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遥望那来自远方的宁静散文

遥望那来自远方的宁静散文

2022-10-02 08:29: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EALz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遥望那来自远方的宁静散文,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遥望那来自远方的宁静散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遥望那来自远方的宁静散文

篇1:遥望那来自远方的宁静散文

遥望那来自远方的宁静散文

夜,渐渐深了。一片寂静,静得只能听到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一滴,两滴,只剩冰凉。

望着窗外,透过昏暗的灯光我模糊地看见了下落的雨滴,朦朦胧胧。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三滴,四滴,只剩雨下落的声音。

不觉,听到一丝忽明忽暗的琴声,来自远方,我探头遥望。却突然消失了,那声音。怅然若失,恍惚间,我只身来到了那个我期盼已久的地方。五滴,六滴,只剩宁静。

清晰,渐明,渐暗。七滴,八滴,九滴……

我一直幻想着有这样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纯净到透明。空气是那么清新,河水是那么澄澈,没有纷争,没有烦恼。我希望每天早上起来看到的是那东升的太阳,傍晚看到的是太阳划过天空的痕迹,晚上看到的是布满星星的夜空。静静地享受着这山间清风与水中明月,细细地体味着这一切。

山间有一小屋,屋内有诗,有词。有时候,想找一个这样的地方,脱离一切世俗,就一个人静静地想着,看着。这是我一直幻想的宁静,没想到,今夜,我竟来到了这个地方。

如幻如梦,我又听见了这琴音,曼妙如此。高山流水,和着雨滴,竟是此般韵味。我静静地体味着着一切,滴答答滴,琴音不绝如缕。但却油然而生一种恐惧,我害怕这是梦境,会一瞬即逝。

随风而走,漫步在这个灵动的小巷,找寻那悠远的琴音。踏着青石板,走过这雨巷,忽而看见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就像戴望舒笔先生笔下描写的那样,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我想找到她,可惜却在烟雨蒙蒙中消散,只留叹息的`声音。

忽而到了桃林深处,似真似幻,像是先贤笔下描绘的桃花源一般,屋舍俨然,落英缤纷,花儿上只留下了雨的痕迹,那晶莹剔透的雨珠让落红更显夺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看到了我自己,在那落红身上的雨珠,我听见雨珠破碎的声音,是泪滴,待我转头过来,却又只是看到了一个决绝的背影,听到了落寞的叹息。

渐而,雨,停了。只剩下最后的水滴声,一滴,两滴,三滴……

篇2:遥望那株雪莲散文

遥望那株雪莲散文

雪莲,是一种生长在高寒地带的植物。复杂变换的气候与特殊的地理环境俱不能改变它娇艳的形态、冰清玉洁的品格!遥望那株雪莲,遥望有雪莲般品性的你——

你,是有着特殊的家庭环境:母亲是回民女,父亲是汉人。回族人的风俗礼节太繁琐,你的父亲尊重你母亲,家里都按着回族习俗过日子。你是父母的乖乖女,为了母亲的某种意愿,你甚至由着母亲给你包办婚姻!

有人说:没有父母祝福的婚姻将是不幸的婚姻。而你父亲对你的祝福却预示着你的婚姻将是一场失败的婚姻。结婚的那一天,你父亲偷偷躲在一边流泪,他不看好你嗜酒如狂的新郎官,之所以走到今天你出嫁,都是为了不违拗你的母亲!

结婚,生子,就像人生一程不变的规律,你这样走过那些日子。你想要的生活,也许夫唱妇随就够了,也许一家人围坐一起其乐融融就满足了。只可惜,他不是你期待中的幸福源泉,婚后的他逐渐原形毕露,逐渐的“五毒”俱全!你伤心过,规劝过。那些流泪的日夜里,还有他那些变态的举动,你对他彻底失望了!你无条件的放弃了那段痛苦的婚姻,儿子被他留下,你带着女儿走出了那个不幸的樊笼。

有首歌曲是这么唱的:儿是娘的全部,娘是儿的全部,没有了娘儿就不幸福!

