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秋暮村居》的阅读理解及赏析
“SNH48宋小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南乡子秋暮村居》的阅读理解及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南乡子秋暮村居》的阅读理解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南乡子秋暮村居》的阅读理解及赏析
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呜鸡,灯火荧荧①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注】①荧荧:灯光闪烁之貌。元吴师道《桐庐夜泊》:“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简析“一路空山万木齐”中“齐”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此词描绘了秋暮时节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通过写红叶,寒溪、空山、万木、山峦参差、烟笼长堤、犬吠、鸡鸣、寒林村舍等意象,(2分)营造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意境,透露出作者的欣喜、恬淡、闲适而又略显孤独的.情感。(2分)
2.答案:齐,布列(整齐)之意。(1分)一路行来,但见空谷寂静,遍山林木整齐布列。(1分)一个“齐”字,写出了木叶尽脱,山林空阔的暮秋山景。境界阔大,很有气势。(2分)
赏析:
南乡子·秋暮村居,是作者纳兰性德缅怀恬静安谧的田园生活所做。此篇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村野田园的风光情趣,读之犹如欣赏一幅优美安详,恬淡静谧的水墨山水画。景象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其中洋溢着诗人陶然欣喜的情致,这在纳兰词中是少见的。
篇2:南乡子·秋暮村居原文及赏析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赏析
该词先叙去“村居”的路上所见:“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这也是《秋暮村居》的第一个画面:它由“红叶”、“寒溪”、“空山”和“万木”构成。接下来是《秋暮村居》的第二个画面,第二个画面形成了三个小层次:
一、“一片烟笼十里陂。”这里“陂”是一个关键词。对这个词,注释者都解释为:“池塘”,或者是“积水,指池塘湖泊”。其实,这一句“望”的是远处,又是在“烟笼”的情境下“望”的,所以眼中的景象不是很分明:有池塘,有水边或者水岸,有山坡或者斜坡。这画面虽然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同时也为下一个层次的推出,提供了极佳的背景。
二、“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这一句整合了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其中,“吠”、“鸣”声把词人从远处拉到了眼前:狗叫声和鸡叫声此起彼伏或者同时并发。但是这“鸡鸣狗吠”(或“鸡犬相闻”),并不是这种现实情状,词人可能更把它当乍一种情趣的寄托,一种精神的追求。
三、“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在“相低昂”而悠悠的“钟梵”声里,目光又投向了“村居”的远山,可能由于那“一片烟”,也可能是视觉的灵动或者思绪的变幻,横着的远山竟然时而“近远”延缩,时而“东西”变换,可是那“在寒林”的人家,柴扉“独掩”,并没有随着远山的变幻而变换。这“东西”是“东方与西方”和“东边与西边”的空间方位,这个远山变幻而柴扉“独掩”层面的画意,令读者明白词人需要的就是“独掩”的与世隔绝那份淡定。
把第二个画面细分为三个层面来抒写,来解读,这是为了抒写、解读的方便,其实这三个层面是有内在的逻辑性的:有次第展开的景随望而布的客观性,情感随景的变换而变幻的主观性,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第一个画面的情感基调是萧瑟、忧愁,而第二个画面则是淡雅、欣赏。这样是为了表达的别致而独特:要去“秋暮村居”就是为了闲适,路上所见却非如愿,是那么的萧瑟、忧愁,这是一变;登楼所望则由迷蒙开始,这是顺承,接着核心的“秋暮村居”图,终于得到了“吠犬杂鸣鸡”的陶式闲适,满足了预期的意愿,这是二变;再是从变幻的`远山到柴扉“独掩”,这是第三变。
全词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村野田园的风光情趣,读之犹如欣赏一幅优美安详,恬淡静谧的水墨山水画。景象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其中洋溢着诗人陶然欣喜的情致,这在纳兰词中是少见的。尤其那点睛一般的双音节词语的巧妙运用更是让全篇风景霎时有了层次。于是一幅极具透视效果的风景画跃然纸上。
创作背景
词人一路行来,空山寂寥,万木萧索,红叶满溪,便登楼眺望,暮色苍茫,有感而发,于是写下这首词,旨在描绘暮秋时节山耙的景象及当时的体验。
篇3:南乡子。秋暮村居阅读答案
【清】|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注】①荧荧:灯光闪烁之貌。元吴师道《桐庐夜泊》:“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
8.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此词描绘了秋暮时节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通过写红叶,寒溪、空山、万木、山峦参差、烟笼长堤、犬吠、鸡鸣、寒林村舍等意象,(2分)营造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意境,透露出作者的欣喜、恬淡、闲适而又略显孤独的情感。(2分) 解析:对本题的回答要抓词中主要的意象,“红叶”说明是秋天,“寒溪”“空山”“万木”“烟笼”“十里陂”“吠犬”“鸣鸡”“灯火”,描绘出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山水田园景色;情感可通过“满”“空”“迷”等词语,再结合词的意境以及作者常识来理解。
