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如何面对加班文化
“嘟嘟爱吃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上班族如何面对加班文化,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上班族如何面对加班文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上班族如何面对加班文化
当超时工作已经成为组织内习以为常的现象时,身为小螺丝钉的员工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种情况?
无论对个人,或是对企业而言,员工期加班都可能是许多潜在问题的警讯,以个人观点看来,需要检讨工作效率是否有改善的空间、时间管理是否得宜;以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则需要重新评估,人力和各项资源配置是否有问题。
加班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较常见的是由于业务量太大,正常时间无法完成预定进度,不得已下班之后还要留下来赶工,久而久之成为组织文化的一环。这种超时工作累归累,总还是有所为而忙,大抵说来问题还不太严重。
最可怕的是所谓恶性加班:部门内的同事或出于同侪间的比较压力,或出于讨好主管的心态,不论有事没事一律爱装忙,明明过了下班时间,说什么就是不肯离开工作岗位,让加班成为约定成俗的习惯。这种加班竞赛不只扭曲了工作的意义,更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浪费、产生溢领工资等种种弊病,对组织营运的伤害很大,实在是职场中不能忍受恶。
面临以上两种情境,个人应该循以下步骤,正视超时工作的问题。
认清工作的意义和个人特质
首先,静下来仔细想想:从目前的职务中我可以学习到什么样的能力?有没有需要达成的阶段性目标?这个职位的展望为何?我又期许自己在这个工作领域中有什么样的表现?
认清工作的意义,可能让你重新找回热忱和动力投入工作,也提供机会,让你停下脚步来评估检视自己的生涯规划。
接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诚实地问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过怎样的人生。如果你是个天生的work aholic(工作狂),埋首工作能让你的生命充满光辉,获得无限满足,那加班当然不构成问题;但如果你除了工作之外还渴望风花雪月,要求更全面的人生,就得停下脚步来好好思考:如果往后2、3年,甚至内都必须超时工作,我是否受得了?如果无法接受,有没有其它方法可以加强行事效率,让工作和生活达到我所能接受的平衡?有无转换跑道的机会?
对于很大一部份人来说,加班其实是阶段性任务,是晋升或学习的必要付出,权衡过这些利害关系,就能说服自己慢慢释怀,
积极找寻可以努力成长的空间
至于那些受制于组织气氛得常常加班,又觉得无所为而忙的人更要积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浮滥加班的情况真的不能改善吗?能否尝试向上反应这种畸形的现象?如果形势逼人,每天就是得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里,能否用我的力量去影响同事,营造优质正向的办公室气氛?除了目前份内的工作,还可以多做什么提高公司绩效?如何提高工作贡献度,让超时工作也可以有活力、有目标?
其实,适时主动关心同侪,倾听他人的需要,你会发现在组织内还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间,一味抱怨只会错失学习成长的机会。
欢喜做甘愿受,在工作和生活间找到平衡点
其实,工作应该要是正向、充满活力的。东方文化中谈到工作,往往崇尚苦行僧精神,“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些社会价值常常让加班者有苦难言。然而,晚近欧美管理思潮已经不这么想了,我常常说,忙没有关系,偶尔也要看看落日,停下脚步来闻闻玫瑰花香。永远保有好奇心和一些些浪漫,其实是减压的好方法,也能让工作更快乐、更有效率。
如何在工作和生活间找到平衡点,的确是门大学问,但有个不变的原则:欢喜做甘愿受。最差的情况就是不甘不愿,既放不下工作又要抱怨,这不管对于公司或是员工本身,都是双输的局面,不快乐的员工在职场上成功的机率较低,同时也失去了享受美丽人生的权利。
篇2:科技时代的加班文化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slogan “eight hours’ labour, eight hours’ recreation, eight hours’ rest” became the rallying cry of unions and social justice reformers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19世纪,“8小时工作,8小时娱乐,8小时休息”成为欧美工会和社会正义改革人士的战斗口号。
More than a century later, that hard-won victory is under threat. In many cases it has already been overturned.
