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论文
“日常的塔塔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论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论文
0引 言
近年来,现场量测与力学计算紧密配合,已形成了一整套监控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这种通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所进行的现场量测获得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系统工作状态的信息,然后将信息反馈于施工决策和支护系统的设计过程称为“施工监测”,和“信息化设计”,包含施工监视的含义在内。这种方法因其适应地下工程的特点,能结合现场量测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岩土力学理论、在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和军事地下工程等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篇2: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论文
目标隧道采用平行双洞式,单洞净宽16m,洞高11.4m,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隧道里程K1+710~K2+600,进洞口里程为K1+710,设计进口路面高程363.220m,出洞口里程为K2+600,设计路面高程357.20m,全长为890m,路面坡度0.7000 %。两洞侧壁间距6.959m。
目标隧道区段覆盖层厚0.00~2. 80m。填筑土为软弱(场地)土,块石土及亚粘土属中软(场地)土,基岩为坚硬(场地)土。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GJ004-98)判断,隧道区场地类别为I~III类,属抗震有利地段。
隧道衬砌结构设计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采用复合式衬砌。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按设计进行监控量测,并对量测信息进行处理、反馈,调整支护参数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以锚杆湿喷钢纤维混凝土等为初期支护,以钢筋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为二次衬砌,并根据不同的围岩类别,辅以超前中空注浆锚杆和工字钢拱架等辅助支护措施。
篇3: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论文
2.1 监控量测的一般规定
(1)采用复合式衬砌的隧道,必须将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并在施工中认真实施。
(2)量测计划应根据隧道围岩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进行编制。同时应考虑量测费用的经济性,并注意与施工进度相适应。
(3)监控量测应达到以下目的:
其一,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
其二,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
(4)采用复合式衬砌的隧道、施工、设计单位必须紧密配合,共同研究,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改设计参数。
2.2 量测内容与方法
(1)复合式衬砌的隧道应按表1选择量测项目。表1中1~4项为必测项目;5~11项为选测项目,应根据围岩条件、地表沉降要求等确定;
(2)爆破后应立即进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状况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地质描述。地质变化处和重要地段,应有照片记载。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裂缝描述;
表1隧道现场监控测量项目及量测方法
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
(3)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围岩、初期支护的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当围岩差、断面大或地表沉降控制严时宜进行围岩体内位移量测和其它量测;
(4)量测部位和测点布置,应根据地质条件、量测项目和施工方法等确定;
(5)测点应距开挖面2m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并应保证爆破后24h内或下一次爆破前测读初次读数;
(6)测点的测试频率应根据围岩和支护的位移速度及离开挖面的距离确定;
(7)现场量测手段,应根据量测项目及国内量测仪器的现状来选用。
3目标隧道施工监测方案设计
3.1监控量测项目及其目的
(1)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对所选择的开挖面的岩性、岩层产状、结构面、溶洞、断层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及初期支护完成后喷层表面的裂缝状况进行观察和描述;预测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条件,并为判断围岩的稳定性提供地质资料;观测有无锚杆被拉脱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现象,分析初期支护的可靠程度。
(2)隧道周边水平收敛和拱顶下沉量测。为判断隧道稳定性提供可靠信息;以围岩变位速率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利用量测信息的反馈,判断初期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法是否稳妥,从而达到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的目的。
(3)地表沉降。了解地表下沉的范围以及下沉量的大小、地表下沉量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地表下沉稳定的时间。
