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如何学习历史
“小鱼长高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初中生如何学习历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生如何学习历史,供大家参考。
篇1:初中生如何学习历史
一、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对历史没有多大兴趣的人能学好历史。有人说历史太枯燥了,那么多时间、地点、人物、还有影响、意义、原因、结果,其实这是对历史学科的一种误解,其实历史是充满趣味的一门学科,记得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经常被书中那些曲折离奇的历史故事所打动,为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而叹息,为那些英雄人物豪言壮举所震撼 。学习历史,仿佛是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对话,那一个个鲜活历史人物彷佛在眼前一一呈现,那一幅幅历史长河中的画卷仿佛就在亲身经历。
二、掌握历史的规律
历史是呈螺旋体向前发展的,不同的时代总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当然也会有其独特的一面。在学习中要学会自己总结,这种归纳提炼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比如说在谈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时,不外乎都是强调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盛等等,而在进一步讲到农业发展时基本都是从粮食产量的提高,耕地面积的扩大,水利工程兴建,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这几个角度来谈的;讲到手工业的时候,也主要是从冶铸业,制瓷业,造船业、丝织业等几个方面来说的。而提到商业的发展时,往往就会提及到城市的繁荣,贸易的发展,交通的便利等,掌握了几个大的角度,记忆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三、注意整体线索的把握。
以点串面,理清思路,把所学知识条理化和模块化,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历史是个整体,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会有内在的联系,要善于挖掘这种联系,将主干抓出,这样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轻松。比如在谈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这个问题时,课本上提到了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那么你学完后必须有个认识,必须有条线把它们串起来,那就有个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关系,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及至思想文化。再比如说谈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形成,就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线索: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加深程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最终沦为)。不仅在这些比较大的问题上要这样,就是具体到每一课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比如说在谈到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课时,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那就是这节课到底讲了几个问题,很明显,这课主要讲了北美殖民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殖民者妄图把北美变成他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压制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独立战争的具体过程(可以从导火线,爆发,建军,独立,转折,投降,承认来认识);1787年宪法;意义,在掌握这个基本的大的方向以后,在来看具体的史实,整体把握,细节突破,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像做房子样,先把框架打起来,再慢慢的装修。一栋漂亮的房子就完工了
四、死记、巧记、反复记,找关键词记,直到“记死”为止
历史当中有很多概念是必须死记的,但更多的是可以巧记,比如渥巴锡东归开始的时间是1771年,你就可以记谐音“一起起义”,汉七国之乱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154年,可以谐音记为“要我死”(因为汉景帝削藩,对于那些有野心的诸侯王而言不就是要我死吗?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反了)。再就是反复记,因为人都有个遗忘曲线,背了又忘,这很正常,毕竟我们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没有过目不忘之能,怎么办,没办法,过一段时间就把前面的知识再复习一遍吧。至于找关键词,那主要是针对一些记忆中的“大块头”而言,抓住几个个重点字或词,就能把整个内容串起来达到轻松记忆的效果,比如说南京条约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割地、赔款、通商、议税,记住这几个,整个内容就八九不离十了,再比如说商鞅变法的作用,记住经济、战斗力、强盛、封建,整个内容也就尽在掌握之中了。总之,最后要达到一个目的——“记死”。
五、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历史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知识识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运用史实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要达到这个目的,平常一是要学会整理线索,以线带面。二是勤作比较。如比较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等等。三是指导评价。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难度也是最大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注重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掌握一定的答题方面的技巧。所谓的“大题”说穿了就是在基础上的对知识的理解和具体运用(就是设计的图纸和所需材料的结合),平常要掌握一些关于比较类、原因类、评述类的问题的答题技巧;注重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比如对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的分析,对哥伦布的评价)。
六、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再做练习
要善于总结,勤于思考,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复习整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点,分析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和差距,在最短的时间尽快提高。
最后当然就是勤奋与刻苦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学无定法,只有肯下工夫,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历史成为你的良师益友,成为你学习的动力,成为你实现个人理想的风帆。
篇2:初中生如何学习历史
一、注重历史考点归纳,夯实基础
历年中考题都会依据教学大纲和中考考纲,试题难度会适中,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查的重点。因此熟悉甚至会记忆基本史实,将会大大减少查阅时间,提高做题速度,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考点归纳如下:①革命原因②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③过程:时间、事件④《权利法案》:1689年、内容、作用⑤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构建历史章节的知识体系,理清思路,整合教材
为了更好地对各章节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可以简单构建知识体系,如《美国独立战争》一课中,可以分战争原因、经过、结果和意义四个部分编写提纲,整合教材,思路更清晰,更有利于识记掌握。
三、加强同类知识归纳与比较
在历史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与比较,如世界史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与共产国际的归纳;比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异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等。
