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的优美散文
“墨江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知了的优美散文,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知了的优美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知了的优美散文
知了的优美散文
早上出门去上班,把共享单车放在路边,不经意抬头,咦,不远处树干上有只刚蜕变不久的知了,颜色还是嫩嫩的黄绿色,身子也是柔软的无力动弹,好几年没有见过知了变身时的样子了,感觉又是亲切,又是惊喜,拿出手机拍了两张照片,发个朋友圈儿:正是知了出洞蜕变的季节,想吃“唐僧肉”了,去哪儿抓呢?
对于知了,我是非常熟悉的。小时候的村庄树林里,有过无数与知了相关的趣事儿。每年一到六月份,在小麦成熟的时候开始,杨树上就开始有了知了的鸣叫声,是那种个头小的、鸣声细弱俗称“麦知了”。一到这个季节,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了,为麦收做准备,也要为麦收之后的秋种做准备,而且这期间还有一个端午节,村里的人们还是比较重视这个节日的——紧张收种的间隙,每家都需要用美食来犒劳一季的忙碌。那个时候,商品匮乏,一些吃食,物品都是需要自家制作的,讲究一点的人家会在这个时候,给家里的老人,媳妇,闺女买上一些花布做件夏天的小衫,再张罗一锅香甜的粽子,就是最美好富足的日子了。在知了欢快的鸣唱声中,喜洋洋的气氛在村中里弥漫开来,伴着新熟的麦香,伴着香甜的粽子,伴着小孩子的嬉笑,幸福喜乐的农家生活,就像那最欢快的乐曲,就像那最流畅的溪流,就像那最轻盈的蓝天流云,平淡、温馨、祥和、美好。
麦收之后,进入七月,进入伏天,农人们没有那么忙碌了,天也热了,进入雨季之后,村庄里的池塘里水位上升了,白天小孩子下水游泳,奶奶、姑姑、婶婶们在池塘边柳树下洗衣服,时而说说笑笑,时而唱起歌曲。柳丝上不甘寂寞的知了也凑了热闹不停歇地叫,顽皮的孩子会弄根长杆子,头上黏上嚼碎的麦子,悄悄地趁知了不备,就粘住一只,装进瓶里,放在口袋里。即使被捉了,知了还是不停的叫,仿佛置身危险这件事而与它无关。如果下午有一场雨就更好了,傍晚雨停了,三五成群的小伙伴相约着,带着手电筒,带着瓶瓶罐罐去村边的堤坝树林里去摸知了猴。一个摸字形容出逮这种昆虫的方式了。大多数时候,雨后土地松软了,知了猴用自己的前爪捅破洞口爬出地面,寻找灌木和树干,爬到合适的位置就开始蜕皮了,这个时候正赶上摸知了猴的孩子们,于是就被他们摸到,成为了他们的战利品。每个晚上有经验点的小孩儿能摸一两百个呢,回到家洗一洗,倒到有盖子的罐子里,撒上盐,等到第二天早上,叫妈妈有油煎了,美美的吃上几只打打牙祭,称之为“唐僧肉”。
后来读了法布尔的文章《蝉》详细地了解了知了的一生,从卵掉入泥土里,要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爬出洞,蜕变成知了,而蜕变之后六七十天生命就结束了。懂得了这些之后很敬佩知了的性格,在黑沉沉的地底下生活几年,努力爬出洞,一到两个小时之内找到安全地带,迅速从躯壳里蜕变出来,由一个笨笨的爬虫到一只透明羽翼的知了。它的一生发生了质的.变化,轻盈的飞上树,唱着歌,赞美着自己的勇敢和夏天的火热。在蜕变的时刻,一点点都不能犹豫,一气呵成爬出旧壳,稍微一犹豫就僵死在壳里,小时候经常在早上看到没有“变”出来的知了猴,拱着个后背,不能飞,不能爬,成为了鸟儿,蚂蚁的美食,断送了自己修炼多年的飞天梦;而那些成功者,在高高的树梢,大声的鸣叫,竭尽一生的能量,唱一首生命的歌。
是啊,它们的生命是值得赞美的,耐力、勇气、歌唱的能力,蜕变之后的华美转身,振翅之后的重生,足以用成功者的姿态面对世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出身低微,却不甘平庸穷尽一生拼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就如同知了的蛰伏和蜕变一样,如果你没有见过知了,你会相信知了是那个笨虫子变的吗?人很多时候只相信眼前的,而不敢去突破眼前的一切,比如说现状,比如说窘境,总有人喊穷,喊苦,喊不公平,殊不知当你高喊不公平的时候,你就已经是弱者了……人生的藩篱是用来冲破的,而不是用来禁锢的。
篇2:林清玄散文《知了》
山上有一种蝉,叫声特别奇异,总是吱的一声向上拔高,沿着树木、云朵,拉高到难以形容的地步。然后,在长音的最后一节突然以低音“了”作结,戛然而止。倾听起来,活脱脱就是:
知——了!
