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历史和传说是什么
“李卿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寒食节的历史和传说是什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寒食节的历史和传说是什么,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寒食节的历史和传说是什么
寒食节吃冷食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民间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尔逃亡十余年,曾在晋公子重尔饥饿时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给重尔吃。晋文公还国为君后,介子推携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
〈〈〈返回目录
篇2:寒食节的历史和传说是什么
相传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有剩下几个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之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之推为了了一块肉,煮熟后献给重耳吃。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惟独忘了介之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之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之推上朝受封。但介之推坚辞不就。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之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之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宁愿过隐居生活。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之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之推出来。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之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青团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此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复活,绿枝干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之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条枝,编了一个帽圈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放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清明的座右铭。决心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好。从此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之推非常怀念。每逢他的忌日,大家以禁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曰“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寒食节的形成及传承过程中,这种说法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一些地方寒食节还要在介之推庙中举行祭祀仪式。祭介之推的仪式,以晋国故地今山西一带最为隆重。该地区的人民从战国到三国的漫长历史时期,寒食禁火的时间竟长达一月之久。至三国时,曹操下令革除太原民间寒食禁火一月的旧俗,规定寒食三日,此俗从此相沿成习。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大致有这样几种:糖稀(故名“饧”)、麦粥、糯米酪、麦酪、杏仁酪、鸡蛋以及搅拌了盐醋的生菜。古代寒食节的传统游戏项目主要是斗鸡和斗鸡蛋。南朝梁时宗檩《荆楚岁时记》云: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隋《玉烛宝典》云:“此节城市尤多斗鸡斗卵之戏。”斗鸡之俗直至现代仍传承于民间,斗鸡蛋的习俗却失传了。隋代及其以前用于碰撞争斗游戏的鸡蛋,是一种经过染色、雕镂的鸡蛋,古名“画卵”。画卵,主要是在蛋壳上染以蓝、红等色,形成美丽的图案。画卵、雕卵之俗产生于战国时期,如《管子》云:“雕卵熟斫之,所以发积藏,散万物。”隋时人们除将画卵用于游戏外,还把它作为节日期间互相馈赠的礼物,或置于盘俎,供于案几,作为节日特有的摆设装缀。
寒食节至唐代仍为一个较大的节日,当时诗人留下了不少咏寒食节的诗,如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云:”元稹《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沈佺期《岭表寒食》云:“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明日是清明。”唐宋时,寒食节要举行一些游戏、竞技活动和扫墓祭祖,如《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占L经》无文。近代相传,寝以城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岳阳风土记》载:“春社后,遇号天色,往往相继上山,州人所为拜扫也。至寒食而止。”这些活动实际上均是从三月上巳的春嬉和祓楔、招魂活动借取或变化过来的。唐代以降,寒食节地位日趋式微,仅有节令食俗一项采取若千变型的方式,传承于民间。
〈〈〈返回目录
寒食节吃冷食
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大好时光,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把个清明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返回目录
篇3:寒食节的历史和传说是什么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民间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尔逃亡十余年,曾在晋公子重尔饥饿时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给重尔吃。晋文公还国为君后,介子推携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
寒食节的历史和传说