一个多世纪后,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正面临威胁。在很多情况下,它已被推翻。
“The 40-hour week is long gone,” says Karyn Twaronite, global diversity and inclusiveness officer at Ernst & Young. Its study of nearly 10,000 full-time managers in eight countries found that working hours have increased sharply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hit in -8.
安永(Ernst & Young)全球多样性和包容性主管卡里恩QVq耐特(Karyn Twaronite)表示:“每周40小时工作制早已成为过去。”安永对8个国家近1万名全职管理者进行的研究发现,自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工作时间已大幅延长。
“It’s not just a US phenomenon,” says Ms Twaronite. “Many other countries are tipping the scales.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working more than 40 hours has become the ‘new normal.’”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美国,”特沃罗耐特表示,“其他很多国家的天平也在倾斜。自此次金融危机以来,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已变成‘新常态’。”
About half of managers work more than 40 hours, the study found. A third say they are working an additional five or more hours a week.
研究发现,约有一半的管理者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其中三分之一表示,他们每周会多工作5小时或更长时间。
But the extra hours do not necessarily translate into higher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a study by Stanford University, productivity declines sharply after 50 hours, and plummets to almost nothing after 55 hours, so much so that the extra 15 hours is of little value.
但这些额外工作时间未必转化为更高的生产率。根据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一周工作50小时以上生产率将大幅下滑,超过55小时生产率将几乎锐降至零,因此多出的15小时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John Pencavel, the study author, says this could be because “employees at work for a long time may experience fatigue or stress that not only reduces [their] productivity, but also 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errors, accidents and sickness that impose costs on the employer.”
这份调查的作者约翰堠^韦尔(John Pencavel)表示,这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工作的员工可能会感到疲惫或压力,这不仅会降低他们的生产率,还会增加失误、事故和疾病的几率,给雇主带来损失。”
Technology is partly to blame for the rise in working hours, combined with the increasingly insecure job market. Although smartphones and remote work software have brought flexibility, too often the need to be “always in touch” is piled on top of ― rather than during ― the traditional eight-hour day, according to EY’s Ms Twaronite.
工作时间延长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咎于技术以及越来越缺乏保障的就业市场。安永的特沃罗耐特表示,尽管智能手机和远程工作软件带来了灵活性,但“一直保持联络”的必要性经常叠加在传统的8小时工作日以外,而不是其间。
“People are tethered to technology,” she says. “They can’t just go home and switch off. You can be finished for the day but it will be morning in China and you will be expected to respond. Count all those extra minutes online and the hours add up very quickly,” she adds.
“人们被技术束缚住了,”她表示,“他们不能回家就关掉设备。你可能结束了当天的工作,但中国即将迎来早晨,你需要作出答复。把下班后所有在线的时间包括在内,工作时间总长就会迅速增加。”
Sarah Moore,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who has studied the decline in working conditions in the US, says that workloads have grown because businesses have downsized so that employees now have to do the work that used to be done by two or more co-workers.
普吉特海湾大学(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心理学教授萨拉椠尔(Sarah Moore)研究了美国工作条件下滑的现象。他表示,由于企业裁员,工作量增加,员工现在必须一个人完成以前两个或更多同事的工作。
“In addition, especially since the economic downturn, many workers have reported to us that they are grateful for a job and are unwilling, for example, by turning down overtime hours, to jeopardise their employment.”
“另外,特别是自20经济低迷以来,很多员工跟我们说,他们很感激手中这份工作,因而不愿拒绝加班,以免威胁到这份工作。”
Leon Grunberg,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blames the changes on “more aggressive business targets, more pressure to reduce costs, more technology, and, as a result, more stress,” he says. “Additionally, support functions, for example, human resources, were cut and shifted to managers.”