知——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蝉如此清楚的叫着“知了”,终于让我知道“知了’这个词的形声与会意。从前,我一直以为蝉的幼虫名叫“蜘蟟”,长大蝉蜕之后就叫作“知了”了。
蝉,是这世间多么奇特的动物,它们的幼虫长住地下达一两年的时间,经过如此漫长的黑暗飞上枝头,却只有短短一两星期的生命。所以庄子在《逍遥游》里才会感慨:“惠蛄不知春秋!”
蝉的叫声严格说起来,声量应该属噪音一类,因为声音既大又尖,有时可以越过山谷,说它优美也不优美,只有单节没有变化的长音。
但是,我们总喜欢听蝉,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界的咏叹。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听万蝉齐鸣,会使我们心中荡漾,想要学蝉一样,站在山巅长啸。
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
孟浩然有一前写蝉的诗,中间有这样几句:
黄金然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听蝉声鸣叫时,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知了”两字中有更深的含义。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边在树上高歌,一边心里坦然明了,对自己说:“知了,关于生命的实相,我明白了。”
林清玄散文《大佛的避雷针》
我带孩子到南部乡下去玩,顺道参访南台湾的寺庙,才发现台湾的大佛愈来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样,十几层楼高的大佛到处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庙前面也盖了大佛,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荒谬之感。
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参观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大佛,有十层楼那么高。
孩子突然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有避雷针。”
“是吗?”我顺着孩子的手势往上看去,由于大佛太高了,竟使我的帽子落下来。
孩子问我:“大佛的头上为什么要装避雷针呢?”
我说:“因为大佛也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说:“佛为什么怕被雷打中?在天上,是不是雷公最大呢?”
孩子的话使我无法回答而陷入沉思,我们千里迢迢跑来礼拜的佛像,祈求能保佑我们平安的佛像,自己也怕被雷打中哩!佛像既不能保佑自身的安危,又怎么能保佑我们这些比佛像更脆弱的肉身呢?
我想到,苏东坡有一次和佛印禅师到一座寺庙,看见观世音菩萨的身上戴着念珠,苏东坡不禁起了疑情,问佛印禅师说:
“观世音菩萨自己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戴念珠,她是在念谁呢?”
佛印说:“她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
苏东坡又问:“她自己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
佛印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已呀!”
看着眼前大佛像头上的避雷针,大概也像观世音菩萨手里的念珠一样,是在启示我们:“求人不如求已呀!”
人因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很多人就把佛像当成避雷针;人如果开启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避雷针,也不需要佛像了。
佛像需要避雷针,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
人需要避雷针,是由于自我与贪婪大巨大了。
我们把佛像盖得很巨大,那是源于我们渴望巨大、不屑于向渺小的事物礼敬。很少人知道渺小其实是好的,惟有自觉渺小的人,才能见及世界如此开阔而广大。
把佛像盖得很大很大,那是“出神”的境界。
知道佛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那是“人化”的境界。
权势、名位、财富很大很大,那是“出神”。掌大权。有名位、大富有的人还能自觉很渺小,那是“人化”。
佛像不必盖得太大,因为心中有佛,佛就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如果心中无佛,巨大的佛像与摩天大楼又有什么不同呢?
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一旦心中有佛,胸怀无限宽广,心中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则尘世的权势名利又怎能成为他的欲。拘限他的自由呢?
位高权重的公卿王侯一旦心中无佛,心怀狭小,欲望永无终极,名利权位正好成为围困他的砖墙,又何乐之有?