(4)围岩内部位移量测。了解隧道围岩松弛区、位移量及围岩应力随深度的分布;了解围体内位移范围,判断锚杆长度是否适宜;为准确判断围岩的变形发展提供数据。
(5)锚杆轴力量测。了解锚杆受力状态,为确定合理的锚杆参数提供依据;判断锚杆布置是否合理以及评价锚杆的支护效果。
(6)衬砌应力的量测。了解喷层的变形特性以及喷层所受应力的大小,判断复合式衬砌中围岩荷载大小以及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各自分担围岩压力情况,量测二衬应力以及喷混凝土层内轴向应力,了解二次衬砌的受力状态;判断喷层的稳定性和支护结构长期使用的可靠性以及安全程度。
3.2 监控量测断面的拟定
根据隧道工程地质情况和大跨度小净距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受力特点,为满足隧道数据采集和保证施工安全,根据围岩类别与支护类型将其分为四种量测断面,分别为A型、B型、C型、D型。
A型量测断面(必测+选测项目):适用于隧道IV类围岩段、洞口段及破碎带。具体量测项目包括洞内地质与支护观察、净空变位及拱顶下沉、围岩内部位移、锚杆轴力、钢支撑应力、初期支护与围岩之间的压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压力、爆破振动测试。
B型量测断面(必测+部分选测项目):适用于III类围岩。具体量测项目包括洞内地质与支护结构观察、净空变位及拱顶下沉、围岩内部位移、锚杆轴力、初期支护与围岩之间的压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压力、爆破振动测试。
C量测断面(全必测项目):适用于隧道各类围岩段。具体量测包括:洞内地质状态与支护结构安全性观测、净空变位及拱顶下沉。
D型断面量测(仅爆破振动测试):D型断面为振动波测试,适用于隧道各类围岩段。设置该量测断面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后行洞在爆破中对先行洞的影响。
3.3 量测方法和测点布置
(1)地质状况素描。对新开挖断面的岩性、岩层产状、结构面、断层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及初期支护完成后喷层表面的裂缝状况进行观察和描述。同时观测有无锚杆被拉脱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现象,锚杆和喷层有无施工质量问题。
(2)水平收敛及拱顶下沉量测。在确定量测的新开挖的断面拱顶及轴线左右设3个带挂钩的锚桩,测桩埋设深度30厘米,用快凝水泥或早强锚固剂固定,测桩头设保护罩。用收敛计量测铜壁收敛位移。
(3)地表沉降观测。在选定的量测断面区域,先设置一个通视条件较好、测量方便、牢固的基准点。测点布置在隧道轴线及其两侧,每个断面根据实际情况设共7~11个测点。测量范围为隧道底两侧向上45度与地表相交,测点埋设水泥桩,用红色油漆做标记,并予以编号,用精密水准仪测量。
(4)围岩内部位移及锚杆轴力量测。根据围岩岩性实际情况,在隧道选取10个断面,每个断面在拱顶、拱腰、拱脚打5个测孔,孔深3.7~5米,孔径φ50~φ60。每个测孔内设4个测点并安装上传感器,每个断面一共20个测点。用千分表读取位移,用钢筋计量测轴力。
(5)初期支护与围岩之间应力、二次衬砌之间应力量测。沿隧道周边拱顶、拱腰埋设传感器,将压力盒分别埋设在围岩与喷射混凝土之间、喷射混凝土与二次衬砌之间。围岩与喷射混凝土之间的应力盒在喷射混凝土之前埋设,喷射混凝土与二次衬砌之间的应力盒在挂防水板之前进行安装。
3.4 量测频率和时间
对于每一断面,在量测初期应予以实时监控,待应力、应变逐步稳定后可降低量测频率。
3.5 数据采集及仪器装备
现场监控量测工作人员根据规范和监控量测计划规定的频率坚持每天到洞内采集数据,并将采集的数据及时绘出或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如果发现量测数据出现异常变化,则及时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使问题能得到有效处理。
监控量测仪器及主要传感器如下:精密水准仪、全站仪、振弦频率监测仪、隧道收敛计、百分表、锚杆测力计、压力盒、爆破振动自记仪、机械式多点位移计、地质罗盘、温度计、速度传感器(水平、垂直)等。
3.6 量测断面的选择
共埋设45个断面,其中有3个A型断面、5个B型断面、35个C型断面、2个D型断面,并进行了地质调查、水平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内部位移、锚杆轴力、围岩接触应力、爆破振动测试等方面的监控量测。
4小结
首先,隧道在开挖期间围岩水平收敛、拱顶总沉降量和围岩变形速率都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而且围岩的变形最终都趋于稳定;
其次,围岩内部位移随着测点深度的增加,围岩相对位移明显减少;中夹岩柱处的围岩松动圈最大,接近3.5m,围岩稳定性差。隧道进口段地表沉降在隧道拱顶正上方的地面沉降最大,而且左洞对应的地表沉降明显大于右洞,说明右洞的开挖对左洞的地表沉降有明显的影响;
然后,中夹岩柱处的锚杆轴力最大,在中夹岩柱处,锚杆起到了很好的锚固效果,对围岩的稳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接触应力一般在拱顶相对较大,而两侧的拱腰压力则较少,围岩与混凝土衬砌粘结密室。
最后,设计方协商变更设计、施工,尤其要注意围岩中的水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应及时进行疏导、排除。
参考文献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JTG D70-
[2]万明富.隧道围岩净距讨论与小净距隧道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篇4: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通过对小净距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围岩级别的概述,介绍了隧道双洞同向掘进的具体施工方法,实践证明,该隧道通过这些方法进行组织施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 者:张建兵 ZHANG Jian-bing 作者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 35(14) 分类号:U455 关键词:小净距隧道 预应力锚杆 支护 施工方法篇5:公路隧道施工监测方法及应用
公路隧道施工监测方法及应用
公路隧道施工科学监测可为确保公路隧道质量提供有力保障.文章介绍了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常用的监控量测内容,并简述其监测方法和数据的处理分析.有助于增强隧道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目前隧道施工检测方法的全面认识.
