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建议

现代文阅读复习建议

2022-07-06 08:11: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真的需要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现代文阅读复习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现代文阅读复习建议,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现代文阅读复习建议

篇1:现代文阅读复习建议

现代文阅读复习建议

现代文阅读复习误区:(1)草草带过、匆匆收场。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阅读题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只好靠运气,于是对阅读这一大块往往草草带过、匆匆收场。(2)理论上讲得多,实际训练少;(3)训练之后,只对答案,不教方法,有些甚至连答案都不对,让学生自己对答案。(4)甚至把它当作难啃的石头而丢在一边根本不复习。这些都是十分错误的想法。阅读题分值高,评分要求严格。再者,做阅读题也并非毫无规律。课本及报刊上介绍了许多方法可供借鉴,我们也可自己探索一些方法。

为此建议:除上新课时结合文体特征讲解文体特点和阅读方法以外,还应注意:

1、培养良好的阅读心态、阅读习惯和答题习惯。

阅读心态:静心阅读,

阅读习惯:至少阅读三遍,独立解读文本。这种能力的培养靠教师的引领与示范。告诉学生每一遍阅读的任务是什么。(1)内容(2)脉络(3)主旨和写作意图。老师重在帮助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教师应着重讲如何读懂的而不是讲题目的答案。

答题习惯:学生答题的弊病:答非所问,答非所思,答非主旨,答非文本,答非语文

培养好习惯:答依所问,答应思考,答据文本,答重主旨,答要规范

具体地说,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完全篇再做题的习惯;圈点勾画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勾画题目中的关键词),用主旨关照每一道题的习惯;想好了再答题的习惯;从文本找依据的习惯,推敲答案的习惯等。

2、指导学生多思考多回味,思要深,点要全,要总结答题方法。

例如读文化散文,要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现实意义。如《千载醉翁亭》《晋祠》要用文化之眼看古迹。《萧萧池塘暮》不仅是环保,更有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传承文化的呼吁。

又如词句理解题,如何分析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如何传达出作者的某种情感?都有规律所循,要及时总结。

3、重视结构段的分析,要分析哪一句是语段的中心句,哪一句或哪几句是阐释句、举例句、描述句、结论句等,它们排列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把这些搞清楚了,不仅会做第五题句子连贯题,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以及写作分段都有好处。

4、加强表达训练,理思路,锤语言,做到有层次的回答问题。

学生答案在表述上的明确性、完整性和层次性是现代文阅读的得分关键。读懂了文章,而不会答题的学生,或不能清晰表达,有层次的表达答案的学生大有人在,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推敲和修改答案的习惯,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斟酌出最完善的答案。然而,有相当多的学生做阅读题,懒得独立分析思路、概括段意和文章中心,只等着对老师的答案加以接受或否定。而一部分教师对此现象也往往迁就,自己直接报出答案。复习中,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表达的训练,多说,多写。前提是教师自己要学会判断答案的核心,层次。

(1)教师自己先做题,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命题人答案的科学性与不足。不可完全依靠答案,或部分依靠答案。

(2)引导学生比较答案,推敲答案。

如14题: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4分)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此题要求围绕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的表达效果回答,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具体得分点是:修辞手法以及在文中的呈现1分;形式上的效果1分;内容上的效果1分;情感上的效果1分。

【答案比较】

(1)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塘比作村里人共有的孩子,写出了塘的活力,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塘的喜爱,以及对已经消失的塘的无限思念之情。(4分)

(2)运用拟人的修辞(没有呈现文中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池塘热闹非凡的景象,写出了池塘鲜活、生机盎然的特点。(没有情感效果)(2分)

如15题:作者曾经说自己是“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的。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6分)

要点一: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受到了生态的恶化的痛苦。

要点二: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受到和池塘有关的田园牧歌式的快乐生活永远失去的痛苦。

要点三: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受到了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的痛苦。

特别说明:如有的学生将要点二、要点三合在一起回答,只能算一个得分点。

5、重视精读,抓好略读,促进泛读。

◎重视精读:扎扎实实教好精读的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读课文,掌握不同文体文本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抓好略读:(1)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看一篇精美的短文,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作弹性处理,主要包括:字词佳句摘抄、文章内容概括、列结构提纲、写评点赏析、质疑问难等。教师要不定时检查。(2)可选择略讲的课文或指定的课外文章,利用课堂时间就某些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展开研讨,以便达成共识,把阅读引向深入。(3)可按照中考阅读题的五个考点命题让学生做,也可让学生根据考点自己命题,抽签答题。

◎促进泛读:

要求学生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读书看报,把读书看报当作兴趣培养,当作休息来看待,以增强自己的语感能力。教师可推荐一些名著、报纸、杂志,要求学生把自己感兴趣或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摘抄或剪贴,并利用课前3分钟说话训练进行检查,有时还可利用早自习时间进行适当交流,促进泛读的稳定、持久,以积累丰富的知识。通过 “量的积累会达到质的飞跃”,

6、根据文体特点和考点,总结规律,指导方法。

在复习中,不要形成太多过于抽象的东西,要多通过具体鲜活的例子,通过一定的语境引导学生去感受,从而习得方法。

如要求学生读三遍以后才做题。三遍阅读应各有目标,整体感知,应该感知哪些内容?如圈点勾画,应该勾画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如探究文章标题的含义,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探究。

如散文阅读,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中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味精妙的语言以及如何体现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我总结的方法是:寻形——拎线——体情——悟神——品句

(1)寻找文章的“形”(写了什么事、描绘了什么画面),了解文章内容;

(2)拎出文章的“线”,理清文章脉络。

①以人为线;②以物为线;③以事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主题为线;⑥以时间为线;⑦以地点(游踪)变换为线。

(3)进入文中的“境”,体会作者的情。

(4)识别文章的“眼”,感悟文章的“神” 。(风雨—人生的风雨;对待风雨的态度);

(5)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表达美。

散文勾画:画面,主旨句,过渡句,作者议论抒情的句子。《萧萧池塘暮》形:过去和现在;过去又有春夏秋冬四个画面;现在一个画面。最后三段的关键词句。

歌曰:

阅读答题有歌诀

记说议、各有道,辨别文体很重要。

理思路、悟旨要,整体面貌先知晓。

审题干、定区域,问题在心文中找。

定要点、分层次,表述规范语言巧。

篇2: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一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一

作者:深圳 曾甜甜                 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1、感受考点            2、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            3、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作品赏析方法及规范化答题的指导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题型感知考点。            2、要点概括,知能储备。 一、简介导入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特色题之一,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主观性,答题灵活,主要考察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等的领悟程度,来评价我们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今天,我们将对这一内容进行专题复习。 二、考点感悟       (一)中考回顾   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深入,欣赏品味类的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考生面前。 例如:中考卷第15题,是从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角度去品味;第17题是从人物的形象去分析(阅读文本为《走一步,再走一步》)。第21题从抒发情感入手,去辨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第22题是结合表达意图去品味内容(阅读文本为《青菜》)。 中考试卷第29、30题是从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行动、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进行品析(阅读文本为《送报的少年》)。 中考试卷第23题,品析某一段落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文本为《有趣的种子旅行》);第27题是抓词语品读,第28题是抓人物语言研读,第29题从结尾内容进行赏析(阅读文本为《蝈蝈》)。 (二)角度例说   1.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  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3.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夫。                                                         4、请从层次结构角度品析下面的文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5.请自选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侯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三)问题解答                                                                         尽量挖掘学生中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相机点评。 (四)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  体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 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论作品的内容; 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三、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篇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一、词语理解型

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答题方略】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高考回放】“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方令孺《在山阴道上》,20xx年高考湖南卷)

【语段信息】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温馨提示】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的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二、句子理解型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4.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答题方略】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通常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高考回放】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林清玄《阳光的香味》,20xx年高考全国卷一)

【语段信息】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温馨提示】本题所考语句是人物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有一定内涵的,“阴香”是相对于“阳光的香味”而言的,因为农夫喜欢阳光下的一切香味,故说与阳光无关的夜来香、昙花就是“阴香”。这句话是农夫对自己回乡务农生活的一种感受,农夫说这样的话无疑是出于对阳光的热爱,出于对一种朴实情怀的依恋,有这种感受说明他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默默无闻而又壮怀激烈,如同植物得到了阳光给予的力量而精神勃发。

答案:(1)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篇4: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1、感受考点

2、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

3、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作品赏析方法及规范化答题的指导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题型感知考点。

2、要点概括,知能储备。

一、简介导入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特色题之一,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主观性,答题灵活,主要考察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等的领悟程度,来评价我们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今天,我们将对这一内容进行专题复习。

二、考点感悟     

(一)中考回顾 

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深入,欣赏品味类的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考生面前。

例如:中考卷第15题,是从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角度去品味;第17题是从人物的形象去分析(阅读文本为《走一步,再走一步》)。第21题从抒发情感入手,去辨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第22题是结合表达意图去品味内容(阅读文本为《青菜》)。