因此,佛像把避雷针装在头上,人应该把避雷针装在心中,时刻避免被利益与权力的引诱击中。只要能自甘于平凡、安心于平淡的生活、在平常日子也有生的意趣,那避雷的银针就已经装上了。
篇3:知了也睡了散文
知了也睡了散文
窗外的知了又开始叫了,但是你们却沉睡了。
成年之前我对死亡毫无概念,偶尔在家门口遇到,无非就是一群看似悲伤的人穿着黑色衣服代表着悲伤完成一场本该隆重的仪式,连一声哭泣可能他们都觉得多余,仅此而已。因为在帝都,别人的处理方式在我们看来似乎缺少太多的人情味,无关血缘,即无关痛痒。
第一次正式认知到死亡是在春节过后,开学一个星期后我的盲人大叔去世了,这是第一次我必须参加的送别仪式。这场仪式对我们这样的家庭而言,算是比较隆重的,最起码第一次聚齐了家族里必须到的人,然后按照该有的仪式走一遍,大叔在家停留三天,然后至此和这个家族永别。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懂得了死亡的含义,脑子里也有了死亡这个概念。送别一个人,无论你有多么无助,离开的人再也看不见了,无论你有多么牵挂,离开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这就是永别,阴阳两隔,两个世界的平行线,永远不再有交集。
盲人大叔是个算命先生,一辈子都在操劳中度过,直到生病离开的前一段时间也是在疼痛中熬过最后的日子。大叔从小就双目失明,由于是家里的老大,爷爷离开的早,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他的身上。家里七个孩子,太小的就在学堂里转悠,能干活的就去挣工分养家糊口。大叔说他过五九年那会差点丧命在火盆了,因为眼睛看不见身边也没人,火烧着了他的棉衣,当别人发现时棉衣已经所剩无几,但他命大活了下来。那时候家里穷,大叔只顾着张罗着兄弟姐妹的终身大事却落得自己独个,就一直和奶奶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但大叔渴望能领养一个孩子,还是在我和他的聊天中得知的。有一回我带着大叔出去溜风,无聊之余问他的眼睛是怎么失明的?大叔说小时候眼睛老流水,家里没当回事,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就再也没有见过光了。我说:“瞎爹(我们对大叔的称呼),你等我哪天比你先走,我就把我的眼角膜捐给你。”小时候孩子都特别单纯,连想法都单纯的天真。大叔说:“如果当时你奶奶同意给我带孩子,我领个女儿估计跟你一样大了。”这是唯一的一次我懂得大叔想有一个家。
上天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上天把大叔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关了,却给他开了好几扇门。大叔的脑子特别灵活,转的特别快,记忆力也是超群,连我这个上过学的都自叹不如,所以我就经常叫他×半仙。他的耳朵也超级灵敏,听什么都听得一清二楚。他经常上街给人算命维持生计,那时候村里没有车子直达街道,他就靠着一根手棍自己摸着去摸着回。他能够清楚的记得从哪个地方转角是回家的路,能够听出棍子敲打的水泥路或泥巴路不同的声音,能够记得到哪天谁找他算命,能够记得村里的孩子们是哪一天哪个时辰出生。大叔就是个劳碌命,辛苦了大半辈子,兄弟姐妹生活条件都有所改善,轮到能享两天福的时候,却得了重病,不到三四个月就和这个世界永远的再见了。
选择把大叔写出来,不仅仅是因为在他身上学到很多不知道的东西,还因为对他最后的愧疚。小时候爸妈北漂,我和哥哥就和大叔还有奶奶一起生活,至于小时候的.我有多么的不懂事我已经记不清了,儿时的回忆也随着我们和爸妈一起北漂而忘记了。但是记忆中大叔和奶奶还是都在的,只是时隔五六年,我再回去读书时,已经忘记了他们当年的模样。认出奶奶是因为她叫住我,认出大叔是因为他那根指路棍。大叔病重那个寒假我没有和爸妈一起过春节,而是选择在家陪着他和奶奶。病中的大叔似乎变了一个人,对身边的各种事情都充满着极度的不满意,包括每次按照他旨意做的饭他都觉得不合胃口。就这么浑浑噩噩过完一个寒假,我的耐性也被磨没了,最后开学那天收拾好行李的我干完大叔给的所有指示后正准备出发时,大叔的新指示又下来了,我冲他吼了一句:“我得走了。”没想到这就是和他的最后一次告别。我离开后大叔和奶奶在家自己照顾着,没想到离开的这么快,一转眼就真的成了一辈子的永别。我一直后悔着最后一次没有干完大叔给的指示再离开,而他再也没有指示给我了。
从此之后我一直在准备着家族里面的老人会随时离开我们,因为我寄宿上学,回去的次数少之又少,每一次和他们的交流我都小心翼翼,害怕这是我们之间的最后一次。一直这么准备着但是从来没有准备好。当知了开始它们的生命之旅时,我离开他们回到父母身边,知了休眠时我再和他们偶尔见几次面面,但是这次他们生命的知了彻底休眠了。
大叔走后的第二年奶奶就走了,也许他俩又可以作伴生活了。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在那年母亲节那天,奶奶在母亲节的前一天离开,没有跟我们说一句告别,就再也不说了。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很沉重,奶奶是那个时候我在老家唯一牵挂的人,放假唯一可以回家的理由就是看望她。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心情面对奶奶的离开,在我的印象里,虽然每一次见面奶奶都很虚弱,但是没有要离开的预兆。谁知道她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走了。
