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对工具栏的限制
“万水千山总是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Excel对工具栏的限制,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Excel对工具栏的限制,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Excel对工具栏的限制
如果想在Excel 中创建一个工具栏,应注意下面的一些工具栏限制,下面具体介绍Excel2007工具栏限制问题
(1)不能够自由浮动;
(2)总是显示在加载项选项卡自定义工具栏组中;
(3)Excel会忽略一些CommandBar的属性和方法;
创建工具栏的代码:
这里的代码假定有一个带有两个名为Macro1和Macro2宏的工作簿,并且在该工作簿打开时创建这个工具栏,在关闭该工作簿时删除这个工具栏,
注意,与Ribbon定制不同,不管当前是哪个工作簿,自定义工具栏者是可见的。
在ThisWorkbook代码模块中,输入下面的过程。第一个过程为在打开工作簿时调用创建工具栏的过程,第二个过程为在关闭工作簿时调用删除工具栏的过程。
Private Sub Workbook_Open
Call CreateToolbar
End SubPrivate
Sub Workbook_BeforeClose(Cancel As Boolean)
Call DeleteToolbar
End Sub 过程CreateToolbar的代码如下:
Const TOOLBARNAME As String = “我的工具栏”
Sub CreateToolbar()
Dim TBar As CommandBar
Dim Btn As CommandBarButton
'如果存在则删除已存在的工具栏
On Error Resume Next
CommandBars(TOOLBARNAME).Delete
On Error GoTo 0
'创建工具栏
Set TBar = CommandBars.Add
With TBar
.Name = TOOLBARNAME
.Visible = True
End With
'添加按钮
Set Btn = TBar.Controls.Add(Type:=msoControlButton)
With Btn
.FaceId = 300
.
.Caption = “这里是Macro1的提示”
End With
'添加另一个按钮
Set Btn = TBar.Controls.Add(Type:=msoControlButton)
With Btn
.FaceId = 25
.
.Caption = “这里是Macro2的提示”
End With
End Sub
代码中使用了一个模块级的常量TOOLBARNAME,用来存储工具栏的名称,并用于这两个过程中,
如果已存在具有相同名字的工具栏,则该过程先删除该工具栏。这样将会避免企图创建与已存在的工具栏有相同名称的工具栏时,产生错误。
通过使用CommandBars对象的Add方法来创建该工具栏,使用Controls对象的Add方法来添加两个按钮,每个按钮都有三个属性:
FaceID:确定显示在按钮中的图像的数字。
OnAction:在单击按钮时执行的宏。
Caption:鼠标指针悬浮在按钮上时显示的屏幕提示。
技巧:不仅可以设置FaceID属性,还可以设置Picture属性,使用任何的imageMso图像。例如,下面的语句晶粒示一个绿色的勾号:
PLAIN TEXT
Visual Basic:
.Picture = Application.CommandBars.GetImageMso _
(“AcceptInvitation”, 16, 16) 关于imageMso图像的更多信息,请参见“定制RibbonX”。
在关闭工作簿时,触发Workbook_BeforeClose事件过程,调用过程DeleteToolbar:
Sub DeleteToolbar()
On Error Resume Next
CommandBars(TOOLBARNAME).Delete
On Error GoTo 0
End Sub
篇2:Excel2007教程:对中老式工具栏的限制
如果想在Excel 2007中创建一个工具栏,应注意下面的一些限制:
(1)不能够自由浮动;
(2)总是显示在加载项选项卡自定义工具栏组中;
(3)Excel会忽略一些CommandBar的属性和方法;
创建工具栏的代码:
这里的代码假定有一个带有两个名为Macro1和Macro2宏的工作簿,并且在该工作簿打开时创建这个工具栏,在关闭该工作簿时删除这个工具栏,
注意,与Ribbon定制不同,不管当前是哪个工作簿,自定义工具栏者是可见的。
在ThisWorkbook代码模块中,输入下面的过程。第一个过程为在打开工作簿时调用创建工具栏的过程,第二个过程为在关闭工作簿时调用删除工具栏的过程。
PrivateSubWorkbook_Open()
CallCreateToolbar
EndSubPrivate
SubWorkbook_BeforeClose(CancelAsBoolean)
CallDeleteToolbar
EndSub过程CreateToolbar的代码如下:
ConstTOOLBARNAMEAsString=我的工具栏
SubCreateToolbar()
DimTBarAsCommandBar
DimBtnAsCommandBarButton
'如果存在则删除已存在的工具栏
OnErrorResumeNext
CommandBars(TOOLBARNAME).Delete
OnErrorGoTo0
'创建工具栏
SetTBar=CommandBars.Add
WithTBar
.Name=TOOLBARNAME
.Visible=True
EndWith
'添加按钮
SetBtn=TBar.Controls.Add(Type:=msoControlButton)
WithBtn
.FaceId=300
.
.Caption=这里是Macro1的提示
EndWith
'添加另一个按钮
SetBtn=TBar.Controls.Add(Type:=msoControlButton)
WithBtn
.FaceId=25
.
