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司马光论才与德(网友来稿)

司马光论才与德(网友来稿)

2022-09-14 08:38: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Pumpkinn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司马光论才与德(网友来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司马光论才与德(网友来稿),欢迎大家分享。

司马光论才与德(网友来稿)

篇1:司马光论才与德(网友来稿)

司马光论才与德(网友来稿)

路来森

余读《通鉴》,得司马温公论“才与德”史论一节。

时,智宣子不听智果之劝,以智伯为继承人,而智伯有才无德,终为魏桓子、韩康子、赵襄子所灭,进而裂分其地。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晋国,因之裂分为韩、魏、赵三国。

司马温公,感此而发,阐述在用人方面,如何处理“才”与“德”的关系。其见解精辟允正,其行文简洁明快,节节相扣,足以明君、警世。故摘录如下,与诸君共享。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为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息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资治通鉴周纪一》

有宋一代,唯仁宗一世,政治最为清明(后人评为,中国封建史上最民主的时代),文士郁然,才俊彬彬。司马温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虽世风江河日下,然先生沐仁宗之清颐,英风俊采奕然。感怀彼时,追慕古贤,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者邮箱: lulaisen123@163.com

篇2:德与才散文

德与才散文

有德便是才,利用才去奸诈欺骗,那是无德小人。德才兼备称得上有才之人。只具备善良、仁义,那是有德,聪明智慧,说明你是真正才人,真正的才人,懂得珍惜自己他人,在他人面前不清高,不狂妄。不自我显示,不鄙视他人,才是有才人的风范。

无才之人,本来就是无知,你和一个无知人较劲,互相比较讽刺。说明你也高不了多少,你也变得无知。怎么能说明你的知识渊博,才艺恒通。那都是清高的表现。真正有才气的人,不与无知人计较,更会让人笑话。反而走进鼓励,教导,耐心讲解。不批评,不讽刺,不笑话。不是推向深渊,不拉开距离。不怕影响自己。而是伸出援助之手搀扶,帮助洗清那种土气,改掉那种不良习惯。

无知之人没有约束自己能力,心随其自然,不考虑后果随便说说,可是,心里从不想别人怎么考虑,淳朴。话说出去什么事都没有,这就是一个无知人的表现,不会婉转,不会隐瞒,不会计较,没有心悸。可以为人坦荡,可以舍己为人。没有自私的表现,从不想那是对自己不利,只愿他人好。善良的表现。

有才之人是让人亲近,不愿意离开你。可以学习,那是标本,用那把尺来约束自己,来鼓励自己。那就是样子,那就是前进的动力。有才人从不清高,把自己融入人群中展现自己,那种展现不是炫耀自夸。而是把自己的.才学分享,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周围人。努力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尽自己最大努力。努力发挥自己,把自己的才学努力展现,以免荒芜,避免埋藏仅有的学问。

有才人最大的痛苦,是无处释放,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清高人往往是这样,他认为只有做一个高职位的人,才是发挥自己,否则就是埋没人才。其实不是这样的,有才人多到无法统计,做高官的又能有几位,那是前世修来的加本身素质。有那种修养,不是有才人都可以。有才人不论在哪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给人带来快乐,能替朋友分忧解难,也是找到自己的位置。能给周围人带来幸福,促使别人努力进取,这也是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是把自己推向前台,展现自己的才华比试,鄙视对方。实际人都有缺点优点,人无完人,互相取长补短,让优点展现,把缺点抛弃,让才与德同行,世界更美好,如花开不败,美丽万年。

篇3:德与才议论文600字

好的品德能使我们在穿流不息的人流中站稳脚,高的才能使我们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永葆生机。

——题记

德如船,才如浆。有德无才,便像船随着风雨摇摆;有才无德,便只能在岸边欣羡到达幸福彼岸的人群。因此,德与才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不过,当今社会,却越来越趋向于“重才轻德”。

有这么一则材料:在巴黎圣母院中有一句中文告示:“请保持安静。”据说,这是专门写给中国人看的。在珍珠港景区,也写着专门给中国人看的提示:“垃圾桶在此。”在泰国皇宫,则用中文写着:“请便后冲洗。”

这便都是高材生们在外国人心中的印象?我无言以对。

忽视了素质教育,忽视了高尚道德情操培育出的人才,算是才吗?这些人能成为中国的顶梁柱吗?

