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高考>高考总复习二现代文阅读..

高考总复习二现代文阅读..

2023-07-28 08:14: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学习sw的泰国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高考总复习二现代文阅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高考总复习二现代文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总复习二现代文阅读..

篇1:高考总复习二现代文阅读..

高考总复习(二)现代文阅读..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一般社科类、科技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理解文章。即:(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3)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

(二)分析文章。即:(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2)分析文章的结构;(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鉴赏评价。即初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必须全面地掌握常见的几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特点与阅读它们的规律。试将这三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归纳整理一下。

分析:

1.记叙文。

类别

说明

主要

特点

1.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说明、议论)。

2.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要内容。

3.通过描叙人物、事件或写景状物来表现中心思想

从内

容、方

式上

分类

1.简单记叙文。特点:线索较单一,事件较简单,内容分支不多,叙述方法不大复杂,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等。

2.复杂记叙文。特点:事件复杂,线索曲折,内容头绪多,如《雨中登泰山》、《威尼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从写

作对

象的

不同

分类

1.写人的记叙文。特点:①以描写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等为主,从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②描述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为刻画人物服务。③通过刻画人物表现作品的主题。如《记念刘和珍君》、《火刑》等。

2.叙事的记叙文。特点:①以叙述事件为主。②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着重写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结果。如《包身工》、《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3.写景的记叙文。特点:①以描绘景物为主。②通过写景,寄托情怀,表现主题。③景语皆情语,情景相交。如《荷塘月色》、《长江三峡》等。

4.状物的记叙文。特点:①以描写物为主。②通过写物抒发情怀,寄托志向。③写实性强。如《威尼斯》、《内蒙访古》等。

(续表)

类别

说明

时间

表示记述的`事件是在什么时间发生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通过小标题,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

表示所叙事件是在什么地点发生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随事件的发展,交代有关地点。如北京药营部、平陆县、张家沟等。

人物

表示所记述的事件有关的是什么人。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的

“民工”、“平陆县委第一书记”、“船工”、“空军首长”等。

事件

指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局等。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①起因:民工中毒,急需特效药。②经过:上上下下、各方均为找药、运药奔忙。③结果:药到病除,民工得救。

篇2:高考总复习二、汉字..

一、教学目标

复习有关汉字知识,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

二、难点、重点分析

怎样识记和纠正错别字?

分析:识记和纠正错别字的主要办法是熟悉汉字的结构,善于识别错别字。错字指字的笔画没有写对,别字指写“白字”。

造成错字的主要原因有:①因多写笔画而错,如“步”误写为“ ”、“染”误写为“ ”;②因少写笔画而错,如“初”误写为“ ”、“速”误写为“ ”;③因误用偏旁而错,如“淫”误写为“ ”、“抓”误写为“ ”,造成别字的主要原因有:①因音近而错,如“刻苦”误写为“克苦”、“书籍”误写为“书藉”;②因形似而错,如“针灸”误写为“针炙”、“仓库”误写为“仑库”。

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有:①抓字音,记字形。例如“令”和“今”两类字容易相混,可以抓往它们的声母来区分。凡是声母是“L”的都写“令”如“苓”、“岭”、“龄”、“铃”、“冷”、“领”、“邻”,“怜”、“玲”、“伶”等;其他声母的都写“今”如“岑”、“含”、“贪”、“念”、“吟”、“矜”等。同样的道理,有些字可以抓“韵母”来记忆,如“舀”(y3o)和“ ”(xi4n)两类字,凡韵母是ao的,都写“舀”如:“稻”、“蹈”、“滔”,“韬”等;凡韵母是ian的`,都写“ ”,如“陷”、“馅”、“焰”、“掐”等。②抓形旁,记字形。例如“礻”旁和“衤”旁的字很容易相混,抓形旁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礻”是“示”的变形,古时候“示”旁的字一般同祭祀或祈祷有关系,所以都从“礻”,如“神”“祥”、“祷”、“礼”、“祖”、“祀”、“社”、“祈”、“祸”、“福”、“祝”、“禄”等;“衤”是“衣”的变形,所以凡同衣物有关系的字都从“衤”,如“衫”、“袄”、“袖”、“裙”、“被”、“袜”、“衬”、“袱”、“裤”、“褐”、“补”等。③抓类推,记字形。一大批简化字和一部分简化偏旁是可以类推的。例如汉字偏旁“ ”’简化作“仓”,“ ”简化为“仑”。依此类推,凡是用“仓”作声旁的,一律从“仓”如“抢”、“苍”、“沧”,“疮”、“创”等,凡是用“仑”作声旁的,一律从“仑”如“伦”、“沦”、“轮”,“抡”、“纶”、“论”等。掌握这种类推的规律,就不会把“创伤”写成“ 伤”,把“议论”写成“议 ”了。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有关汉字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1.了解汉字的特点。