那一天,遍体鳞伤的儿子找到你哭个不停,说后妈要打死他!你愤怒了,你抄起菜刀去找那个泼女人理论!泼女人被你的菜刀吓住了,拜托自己的弟弟和你讲和,你除了要回自己的儿子没有其它条件,他们答应了你。天晚了,你拖着疲惫的'双腿向家里走去,远远的你看到儿子木木的站在屋门前,那神情是那样的无助!你再也顾不上疲惫,跑过去紧紧搂住了儿子,嘴里不停地喃喃:儿子,儿子,妈妈再也不让你回去那个家了,妈妈会养你长大,妈妈会保护你长大!儿子哭了,你也哭了,初上的月光恬淡的沐浴着你们母子,泪水啊你尽管自由流淌!

儿子在后妈那里受惊吓,经常出现抑郁和梦呓。为了让儿子摆脱心理阴影,你辞掉了几份兼职,用母爱一点一滴的为儿子疗伤。有爱心浇灌,幼苗才会茁壮。儿子脸上绽开了笑颜,而你,已是满眼泪光!悲欢岁月里,会有谁把你放在自己心上?

哦,有的有的!有个他,一直在关注着你,一直在想尽办法走近你。好多时候,你也不忍心拒绝好意让人家难堪,只是儿子的同学告诉你一句话:你儿子说也许我的妈妈很快就不要我了!你震撼了!儿啊,除了你妈妈谁也不要!妈妈要看着你长大!妈妈不会离开你!

你果断的拒绝了他,理由只有一个:我要等儿子长大!

有时候,有个问题总困扰着我:女人,为谁而活?家破了,有孩子,难道养孩子都是做母亲的义务和责任吗?女人就不能丢弃孩子自由飞翔吗?有没有纯粹的为自己而活的女人?孩子幼小,就等他长大;孩子长大,就等他成家;孩子成家,就等着看孩子的孩子。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让你放心的放手,什么时候你才会纯粹的为自己而活?

你说:离婚十几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由飞翔。时下,放纵身心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物了,而我不会放纵自己的,说我冷也好,说我傲也罢,我只做干净的女人。

干净的女人!忽地,我眼前出现了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图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矣!

好像水中荷莲,不!你更像是雪莲,静静的守着一方冰洁!

想到了雪莲,曾记得谁讲过,雪莲需要3---5年的生长期才会开花,这种生长特性是不是也很符合你的情形呢?雪莲在孕育着一季芳菲,等候有缘的人来将她捧在手心,你呢?

夜深人静的此刻,遥望那株雪莲,遥望雪莲般冰洁的你,我不禁由衷祈祷:但愿你有缘的人儿,带上他对爱情的虔诚、忠诚、真诚,带上他满腔的热忱早日飞到你身边,早日把你捧在手掌心!

篇3:初中散文:远方的那片宁静

初中散文:远方的那片宁静

蔚蓝的天空上,白云飘飘,清晨的阳光为白云镀上一层金黄色的边框,像童话世界般不可思议。青青的草原上,布满了好些绿树和花儿。只是,几处角落的小草开始枯萎,让人感觉有些美中不足。

远方那片宁静,你没有世间的那片热闹,只是偶尔有几声叫声,却也无伤大雅。你没有世间的那片险恶,只是偶尔会有几块石头绊倒人们的脚,却并没有什么生命危险。你没有世间的'人情冷暖,只是偶尔会有些争执,却不会牢记在心。你没有世间的那些复杂画面,只是偶尔几处角落有点复杂,却只要简简单单几笔就完工了。

远方那片宁静,你知道吗?太阳总是用它身上的光芒照射在你身上,让你感到温暖。云朵总是用它庞大的身躯,为你遮挡强烈的阳光,让你不感到那么热。风总是轻轻地抚摸着你,让你感到凉爽。雨露总是在你身上轻轻地跳着,让你受到它的滋润。

远方的那片宁静啊!你可曾知道,我总会站在某处凝望你,希望什么时候,我能来到你身边。你可曾知道,我总是像守护神似的守护在你身边,不让任何人破坏你那片宁静。你可曾知道,你的宁静是多么让人喜欢。