奶奶出生在地主家庭,在农村,当村里还有些许人家在的时候我认为她是最知书达理的人。奶奶不喜欢多说话,永远在做一个聆听者,听老人们抱怨谁家孙子不听话,谁家孩子不懂事,谁谁谁家又成了留守老人。初中那会我每个周末回去和奶奶住,不忍心让年迈的她多操劳,每次我都在她的指导下,完成一天的伙食,压根我就不是个当大厨的料,每一次做出来的饭,连我自己都没食欲,但是奶奶他们还吃的好像很美味的样子。每一次看他们满足的样子,我就想努力的想把饭做的更可口一些,一次又一次之中我开始注意火候和盐度以及调料的搭配使用,后来慢慢的我自己能入口了,奶奶他们就吃得更香了。奶奶年岁大,容易犯迷糊,有时候做饭正开着火呢,她竟然坐那睡着了,糊的粮食也舍不得扔,大叔和她就得凑合一次又一次,有时候大叔实在忍不住了就抱怨几句,奶奶知道自己错了也不还口,任由大叔一个人絮叨。不知道以前人们上学的时候学校的伙食是不是艰苦到连饭都吃不饱,但是奶奶他们是这样认为的。每个周末回去之前,奶奶和大叔就会算好日子,去街上买很多肉和水果,让我们回来补补营养,周末的两天真是吃足了一个星期的营养。
周五的下午是我们回去的日子,每次我都会在学校带一些零食回去让她尝尝鲜。但是有些东西奶奶没有见过,也舍不得吃,一个周末过去了,我再回来零食还在那放着,每次都是我哄着的她才吃几口,然后让我们也得吃。每次奶奶都在门前坐着等我们回来,那种盼望的眼神里夹杂着对孩子的期盼,也许我们在身边,奶奶又看到了小时候的叔叔姑姑们。妈妈叮嘱说他们不在家,没事的时候我们多帮帮奶奶他们做做家务,算是帮爸妈尽尽孝心。每个周末我都会把奶奶大叔一周的衣服拿出来洗洗,洗之前奶奶还会看着我和我聊聊天,等我洗完她就睡着了。老人能吃能喝能睡陪在孩子身边,就是儿孙们的福气。人人都说家有一老胜有一宝。哥哥是个调皮的孩子,有时候给大叔奶奶开玩笑,奶奶他们就傻乎乎的任由我们去闹,那个时候真是幸福的日子。
后来大叔走了,我们上高中寄宿回来的没那么勤了,奶奶在冬天不小心摔断了腿,也许那段时光是她人生里最难过的日子,没有人贴心的照料,没有合口的饭菜,偶尔吃一点,每个月回去看她就比上一次又瘦了一次,直到最后瘦成皮包骨。记得最后一次喂奶奶吃饭的时候,她就只喝几口汤,连话也说不动了,只是眼睁睁的看着我,把她想说的话通过眼神全部告诉了我。至此之后,再次得到奶奶的消息就是她永远的离开了,而那年也是我要离开他们上大学了。我在老家当留守儿童的日子都有奶奶的陪伴,她无形中教会我很多东西,做一个聆听者,不去计较任何东西,不去伤害别人,能做的事情就帮着别人做一些,做人大度一些……那段刻在脑子里的时光我不愿再记起,所以奶奶走后我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直到前几天,房东奶奶和妈妈闲聊时,那个生命中陪伴我的奶奶在脑海里出现,那段时光再次在心里泛起阵阵涟漪,而那些陪伴我走过童年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在那个花还没有打苞的初春大叔永远的再也不见了,在那个知了还没有开始叫的初夏奶奶永远的离开了,生命经过一个又一个轮回,属于他们的生命到此终止。我所能再次看到的是他们在记忆中的模样,当然也希望无论此时他们在那里生活,一定要放心,在这个知了还没睡的夏天,他们的儿孙过得很好。
篇4: 知了,知了的微散文
知了,知了的微散文
暑期,窗外的苦楝树下几个顽童在叽叽喳喳不休,屋内,楠坐在小书桌旁认真书写。小学三年级的楠不时侧过头望着窗外,眼里满是羡慕。
“妈,他们在捉知了呢。”
“楠乖,读书。”楠妈把窗户关闭,可是那“知了――知了”的欢歌还是响彻屋内。
楠的卧室朝着学校的`操场。放学后,楠心仪的男生此刻正与班上其他男生在远处球场卖弄球技,初三学生楠心不在焉被关在卧室练琴。
“音准不稳,专心点!”楠妈疾声厉色地呵斥。
秋蝉在窗外“知了――知了”地附和着。
在蝉声中,春水寒,绿野黄,红枫落。转眼,楠已是高三学生。
楠妈从小就规划好了楠的人生:读名校,做名媛,嫁富豪。所以让楠练钢琴学书法,不想,高考分数出来,让楠妈难以接受,楠勉强上了三本分数线,读名校的愿望落空。楠把自己关在卧室里,除了吃饭,几天不出来。一家人都陷于沮丧之中。
楠爸是中学政治教师,他给学生讲政治却在这个家里没有话语权,永远是唯唯诺诺,只好在虚拟世界里叱咤风云,充当一个“公知”角色,圈粉无数。此刻,他在专注看电视。电视里司法专家正在解读中央部署的打击网络谣言的重要性,他在心里咯噔了一下。
楠妈气愤地关掉电视,她鄙夷地看了他一眼,甩掉遥控器,进了自己的卧室。
家里除了窗外远去的“知了――知了”声,一片死寂。
篇5: 童趣逮知了散文
童趣逮知了散文
知了叫了,意味着收割季节快到了。
从春风把树枝摇绿的时候起,知了就想放开喉咙叫了,不过,那时它还是一条小虫,像蚕宝宝一样软绵绵的,它想叫也没有这个能力。知了不是靠喉咙发音的,而是靠震动翅膀下的发音片产生声音的,所以知了爬出泥土以后,凭借着阳光和风的作用脱胎换骨,长出了翅膀,它才学着小鸟“唧-----”的一声冲向天空,但最终它不是鸟,只是在低空颠簸几下,便落在树枝或树干上,于是深有感触地叫道:“知了――知了――”
知了也叫“蝉”,文人墨客多称之为“纺织娘”,在我的老家叫“秋千”,因为它喜欢在招风的树枝上荡来荡去,并且喜欢卖弄嗓子,虽然博得了不少听众,但也给自己惹来了不少麻烦。小时候,我们就是听着知了的叫声去逮它的。
