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西海龙王民间历史传说

西海龙王民间历史传说

2024-01-18 08:59: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ENNYZHENG8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西海龙王民间历史传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西海龙王民间历史传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海龙王民间历史传说

篇1:西海龙王民间历史传说

一、西海龙王基本介绍

他掌管兴云降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关于北海龙王的说法不一,在西游记中北海龙王为敖顺,而在道教文化中,北海龙王为奥吉。

二、西海龙王概述

北海龙王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同时又是帝王的象征(真龙天子)。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中国民间普遍的信仰。

三、西海龙王历史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离龙王庙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地,菜地紧挨着一座庙。庙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 这天,他俩闲聊时,老头神秘地对老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亩菜园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浇,可自从昨.天开始,等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已都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得奇怪,决定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 当晚,老和尚早早地来到菜园,在离那口水井不远处藏了起来。整整盯了一夜,天快亮时,忽听“咔嚓”一声,从井内射出一道白光,飞出一只像鹅似的怪物。只见他两只大翅膀“忽扇”了几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间,那只怪物又飞入井内。和尚到井边看时,菜已全部浇好了。一连三个夜里都是这样。老和尚练过武术,第四天夜里,他带了把宝剑,等那只怪物刚一飞出井口时,一个箭步上去猛刺了几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入井中。顿时,“轰隆”一声巨响,井裂开有几亩大的口子,大水翻滚。眨眼间,连几里外的龙王庙前也是一片大海。 龙王大怒,带领水兵前来与那怪物交战。战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它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了东海,受罪三年。三太子为了立功,想在凡间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 后来,人们在议论这事时,都说“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另外,见“台风龙王”。

四海是指东、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龙王的名字却有不同的说法。最早的说法是是东海龙王名为敖光,南海龙王名为敖明,西海龙王名为敖顺,北海龙王名为敖吉,《封神榜》里与其相符,而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为:东海敖广、西海敖闰、南海敖钦、北海敖顺。四海龙王有四色,如:东海龙王敖光为青绿色,北海龙王敖吉为金色。北海龙后是条银白色的龙,与北海龙王敖吉在宸宁殿诞下一对双胞胎,是一对金边的银龙,一只起名为雪宸(薛宸),一只起名为雪宁(薛宁),后雪宸龙子为嘉泽王、雪宁龙子为福泽王。两龙专管寒冷之气,如:风、霜、雪、雨、冰。这一说法在山东山区一代还有这一说法,说雪宸、雪宁二龙变化成人为薛国(山东古代的一个小国)二位王子(薛宸、薛宁)能征善战,造福百姓,他俩的龙珠便是鼎鼎有名的冰魄神珠。他俩的内丹(龙珠)即为冰魄神珠,传说世上仅有两颗。

篇2:西海龙王历史传说故事

一、西海龙王基本介绍

因为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闰、南海敖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二、西海龙王概述

龙王被认为与降水相关,遇到大旱或大涝的年景,百姓就认为是龙王发威惩罚众生,所以龙王在众神之中是一个严厉而有几分凶恶的神。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由于多受旱涝灾,汉族民间为祈求风调雨顺,建有 龙王庙来供拜龙王。庙内多设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龙王。

佛经常有龙王「 兴云布雨」之说,唐宋以来,帝王多次下诏祠龙、封龙为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龙王致雨之说,四海是指东、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龙王的名字却有不同的说法。

《封神榜》∶ 东海龙王名为敖光, 南海龙王名为敖明,西海龙王名为 敖顺, 北海龙王名为敖吉。

乾隆《台湾县志》:「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龙王之神,东曰显仁,南曰 昭明,西曰正恒,北曰 崇礼。

至于其名讳见于明代徐道《历代神仙通鉴》。

三、西海龙王历史传说

一千三百多年以前, 天山脚下有一个美丽的大海,俗名 西海,人称 博斯腾湖。

西海 岸上是 广阔无垠的草原,各族牧民在这里生息繁衍 。他们凭勤劳的双手,使草原上牛羊成群、鲜花盛开,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有一年,突然天降大旱,百草枯死,牛羊死亡,人们只能眼看着茫茫无边的西海而叹息。

草原大旱的消息传到天庭后,玉皇大帝当即指派青 沙龙前往西海,解除旱灾。

青沙龙受命后,带领家眷随从腾云驾雾飞降 九天,来到西海,从此被称为西海龙王。青沙龙视察旱情后,立即向玉皇大帝呈递奏章,要求拨水。当时,普天之下均遭恶 旱,其他江海无法救援,玉皇大帝只能命令西海龙王就地解决。

西海龙王无可奈何,只好将 西海之水一口吞去三分之二,然后飞上天空,将水普降草原。青沙龙不顾自己龙宫安危,吸水降雨,使千里草原得救,然而西海从此却变成了一个小湖,也就是现在的博斯腾湖。

草原得救了,牧民为了纪念西海龙王的功绩,便在 通天河的 河口岛上修建了一座庙宇,塑了西海龙王的全身像。庙宇虽然离居住区很远,但牧民们为了感激龙王的 盛恩,仍然朝夕前往 敬香。

西海龙后是一个非常贤淑美丽的妇人,她全心全意辅佐西海龙王,颇得牧民敬爱。但因她操劳过度,转眼百年仍膝下无子。龙王也因而常对她大发脾气,妄动肝火。龙后回忆昔日和丈夫的恩爱,目睹龙王而今对自己冷落,不觉凄然泪下。