远方那片宁静,它遥不可及却又无处不在,它美中不足却又让人向往。看看你的身边,多看几眼,或许你会发现,那片宁静就在离你最近的地方。

篇4:那远方的云散文

那远方的云散文

南方的城,秋日里有着明媚的阳光,有瓦蓝的天空,有绵延起伏的青山,有远方的云在这里驻足。

青山伟岸却有舒缓而温柔的曲线,在那极远处伸出有力的双臂,将湛蓝干净的天空拥入怀中。宁静的午后,远方的白云像缓缓游动的鱼群一样,以一种安详的姿态从天边路过,却又像是贪恋这里的温暖,迟迟不肯挪动脚步。

恋家的鸽群总是不肯飞太远,在天空画个圆圈后又落回楼台上,享受着那温暖的阳光。

视线穿过带着铁锈的栅栏,可以看到少许光秃秃的凤凰树和大片的常青树,既有隐藏在绿色缝隙中如同棋盘似的田地,又有点点白色的`楼房和细高细高的塔吊。头上的高架线如简单的五线谱一样穿向远方的天际。

午后的景不曾变化,总以为是时间过的慢,未曾走远,恍然间却早已是夕阳临首,倦鸟归巢。原来是心走的太慢,总在贪恋午后的时光。

但,即使是夕阳也是壮美的格外浓烈,不是辉煌落尽,更似极尽升华,好像挂在远方天边的白云,飘去却又归来;好像离家的人儿对故乡的思念,随时光淡去却又渐浓,不舍不弃;好像对梦想的追逐,随人生前行飞驰却又蹒跚,魂牵梦绕。

远方的云从来不曾离开,那是因为我们从远方归来;远方的云从来不曾归来,那是因为我们总是追寻梦想;远方的云从来不曾消散,那是因为我们终究思念家乡――那可以安放漂泊的灵魂的港湾。

篇5:一通来自远方的电话散文

一通来自远方的电话散文

礼拜二,又是一个热情如火的下午,如同往常,我正在办公室电脑前熟练敲击着快被我蹂躏坏的键盘,兢兢业业处理公司日常事务,有时候对自己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敬佩得五体投地,所以殃及键盘都“危在旦夕”,随时“慷慨就义”被换掉。

这时身边手机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我瞟了一眼来电显示,立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秒接起电话,各位读者一定以为是我老板来电,我才这么快速接电话,错,错,,大错特错,我像是那种阿谀奉承巴结老板的人吗?

让我揭开谜底吧,她芳名肖燕,一位拥有三个小孩的'贤妻良母,当时她老公和大女儿在中国,她怀着老二义无反顾奔赴美国,独自一人挑起养家糊口的重责大任同时完成大学学分并顺利毕业,轻描淡写一句话却省略了她经历过的难于想象的艰辛 ,我们是在洛杉矶读大学时相识,相知最后成为推心置腹无话不说的知己。

前几年她先生和大女儿也移民来美,她终于苦尽甘来和家人团聚,不久又喜获老三,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恋恋不舍离开洛杉矶,举家搬迁外州,许久音信全无,我估计或许人生地不熟,需要时间适应环境及稳定工作和小孩,那个电话就是我这位同学兼知己打来的。

接起电话,她性格一如既往,还是干脆利落,直爽大方,没有任何客套的寒暄,没有虚假的问候,单刀直入赤裸裸的直白赞美我在微信上发表的文章,我差点招架不住,急忙谦虚一下说,“哪里,哪里,只是随笔拾趣,增添生活情趣罢了”,可是她不容我半点客套不依不饶,还是不客气直截了当称赞我,感觉如果不接受她的诚心实意的赞美,我就太虚情假意了,于是我不得已说服自己承认她的说法,接着我们聊及一些今后的规划和发展,她信誓旦旦一定会帮助我早日摆脱老板的束缚,早日过上我梦寐以求的闲云野鹤般生活,我是何德何能,能遇到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贵人啊!