普吉特海湾大学社会学教授莱昂格伦伯格(Leon Grunberg)将这些变化归咎于“更为激进的业务目标、更大的降低成本压力,更多技术以及这一切造成的更大压力,”他表示,“另外,人力资源等配套职能被裁撤并移交给管理者。”
“As salaried employees who don’t have to clock in, managers are also subject to sometimes subtle and sometimes not so subtle pressure from supervisors and peers to show that they are good, loyal employees by coming early and staying late.”
“作为不需要打卡上班的领薪员工,管理者也处在上级主管和同行有时微妙有时不那么微妙的压力之下,他们要通过早到晚归显示出他们是优秀、忠诚的员工。”
Nicola Smith, head of economics at the UK’s Trades Union Congress, says the move away from the 40-hour week is part of a long-term shift driven by seven-day-a-week opening for shops, the decline of unions and increasing numbers of women in the workplace.
英国工会大会(Trades Union Congress)经济学主管尼古拉史密斯(Nicola Smith)表示,放弃每周40小时工作制是长期变迁的一部分,商店每周营业7天、工会衰落以及工作女性增加推动了这一趋势。
“It now takes two earners to keep a household going, not just one. We’ve moved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breadwinner model,” she says.
她表示:“现在要维持一个家庭的生活,需要两个人工作,不能只有一个。我们正改变传统的养家模式。”
The TUC has coined the phrase “Burnout Britain” to describe the long-hours working culture. Its study of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data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people working more than 48 hours per week had risen by 15 per cent since to 3,417,000.
英国工会大会提出“筋疲力尽的英国”(Burnout Britain)这个词来形容长时间工作的文化。该组织对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数据的研究发现,自以来,每周工作超过48小时的员工数量增加了15%,达到341.7万人。
Ben Willmott, head of public policy at Britain’s Chartered Institute for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 says the shift away from the 40 hour week is “gradual but the trend is definitely in train”.
英国特许人事与发展协会(Chartered Institute for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公共政策主管本威尔莫特(Ben Willmott)表示,改变每周40小时工作制的过程是“渐进的,但这个趋势肯定在持续”。
Even though technology has the power to unshackle workers from their desks, the CIPD says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presenteeism” ― the need to be seen in the office. It found that 30 per cent of employers have seen an increase in people coming in to work while they are sick and 40 per cent a rise 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the past 12 months.
尽管科技可以让员工摆脱办公桌的束缚,但英国特许人事与发展协会表示,“出勤主义”(指出现在办公室的必要性)升温。该协会发现,过去12个月期间,30%的雇主发现带病上班的员工数量增加,40%的雇主发现精神健康问题增加。
“Although the job market has picked up, the outlook is still pretty uncertain, which is one reason why some people are reluctant to take time off sick even when they are ill.” says Mr Wilmott.
威尔莫特表示:“尽管就业市场升温,但前景仍相当不确定,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不愿在生病时请病假。”
“The overall net effect is that many employees find themselves working more hours simply because it is possible and the workplace culture expects it,” says Ms Moore.
摩尔表示:“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很多员工发现他们加班的原因是加班是有可能做到的,而且职场文化期望他们加班。”
篇3:办公室上班族如何面对职场压力
办公室上班族面对职场压力的方法
一、做好本分的工作。
职场压力很多时候来源于自己对于自己的工作不太自信,如果你因为没有做好的自己的工作而担心会受到扣薪甚至失业的话,这时肯定会有压力的产生。要解决这种压力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在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后,就需要做好详细的工作计划,这样往往可以减轻职场上做不好工作的压力。
二、调整好心态。
当然除了上面的压力,工作还有很多其他的压力,比如来自老板的压力,来自竞争的压力,那么在这些压力面前除了努力工作,还怎么克服压力呢?