一天,西海龙王正在龙庭里为无子而苦闷,忽然, 巡海夜叉押来一位妙龄女子。说她在龙宫窥探,特捉拿,送交龙王处治。

龙王见此女美貌绝伦,顿时魂飞九霄,又加之盼子心切,当即喝退夜叉,传令彩布龙宫,纳此女为妾。

龙后听说龙王纳妾,便到大殿看望。哪知龙后一到大殿,只见殿内霉雾缭绕,一个霞光彩照的水晶宫已经妖气横生。她走进宫里,仔细端详那女子,才发现殿里所有妖气都是从此女身上散出。

为了确保龙王安全,龙后含着泪向龙王奏道:”龙王陛下,你我结伴至今,你对我恩重如山,我纵是到九泉之下也不能忘怀。今天你喜纳新妾,我也十分高兴。只是选配佳偶 并非儿戏,望 陛下对新来女子的来历过问清楚再娶不迟。”

这时,西海龙王已被那女子所迷,龙后的话他半句也听不进。这妖女也早已心中有数,假意对龙王说道:“陛下,既然龙后不能容我,愚女自便去了。”龙王见爱妾要走,便把满腔怨恨发向龙后,顿时大拍龙案,喝令左右把龙后赶出大殿,并宣布龙后永世不得再回龙宫。

丫环翠芸见龙王要赶走龙后,赶忙上前跪下求情:“龙王陛下,龙后和您夫妻多年,她为您干辛万苦,一片忠心,您万不可 弃旧图新,失了知己。”此时妖女在一旁早 已按捺不住,便添油加醋地说:“ 陛下,依我看,龙后使女 心怀叵测,妄图让您断绝子孙。若不把她赶出龙宫,日后必生后患。”龙王听后连连称是,又喝令左右将翠芸用乱棒打出龙宫。

另妖女不是别人,而是 开都河里一条千年 蛇精。原来就在开部河和西海里 称王称霸,残害牧民。后来她听说玉皇大帝派青沙龙到西海任王,才慌忙逃到开都河。她一直对西海龙王怀恨在心,本想兴兵报仇,只是无力对抗。后来得知龙王盼子心切,便摇身一变,化作绝代佳人,潜入龙宫引诱龙王。没想到,龙王果然中计。

妖女深得龙王宠爱,便越发 肆意妄为。她暗中发令,调来开都河的大小蛇妖,到博斯腾湖里吃杀龙宫护兵。自龙王纳蛇妖为妾后,整日都被妖女缠得 魂不附体,再也无心问理朝政,关心民情,致使千里草原旱情加重、百草枯黄、土地千裂、牲畜死亡,牧民们都背井离乡, 怨声载道。

龙后和翠芸被驱出龙宫后,一路上吃树皮草根为生。她们看到白骨遍野、民不聊生的惨状,心里痛苦万分。这天,烈日高悬,暑气腾腾,龙后因年老体衰,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和翠芸在路旁歇息。

青年牧民桑加拉挖野菜归来,见一老妪弱女在路旁倒卧,顿生怜悯之心,便上前说道:“老阿妈,这酷暑天气,为何在此?赶快随我回家喝口凉水也好。”龙后和翠芸见桑加拉心地诚笃,欣然答应了。

龙后和翠芸在桑加拉家里住了数日,便要离去。桑加拉流着泪说:“阿妈,我自幼丧失父母,身边也没有一个亲人,您老人家如能念我可怜,就收我做你的儿子吧,我一定会孝敬你的。”龙后见桑加拉一片真心,就答应了。自此,桑加拉待龙后亲如生母,对翠芸胜亲妹。三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由于龙后积郁成疾,没过多久便一病不起。临终前,把桑加拉叫到跟前说:“孩子,我本是西海龙后,只因龙王被妖女迷惑,将我和使女翠芸赶出龙宫,使得这千里富饶草原荒芜。我现已年迈多病,只望你能和翠芸结成百年之好,下海除妖,为民造福,我就是死了也能暝目了。”

桑加拉听后,当即表示要为母亲报仇,要振兴草原。龙后听了心 里十分高兴,接着说:“你是凡胎俗子,你既然有除妖报仇、振兴草原的决心,母亲我送给你两件宝物。只要拿着这两件宝物,你就可以和翠芸对付逆龙和妖女。”说到这里,龙后让桑加拉和翠芸共同跪拜天地后,取下头上的金 簪子吹了口仙气,金簪一下变成了一把金光闪闪的 龙泉剑。随后她又从嘴里吐出一颗明珠,对桑加拉说:“孩子,这颗珠子是我千年修炼而成,有了它,你能避水火,能生元气。你在下海时,一定把它含在嘴里,千万不可丢失。”说完,龙后就闭目归天了。

桑加拉和翠芸悲痛万分。为了尽快为母亲报仇,只好忍悲含痛将龙后埋在西海岸边。

埋葬了龙后,夫妻二人便避开海水,到了龙宫。只见虾兵蟹将、蛇妖龟怪正在练 兵。桑加拉挥舞 龙泉剑,翠芸举起红缨枪就是一场大战。剑光闪处,蟹头落地;银 枪刺去, 虾兵气绝。不大工夫,