(1)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方块体,写法各不相同,书写以字为单位。

(2)每个汉字都读成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成一个汉字。

(3)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它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它和语音不发生固定的联系。由于方言的不同,同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而且声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或语素往往要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样又形成大量的同音字。

2.熟悉汉字的造字法。

一般说来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以下四种:

(1)eq \x(象形)

象形是用描摹实物形状来造字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象形字,如:日、月、山、云、人、手、牛、爪、衣、卉、行、泉等。

(2)eq \x(指事)

指事是用抽象的符号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示性符号表示意义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指事字,如:上、下、寸、刃、本、未、甘、亦等。

(3)eq \x(会意)

会意是把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会意字,如:兵、北、从、步、采、牧、莫、暮、休、苗、开、伐、明、林、炎、磊等。

(4)eq \x(形声)

形声是用形和声两部分拼合在一起来造字的一种方法。形,即形旁、形符,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声,即声旁、声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形声字,如:恭、慕、灸、忽、超、钢、雾、梨、湖、忠、泳、鹅、珠、描等。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据统计,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学习汉字,主要是学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排列的位置是多种多样的:

①左形右声――江、村、情、姑、按、编、订

②右形左声――飘、攻、战、顶

③上形下声――箕、宇、窝、雾

[4] [5] [6] [7] [8] [9]

篇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一、词语理解型

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答题方略】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高考回放】“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方令孺《在山阴道上》,20xx年高考湖南卷)

【语段信息】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温馨提示】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的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二、句子理解型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4.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答题方略】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通常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高考回放】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林清玄《阳光的香味》,20xx年高考全国卷一)

【语段信息】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温馨提示】本题所考语句是人物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有一定内涵的,“阴香”是相对于“阳光的香味”而言的,因为农夫喜欢阳光下的一切香味,故说与阳光无关的夜来香、昙花就是“阴香”。这句话是农夫对自己回乡务农生活的一种感受,农夫说这样的话无疑是出于对阳光的热爱,出于对一种朴实情怀的依恋,有这种感受说明他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默默无闻而又壮怀激烈,如同植物得到了阳光给予的力量而精神勃发。

答案:(1)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篇4: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谈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谈

“三定”突破,高效扎实地进行现代文阅读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谈

作者/ 程能斌

语文现代文阅读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教师费心教,学生费力学,但往往收效甚微。但现代文阅读却是高考的重头戏,要想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尤为重要。

一、我省历年命题情况

~:散文

:散文《我与地坛》节选

:小说《董师傅游湖》

:小说《碑》

: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散文《往事(二)之八》

二、命题变化趋势

根据新课标《考试大纲》以及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来看,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一)选文凸显文学性,重视文本的底蕴挖掘

从选文作者角度看,既重名家,也兼顾新人,但仍以名家为主,中外兼顾。从选文特征看,坚持文学性与思想性并重的原则,更看重作品的内在意蕴,关照现代人文情怀。

1.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以散文和小说两类文体为主,少有他涉

2.回归学科本色,语文味显著增强

3.选材多样性,文学指向性明确

(二)命题扩大开放性,注重思维层次的考查

20各省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整体上走的是老路子,以传统角度为命题重点,稳健又不乏创新。