挂完电话,情不自禁油然而生的情感让多情善感的我竟然眼泪在眼眶打转,我急忙微信感谢她,她也回复到,就算远距离,我们也不要断了联系,我深有同感使劲点点头,回复她,“虽隔千里之外,时间流逝,这些在我们深厚友谊面前会脆弱得烟消云散,起不到阻隔,只要我们心心相印,时常挂念对方,一起努力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

真正的友情,珍藏于心,一见如故,清淡如茶,拥有这份友情,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篇6:遥望,故乡那弯弯的月亮散文

遥望,故乡那弯弯的月亮散文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每当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仿佛心中也充满了莫名的惆怅和淡淡的忧伤。据说作词曲的李海鹰是坐在自己家里一边看电视,一边很随意地写出来的。而对于离开故乡的人来说,聆听这首带有乡土气息,朴实而优美的旋律,仿佛看到了夜空、弯月、小桥、流水,那静谧安详的意境,就好象回到了故乡那美丽而古朴的村庄。而那些尘封的往事,有关童年的记忆闸门也便悄悄地打开了。

小时候,每年的寒暑假,母亲总是要把我送到三十多里路远的姨妈家去,一是让我走走亲戚锻炼我的胆识。二是我经常欺负妹妹,把我们分开一段时间也可以增长感情。三是交给姨妈放心自己也少操心。我有三个姨妈,最难忘的是在二姨家的那些日子。二姨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出了县城下了山坡,沿着那弯弯曲曲围绕着山川的河流旁边的石板路一直往前走,再穿过几块水田埂,就可以看到二姨家那绿树掩映下的灰瓦了,屋后是青翠的山丘,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延绵至山巅,特别是有月亮的夜晚,饱含了无限的`诗情画意,也留下了童年的几多遐想,静如诗,美如画,还有记忆里那延绵不绝的情意。

二姨家里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分别叫华哥,富哥。大概是希望他们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吧。大的姐姐很能干,第二个姐姐是领养的孤儿,小的一个姐姐是哑巴,不过聪明伶俐,只有二姨不厌其烦地和她交流,打着只有她们才懂得的手势。姨夫是乡村理发的,平时都靠种地为生。二姨是个性格开朗心地善良的人,有空还乐意给青年男女帮忙牵红线,所以衣兜里经常有喜糖瓜子什么的,每次一回来总是轻轻地先叫我过去,在我脸上响亮地亲几下,然后再笑呵呵地把东西给我。吃饭的时候,别人都吃玉米稀饭,只有我吃的是干饭,而且还是放了油盐的。我曾经在二姨做饭时去观察过,原来是在玉米饭和锅盖之间加了一蒸笼,单独蒸了一碗大米饭。每次吃饭时我都能感觉到哥哥姐姐那羡慕的目光在我碗里穿梭,但是谁也没有说什么。我知道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一碗白米饭对于我家来说是很平常的,可是在普通的二姨家里,对于哥哥姐姐来说是多么的奢侈。

虽然二姨对我特别优待,哥哥姐姐并没有因此排斥我,而且对我很友好。想到自己对爱哭的妹妹那般横行霸道,心中不免有些惭愧。记得有一次,我在一颗核桃树下仰望他们用竹竿去敲打核桃,突然一颗核桃不偏不斜正好落在了我的头上,其实并不是很痛,我便大声地哭起来。这时,二姨飞快地跑过来,刚好看到拿着竹竿的哑巴姐姐,抢过来就是一阵追打,她便委屈地哭着跑了,也没有半点怪我的意思。还有一次,我看到菜园旁边一颗树上绕了很多根藤叶菜,我知道那菜可以做汤和下面条吃,于是爬到树上把那些菜叶全部都摘光了,这时富哥看到一地的菜叶,急忙蹲在地上去捡拾,并催促我快下来。然后自己先跑回去了,等我回去的时候,我看到二姨拿着扫帚正气愤地打在富哥的身上,说那菜要吃好多天的,谁叫你全部摘掉呢?当我怯怯地说是我的时候,二姨这才停手,当然一点也没有责怪我。随后我看到二姨轻轻地撩开富哥的衣服,查看有没有伤口,满眼的怜爱。还有那些月儿弯弯星光满天的夏夜,在二姨家的院子里,总是会有人轮流着为我摇蒲扇驱赶蚊子,给我讲开心的故事。

后来我稍微大一些,就不愿意去二姨家了。即使难得去一次,二姨依然还是那般热情,依然要在我脸上亲一下,叛逆的我就会嘟着嘴用手狠狠地擦拭以示反感,二姨还是呵呵地笑。再后来,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即使几年才去看一次,也是匆匆地当天就走了。离开故乡这么多年,也只能从电话里了解一些情况,二姨也日渐苍老,如今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但是她从没忘记过关注我的消息。姨夫去世的早,两个哥哥分别住在自己的新居,二姨就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老屋。她在孤老之年不顾儿子的反对,还执意收养了一位遗弃在路边的女孩,抱回来好不容易才养活,现在女孩已经结婚了。或许是二姨喜欢多管闲事,让家人对她都不理解。