【思路点拨】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上题中的“寒溪”“空山”“吠犬”“鸣鸡”“灯火”等。
9.简析“一路空山万木齐”中“齐”字的妙处。(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重点考查炼字。
【答案解析】齐,布列(整齐)之意。(1分)一路行来,但见空谷寂静,遍山林木整齐布列。(1分)一个“齐”字,写出了木叶尽脱,山林空阔的暮秋山景。境界阔大,很有气势。(2分) 解析:先根据词理解“齐”在此句的具体含义“布列(整齐)”,再说说本句的意思,最后说效果即可。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篇4:南乡子.秋暮村居诗句理解赏析附答案
南乡子.秋暮村居诗句理解赏析附答案
南乡子。秋暮村居
【清】|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注】①荧荧:灯光闪烁之貌。元吴师道《桐庐夜泊》: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简析一路空山万木齐中齐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3、(1)此词描绘了秋暮时节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通过写红叶,寒溪、空山、万木、山峦参差、烟笼长堤、犬吠、鸡鸣、寒林村舍等意象,(2分)营造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意境,透露出作者的欣喜、恬淡、闲适而又略显孤独的情感。(2分)
【 解析】:对本题的回答要抓词中主要的意象,红叶说明是秋天,寒溪空山万木烟笼十里陂吠犬鸣鸡灯火,描绘出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山水田园景色;情感可通过满空迷等词语,再结合词的意境以及作者常识来理解。
(2)】齐,布列(整齐)之意。(1分)一路行来,但见空谷寂静,遍山林木整齐布列。(1分)一个齐字,写出了木叶尽脱,山林空阔的暮秋山景。境界阔大,很有气势。(2分)
【 解析】:先根据词理解齐在此句的.具体含义布列(整齐),再说说本句的意思,最后说效果即可。
赏析
此篇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村野田园的风光情趣,读之犹如欣赏一幅优美安详,恬淡静谧的水墨山水画。景象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其中洋溢着诗人陶然欣喜的情致,这在纳兰词中是少见的。
篇5:《甘草子·秋暮》赏析
原文: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赏析
这首《甘草子》是一篇绝妙的闺情词,属小令词。
上片写女主人公池上凭阑的孤寂情景。秋天本易触动寂寥之情,何况“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比喻贴切,句中“乱”字亦下得极好,它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色,间接地,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紧接着,以顶针格写出“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两句。词连而境移,可见女主人公池上阑边移时未去,从雨打衰荷直到雨霁月升。雨来时池上已无鸳鸯,“冷彻鸳鸯浦”即有冷漠空寂感,不仅是雨后天气转冷而已,这对女主人公之所以愁闷是一有力的暗示。
过片“池上凭阑愁无侣”一句收束上意,点明愁因。“奈此个、单栖情绪”则推进一层,写孤眠之苦,场景也由池上转入屋内。此词妙结尾二句别开生面,写出新意:“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荷塘月下,轩窗之内,一个不眠的女子独自调弄鹦鹉,自是一幅绝妙仕女图。而画图难足的,是那女子教鹦鹉念的“言语”,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实为婉曲含蓄。鸟语之后,反添一种凄凉,因鸟语之戏不过是自我安慰,又岂能真正遗志空虚。
《金粟词话》云:“柳耆卿‘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花间》之丽句也。”是说柳永此词的尾句,类花间派,语辞艳丽,各是异彩,如“真珠”、“月华”、“鸳鸯”、“金笼”、“鹦鹉”等皆具辞彩。然不同的是环境的华美不能掩盖人物心境的空虚,这样写恰有反衬的妙用。
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生平
家庭出生
永于雍熙四年(987)生于京东西路济州任城县,淳化元年(990)至淳化三年(992),柳永父柳宜通判全州,按照宋代官制,不许携带家眷前往。柳宜无奈将妻子与儿子柳永带回福建崇安老家,请其继母也就是柳永的继祖母虞氏代养,直到至道元年(995)才又回到汴京。所以四至九岁时的柳永是在故里崇安度过其童年时代的,此后柳永终身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崇安。《建宁府志》中录的那首写在崇安中峰寺的《中峰寺》诗,就出于童年柳永之手,也可称之为神童了。
柳永系崇安五夫里(今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上梅乡茶景村)人,那里兴植荷花,他家前是一片偌大的白蕖之象,钟灵毓秀之山水,养育汲乃更塑造了柳永洒脱飘溢的人生情怀和浮世苦短,何来云归的经世之观,故柳永一出家门,便没再回来,那个美丽的家乡,那蕖白荷只能留在他心于四方的纯粹思念中。
仕途坎坷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著有《乐章集》。柳永的父亲(柳宜)、叔叔(柳宣)、哥哥(三接、三复)、儿子(柳涚)、侄子(柳淇)都是进士。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奉旨填词
永中了科举,不曾想到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一句惹了皇帝,丢了官职。众所周知,进士是要皇帝御笔批准的,然而这词一日传到了宋仁宗耳朵里,宋仁宗很生气,便把柳永的名字从中榜名单中抹去,笑骂:“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落榜后,柳永自称:“奉旨填词。”奉旨填词,何等潇洒!
