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总复习
“NaemDd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第十单元 总复习,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第十单元 总复习,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第十单元 总复习
第十单元 总复习
单元教学内容:课本第119~12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括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学习,只是在练习中带着练习。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要求: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表内除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本期已学知识。看目录相互说说,要求学生全班交流。概括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的.变换,统计。
2. 我们今天来复习表内除法。板书:表内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亲切、自然、民主、平等的交谈中自然引入了课题。
二. 复习整理:
1. 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2. 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习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习。
3. 复习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4. 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笔试一试复习表内除法,并同时找找学生的问题,了解学情。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除法知识来解决。
三. 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拓展性学习:
1. 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 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 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第二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习,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同学们,昨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呢?请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2、 今天,我们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法、减法的复习。(板书课题)
3、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自然引入本节内容。
二、知识整理: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回忆学了万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9页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 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② 二千五百零六。
4、 下面复习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20页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5、 复习近平似数。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0页第5题,找出这段文字中哪些数是近似数?并画出来。再请同学回答。
6、 复习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 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120页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订正。
(2) 引导学生做教材第120页第7题。先笔算,再请两个同学到台上板书,并展示。
(3) 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4) 请各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教材第121页第8题。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处理意见,并在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紧围绕万以内数的认识,开展练习。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综合练习教材第123、124页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拓展性学习:
在下面各数的前后各写两个相邻的数。
698
3299
9998
第三课时 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21页第9~12题“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我们现在来做几道计算题。请大家拿出口算卡。
100+200= 110 - 20=
620+100= 120+360=
130 - 70= 240 + 70=
+50= 1000-30=
1200-40= 140 - 40=
860 - 80= 880+1200=
【设计意图】:口算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基础,所以要加强口算训练。
二、整理复习。
1、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1页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习到呢?小组讨论,把没有复习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习。
2、复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小黑板出示)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平移、旋转现象。升降机、观光缆车、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三、拓展性练习(略)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22页“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目标:
1. 复习“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减法。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2. 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习到或复习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 复习整理:
1. 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如果没有,就让学生直接看书)
(1) 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叙述两幅图的意思,没有说好的请其他同学来补充完整。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 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
8×3=24(角)
6+24=30(角)
或: 6×1+8×3
=6+24
=30(角)
2. 复习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用举手的统计方法来试试。
3. 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 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得到讨论结果后,全班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在复习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在这里发挥学生复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多自我反思,有利于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三. 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6、127页第11~15题。能够填在书上的就填在书上。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
四、拓展性学习:
1. 调查班上昨天的数学作业,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制成统计表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
2. 二年级各班存放图书数目如下。
篇2:《第十单元总复习》设计教案
单元教学内容:课本第119~12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括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学习,只是在练习中带着练习。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要求: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表内除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期已学知识。看目录相互说说,要求学生全班交流。概括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的变换,统计。
2.我们今天来复习表内除法。板书:表内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亲切、自然、民主、平等的交谈中自然引入了课题。