这几年,二姨有些老年痴呆症,去年夏天去母亲家走错了路,母亲找了两三个小时才在另外一个村找到。就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二姨又不幸摔倒在自己家后面那条美丽的山路上,那是她走了几十年的小路,家人找到她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可怜的二姨一个人在山路上冻了一个晚上。小路到处杂草丛生荆棘密布,现在的乡村水泥路都到家门口,很少有人走路了,可是二姨还保持着那过去的习惯。二姨的腿摔断了,去医院住了一个星期,不知道为什么就回家了,而且腿断了却没有接上。如果是钱的问题,现在的农村医保都可以报销百分之九十。如果是照顾的问题,谁又没有这份责任呢?在我记忆里,小时候那些善良纯朴的哥哥姐姐都是怎么想的呢?现在的生活富足了,可是有些心灵却并不富足。现在乡村文化层次提高了,可有些思想却依然贫穷。不是说好人一生平安吗?二姨一辈子只为别人着想,想不到晚年生活却是那么的凄凉。

母亲说,你年底回来怕是见不着你二姨了,她身体虚弱得就只剩皮包骨头了,长期的营养不良加上照顾不周到,只怕是熬不到这个春节来临了。听到这里,我只觉得心好疼好疼!却是帮不了任何的忙,哪怕给她递上一杯白开水!在匆匆的岁月里,淡忘了很多事,也淡忘了很多人。可是,那偏僻的小山村一直住在我记忆深处始终青翠盈然,二姨那亲切开朗的笑容也始终一路伴随着我。拨通了电话,叫一声二姨,我泪如雨下。生活有太多的无奈,这个时候,我却在千里之外。放下电话,茫然望着窗外,不想说话,任热泪肆无忌惮地奔涌着释放心中的酸楚。

是谁说的,生命是一首歌,月圆是诗,月缺是画。可今夜,我遥望,那一轮弯弯的月亮,冷冷地挂在遥远的夜空,惨白地照在今天的无奈世俗里,照在二姨家屋后美丽的山间小路上,默默地承载着人世的寂寞与忧伤。顿时,我的心也充满了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因那弯弯的忧伤,早已穿透了我的胸膛。

篇7:难忘那远方的故乡散文

难忘那远方的故乡散文

有时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她会对着被雨水填到满满的一个空空的天空,静静地流泪。

内向的她安静地以一个漂游者的心态去面对异乡的寒冷。灰墨色的天空掠过的发污的白鸽,暗淡的红花旁黑色的树干光秃秃地站立着——仿佛一切都带着沉郁的伤感。而陪衬这一切的,便是浸泡着天地的湿冷——她最害怕的异乡的孤独寂寞下的寒冷。

离开故乡,独自在诺大的校园里,独自在异乡的天空下,她双手冰冷地绕着操场跑步取暖。汗流浃背时,她伸出双手抓住的,却依旧是满满的寒冷。回到宿舍,翻着行李箱,才知道,尽管抱着那么重的行李出门,足以御寒的衣服却并没有几件。

披上衣服,裹着的身体,的确是暖了,捂着的胸口,却依旧是冷的……

拿起手机。“该死,又没电了!”她轻轻插上了充电器,看着小屏幕上的电量从满格下降到零格,又从零格上升为满格。很规矩很平常的律动,好像,她与故乡,与远方。她必须为着理想冲向他的远方,又不得不为着灵魂归还她的故乡。一条路,来来往往,她的奔波的车轨,写满了寂寞与苍凉。

“嘟——嘟——”手机的荧幕上,闪动着父亲的电话号码。

“爸。”她轻轻地开了口。“孩子,周末……回来吗?”父亲带着烟味的.语言悠悠地传了出来。她想了想,“不回去了,下周一,要进行期末考!”父亲有些失落地应了一句“哦!”

挂断了电话,掖紧了被角,一个人静静地哭。真的,好像回去。可是,要是考砸了还怎么回得去?