四、重视对每节教材重点问题的整理和强化记忆
每节历史教材中都有一些常考的知识点,上完新课后要注意整理,不断强化记忆,如《罗斯福新政》中新政的措施中的第三、四条和新政特点特别重要。
五、注意加强课后练习,考试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各章节学习之后,应该选择一定的配套练习来巩固知识点的识记。在考试中要注意各种题型解题原则和方法,考后对非智力因素丢分原因进行分析总结。这方面可以向科任教师咨询。
六、关注历史的时代性,注意与时政、热点的结合
、历史中考中,热点问题不回避。历史命题注重“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注重社会热点现实问题的考查,如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历史周年纪念、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等。
篇3: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者/ 唐福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可以直接转化成学习动机。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形成高度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是成功的秘诀。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历史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一堂好的历史课,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适当补充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授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如在给初中学生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的内容时,针对学生以前就学过的知识,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生由于视野开拓,见识增长,他们会由衷地感到学有所得,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从而期待着从历史课上吸取更多精彩的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感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知识的积累,推动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如在讲“天京变乱”一目时,为剖析天京变乱的内因,也为学生正确理解“农民由于受到阶级局限”这一特点的制约和影响,补充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定都天京之后如何严格执行封建等级制度,继承封建帝王的妃嫔制度,如何大兴土木,进取心减退,杨秀清如何居功骄傲,生活腐化,脱离群众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天京变乱发生的必然原因,也帮助学生理解“农民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局限不能求得自身解放”,为只有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获得解放这一道理埋下伏笔。诸如这些史实,颇受学生欢迎。其实,这也是很久以前自己读书时的心得体会,现在运用到教学中,也算得上是受益匪浅。
二、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笔者以为,历史教学要留下的应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应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是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
让学生正确的看待历史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前提。
唯物辨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中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中,讲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⑴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⑵为什么能开辟新航路?⑶新航路的开辟给世界带来了那些影响?在学生思考回答后笔者进行了总结:⑴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东方遍地是黄金”的诱惑,西方各国急需向海外扩张以获取原料和市场,而从亚洲到欧洲的陆上交通却被奥斯曼帝国所隔断,因此,西方国家迫切要求打开一条新的贸易通道。⑵地圆学说的流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⑶新航路的开辟,使大量欧洲居民移民来到美国,促成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残酷的奴隶贸易使黑人从非洲来到美洲,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和野蛮屠杀导致了印地安文明的衰落,亚非拉许多国家成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全球联系加强了。这些都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与新航路开辟构成了因果关系。这样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把握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使许多亚非拉国家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从而导致了这些亚非拉国家的长期落后;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都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系。通过教学,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历史问题,并把它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三、情景再现,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怎样让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兴趣呢?多媒体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正因为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这个特点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了难度,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而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形象化的教学信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例如,在讲授初中历史第二册第1 4课《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剪辑一段有关蒙古大草原的歌曲如《蒙古人》或影视风光片等创设情景,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探究本课历史史实的兴趣。当学生进入了“历史情景”后,笔者又用多媒体显示根据重点、难点设计的5―6个“考察目标”:⑴标记本课有关历史事件的年份、人物、地点等。⑵成吉思汗为什么能统一蒙古?⑶元朝统一的疆域怎样?⑷元朝为巩固其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⑸元朝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前提。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前导入、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兴趣、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作者单位:546101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城厢乡中学)
篇4:初中生怎么学好历史
一、课上坚持“听”、“思”、“记”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更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如历史事件、过程、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老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所以,把握课堂,可以从“听”、“思”、“记”三个方面着手。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点,以解决在自己自学时发现的问题。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的历史信息及时作出反应;另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对历史问题还有没有疑问等。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的笔记,一般是记录老师的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还可以记下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最好课后再整理。