1.注重从精神层面开掘选文,增强对思想内涵的考查力度

试题特别具有现实性、生活性特点,引导考生关注历史、关注时代、关注生活,体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特性。

2.探究题大行其道,注重对思维实践能力的考查

高考探究题曾被指是伪探究,备受争议。其实,作为一种新型考查方式,它较好地在文本、考生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便于考生作思维拓展和实践思考。

三、命题走向预测

笔者认为,以后安徽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仍会一如既往地“守正创新”。守正即保持常规题的考查力度,坚持对字词句意义及表达效果的考查,坚持对词句所起作用的分析,坚持对小说人物形象和散文意象的简析。“创新”即在原有命题设置基础上进行调整或加强,达到彰显能力的命题导向。

四、“三定”突破,搞好复习

(一)定向:扣课标、考纲,把握复习方向

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变化,找到现代文阅读考查要求以及考查层次,选取课内典型文章,安排体现考查要求的知识点,做好针对性复习训练规划,注意拓展到课外语言材料训练,明确方向:课内带动课外,课外回顾课内,比较总结规律,探索解题方法。

(二)定点:把握文体特点,明确解答方法

1.明确散文和小说文体知识特点及考试考点

近几年的考试体现:两种文体都有所涉及,复习时,不能偏废,要强化这两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尤其突出文体知识特点,复习时应该按文体分列文体知识,并牢记对应文体的文体知识和学会判断和分析相关考点。

2.依据题型明确答题方法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了然历年的考题题型以及答题的基本方法。在考试中要让学生明确:

(1)整体感知,提取信息

整体感知对现代文阅读的解读是非常必要,也是不可缺少的。答题前应该有一到两遍浏览阅读文段。第一遍快速浏览,捕捉基本信息,第二遍带题目整理答案,找出答题所涉及的区域属整体还是部分,并对相对应部分加以揣摩,进而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整合、概括)。

(2)再现答法,按部就班

提取了有效信息,按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就是再现复习时的答题基本规律来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确保切合题目要求,把自己提取的信息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用准确、高度概括语言答“概括题”;用简洁明了语言答“解释题”;用层次分明语言答“道理题”;用句式规范语言答“赏析题”。这里的答题基本规律就是答案的“构思”模式,不是固定模式,其起到语言组织顺序以及逻辑严密的作用。

(3)关注趋向,深谙其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考试试题也趋向新颖灵活,举例题、感悟题、鉴赏题、情景题、评析题、探究题无所不有。其具开放性和针对性,但都注重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体现时代要求。为此,在复习阶段应该整理历年各地新题型,通过专项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拓题型视野和增强解题信息的机会。

3.明确答题层次和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从文章中找到中心句或关键句后有时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或句中含有不合题目要求的.其他信息,这时我们可以从句中摘取关键词句,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优化组合来答题。这种优化整合有以下两点:

(1)关键语句、中心词的组合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回答问题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例如,解答高考全国卷《话说知音》第20题,我们就可以运用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段中的关键语句和关键词来组合答案。

(2)综合分析,条分缕述

考试说明要求,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如,20北京高考第21题: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什么用意?请试着分析。原文第二段中就有“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这个主旨句。结尾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来照应。同时,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人与自然亲切和谐生命相依相通的关系。此后,我们便可以把这些内容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位置;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

(三)定位:强化检测反馈关,及时补缺补差

教师要切实从学生的答题检测反馈中发现问题,尤其是普及性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同时更注重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加强特别辅导,以求更有效的进步。

其实现代文阅读是个慢功夫,阅读理解能力是平日培养起来的,不是个急功近利的东西。此策略谈只是提供一个复习方向,具体还得教师深入把握学生情况,总揽全局,紧抓细节,盘活资源,有的放矢,扎实有效地开展复习,方能确保。

(作者单位 安徽省宁国市津河中学)

篇5:高考现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

一.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共分A识记、B理解、C分析归纳、D表达应用、E鉴赏评价五个层级。

A识记:识别和记忆

B理解: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C分析归纳: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D表达应用: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

