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与尊重规章制度
“山形和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正义与尊重规章制度,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正义与尊重规章制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正义与尊重规章制度
正义与尊重规章制度
关于正义的划分领域,罗尔斯有将其分为制度正义和形式正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从广义上看,制度正义指社会制度的正义,具体是指社会财富、资源、责任、义务分配是否公平和正当。形式正义是对法律制度的公正一致的执行,它不管法律制度本身是否符合正义,它强调法律制度始终如一的实现。(摘自百度百科)在这样大的理论下,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罗尔斯关于这两者又有着怎样的解释与理解吧!
我们知道,罗尔斯《正义论》中正义的首要主题便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指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这里面,制度的正义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种制度,可以理解为两种意思。一种可以理解为是约定俗成的观念,它不需要形成明文规定的条例,另外一种便是以法律法规形式确定的条例。这些规范会给我们以约束,让我们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幼师禁止的,并且当你有意的遵守或者违反它时,你必然受到相应保护或者惩罚。我们知道,制度有其强制性,但也有其主观性。它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制定环节。不管是哪项规章制度,都是由人制定的。人们对于事情的判断,有其个人的标准,但在个人标准之上,有着社会普遍意义上的主流标准。它是一种社会凝聚的力量,它符合普遍社会大众对某一个事物的认知与判断。每一个介入其中的人都知道他对规范规定活动的参与是以一种代表人的身份去将广大民众的想法公诸于众,并将这种约定俗成的想法制定成规范或者是制度是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诚然,这样的制度制定并不总是被满足,它有其正义的一面,相应地也有其不正义的一面。诚如书中所言,一个制度的理论,正像一种博弈的理论一样。在这里的两种对立面同样也是在相互博弈、相互压制的。当我们的制度有条不紊的执行时,便是正义的一方占据主导地位;当我们需要对某种规章制度进行修改时,那就说明了在执行过程中损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出现了更多的不正义。关于制度的制定与评价,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分析,我们需要分析个人和集体根据自身利益、信念以及对彼此计划的推测将决定哪些可以允许的行为。其次,便是从整体出发,我们要懂得将一组规范、一种制度或者是它的一个主要部分与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体系的基本结构区别开来。某一个制度的一个或几个规范可能是不正义的,但制度本身可能并不是不正义的。所以说,某一个环节的漏洞,并不代表着整个制度本身是不正义的。我们在评价制度时,既要知道从较宽广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要懂得从较狭窄的角度去观察它们。虽然在付诸实践环节有着一定的环节,但我们可以借此方法做点什么。
接下来我们便谈谈形式正义。在谈论形式正义之前,我们假设已经形成了一种理想意义上的制度正义,也就是已经存在了一种体系――它可以为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提供一种分配方法,并决定着社会合作利益的划分。有了这样的前提条件之后,形式正义便可出现了。形式正义,即对某项法律和制度公正一致的执行,它并不管法律和制度本身是否符合正义,它只强调法律制度始终如一的.实现。如果我们认为正义总是表示着某种层面的平等,那么形式的正义就意味着它要求法律和制度在执行的时候要平等地适用于那些属于有其规定的阶层的人们。这样的正义是否就是真正的正义呢?我看这是值得我们深刻探究的。如果制度本身具有合理的正义性,那么执行者不偏不倚的执行,不考虑事件主体个人、金钱、地位等无关因素,其形式的正义才发挥了最大的效用。但我们同样不可忽略它的对立面,也就是形式正义无法有效发挥的情况。这里,又要引申出另一个概念――实质性的正义。形式正义或遵守体制要求的力量,显然是有赖于制度的实质性正义。虽然我不能从深层次去解读形式的正义与实质性的正义的关系,但是最起码让我们有了一个认知。两者的相辅相成,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促使正义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酒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下一篇:苏州户籍制度改革情况篇2:法与正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正义,通常又可称公平、公正、正直、合理等。仅从字面上看,正义一词泛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观点、行为以至事业、关系、制度等。从实质上看,正义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一.从法的词源看法与正义的联系
据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书----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记载,“法”的古体字是“”。“,刑也,平之如水,从水;D,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法” 以水作偏旁,比喻“平之如水”,代表公平,是衡量人们行为是否符合“公平”这个准绳。法字中的“D”,传说是一种头长独角,秉性公正的奇兽,故而“古者决讼,令触不值”,这反应了上古时代相信法是正直、正义的准则。因此,“法”就词义而言,是“公平”地判断行为的是非、制裁违法行为的依据。
“律”据《说文解字》解释:“律,均布也。”清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说:“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意指是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以使行为协调一致。法和律皆因有公平、正义、统一的行为准则这个含义,所以二者“文虽有殊,其义一也”(《唐律疏议》)。