在人生的海洋中,没有了德,即便没有了船,就算有再好的浆,也不能保证不被淹没。

还好,还好我们有鲁迅这样的“在人生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我们有丛飞,我们有朱自清,我们有任长霞,我们有杨利伟,我们有钟南山……

这些人在平凡中怀着崇高和正义,怀着热心与爱心,他们将自己有用的,都献给了祖国。是这类人,托起了中国的天空。

达芬·奇说过:“人的美德荣誉比他的财富名誉不知大多少倍。”

我们想得到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靠着才干而啃食中国脊梁的蛀虫。

德才双馨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德才俱备才能使我们在人生之海上划得更稳,划得更远。

篇4:论国德与国运

论国德与国运

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德,是其建立、维系、绵延与垂续的根本存在.以德为本,就是亲民、养民、保民,就是蓄大德以仁爱天下.自古有国有天下者,其兴衰治乱,嗣续绵延,未始不以德为本.惟建大德,立大本,方可绵延世泽,嗣续不已.

作 者:司马云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刊 名: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年,卷(期): “”(2) 分类号:G04 关键词:国德   国运   以德为本  

篇5:王安石与司马光

王安石与司马光

在以专制集权为特征的我国封建政治史上,中央权力机构内部分歧与争论的规模,通常被限制在十分狭小的范围。一旦争议升级,双方便多结为夙怨,甚至必欲将对手置之死地而后快。至于持不同政见而又互相礼遇或友善相处者,可谓风毛麟角而已。

距今九百年前——北宋元佑元年(1086)四月初六,王安石病故于江宁(今南京市)。同年九月初一,司马光逝于汴京(今开封)。在古代政治舞 台和文化学术苍穹,同一年陨落两颗巨星,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而变法风潮中这一对杰出人物的微妙关系——既是故友,又是政敌,则尤其耐人寻味。

说王安石与司马光是故友,不仅因为他们“十有余年,屡尝同僚”;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游处相好之日久”,“平生相善”。他们都蒙受过欧 阳修的教诲和举荐,又同与梅尧臣结为忘年之交。在他们各自的文集中,迄今仍保留着许多互相唱和的诗赋。其中王安石那别出新裁的《明妃曲》,及欧、梅、司马 等人的和作,还一度盛传于都下。

王安石与司马友谊之笃厚,莫过于他们共同担任馆职——皇帝文学侍从的时期。连同另外两位同僚韩维、吕公著,他们“特别友善,暇日多会于僧 坊,往往宴谈终日”;“时人目为‘嘉佑四友’”。他们一起修录国史,一起赏花钓鱼,一起赴宴题诗,一起沐浴游嬉。在崇政殿厢,在琼林苑席,在太液池畔,在 学士院里,曾留下他们比肩的身影,傍行的屐迹,并坐的笑语,递吟的佳句。

王安石是临川人,比司马光小两岁。他敬重司马光“操行修洁、博知经术”、“文学行治,有称于时”。司马光是夏县(今属山西)人,比安石早两 年中举进士。他钦佩安石“才高学富”,“议论高奇”,“友爱诸弟”,“刚直不屈”。他们有类似的品格和志趣:“不爱官职,不殖货利”,勤奋刻苦,“难进易 退”。他们也有类似的作风和习尚:不嗜饮酒、不好声色、不喜奢靡、酷爱读书。他们甚至还有相近的秉性和共同的怪癖。为有这许多类似和共同之处,他们彼此那 互相“倾慕之心,未始变移”,就连租赁住宅,王安石也宁愿和司马光做邻居。