.Caption=这里是Macro2的提示
EndWith
EndSub
代码中使用了一个模块级的常量TOOLBARNAME,用来存储工具栏的名称,并用于这两个过程中,
如果已存在具有相同名字的工具栏,则该过程先删除该工具栏。这样将会避免企图创建与已存在的工具栏有相同名称的工具栏时,产生错误。
通过使用CommandBars对象的Add方法来创建该工具栏,使用Controls对象的Add方法来添加两个按钮,每个按钮都有三个属性:
FaceID:确定显示在按钮中的图像的数字。
OnAction:在单击按钮时执行的宏。
Caption:鼠标指针悬浮在按钮上时显示的屏幕提示。
技巧:不仅可以设置FaceID属性,还可以设置Picture属性,使用任何的imageMso图像。例如,下面的语句晶粒示一个绿色的勾号: PLAINTEXT
VisualBasic:
.Picture=Application.CommandBars.GetImageMso_
(AcceptInvitation,16,16) 关于imageMso图像的更多信息,请参见定制RibbonX。
在关闭工作簿时,触发Workbook_BeforeClose事件过程,调用过程DeleteToolbar: SubDeleteToolbar()
OnErrorResumeNext
CommandBars(TOOLBARNAME).Delete
OnErrorGoTo0
EndSub
篇3:Excel中老式工具栏的限制
如果想在Excel 2007中创建一个工具栏,应注意下面的一些限制:
(1)不能够自由浮动
(2)总是显示在加载项选项卡自定义工具栏组中
(3)Excel会忽略一些CommandBar的属性和方法
创建工具栏的代码
这里的代码假定有一个带有两个名为Macro1和Macro2宏的工作簿,并且在该工作簿打开时创建这个工具栏,在关闭该工作簿时删除这个工具栏,
注意,与Ribbon定制不同,不管当前是哪个工作簿,自定义工具栏者是可见的。
在ThisWorkbook代码模块中,输入下面的过程。第一个过程为在打开工作簿时调用创建工具栏的过程,第二个过程为在关闭工作簿时调用删除工具栏的过程。
Private Sub Workbook_Open
Call CreateToolbar
End SubPrivate
Sub Workbook_BeforeClose(Cancel As Boolean)
Call DeleteToolbar
End Sub 过程CreateToolbar的代码如下:
Const TOOLBARNAME As String = “我的工具栏”
Sub CreateToolbar()
Dim TBar As CommandBar
Dim Btn As CommandBarButton
'如果存在则删除已存在的工具栏
On Error Resume Next
CommandBars(TOOLBARNAME).Delete
On Error GoTo 0
'创建工具栏
Set TBar = CommandBars.Add
With TBar
.Name = TOOLBARNAME
.Visible = True
End With
'添加按钮
Set Btn = TBar.Controls.Add(Type:=msoControlButton)
With Btn
.FaceId = 300
.
.Caption = “这里是Macro1的提示”
End With
'添加另一个按钮
Set Btn = TBar.Controls.Add(Type:=msoControlButton)
With Btn
.FaceId = 25
.
.Caption = “这里是Macro2的提示”
End With
End Sub
图1显示了带有这两个按钮的工具栏,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分享到 代码中使用了一个模块级的常量TOOLBARNAME,用来存储工具栏的名称,并用于这两个过程中。
如果已存在具有相同名字的工具栏,则该过程先删除该工具栏。这样将会避免企图创建与已存在的工具栏有相同名称的工具栏时,产生错误。
通过使用CommandBars对象的Add方法来创建该工具栏,使用Controls对象的Add方法来添加两个按钮,每个按钮都有三个属性:
FaceID:确定显示在按钮中的图像的数字。
OnAction:在单击按钮时执行的宏。
Caption:鼠标指针悬浮在按钮上时显示的屏幕提示。
技巧:不仅可以设置FaceID属性,还可以设置Picture属性,使用任何的imageMso图像。例如,下面的语句晶粒示一个绿色的勾号:
PLAIN TEXT
Visual Basic:
.Picture = Application.CommandBars.GetImageMso _
(“AcceptInvitation”, 16, 16)
关于imageMso图像的更多信息,请参见“定制RibbonX”。
在关闭工作簿时,触发Workbook_BeforeClose事件过程,调用过程DeleteToolbar:
Sub DeleteToolbar()
On Error Resume Next
CommandBars(TOOLBARNAME).Delete
On Error GoTo 0
End Sub
上一页 1 2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分享到
篇4:美国移民局对学生签证加强限制
美国移民局对学生签证加强限制
美国移民归化局8日宣布,新出台的签证政策将加强对学生签证的限制,规定赴美深造的外国人必须持有学生签证。另外,移民局还计划将短期赴美访问的期限由原来的6个月缩减至30天。
移民局的.官员表示,有关学生签证的新规定将立即生效,任何赴美学习的外国学生必须持有学生签证,否则各学校不能接受其入学。美国移民局以前的政策规定,任何持有赴美签证的外国人都可以在美国逗留期间上学,并可以在美国上学期间申请学生签证。移民局表示,对学生签证的新规定将有利于美国官方在申请人进入美国之前查清其是否安全。
移民局新出台的政策还规定,商务签证或旅游签证的持有人只有返回本国后才能申请把自己的签证转换为学生签证。而移民局的现行政策则规定,在美国逗留期间,商务签证和旅游签证的持有人可以申请转签为学生签证。为减少新政策给转换签证申请人带来的不便,移民局表示,启用新政策后,移民局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审理转签学生签证的申请,最迟在30天内对申请要求做出答复。
尽管如此,美国移民局的新政策仍意味着:以商务、旅游、探亲、陪读为由在美国短期访问的外国人今后很难把商务旅游签证转成学生签证,也很难一边在美国学校读书一边申请学生签证,以延长在美国逗留的合法时间期限。
近年来,美国学校平均每年都接受大约60万外国留学生。7月,两名制造“9.11”事件的恐怖分子利用旅游签证进入美国境内,并一边在佛罗里达州的一家飞行学校接受训练,一边申请转为学生签证。而恐怖袭击事发半年后,美国移民局还给这家飞行学校寄去信件,通知这2名已经死亡的恐怖分子,同意将他们的签证转换为学生签证。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和司法部长约翰。阿什克罗夫特都对此大为生气,布什总统甚至说要撤销移民归化局。在各方批评之下,移民局承认,他们确实难以核实所有在美学习的外国学生的背景,但他们将出台新政策加强管理。
篇5:公司法对公司章程变更的限制
公司法对公司章程变更的限制
一、不得排除股东的转让权和股东的优先购买权