相传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有剩下几个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之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之推为了了一块肉,煮熟后献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惟独忘了介之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之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之推上朝受封。但介之推坚辞不就。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之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之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宁愿过隐居生活。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之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之推出来。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之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青团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此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复活,绿枝干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之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条枝,编了一个帽圈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放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清明的座右铭。决心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好。从此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之推非常怀念。每逢他的忌日,大家以禁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曰“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寒食节的形成及传承过程中,这种说法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一些地方寒食节还要在介之推庙中举行祭祀仪式。祭介之推的仪式,以晋国故地今山西一带最为隆重。该地区的人民从战国到三国的漫长历史时期,寒食禁火的时间竟长达一月之久。至三国时,曹操下令革除太原民间寒食禁火一月的旧俗,规定寒食三日,此俗从此相沿成习。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大致有这样几种:糖稀(故名“饧”)、麦粥、糯米酪、麦酪、杏仁酪、鸡蛋以及搅拌了盐醋的生菜。古代寒食节的传统游戏项目主要是斗鸡和斗鸡蛋。南朝梁时宗檩《荆楚岁时记》云: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隋《玉烛宝典》云:“此节城市尤多斗鸡斗卵之戏。”斗鸡之俗直至现代仍传承于民间,斗鸡蛋的习俗却失传了。隋代及其以前用于碰撞争斗游戏的鸡蛋,是一种经过染色、雕镂的鸡蛋,古名“画卵”。画卵,主要是在蛋壳上染以蓝、红等色,形成美丽的图案。画卵、雕卵之俗产生于战国时期,如《管子》云:“雕卵熟斫之,所以发积藏,散万物。”隋时人们除将画卵用于游戏外,还把它作为节日期间互相馈赠的礼物,或置于盘俎,供于案几,作为节日特有的摆设装缀。
寒食节至唐代仍为一个较大的节日,当时诗人留下了不少咏寒食节的诗,如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云:”元稹《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沈佺期《岭表寒食》云:“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明日是清明。”唐宋时,寒食节要举行一些游戏、竞技活动和扫墓祭祖,如《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占L经》无文。近代相传,寝以城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岳阳风土记》载:“春社后,遇号天色,往往相继上山,州人所为拜扫也。至寒食而止。”这些活动实际上均是从三月上巳的春嬉和祓楔、招魂活动借取或变化过来的。唐代以降,寒食节地位日趋式微,仅有节令食俗一项采取若千变型的方式,传承于民间。
寒食节吃冷食
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大好时光,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把个清明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篇4:寒食节传说
寒 食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篇5:关于寒食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大儿子叫重耳。继母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国君,千方百计要害死重耳。重耳不得已只好逃出晋国,在外边过着逃亡的生活。跟随他出逃的还有一些文臣武将。
晋献公死后,重耳的异母弟弟夷吾做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觉得哥哥重耳虽然逃亡在外,但终究是祸害,不把他除掉,自己的地位早晚要不稳。他就派了几个身强力壮的武士,秘密去刺杀重耳。没想到这件事走漏了风声,有人急忙去给重耳送信。
当时,重耳正在狄国住着,得知这个消息后,慌忙召集他的随从,商量往齐国逃跑。忙乱之中,行李和盘缠都叫一个赶车的给偷跑了。一群人急急忙忙逃出来,因为没有行李盘缠,一路上只得乞讨为食。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只怕有人来追杀他们,就这样跑了六七天。
这一天,来到卫国的郊外,这里前不着村,后不挨店,连个人影也看不见。六月的天气,又是大中午,太阳像个火球似的,烤提人浑身难受。他们从早晨到中午,跑了几十里路,还滴水未进,又饥、又渴、又热、又累,真是人困马乏。特别是重耳,哪吃过这种苦,已经是有气无力,走一步都十分困难了。重耳看见前面有棵大树,用手指了指说:“咱们到大树下歇一歇,找点吃的。”刚到大树底下,重耳连饿带累就瘫倒在地,昏过去了。众人急忙将重耳救醒。于是几个人分头去找吃的,剩下的都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歇着。
出去找吃食的人陆续回来了,都是两手空空。连个人家都没有的地方,到哪里去找吃的?众人看着重耳都发愁了,怎么办?大家出来就是为了保护重耳,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那不就前功尽弃了吗。正在为难,只见一个叫介子推的武将,双手端着一个冒着热气的盆儿,一瘸一拐地走过来。到跟前一看,是一盆儿肉汤,大伙儿赶忙把重耳扶起来,把肉汤端给他。重耳一见是肉汤,不问青红皂白,一下吃了个精光。吃了以后,人也有了精神。猛然,他觉得有些不对劲儿,忙问:“这种地方,你怎么弄来的肉汤?”