由于长辈和嘉佑诸友的交口称颂,王安石很快变得“名重天下”。“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令致,生民咸被其泽 矣!”所以,当熙宁二年安石初任副宰相之际,欧阳修曾专函致贺,司马光弹冠相庆,韩、吕等诸友都磨拳擦掌,预备助他一臂之力。这年五月,司马光发现吕诲袖 藏弹劾安石之文,竟愕然不解,悉力劝阻;回到学士院默坐终日,亦想不出安石究有何“不善之迹”。

司马光和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复杂、动荡和危机四伏的时代。面临社会经济生活中许多新的因素和变化,腐朽不堪的北宋政权已无力应付。要 么,革除弊端,适应新的情况;要么,任旧局面发展下去,归于覆灭。早在安石以前,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已觉察到风暴的端倪。对于这一点,王安石和司马光 等,都有更明确的意识。尽管在激烈的争辩中,司马光有过“保守”的议论,但在他平素的言论中,不难找到各种倾向变革的观念。实际上,在当时,变法已是大势 所趋,问题只不过是如何变法而已。

从熙宁二年夏秋以来,王安石以惊人的气魄实施了他的变法方案,并置“众人”“是非”和“四国流言”于不顾。这场变法,涉及到社会经济、政 治、文化、军事和外交等各方面。其雷厉风行之势,令往昔的革新旧臣目瞪口呆;其影响之广泛,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其斗争之深刻,足以使睦和的家庭分 裂,笃善的挚友反目。正是在行新法与反新法的激烈冲突中,王安石与司马光这对故友,分别成了对立双方的旗帜。

熙宁三年的春风,夹杂着几丝寒气。司马光对新法的态度,起初是走一步看一步。及至发现问题严重,可能事与愿违时,他便转而站到反对派一边。 作为大臣,他用激烈的言词弹劾安石;作为故友,他又三次投书,劝谕安石不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借“以尽益友之忠”。安石在与神宗的实质性谈话中,不 能不力斥司马光的非议;但对这位旧友本人,则“赐之诲笔,存慰温厚”。

使司马光担忧的,不仅是官僚染指营利事业的复杂后果;而且,是某些“谄谀之士”开始取代“忠信之士”,成为新法的支柱。他提醒安石,莫为这类小人所出卖。对于司马光的担忧,安石未尝没有虑及,只是,新法一旦推广,局势瞬息万变,鲠舌喋喋而不肯向前,难道让他半途而废不成。

王安石的胆识和勇略,确乎超人。然而,他的新法疾猛推行,总不免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也许,正因为他走得太快,众友人才被他远远甩开。

清除社会积弊,实在是一桩艰难的事。想让一个政权不断适应复杂的经济变化,尤其不易——特别是这个政权本身的弊端尚待厘剔之际;哪怕是纯然善 意的惠政,也可能在某个执行环节中转眼化为劣迹。安石与司马间的众多分歧,大多属于方略、技术和手段的差异。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 则同。”王安石也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司马光一时无力阻挡变法的风潮,便辞位离京。他长期退居洛阳,专心治学,十五年如一日,撰就了他的史学宏著。几年之后,王安石被自己最亲信的助手出卖;接着,又遭遇了家庭的不幸。他毅然捧还相印,归隐江宁谢家墩。

谢家墩,安石取名叫“半山”。他常常在“半山”的小宅里静卧,嚼着石莲,研究文字学;也不断地跨驴出游,到定力寺去探索禅缔;或者用囊装十数 枚饼,终日行吟于山野之间——与叱咤风云、发号施令不同,这或许才是他的文人学者本色。他有点思念旧友。有时候,他会突然转头对人说:“司马十二,君子人 也!”人家不应,他便自语,把这同一感慨重复三、四遍。

丙寅年的'暮春季节,三弟给安石带来了旧友的讯息。他意味深长地慨叹着:“司马十二作相矣!”六十七岁的司马光,真的回京执政了。而且,他一 反稳健的作风,拿出安石一般的气魄——逐条废弃新法,挨个儿撤换变法派。苏轼对某些新法的公允肯定,程颢关于团结反对派的劝谕,韩维关于警惕投机人物的提 醒,他都置若罔闻。只有蔡京的逢迎使他心慰。他是那么匆促而急切,仿佛迟缓一步,新法便会根深叶茂而无法撼动似的。就这样,当年批评安石“执拗”的司马 光,如今比安石更为执拗!