龙宫外已是横尸遍地、血浪翻滚。

这时,有活命者报知了老龙、蛇妖。他们听后不由心中一惊,

慌忙拿起武器出宫迎战。翠芸见了蛇妖,分外眼红,举枪便刺,紧不放。桑加拉见得逆龙,怒从心起,挥起宝剑,直刺心间。一时间,只杀得乌云遮日,恶浪排空,龙宫抖动,大地摇晃。蛇妖自恃武艺高强,妄图将翠芸置于 死地。翠芸不甘示弱,心中怀着新仇旧恨,一枪紧刺一枪,只杀得蛇妖力不能支,赶忙朝 孔雀河口逃去。

翠芸紧追不放,杀到孔雀河口,横出一剑,将蛇妖斩为两截。这条千年 蛇精翻了几翻, 恶血喷涌,气绝身亡。

桑加拉接战青沙龙后,双方势均力敌,不分胜负。由于桑加拉口含龙后所赠宝珠,所以是越杀越勇,将龙泉剑舞得似车轮翻滚、蛟龙出海,把逆龙搅得眼花缭乱、耳鸣心跳。逆龙眼看不能招 架,想要扭身逃跑。桑加拉大吼一声:“往哪里逃”!谁知,这一吼不要紧,却把自己口中的宝珠吐了出来,桑加拉顿时失去了力量。逆龙见状,回身向桑加拉扑来。桑加拉想到死去的母亲、饿死的牧民、荒芜的草原……努力稳住身体,照准逆龙头上抛出宝剑。只见逆龙晃了几晃,口吐白沫,疼痛地拱起腰肢,大叫一声死去了。

桑加拉失去了宝珠,又因用力过度,也口吐 鲜血扑倒在地。

翠芸杀了蛇妖,却不见桑加拉,慌忙回到龙宫,见丈夫躺在地上, 赶紧上前扶起。谁知桑加拉为除恶龙已经死去。翠芸悲痛欲绝,大喊一声:“桑加拉等着我。”便拔剑自刎了。

从此,逆龙拱起身的身躯变成了博斯腾湖里的湖心山,他吐出的白沫变成了博斯腾湖边上的 盐池。

桑加拉和翠芸的尸体变成了一对白天鹅。这对白天鹅每天都在博斯腾湖上空盘旋,永远留恋着自己美丽的故乡和勤劳勇敢的人民。

篇3:南海龙王历史传说概述

一、南海龙王基本介绍

南海龙王,名字是敖钦。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作为中国民间的重要信仰,各地建有龙王庙来供拜龙王。庙内多设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龙王。

南海龙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神仙,南海龙王的职责是管理海洋中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统帅无数虾兵蟹将。唐僧西天取经,南海龙王曾多次帮忙,或去兴风作雨,或率兵助阵

二、南海龙王概述

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王「兴云布雨」之说,唐宋以来,帝王多次下诏祠龙、封龙为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龙王致雨之说,四海是指东、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龙王的名字却有不同的说法。《封神榜》∶东海龙王名为敖广,南海龙王名为敖明,西海龙王名为敖顺,北海龙王名为敖吉。乾隆17年《台湾县志》:「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龙王之神,东曰显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礼。至于其名讳见于明代徐道《历代神仙通鉴》。龙在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龙王有为民造福的,也有与民为害的。在神话小说《封神榜》、《西游记》,戏曲杂剧《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龙王出现。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描写以及龙的故事。随着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中国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在这以前,龙王的印象大体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开始兴盛后,龙王的地位开始下降,在《西游记》中已变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的就是大家熟识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四海龙王面对孙悟空时也无力反抗,只能颤颤惊惊地献上金箍棒、黄金甲等宝物,而出场时间也寥寥可数;而因为放火烧了龙宫,差点被玉帝处死,幸好被观音菩萨所救,成为了唐三藏的白马的龙王,正是另一个大家熟识的西海龙王敖闰的三太子。 《封神演义》中的四海龙王除了在《西游记》中提及过四海龙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亦有龙王的出现。《封神演义》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叶至晚叶时期,由许仲琳编定,亦有一说法是由扬州道教思想家陆西星所改作。《封神演义》是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故事为主干,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创龙传》中,田中芳树多番提及到四海龙王奉玉帝的命令,协助周朝讨伐商纣,而且在《封神演义》中亦的而且确有龙王的出场。但在《封神演义》中,四海龙王在周武伐纣的战争中并没有担当任何重要角色。事实上就如《创龙传》中竜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学作品和典籍中,并没有提及过四海龙王曾参与周武革命的战争。龙王在《封神演义》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游记》中一样,变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角色。顽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带着的肚兜和腕镯是仙人的宝贝,在九河湾洗澡时将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东海震动,连水晶宫也震动起来。东海龙王敖广(亦有一说法称敖光)派人调查,但派去的人却被顽劣的哪吒以宝贝打死了。敖广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调查,但三太子也一样被哪吒所杀,更被哪吒剥皮抽筋。最后敖光向哪吒父亲李靖大兴问罪,并声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里不服气,追回在路上的敖广揍了一顿。最后四海龙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着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审判。而且声称要大水淹城,这时哪吒一人担当过错,剖腹剜肠、剔骨肉还父母,这才平息了此事。最后哪吒在师傅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复活,并担当了武王伐纣战争中的先锋。在这以后,在《封神演义》中便没再提到龙王。由此可见,四海龙王协助周朝讨伐商纣的说法,确实纯粹是文学的创作,并无确切的神话和传说的背景支持。 先民对南海的潮起潮落、碧波万顷以及水患,当时不能作出解释,于是有海神一说。关于海神,先秦的典籍里面,即有许多记载。比较准确地说到四海海神的,是《礼记·月令》,这是对海洋里的海神祭祀的最早记录。唐代的东、西、南、北四个海神,每一个神都有他的特定名号,南海神是广利公,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篇《南海神庙碑》说,四海海神中“南海神为贵”。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进一步加封南海海神为洪圣广利王。这不仅是在政治上国家对疆域控制范围的象征,而且也是中国民间广大老百姓精神追求的标帜。海南岛的地理环境,尤其适合海神的传播。这正如唐胄在明代正德年间所修《琼台志》所描述的,海南岛是“外匝大海”,要有“居安虑危之道,方称保民”。当然,官府有“保民”的职责,但海洋辽阔无崖