在西方国家的词汇中,除“law”同汉语中的“法律”相对应外,在欧洲大陆各主要民族语言中,广义的法律(法)与狭义的法律分别用两个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如拉丁文中的jus和lex,法文中的droit和Loi, 德文中的Recht和gesetz, 俄文中的право和акоН,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jus, droit, право等词语不仅有“法”的语义,而且都兼有权利、公平、正义等的内涵。
从以上诸述可以看出,法本身就包含有正义的意思。
篇3:法官与正义
“自古至今,人类社会尽管对正义有无数不同的解释,但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 正义一词来源于拉丁语Justitia,其基本含义是公平、公正。正义的实现方式很多,但普遍认为通过司法实现正义“优于实施正义的其他任何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正义是司法活动最根本的价值目标,也是人们对司法的终极企盼。司法的具体实施者是法官,因而法官就自然成为司法正义的掌门人。英文中大法官称为Justice,该词含有正义、公正之意。由此看出,法官与正义有着渊源的联系。在西方人眼中,法官是正义的化身,正义被“普遍认为法官和执法者所应具有的品质。”因此,司法正义的实现要求法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更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而正义的品格是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正如台湾著名法学家史尚宽先生所言,“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附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格修养尤其为重要。”德国法社会学创始人爱尔利希宣称,“法官的人格是正义的最终保障。”一方面,即使立法存在着不公正和缺陷,公正的司法也可以矫正这些缺陷,从而使立法的正义价值最终得到完整的实现。另一方面,良好的立法由于不公正的`适用会造成压迫和暴虐,即所谓的“歪嘴和尚念坏了经”。
司法正义要求法官在司法过程中正确地适用法律,准确地认定证据,努力发现客观事实,公正作出裁判,从而使法的正义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在遇到法无明文规定或立法不完善而又得不到任何历史上的、先例方面的指导时,法官应当根据法的精神和正义的理念,确定最终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英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大法官丹宁勋爵说,“自己作为法官的基本理念是,法官的作用就是在他面前的当事人之间实现公正。”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这句著名的法律格言是对程序正义的形象描述。意思是说,法官对一个案件的判决,不仅要在裁判结果上做到公正、合理、合法,还必须确保判决过程的公平和正义。一份判决即使结论是非常公正的,假如判决过程是不公正的,同样不能使人信服。程序正义有两个基本要求,即“任何人均不得担任自己案件的法官”和“法官应听取双方的陈述”。法官作为止争息纷的裁决者,必须做到不偏不依,平之如水。“法官对于纠纷的任何不当介入,都会必然导致正义天平的失衡。”完整的司法正义是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统一。
司法正义要求法官必须具有超然的心境。在具体司法的过程中,法官必须经常对相互冲突的利益作出抉择,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在作这种抉择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其自身本能、传统信仰、后天道德理念和社会世俗等观念的影响,在由人治向法治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如此。为了捍卫正义和法律的尊严,法官必须摒弃个人私欲,超脱世俗的压力,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徇情面不畏疆域。
正义应是法官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法律代表着公平和正义,法官选择了这个职业,也就意味着其在法官职业生涯中选择了公平和正义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追求。一名优秀合格的法官,应努力走出自身的局限和观念上的压抑,去探求法的终极目的和价值。法官作为法律的实施者,只有当其自身的正义理念与法律中蕴含的正义价值相吻合时,法的正义才能够被发掘,进而得到实现。“对于法官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实现法律,而是实现正义。”法官完美的人格、公正的理念和超然的境界,将赋予法律正义和社会秩序新的生机。
篇4:爱与正义
爱与正义
亲爱的格老孔,这场斗争是重大的。其重要性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它是决定一个人善恶的关键。DD柏拉图,《国家篇》
当代哲学家Martha Nussbaum在《爱的知识》(love‘s knowledge)一书中曾经暗示,欲爱与正义是相对的。浪漫的欲爱,在道德上往往是“成问题”的,因为它对肉躯中蕴含的激情的迷恋,总是对特殊性的迷恋,经常有悖于一般性的和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在书中,有篇文章是对詹姆斯小说的分析。在谈到詹姆斯笔下的女主人公时,Nussbaum指出,Maggie始终在学习如何去爱,对于纯洁的她来说,这是一项考验,仿佛是一次“坠落”。因为,爱,并不象她想得那样,完美无缺、纯洁无暇;恰恰相反,爱总是有缺陷的。当Maggie真正从一个女孩成为一个女人,在她的眼中,她自己变得破损、不完美、甚至有些不够安全。是的,不安全,欲爱总是意味着体验自身的脆弱性,爱总是面临着听命于非理智的激情摆布的“危险”,使人不再是自主的(Passion难道不是passive吗?)。正如《国家篇》中的苏格拉底告诉格老孔的,使人节制的是理性与法律,属于灵魂高贵的部分,而让他听命情感的则是低贱的部分。追求前者的是自由人,而尾随后者的,只会是奴隶。欲爱,不仅经常不能使我们幸福,而且很可能会使我们远离善,理性和法律不可或缺的基础。所以,这种被柏拉图抛弃,受到亚当。斯密怀疑的爱,与正义中蕴含的一般性、普遍性、形式性,权威支撑下的稳定色彩都背道而驰,不啻为尖锐对立的'两极。但Nussbaum的抉择却是在爱这一边,如果我们记起Nussbaum在《善的脆弱性》(一本讨论古希腊哲学与戏剧的出色著作)的开篇曾引用品达有关“葡萄藤”的比喻,我们就会明白,在这位女哲学家的心目中,欲爱正是人这种脆弱的美的力量所在。人,唯其脆弱,才有力量,才有美,才有卓越(arete)。
可是,爱与正义真是不共戴天的死敌吗?就象现代学者看待善与正义一样,即使不致针锋相对,至少也要泾渭分明。难道法律的女神果真只知用剑刺穿不义者的心,而自己却没有一颗真正的心?难道法律的女神,只是复仇的女神?
