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龟纹瓢虫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

龟纹瓢虫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

2022-08-26 08:40: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黑小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龟纹瓢虫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龟纹瓢虫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龟纹瓢虫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

篇1:龟纹瓢虫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

龟纹瓢虫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

利用光镜、组织切片法观察了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结果如下:(1)头正前方观,复眼外形似半球,且后方稍向内合拢.每个复眼约包括630个小眼.(2)每个小眼是由1套屈光器(1个角膜和1个晶锥)、6至8个小网膜细胞及其特化产生的视杆和基细胞等几部分组成.晶体周围及小网膜色素细胞内均含有丰富的色素颗粒.(3)小眼整体纵切显示,其上、下段色素颗粒分布相对较多,中段分布较少.(4)明、暗适应状态对小眼的色素颗粒分布有影响,性别对其分布无明显影响.明适应状态下,其色素颗粒较均匀地分布于视杆两侧上下,暗适应状态时色素颗粒则主要分布在视杆部位的上侧,显示其具有一定的'重叠眼性质;而在相同的明、暗适应状态下其雌、雄成虫复眼的色素颗粒分布间无明显差异.

作 者:闫海燕 魏国树 闫海霞 冯利 YAN Hai-Yan WEI Guo-Shu YAN Hai-Xia FENG Li  作者单位:闫海燕,魏国树,冯利,YAN Hai-Yan,WEI Guo-Shu,FENG Li(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保定,071001)

闫海霞,YAN Hai-Xia(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保定,071001)

刊 名:昆虫知识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BULLETIN OF ENTOMOLOGY 年,卷(期): 43(3) 分类号:Q96 关键词:龟纹瓢虫   复眼   形态   显微结构  

篇2:中国鲎复眼的形态及超微结构研究

中国鲎复眼的形态及超微结构研究

应用光镜及电镜技术研究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复眼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中国鲎复眼表面覆盖角膜层,外形呈半球形,由800~1 200个小眼组成,组成复眼的小眼面均为椭圆形.每个小眼包括透光和感光两部分.透光部分由透光锥体和透光孔径组成;感光部分包括小网膜细胞及色素细胞.小网膜细胞分R-区和A-区,R-区是有感杆束分布的`区域,A-区是没有感杆束分布的区域,但A-区的表面覆盖着色素细胞,色素颗粒主要分布于A-区和R-区的交界处.8个小网膜细胞排列成的桔瓣状结构组成1个小眼的感光部分.

作 者:霍淑芳 刘润中 许华曦 洪水根 HUO Shu-fang LIU Run-zhong XU Hua-xi HONG Shui-gen  作者单位:霍淑芳,HUO Shu-fang(厦门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细胞与分子神经科学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

刘润中,洪水根,LIU Run-zhong,HONG Shui-gen(厦门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细胞与分子神经科学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厦门大学 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

许华曦,XU Hua-xi(厦门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细胞与分子神经科学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厦门大学 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05;Center for Neurosciences and Aging,The Burnham Institute,CA 92037,USA)

刊 名:中国水产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年,卷(期):2006 13(4) 分类号:Q959.225 关键词:中国鲎   复眼   小眼   小网膜细胞   感杆束   超微结构  

篇3:三种稻飞虱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差异

三种稻飞虱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差异

试验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法研究了酵母类共生菌在3种稻飞虱成虫体内的存在状态、形态特性以及种类和组成.光学显微镜观察证实,3种稻飞虱成虫的头部和胸部均未观察到共生菌,在其腹部脂肪体中有大量酵母类共生菌,且以出芽进行无性繁殖,并伴有菌胞的出现.3种稻飞虱成虫体内共生菌的形态和组成明显不同.其中,褐飞虱体内的共生菌个体较大,以梭形、杆状和卵形为主,分别占共生菌总数的30.7%、53.5%和15.1%;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体内的`共生菌个体较小,以卵形为主,分别占共生菌总数的93.4%和94.7%.此外,褐飞虱成虫体内的各类共生菌都显著大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成虫体内的同种类型个体,且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体内的同种共生菌个体大小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作 者:陈法军 曾敏 张珏锋 陈列忠 吕仲贤 叶恭银 俞晓平CHEN Fa-Jun ZENG Min ZHANG Jue-Feng CHEN Lie-Zhong L(U) Zhong-Xian YE Gong-Yin YU Xiao-Ping  作者单位:陈法军,CHEN Fa-Jun(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杭州,310021;浙江大学应用昆虫学研究所,杭州,310029)

曾敏,ZENG Min(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18)

张珏锋,陈列忠,吕仲贤,俞晓平,ZHANG Jue-Feng,CHEN Lie-Zhong,L(U) Zhong-Xian,YU Xiao-Ping(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杭州,310021)

叶恭银,YE Gong-Yin(浙江大学应用昆虫学研究所,杭州,310029)

刊 名:动物分类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年,卷(期): 31(4) 分类号:Q96 关键词:褐飞虱   灰飞虱   白背飞虱   酵母类共生菌   形态特性  

篇4:中华草蛉、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对B型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

中华草蛉、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对B型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

室内研究了中华草蛉Chrysopa stnica Tjeder、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和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表明,3种天敌成虫和幼虫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捕食功能反应曲线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异色瓢虫、中华草蛉和龟纹瓢虫成虫和幼虫对烟粉虱若虫的捕食量差异显著,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417,263,156头和625,238,108头.3种天敌对烟粉虱若虫的寻找效应随着天敌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干扰作用逐渐增强,其寻找效应表现为龟纹瓢虫(0.5656)>异色瓢虫(0.4371)>中华草蛉(0.4029),对烟粉虱的控制能力表现为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中华草蛉.

作 者:林克剑 吴孔明 刘山蓓 张永军 郭予元 LIN Ke-Jian WU Kong-Ming LIU Shan-Bei ZHANG Yong-Jun GUO Yu-Yuan  作者单位:林克剑,吴孔明,张永军,郭予元,LIN Ke-Jian,WU Kong-Ming,ZHANG Yong-Jun,GUO Yu-Yuan(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

刘山蓓,LIU Shan-Bei(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昌,330045)

刊 名:昆虫知识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BULLETIN OF ENTOMOLOGY 年,卷(期):2006 43(3) 分类号:Q96 关键词:中华草蛉   龟纹瓢虫   异色瓢虫   烟粉虱   功能反应   寻找效应  

【龟纹瓢虫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相关文章:

1.四种形态心得体会

2.七星瓢虫作文

3.表示形态的成语

4.《找七星瓢虫》教案

5.四种形态对照检查材料

6.中班美术活动:瓢虫

7.小瓢虫小班数学教案

8.瓢虫的花衣裳教案

9.七星瓢虫作文250字

10.亲亲小瓢虫教学反思

下载word文档
《龟纹瓢虫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