中考试卷第29、30题是从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行动、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进行品析(阅读文本为《送报的少年》)。

中考试卷第23题,品析某一段落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文本为《有趣的种子旅行》);第27题是抓词语品读,第28题是抓人物语言研读,第29题从结尾内容进行赏析(阅读文本为《蝈蝈》)。

(二)角度例说 

1.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  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3.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夫。

                                                                           

                                                                               

4、请从层次结构角度品析下面的文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5.请自选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侯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三)问题解答                                                                                                                 尽量挖掘学生中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相机点评。

(四)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  体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

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论作品的内容;

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三、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四、积累运用     

1.  学生梳理、积累上述知识要点。

2.  运用知识,检测答题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针对实际,加强方法指导。

2、强化训练,提升答题能力

一、学生实践,题型感知

1、学生分组训练

2、学生交流与评议

⑴题目解答

点几个同学解答,让学生体会答题的正确性与灵活性。

⑵答题思路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答题实践,畅所欲言谈体会

⑶师生评议

从答题思路,答题格式,答题语言及层次方面评点

 

二、教师点拨,指导方法

1、答题思路要切题

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题目要求,找准 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挖掘文中的美点、亮点、感点、妙点来思考,再检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2、答题格式要规范

作品的赏析要讲究一定的格式,一般为:“本文(角度)很美,美在(简要阐释作用),如(举例说明)。”即先答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支撑。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说,再具体说。

3、答题内容要精练

答题语言要简洁,概括性要强。

 

三、实战演练,提升能力

(一)

两元五角搭的士

张萍

父亲好不容易进了一回城,我陪他看过高楼大厦,又打的去了一处风景区。

下车时,父亲看见我给司机20元,就说:“坐一次车,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

我说:“不多,这是比较便宜的。”

父亲嘟哝说:“还不多?20元要买一堆鸡蛋呢。”

说着,我去买门票,父亲问:“又要多少钱?”

门票100元一张,我怕父亲心疼,忙说:“每人50元。”

父亲惊叫起来:“两担稻谷又飞了。”

我说:“门票都买好了,还是进去吧。”

从风景区出来,父亲无论如何不肯坐车,他要和我走回去。从这里到家,最少也有10公里,不但累人,还耽误时间。

我叫了一辆的士,父亲有些生气,径直走了。我问司机要多少钱,他说,最少25元。

我把钱递过去,说:“等一会儿,你就说只要2.5元。”

司机问为什么。

我说:“我父亲刚从乡下来,心疼钱,死活不肯坐车。”

司机愣了一下,说:“好吧。”

我坐上车,一会儿就赶上父亲,司机停下来,我叫父亲上车,他却要我下车。

司机说:“大叔,您快上来吧,我是顺路捎你们,只收2.5元。”父亲这才上车,一个劲地谢司机。

一路上,司机跟我父亲说着话,把我们送到家门口,他还先下去打开车门。

等我父亲进了家门,司机把我叫到旁边,将那25元还给我,说:“你拿去买一瓶酒给大伯喝吧。”

我惊奇地问:“你为什么不要钱?”

司机说:“你的父亲太像我的父亲了,进城后,他也是心疼钱,不肯坐出租车。”

我问:“你父亲还好吧?”

司机说:“他走路回家时,出了车祸。”

他的眼里噙满泪水,默默地开车走了。

那25元钱,我至今保存着。

(摘自《生活之友》第1期)

 

1、亮点品味--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2、情感体验--结合全文,揣摩加点处司机“愣了一下”时的心里活动。

                                                                                                                                                                                         

3、内容探究——司机为什么把25元钱还给“我”?      

                                                                                                                                                                                                    

4、美点赏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文写两句赏析的话。                                                                                                                                                                           

                                                       

 

(二)

花儿的启示

程双红

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少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一样,越朴素单纯的人,越有内在的芳香。

还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又有一个花商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的最好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我们看人也一样,

                                                                         。”                                                                                                                             

还有一个花商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刺。”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努力把他的刺拔去,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伤害;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伤了别人。

(摘自《扬子晚报》)

1、想一想:你觉得本文段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看一看:各段有什么共同特点?

                                                                                                                                                                                                                  

3、填一填:在横线上应补充一句什么话?

                                                                                                                                                                                                                    

4、说一说:你从中受到的最深刻的启示是什么?