《安提戈涅》的开篇,对于作为城邦公共生活焦点的悲剧来说,是异乎寻常的。基托提醒我们,舞台本可以站满几十个人,现在却空旷得近乎荒凉,只有两姐妹: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我们都知道,安提戈涅要告诉她的妹妹,她打算不顾国王的法令,掩埋她的兄弟,哪怕是要面对死亡的威胁。因为,她告诉我们,“我要躺在我爱的人身旁”。 这种爱的努力,“我要到力量耗尽时才住手”。
这一预言式的表白很快就应验了。当安提戈涅面对颁布法令的克瑞翁的时候,我们才多少明白,两姐妹之间的分歧,既不是放逐者与守望者的对立,更不是勇气与怯懦的对立,而是两种“法”的冲突,这部悲剧背后的推动力。克瑞翁指责安提戈涅掩埋了一个“本是回来破坏法律的人” (T.Banks的英译本在所有这些地方都将克瑞翁的“法”译作了“权威”或“国家”)。
克瑞翁斥责道:“你胆敢违抗法令吗?”
“我敢,因为向我宣布这法令的不是宙斯,或是那统治冥界的神祗;我并不认为一个凡人的法令有这样的权力,能够取消上天的律法,这种律法尽管从未成文,但却永不失效。”
在克瑞翁看来,安提戈涅只不过在徒劳地诉诸宙斯,她心中系念的其实不过是氏族的血缘,而城邦必须压倒这种对氏族的效忠。正是在城邦(超越家的)和氏族(家的逻辑)之间,我们才能理解悲剧中一再提及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对立。所以我们会惊讶地看到,当地上的权威对安提戈涅不起作用时,克瑞翁的言语找到了新的力量。你埋葬了一个兄弟,是否就在背弃另一个被他杀死的兄弟,两个仇人之间永远无法和解,因为“好坏不可一视同仁”。然而安提戈涅的回答是“我的天性不喜欢跟着人恨,而喜欢跟着人爱”。克瑞翁的逻辑,城邦的逻辑,敌友的二元逻辑,在安提戈涅这里被一种爱的逻辑化解了。但这样的爱,尽管是神圣的,但却不是普遍的。这里的爱,面对的不是“普遍的人”,而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上的,以“家”和后面赋予家的“法”以神圣
[1] [2] [3] [4] [5]
篇5:法与正义
在探讨法的本质中,西方一些学者持正义论的观点,对法的本质的解释往往与抽象的正义一词相联系,特别在自然法学说中,更强调法代表道德、正义。罗马法学家凯尔苏斯对法的定义是:“善和公正的艺术”。对古代、中世纪神学来说,正义首先是指符合神、上帝的意志。17~18世纪先进思想家、法学家,如荷兰的格老秀斯等人,也强调法的正义性,但他们往往将正义归结为抽象的自由、平等和人权。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这些思想家在讲法的正义性时,往往仅强调抽象的自由。如康德对法所下的.定义:“根据自由的一般法则,一个人的任意可以和其他人的任意相共存的的条件的总合”其大意为:法是为个人有可能享受最大限度自由所提供的条件。在进入20世纪后,西方法学中的正义观又有所改变,正义内容以不限于自由和平等,而且更包含社会福利,正义要求个人自由、权利应服从社会利益。 我们认为单纯将法的本质归结于抽象的正义观念是一种唯心史观,正义总是在一定社会中各阶级、阶层或集团关于社会制度及由此确立的各方面关系是否公正、合理的观念和行为要求,正义是具体的、历史的,其主要内容最终决定于物质生活条件。 我国法学理论界通常从以下三个层次来分析阶级对立社会的法的本质。
1. 阶级对立社会的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这里所讲的统治阶级意志是指代表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根本利益的意志,并不是
统治者个别人的意志或任性,或各个人意志的机械的总和。
2. 统治阶级意志的最终决定因素――物质生活条件
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指生产方式,尤指同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即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而法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个上层建筑。
3. 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
经济以外的各种因素,其范围是很广泛的,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民族、宗教、习惯等。
篇6:法律与正义
法律与正义
摘 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正义更显得尤其重要。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法律也不断地得以完善,人们对法的价值的认识亦逐步深化。社会正义以司法正义为起点,司法中的审判就是为了维护正义。此正义乃是对当事人间权利义务的厘清与保障,是法律的严格执行。本文结合法理学知识,介绍正义的概念,正义最低限度的要求及法律对诉讼正义的保障,并呼吁人们为追求社会正义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司法;审判;正义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公正与不公正的争论以来,正义便成为人类社会所备受推崇的崇高社会理想和美德,法被人们视为维护和促进正义的工具,其本身亦包涵着正义的内容,正义因此也成为法的基本价值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平正义的问题凸显,特别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公平正义的今天,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意义重大。
一、正义的释义
法律与正义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法律正义是法律与正义的符合。自古以来,很多民族与国家通过语言文字将正义与法律的关系直观、生动地反映出来。其中,拉丁文、法文、俄文和德文对法律一词的内涵界定为同时兼有正义、公正、公平之义;英文中的正义包涵着司法、审判和法官之义;在汉语中,正义即公平、公道、公正。而究竟何为正义?从古至今,这个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少数西方经典作家曾对此下过定义。古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指出正义只有一个,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具约束力,同时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乌尔比安认为法的称谓来自于正义,法学是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科学。