爬起。她背着似乎永远都背不完的英语单词,写着似乎永远都写不完的语文作文,解着似乎永远解不了的几何代数,追着似乎永远追不到的远方,想着似乎永远想不尽的故乡,忍着似乎永远忍不下的寒冷,流着似乎永远流不尽的泪水……

熄灯的铃声被悠悠地拉响!

放下了笔,收起习题,她苦苦地看着她高度近视的眼睛看不到的四壁,默默地盖上了被子……

黑暗掺着寒冷的夜里,风喧响着,如同一种难解的呻吟。她的眼里流出的不是水,而是冰。心里淌着的,也是冰。故乡在冰上走着,迈着趔趄的步子,跌跌撞撞。远方也在冰上走着,迈着伪装昂扬的步子,一样的跌跌撞撞……

纠结在对故乡的想念,对远方的向往的满是学习的习题的青春,在宿舍里,那个孤单地读书的女孩的眼神里,停住,不走……

篇8:七月烦躁中的那一抹宁静经典散文

七月烦躁中的那一抹宁静经典散文

七月的夏天,一个雨水泛滥的季节,一个烦燥不安的季节。

同事们敲击键盘的嗒嗒声、打印机的咔咔声,电话的吵闹声,依然挡不住那暴雨的吼叫。天空灰蒙蒙的,就像被扣了一个大黑锅一般,压抑的人躁动不安。

不知为何,只要有夏雨的来访,好友的心情上便多了好多忧伤的文字,点点滴滴,久而久之,便汇成了一条哀伤的长河,在心海泛滥。原来,七月也是一个哀伤的季节。

停下敲打键盘的手,透过玻璃窗,静静的望向窗外,蓦地发现金属杆上有一排排的亮晶晶的东西,闪闪发光,昏暗的天因有了它的存在,也好像有了光彩,有了生机。仔细斟酌,原来竟是一滴滴的水珠。好漂亮的水珠,嫣然就像一颗颗的钻石,熠熠夺目。狂风暴雨中还能造就如此的美景,实属难得。

七月也是一个忙碌的季节,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不停地往前奔跑。头脑聪慧的人会懂得把握机遇,思考技巧,坐上小车,油门一踩,嗖的一下就到了终点,整理整理衣服,抬头看看天空,开心一笑。老实纯朴的人,则一步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前跑,跑累了,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来歇歇脚,歇够了,再接着跑,天黑了,终于到了终点,可气喘嘘嘘,终于支撑不住,倒在冰凉的`水泥地上。

人的贪恋谁也无法给一个极限,但我知道,贪恋的尽头是一个悬崖,跌下去,会粉身碎骨。喧闹的都市,躁动的季节,只要我心中存有那抹宁静,我则是这个季节,最开心的人。手捧一杯咖啡,看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想做的事,烦恼、躁动、哀伤都跟我无关,七月,便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篇9:酱豆那坛来自母亲的味道散文

酱豆那坛来自母亲的味道散文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开播,就收到了无数人的好评。在各种电视娱乐节目和各种电视剧泛滥的时代,一部关于国人食物的纪录片却能如此热播,似乎有点儿让人一下子转不过弯来。然而等我们将整部纪录片看完后,我们才恍然大悟,里面所呈现的各种美食固然是镜头所纪录的主角,然而在它的前后却始终有一条主线在贯穿:那就是关于故乡和父母!摄影师们用镜头纪录下来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道美食,始终圈定在某一个地域,离不开属于它的那一片乡土以及依然固守在那片乡土上的已经开始变得苍老的父母。在这个迁徙与融合的时代,怀揣着各种梦想的年轻人从乡下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不管在这些陌生的城市里他们是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他们都毅然在滚滚车流与闪烁的霓虹灯中努力前行。只有当夜深人静或是逢年过节时,一丝淡淡的乡愁才会默然涌上心头,那里有他们的故乡,那里有他们的爹娘。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最最想念的东西永远是来自母亲所做的某一饭菜的味道。