E鉴赏评价五个层级: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二.现代文阅读(举《三维设计》p223之《耕作的诗人》的语段)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B1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B2

2.分析归纳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1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C2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3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4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C5

3.鉴赏评价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E1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E2

三.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解析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阅读可以:1学习新知识→扩充知识 (自科类、社科类)

(科学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 使生活更充实,素养更高

2了解社会动态→了解社会(文学作品)

3欣赏文学作品→陶冶情操(文学作品)

仓央嘉措的《那一世》,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轮回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一)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不仅要理解词语的字面义-字典义,还有理解它的特定意义-语境义)

(1)多义词的产生:

一个新词只有一种意义,随:○1社会发展,新事物增多     用原有的词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

○2.人们认识事物的深化 新旧词义并存

○3.一些修辞手段的运用

好处:使语言丰富多彩(题目: 天才  小朋友写: 我3天才洗一次澡。 老师评语: 要每天洗才干净)

坏处:给阅读带来不便---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举“方便”的例子)

例如:以字

以:本义是:耕地农具,相当于耜(名词,已消亡)

借为:用(动词,假借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做、为(动词,引申义,以身作则)

→认为(动词,引申义 ,皆以美于徐公)

→虚化作介词把(愿以十五请易璧)

→虚化作连词并且、而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又如:网字

网:本义是:用绳结成的'捕鸟兽或捕鱼的器具(名词)

→像网的东西(名词,电网,比喻义)

所以一个词可能有如下意义:

(1)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兵”的本义是“兵器”。 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有的本义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比如“兵”的本义就只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中还保留着。

(2)引申义: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兵”后来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义。

(3)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

(4)比喻义: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

(2)文中重要词语指的是:○1体现文章主旨的词语

○2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态度、感情的词语

○3揭示文章深层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4结构上起总领、过渡或照应作用的词语

○5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词语

○6用法“反常”的词语7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8。概括性极强的词语

(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做有本字的假借,如“倍”假借为“背叛”的“背”,“内”假借为“纳”;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莫”本义是“日落”,假借为“没有”,“焉”本义是鸟名,假借为语气助词。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前边说的“莫”,本来是“日落草莽之中”就是“天黑”的意思,后来又造“暮”字,又如“益”,本来是“水从器皿中涨出”的意思,后来又造“溢”字。“莫”和“暮”,“益”和“溢”应称为古今字,但有些书上不这么严格区分,也统列入通假范围之内。)

(3)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以《三维》p195、229为例)

1)命题规律:常从判断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揭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上命题,只有根据原文语境,即依据上下文的联系揭示它包含的特定意义或深层含义,事实上答案就隐藏在原文中。

2)命题方式:文章的这个句子中为什么用“…”这个字(词)?

3)答题模式:这个字(词)有“…”的意思,作者用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词),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感情

4)解题技法:

○1理解该词的内容

A.该词在语句中的结构位置及语法成分,准确理解字(词)义,该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思想或感情。

B.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找出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找准象征的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是谐音双关还是语义双关。

C.要紧扣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理解词语 ,阅读时,如果对个别词语在理解上遇到困难,不妨将其同文章的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起来。

○2理解该词的表达效果:

A.在描写、叙事性句中,该词起具体、形象、生动的作用

B.在说明、议论性句中,起表达准确、严密规范的作用

C.在结构上,起总领、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的作用

5)特例:○1对概念性词语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的本质属性为基础

(对于概念性词语,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词语的内涵,对照选项一一对应,找出选项中与具体内容的区别,把握词语的本质属性)

○2联系具体语境理解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词的含义。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大语境),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小语境)的意思。

○3要学会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

有些词语之间孤立起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就有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句子中的复制关系,以及那些看起来“没有实际意义”的关联词和虚词。

○5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及其附加意义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