二.复习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习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习。
3.复习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笔试一试复习表内除法,并同时找找学生的问题,了解学情。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除法知识来解决。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拓展性学习: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习,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呢?请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2、今天,我们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法、减法的复习。(板书课题)
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自然引入本节内容。
二、知识整理: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回忆学了万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9页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②二千五百零六。
4、下面复习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20页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5、复习近平似数。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0页第5题,找出这段文字中哪些数是近似数?并画出来。再请同学回答。
6、复习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120页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订正。
(2)引导学生做教材第120页第7题。先笔算,再请两个同学到台上板书,并展示。
(3)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4)请各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教材第121页第8题。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处理意见,并在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紧围绕万以内数的认识,开展练习。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综合练习教材第123、124页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拓展性学习:
在下面各数的前后各写两个相邻的数。
698
3299
9998
教学反思:
篇3:第十单元总复习教学反思
第十单元总复习教学反思
第19周教学反思(1) 、6、12 第十单元第1课时(总复习)教学反思:进入总复习阶段,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梳理知识,形成技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这节课复习的是数的组成以及两位是加减法,采取的方法就是边复习边练习,本班学生粗心现象严重,每天全部正确的作业就在50%这样,今天的加减法计算全队的作业也就十几本,大部分错的在粗心,三个数连加尤其问题大,不可大意,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对于个别比较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错的原因,鼓励他们独立完成,独立检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19周教学反思(4) 2012、6、14第十单元第2课时(期末复习)
教学反思: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复习,重在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意思,平时作业的时候,有这样一些错误(1)没看清题意,列示的随意性太大;(2)不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语言表达不出来;(3)不去认真计算已经列好的算式等。这节课先安排了两组题组练习,有一步计算的,有两步计算的,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列式计算,在实际的计算时会发生哪些错误?这样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对应用题的正确理解。
篇4: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第十单元过年总复习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第十单元过年总复习
第十单元 过年(情境图)――――总复习教学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表内乘、除法,角的初步认识,方向与位置,统计与可能性,混合运算等。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的意义,表内乘、除法,角的初步认识,方向与位置,统计与可能性,混合运算等知识。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知道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问题和反思的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 教学难点: 对分类标准和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盒 课时分配: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8―109页,过年――总复习教学目标: 情境图的设计,选取具有时令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重点: 情境图的设计,选取具有时令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看,书上的最后一个单元留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过年”。你仔细思考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这幅图画中包含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所有知识,可以根据图画提出好多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吗? 二、新授。 1、出示“过年”挂图。 1)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画吗?它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你们最喜欢图中的哪部分?(学生认真看图后回答) 3)引导学生看图中放鞭炮的。 同学们,你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同位互相看看) 4)能说给你的同位听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5)左边有什么?认真观察(小朋友放鞭炮) 6)右面有什么?上面的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分组讨论:小朋友在数鸭子)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认真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顺序) 4、你们能按照顺序再说一说吗?(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情境 你能根据图画讲一个故事吗?小组同学讨论后再互相交流 三、小结。 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有意思吗?这节你们学的都很棒,不但故事讲的精彩,还学会了回顾了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就会发现生活与数学是互相联系的。 作业设计: 和爸爸妈妈一起复习“过年情境图”。 板书设计: 过年――总复习左边 右面 (按照顺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回顾整理所学知识。课本第111和112页。 教学目标 根据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根据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回顾整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来回顾一下,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并且在做题中能大胆发现规律。 二、课堂练习。 1、出示图片(回顾整理) 师: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很多同学,这幅图分成了4部分) 2、由中心板块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看中心板块“这学期我们学习的内容有很多,情境图里有很多数学知识,我们来解决一下吧!” 进入其他板块的整理活动。(对每一个板块知识的回顾整理,采取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先由小组内每个同学独立的观察,然后组内交流,交流后要对学生复习、整理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他任何自己的'整理活动进行评价。 1)左上角:由“今天刮的西北风、房子的东面有条河等”引入对方位知识的整理。 2)左下角:由“有多少个玉米”引入对“乘法”的整理,由“树上多少只小鸟?”引入对混合运算的整理,借。并且涉及到乘法口诀、表内乘除法等知识的整理 3)右上角:“我们学过的角、我能画一个大角、我发现我们周围到处有角”引入对“角的认识”的整理。 