岸,“沧海之旷也,人将以为险”,人们要化险为夷,当时最有效的办法即依靠自然力:祭祀海神。联系到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中的龙文化,于是南海广利王在海南的中国民间即演变成海龙王。据道光《琼州府志》(卷八)载,陵水县“龙王庙有三:一在城南。康熙三十六年知县李聘率邑人创建,乾隆五十七年知县瞿云魁重修。一在洞楼港,一在赤岭壁港。”又据成书于1935年的民国《儋县志》(卷四)记载,海南的古儋州即有龙王庙。该“龙王庙,在东门外观音庵前。久圯。嘉庆十九年,知州言尚炜捐修。”又说:“清初,知州曹世华增建中座及头门,中座祀龙王,故称龙王庙。匾额有曹世华增建中座小引。”

其实,历代自中原渡海到海南来的人士,都要先祭祀海龙王,以祈求安全渡海。唐朝贬官王义方,到儋州任吉安县丞后,为黎族子弟讲经授学,是岛上传播中原文化第一人。当他行至南海时,写祭文与舟人一同祭祀海龙王。明谊修、张岳崧纂《琼州府志》卷二十九载:“时当盛夏,风涛蒸毒”,而当他向海龙王祷告之后,“既而开霁,南渡吉安。”屈大钧《广东新语》卷六《218海神》中进一步作了描述:“溟海吞吐百粤,崩波鼓舞百十丈,状若雪山,尝有海神临海而射。……海神甚灵,(明)嘉靖间有渡海者,见海神特立水上,高可丈余,朱发长髯,冠剑伟丽,众惊伏下拜,海神徐掠舟而过,有光经久不灭。次日有三舟复见,大噪拒之,**大作,舟尽覆。语云:‘上海人,下海神。’盖言以海神为命也。”诸如此类的奇异传说,录于古籍中或广泛传于中国民间。这足证海南中国民间信仰的海龙王祭祀的久远普遍。中国中国民间传说早有龙的许多故事,如果联系到上古时代的元典《周易》爻辞中“潜龙勿用”、“亢龙有悔”等的时空动静观念,知道龙是阳刚进取精神的象征,又是在时空变易中时刻有对老百姓润物广利的功迹。所以说中国人都是龙种,龙的传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据说人祖太昊帝伏羲就是龙和地母所生。远古的时候,中国这片地方叫华胥氏之国。有位叫华胥氏的姑娘,她就是地母。有一天,地母华胥氏到风景优美的大沼泽雷泽去游玩。正走之间,突然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出现在眼前。地母心想这是谁的脚印,这么大,可比我的脚大得多了。心里想着,就伸过脚去踩住这个大脚印,想和它比一比。可这一踩不要紧,只觉得心中一惊,就怀了孕。后来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伏羲。地母踩的是谁的脚印呢,是龙神的。这个传说,恰好证明,《易》中的内卦曰贞,外卦曰悔,“贞”的涵义是“正”,“悔”是变动。所以龙是调节阴阳、润济民间万物的正神,又是在时间移动中专事拯救灾难的善神。海龙王护佑平安的功能,在海南可以区分为对在海上往来牟利的商家以及聚居海岛的黎族同胞。 为利润所驱动,宋代的商人知道海南的香料品质高且价格便宜。据《宋史·食货志》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为利博。”宋代的外商频繁来到海南,有的定居下来,形成番浦、番村,建庙祭祀,为往来求平安。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海南》载:“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皆有市舶。”“昌化在黎母山之西北,即古儋州也……城西五十余里,一石峰在海州巨浸之间,形类狮子,实贞利侯庙,商舶祈风于是。”“万安军在黎母山之东南……城东有舶主都纲庙,土人敬信,祷卜立应,舶舟往来,祭而后行。”古儋州的贞利侯庙及万安军的舶主都纲庙,是不是如上文说到的早期龙王庙有承传关系,今已不可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庙都设在海边,是海舶商人所建,祭祀的为商舶祈求海航顺风的南海海神,而且“祷卜立应”。宋代商人祈求平安的祷祝,一直绵延不断。

出海人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系于海龙王的保护之中。清代屈大均写道:“祝融者,南海之君也。虞翻云:‘祝,大也;融,明也。南海为太明之地,其神浴月以开炎天,故曰祝融也’。”这类传说,后面还有因海上飓风四起,雾雨迷朦,船上的人都涕泣呼号求祝融保命;片刻之间,天日晴朗,飘行万里,“如度衽席。”这种拯救海上灾难的传说,在海南的海上航行中成为了一种信仰。