公司法第72条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此条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法律允许公司章程对此作出选择,但不意味着股东会可以排除股东对优先购买权作出购买或者不购买的决定,或者排除股东的转让股权。1、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不属于经营活动中的需要表决的重大事项,此种选择权与股东有直接利益关系,股东的优先购买权的放弃与否,需要股东本身明确的表示。 2、股东依据出资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诸项股东权,其中部分股东权是强行法规定的,非经股东同意不得以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多数表决予以剥夺或者限制,更多的股东权是在不违背公序良俗、强行法的规定和有限公司本质的前提下由章程所规定的。根据公司法法理,股东权的自由转让是股东固有的一项权利,世界各国立法普遍承认股东权的自由转让性,股东权一经设立,除非经合法转让,或由国家强制力予以剥夺,或公司经清算程序予以分配,否则不能被变动。因此,股东权的自由转让原则当解为强行性法律规范中的效力规定,凡违反该原则、限制股东权自由转让的章程条款应归于无效。
所以,公司股东会决议排除股东转让权和优先购买权,不符合法律规定,也损害投反对票的未参加股东会议的`股东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在司法解释中对公司法第72明确阐明,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规定,不得排除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和股东的转让权。避免控股股东利用公司章程侵害股东的利益。
二、不得恶意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
公司行使章程变更的权利,应当是善意的为了公司整体利益。如果公司变更章程的行为出于恶意,不是为了公司整体利益,则变更章程的行为无效。对公司和股东不产生法律效力。公司章程变更是否有善意和利于公司的整体利益,应当根据以下客观的具体情况来判断:1、是否有利于公司的营利,2、是否有利于公司的持续发展,3、是否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竞争力,4、对公司股东不造成严重损害。公司章程的变更如果对公司某些股东造成不利影响,但只要此种变更行为对公司的整体利益有好处,就应当予以支持。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法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根据我国<<香港公司法>>的规定,变更章程以公司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例如在“权利和发行投资信托有限公司诉史提洛制鞋有限公司”一案中,法院认为公司成员通过的提议是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且在公平情况下通过,故其修改有效。所以,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而做出的修改可以不取得个别成员的同意。根据<<英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细则的修改受到如下条件的限制:根据普通法规则,公司细则的修改必须是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如果公司细则的修改是违反了全体股东的利益,则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诉讼请求宣告该修改无效。这一规则可以有效地防止公司无故开除其成员。但如果某公司成员的行为有损于公司,则公司可以基于公司利益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开除该成员。
我国<<公司法>>对此没有加以此规定,建议<<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章程变更应当是善意地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否则该变更无效。如果发生纠纷,建议由人民法院行使自由裁定量权时,应当根据上述几种情况来加以判断是否善意地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
三、不得损害第三人利益
公司章程不是纯粹封闭对内的,公司章程除公司及其成员外还涉及公司以外的第三人,也就是说公司章程具有一定的涉它性。实践中大股东通过不公平条款给收购者设置障碍,以达到反对收购的目的,从而保护自身利益。对第三人利益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公司章程变更时也要考虑到公司以外第三人的利益。防止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做法有:如果公司债权人对公司章程变更提出异议,登记部门应对登记申请不予批准或延缓批准,并责令公司修改或与债权人协商。再者,由于第三人最为关心的是公司资格、能力以及交易的安全,因此如果公司章程变更涉及公司名称、经营范围及注册资本等资格、能力等方面的改变时,应当要求公司全部或部分地对有关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公告或通知修改后的公司章程,以使第三人能够及时了解公司章程的变动,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利益。笔者认为,由于第三人对公司的了解天然地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更应改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否则就根本谈不上保护其利益。因此,防止损害第三人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考虑如何及时地使第三人了解公司章程变更的信息。
四、变更章程决议应对出席人数和表决人数的最低限制
公司章程的修改可能涉及公司结构、公司组织及活动的根本规则的变更、不同关系人的利益调整,对公司内外部影响极大。因此,各国公司法均将公司章程的变更规定为特别决议事项,提高通过公司章程修改所需表决权的比例。有限责任公司对变更章程决议,大陆法系国家规定要全体股东同意,如法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我国《公司法》第44条规定对包括修改章程在内的一些重大的事项须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笔者认为对那些小股东利益严重损害的条款,控股股东有恶意操纵股东会,对有利益于公司发展应当进行合并而不合并,或应当改变经营方向的而不改变。没有规定出席的股东人数和表决人数的最低限制,这样会容易使一些控股股东轻易的利用多数决操纵会议的决议。例如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有12个股东,其中2个是大股东持公司80﹪的股份,其他10个股东各持有2﹪的股份,在章程变更中作出表决那么只要这2个大股东出席,而无须其他10个多数股东即可以通过作出对这少数股东的不利的条款和决议案。多数的小股东只是成摆设根本起不了作用。建议我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变更章程时,涉及条款对小股东有严重损害的,多加一个出席股东人数和表决人数的限制规定,如须有2/3以上股东出席会议和半数以上的人数通过及所持股份总额3/4以上的表决权。避免大股东操纵会议侵害小股东的权益。