或许,正是新法遭到重大挫折的讯息,加剧了王安石背上的疮毒,使他倏然而逝。噩耗传到开封,传到同样衰病不堪的司马光耳中。司马光深为悲 憾。他预感到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欺凌。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 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根据司马光的建议,安石被追赠正一品荣衔——太傅。

王安石与司马光身后的荣辱遭际,后来又有许多变化,但他们生前的磊落襟怀和凛然风范,却大节略同:彼此的友谊既年深情笃,各项重大的分歧, 也毫不涉及个人的利害冲突。维系赵宋王朝的共同目的,构成他们全部关系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在政策的争辩中,他们各执己见,寸步不让,略无情面;然而,在 个人之间,却依旧洽守友义,不负夙契——既没有权势的倾轧、阴险的残戕,也不曾互相诬谤、暗害中伤。正如宋人冯澥所说:“王安石、司马光,皆天下之大贤。 其优劣等差,自有公论。”

关于熙宁变法的研究,固然可以总结丰富的历史经验,留意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也不为无益。或许可以这样说:不同政见者互相礼遇和友善相处,曾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某种反映。

篇6:含才和德的成语

含才和德的成语

[才德兼备] cái dé jiān bèi

才:才能。德:品德。备:具备。才能和品德都具备。

[才疏德薄] cái shū dé bó

才识疏浅,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谦之词。

[才轻德薄] cái qīng dé bó

才识疏浅,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谦之词。同“才疏德薄”。

[高才大德] gāo cái dà dé

高才:有杰出的才能。大德:有极高尚的品德。才能和品德都很好。

[德才兼备] dé cái jiān bèi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德薄才鲜] dé báo cái xiān

自谦道德修养不足,才能薄弱。

[德薄才疏] dé bó cái shū

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

篇7:让德与才同行作文700字

让德与才同行作文700字

人生如树,德为根,才为叶。欲使小树茁长成长而成为大树,必须绿叶制造能量,但亦不可少根之汲取养分。朋友,让德与才同行,育人生之常青树!

有才无德,无以成大事。几年前,克杰特大贪污事件轰动了整个社会。克杰自幼立志成才,并且曾付诸惊人的行动。他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与一丝不肯放松的严谨,练就了出众的口才与领导才能。因而,他深受领导们的赏识,一步步向上爬,官至原政协副委员长。可是,他渐渐松懈了,以权谋私,收受贿款,生活腐败。随后,东窗事发,他被押入冰冷的监狱,判为死刑。那么,他的悲惨下场是源于什么呢?我认为乃无德。他虽然才华横溢,却在修才时忘了修德,导致他道德的缺失酿成了苦果。有才无德,无以成大事,因此,克杰从高贵沦为阶下囚。朋友,让德与才同行!

有德无才,亦无以成大事。中国近代有位皇帝:他博览群书,明礼信,品德高尚;他研读奏章,感动流涕,实觉维新之势在必行,下令维新,反被软禁。是呀,这便是道光帝。身为皇帝的他,品德实可谓高尚,可他却未能在当时指点江山 ,叱咤风云。何也?无才也!如果他有汉武帝般的`雄才大略年少有为?正是因为他有德无才,慈禧及其他守旧派才越发显得强劲有力。我想,假使道光帝拥有布控一切的才能,历史应当有一番翻天覆地的改变。有德无才,亦无以成大事。朋友,请让德与才同行!