在这个时候心态非常重要,只要你做好自己能做的就可以了,而其他的外界的因素自然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了,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压力,不仅可以让自己的心理得到放松,而且更加有利于自己工作的正常表现。
三、找出合适的解压方法。
当然调整心态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对于大多人来说,为了更好的去适应工作,需找合适的减压方法很重要。具体的方法自然也会因人而异,或许打一场球可以解压,或许大吃一顿可以解压,也或许睡一觉就会轻松很多,在压力面前不要手足无措,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减压方法,将压力释放出来,接下来的工作你会觉得不那么难了。
应对职场压力的技巧
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问题
很多人面临压力的时候,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抱怨周围的一切。例如抱怨带给自己压力的环境、带给自己压力的上司、带给自己压力的同事……唯独没有意识到真正有问题的是我们自己。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就没有办法减轻压力。
倾诉,让别人帮助自己
很多压力是我们自己无法化解的,合理的做法是向自己的同事、朋友、上司甚至是下属倾诉自己的问题,请求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样做奏效的前提是,我们不想把压力转移给别人,而是为解决问题而寻求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相信“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把“谋事在人”当成重点,我们应该全力以赴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勇敢地面对压力。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话反过来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样我们会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如果一件事我们已经尽力,还是达不到目标,结果也可以接受了。但千万不能把这句话当作借口。
调整目标和期望
有些时候,老板不仅给员工定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而且给自己的目标也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是这样,我们要懂得适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人生的智慧在于明白什么是可以实现的,什么是不可以实现的;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可以实现的,勇敢地放弃无法实现的。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很多管理者认为把任务布置下去,自己就没有问题了。他们认为把压力放到了别人身上,自己就能够从压力中解脱。尽管下放责任是管理者的权力,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授权的“孪生姐妹”是辅导,是帮助下属完成任务、减轻压力。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通过沟通找到合适压力范围
像前面提到的血压比喻一样,压力不够或者压力过大,都会导致一个人无法正常生活、一个企业无法正常运作。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不断地沟通找到适合我们的压力范围,找到生活上、工作上、经营上的平衡。沟通,是我们发现适合自己的压力范围的最好途径。
锻炼身体
一个人生病的时候是最难以承受压力的时候,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应对压力的前提。
接受压力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办法应对压力,是因为自己抗拒压力、逃避压力、不愿意面对压力。其实我们一旦选择了某一条道路,总会有相应的麻烦和问题。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件值得做的事情是可以轻松做到的。接受压力,相信“压力是进步的代价”,能够帮助我们从理性层面做好应对压力的准备。
1.职场人如何面对职场压力
2.职场新人如何面对办公室政治
3.如何对抗职场的压力
4.如何面对办公室政治
5.职场男性如何减轻压力
6.职场压力如何解才有用
7.职场白领们如何减轻职场压力
8.如何缓解职场就业压力
9.职场男性工作压力大该如何调节
10.如何面对职场中的危机
篇4:当“涩女郎”面对加班时
1、加班撞上约会,选老板还是选情郎?
万人迷:当然选情人,不过我约会的对象就是我老板哦!
男人婆:工作第一,有工作才有尊严,男人大街上多的是,带简历见我还要他们排队呢!
天真妹:这个选择好难哦。我能否带着功课去约会,或者请他到办公室里陪我吃盒饭?
结婚狂:工作天天有,约会可是一年半载碰不到一回,没准儿今天他就会向我求婚……
2、加班压力过大想痛哭,你是掉眼泪还是咬牙死忍?
万人迷:可以哭,但要找个英俊多金的男人肩膀,否则,哭有什么用?
男人婆:不哭不哭就不哭,我肩膀上能走马,区区这点问题哪能难倒我。
天真妹:呜呜呜,我要是长不大就好了,永远当小孩就好了……我要休假!我要辞职!
结婚狂:唉,真想结婚呀!
3、长期加班没有加班费,你是考虑跳槽还是再观望一阵?
万人迷:闪人,
地方穷男人丑,做人不是做牛马,要往高处走才是。
男人婆:找老板问个清楚,不给加班费就加薪,不加薪就给我升职?不加也不升,回见了您哪、
天真妹:我看看别人是走是留,再回家问问父母,多点参考总没错。
结婚狂:如果帅哥同事能天天陪我加班,别说没加班费,没工资我也要做下去!
4、加班损害健康却能得到回报,你是减少加班还中坚持加班?