                                                                                                                                                                                              

5、品一品:自选角度,对文章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1、*从语言角度

⑴运用了一组恰切的数量词,如一轮、一个、一柄、一匹;

⑵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如深蓝、金黄、碧绿、银圈;

⑶运用了一组生动逼真的动词,如挂、捏、刺、扭、逃。

* 从表现手法角度:⑴先总提再分述;⑵先写景后写人;⑶先静景描绘, 再动景刻画。

2、*文体知识角度:这段文字简明地点出了记叙的有关要素:地点(田           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从写法角度:开篇点题(这是文章《散步》的第一段)。

*在语言表述中,长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数递增,增强了节奏感。

3、  ⑴表现手法:运用先抑后扬、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白杨树的可贵品质。

⑵句式很美:运用了一组关联词:“没有……没有……也许……如果……                   那么……但是… …也……更……。”

⑶用词很美:例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拨”一组褒义词来赞美白杨树。

4、⑴从结构上,分为两层,先写人物活动,后写四周环境。

⑵从内容上,先是人物出场,再是环境描写。

⑶从文体上,先交代人物,后点示环境;环境既是写实,又隐喻社会。

⑷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手法。

5、 ⑴从结构上,分为两个并列的层次:一是“暮春中午”,二是“夏天晚上”。

⑵从内容上,描述了两个场景,一是“田间劳作”,二是“泉边休憩”。

⑶从写法上,选写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并且都是先叙述,后议论。

⑷从语言上,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⑸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手法。

第二课时:(一)

1、⑴标题制造一种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⑵标题语言精练,高度概括了故事情节。                

2、这位大叔的性格与自己的父亲多么相似呵,我应该要成全他们(意思相                     近即可)。

3、因为司机的父亲也和“我”的父亲一样心疼钱,不肯坐车,想到自己父                     亲的遭遇,司机就把钱退给了“我”。

4、可以从巧设悬念、铺垫映衬、通过对话展开情节等内容进行赏析。

(二)

1、并列关系。

2、都由花商的话引出结论,得到启示。

3、一个人年轻时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难有志气(意思相近即可)。

4、可任选一点,结合自己实际来谈。如:由玫瑰的刺启示了我要有宽容之                             心,能够容忍别人的缺点(切意即可)。

5、可从语言的角度:⑴句式:四段都是“花商告诉我……,得到结论……”的句式,非常整齐。

[2]词语方面:不堆砌辞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一线串珠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四个段落内部结构相似,整体层次清楚。                  

 

篇5:高考总复习二现代文阅读..

高考总复习(二)现代文阅读..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一般社科类、科技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理解文章。即:(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3)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

(二)分析文章。即:(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2)分析文章的结构;(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鉴赏评价。即初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必须全面地掌握常见的几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特点与阅读它们的规律。试将这三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归纳整理一下。

分析:

1.记叙文。

类别

说明

主要

特点

1.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说明、议论)。

2.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要内容。

3.通过描叙人物、事件或写景状物来表现中心思想

从内

容、方

式上

分类

1.简单记叙文。特点:线索较单一,事件较简单,内容分支不多,叙述方法不大复杂,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等。

2.复杂记叙文。特点:事件复杂,线索曲折,内容头绪多,如《雨中登泰山》、《威尼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从写

作对

象的

不同

分类

1.写人的记叙文。特点:①以描写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等为主,从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②描述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为刻画人物服务。③通过刻画人物表现作品的主题。如《记念刘和珍君》、《火刑》等。

2.叙事的记叙文。特点:①以叙述事件为主。②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着重写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结果。如《包身工》、《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3.写景的记叙文。特点:①以描绘景物为主。②通过写景,寄托情怀,表现主题。③景语皆情语,情景相交。如《荷塘月色》、《长江三峡》等。

4.状物的记叙文。特点:①以描写物为主。②通过写物抒发情怀,寄托志向。③写实性强。如《威尼斯》、《内蒙访古》等。

(续表)

类别

说明

时间

表示记述的`事件是在什么时间发生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通过小标题,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

表示所叙事件是在什么地点发生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随事件的发展,交代有关地点。如北京药营部、平陆县、张家沟等。

人物

表示所记述的事件有关的是什么人。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的

“民工”、“平陆县委第一书记”、“船工”、“空军首长”等。

事件

指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局等。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①起因:民工中毒,急需特效药。②经过:上上下下、各方均为找药、运药奔忙。③结果:药到病除,民工得救。

【现代文阅读复习建议】相关文章:

1.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一

2.高考总复习二现代文阅读..

3.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

4.高考语文复习:怎样抓现代文阅读

5.考研英语阅读暑期复习两个建议

6.贝壳现代文阅读

7.托福写作:复习建议

8.《蜻蜓点水》现代文阅读答案

9.眼睛现代文阅读答案

10.患难之交现代文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现代文阅读复习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