作 者:毕江洪 潘星 李少康 张元连 作者单位:毕江洪(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安徽,淮南,232052)潘星(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09)
李少康(西安公路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054)
张元连(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江苏,淮安,221004)
刊 名:工程与建设 英文刊名: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年,卷(期):2009 23(1) 分类号:U456.3 关键词:公路隧道 新奥法 监控量测 回归分析篇6:增建二线铁路小净距隧道工程设计论文
增建二线铁路小净距隧道工程设计论文
摘要:并行隧道施工中洞室相互影响相当复杂的问题,论文以渝涪段增建二线隧道为例,通过隧道总体处理方案,重点介绍了典型工程施工中的技术要点。充分说明了施工方法、开挖顺序、支护方式、洞室之间的间距,都会影响洞室的相互稳定性。在施工程中应充分掌握各个因素对并行隧道开挖的影响,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小净距;铁路隧道;洞室间距;围岩
1.工程介绍
重庆至涪陵段铁路是渝怀铁路的西段,线路起于重庆北站,止于涪陵站。渝涪段既有隧道共27座,其中单线隧道长26037.39m,双线隧道长301m,喇叭口隧道长269m,总长26587.39延米,占该段正线长度的26.99%,其中界牌坡隧道为最长隧道,长3550.70m,部分隧道衬砌存在“局部渗漏水、局部损坏”等病害问题。本线为增建二线,部分新建隧道与既有线线间距小于25m工程受既有线影响施工难度较大。
2.临近既有铁路隧道总体处理方案
(1)临近既有隧道施工应遵循”微台阶、短循环、控制爆破、勤量测、早封闭”的总体原则,根据对新旧隧道的监控量测结果,实时调整控制爆破参数及衬砌支护参数。(2)洞口至分界里程明挖段增建二线与既有线之间设置防护排架,采用控制爆破或者非爆破开挖。(3)为保证新建隧道及既有隧道运营安全,增建二线隧道洞门应与既有隧道洞门齐平或者超前既有隧道洞门提前进洞。(4)线间距小于15m的隧道段,先根据既有线隧道现状对既有隧道进行加固,必要时辅以拱墙φ42小导管注浆加强支护,再进行新建隧道施工,施工时采用非爆破开挖,初期支护采用全环I20型钢钢架及拱部大管棚或φ42小导管超前支护,二衬采用钢筋砼加强衬砌。
3.工程实例
3.1新桂花湾隧道
3.1.1隧道概况
隧道位于重庆境内,穿越查家祠堂、古楼山,进口里程为YDK75+577,出口里程为YDK77+435,中心里程为YDK76+506,全长1858m,最大埋深82.6m;隧道穿越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夹砂岩、砂岩,隧道穿越一向斜核部,节理发育,砂岩段地下水较发育,地下水对砼不具有侵蚀性。隧道纵向坡度为3.0‰和5.2‰的单面上坡。增建第二线新桂花湾隧道位于既有线桂花湾隧道与川维专用线桂花湾隧道中间,YDK75+577~YDK75+710段距既有隧道约11~25m,为全线距既有线线间距最小的隧道。
3.1.2工程措施
(1)YDK75+570~+577进口路基段距既有线约10.4m~11.0m,施工时采用控制爆破开挖,爆破震动速度不大于5cm/s;同时对既有线采取C类防护,即单层防护排架措施。因线间距较小,增建二线隧道洞门设计与既有隧道洞门齐平,新洞门施做前需对既有隧道洞门部分拆除,既有洞门靠新线侧部分洞门采用机械切割拆除,后植入钢筋,与新线洞门整体浇筑。
(2)YDK75+577~YDK75+710段与既有线线间距约11~25m,该段既有隧道局部存在渗透水状况,新线施工前对新旧隧道之间岩柱采用φ42小导管注浆加固;加固工程应于新建工程施工之前完成。
(3)YDK75+577~YDK75+620段线间距为11~15m,该段施工采用机械开挖,右侧壁导坑引入,施工外侧边墙,再分部分层开挖其余部分。
(4)YDK75+620~YDK75+710段线间距为15~25m,采用微震动控制爆破开挖,分段毫秒起爆;每一分段的爆破装药量不得超过6kg,爆破速度不得大于2.5cm/s,二衬采用加强型钢筋砼衬砌。为减小开挖对邻近既有隧道的`影响,该段隧道采用分步开挖(预留核心土),每循环进尺不得大于1米,并及时做好初期支护。