万人迷:为工作把自己搞成黄脸婆,我才没那么笨!实在要加,抽屉里备齐全套化妆品,你们不怕被我敷的SK-||面膜吓着,我也无所谓!
男人婆:当然要加!我英明神武天赋异禀,最好别人都累垮了,留下我一个人当老大,嘿嘿!
天真妹:(哭)我要回家!
结婚狂:尽量不加,男人都不喜欢女强人。
篇5:上班族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空虚感
空虚是一种内心体验。每当我们听到一些人说着诸如“唉,真没劲”、“唉,这个世道我算看透了”之类的口头禅时,我们就说他是个心灵空虚的人。但实际上,真正空虚的感觉往往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只有空虚者自己才能真切地体验到,他人是难以深入心理体验的。
一个年轻的职员和我这样谈到:“每天,我照常地工作、生活,可总觉得心里好像有点不对劲,似乎我不知道为什么工作、为什么生活,常常有一种很空虚的感觉。”他不无困惑地说:“看看其他同事,工作总是充满热情;玩也玩得潇洒。而我感觉什么都无聊,什么都没意思。这种情绪让我整天百无聊赖、心绪懒散、寂寞惆帐却又不知该怎样解脱。怎么别人就能过得那么充实而我自己就那么空虚呢?”
这位职员提出的问题恰似一片阴云笼罩在一些年轻人的心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虚”。在很多年轻人的印象里,它往往与“寂寞”“孤独”等词是通用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寂寞”、“孤独”对于人并不总是消极的,有时甚至标志着一个人独具个性。而“空虚”却只能消磨人的斗志,侵蚀人的灵魂,使人的生命毫无价值。
空虚是一种内心体验。每当我们听到一些人说着诸如“唉,真没劲”、“唉,这个世道我算看透了”之类的口头禅时,我们就说他是个心灵空虚的人。但实际上,真正空虚的感觉往往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只有空虚者自己才能真切地体验到,他人是难以深入体验的。所以,这使得感觉空虚的人不太容易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如果自己再不积极努力的话,只会越来越紧地被空虚所包围。
空虚是随时可以产生的。留意一下周围,有的中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班集体,因没有及时地被接受,就会产生不被理解、无所依托的感觉;有的中学生由于学习差、纪律不好、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有的中学生被沉重的学习负担所束缚,就会觉得中学生活并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么诗情画意……这些时候,空虚都可能会乘虚而入。如果你正好是个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就更容易被空虚所征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被空虚所乘机侵袭的人,无一例外地是那些对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对生命的意义没有正确认识的人。他们或是消极失望,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生活,或是毫无朝气,遇人遇事便摇头。为了摆脱空虚,他们或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或无目的地游荡、闲逛,耽于某种游戏,之后却仍是一片茫然,无谓地消磨了大好时光。空虚带给人的,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面对空虚,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俗话说“治病先治本”。因为空虚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所以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就成为消除空虚的最有力的武器。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当你坚定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进时,空虚就会悄悄地离你而去。
面对空虚,还要培养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常说,生活是美好的,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高山大海,你可以积极地去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或者认认真真地学点本领,帮他人做点好事,也能对自己的成功颇感得意,从他人的感谢中得到欢愉。当你用有意义的事去培养你对生活的热情,去填补你生活中的空白时,你哪还有心情和闲暇去空虚呢?
面对空虚,还要积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有时候,人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但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有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偃旗息鼓而轻易为空虚所困扰,有人却能面对困难毫不畏缩而始终愉快充实。因此,有意识地加强自我心理素质的训练,就能够将空虚及时地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给它以进一步侵袭的机会。
当你和空虚顽强斗争的时候,请记住普希金的这句诗:“生活不会使我厌倦。”
【上班族如何面对加班文化】相关文章:
1.加班打油诗
2.加班制度
3.上班族调查报告表
4.上班族励志句子
5.上班族怎样减压
6.上海国庆加班
7.加班申请报告范文
8.加班管理规定
9.国庆加班工资
10.国庆加班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