海南的黎族,除了岛上的原住民外,也有“百越”人迁移而来。百越族的文身习俗,也与向海上龙王祈求护佑平安有关。《汉书·地理志》载:“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应劭注曰:“常在水中,故断其发,纹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海龙王护佑平安的祈求,不仅在中国流传,在黎族也有着共同的民间信仰。

广利众生与“除国蠹”、“去民蟊” 有润物广利品德的海龙王,像一面无形的旗帜,飘扬在海南老百姓的精神世界里。对于海龙王的信仰和崇拜,是随着唐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发达而日益兴盛。南海神被封为广利王;所谓“广利”,是“广徕天下财利”之意,也为“广利生民”之意。宋元以后,南海贸易日益繁荣,中外海舶互相往来,中国输出的商品是丝绸、茶叶及手工艺品等,外国运来的是金、银、琉璃、珠玑、象牙、各种香料,对外贸易的国家沿海一带有数十个,如占婆(今柬埔寨)、占城(今越南)、天竺(今印度)、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当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舶频频来往于广州、扬州、泉州等港口的时候,海南岛是南海航行必经之地,一些港湾也成为往来商船避风的场所。海南岛与南海诸国地理相近,贸易便利。《宋会要》刑法二之一三五载:“海南四州黎峒地与南蕃相望。”《岭外代答》卷一载:“琼州、万安军、吉阳军……若夫浮海而南,近则占诚诸蕃,远则接于六合之外矣。”宋代来海南贸易的外国商人显著增加。宋人楼钥《送万耕道帅琼管》诗写道:“流球大食更天表,舶交海上俱朝宗。”他在《玫瑰集》卷一九《代谢知琼州表》中说:“今琼管邈在万里之外,颛居一海之中……而贾胡遥集,实为舶政之源。”“舶政之源”,说到底是获利之源。祀奉海龙王,在海南,人们所要达到的是“神人致喜”以及“佑我家邦广利”。南宋高宗,曾经多次在上谕中强调过的一句话:“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这是站在皇帝的立场上,确认“是国家大得济”,即国家受益。国家财源广进,老百姓也随之获利。

然而,关于宋高宗的“阜通”一说,海南的贬官另有议论。李光贬海南后,曾写下《阜通阁》诗,也描绘宋时海南与海外通商情景。其诗有小序云:“元寿使君到官未几,浚川筑堤,以通商贾之利,急先务也。因为阁匾,其榜曰阜通,辱示佳章,因次其韵。”李光赞扬海外贸易的繁荣,“万货来从徼外舟”,外国商船停舶海南已呈繁荣局面;但他诗中指出,要使经济繁荣,老百姓得到实惠,必须“除国蠹”,“去民蟊”。可惜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去祈求海南的龙王在“广利众生”时必须做到的!

现今,南海之滨的三亚、惊涛拍岸的大小洞天处,建造了“南海龙王”别院,安座南海龙王原身像。这是中国龙文化又一次在南海岸边的传承、发展,是中国民间对龙的信仰意识及对龙的形象的艺术再现,也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与海南民间的边缘文化相结合的体现。这将会丰富海南文化的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位于中国最南端的滨海城市——三亚,是海南岛最古老的道教文化遗迹,至今已有8的历史。旅游区背靠鳌山,面向南海,鳌山属南方山脉之余脉,传说为海中巨鳌化成,鳌为龙子,负重载物,定海伏波,居有洞天更具福佑。山海相连,缘不可分,南海龙王给予了这块神仙福地无限恩施,备受慧泽。本地的原住民对南海龙王更是敬畏有加,祈佑共供奉,世代相传。为了从道家文化体系发掘南海龙王信仰的文化蕴涵,表现南海龙王广利天下、福泽黎民的主旨,大小洞天旅游区内修建有南海龙王别院,别院位于鳌山腹地,正对南海。院内供奉1.9米的南海龙王原身像,“头顶王冠生龙角,赤发长髯,浓眉睿目,双耳垂肩,虎鼻朱唇,龙须横出,慈祥威严,身穿龙鳞金甲,肩披龙纹披风,手扶镇海宝剑,足践双蛇,迎风伟坐于海心浪涛之颠”,以护卫国土,威镇海疆,燮理阴阳,润济万物,兴云布雨广利天下。

三、南海龙王历史传说

南海龙王,即南海之神(祝融、中国民间称洪圣爷)的化身。清雍正之前,四海之神均为五行四方之神,雍正别出心裁加封“龙王”二字,而後才有龙王为海神一说。现为道教神祇之一,源于古代龙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因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日本亦有信奉。被认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因此在水旱灾多的地区常被崇拜。大龙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称四海龙王。小的龙王可以存在于一切水域中。龙王形像多是龙头人身。

篇4:哪吒民间历史传说

一、哪吒基本介绍

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道教护法神,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太乙真人弟子,兴盛于道教与民间信仰,主要记载源于元代宗教神话典籍《三教搜神大全》。