知了的叫声是有变化的',最初大约在早稻开始抽芯的时候,它的声音特别洪亮,中气十足,“唧------”的一声像拉二胡一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拉下去,偶尔还会变着花样转着嗓子“唧唧啾啾唧嘎”地叫着,声音很甜润,让人听得很舒服,那时的知了又肥又大,到了“双抢”以后,它的叫声便像没有加润滑油的织布机一样,“唧咔---,唧咔---”地摩擦着响,音调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高,此时的知了越变越小,最后随着声音一起消失了。
我们村和我一起长大的伙伴有十几个,从穿开叉裤的时候起,我们就学会了逮知了。逮知了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找一根毛竹,在顶头用竹篾或铁丝做个圆圈,找些蜘蛛网把圆圈伸过去绕着,使之成为羽毛球拍的形状。逮知了的时候,要顺着风听着它的叫声,轻轻地走过去,看到它像苍蝇似的趴在树干或树枝上,用绕有蜘蛛网的圆圈对着它轻轻地罩过去,等它发现了想逃走的时候,正好撞在圈里的蜘蛛网上,被蜘蛛网牢牢地粘住,这时,它就是用上吃奶的力气也挣脱不了,只能“唧呀--,唧呀--”地干嚎着。
那时,我们经常背着父母从家里“偷”来食盐、火柴,每次逮了知了,就躲到离村不远的一个土窑里去烤着吃,有时候还会顺手在地里弄点红薯、花生或西瓜之类的瓜果,那个年代我们实在太穷了,我们正好处在长身体的时候,不要说补充营养,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了,于是只能暗敲生产队的竹杠。那时的小孩偷生产队一点吃的是常有的事,大人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几乎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种事最好不要让自己的父母知道,或则就麻烦大了。那个年代,知了对我们来说是一道美味佳肴,我们把捉来的知了拔掉翅膀,再拔掉两块发音片,抽掉内脏,然后撒点盐,放到火上小烤一会儿,香喷喷的知了就可以入口了。不过,也许是那时吃得太多,吃厌了,如今对知了的味道在记忆中还有点模糊。但,玩知了也很有趣味,有一件事我自今还记忆犹新。
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教室里都是双人桌,老师为了防止上课时同桌的学生交头接耳,有意安排男女同座,这种做法刚开始很有效,因为我们小时候几乎不和女生说话。知儿女者莫过父母,知学生者应该是老师,但老师都没有预料到,男女同桌后虽然没有了交头接耳,但却发生了阵地战,男女同学之间(同桌之间)总是为了谁坐过了“三.八”线而发生争吵,为此,男同学普遍地挨了老师的批评,为了出出气,我们把知了装在火柴盒里,上课时往“三.八”线上一放,待女生不小心碰到时,知了就会“唧-----”地叫起来,吓得女生逃离座位,这下我们赢了。可是,我们的做法受到了老师的严励批评,有人不服气,干脆把知了放进了老师的粉笔盒,把老师给吓了,这下我们全班的男同学都倒霉了,老师把我们集合到操场上准备长跑拉练,在这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脱几层皮才怪呢!按理说,女生们正好看热闹才对,没想到的是,她们没有幸灾乐祸,而是向老师求了情,才免除了老师对我们的惩罚。从那以后,同桌之间再没有为挤位子而争吵了,而是相互谦让。我们再没有用知了去吓人了,但,逮知了、玩知了我们依然照常,因为小孩天生贪玩,这是没有办法的。
篇6:小知了散文诗歌
小知了原创散文诗歌
知了,知了
坚强的小知了
承受地下多年黑暗的.煎熬
忍受着泥浆雨水浇
我的寂寞没有人知道
因为我知道
生命旅途总会有坎坷和烦恼
光明总会来到
知了,知了
勇敢的小知了
冲出黑暗的地牢
在阳光下挣脱束缚的壳
展翅飞上树梢
因为我知道
不要一树看着一树高
把握当前最重要
知了,知了
快乐的小知了
我在树梢高头鸣叫
不怕太阳当头照
不管别人对我的讥笑
因为我知道
不要杞人忧天添烦恼
快乐需要自己找
知了,知了
自豪的小知了
一季生命一季鸣叫
我是不知疲倦的小知了
因为我知道
生命长短莫计较
因为谁也无法预料
过程精彩才重要
知了,知了
幸福的小知了
放声歌唱生活的美好
虽然我很渺小
但是我知道
幸福就在身边围绕
要靠自己把握牢
活着就是好
篇7:捉知了的散文
捉知了的散文
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农村经济条件相对很差。我的家乡在北方农村,乡里坊间传诵着一句顺口溜:“白薯面当细粮,鸡屁股是银行!”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那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白薯也叫红薯,它产量高,但热量不高。现在虽然成了城乡居民保健食品中的上乘佳品,可那个时代却是老百姓生活的基本口粮。一日三餐,几乎离不开白薯。蒸白薯吃烦了,人们就将生白薯切成片,晒干碾成白薯面,和面后再做成什么“白薯面汤”“白薯面粥”“白薯面饼”“白薯面饺子”“白薯面隔豆子”……哈哈,名堂很多,都和白薯有关,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白薯面当细粮吧”。
“鸡屁股是银行”则是那时的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集体制经济,一年到头的收入就靠挣工分年底分红,好的家庭能分到百八十块就算是“暴发户”了,多数家庭也就分个十块八块的,还有不少家庭要倒掏钱给生产队呢。你说,平日一家人的油盐酱醋钱咋办?家家户户一般都在自家院子里养些柴鸡,下了鸡蛋也舍不得吃,都拿到供销社去换钱。这家里的生活用钱就全靠这鸡屁股了!