德才兼备,则万事可成也。从古至今,成大事者,大都德才兼备。忍痛嫁入匈奴的王嫱德才兼备,为了国家的安定,他毅然地走向遥遥大漠,心无所悔。大喊不管白猫黑猫,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的邓小平亦德才兼备;高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亦是德才兼备;呼吁壹基金一家人的李连杰亦德才兼备。其实,德才兼备乃有大成就者的共性。试想,一个德才不兼备的人有怎能取得长久而巨大的成功?朋友,请让德才同行!

人生如树,德为根,才为叶。德才兼备方可成苍天大树。朋友请让的与才同行!

篇8:用人之长,德与才的千年缠绵

很多公司的领导者常常感叹招不到人,但“人才难得”可能只是一个伪问题,

用人之长,德与才的千年缠绵

。“德才之辩”在中国历史上蔚为大观,但真正伟大的公司领导者正需要放开心胸与眼量,不拘一格,让人从“无用”到“有用”,从“小用”到“大用”。”

一、组织领导人多方面的“人之惑”

蝴蝶模型的动力枢纽是“人”,处在模型最中心的位置。一个组织能不能开创,能不能发展,除了“天时”以外,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人。对组织领导者来说,最感困惑的问题往往也是人。“人之惑”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很多领导者感叹招不到人,人才难得。比如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就叹息自己得不到岳飞这样的将领;创造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也同样感叹:“唉!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战国后期赵国名将)那样的人做将军!有了这样的将军,我难道还担忧匈奴入侵吗!”

柏杨认为崇祯帝其实拥有一位岳飞,就是袁崇焕。袁崇焕在当时正所谓“国之长城”,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事实上死在他手中。不过,崇祯帝中了清朝的反间计,自己把袁崇焕杀了。汉文帝事实上也已经拥有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比如魏尚,不过魏尚因为“上报斩杀敌军首级的数量差了六个”,给汉文帝下了牢狱。因此,当汉文帝发出人才难得的感叹时,他的宫廷保卫署署长冯唐抢白说:“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他们。”

从以上案例分析,人才难得的问题跟如何识别人才、会不会使用人才、能不能信任人才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其中又有一个特别底层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在中国历史上,人才标准的问题不能不谈到“德才之辩”。

二、司马光“德才兼备论”VS曹操“唯才是举”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首年(前403)就详细讨论人才标准的问题,足见此问题在司马光心中的分量。

才与德是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称之为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

管理资料

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却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

有德的人让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选拔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贼子,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太多了!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同时审察才与德两个方面,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德才兼备的“圣人”具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在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在其余三类人中,司马光强调人才选拔的次序是,先“君子”,其次是“愚人”,而一定不能任用“小人”,因为“小人”无德而有才,具有作恶的能力,对国家来说是乱臣贼子,对家庭来说是败家浪子。概括起来,司马光的人才标准是“德”具有一票否决制。

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在人才观念上跟司马光完全不同。2,曹操下令说:“假如必须是清廉的人才能使用,那么,齐桓公(管仲辅助他成为春秋首霸)又怎能称霸于世呢?大家要帮助我显扬高明人士,即使身份卑微,也要推举,只要有才能就进荐上来,让我能够任用他们!”

曹操的用人哲学是:“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鲁迅说:“曹操征求人才,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就可以。”柏杨则说:“曹操是一个力行实践的政治家,他的用人行政,只要求才能,而不过问私生活。”

篇9:论以德治校

论以德治校

面对21世纪激烈竞争的形势,一个国家要立于世界之林,关键在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学校,推行以德治校,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神圣的职责,也是时代的呼唤.本文阐明以德治校在新时期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的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以德治校的功能和基本途径.

作 者:李晓林 Li Xiao-lin  作者单位:郴州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郴州,423000 刊 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1 “”(2) 分类号: 关键词:以德治校   功能   途径  

【司马光论才与德(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正义论 心德体会

2.杂谈:论做站与站长的站德问题

3.司马光教学反思

4.司马光教学设计

5.《司马光》课文原文

6.《司马光》的教案

7.司马光教学设计方案

8.新课程与“猫论”

9.论道德与信仰

10.假文盲与“德盲”

下载word文档
《司马光论才与德(网友来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