但是这些西方经典作家只论证了正义的标准,并未对此概念的界定。正如凯尔森所言:自古以来,“为了正义的问题,不知有多少人流了宝贵的鲜血和痛苦的眼泪,不知有多少杰出的'思想家,从柏拉图到康德,绞尽了脑汁;可是现在和过去一样,问题依然未获解决。”此问题之所以困扰了人们千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受社会生活条件,特别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使人们对正义的理解不同。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宗教、生活条件、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等因素使得人们对正义的理解存在分歧。其次,正义本身的概念就是不确定的。“正义具有着一张普洛透斯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正义无法得以界定之原因在于首先,阶级社会决定了正义有阶级性,虽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关于人们行为共同的正义尺度,但其在根本上却是对立的。其次,正义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决定了正义总是具体的。最后,正义是历史的产物,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二、正义的最低限度要求
所谓正义最低限度,是指使每个权利主体都能够获得适当的待遇的标准和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对正义之中的利益与责任的分配不能够是任意的,同时也不能依靠暴力,应以人们可以理解并接受作为衡量标准,在人们维护并争取自己利益时能有据可循;
第二,正义与平等间联系紧密,因此要实现正义必须首先要实现当事人间权利义务的平等;
第三,裁判者在裁判时要遵守最低限度的中立。
但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司法中的正义。在司法实践中,早就有对于正义的评判标准,即法律存在,法官在审判中能够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法官的义务就是执行法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法官要认真听取案情并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无论在实体还是程序上都严格依法办事。可见司法机关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时刻秉承着正义的精神,促进了社会正义的实现,捍卫了司法的权威。
三、法律对诉讼正义的保障
在社会的生产生活之中,利益冲突的发生不可避免。并非所有人都会尊重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关系,由此所引发的法律纠纷层出不穷。但是对这些冲突和纠纷的解决,不应只追求达到平息纠纷,和平相处的状态,而应当追求更高层面的效果,即公平公正。法律作为定纷止争,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为和平、公正地解决冲突提供了规则和程序。而达到解决冲突的公正效果,就是平等地适用法律,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现代社会,法律为了保障能够公正公平地解决冲突和纠纷,其所提供的规则和程序主要有:①司法独立,即不论司法机关抑或法官,在行使司法职能时不受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的干涉,独立地行使审判职能。②审判公开,即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要公开进行审理,接受社会的监督。③回避制度,当案件与自己有利害关系时,任何个人均应回避,不应参与审理。④当事人之间权利平等。⑤判决的内容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⑥及时、高效地审理案件。⑦律师自由。
四、结论
法律的精神和价值是永恒的。法律的灵魂不能丢,否则就成了行尸走肉。司法必须在“正义之路程”上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要促进社会正义,首先应从司法正义开始。而司法中的审判就是为了正义。通过审判及法律的实现,达到惩恶扬善的结果,有利于正义观念的传播。因此,在司法过程中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实体和程序上均实现法的正义。从而使社会大众对实现公平正义充满热情。我们应为实现社会正义而共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 何其莹.法理学[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3] 郑成良、宾凯.法理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7:智慧与正义读书笔记
1、所谓智慧......是指一个人总为一个整体的生存状态,保持理性的自我约束,遵守制度的纪律要求,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专业技能和人生经验,乐观地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影响社会、领导社会。P1
2、《荀子》:“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3、作为具有真理之美德的思想体系和作为正义之美德的社会制度,都是人的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果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真理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那么智慧是人的能力的第一美德。P6
4、做哲学研究,或者说,具有哲学的思想,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就得别出心裁,就得另辟蹊径,甚至离经叛道。哲学家的路,是一条在众人看来走不通的路,这条路的风险很大,但是回报也很丰厚。P15
5、“每一个哲学家都会把他们的观点诉诸于一些初始原则,那些原则不一致于其他哲学家的初始原则,没有一位哲学家能够抵达‘超越了假说的’那片莫须有之地。”(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P365)