对股份公司变更章程决议大多数国家采取绝对多数同意。日本、法国、台湾、美国和加拿大公司法规定了变更公司章程须2/3以上多数表决权通过,德国、英国和香港的公司法规定须3/4以上多数表决权通过,德国和台湾还允许章程规定更高的多数。另外,日本、法国和台湾规定要求出席股东会会议的法定最低人数,日本规定须持有已发行股分总数的半数以上的股东出席股东会,台湾对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须代表已发行股分总数过半数股东出席股东会。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分散,如果不加以持股最低比例的限制,而公司法中又没有出席会议股东法定人数召开会议的限制,极有可能被少数别有用心的控制股东利用漏洞作出有利于自己的章程修改决议。我国对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对章程的变更与有限责任公司规定相同的多数表决权,这样对上述情况出现时会对中小股东和公司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也应按上述对出席会议股东的人数和表决人数作出最低的限制。以对抗控股股东的恶意操纵行为。
篇6:动词对宾语的语义选择限制
动词对宾语的语义选择限制
动词对论元的语义选择限制一直是自然语言处理研究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现代汉语中46个高频的、可以带体词性宾语的动词,借助知网的名词语义分类体系,基于<人民日报>语料,考察了动词对宾语的语义选择限制,归纳成5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语义选择限制在汉语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和局限,并进而讨论了上下位语义关系、部分整体语义关系在动词语义选择限制中的作用.
作 者:吴云芳 段慧明 俞士汶 Wu Yunfang Duan Huiming Yu Shiwen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北京,100871 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 年,卷(期): “”(2) 分类号:H08 关键词:选择限制 名词语义分类 语义关系 词义消歧篇7:搭配限制对英汉翻译的制约作用
搭配限制对英汉翻译的制约作用
不同的语言学家对搭配这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有不同的理解,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同一个词在与不同的词搭配使用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意义,即词的搭配意义.由于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存在不同的词语搭配习惯和搭配限制.在翻译这些搭配时既要考虑到源语中词语的不同搭配意义,又要照顾到译文语言的搭配习惯,以确保译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作 者:李健 范祥涛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刊 名: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 15(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搭配 搭配限制 搭配意义篇8:报考教师资格证对年龄有限制吗?
报考教师资格证对年龄有限制吗?
答:教师资格证的取得时没有年龄限制的,只有学历限制,报考幼师教师资格证的考生必须是幼师专业毕业的中专以及以上学历的考生,报考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考生必须持有中专及其以上学历证书,报考初中教师资格证的考生必须持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证书,报考高中教师资格证的考生必须持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证书,每个考生要选择符合条件标准的教师资格证等级进行报考,
备考资料
持有不同等级的教师资格证人员可以任职的学校层次也有一定的分级,持有幼师教师资格证人员只能从事幼儿教育层次的任职,持有小学教师资格证人员只能从事小学教育层次的任职,持有初中教师资格证人员可以从事初中及其以下教育层次的任职,持有高中教师资格证人员可以从事高中及其以下教育层次的任职,希望考生们在选择的时候多加注意。
注意:凡是考教师编制的,一般要求年龄在30或35周岁以下,若是研究生等以上学历,条件会适当放宽。
篇9: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
我国现行《公司法》将公司分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公司的区别点之一是在股权转让方面,注重人合性的有限责任公司除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外,要受到公司法的限制(《公司法》第138条);偏重于资合性的股份有限公司则采取了允许股东自由转让的态度(《公司法》第138条)。有学者认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典型的资合公司,天平另一边的砝码(人合性)已经去掉,限制股东自由转让股份便没有任何道理了。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样的推论必须有两个前提作为支持:第一,股份有限公司没有人合性;第二,章程对股东对外转让股份作出不同于公司法的规定限制了股东退出公司的途径。然而这两点都是有争议的[2]46。
这里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与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外转让股权采取的“原则限制,例外自由”的态度相对应,对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是否可以认定《公司法》采取了“原则自由,例外限制”的规则呢?如果从《公司法》关于发起人、董事、监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转让股份的限制(第142条)、以及转让场所的限制(第139条)、转让对象方面的限制(第143条)来看,对上述结论似乎并不会有太多争议。但是,如果仅从一般股东要实施的普通的对外转让股权行为出发,在公司法没有明确限制的情况下,公司是否可以通过公司章程来限制股东的对外转让行为呢?或许,基于公司自治的理念,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似乎不能被完全否定,但如果结合现行《公司法》的结构以及立法目的、股东设立公司的期待等问题加以考虑,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关于现行《公司法》立法体系的两个假设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章程是否可以对股权转让作出限制,一种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观点是要区分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公开型公司和封闭型公司。对于前者,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不宜认可公司限制股权转让的章程规定;对于后者,则应该尊重公司自治,分具体情况考虑公司章程关于股权转让的限制。但是,实际上对于公开型公司而言,资本的流动性本身就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它之所以要成为公开型公司的原因之一,因此对于其会利用公司章程限制公众投资者转让股份的假设本身是缺乏说服力的。即使公开型公司的公司章程设置了限制股权转让的条款,其本身也必然有其设置规则的合理性依据,也是一种公司自治,不应将其是否公开作为判断标准。涉及公司分类的问题,往往都与公司组织形式分化的根由相通,按照道格拉斯·诺斯教授的观点,组织形式的形成、变异以及衰退,现在得进行整体经济分析,而不仅仅是一些个别的描述性分析[3]。据此,笔者认为,对于是否应该承认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应该将问题首先放置于公司法的整体结构中去分析。