介子推回答:“是我大腿上的肉。”
重耳一听,吃了一惊,众人也都是一愣,怪不得刚才回来时一瘸一拐的。重耳的泪顺着脸流下来,说:“都是我连累了你,连累了大家,让我以后怎么报答你呀?”介子推说:“我们但愿你早归晋国,当一个好国君,使百姓安居乐业,并不想让你怎么报答。”
重耳含泪,连连点头。这时,又有一个人弄来些稀粥,大家分着吃了些,急忙往前赶路。
重耳一伙饥一顿、饱一顿地总算到了齐国。齐国国君齐桓公正在笼络各路诸侯,想建立霸业,所以,就把他们收留和保护起来。
后来,重耳在齐国和秦国的帮助下,返回了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曾在晋惠公手下做过大夫的吕省、谷肠苗发动了叛乱,晋文公又调兵遣将,平息了这次叛乱,国内总算安定下来。
晋文公随后举行了复国封赏大典原来跟随他逃难的难兄难弟,全都加官晋爵,成了晋国显赫一时的人物。那些同情过、接济过他的人也都做了官,投降归附的旧臣也都做了适当安排,又下令寻找那些该封赏而没有受到封赏的人。
在封赏中,人们没有看见跟随文公一起出逃的介子推,都觉得很奇怪。原来,重耳回到晋国以后,介子推只随群臣朝见了一次,就回家了。介子推这个人很正直,很看不惯朝里有些人专靠阿谈奉承过日子,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
他还有个老母亲六十多岁了没人照顾,介子推很孝顺,就假说有病,回家和老母亲一起生活。自己耕种田地,闲了就打草鞋卖。介子推很长时间不在朝里,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就把他给忘了。
介子推有个邻居,名叫张解。看到介子推没有得到封赏,很是愤愤不平,就到介子推家报告消息,让他去请赏。
介子推只是微微一笑,没有作声。老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喜上眉梢,说:“儿啊,你跟重耳逃难十九年,历尽千辛万苦,又有功劳,为什么不请赏,难道享荣华富贵不比你成天弯腰织草鞋卖强吗?”
介子推说:“重耳能当国君是上天的意思,现在有的人争权夺利,真不知羞耻。我宁愿终身打草鞋养活老母亲,也不敢贪天之功为己有,去争一官半职。”
老母亲又说:“儿啊,你不愿当官,去说一说也好嘛,不要埋没了你的功劳。”
介子推说:“我既然不想当官,不想得利,见他作什么呢?”
老母亲见他态度坚决,也就不说什么了。介子推想了想,对母亲说:“我非常喜爱绵山,那里山高水清,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正适合我们居住。”
母子二人商量好以后,收拾了一些简单行装,介子推背着老母亲上了绵山。
张解心里总为介子推没得到封赏不平,他就写了一篇诗文,挂到文武百官来来往往的朝门上。有人看了不知说的什么,就揭下来送给文公,文公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蛟龙失掉了主子的宠爱,没有深潭可以躲藏。众蛇曾随他周游各地,有一天蛟龙饿得昏了过去。一条蛇把自己的股肉献上,蛟龙吃了才有力气继续逃亡。蛟龙重新返回深潭,众蛇也住进了新房。只有一条蛇仍无住处,背负老母流落荒野,十分悲伤。
文公看罢,恍然大悟,说:“哎呀,我怎么把介子推给忘了,真是老糊涂了。”
急忙派人去召介子推,但介子推早走了。文公就把张解找来,询问介子推的下落。张解把介子推逃封的情况说了,答应领路去找。晋文公当下备车驾马,亲自率领文臣武将去寻找介子推。
大队人马来到绵山,找了好几天,也没个踪影。有人建议说:“介子推最孝顺,要是放火烧森林,他一定会背着母亲跑出来。”文公觉得这也是个办法,就下令放起火来。火乘风势,风助人威,漫天大火烧了三天才灭,’可是始终没见介子推出来。文公又派人搜山,只见他们母子二人相抱在一起,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诗云: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莫,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根柳枝,把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到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虽然传说不等于事实,但从传说中却也看出了清明与寒食两个节日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是值得注意的,也是这个传说的价值所在。’另外,从古代的典籍资料上看,寒食节确有禁火、吃寒食、祭祀扫墓这些风俗习惯,介子推的传说不过是人们将这些风俗通过想象串联在州起罢了,如单就传说真实与否讨论不休的话,反倒是吹毛求疵了。
[关于寒食节的传说]
【寒食节的历史和传说是什么】相关文章:
10.风伯历史传说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