(5)对新旧隧道进行观测和监测。观、监测点一般每10m设一组,每组不少于4个测点(隧道两侧拱脚、边墙),监测异常区及隧道存在病害时视病害形态、位置相应加密,观测点为石膏或砂浆贴片,监测点为反光点。既有隧道测点系统建立后,应进行初始测量并记录在案。
3.2新界牌坡隧道
3.2.1隧道概况
隧位于重庆石沱镇及涪陵市石龙场管理的长江防护林带,属山区地貌,进口里程为YDK84+102,出口里程为YDK88+345,中心里程为YDK86+223.5,全长4243m,最大埋深250m;隧道穿越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泥岩夹砂岩、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泥岩夹砂岩,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砂岩夹泥岩、页岩及煤层煤线,隧道穿越黄草峡背斜、申家沟断层,节理裂隙发育,YDK84+423~YDK85+502段地下水发育,地下水对砼结构具硫酸盐H2型侵蚀性。隧道于YDK85+746.02上跨重钢专用线界牌坡隧道,两线路中线交角约77°,内轨顶面高差仅10.02m。
3.2.2工程措施
(1)隧道于YDK85+746.02上跨重钢联络线界牌坡隧道,两隧道内轨顶面高差为10.02m,岩柱净厚度仅0.61米。为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采取重钢联络线隧道先行穿越交叉段,并在重钢联络线隧道二衬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行新界牌坡隧道交叉段的施工,如图2。
(2)对交叉段重钢联络线界牌坡隧道初期支护采用双层型钢钢架及超前小导管加强支护,钢架间距0.6米/榀,二衬采用80cm厚钢筋混凝土加强衬砌。上部隧道YDK85+725~YDK85+765段采用III级底板加强衬砌。
(3)因上、下隧道净岩柱仅0.61m,上部隧道待下部隧道先行穿越且二衬施做超前不少于20米后再行施工。为防止破坏下部隧道初支及二衬,上部隧道开挖采取分层机械开挖,逐层剥离,每次施工厚度不超过0.5m,每次施工进尺不超过1m,并及时支护和衬砌,以减少对下部隧道结构的影响。
4.结语
由于既有线行车密度大,增建二线施工应严格保证既有线运营安全。渝涪二线铁路现已顺利贯通通车,施工期间未发生危及既有线运营安全的事故。设计所采取措施能保证既有线运营及新建隧道施工安全,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治.Midas/GTS在岩土工程中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吴焕通.小间距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工序模拟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5):32-35.
篇7:公路隧道洞内分匝段大跨度断面施工探讨
公路隧道洞内分匝段大跨度断面施工探讨
由我公司中标施工的深圳市福龙路市政工程第Ⅲ合同段,其中的横龙山(北)隧道在主线隧道内设置匝道而形成了隧道加宽段,为亚洲第一座双人字型隧道并创亚洲跨度最大的'城市山岭隧道,该段有跨度及断面特大、矢跨比小、施工难度和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其关键施工技术和经验值得探讨.
作 者:韦勇群 作者单位:广东中人集团建设有限公司 刊 名:广东科技 英文刊名:GUANGDONG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4) 分类号:U4 关键词:公路隧道施工 大跨度 大断面 开挖支护 模筑衬砌篇8:河源洞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进洞施工技术
河源洞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进洞施工技术
通过河源洞隧道实例,对小净距浅埋偏压隧道洞外加固措施、进洞顺序选择、施工工序安排、监控量测等关键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从而为类似隧道的施工积累经验.