哪吒出生奇异,一身神器,能变化三头六臂,为莲花化身,最早由佛教护法军神“那咤”演变而成,后被道教所吸纳,在神仙谱中被归类为“忠武战神”之位,属于武神一系。

二、哪吒概述

哪吒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正统神仙之一,也是经典的艺术形象之一;主要故事源自宗教文化与名著内容,传统神话主要分为三大体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宗教信仰最主定为道教神话体系文化传统。身为专司伏魔的正道天神,其神祇行宫规格定性高级。

部分文化含佛系信仰,早在宋代的佛经中已有那咤(原型)的故事存在,比如《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密庵和尚语录》等,甚至在宋代之前就有那咤的名字出现,虽然有多本佛书中都存在那咤的记载,但哪吒并非由佛教原创,而是长发道童不是和尚。

宗教神属和演化过程:哪吒是以“那咤”为原型上加工改撰而成的宗教神仙,被传入本土后,先有民间传说,后有戏曲和小说等内容,原系我佛护法神,中国道教的哪吒即由此流变而来。由佛释原创再从古作家编撰,晚唐至宋明期间,相似特征以及神形象被道教化,和佛教文化交融衍生而成,所诞生了哪吒这一位道教神,主要形象定格在《封神演义》。本起源佛教神,可在成为民间神祇之后,就被完全列入了道教的神谱;《道法会元》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均将哪吒正式收录为道教神祇,职衔官阶级别尊大。

古典神话名著中姓李,双名哪吒,全名李哪吒,所属亦道亦佛之神,在《西游记》里的哪吒身为如来的义子(以佛为父)和半弟子,金吒和木吒也是佛家弟子,三太子哪吒为玉帝的三坛海会大神。而《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是阐教门人,太乙真人的弟子,商朝时期出生,兴周圣将灭纣前锋,金光洞裹炼灵珠,玉虚奉命降陈塘,翠屏圣域仙池莲花化真身。哪吒作为西周伐纣的先锋官,凭借一身宝物和高强的武艺多次过关斩将屡立大功,最终肉身成圣。

而民间的小哪吒活泼可爱、顽皮好动勇敢善良、天生开朗聪颖绝顶,充满着纯真和童真的生动形象,被誉为正义好战,智勇双全的少年小英雄。常见的传统形象是:肚兜、光脚、光屁股、丸子头、包子脸、莲花衣、长得像女童的可爱男童,拿着枪和圈,披着布条踩着轮儿的胖娃娃。

三、哪吒历史传说

古代神话故事中,哪吒年幼时打闹东海龙宫,屠龙抽筋,后参与封神大战,过关斩将辅周伐纣和降妖除魔的经典故事广为流传到如今,信仰至圣至尊;封神里的哪吒身为灵珠子转世的阐教弟子之一,西游里是天庭三坛海会大神。封神中是无魂魄无血肉之躯的莲花化身,具有三头八臂的神功,而西游中是莲藕之身,具有三头六臂神通的少年之神。现有很多关于哪吒的影视剧都以神怪小说作品形象创神作。

民俗形象中,哪吒作为顶天立地的神话英雄,他不仅神通广大,武功法力无边,还是位镇守在一带当地民俗信仰的大型吉祥物,英勇善战,驱妖灭怪斩魔王;是妖魔鬼怪的克星,象征着福娃的神童之尊,被供为斩妖除魔、降龙伏虎的少年英雄,古老不朽的经典神话传奇,同时也是百姓敬仰的童神,故里地点存在争论。

正统宗教文化信仰中,哪吒作为道教武神,被尊为统领天兵神将、法场高端的护法大神;有神器、神属、神位、神庙、神坛、神像金身等,司掌神界天条法律;有兵权、神职、后台、流派、封号等,神权至高威名广大,号令众天将的身份地位权势盛大,乃中营主宰五岳主帅,统辖五营中东南西北中的中军营兵马,信奉膜拜祭祀的供奉者和信仰者极多,大名鼎鼎万民尊崇敬供的中国神灵。

篇5:何仙姑民间历史传说

一、何仙姑基本介绍

何仙姑——八仙之一,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巧降及时雨。歙南 覆船山,十道石门内,有座何仙姑庙,传承千年,坐落在倒挂荷花的龙穴里面,因为她在这个荷花形里面羽化登仙的,隐喻二层意思:一,倒挂,迎合 覆船 山的妙意(也称佛全山,山上全是佛),是佛光覆盖,普照的意思,二,荷花,佛的莲花座,佛生于莲,佛的空性,佛的根性。所以她的形象是手持荷花,是故雅称:“荷仙姑”。

二、何仙姑概述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者,就一定对关于“八仙”得故事与传说不会陌生,“八仙”是: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他们都是,勤修“正善明德”,成就神仙职位者。

何仙姑是治世渡生得八仙之一,在华夏中国世界广有信众。西安建有八仙宫,在泰山王母池等处亦有香火。自唐宋以来,有关何仙姑与吕洞宾得事迹,载世颇多。

何仙姑在“八仙”中,是富于人情得女仙。因此,庙会活动——“何仙姑诞”,各地庆者甚重,广州得增城庆祝诞期,是太阴历:三月初七,西安八仙宫得庆祝诞期则以四月初九为准——因地点不同而庆祝日期略有差异。