6、《管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7、“休谟和卢梭之间的争吵成了象征,卢梭癫狂,但是有影响;休谟神志清醒,却没有追随者。后来的英国经验主义者未加反驳就否定他的怀疑论;卢梭和他的信徒们同意休谟所说的任何信念都不是以理性加基础的,然而却认为情高于理,让情感引导他们产生一些和休谟在实践上保持的信念迥然不同的信念。德国哲学家们,从康德到黑格尔,都没有消化休谟的议论.......整个19世纪内以及20世纪到此为止的非理性的发展,是休谟破坏经验主义的当然结果。”(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P211)
8、每一哲学属于它的时代,受它的时代的局限性的限制,即因为它是某一特殊的发展阶段的表现......每一哲学都是它的时代的哲学,它是精神发展的全部锁链里面的一环,因此它只能满足那适合于它的时代的要求或兴趣。(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xx,P48)
9、“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或者说,必然会使他青睐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亚当斯密《国富论》,华夏出版社,20xx,P325)
10、“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讲,也成为商业社会。”(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商务印书馆,1974,P20)
11、“理性是,并且也应该是情感的奴隶,除了服务和服从情感之外,再不能有任何其他职务。”(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91,P435)
12、“如果司法权与行政权结合在一起,要想公正而不经常为世俗所谓政治而牺牲几乎不可能。代表国家重要利益的人,即使没有腐败观念,有时也会认为为了国家的重要利益而有必要牺牲个人的权利。但每个人的自由以及他对于自己的安全感,有赖于公平的司法行政。为了使每个人感到属于自己的所有权利完全有保障,不仅有必要将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而且有必要使司法权尽量独立于行政权。法官不应
由行政当局任意罢免。法官的正常薪金也不应依赖于行政当局的意愿或经济政策。”(亚当斯密《国富论》,华夏出版社,20xx,P516)
13、“有过两个启蒙计划,一个是政治计划,另一个是哲学计划。一个要创造地上天国,创造没有种族等级、阶级或残酷的世界。另一个要发现用大写自然或大写理性取代大写上帝的崭新而全面的世界观。”(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P105)
14、“国家制度在本质上是一种中介关系。专制国家只有君主和人民,后者如果起作用的话,仅仅作为破坏性的群众而对国家组织起作用的。当流氓进入国家而成为有机部分时,他们就采取合法而有秩序的方法来贯彻他们的利益。相反地,如果不存在这种手段的话,那么群众的呼声总将是粗暴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P322)
15、“各等级作为一种中介机关,处于政府氧氧使命要求它们既忠实于国家和政府的意愿和主张,又忠实于特殊集团和单个人的利益。同时,各等级所处的这种地位和组织起来的行政权有共同的中介作用。由于这种中介作用,王权就不致于成为孤立的极端,因而不致于成为独断独行的赤裸裸的暴政;另一方面,自治团体、同业公会和个人的特殊利益也不致孤立起来,个人也不致结合起来成为群众和群氓,从而提出无机的见解和希求并成为一种反对有机国家的赤裸裸的群众力量。”(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P321)
16、“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一个差异是,黑格尔认为现代国家的市民现在已经在客观上是自由的了,他们的自由已得到了其政治社会制度氧氧保障。但是他们在主观上仍然是异化的。他们还不理解摆在他们眼前的那个社会就是一个家园。他们还不能这样子来把握它,他们在其中也缺乏一种自在感,他们还不认可它或肯定它。相反,马克思认为,他们既在客观上又在主观上是异化的。对他来说,克服异化,克服既是主观的异化又是客观的异化,要等到革命之后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上海三联书店,20xx,P453)
17、黑格尔应该受到责备的地方,并不在于他如实地描写了现代国家的本质,而在于他用现存的东西来冒充国家的本质。P146
18、“哲学如能舍弃关于终极的、绝对的、实在的研究的无聊独占,将在推动人类的道德力的启发中,和人类想获得更有条理、更为明哲的幸福所抱热望的助成中取得补偿。”(杜威《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20xx,P14)
19、“四种制度上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态度,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实质。”(默顿《科学社会学》(上册),商务印书馆,20xx,P365)
20、“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一直是由两个不调和地混杂在一起的部分构成的;一方面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从道德上讲,一个哲学家除了大公无私地探求真理而外若利用他的专业能力做其他任何事情,便算是犯了一种变节罪。”(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P396)
21、“众所周知,后现代主义与主流文化和美学是势不两立的,尤其是经济社会组织进入非常时期之后,许多社会的新生事物及创新做法,都遵从这一非常时期的法则而生,这是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时代,甚至我们可以宣告,一个全新的能指系统已经出现。对这些新生体系,学者们冠以种种不同的称谓,传媒社会、奇观社会、消费社会、计划性衰竭的官僚政治社会、后工业社会。”(詹姆信:“序言”,载
于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湖南美术出版社,,P2)
22、“后现代知识的法则,不是专家式的一致性,而是属于创造者的悖谬推理或矛盾论。”(詹姆信:“序言”,载于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P3)
23、孤独是对生命完美性的否定,它使人感到一种缺失,一种失落,一种孤立无援状态。孤独同生命的原始欲望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本能的动物式的孤独。这种孤独,一旦孤独者的动物欲望得到满足了之后,其本能中受束缚的能量得到释放之后,便与对象合而为一,置自身于其中,而忘记了自己,也忘掉了孤独。P214