当某天我看到《舌尖上的中国II》中的某一集的时候,里面竟然出现了做酱豆的内容,那熟悉的情节竟一下将我引回到故乡,想起母亲做酱豆的情形。那镜头所记录的内容不正是我童年时母亲曾经做过的事情吗?于是我更加怀念那种只有母亲才能带给我们的关于食物的味道。想起那美味的酱豆,想起劳碌却智慧的父母,想起贫穷却依然曾带给我们无限快乐时光的童年。

母亲是做酱豆的好手。她做酱豆的过程,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那就是关于食物发酵与细菌培养的生物科技。而那时对于尚不具备任何生物化学等知识尚是孩童的我们来说,怎么就将了一盆圆滚滚的豆子经过一系列制作而变成美味的一坛酱豆,那简直就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那时普遍都穷,虽说是农民,在一年中的很多时候却是吃不起菜的。于是勤劳智慧的母亲便会将自己地里所生产出来的黄豆在盛夏时节给我们制作成一坛酱豆,以备日后无菜时下饭所用。母亲做酱豆的手艺并没有在我们这一辈中得到发扬光大,因为我们的日子都慢慢好起来,一年四季都能吃得起菜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学着做酱豆给我们的孩子当菜吃,于是母亲做酱豆的手艺在我们这一代便失传了。好在由于小时候母亲做酱豆时因为好奇我常在旁边看,耳濡目染之下,我还能记得当时制作的一些细节,现在在这里将它记录下来,也算是对母亲味道的一种纪录与纪念吧。

做酱豆一定要选在盛夏时节,也就是家乡所说的伏历天,一是因为天热易于煮熟的豆子发酵,二是只有那时才有当季的西瓜。原料就是黄豆和西瓜。母亲用自家地里所产的黄豆做原料,一一细细挑捡,去掉石子、土粒,捡去干瘪、虫咬及个别坏豆,这个过程没有丝毫马虎。这也是整个制作酱豆的过程中我们小孩子唯一能帮忙搭手的环节,帮着母亲挑捡豆子仅此而已。精细选捡后,母亲将豆子下锅煮熟,一粒粒小小的黄豆便被煮熟膨胀成指肚大小,色黄而饱满诱人,捞出锅的'过程中总免不了被我们几个小馋猫偷吃,母亲也乐得看见我们吃得开心的样子。煮熟的豆子出锅后趁湿便要撒上炒熟的面粉,然后手动掺裹均匀,使得每一粒豆子都包裹上面衣,然后放在铺有纸张的筛子或木盒盘内,上面铺盖上已经准备好的从地里割来的蒿子草,目的是为了盖上后容易起热发酵,让霉菌生长得更好。三伏天湿热高温,几天霉菌便能长好,原来象蚕宝宝一样裹着白色外衣的黄豆,这时就象是一个个青灰毛虫,浑身长满了长长的青灰菌丝。待这些浑身青灰的豆子干透后,母亲就会将发酵好的豆子收集起来,来回搓动,去掉霉菌形成的菌丝毛毛,这样整个豆子的发酵便完成了。