4)右下角:通过“图中有-----”、“我们统计一下吧”引入统计知识的整理,除了统计表中提供的统计事物外,还可以统计男女同学、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等其他事物,引导学生从统计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还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数学是非常有趣的,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喜欢它。 作业设计: 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 板书设计: 总复习(回顾整理) 方位与图形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角的认识和统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2、113页综合练习题。 教学目标: 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乘除法等知识”,知道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说给大家听 2、同位互相说说(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背乘法口诀。 2、分组练习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综合练习。 出示第1题。引导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进行列式计算 2)出示第2题。(练一练,进行填数的练习,互相说说知道什么,要求什么。再进行填数 3)出示第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互相说说,再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4)出示第4题(是一道口算题练习)或活动前线说明活动规则和要求,轮流出示表示得数的数字卡片,反复练习,达到正确、熟练的目的。 5)出示第5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互相说说,再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完成练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作业设计: 把你今天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过年(综合练习1) 8×8= 14÷7= 16÷4= 16÷4= 18÷2= 49÷7=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3、114页综合练习题。 教学目标: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我们学过的一些知识,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8×8= 14÷7= 16÷4= 16÷4= 18÷2= 49÷7= 2、同位互相出口算题(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出题做。(乘除运算的练习) 2、分组练习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6题。(两幅情境图)通过第一幅图提出“长绳的长度是短绳的几倍?”,复习除法,通过第二幅图“长绳是短绳的3倍”,复习乘法。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2)出示第7题。(三幅情境图)通过第一幅图提出“够吃三天吗?”,复习乘法,通过第二幅图“可以怎样分?”,复习除法。通过第三幅图复习乘除法以及混合运算。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3)出示第8题。(比较大小的练习)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4)出示第15题(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整理,然后按照统计表中的要求进行整理填写结果,引导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完篇5:三年级数学上学期第十单元总复习测试题
三年级数学上学期第十单元总复习测试题
一、我会填(33分,每空1分)
1、6分米=厘米2千克=()克
5千米=()米 45毫米+25毫米=()厘米
2、8吨=()千克 1吨-750千克=()千克
3、3时=()分4分=()秒180秒=()分
4、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它的( ),写作( )。这样的4份是()个(),就是它的( )分之( ),写作()。
6、请填上合适的单位。
(1)小明的身高是138()。(2)一节数学课是40()。
(3)一个大西瓜重8( )。(4)小冬每分钟大约走50()。
7、水果店运来水果30筐,每筐重20千克,还要运()千克就正好是1吨。
四、我来当小老师(对的'打“√”,错的打“×”)(6分)
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
2、7千克棉花比7千克铁轻。( )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
4、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长方形。 ( )
5、太阳从西边升起。( )
6、 5×402≈ ( )
五、我会选(22分)
1、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约6200( )。
A、厘米B、米 C、千米
篇6: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十单元总复习测试卷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十单元总复习测试卷
一、填空。(18分)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这样的3份是( )个 ,就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2、一杯牛奶,喝了它的 ,还剩下( )。
3、正方形的边长是它的周长的( )。
4、一个分数,它的分子是4,分母是分子的2倍,这个分数是( )。
5、运动会从下午2:10分开始,开了1小时30分,到( )结束。
6、鸟儿冬天( )到南方去过冬。
7、长方形长是20米,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米。
8、□÷8=6……(),余数最大,余数是( ),被除数是( )。
9、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每一小格长( )毫米。
10、2袋水泥重100千克,那么( )袋这样的水泥重1吨。
11、填上适合的单位。
一角硬币的厚度是2( ) 课桌高7( )
一节火车厢可装货60( ) 小红身高135( )
汽车每小时行60( ) 旗杆高100( )
12、有两个长方形,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13、小明从家到学校步行要20分钟,他要在7:45分到校,需(: )从家出发。
14、足球比赛15:30分开始,17:10结束,比赛经过了( )时()分。
15、3时=( )分 7分=( )秒 480秒=( )分。
二、 真真假假:(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钩,错误的画叉)
1、两个数相除,余数是6,除数最小是7。 ( )
2、一个盒子里有红黄两种棋子,我任意摸一次一定能摸到红棋子。( )
3、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死亡。( )
4、把一张长方形纸分成7份,其中的3份是这张纸的 。( )
5、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分数等于1。…………………………( )
三、精挑细选:[在( )内写上正确的序号]
1、分针从3走到7,经过( )分。
① 25 ② 20 ③ 40
2、一根绳子长92米,第一次用去34米,第二次用去26米,现在绳子的长度比原来缩短了多少米?正确的算式是( )
①92-34-26 ②92-(34+26) ③34+26 ④34-26
3、地球( )绕着太阳转。
①、一定 ②、可能 ③、不可能
4、早晨人的影子( )在东西方向。
①、一定 ②、可能 ③、不可能
5、把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的2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新长方形比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和( )
①、不变 ②、增加了 ③、减少了
四、展示自我:
1、直接写出得数。
82-27= 62+25= 37+23= 180+20= 87-26=
56-46= 600-30= 130-50= 540+90= 80+640=
390-300= 46+64= 36÷9= 7×8= 63÷9=
3×6+5= 6+27+9= 24÷6-3= 64÷(16-8)=
9600-600= 8080-80= 8000-3000= 35÷5=
+ = - = 1- = + =
- = + = + = + =
- = - = + = 1- =
2000×5= 44+8= 37-18= 1300-500=
4800÷4= 11×9 = 32÷8= 100-43=
5600+400= 800+200=240×4= 15×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35-478= 800-37= 504+297= 489+378=
验算: 验算:
51÷8= 54÷7= 54÷6= 50÷9=
407×5= 739×6= 604×5= 312×6=
3、列式计算
比457多87的'数是多少?
754比一个数多115,这个数是多少?
360减去一个数得505,减去的数是多少?
9个1005是多少?
4、操作题,量出下面图形各边长是多少毫米,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五、挑战自我。(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1、 建筑工地运来水泥6吨,用去2吨500千克,还剩多少吨多少千米?
2、 一根绳子的5倍是45米,一根铁丝是这根绳子的7倍。铁丝长多少米?
3、修一条945米的路,第一个月修了354米,第二个月修了276米,第三个月还要修多少米才能修完?
3、 超市上午卖出大米153袋,下午比上午多卖56袋,这一天共卖大米多少袋?
4、 一根钢管,第一次用去它的 ,第二次用去它的 。第二次比第一次少用这根钢管的几分之几?
6、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铁丝框,改围成一个长9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第十单元 总复习】相关文章:
5.九年级语文总复习
6.数学总复习练习题
7.第四单元 复习
8.语文单元复习
10.初三数学总复习工作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