罗小平

篇6:现代文阅读复习建议

现代文阅读复习建议

现代文阅读复习误区:(1)草草带过、匆匆收场。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阅读题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只好靠运气,于是对阅读这一大块往往草草带过、匆匆收场。(2)理论上讲得多,实际训练少;(3)训练之后,只对答案,不教方法,有些甚至连答案都不对,让学生自己对答案。(4)甚至把它当作难啃的石头而丢在一边根本不复习。这些都是十分错误的想法。阅读题分值高,评分要求严格。再者,做阅读题也并非毫无规律。课本及报刊上介绍了许多方法可供借鉴,我们也可自己探索一些方法。

为此建议:除上新课时结合文体特征讲解文体特点和阅读方法以外,还应注意:

1、培养良好的阅读心态、阅读习惯和答题习惯。

阅读心态:静心阅读,

阅读习惯:至少阅读三遍,独立解读文本。这种能力的培养靠教师的引领与示范。告诉学生每一遍阅读的任务是什么。(1)内容(2)脉络(3)主旨和写作意图。老师重在帮助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教师应着重讲如何读懂的而不是讲题目的答案。

答题习惯:学生答题的弊病:答非所问,答非所思,答非主旨,答非文本,答非语文

培养好习惯:答依所问,答应思考,答据文本,答重主旨,答要规范

具体地说,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完全篇再做题的习惯;圈点勾画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勾画题目中的关键词),用主旨关照每一道题的习惯;想好了再答题的习惯;从文本找依据的习惯,推敲答案的习惯等。

2、指导学生多思考多回味,思要深,点要全,要总结答题方法。

例如读文化散文,要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现实意义。如《千载醉翁亭》《晋祠》要用文化之眼看古迹。《萧萧池塘暮》不仅是环保,更有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传承文化的呼吁。

又如词句理解题,如何分析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如何传达出作者的某种情感?都有规律所循,要及时总结。

3、重视结构段的分析,要分析哪一句是语段的中心句,哪一句或哪几句是阐释句、举例句、描述句、结论句等,它们排列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把这些搞清楚了,不仅会做第五题句子连贯题,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以及写作分段都有好处。

4、加强表达训练,理思路,锤语言,做到有层次的回答问题。

学生答案在表述上的明确性、完整性和层次性是现代文阅读的得分关键。读懂了文章,而不会答题的学生,或不能清晰表达,有层次的表达答案的学生大有人在,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推敲和修改答案的习惯,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斟酌出最完善的答案。然而,有相当多的学生做阅读题,懒得独立分析思路、概括段意和文章中心,只等着对老师的答案加以接受或否定。而一部分教师对此现象也往往迁就,自己直接报出答案。复习中,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表达的训练,多说,多写。前提是教师自己要学会判断答案的核心,层次。

(1)教师自己先做题,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命题人答案的科学性与不足。不可完全依靠答案,或部分依靠答案。

(2)引导学生比较答案,推敲答案。

如14题: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4分)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此题要求围绕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的表达效果回答,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具体得分点是:修辞手法以及在文中的呈现1分;形式上的效果1分;内容上的效果1分;情感上的效果1分。

【答案比较】

(1)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塘比作村里人共有的孩子,写出了塘的活力,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塘的喜爱,以及对已经消失的塘的无限思念之情。(4分)

(2)运用拟人的修辞(没有呈现文中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池塘热闹非凡的景象,写出了池塘鲜活、生机盎然的特点。(没有情感效果)(2分)

如15题:作者曾经说自己是“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的。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6分)

要点一: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受到了生态的恶化的痛苦。

要点二: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受到和池塘有关的田园牧歌式的快乐生活永远失去的痛苦。

要点三: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受到了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的痛苦。

特别说明:如有的学生将要点二、要点三合在一起回答,只能算一个得分点。

5、重视精读,抓好略读,促进泛读。

◎重视精读:扎扎实实教好精读的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读课文,掌握不同文体文本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抓好略读:(1)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看一篇精美的短文,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作弹性处理,主要包括:字词佳句摘抄、文章内容概括、列结构提纲、写评点赏析、质疑问难等。教师要不定时检查。(2)可选择略讲的课文或指定的课外文章,利用课堂时间就某些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展开研讨,以便达成共识,把阅读引向深入。(3)可按照中考阅读题的五个考点命题让学生做,也可让学生根据考点自己命题,抽签答题。