完成了豆子的发酵,接下来便是要准备一只完全熟透并开始变娄(音Lou,指瓜类过于成熟后将要变质的时候)的西瓜,这项任务就完全放在父亲的身上,因为父亲有一项挑西瓜的绝活,要脆来脆,要沙来沙,绝对的保熟保甜。在豆子将要发酵好的时日,父亲便会早早挑买好一只又大又沙的西瓜,放在家中阴凉的角落里将它放娄。豆子发酵好了,瓜也就放娄了,这时将盛放酱豆用的陶瓷坛子洗净晒干,便可将发酵过的豆子与一勺勺挖出的娄瓜一起放入坛内,加上盐,调和料,然后搅拌均匀。一切妥当后,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封口。这个封口尤为关键,是保证成酱的最根本条件。口密封得严,才能保证后绪发酵的顺利完成,也防止各种外界虫子细菌等对酱体的干扰。母亲先用一种结实的草纸盖在坛口,然后用糨糊把坛口与草纸接触的部分完全粘贴封好,连续这样几层,然后再用塑料布封好捆扎结实。完成这些后,母亲便会将这酱豆坛子放在灶台上火口的旁边,保证能够连续不间断受热,还要在日后放置过程中不时转动,以便坛子各处都能受热。那时我们不懂生物发酵这些基本原理,以为酱豆是被火慢慢烘熟的。现在结合学到的生物知识才知道,母亲那样做是为了提高发酵温度,以便有益菌在里面更好更快充分分裂繁殖。这样缓慢却充分的加温转动发酵一个月后,一缸鲜亮透着酱红色光泽的酱豆便做好了。揭开坛口,母亲用干净未沾过任何油污的勺子舀出两勺,倒入已经烹了葱蒜的油锅中,来回翻炒几遍,那种夹杂着葱蒜香味与特有的酱香味便扑鼻而来。炒熟后倒入备好的白瓷碗里,那红的酱汁,绿的葱花,白的蒜末,黑的瓜籽仁便成了极妙的颜色组合,诱人垂涎欲滴。我们几个小毛头便会争了拿自己手中的馒头去沾那诱人的酱豆,那种被油炒过的酱类特有的复合味道,和着新蒸馒头的清香,在小小的口腔中便完美的释放出来,直达你的内心深处。而最为美妙的感觉却是来自酱中的那些发着黑珍珠般光泽的瓜籽,偶尔一颗被沾入口中,我们便会用舌头与牙齿巧妙配合,将它嗑开,吐出瓜子皮,小小的籽仁被牙齿咀嚼,带有酱香的瓜子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因为瓜子的少,籽仁的小,味道的好,吃起来便显得更加珍惜,让它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也就更长,以便让味蕾细胞充分的分解品味它。这小小的瓜子仁也几乎就成了整个酱豆的点睛之作。

看了纪录片中播出的那位山东母亲制作酱豆的方法之后,虽说感觉上和母亲做酱豆的方法基本相同,但我总觉得母亲做酱豆的方法更为睿智。他们那个地方放瓜时是用的好瓜,甚至只削了西瓜外层青皮的部分,大块切了放入酱缸中,这导致酱做好后盛出的酱里还有成块的瓜瓤出现。而母亲因为用的是娄瓜,发酵也更均匀充分,成酱后,酱汁与豆瓣浑然一体,酱体粘稠,色泽更好。如今出来的年头久了,虽也曾在超市买过海天牌豆瓣酱来吃,但总觉得它少了些什么东西在里面,那粘稠是增稠剂起的作用,那味道更是各种调料及化学原料加上防腐剂勾兑出的味道,少了那种特有的浓郁酱香味。于是便更加地怀念母亲做的西瓜豆瓣酱了。看了纪录片后,竟忽然有了想吃酱豆的冲动,急急的打电话给故乡的母亲,问她现在天气能不能做酱豆,以备我七月份回家时吃。母亲知道我将要回家的消息自是高兴的,毕竟又有两年没有回故乡了。但她说酱豆却是吃不上的,现在只能把豆子煮好发酵晾干给你收好,因为现在家里都不用煤火了,灶台都是冷的,豆子与西瓜放进酱缸后没法充分发酵。母亲说银川的太阳毒,她给我准备好发酵晾干的豆子后,告诉我制作的方法和所要加的调味料,带回银川后你们自己封好在太阳光下充分晒着发酵。还说那边的压砂瓜又甜又沙,太阳光又强又充足,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吃。我也只好期待有了母亲的指导,不久以后自己能做出一缸好酱吧。等到以后孩子长大了回忆起来,那酱豆怕是要变成属于父亲的味道了!

对于我们这些常年身在异乡,或已经定居或是依然在打拼漂泊的人来说,虽然在不觉中我们身上已经慢慢开始烙上一些属于城市或是异乡的印记,但在骨子里,我们永远都属于那片生养了自己的故土。于是,当我们看到《舌尖上的中国》时,我们的内心深处那一丝乡愁便在不觉中被唤醒,开始怀念家乡的味道,怀念只有母亲才能带给我们的那某一种特有的食物的味道,那是属于中国的食物味道,更是中国人深扎在故土中却看不见的那条根。

【遥望那来自远方的宁静散文】相关文章:

1.遥望远方诗歌

2.一通来自远方的电话散文

3.来自远方的一封信

4.难忘那远方的故乡散文

5.寻求宁静散文

6.宁静优美散文

7.遥望那片海散文

8.来自远方的一本书作文

9.来自远方的巧克力作文

10.那宁静的夜晚作文

下载word文档
《遥望那来自远方的宁静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