(一)假设一:公司立法对公司分类存在缺陷
关于中国公司法上的公司分类问题,是这些年我国公司法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公司法将公司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存在缺陷,特别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中,发起设立的封闭型股份公司实际上与有限责任公司并无本质差异,因此应该重新划分公司类型,按资本的流动性将公司分为公开型公司和封闭型公司两种类型,公司法相应地应将封闭型股份公司制度与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等同对待。
笔者比较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现行的公司分类标准并不明显,导致很多规则适用方面捉襟见肘,自相矛盾,从长远来看以是否具有公开性划分公司类型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如果公司法对公司分类方式存在缺陷的假设成立的话,就应该将封闭型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等同对待,于是《公司法》第72条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规则自然可以适用于这类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情况下,即使公司法不做修订,仅依照公司自治的理念,就可以将《公司法》第138条的规定解释为原则性的规定,也可以认定只要不存在侵害股东利益的情形,封闭型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是有效的。这种所谓“原则自由、例外限制”的规则也是现今较为流行的一种模式。比如,日本公司法就将股份有限公司(株式会社)分为股权转让限制公司和股权转让自由公司,允许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做出限制。
支持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限制有效的观点,主要基于公司自治以及契约自由的原则,即一方面公司章程是公司自治性文件,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有其正当性;另一方面,公司章程对股份转让的特别限制可以视为全体股东的合意,既然合意已经形成,依照禁止反言的原则,股东就必须遵守。
(二)假设二:现行法的规定本身就是立法者的刻意安排
现行公司法关于公司分类从1993年制定《公司法》时就已经存在,延续至今已经近二十年,2005年的公司法全面修订也保留了这样一种分类模式。或许,学者们可以为这种分类存在缺陷的观点寻找到许多理论依据,但同样也不能忽视现行法自身的产生原因。如果这样的分类模式原本就是立法者的刻意安排,即就是要以股份是否可以自由转让作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标准的话,那么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章程是否可以限制股权转让,则会形成一种完全不同的结论。现行公司法保留这种相对封闭同时股份又可以自由转让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第一,现代公司制度发展的需要。近代公司制度的发展首先从股份公司开始,三百多年前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都采取的是股份公司的形态,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虽然有其社会、经济等诸多层面的需要,但从内容上看应该只是对股份公司的一种补充。股份公司代表了现代公司的特点,也代表了现代公司发展的方向。我国公司制度起步较晚,资本市场也并不发达,简单、灵活的有限责任公司形态似乎更能满足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有限责任公司带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合理的理由。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再依靠这种相对封闭、小规模的企业来拉动市场经济发展就可能形成一个瓶颈。大量公司可能受制于有限责任公司的制度设计而无法实现进一步的腾飞。因此,鼓励市场自创业之初就选择规模相对较大、公司治理相对完善、资本流动性更大的'股份公司,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投资者自身的需要。由于与有限责任公司相比,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门槛相对较高,公司法对公司经营的规范化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容易在社会公众中留下信用较高的印象。设立这样的公司的投资者或许为将来上市做准备,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种相对较高的信用评价。在资本神话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交易心理的当今社会,投资者自身对封闭型股份公司的需要会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或许在社会拋弃资本神话时,或者通过立法彻底磨平各种封闭型公司的差异之后,这种投资心理才会改变。但破除这种资本神话的最有效方式或许就是投资者自身感受不到这种企业类型或者设立门槛而给自己带来的信用。
第三,资本流动性本身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而不是固守着人合性的封闭企业,虽然这些企业可能会为企业内部的成员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可以确保股份的自由流通,那么那些非公开的股份有限公司就不能完全被理解为封闭型的公司。而当股东不希望这种“流动”出现时,其原本就不应该选择股份公司这种形态。因此,应该以股份自由转让去约束那些试图利用准入门槛或者公司类型而获得某种信用的投资者。