◎促进泛读:

要求学生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读书看报,把读书看报当作兴趣培养,当作休息来看待,以增强自己的语感能力。教师可推荐一些名著、报纸、杂志,要求学生把自己感兴趣或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摘抄或剪贴,并利用课前3分钟说话训练进行检查,有时还可利用早自习时间进行适当交流,促进泛读的稳定、持久,以积累丰富的知识。通过 “量的积累会达到质的飞跃”,

6、根据文体特点和考点,总结规律,指导方法。

在复习中,不要形成太多过于抽象的东西,要多通过具体鲜活的例子,通过一定的语境引导学生去感受,从而习得方法。

如要求学生读三遍以后才做题。三遍阅读应各有目标,整体感知,应该感知哪些内容?如圈点勾画,应该勾画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如探究文章标题的含义,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探究。

如散文阅读,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中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味精妙的语言以及如何体现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我总结的方法是:寻形——拎线——体情——悟神——品句

(1)寻找文章的“形”(写了什么事、描绘了什么画面),了解文章内容;

(2)拎出文章的“线”,理清文章脉络。

①以人为线;②以物为线;③以事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主题为线;⑥以时间为线;⑦以地点(游踪)变换为线。

(3)进入文中的“境”,体会作者的情。

(4)识别文章的“眼”,感悟文章的“神” 。(风雨—人生的风雨;对待风雨的态度);

(5)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表达美。

散文勾画:画面,主旨句,过渡句,作者议论抒情的句子。《萧萧池塘暮》形:过去和现在;过去又有春夏秋冬四个画面;现在一个画面。最后三段的关键词句。

歌曰:

阅读答题有歌诀

记说议、各有道,辨别文体很重要。

理思路、悟旨要,整体面貌先知晓。

审题干、定区域,问题在心文中找。

定要点、分层次,表述规范语言巧。

篇7:高考总复习写作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系统复习,达到会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高考总复习(三)写作..。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整篇作文:

(1)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2)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材料充实;(3)语言规范、准确、连贯、得体;(4)结构完整,条理清楚;(5)符合文体要求;(6)字体端正,卷面整洁。

(二)单项能力:

(1)记叙能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能具体生动;说明能把握特征,语言简明;议论能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论证合理。(2)观察准确,联想恰当,想象合理。

(三)应用文的写作符合格式及行文习惯(应掌握的应用文种类:书信、启事、通知、新闻、电报稿、广播稿、申请书、说明书)。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提炼好议论文的观点?

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若提不出正确深刻的观点,就构不成一篇议论文。而观点不明确,则是同学们议论文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怎样才能提炼出正确而深刻的观点呢?当然,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知识水平。但在同样理论水平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从具体材料中提炼观点的方法,善于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分析所写的事物,则会有助于正确观点的提炼。这里,介绍几种提炼观点的方法。

第一,从现象中抓本质。面对一些具体材料,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来,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考总复习(三)写作..》。比如有一篇《从“一条街”做起》的短文,所根据的材料是这样一个事实:最近,珠市口至广安门这条大街,日见清洁整齐起来,这是宣武区环卫局的同志们为改变全区清洁卫生面貌,首先抓好一条街做出的初步成绩。这则材料,人们会当作一般的一件好事来看待,甚至也可能根本引不起注意。而该文作者却从中看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这一条街的‘一’里面包含着千百件艰苦细致的工作。34座公厕的墙壁、门窗一一进行了油漆、粉刷;430个垃圾桶都是一一除锈喷漆,排放整齐的……他们始终如一地埋头苦干着,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进而,文章又从中总结、概括出所要阐述的观点:“当然,他们也是不满足于“一”的……他们认真地从“一”做起。“一”比“0”来说是无限大的倍数,是发展成百、千、万……的实际起点。如果我们每个单位、每个人都是这样不说空话,兢兢业业,扎扎实实,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四化的步伐肯定会大大加快”。这样从本质上来看问题,提出来的观点就比较深刻了。