何仙姑得家乡与驻世来历,也有多地之说,有广东增城说,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不一,大概是因为一直以来,各地庆祝何仙姑诞辰者甚多,人们出于敬礼之情,因此常常将何仙姑当作本地家乡,灵应一方得长者仙师。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安庆府志》《祁阳县志》《福建通志》《浙江通志》及《歙县志》等方志记载,在安徽桐城、祁门,福建武平,浙江昌化等地,都有“何仙姑”在当地治世渡生得灵迹仙踪。

《浙江通志》与《歙县志》中记载何仙姑,曾经于北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驻世教化一方。

《岫岩县志》记载,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韭菜沟千年圣地碧云山云霞古洞,也是上洞八仙何仙姑道场之一,当年何仙姑东游路过,仰慕美景,并在此采药炼丹修行济世渡人,取名云霞洞。

三、何仙姑历史传说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何琼出世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 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记载:“舜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零陵城正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 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 ,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菱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 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官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廷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作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 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地说,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 巅,感到十分有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煜煜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 。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里出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楼,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 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想居然也能够象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练,身法愈来愈熟练,也越来越能飞得远。她利用这种功 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銮舆,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众官员与何仙姑一同跋 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使臣大起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据说何仙姑在宫中与武后大谈长生不老之术,她劝说武后,要长寿首先要做到寡欲,摒绝声色,看破名利;其次则要多行善事,须扼制酷刑,严禁诬枉,施行仁政,修德积福。同时她还论及治国安邦之道,务必要亲贤臣远小人,万万不可以以异姓人为皇嗣。她所言及的内容 ,竟是对武后十分有针对性的。

武后是个聪明人,何仙姑一番入情入理的话,她听在心里后,也渐渐地付诸行动,不久,来俊臣等一班酷吏受法一遭诛;接着重用贤臣狄仁杰:至于皇嗣一事,武后本想立侄几武承嗣为太子,在狄仁杰的忠谏下,她遵循了问仙姑的告诫放弃了立异姓的初衷。至于清心寡欲、摒绝场色、看破名利等项,已经沉溺于情欲和权欲之中的武则天却始终无法做到,所谓到了迷途难返的地步。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凤凰台,建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株荔枝树,这些树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

何仙姑还题了一首“凤凰台”的诗:

凤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云芽;

笑煞狂徒无主张,更从何处觅丹砂。

这首诗表面是写凤凰台,实际上诗里晴藏着服食求道的真谛服食云母的方法。人们从何仙姑服食修炼的特点,说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据她讲道说法的思想内容,把她归于佛教弟子,实际上,何仙姑可以说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本身已臻天人合一的境界·凡间的佛道岂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灵感顿至,写下了一道“题麻姑峰”的诗:

麻姑笑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

飞去沧州弄明月,倒骑黄鹤听吹箫。

这首充满仙韵的诗似乎暗含着某种预兆。果然,唐中宗景龙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岁的何仙姑坐在凤凰台上,仰望着苍远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见铁拐李站在远处的云端、舞动着他的铁拐,似乎是在招呼她。不知不觉中,何仙姑的身体象彩凤一般冉冉升起,凌空而上,追随着铁拐李而去。她脚上的一只珠鞋这时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坠落的地方忽然出现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阵阵异香扑鼻,四周井栏,形状恰似一只弓鞋的模样,当地的人们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庙,日日香火鼎盛,因为那水井里的水,不但清凉解渴,而且能治愈各种滴疾,因而为远近人们津津乐道。

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何仙姑成仙已经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过后,碧空如洗,零陵地方的人们都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悠然飘过,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云端,正当人们跪地膜拜之际,一束黄绫由空中飘落到凤凰台上,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

云母溪畔胜天台,千树万树桃花开;

玉箫吹过黄龙洞,勿引长度跨鹤来。

寄语张家与李家,体将尘事闹闲情;

蓬莱弱水今清浅,满地花荫护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乡回首尚迟迟;

千年留取井边履,说与草堂仙子知。

诗中有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乡人的殷殷叮咛,更有对神仙生涯幽寂情怀的剖白,劝导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谁知神仙有烦恼,劝君惜取凡人时,莫待时光空自消!”

篇6:七仙女民间历史传说

一、七仙女基本介绍

七仙的起源:一是天文崇拜,与女宿扶筐七星、昴宿 七星、牛宿织女三星、女宿婺女四星等有关。二是由于秦汉时的登仙思想,而产生的羽人形象。民间一般称呼这七姐妹为:大仙女 、二仙女、三仙女 、四仙女、五仙女、六仙女、七仙女(私配董永)。 七仙女的传说故事多记载于《天仙配》、《西游记》等神话书作;多出现于明清戏曲之中,常被世人口耳相传为王母的女儿女官等属神。

二、七仙女概述

1、七仙女神话传说中七位女神。汉代开始出现七仙传说,“董永 奉亲”石刻图上七仙女为羽衣人形象。汉代多有壁画为羽衣人环绕西王母 、东王公 。七仙女疑为王母、王公的属神。后期民间传说里,则有说七仙就是王母的女儿。[1] 《西游记 》里七仙女的名字是: 红衣仙女、青衣仙女、蓝衣仙女、橙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 、绿衣仙女。

2、七仙女,传说是七姐妹 中最小的,江苏人,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仙女得

知丹阳境内(今南京市小丹阳镇)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 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 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 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如今,江苏南京被誉为七仙女在人间 的故乡。

三、七仙女历史传说

传说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宫孤独寂寞而思慕人间生活。一日随六位姐姐往凌虚台游玩,偶见下界卖身葬父的青年农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实所打动而萌发爱慕之情。