作 者:张王杰 ZHANG Wang-jie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142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 36(1) 分类号:U455 关键词:小净距隧道 浅埋偏压 施工技术篇9: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小波包分析
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小波包分析
为研究爆破荷载作用下高速公路既有隧道的动力特性,本文根据小净距隧道开挖爆破振动监测数据,应用小波包理论分析了爆破地震波沿既有隧道传播过程中的频谱及能量变化规律.得出了爆破地震波沿既有隧道传播过程中频谱特性、主振频率和能量随距离变化规律、不同频带上的振动速度峰值和能量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高速公路既有隧道的动力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兰明雄 林从谋 Lan Mingxiong Lin Congmou 作者单位:兰明雄,Lan Mingxiong(泉州市公路局,福建省泉州市,36)林从谋,Lin Congmou(华侨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福建省泉州市,36)
刊 名:煤矿爆破 英文刊名:COAL MINE BLASTING 年,卷(期): “”(3) 分类号:U416.1+13 关键词:岩石边坡 爆破振动 小波包分析 频谱分析 能量分布篇10:苏州凤凰山连拱加小净距隧道计算
苏州凤凰山连拱加小净距隧道计算
苏州市凤凰山隧道属于软弱围岩中浅埋大跨度连拱加小净距隧道,且隧道穿越凤凰山公墓区.隧道上方公墓密集,对隧道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求很高.基于地层一结构法,用有限元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模拟,重点分析了围岩位移场和应变场以及初期支护、锚杆和二次衬砌的受力,分析隧道横断面危险点,在设计中采取相应安全措施,并优化开挖工法,计算确定隧道爆破施工和机械开挖的埋深分界点.
作 者:方忠强 王涛 李浩 王新刚 Fang Zhongqiang Wang Tao Li Hao Wang Xingang 作者单位: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5 刊 名:现代交通技术 英文刊名:MODERN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 7(1) 分类号:U452.2+7 关键词:连拱隧道 小净距隧道 有限元 爆破施工篇11:公路隧道洞口施工技术研讨论文
公路隧道洞口施工技术研讨论文
摘要:以项目工程实例为研究背景,详细阐述公路隧道洞口施工方案确定的基本内容,解析公路隧道洞口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步骤,并提出隧道洞口施工中质量控制要点,以期分析后能够提高公路隧道洞口施工水平。
关键词::公路隧道,洞口,施工技术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闲暇假期时间各大旅游景点的人流量大大增加,旅游行业也随之迅速发展。各大景区的道路设施建设也随之跟进,而在风景宜人的山区,这些旅游设施的建设必然少不了盘山公路及公路隧道的建设,其中又以后者为重。在进行公路隧道的建设施工时,最重要的部分便是位于公路隧道首尾的洞口工程施工,本文将以一次隧道工程施工为例,具体分析在进行公路隧道洞口工程施工时关键的技术要点,并对其具体施工过程提出思考,在未来施工建设中应注意吸取经验教训,对工程的进展产生积极影响。
1工程概况
某工程,施工隧道为两座上、下独立分修的单向三车道公路隧道,两隧道的洞身位置基本平行,其中左线隧道的长度为1.510m,右线隧道的长度为1.525m,中心平均距离为40m,单洞净宽度为13.28m,单洞净高度为4.9m。由于客观环境地质因素制约,本次施工隧道洞口段岩质稀松,且风化问题严重,严重影响了施工的安全性、稳定性。公路隧道左洞口19m,右洞口13m为一类围岩,两洞口软弱段围岩长分别为50m,58m,埋深为30m~33m。
2制定工程施工方案
由于施工环境地质情况限制,在进行隧道洞口施工前,应先进行支护措施的搭建,以保证工程的安全进行。在制定具体施工计划时,应首先进行稳固工作计划的制定,采用大管棚注浆进行超前支护,以为后续工作消除隐患。在进行挖掘工程时,为保证工程的'合理展开及工程的施工效率,应采用中隔壁法进行隧道工程施工,使用各种措施对周围施工环境进行联合支护,保障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3探讨工程核心技术
3.1管棚超前支护工作
管棚的超前支护工作是公路隧道洞口工程施工安全的保障,相关施工单位应端正态度,严格把控工程质量,仔细规范施工步骤,确定管棚超前支护足够坚固稳定,能够起到保障施工安全的作用。在管棚超前支护工作中,主要分为以下四步:1)确定并钻取孔眼。在本次范例中,共分为左右两座隧道,需要对两侧洞口都进行超前支护,因隧道施工环境的影响,应采用长大管进行施工,其中右侧洞的长度为14m,左侧洞的长度为17m。在实际操作中,应使用管壁厚6mm无缝钢管,沿预计施工位置隧道轮廓外延向前延伸,每两根相邻棚管的间距应为40cm,两侧隧道洞各设置48根。2)检验并清洗孔眼。确定孔眼位置,应开启孔眼钻取工作。孔眼钻取应达到规定长度,符合棚管设定标准。在检验孔眼合格以后,应对孔眼进行清洗工作,为之后棚管铺设做准备工作。3)检验并铺设棚管。在进行棚管铺设之前,应对棚管进行质量检测,确认无质量问题之后,应按照工程相关规定要求,进行管道铺设。4)对棚管进行注浆。确定棚管铺设完成之后,对管道注入按一定比例调配而成的砂浆,完成对棚管的加固,结束管棚超前支护。
