民力、辟土移民、减赋税、禁浮靡、抑兼并、悉府库赈济,共六种办法,都是封建时代的“圣君贤相 ”经常采用的。在表述上,作者采用排偶修辞方法、交替使用四言、六言句式,最后以散句收束,声调铿锵。一气呵成,是一个写得非常精彩的长句,要反复朗读,以体味其行文之妙。
四、指导自读课文第5段。
助读方式:
自读前:教师范读,读后提出如下提示性问题助读:(1)承上总括了哪些内容?(2)补充了什么严重问题?(3)怎样收束全文?
自读两遍后:考查理解的反馈信息。方法是指名学生间答上述三个问题。
点拨:(1)承上三、四段总括天地、君相两方面均无解决方法;(2)补充申说“不率教”子弟和广大“游惰不事者”势必造成社会**;(3)照应开头两段,点明中心论点作结。
五、布置作业。
1 朗读全文一两遍,口译结尾一段。
2 思考:本文在认识上和论证方法上各有什么局限性?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的分析;常用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
篇6:亲政篇阅读题附答案
亲政篇阅读题附答案
亲 政 篇
【明】王鏊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①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盖古之外朝也,其北太极门,盖古之正朝也,又北两仪殿,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文德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内殿引见,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注】①路寝:帝王正殿所在。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特视之,谢恩见辞 特:只是,只不过
B.退适路寝听政 适:恰好
C.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 禄:福气
D.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恨:遗憾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状况的一组是( )
①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②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
③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④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⑤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
⑥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中叶,皇帝不过问政事,君臣互相见面,只在皇上临朝的短时间内。上下之间,只不过靠奏章、批答互相关联,针对这一情况,王鏊写了本文上奏皇帝。
B.文章认为,明朝重大朝会在奉天殿,平日朝奏在奉天门,只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以致上下之间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
C.文章提出,希望大臣常问皇帝起居,侍从等轮流回答咨询,各部门有事不易决断的君臣当面讨论解决,群臣上殿陈奏,都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D.文章引经据史,条理分明,尖锐地指出君臣之间间隔不通的危害,切中时弊;提出恢复内朝亲政的办法,希望借此改变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现状。
4.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适:前往)
2. A(③是作者的观点;④是孝宗去世留下的遗憾;⑥是作者的建议。)
3. B(不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而是内朝制度没有恢复,从文中岂非内朝之遗制乎今内朝未复可知。)
4. (1) 上下通气就平安,上下阻隔就不好,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但上下不通气的弊病,没有象近代这样厉害的了。(交泰否甚各1分)
(2) 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地位权势悬殊,正是人们所说的殿堂之上天子比万里还远,即使想进言,也无从说起啊。(无他地势无由言各1分)
(3) 希望皇上远的效法圣祖,近的学习孝宗,完全铲除近代的阻塞隔膜的弊病。(惟法壅隔各1分)
篇7:治平二年五月丁亥阅读理解及答案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7一21题。(18分)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③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 (2)从轼官于凤翔
(3)君立屏间听之 (4)未期年先君没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乡贡进士方之女 蚓无爪牙之利
B.其后轼有所忘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已而果然 有穴窈然
D.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20.妻子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的两类人,一类是 二类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1.第②段作者精心描绘了夫妻日常生活的言谈,请简要概括妻子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7.(4分)(1)嫁 (2)做官 (3)间隙、夹缝、中间 (4)一周年(一整年、满一年)
18.(2分)B
19.(6分)(1)(她)每天用已逝父亲用来告戒我苏轼的话提醒(或告诉)我。(“日”、“所以”、宾语前置) (2)你虽然死了,不过能与我母亲葬在一起,仍然做媳妇,有什么遗憾的.呢?(或:你虽然死了,我这一生有与你结为夫妇这样的幸事,还有什么悲伤的呢?)(“虽”、“没”、固定句式)
20.(2分)一类是见风使舵、投人所好的人;一类是对结交过于轻率的人。
21.(4分)知书达理、敏静娴淑;体贴丈夫;卓见有识。(1点2分,2点3分,3点满分)
篇8:《简单》阅读题及答案
《简单》阅读题及答案
简单
三毛
许多时候,我们早已不去回想,当每一个人来到地球上时,只是一个赤裸的婴儿,除了躯体和灵魂,上苍没有让人类带来什么身外之物。等到有一天,人去了,去的仍是来的样子,空空如也。
曾几何时,我们不再是婴儿,那份记忆也遥远得如同前生。回首看一看,我们普普通通的活了半生,周围已引出了多少牵绊,伸手所及,又有多少带不去的东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
许多人说,身体形式都不重要,境由心造,一念之间可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这是不错的,可是在我们那么复杂拥挤的环境里,你的心灵看见过花吗?只一朵,你看见过吗?我问你的,只是一朵简单的非洲菊,你看见过吗?我甚而不问你玫瑰。
不了,我们不再谈沙和花朵,简单的东西是最不易看见的,那么我们只看看复杂的吧!
唉,连这个,我也不想提笔写了。
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崇拜神童,没有童年的儿童,才进得了那窄门。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总觉得幸福的遥不可企及。不知那朵花啊,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你那么无事忙,当然看不见了。对于复杂的生活,人们怨天怨地,却不肯简化。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往往找到一个美丽的代名词,叫做“深刻”。简单的人,社会也有一个形容词,说他们是笨的。
恰好我又远离了家国。到大西洋的海岛上来过一个笨人的日子,就如过去许多年的日子一样。在这儿,没有大鱼大肉,没有争名夺利,没有过分的情,没有载不动的愁,没有口舌是非,更没有解不开的结。
也许有其他的笨人,比我笨得复杂的,会说:你是幸运的,不是每个人都有一片大西洋的岛屿。唉,你要来吗?你忘了自己窗台上的那朵花了。怎么老是看不见呢?你不带花来,这儿仍是什么也没有的。你又何必来?你的花不在这里,在你的窗,在你心里,不在大西洋啊!