第二,深入开拓,以小见大。从一人、一事、一物生发开去,从一滴水中可以见太阳。有些材料,看来似乎很平常,但其含义却有普遍性、典型性。所以,我们应当掌握从一点到全面,由个别到一般,由常见的现象中发掘其深刻意义的方法。例如邓拓杂文 《事事关心》,文章开头先引用了明朝东林党人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然后,作者对这副对联加以阐释:“上联的意思是讲书院的环境便于人们专心读书”,“下联的意思是讲在书院中读书的人都要关心政治”,“把上下联贯串起来,它的意思更加明显,就是说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接着,对这副对联加以评论,既指出东林党人历史的局限性:“他们当然还是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为维护封建制度而进行政治斗争,”又肯定其进步性:“他们比起那一班读死书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了。”通过以上解释和评论,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政治家,决不是真正的政治家。……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的人,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因此,“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这个大道理,是从一副对联引申出来的。全文说“小”显“大”,说“大”不离“小”,这就是善于以小见大的范例。

第三,类比推理,触类旁通。有一篇《着眼于无名之辈》的短文,在赞扬了《青春》杂志发表关于“着眼于无名之辈,就是着眼于明天,着眼于未来。”接着又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论点说:“着眼于无名之辈”,是真正有见识、有魄力的表现。鲁迅茅盾这些大师,工作那么忙,在无名之辈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啊!继而,又类推到其他行业说;“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看到少数名人,我们的作品只是在几个名人中打圈子,我们的事业就不会兴旺发达。文学如此,科学如此,体育如此,其他战线也如此。”这样由此及彼,类比推理,就把在一切现实工作中要“着眼于无名之辈”这一观点由浅入深地提出来了。

第四,开拓思路,推陈出新。有些材料不一定新鲜,但如果能别出心裁,从另一角度深入开拓,也能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例如“同情弱者”这句话,在旧社会是一句赞语,延续了多少年。但有一篇题为《“同情弱者”析》的短文,则结合现实,从另一角度,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推陈出新,提出了新的观点。文章说:“同情弱者”,在剥削

[高考总复习写作]

篇8:浅谈高考化学总复习

浅谈高考化学总复习

浅谈高考化学总复习

文/肖锦祥

摘 要:教师要认真研究高考复习的新方法、新动向,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习惯;效率;能力

高三化学总复习时,复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好坏。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建议如下:

一、重视化学学科特点,选择最佳复习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高考实验习题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以及是否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因此,在平时复习中,不仅要重视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讲解,还应当适度增加启发性实验,以强化对实验装置、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试题“多、全、小、精、活”,能力技巧要求高、知识覆盖面广。如果不能合理制订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方法,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概念模糊、知识点混淆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校采用三轮复习法:一轮“按章复习”,全面阅读教材,进行充分的整理、分类,使章节之间的知识系统化;二轮“按块复习”,按六大块知识体系归类,总结规律,强调重点;三轮“模拟测试”,适应高考化学学科的试题特点,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原理,提高解题速度。

二、重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三学生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如果还采用“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势必会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不能适应高考灵活多变的特点。应当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三、重视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它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增强化学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多的考生因为审题不清、化学用语不规范而严重失分。高三复习期间,教师应该强调下列几方面:(1)规范的解题格式。(2)强化对电子式、化学式、离子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教学。(3)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力求思路完整,体现过程,计算力求准确。(4)讲评要有针对性地对出错的原因、习惯性错误等进行分析。(5)指导学生不能忽视对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高三化学教师要认真研究高考复习的新方法、新动向,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 湖北省荆州市洪湖二中)

【高考总复习二现代文阅读..】相关文章:

1.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

2.高考语文复习:怎样抓现代文阅读

3.现代文阅读复习建议

4.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一

5.高考英语词复习二

6.高考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7.高考数学资料总复习模式

8.高考总复习语文必背知识点

9.高考总复习:高一英语--Unit 7

10.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1 高考复习指导

下载word文档
《高考总复习二现代文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