说起养鸡下蛋,就自然想到了小时候捉知了。那时每家都养鸡,少的几只,多个十几只,一般都是散养在自家院子里。要想让鸡多下蛋,就得多给鸡喂食,家里有限的粮食还不够人吃呢,哪能舍得给鸡吃!夏天,放学后,几个小伙伴就去树林里捉知了。知了,这东西蛋白质含量很高,是鸡的最好饲料。鸡吃了它,不仅长得快,长得健壮,而且下蛋多,蛋的质量也好。
知了一般都爬在树干上或树枝上,据说以吸食早晨的露水为生。夏天随着太阳升起,它就开始活动了,“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好像世上的事情它什么都知道了,连绵的蝉声不仅委婉悠扬,而且优美动听,仿佛就是在炫耀自己美丽,宣示着自己知识的渊博!可知?这叫声,恰恰也暴露了自己的目标,给小伙伴们捕捉它提供了可靠的线索。
寻着知了的`叫声,小伙伴们不顾烈日高照,穿着短裤,甚至光着小脚丫,兴高采烈地拿起长长的竹竿或高粱秸秆去套(粘)知了。捉知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用马尾巴上长长的发丝结成单活结,环端向上,环的另一端系在杆头。用时将竿子高高举起,单环轻轻地靠近知了的头部,当知了一边叫一边向前爬时,它就不知不觉进了圈套,此时将竿子快速提起,随着扑扑啦啦的翅膀声,知了就被俘虏了!另一种方法是用一根光洁的桑条,一端固定在竹竿上,另一端将蜘蛛网牢牢的缠绕在一点,适当的沾些水,那蜘蛛丝黑乎乎就像粘胶,用法是悄悄的将竿子举起后,轻轻的把蜘蛛胶对准知了翅膀,再顺一个方向转动手里的竿子,这样就牢牢地粘住了知了。尽管汗流满面,半天下来,一小布袋知了就满满当当的了!呵呵,家里饲养的鸡又可以美美地吃一顿大餐了。
篇8:描写知了的优美句子
1、知了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生长分为蛹、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完整的生长周期需要三年时间。
2、知了的繁殖都是将卵产在树皮的下面,到了第二年卵才会孵化成幼虫,然后钻到地里,靠吸食树根的汁生长;它们长大后,又从地里爬出来,蜕了壳以后就成为成虫。
3、知了长着一身黑色的甲壳,黑黑的眼睛长在头的两侧,向外突出,一个长针似地嘴巴紧紧贴在身体下面,背部有一对透明轻巧的翅膀,六只细长的脚腿上长了几个锯齿可以抓牢物体。
4、知了,以它的奔放的歌喉、激情的腔调,还有不知疲惫的精神,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知了,这个乡村歌唱家,它的知名度远远超出了任何时代的歌星。
5、知了,学名叫蝉,俗名为知了。它有一对圆溜溜、乌黑的眼睛,活象两颗精巧光亮的珍珠;知了的嘴是一根又细又长的管子,它就是靠这根管子来吸食树的汁液,为自己提供营养,它有两根触角长在嘴的两旁,形成了一个八字,活像两根探测器;知了的面部正好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没有颈,头与躯干直接相连。知了的躯干圆墩墩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上有许多环向的条纹,在光的照射下,还可以发现知了身上有很多密集的绒毛。知了长有一对透明的翅膀,翅膀上有像蜘蛛网一样的斑纹。
6、知了,学名蚱蝉,几乎遍布大自然。从百花齐放的春天,到黄叶纷飞的秋天,知了就一直不知疲倦地用它那轻快而舒畅的调子,不用任何中、西乐器伴奏,为人们高唱一曲又一曲轻快的蝉歌,为大自然增添了浓厚的情意,堪称夏天的歌手了。
7、在炎热的夏天,正午时分,一切都在休息,以避免被那放肆的大火球灼伤。只有那位歌唱家依旧高歌,那就是知了,它们有的在垂头丧气的小草里打滚,有的在遮天蔽日的杨树下乘凉。就这样看着看着让我的思绪飞得很远很远。
8、一只知了正叫得起劲,二叔又把竿子靠近知了的翅膀,这只知了好象特别机灵,哧的一下飞走了。
9、雄知了的肚皮上的两个小圆片叫音盖,音盖内侧有一层透明的薄膜,这层膜叫瓣膜,其实是瓣膜发出的声音,人们用扩音器来扩大自己的声音,音盖就相当于蝉的扩音器一样来回收缩扩大声音,就会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而雌知了的肚皮上没有音盖和瓣膜,所以雌知了不会叫,也叫哑蝉了。