有外国学者研究表明,公司形式具有僵化的治理结构以及政府易于增强规制的特性。这其中隐含的意味正是:立法者对于涉及公司的相关具体制度、乃至公司形式本身都有可能是一种刻意的安排。尤其是现代公司的发展历程更显示出这种“刻意”的程度。因此,如果我们假设现行公司法关于公司分类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促进资本市场发展,逐步建立以股份公司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那么现行立法也同样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以强制性的方法去推行股份自由流通的理念也并无不妥。
(三)应采取的态度
通过上述两个假设可以看出,所谓以公司自治来解释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所做出的限制并不当然无效的理论,其实是建立在一个现行公司法公司分类错误的立场上;同样,认为章程做出的限制规定无效的观点,也是建立在现行公司法就是通过股份是否可以自由转让来划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得出的。实际上,两种观点都不无道理,但在立法者还未明确表明现行公司分类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或许我们只能依照第二种假设去分析和解决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限制的效力认定问题。
二、从交易风险看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限制的对外效力
如果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记载的限制股权转让的规定是有效的,那么当股东违反这个限制性规定,将股权转让给公司外第三人时,转让行为是否有效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实践中,在公司章程没有特别规定的前提下,当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未经法定程序将股权转让给第三人时,法院均会判决该股权转让行为无效。对于股份公司,承认其股权转让限制的效力,必须同时辅之以否认违反该限制的股权转让的效力,才会具有维护公司自治的效果。但从保护交易安全的角度来看,必须首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公司章程的对外效力
关于公司章程性质的理解,目前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契约说”、“自治法规说”、“宪章说”。三种学说分别有各自的理论基础,笔者在此并不想多做评价。但是,无论哪一种学说,均将公司章程定位于公司内部当事人之间的一个法律文件,不具有对外的效力。我国《公司法》第11条也规定设立公司必须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因此,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的限制,对第三人既没有约束力,也没有对抗效力。在此基础上,似乎很难否定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在民法上,当事人的“善意”、“恶意”时常会成为判断合同效力的依据(例如《物权法》第106条),股权转让合同作为一个合同,在判断合同效力时是否也应该考虑当事人的主观状态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作为一个任何人都可以简单地就能查阅的文件(虽不属于商事登记事项,但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37条将公司章程规定为公司在登记机关的备案事项),受让人显然难以主张自己在股权转让中的善意。从商业风险的角度来看,似乎会增加上述观点的说服力。即受让人在购买一家公司的股权时,理应对自己的投资行为承担自我责任。经济的理性会让受让人主动了解自己即将加入的公司的情况,这其中当然包括了解该公司的组织章程。于是,受让人明知公司已对股权转让作出限制的主观状态,就可能成为公司以及其他股东对抗第三人受让股权的理由。
但是,受让人基于风险防范的立场而了解公司章程等相关信息,并不等于受让人当然地要承担了解公司信息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与责任密切相关,违反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受让人不了解公司情况,承担的只是进入公司以后出现的各种风险,以及风险可能给自己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不是被否定合同效力的风险。正如证券市场上妇孺皆知的一句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其要想说明的是,盲目投资可能会遭受无法回收投资的风险,而不是否定投资人购买股票的行为。否定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仍需要对公司章程的记载事项是否对受让人产生效力来加以分析。
综上所述,虽然公司章程需要在登记机关备案,而且在登记机关将公司章程公示后,任何与公司交易的第三人都可以了解公司章程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章程一经公示,交易第三人就负有对公司章程进行审查的义务,即公司章程不具有对世的效力。
(二)法律规定的公信力
“法无明文禁止皆自由”为私法领域中的重要原则,但如何判断法律是否禁止则并非易事。在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公司法》第72条不仅明确规定了股权转让的限制,而且还赋予了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行规定的权利。因此,依法进行股权交易的当事人,有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义务,也有基于《公司法》第72条第4款的规定了解公司章程的义务。于是,公司法的上述规定就给了股份转让交易当事人一个预期,让当事人了解股权转让的条件和程序,当当事人违反了该条件或程序时,法律对转让合同做出无效认定也不会超出当事人可预见的范畴。同样的理由如果放在股份有限公司,也应该产生同样的效果。依照《公司法》第138条的规定,“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赋予了股东自由转让股权的自由。但从该条规定中,是否可以推定出法律禁止对自由转让股权加以限制的内容?一些观点认为第138条仅仅只是规定了一个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原则,是否可以限制这种自由属于“法无明文禁止”的领域,因此认为公司章程可以另行限制。但如果这个解释成立的话,《公司法》第72条第4款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因此,《公司法》第138条实际上同样给了受让人一个预期,即受让人只需要了解出让人是否为股份的合法持有人,是否为法律法规限制转让股份的股东,就可以视为满足了依法转让的要件。否则,公司法就应该明确给予交易相对人一个主动去了解公司章程的提示。
(三)限制股权转让的救济机制