24、在更深层意义上,孤独在于孤独者离开欲望的王国,进入到一个无欲的王国。孤独在于孤独者不得已即有意识地离开原初的动物欲望的本能的王国,进入到一个由他自由创造的全新的可欲的王国。这既是从欲望的本能王国的全国退却,也是向未来开垦的可欲王国的全国挺进。因此,孤独应该是对原有动物王国的抵制和抛弃,对未来可能欲望的激发和追寻。孤独是一种准备状态,是一种指向新的欲望的尝试的超前体验,一种尝试之前的犹豫不决和焦虑不安的状态。因为生命总是处于一种辞旧迎新或喜新厌旧的准备状态之中,所以孤独与生命是并存的,孤独的消逝也意味着生命的停滞。孤独的存在和消除更加能够说明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关系。P215
25、圆形监狱解决了权力的空间化问题。圆形监狱观念在所有权力领域的实施,也就意味着所有的权力关系都空间化了。空间问题就成为严肃的权力关系问题。P219
26、“一种监视的目光,每一个人都在这种目光的压力之下,都会自觉地变成自己的监视者,这样就可以实现自我监禁。”(福柯《权力的眼睛》,上海人民出版社,,P158)
27、“不能期待着国王哲学化或者是哲学家成为国王,而且也不能这样希望,因为掌握权力就不可避免地会败坏理性的自由判断。但是无论国王们还是(按照平等法律在统治他们自身的)国王般的人民,都不应该使这类哲学家消失或缄默,而是应让他们公开讲话;这对于照亮他们双方的事业都是不可或缺的。”(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P129)
篇8:法与正义论文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与正义论文。
正义,通常又可称公平、公正、正直、合理等。仅从字面上看,正义一词泛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观点、行为以至事业、关系、制度等。从实质上看,正义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一.从法的词源看法与正义的联系
据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书----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记载,“法”的古体字是“灋”。“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法” 以水作偏旁,比喻“平之如水”,代表公平,是衡量人们行为是否符合“公平”这个准绳。法字中的“廌”,传说是一种头长独角,秉性公正的奇兽,故而“古者决讼,令触不值”,这反应了上古时代相信法是正直、正义的准则。因此,“法”就词义而言,是“公平”地判断行为的是非、制裁违法行为的依据。
“律”据《说文解字》解释:“律,均布也。”清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说:“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意指是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以使行为协调一致。法和律皆因有公平、正义、统一的行为准则这个含义,所以二者“文虽有殊,其义一也”(《唐律疏议》)。
在西方国家的词汇中,除“law”同汉语中的“法律”相对应外,在欧洲大陆各主要民族语言中,广义的法律(法)与狭义的法律分别用两个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如拉丁文中的jus和lex,法文中的droit和Loi, 德文中的Recht和gesetz, 俄文中的право和акоН,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jus, droit, право等词语不仅有“法”的语义,而且都兼有权利、公平、正义等的内涵。
从以上诸述可以看出,法本身就包含有正义的意思。
二.法的本质与正义
在探讨法的本质中,西方一些学者持正义论的观点,对法的本质的解释往往与抽象的正义一词相联系,特别在自然法学说中,更强调法代表道德、正义,法学论文《法与正义论文》。罗马法学家凯尔苏斯对法的定义是:“善和公正的艺术”。对古代、中世纪神学来说,正义首先是指符合神、上帝的意志。17~18世纪先进思想家、法学家,如荷兰的格老秀斯等人,也强调法的正义性,但他们往往将正义归结为抽象的自由、平等和人权。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这些思想家在讲法的正义性时,往往仅强调抽象的自由。如康德对法所下的定义:“根据自由的一般法则,一个人的任意可以和其他人的任意相共存的的条件的总合”其大意为:法是为个人有可能享受最大限度自由所提供的条件。在进入20世纪后,西方法学中的'正义观又有所改变,正义内容以不限于自由和平等,而且更包含社会福利,正义要求个人自由、权利应服从社会利益。 我们认为单纯将法的本质归结于抽象的正义观念是一种唯心史观,正义总是在一定社会中各阶级、阶层或集团关于社会制度及由此确立的各方面关系是否公正、合理的观念和行为要求,正义是具体的、历史的,其主要内容最终决定于物质生活条件。 我国法学理论界通常从以下三个层次来分析阶级对立社会的法的本质。
1. 阶级对立社会的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这里所讲的统治阶级意志是指代表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根本利益的意志,并不是统治者个别人的意志或任性,或各个人意志的机械的总和。
2. 统治阶级意志的最终决定因素——物质生活条件
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生产方式,尤指同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即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而法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个上层建筑。
篇9:正义与邪恶日记
正义与邪恶日记
1月28日 星期五 大雪
又到了学校一年一度的戏剧节。在这一天,我们不用上课,我们先要去郊外活动,再回学校表演。
这次去游玩的地点是幻影城,去观看奇妙的3D电影。我可没去过,不过听那些男生说那里很好玩,还能亲自去体验呢。顿时,我对这个地方充满了期待。
终于到时间了,我们排好队,上了车。我们按照队伍的形式坐的,我和吴忧坐。他见识多广,我正好也能问问他幻影城的事呢!
一坐下来,我就缠着吴忧问。吴忧告诉我,幻影城是专门看奇幻电影的,让你感觉像真的一样,还能亲自去体验玩演呢。还有用在室内坐过山车的形式让你看电影的,各种形式,不可计数。这让我兴奋地大叫起来:“噢,过山车!我最爱玩过山车了!”