感情之事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流浪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余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他屯田员外郎,圣谕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从此,专出入名妓花楼,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他也乐得漫游名妓之家以填词为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篇6:《城东早春》《村居》的阅读理解及对比赏析
《城东早春》《村居》的阅读理解及对比赏析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杨巨源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一)对比或反衬。诗歌的一、二句点明早春清新的特点,描写了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蕴含了诗人的欢悦和赞美之情;诗歌的三、四句,“若待”两字一转,用繁花似锦、芳春的稼丽景色、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来反衬早春的“清景”,表达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借景抒情。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稼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2.两首诗都写到“春”,这两处“春”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案:杨诗描写了一幅早春图。写出了早春清新的特点。描写了早春时,柳叶新萌的美好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高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道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赞美和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赏析】
《城东早春》:首句,写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清”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第二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才”“半”二字,暗示“早”;“半未匀”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三、四句,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这两句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村居》:描写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翻译
《城东早春》:城东春色清静幽美,绿柳的叶子黄绿相间。如果等到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刻,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都是赏花的人。
《村居》:早春二月生机勃勃,草长莺飞;堤岸上杨柳依依,云烟缭绕。孩子们很早就放学回家了,连忙趁着东风放飞风筝。
篇7:黄庭坚《南乡子》阅读题及赏析
(1)词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3分)
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1分)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1分),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1分)。(手法 1分。作用2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1、在短笛前加主语“我”,2、注解一即是暗示,3、“诸将”“独倚楼”等都可以引导读者。
2、有据注释一说(1)表现黄庭坚壮志未酬、怀才不遇,这是脱离诗歌的分析。A、手法除了对比外,还可以答反衬(衬托)。但答了拟人、借景抒情的不得分。 B、第一题的情感方面:凡是答了悲愤、孤独、哀愁一类情感的给 1 分,但答了壮志未酬、思乡、年华易逝的不给分。
(2)本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4 分)
①诸将在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②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象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
③词人举杯劝酒,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词人兴致勃发,插花于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豁达乐观)。
(任答两点,答对一点得2分)
除了原答案的情感外,答到下列情感的也给两分:悲愤、孤独、哀愁一类情感;壮志未酬;时光易逝,年华易老。“复杂”一词看似复杂,结合具体诗句可以逐一得到解释。
篇8:黄庭坚《南乡子》阅读题及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词中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雨坎坷,表达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对功名富贵予以鄙弃,抒发了纵酒颓放、笑傲人世的旷达之情。
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作者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一边冷眼旁观,沉醉音乐之中。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词借助笛声与歌声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悠长深远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蕴含于这不言之中,自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倚楼”用唐赵嘏《长安秋望》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正切本词写重九登高远望之意。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休休”,算了吧,还有什么可说呢!即使是象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而“金络头”,用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既切戏马台之马,又照应开头说封侯的“诸将”。作受受佛老思想的浸润,人生观中有着消极虚无的一面,随着政治上的连遭打击,这种思想时有流露。这里表现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但更为含蓄深婉。
下片遂转而为开朗达观。词人举杯劝酒:“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一作“酒似今秋胜去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酿。以功名之虚无,对美酒之可爱,本于晋人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之语(见《世说新语。仕诞》)。古人咏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黄花,作者沿用此法,却又翻出新意。他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词人老兴勃发,插花于头,而花却笑他偌大年纪还要簪花自娱。其造语则是脱胎于苏轼的两句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词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跃然纸上,他并不因处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觉得秋光和美酒都与去年不殊,表现出开朗豁达的胸襟。
这首词“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从遣词造句到意境格调都体现出诗的特点。这首词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风格豪放中有峭健。
篇9:黄庭坚《南乡子》阅读题及赏析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人。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明始震。知太和县,改鄂州。旋贬涪州别驾,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复除名,编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庭坚自代,其词有“瓌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音前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节录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传)
庭坚词行世者,有毛氏汲古阁宋六十家词本山谷词,朱氏强村丛书本山谷琴趣外篇。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宋本山谷琴趣外篇,为强村本所从出。
他和苏轼是好友。见《核舟记》:“苏、黄共阅一手卷。”
【《南乡子秋暮村居》的阅读理解及赏析】相关文章:
1.南乡子原文及赏析
6.海子《秋》及赏析
10.《天净沙秋》原文及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