二、注重归纳和总结
在历史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同类知识点的归纳与比较,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纲目并举,有利于识记掌握同类的知识点。如从背景、过程、影响等几个方面,用一个表格的形式,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几场重要的战争归纳起来。如世界史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与共产国际的归纳;比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异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等。学习根据板书整理每课的提纲,简单地构建知识体系。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可以分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几个部分整理提纲,这样可以使思路更清晰。
三、平时多读书,多关心热点话题
历史包含的知识点很多,要想学好历史,单单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同学们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扩充知识面。
篇5:初中生怎么学好历史
1.整理历史线索 构建知识框架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平时在学习中掌握了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这些知识分散在各个章节中,如同散落在各处的“小珠子”,如果我们不及时用“线”把这些“小珠子”串联起来,那么这些知识可能很快就会丢失。而串联这些知识的“线”便是每个章节的历史发展线索。有了点和线,我们就可以构建历史知识整体框架。
2.阅读历史教材 牢记知识在心
要按“读”“思”“划”三个步骤进行。“读”,就是阅读教材,一般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粗读,目的是了解这一节教材的大意。第二层是细读,了解这一节讲的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三层是重读,深入了解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思”,就是边读边想,也就是对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划”,就是边读书,边在课本上划符号,写边注和心得。
3.解答历史问题 做到史论结合
历史题主要有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三种类型,解答时审题是关键,首先要审题目的中心词,其次是审题目的条件限定语,如时间限定、地点限定等。审题后便要注意答题语言的简洁、明晰,一定要有层次性,不是答得越多越好,也不应单纯罗列史实,务必做到史论结合。
4.灵活运用知识 树立综合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灵活地运用政治观点和地理知识来分析历史现象,努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在遇到综合的问题时,解答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篇6:初中生历史常识
初中生必备历史常识
在出土的钟鼓乐器中,有一套大型编钟,最为珍贵,这套编钟在地下埋藏了余年,现在仍能以准确的音调优美的音色演奏古今乐曲。(右图)
中国古代第一个享有盛誉的名医,是春秋战国后期的民间医生扁鹊 。
扁鹊精通各种医术,又总结前人方法,创造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传统医学所采用。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战国争雄激烈之时,也是百家争鸣鼎盛之际。
秦在公元前年才被封为中国西部的一个诸侯国,疆域较小,国力不盛,始终被中原诸侯鄙视。但自从实行了商鞅变法后,国势蒸蒸日上,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公元前年,雄才大略的 秦王赢政,开始亲理朝政,经过短短的年,灭其他六国,于公元前 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 。
秦灭六国后,赢政称“皇帝”,意即“德过三皇,功高五帝”。
为尽快改变春秋战国多年分裂造成的.各种混乱,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秦始皇下令统一币制,使用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秦始皇还下诏统一度量衡 ,并继续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修弛道,车同轨 ,书同文”,来巩固秦 万里长城 秦王朝的政权。
中国古文字中,最早有 甲骨文 金文,西周时期有 大篆(籀文),战国时期有蝌蚪文(古文)。 此外一些诸侯国还有各自不同的文字。
秦统一后,规定小篆为统一字体,通行全国,后来,秦朝出现了一种更加便于书写的隶书,这 种字体从汉朝起在官方和民间通行,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秦赵燕等北方诸侯国,为抵御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曾分别修筑过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 后,下令把不相衔接的各段长城连成一体,再向东西延伸,全长达万多华里,号称万里长城。长城大都修筑在高山峻岭之上,易守难攻。(左图)
公元前年,陈胜吴广领导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公元前年,秦朝被刘邦领导的武装力量推翻了,
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在发生于巨鹿的一次大战中,项羽命士兵砸破锅鼎,凿沉船只(“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口粮,以示决战必胜的决心。结果项羽的军队九战九捷,立下首功,分封天下,自称为 “西楚霸王”。
刘邦曾与秦朝关中父老 “约法三章”:“**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且下令废除秦朝全部苛法,明令禁止犒军扰民。由于实施德政,得到广泛拥护,刘邦被封为“汉王”。
公元前年,刘邦围项羽于垓下,项羽自刎。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公元前年—— 公元年)。为顺应民心思安期盼休养生息的现实,刘邦制定了各种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使社会 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汉高祖之后,汉文帝(右图右)汉景帝(右图左)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努力,中国出现了政治升平经济繁荣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即位后,以其雄才大略,开拓西部疆域,建立起丰功伟业,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把“秦皇汉武”并称,正是因为他们先后完成了中国统一稳固发展的伟大事业。
西汉帝国的强大,使中原人不再被称为“秦人”,而通称 “汉人”“汉族”了。
公元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但由于他施行暴政,引起赤眉绿林军起义,隗嚣 公孙述等拥兵自立。公元年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
刘秀是刘邦之后,王莽内乱时期起兵争夺天下,于公元年重建东汉(公元——年)政权,定都洛阳,自号为“汉光武帝”,史称“光武中兴”。
养蚕抽丝纺纱织绸,是多年前中国人的重大发明。公元前——世纪,丝绸传到西域。到了汉代,丝绸业已十分发达。纷至沓来的商队,把各种丝和丝织品运到了古罗马帝国,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篇7:初中生历史学习方法
就是把时空跨越大, 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点归纳联结成篇进行记忆。如中国古代历史中所出现的所有朝代, 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单纯记忆就不是那么容易,若把它们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连缀成篇, 既朗朗上口, 又增加知识点趣味性。学生既愿背诵又容易掌握, 自然会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试看以下知识点的连缀:炎黄尧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统天下刘建汉/ 东汉建朝为刘秀/ 三国争雄风云起/ 两晋南北朝对峙/ 杨坚起兵隋朝立/李渊反叛登唐基/ 五代十国山河破/ 宋辽西夏战乱多/ 金元两朝不太平/ 明灭之后立清国。
【初中生如何学习历史】相关文章:
2.历史学习计划
3.初中生学习计划
4.初一历史学习计划
10.初中生学习毕业评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