大姐看穿小妹的心事,不顾天宫戒律森严,助其下凡。临行之时又赠难香一支,以便小妹危急时焚香求助。七仙女来到人间,经土地爷 说合,槐荫树作媒,与董永结为夫妻。为了帮助丈夫赎身,七仙女去傅员外家做工。员外故意刁难,限她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

如成,便将董永的长工期限由三年改为百日,否则将三年改为六年。七仙女在机房燃起难香求救,六位姐姐下凡相助,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只得履行诺言。

董永做工期满后,夫妻双双愉快返家。途中,董永发现妻子已怀孕在身,赶忙去讨水为她解渴。这时,狂风骤起,空中出现天兵天将,传下玉帝圣旨,限七 仙女午时三刻 返回天宫,违命则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不忍丈夫无辜受害,只得将自己的来历向董永说明,并在槐荫树上刻下“不怕天规将你我活拆散,我与你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怀着悲愤的心情,返回天庭。七仙女返回天庭之前是不能怀有凡胎的,所以只能将还没有成人形的孩子生了下来,这就是“太岁”!太岁看上去就像是一团烂肉。

篇7:殷郊民间历史传说

一、殷郊基本介绍

在《封神演义》中为殷商的太子,学道于广成子,因食用仙豆,有了三头六臂神能,且拥有恩师所传的番天印、落魂钟、雌雄剑、方天画戟等多件法宝兵器护身,后因违背誓言抗周,受犁耕而死。武王灭商结束后,被姜子牙以封神榜收录至其中,并奉命太上老君及元始天尊敕令封之为“值年岁君太岁之神”。

二、殷郊概述

殷郊,或作殷交,是道教著名的护法神之一。

“殷郊”斯名晚出,较早见于文献的是“殷元帅”一名,载宋代、元代之间成书的道教经书《太上三洞神咒》卷五的〈召殷元帅咒〉中。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作序的彭元泰《天心地司大法》(收录于《道法会元》),在当中有“北极御前显灵体道助法馘精灭魔地司猛吏太岁大威力至德元帅殷郊”的全名称号,以及若干关于召请殷郊降临的咒法。由此可知,道教中以殷郊为太岁之神的说法,至迟在南宋以前已经出现。

元代秦子晋的作品《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中有一神人,唤作“太岁殷元帅”,该传略长达六百五十余字,而大部分的故事与《封神演义》内容非常相近(且其早期设定与封神中的哪吒略同),可知殷郊的神话传说在宋代已经成形。

三、殷郊历史传说

殷郊,殷商太子,纣王长子,姜王后所生,死后封神。

妲己为谋取王后之位,用计害死了姜王后。殷郊激愤之下欲杀妲己,惹怒了纣王。纣王命晁田、晁雷持龙凤剑诛杀殷郊兄弟二人,被方弼方相所救。在逃亡途中,殷郊兄弟和方弼方相分别,最终被纣王追兵捉住。

纣王命将殷郊兄弟在午门外斩首,结果太华山云霄洞赤精子、九仙山桃源洞广成子二名阐教仙人恰巧经过朝歌,将他们救下。殷郊遂拜广成子为师,留在九仙山学艺。

后来殷郊艺成出师,奉命下山,协助武王伐纣。临行之前,殷郊在山中吃了仙豆,化为三头六臂,并得广成子传授方天画戟、番天印、落魂钟、雌雄剑等数样法宝。还发下毒誓,言若日后助纣,愿受犁锄。

殷郊下山后,收伏温良、马善,后遇上申公豹,得知其弟殷洪死讯后策反,决意为弟报仇。于是殷郊违背誓言,帮助张山攻打西岐。和多名阐教门人相斗,殷郊变出法身,施展六件武器,在阵前生擒黄飞虎、黄天化,打伤哪吒,结果被杨戬看破来历。

杨戬请出广成子说劝,殷郊仍不从命,几乎打伤恩师。仗着番天印屡反阐教师门和同门,欺师灭祖。最后燃灯道人借来玉虚杏黄旗、玄都离地焰光旗、西方青莲宝色旗、瑶池素色云界旗,将其引入岐山,用耕犁将其锄死。

殷郊死后,阴灵不灭,托梦于纣王,让其”修仁政……任用贤相,速拜元戎,以任内外大事”。可惜纣王被妲己所惑,未能醒悟。

武王灭商后,姜子牙封神,封殷郊为“值年岁君太岁之神”。敕令曰:“今奉太上元始敕命,尔殷郊,昔身为纣子,痛母后至触君父,几罹不测之殃;后证道名山,背师者有逆天意,酿成犁锄之祸。虽申公豹之唆使,亦尔自作愆尤。……特敕封尔殷郊为值年岁君太岁之神,坐守周年,管当年之休咎。……尔等宜恪修厥职,永钦新命!”

【西海龙王民间历史传说】相关文章:

1.历史典故:东海龙王塌东京

2.蓝采和历史传说事迹

3.武王伐纣历史传说故事

4.曹国舅历史传说故事

5.中秋节的历史传说故事

6.风伯历史传说故事

7.关于雨师历史传说

8.关于舜历史传说故事

9.东华大帝君历史传说故事

10.秦广王历史传说事迹

下载word文档
《西海龙王民间历史传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