在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限制有一系列配套机制加以保护。无论《公司法》还是《公司登记管理条例》,都要求有限责任公司将股东信息进行登记,而且当股东发生变动时还必须办理变更登记(《公司法》第33条第3款)。虽然股权登记不产生生效效力,但由于未办理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因此登记是对股东权益的最大保障。股权作为登记事项,登记机关在办理登记时有对登记内容审查的义务,即需要审查转让行为是否违反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因登记机关的审查而得以保障实施。
与之相比,依照《公司法》第139条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转让其股份,应当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或者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应当在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方式不同,现行《公司法》并未要求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在转让股权时一定要办理登记,同时也没有规定股权变更登记具有对抗效力。对股权转让生效的方式也规定为“背书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记名股票)和交付(无记名股票)两种情况(《公司法》第140条)。这样的规定产生的后果是即使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做出了限制,在当事人违反这些限制时,公司法也没有为公司提供有效的救济机制。
实际上,韩国、日本等国家在允许股份有限公司对股权转让进行限制的同时,都是以规定违反限制产生的法律后果、以及对受到限制的股东提供足够的救济手段为保证的,如请求公司另行指定股份受让人等。从这个意义上看,简单地承认股份有限公司限制股权转让规则的效力存在立法上难以操作的困难。
三、从契约自由看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限制的对内效力
(一)公司章程的契约属性
如上所述,对于公司章程的性质,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从契约的角度看,契约说的理论将公司章程视为公司股东之间的一种契约,是股东之间通过协商所达成的一种协议。自治规则说虽然强调由于加入国家合理限度的强制性干预,因此公司章程不同于一般的契约,但其理论基础仍然离不开尊重股东契约自由的基础。宪章说、自治规则说更强调宏观上的国家干预,甚至将公司章程解释为公法的强制性约束。但如果要考虑公司章程的制定基础,其实仍然不能否定股东间意思自由、合意形成的特性。笔者虽然不是契约说的支持者,但仍然认为公司章程中存在着契约的属性。
由于公司章程中涉及各种记载事项,公司章程的修改程序不是以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为要件,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对不同事项以及不同的形成方式等分别进行考察。比如,契约强调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因此当某一章程事项是以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为成立要件时,虽然该内容属于章程的组成部分,但从性质上看其契约性也非常明显,用契约理论来解决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就有充分的空间。反之,如果某事项的通过仅满足了章程制定或修改的法律要件,存在持异议的股东时,就不能简单将其定性为契约,而应视为股东们之间形成的自治规则。此外,对于一些可能会违反公司法规定的事项,如果该事项不存在损害国家、社会以及债权人利益的问题,同时又是以全体股东一致同意的方式通过的,那么我们甚至在否定其作为章程记载事项的效力的同时,肯定该事项作为合同的效力。例如,如果某公司在修改公司章程时,一致同意将章程规定改为“公司增资只需要半数以上表决权通过”,由于该记载事项已经违反了《公司法》第44条第2款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应视为无效。但是由于严格规范公司增资程序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股东利益,在全体股东都放弃公司法给予自己的保护措施时,全体股东间形成的约定仍可以被认定具有有效契约的性质。
(二)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限制的类型及其对内效力
如上所述,即使股份公司限制股权转让的章程记载事项不具有对外的效力,但由于这些事项可能具有契约的属性,因此不能简单否定其对内的效力。特别是当股东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提高公司整体信誉的情况下,资本流动性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价值理念其实已经没有在这些公司贯彻的必要,以契约来解释其限制股权转让的记载事项更为妥当。
依照《公司法》规定,公司章程是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条件之一(《公司法》第11条),设立时的章程可以被称作为初始章程。由于初始章程可以成为是否选择加入公司的判断事由,因此应该推定全体发起人股东都同意该章程的该项条款。因此,如果初始章程对股权转让作出了限制,应当认为该限制对设立时的所有发起人及股东都有约束力。但如果限制转让的内容是在公司成立后通过修改公司章程的方式产生的,则因公司法规定修改公司章程不需要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导致少数反对股东加入公司之初对股份可以自由转让的期待落空。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即使该事项的制定符合公司法规定的修改公司章程的法定程序和条件,也只能将其视为同意该限制的股东之间形成的契约,不具有约束全体股东的效力。究其理由,是因为在现行公司法上,除了对拒不缴纳出资的股东,公司可以行使除名权(《公司法司法解释3》第18条)外,公司并不能将投反对票的股东除名,甚至都无法通过股份回购制度将这些异议股东排除(参见《公司法》第143条)。而一个不能对全体股东具有约束力的记载事项,也不能被称为是章程内容了。
(三)股东的契约责任
股东受到股份公司股权转让限制约束,并非因为限制股权转让的公司章程记载事项对内产生了效力,而是这些股东本身是契约的缔结当事人,因此要受到合同的约束。合同相对性的原则使得这些协议不能约束第三人,不具有对契约以外第三人的效力。但当契约当事人违反了该契约时,受让人依然可以依照公司法规定取得股东资格,但出让人要对因此而给其他合同当事人造成的损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四、相关案例的检讨
(一)常州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案
1.事实概要