10、夏天,在大家眼中并不陌生。烈日像一个大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而就在这种世界,知了却在树木上欢乐的唱着歌。
11、我细细的观察,亏我眼睛精,第一时间搜到了知了藏身之处,我和弟弟定了定神,小心翼翼将网靠近知了身边,谁知由于我的粗心大意,没注意脚步下一块大石头,摔了一跤并大叫一声,弟弟手一抖,竟捕错了目标,把快要捉到手的知了给吓跑了。哎!都怪我不好,弟弟也感到惋惜。
12、我急忙奔过去,这次弟弟换了一个大网,把小网给我,现在两面夹机,天网恢恢,那知了是不会再逃的了,我们小心翼翼的靠近、靠近耶!成功了,一只大大的知了被我们成功捕获。
13、抬头一看,一只又大又肥的知了正趴在树干上拼命地叫着。
14、叔赶紧在竿顶上放了一块面筋,把竿子悄悄地靠近知了的翅膀,面筋一下子就把知了的翅膀粘住了,这时,知了叫得更厉害了。
15、每年的夏天是知了生长繁殖的季节,它们成群结队或独自爬上枝头欢快的高歌,它是怎么叫的呢?知了在吸树汁时,肚子上的音盖就不停收缩,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这证明了知了的叫声不是从嘴里发出来的。会叫的是雄知了,雌知了因为肚子上没有音盖,所以不会叫。
16、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我和弟弟拿着自制捕知了网来到外婆家门前的枣树下,外婆家枣树长的非常茂盛,很多枝枝桠桠交错在一起郁郁葱葱、严严实实,知了的藏身之处到底在哪呢?是在树枝干上,还是在树叶子上呢?我不知道,太阳也不知道。
17、来到郊外,周围风景如画,从树林里传来的知了声不绝于耳。到目的地后,知了的叫声就更嘈杂了,知了们就像一群乱哄哄的小孩子,吵吵闹闹,忙得不可开交。我们揪下一小块面筋,粘在竹竿的最顶上,开始了我们的粘知了工程。
篇9:知了
知了是一种同翅目昆虫,其种类较多,我国就有一百二十种。雄知了的腹部有一个发声器,能连续不断地发出响亮的声音;雌知了虽然在腹部也有发声器,但不能发出声音。一到夏天来临,雄知了就会站在树上“知了-知了-知了”地叫个没完,声音传出很远,正是因为它的叫声音,而称它为知了。有同名的歌曲和文学作品。
目录名称简介特征生长收缩展开名称学名:蝉 俗名别名:蚱蝉、油蝉、知了、蜘i、叽喳虫、碣馏侯、蝶拉子(皖北俗名)爬叉、知了侯(山东俗名)、蝶喽龟儿(徐州俗名,音)、大姐喽(邳州市俗名,音)麦叽鸟(郑州东南部俗名,音)。 英 文名:Motschulsky 拉丁学名:Graptopsaltria nigrofuscata
简介蝉是俗称“知了”的一种昆虫。最大蝉体长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亮晶晶的,蝉褪下的壳(蝉蜕)可以做药材。
特征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四五公分长。它们象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蝉的两眼中间有三个不太敏感的眼点,两翼上简单地分布着起支撑作用的细管。这些都是古老的昆虫种群的原始特征。 蝉的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种被称作“双鼓手”的蝉。它的身体两侧有大大的环形发声器官,身体的中部是可以内外开合的圆盘。圆盘开合的速度很快,抖动的`蝉鸣就是由此发出的。这种声音缺少变化,不过要比丛林金丝雀的叫声大得多。
生长蝉的蛹(蝶拉猴)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根的汁液。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 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蛹的前腿呈勾状,这样,当成虫从空壳中出来时,它就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蜕皮后的知了附着在树枝上,依靠吸食树枝或树干的汁液生存。繁殖 蝉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不同的时期。卵产在树上,幼虫生活在地下,成虫又重新回到树上。蝉在交配之后,雄蝉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很快便死去。雌蝉则开始进行产卵的任务,它用尖尖的产卵器,在树枝上刺出小孔,刺一次产四到八粒,一个枝条上,往往要刺出几十个孔,然后雌蝉不吃不喝,也很快便死去了。