一个生命,不止是有了太阳、空气、水便能安然的生存,那只是最基本的。求生的欲望其实单纯,可是我们是人类,是一种贪得无厌的生物,在解决了饥饿之后,我们要求进步,有了物质的'享受之后,又要求精神的提升,我们追求幸福、快乐、和谐、富有、健康,甚而永生。我们不肯节制,不懂收敛,泛滥情感,复杂生活起居。到头来,“成功”只是“拥有”的代名词。我们变得沉重,因为担负得太多,不敢放下。
其实,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只有聪明的人才看得见。童话里,不是每个人都看见了那件新衣,只除了一个说真话的小孩子。我们不再怀念稻米单纯的丰美,也不认识蔬菜的清香。我们不知四肢是用来活动的,也不明白,穿衣服只是使我们免于受冻。灵魂,在这一切的拘束下,不再明净。感官,退化到只有五种。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感应到其他的人已经麻木的自然现象,其他的人不但不信,而且好笑。
这里,对于一个简单的笨人,是合适的。对不简单的笨人,就不好了。我只是返璞归真,感到的,也只是早晨醒来时没有那么深的计算和迷茫。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我不穿高跟鞋折磨我的脚,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安稳。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选自《三毛全集》,有删减)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第二段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活的久了,身边就会产生很多牵绊,这些东西虽带不走,但也不可或缺,因为缺了它日子便不完整。
B. 人们崇拜神童,作者却认为进得了那窄门的都是没有童年的儿童,可见作者对待神童是心怀怜悯的,她不赞同现在对人的评价方式。
C. 文章末尾两段连用排比,这样写不仅使作者自己的简单生活具体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深化了主题。
D. 作者行文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文中把快乐比作“国王的新衣”,是想告诉我们只有如童话里那个诚实的小孩,让心无尘埃,就再无迷茫。
5.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5分)
6. 文章的标题是“简单”,作者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复杂”,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4. A 从全文作者所推崇的简单生活态度上看,我们身边引出的牵绊是要去除的东西,“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作者用了反语。
5. ①作者认为“你”自己本身就拥有“花”,只是因为比作者“复杂”,心灵对美丽生活视而不见。②对于羡慕大西洋岛屿的“你”,假如不带着简单的心灵,即使来到这里也见不到你想要的。
6. ①在内容,作者写现代的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环境里,粗糙的活着,努力使自己深刻,是为了批判这些无视“美”的生活态度。②在结构上,形成对比,拿复杂的生活状态与作者简单的生活状态做对比,拿贪得无厌的拥有与能少则少的放下作对比。③在艺术效果上,突出主旨,作者对复杂否定的越多,对简单的提倡也就越发明显,这与题目“简单”并不背离。(后面两点可合为一点,每点3分)
篇9:阅读题和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原文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题目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
答: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答:
3、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4、“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答: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答案
1、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2、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
3、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因为他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问也无济于事;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但又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
篇10:阅读题和答案
蜜蜂和蚂蚁阅读答案
人们都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许多采蜜图,诗人写了许多赞蜂诗,甚至连刚会说话的小儿嘴里也会哼唱:“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蚂蚁很忌妒蜜蜂。他心里一直搁着一个疑团: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晚上回窝,我们也晚上回窝,我们干的活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 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翁翁”地飞来采蜜,就抬头气呼呼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啊!”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笑着说:“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的勤劳却是为了人们......”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因此再也不嫉妒蜜蜂了。
1.填空: 蚂蚁嫉妒蜜蜂的是__________,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的是______________,蜜蜂的勤劳是_________,蚂蚁勤劳为的是__________。从中看出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个省略号,第一个表示___________,第二个表示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三个意思相同的词。
4、联系上下文,在“_________________”上补全对话。
5、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什么?
参考答案:
1、蚂蚁嫉妒蜜蜂的是:人们称赞蜜蜂,不称赞蚂蚁。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的是:都是早出晚归而人们只赞美小蜜蜂。蜜蜂的勤劳是人们。蚂蚁勤劳为的是自己_。从中看出为他人服务比为自己服务更能受到他人的尊敬
2、文中两个省略号,第一个表示内容的省略,第二个表示寓意的省略。
3、从文中找出三个意思相同的词。
4、联系上下文,在“我有个问题想问你我们蚂蚁勤劳不勤劳”上补全对话。
5、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什么?只有为他人服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内容简介
膜翅目昆虫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昆虫,其中包括勤劳的小蜜蜂、凶悍的大黄蜂和行色匆匆的小蚂蚁。别看这些昆虫个头小,但是它们对生态平衡和农业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大人物”。
没有蜜蜂访花授粉,许多植物将面临灭绝的危险;没有蚂蚁地下筑巢,土壤将缺少养分,并且不透气。著名的昆虫学家、科学记者萨比娜·斯特格豪斯一考瓦克博士将带领我们走进这神奇的蜂蚁世界,探究这些小昆虫的秘密。她向我们介绍了大量依赖鲜花生存的“居民”,以及总是精诚协作的蚂蚁团队。在一起动手环节中,作者还告诉我们如何主动帮助这些小动物,从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治平篇》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阅读题及答案
6.掌声阅读题及答案
7.雨中阅读题及答案
10.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