旁边的人都听到了我的叫喊声,都回过头来看我。我对大家说:“我们这次就用过山车的'形式来看电影吧!”旁边的人都同意,就是夏璐璐有些惊恐地对我说:“莫桑,我......我不敢玩过......过山车......”
吴忧告诉夏璐璐,里面的电影很好看,会把你的注意力分撒开。这下让夏璐璐安心点儿了:“哦,那就好。”
车终于到幻影城了。这里好大啊,四周都是五彩缤纷的景象,我立刻被吸引住了。
同学们要玩过山车电影式,唐老师同意了。我们走进过山车电影院,坐到松软的沙发上,真舒服呀!老师让我们选电影,表格上有4部电影。我看到有一部电影叫做《正义与邪恶》,蛮吸引人的,我想看。我让夏璐璐也看看这部电影,她支持我,她也想看这部电影。张月儿和吴沁可就不一样了,她们都是学霸,都选了同一部电影----《聪明人的脑袋》。这部电影是通过动漫来说聪明人的。我对这个没兴趣,我还是更喜欢我选的电影。
根据投票,有13人选《聪明人的脑袋》,有24人选《正义与邪恶》,其它两部电影共有16人选。耶!可以看《正义与邪恶》喽!
我们准备进入过山车看电影了。这个通道是封闭的,里面有3D电影。我们要戴上3D眼镜才能看电影。
过山车开动了。我们激动地大叫起来。我记得我有带相机,赶紧拿出来拍照。
《正义与邪恶》这篇电影让我深深地迷恋住了。
《正义与邪恶》讲的是两个女孩来自不同的国度:一个是正义,一个是邪恶。来自正义国度的女孩叫白果,来自邪恶国度的女孩叫凯垭。两个女孩都到人间,偶遇,开始了两个女生之间的战争。白果帮助一个农夫盖房子,帮他种田,不巧让凯垭用法术搞破坏,农夫就离开这里了。白果每次帮助别人,都被凯垭捣乱。终于有一次,凯垭犯下了大罪,激怒了天神。有一个老仙人帮白果抓凯垭,原来,这个老仙人就是白果曾帮助过的农夫。天神要判凯垭死刑,白果帮凯垭求饶,让天神再给她一次机会,凯垭被白果深深地感动了,发誓要好好做人,并且把邪恶国度的人都变善了。
这部电影真是太好看了!我想,回去跟左懿和林茜还有姐姐说一下,他们都会羡慕得不得了,后悔不是我们学校的呢!
篇10:正义与怜悯随笔
正义与怜悯随笔
清楚自己的选择太重要了。明知道结果而为之,当中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有时为了眼前的欢愉而不顾后果的,最终还是需要为自己所作出行为而负责。
责任二字或许最能判断当下的行为恰当与否。可以付出感情,但是否就能斩钉截铁地承诺结果呢?如果一开始就不能负责到底,这当中的冲突又是孰是孰非呢?又或者两者之间都无谓对错,每个阶段都有当下的选择,爱过了,离开了,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
从我知道了实情后,不解、劝告、生气、冷漠、再到心疼。这一整个过程我都是站在旁观者,局外人的姿态,高高在上,理所当然去评判着他人的.选择和遭遇。至起码我没有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和判断。
那天晚上蓓蓓和我促膝相谈,告诉我她已经下定决心要离开他,要离开这里了,也很理性地说起了这段感情的经过与无果。这是从一开始就预料的结果吧。
夜深后,他酒后开车,反复给蓓蓓打电话。她一直犹豫着是否要接听电话,最后还是把接听键往右拨,走出了房间。回到房间里看到她很担心着急,后来他直接开车到了楼下,蓓蓓还是出去了,那天晚上也没有回来。
突然就觉得心疼,心疼这个女孩。她过的也很辛苦,承受着他人所不能理解的痛苦。人在感情中无法做到绝对的理性,一开始便知道是没有结果的爱情,却还是飞蛾赴火。感情是一回事,而行为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云里雾里只看到彼此,看不到未来。感情行为与身份责任有了冲突,就不一定会有好的结局。
绝对的对错是带有立场的。由此提醒自己要清楚自己的选择,即使不一定能清楚地预见后果;也警惕那些站在制高点上替你选择的人,可能替你选择的人很少,但是试图影响他人的行为总是有的;同时也提醒自己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篇11:“经济人”与制度正义初探
“经济人”与制度正义初探
“经济人”是在对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科学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自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的主要特性。经济人的行为受制度规范和约束。但是,经济人不正当的`寻租行为会导致不正义制度的产生。这种缺乏正义的制度不仅难以规范经济人的行为,而且会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严重恶果。因此,树立制度正义,实行有效的制度正义实施机制,实现经济人与正义制度的良性契合意义重大。
作 者:陈泽亚 刘湘溶 CHEN Ze-ya Liu Xiang-rong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81 刊 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4(6)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经济人 寻租 制度 正义 “Economic Man” 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 institution just篇12:和谐社会与经济正义
和谐社会与经济正义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已现实地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论文立足经济哲学的视阈,解读了“和谐社会”和“经济正义”的本质内涵,并揭示了两者的内在关联,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经济正义的价值支援和实践自觉.
