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

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

2022-06-11 08:12: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春夏秋天都冬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

篇1: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

寒食节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据传是为缅怀晋国大夫介子推。当时,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其父妃子郦姬的迫害而流亡国外,行至五鹿,在最困难的时候,随臣介子推“割股奉君”。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做了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对于当年随他流亡不离不弃的功臣,晋文公当然重赏,但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认为自己顺应天命辅君复国,不愿再同那些邀功争赏之人同朝为伍,便携老母隐居到介休绵山。

晋文公听说此事后,羞愧莫及,便亲自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母子,但一无所获。文公无奈,听从旁人的计策,放火烧山,本来想逼介子推出来,但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的身影。

直到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母子已经被烧死,临死前紧紧抱着一棵烧焦了的大柳树。为了悼念介子推,晋文公下诏,把绵山改为“介山”,并在介子推忌日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寒食,是为寒食节的由来。

寒衣节

寒衣节是十月初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

因为寒衣节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为使先人在阴曹地府免挨冷受冻,人们不仅要为亡者烧纸钱,还要焚烧用五色纸做的衣服,为先人送去御寒的衣物,谓之“送寒衣”,后来有的地方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是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早在周朝时,十月初一这天便会举行重要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在唐朝天宝二年时,唐玄宗发布诏令:“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

明代对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则描绘了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篇2: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

寒衣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寒食节是在夏历冬至后1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篇3:寒食节和寒衣节的区别

每年农历2113十月初一,5261谓之“十月朝”,4102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1653亦称冥阴节,这内一天,特别容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时,为了表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时,行“授衣之礼”,并将新收获的赤豆、糯米熬成热羹赐给臣民尝新。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篇4:寒食节和寒衣节的区别

意义不同

寒衣节:烧去衣物,来表示对于亲人的思念,送去温暖。

寒食节: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

时间不同

寒衣节是十月初一,寒食节是清明前一天。

寒衣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篇5: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

寒衣节

寒衣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民众都称他为鬼头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不少的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的亲人,所以称之为送寒衣。

北方将寒衣节和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鬼节。而关于寒衣节有很多的说法,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还有朱元璋授衣的传说。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朱元璋授衣: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寒食节

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在这一天,禁烟火只食冷食,而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不断添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勾斗,斗鸡等活动。

寒食节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是中国传统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用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衣节传统活动

烧寒衣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篇6:寒衣节和寒食节一样吗

一、寒衣节和寒食节有什么区别

寒衣节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1.意义不同

寒衣节:烧去衣物,来表示对于亲人的思念,送去温暖。

寒食节: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

2.时间不同

寒衣节是十月初一,寒食节是清明前一天。

二、寒衣节来历

给死人送衣服这一习俗,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

据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累死在工地上,并被埋在城墙之内。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长城40里。她最终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尸体,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寒衣节”。

三、寒食节来历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相关文章:

1.寒衣节寄语

2.寒衣节诗词

3.寒衣节文案

4.什么是寒衣节

5.关于寒衣节诗词

6.寒衣节有什么禁忌

7.寒衣节烧什么样的寒衣

8.寒衣节是鬼节吗

9.寒衣节的传统食物

10.有关寒衣节注意事项禁忌

下载word文档
《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