原告甲公司(常州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国营企业的基础上改制的企业,成立于1993年4月27日,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股权结构为:国家股2000万元,占股本总额的40%;法人股2300万元,占股本总额的46%;职工个人股700万元,占股本总额的14%。该公司公司章程第17条载明:“一个法人股股东持有本公司的股份,原则上不得超过本公司股份总额的5%,对于突破本条界限的法人股东,在获得公司股份总额5%以上时,必须经本公司同意。”自2003年7月起,被告乙公司(常州市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丙公司(常州市惠泽商贸有限公司)与甲公司股东A集团有限公司等16家单位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共22份,合计受让甲公司法人股4464222股,占甲公司总股本的7.292%。甲公司以乙公司、丙公司系关联企业,为规避甲公司章程关于股份转让所作的限制,采取一致收购行动,未经甲公司同意收购甲公司法人股超过股份总额5%的行为违反了甲公司章程,依法应确认为无效民事行为为由,诉至法院。
2.判决要旨
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依法自由转让是其基本要求。甲公司章程规定的对股权转让的限制,不仅不符合我国公司法就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而且没有必要的正当理由,更无相应的补救措施。这种对股权让渡不合理的限制,除妨碍正常的股权交易外,还必然影响股权转让价格。因此,章程对股权转让所作的限制性规定,违反了股权转让的基本原则,变相剥夺了股东的股份转让权,应认定无效。
原告提起上诉,江苏省高院经过审理驳回了原告的上诉。其判决理由非常详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能否在章程中对股份转让作出限制,目前立法无明确规定。我国立法不存在韩国、日本允许章程对股份转让设限规定的基础,故不应简单借鉴。(2)从新《公司法》就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的不同规定的立法精神看,是否允许股份有限公司章程限制股份转让属于立法政策问题,如果法律允许章程设限,将会明确作出规定,否则不得以章程设限。(3)“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在现有的立法框架下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股份转让必须依法进行;二是只要依法进行,股份就可以转让。(4)在立法未明确允许公司章程可就股份转让作出限制且未提供救济渠道的情况下,甲公司章程对股份转让作了限制,且无正当理由,更无相应的救济措施,这使得甲公司可以不需任何理由地拒绝股东的股份转让请求,构成对股份转让的变相禁止,不符合股份有限公司的资合性特征及相关立法精神。
3.案例的检讨
本案中甲公司的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数量及对象进行了限制。虽然该限制从表面看并不影响股东对外转让股权的自由,与《公司法》第138条的规定也没有明显冲突,但从纠纷发生原因看还是公司限制转让数量所导致的。在公司章程没有规定当公司拒绝股东对外转让股权后,应采取何种救济措施的情况下,这种限制显然影响了股权转让的自由,认定该条款无效也是合理的。此外,虽然本案中的乙公司、丙公司等均对当初公司制定上述股权转让限制没有提出异议,但是仅能认定乙公司等违反了与甲公司其他股东签订的合同,其他股东可以就因股权转让行为而给自己造成的损失要求乙公司等承担违约责任。再有,本案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公司章程为甲公司在股东超出限制的转让股权过程中设置了同意权,这在逻辑上存在缺陷。即,公司与股东是两个不同的主体,股东的股权转让行为是对自己权利的处分,与公司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股东们推举产生的公司经营管理层没有选择股东的权利,而且受股份回购制度的限制,当公司拒绝股东转让股权后,公司自己也缺乏对股东无法退出的救济能力。
(二)内蒙古金宇集团案
1.事实的概要
1998年11月30日内蒙古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201)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了《关于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修改公司章程的议案》。其中将《公司章程》第二十七条修改为:“公司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国家股、法人股股东转让其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时,对于将所持有的股份转让给予本公司有同业竞争关系的客户的情况、或股份转让后将会对公司的经营造成重大影响的股权转让事项,必须经全体股东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份,如果不购买该转让的股份,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份,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股份有优先购买权。股东依法转让其持有的股份后,由本公司将受让人的姓名或名称及住所记载于股东名册。”
2.对案情的分析
本案中公司对法人股以及国家股设置的股权转让限制规定,显然是参考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限制规则。虽然限制的对象仅仅是国有股和法人股,而且以防止不当的“同业竞争”为限制目的,看起来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以同业竞争作为限制理由显然是为了维护管理层的个人利益。公众性公司原本就不能阻止同业竞争对手通过公开购买股份而进入公司。此外,对于国有股、法人股而言,当满足法律规定的股权出让条件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法人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更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此外,与第一个案件相同,所谓对公司经营造成重大影响,不过是因为股权的变动将影响现有管理层的地位,为维护管理层地位而设置的股权转让限制是无效的。同样,如果国家股或者法人股同意这一条款,只能视为其与其他股东形成合意,在违反该约定时,应对其他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五、结语
中国公司法的公司分类体系或许存在诸多问题,或许在下一次公司法的修改中这种分类体系将会发生变化,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现行分类模式在某些领域的解释和适用方面仍然具有合理性。在对鼓励资本流动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还未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的情况下,限制这种流动性的“公司自治”不仅不符合公司法的立法精神,也对交易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也不应被认定为有效。而上述限制对股东之间可能产生约束力,也并不意味着这些章程限制是有效的,因为我们可以从契约中寻找约束力产生的原因。
【Excel对工具栏的限制】相关文章:
2.责任限制申请书
3.限制的近义词
5.考场作文的限制
6.竞业限制合同书
8.导游证限制专业吗
10.限制与自由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