3.2中壁法施工技术
3.2.1中壁法施工的基本特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可采取双侧壁导坑法、中壁法等多种施工方法,然而前者施工周期较长,且施工步骤复杂繁多,对工程进度影响较大,故在本次案例中使用中壁法进行施工。在实际案例中,中壁法可以对周围围岩进行比较有效的控制,由于本案例中实际地质环境较为复杂,中壁法可以对前方施工环境进行提前预知,对即将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防范,将隐患问题及时扼杀,形成一种对于危险的及时预报,为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提供进一步保障。3.2.2中壁法施工的具体步骤在进行具体工程的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科学的施工方法,对具体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并在具体实施中结合相关地质环境进行修正,实事求是,贴合实际,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按照中壁法需将工程分成若干部分,按照顺序对其逐步施工,先从隧道的一侧开始施工,在其中设置隔壁墙,然后再对另一侧开始施工,然后开挖先施工部分的最后部分,再对隔壁墙进行延伸,最后再对后施工一侧的最后部分施工,完成工程。现将左侧隧道的上部标为第一部分,中部标为第二部分,下部标为第三部分,右侧隧道上部标为第四部分,中部标为第五部分,下部标为第六部分,并进行实际演示:1)对第一部分进行开挖,应按照施工设计尺寸开始挖掘,每行进80cm进行一次支护工作,应先覆盖5cm的混凝土层,再进行钢筋网的架设,厚度要求为20cm,最后在确保支护工作完成、施工环境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人工施工。2)对第二部分开始施工,同第一部分施工类似,应注意对隔壁墙及其周边范围进行混凝土覆盖,确保隔壁墙稳固。3)对第四部分开始施工,同第一部分施工相近,省略中壁架设工作。4)对第五部分开始施工,同第二部分施工一致,省略中壁架设工作。5)对第三部分开始施工,同第一部分施工雷同,应注意底部施工的稳固性,应对整体工程设施起足够支撑作用,应保持工程结构的高质量高坚固,确保在之后使用过程中稳固耐久,同时注意中壁的延伸工作,确保其稳固。6)对第六部分开始施工,同第三部分施工相似,省略中壁架设工作。
4施工中的技术重点
4.1挖掘工作的技术要点
在进行隧道挖掘工作时,应注意施工安全,切勿贪功冒进,对未架设支护的路段进行施工,尽力保证工作安全开展,排除安全隐患。施工人员应对自己生命安全负责,管理人员应起到监管监督作用,避免事故发生。施工计划应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应对施工环境地质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若实际地质情况与图纸估算不符,应呈交设计部门,对图纸进行重新修改,保证工程安全,同时确保工程高质量、高效率进行,工程设计人员切勿玩忽职守,应对工程图纸及工程计划展开实时跟踪,确保工程实施过程科学合理,且在安全前提下进行。
4.2支护工作的技术要点
在进行工程前期支护工作时,应保证工程质量,应对工程所选用的建材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规定,避免因工程用料问题导致安全事故。保证支护工作按照标准完成,并不仅是为施工工作人员负责,更是为隧道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负责。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稳扎稳打,确保工程按照相关标准、相关要求完成,对质量不松懈,对安全不懈怠,保证效率,保证质量,完成支护工作。
5结语
长期以来,路上交通都在历史中扮演着人类交通中最重要的角色,而因为人类身体的制约,也将在长久的未来发挥巨大的作用。保障路上交通设施安全可靠,是我国交通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公路隧道的建设工程作为路上交通建设的一部分,也应引起足够重视。相关工作人员应足够重视,加强工作管理,保障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万虹.分析隧道洞口施工技术及作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9):111-112.
[2]申海涛.浅谈公路隧道洞口工程的施工技术[J].居业,2017(1):33-34.
[3]周俊哲.高速公路隧道洞口工程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6(4):89-91.
[4]赵翔宇.公路隧道洞口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43-45.
[5]李刚,杨飞雪.公路隧道洞口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11):44-46.
【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初探论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