作 者:毛勒堂 MAO Letang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34 刊 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4(2) 分类号:B27 关键词:和谐社会 经济正义 经济哲学视阈篇13:新闻与正义读书笔记
在写读书笔记之前,我想谈谈读这本书几节之后给我的感受。拜读罗尔斯的《正义论》,个人认为理论性太强,又太深奥,大多没有读懂,只是解许多新的概念,虽然有的是过去知道的词语,但罗尔斯都有赋予它们新的内涵,诸如,正义,正义观,公平的原始状态,契约论等等,很简略地将书翻一下,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哲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等多门学科。初次接触这本书的第一章的前几节,虽然就像之前说的看不太懂,但是很感兴趣并且有耐心去研读,也希望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知识,懂得很多道理。
罗尔斯在开篇论述正义的作用时就直接认为,人类社会的第一美德有两个方面,一是真理,一是正义,并且二者是不可调和、决不妥协的。其中,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他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下面,我想就“公平正义原则的原始状态和证明”进行简要分析。
罗尔斯说过:公平的正义并不是一种完整的契约论。因为契约论的思想显然可以扩大应用于选择一种或多或少完整的伦理体系,就是说,扩大应用于一种把不但对正义而且对所有美德也同样适用的原则包括进去的体系。也就是说,正义即公平观以及它所体现的有普遍代表性的那类观点所涉及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且可能有人会提出类似的结论,这些结论可能更加吸引和新颖。然而要像罗尔斯一样,要证明这些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道德常识,尤其是具有理性上的说服力,却是异常艰难的。因此,我们只是在意罗尔斯的结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罗尔斯是如何证明的,即这些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只有这样做,我觉得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罗尔斯的思想;亦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一些错误与批评,因为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论证体系是非常严密的,逻辑性非常强。
首先必须对原初状态要有正确的刻画。原初状态相当于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状态,它在历史上并不真实存在,它只是在思维中的一种状态,但是由它所得出的结论却对现实有巨大的作用和参考价值,我想这就是罗尔斯要提出原初状态的重要原因。罗尔斯是这样定义原初状态的:“它是一种期间所达到的任何契约都是公平的状态,是一种各方在其中都是作为道德人的平等代表、选择的结果不受偶然因素或社会力量的相对平衡所决定的状态。”当然,原初状态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环境,而且也会有一些可取的限制,使我们排除受到偏见指引的偶然因素的察知。
原初状态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公平的程序,从而使达到的每一个同意的原则都将是正义的,也就是试图通过程序上的正义,达到实质上的正义。“我们必须以某种方法排除使人们陷入争论的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引导人们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以适应他们自己的利益。”基于此,罗尔斯假定各方都在无知之幕之中。无知之幕中的各方并非一无所知,而是有所知有所不知。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不知道他在先天的资质、体力、智力等方面的运气;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特定的善的观念或他们特殊的心理倾向,但是他们知道自己正在经受环境的制约,他们也具有选择正义原则所必须的一般知识。
因此,无知之幕的假设,使原初状态摆脱历史和现实的性质而成为纯粹理性的虚拟,也最终排除订约各方的特异性,使他们成为抽象的、一般的人,排除一切会影响到原则选择的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偶然因素,排除一切会妨碍人们达到意见一致的冲突因素。这就使契约已完全不是现实的契约,订立契约的行为变成对原则的选择,这种选择实际上已不是在各方之间进行,而是在一个人的脑子里进行。也就是说,一个知道自己的人会明确的选择对自己公平的原则。但是如果他们对自己的此一无所知,那么他必须代表全部人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原则。
篇14:正义与邪恶诗歌
正义与邪恶诗歌
正义是艳阳高照、花香四季,
邪恶是阴云惨淡、暴风骤雨,
喜看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正义使邪恶没有藏身之地。
正义是璀璨的黎明,
邪恶是恐怖的暗夜,
正如黎明终将取代黑夜,
在正义面前,邪恶一败涂地。
正义是春风化雨、花树吐绿,
邪恶是秋意萧瑟、黄叶飘落,
物凋零之后,生命已经涌动,
义让邪恶销声匿迹。
正义是一种善良的坚守,
邪恶是贪得无厌的攥取,
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可爱的.世界
将会玉宇澄清、风和日丽。
正义无处不在,邪恶如影随形,
不要姑息,不要恐惧,
只要心中常存浩然之气和正能量,
邪恶自会苟延残喘、分崩离析。
正义与邪恶共存于人的心底,
就如阴和阳一样无法分离,
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为,
才会遏止心中的邪恶,彰显恢弘的正义。
人的一生恰如朝露,转瞬即逝,
告别酒色财气的诱惑,
跳出荣辱得失的束缚,
我们才会远离邪恶、走向正义、无怨无悔。
【正义与尊重规章制度】相关文章:
1.正义与邪恶诗歌
5.作文 尊重与宽容
6.正义制度
10.正义论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