篇10:知了壳的诱惑散文
知了壳的诱惑散文
知了又称蝉。它隐含一种禅意。但我保留着少年时对它亲切的称谓。禅意似乎有点神秘,但它确是一种意境,一种晶莹如知了壳的意境。
少年中的若干个夏天,我穿行在树和树结合着的空间。我的目标是知了蜕下的壳。那壳伏在树身上,攀在树枝上,爬在树叶上,显示着孤独的美。
我收获知了壳的目的是换取钱币。这样的目的很龌龊,但却实用。知了壳可以入药,给人类带来健康以及幸福。那个药店的台阶很高,我似朝圣教学般虔诚和庄严。
钱币的诱惑对我固然重要。但精神的需求同样不可排除。因此,我徜徉在阳光下丝毫没有疲累的感觉。
知了壳珍藏着我的一段情感。那个暑期我回到数百里外的祖籍地。我在捕捉知了壳的过程中品味过一位少女的诱惑。她悄悄地带我进了她家的后院,弓着身子,上树我为摘取知了壳。那双赤脚在我的眼前晃来荡去,身躯中的某种神秘让我浮想联翩。
这只是一个记忆中的片断,我的灵魂羽毛被一个精致的木梳滑过。我理解那就是禅象。
那曾经是一处潮湿低凹的院落。几十年过去,不知那位少女的脚印是否逝去?那些知了的后代是否仍伏在树上孕育着生命?
知了退壳的`过程,是在践行着从物质到精神的蜕变。具备了精神品位的知了,才会不知疲倦地在大自然中吟诵着高尚或者悲伤的诗词。
残留在树身、树枝、树叶上的壳,我以为是卸去了生命和灵魂负荷的精神贵族。
那些知了壳就这样引导我误入生命初期对幸福含义的解读。几年中的夏天,无数的知了壳被我送进药店,麻醉着我的精神。我甚至逃学到几华里外的大舅家旁边的一片树林中寻觅和怀获隐含了精神意义的知了壳。
那片树林子很大,禅意溢满其间。一个少年的心灵常常面对着知了壳发呆。他开始怀疑捕捉知了壳这种行为的正确性。
在那个夏天他渐渐地长大了。
记忆的门扉被禅意破开,才知觉生命的意义也不过是一只知了壳。
篇11: 知了声声话夏天散文
知了声声话夏天散文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
常暗暗庆幸自己能有暑假,能呆在清凉的屋子里,隔开一层透亮的玻璃,将目光懒散地投向窗外无比明亮、无比热烈的世界。天地间大片大片肆意繁茂的绿,掺杂着蝉们不成规则却无比和谐的草根音乐声,静谧、安宁、温暖,却又拥抱着一份独有的清凉,让我无法不喜欢,让我无法不爱上。
就这样,享受独有的清凉。放假的些许日子,清闲、惬意,远离工作带来的烦躁和琐碎,一切,都是那么的安然,恬淡。
然而有一天,仿佛平静的湖面有人扔进了一颗小石子,心绪也如细波掠过湖面微波涟漪。
是多雨的`夏季,潮一湿了心绪?是闷热的天气,让心绪不得舒展?回答:“否也!”可骨子里潜伏的心隐隐作痛,总有许多道不出、讲不清的烦躁和心酸于心中让我心绪不宁。
多愁善感似乎不是我的个性,可如今落日的余辉、花朵的凋谢、生命的终结等等一些有结尾的东西总让我莫名伤感,滋生几多感慨,几多无奈。
山有脉,水有源,让我心绪不宁的因素我自己知道。心儿在默默祈祷!
唉,这个假期让人崩溃,阳光让我晕眩,还夹杂着腐烂气息的抑郁。
窗外的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弱小的生命挣扎着,从清晨第一缕阳光开始,展开歌喉,撕声歌唱,一直到天色暗淡,才停歇。这声声的知了叫,起初听着,还是感动,感动大自然馈赠的最原始的音乐,也感动于小区一大片一大片绿荫。可是,颇不宁静的心绪却让人感到夏天的烦躁,感慨灼一热的身体,感叹小小知了“唱尽生命,燃一烧夏天”悲哀。
窗外,还是知了的世界,这声音无法打破骄阳似火的天空,一阵热空气旋转了天地。知了啊,请稍微歇息一下,容树下一角宁静与清凉。
【知了的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2.离家优美散文
3.赏月优美散文
4.赶鸟优美散文
5.何去何从优美散文
6.马兰花优美散文
7.小街优美散文
8.流金岁月优美散文
9.寒秋优美散文
10.优美散文《微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