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溪堂玩月作》阅读答案
“咔咔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一丛花·溪堂玩月作》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一丛花·溪堂玩月作》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一丛花·溪堂玩月作》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
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①?乌鹊倦粞,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②。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②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4.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二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
B.“何处鸣榔”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
C.“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
D.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
15.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3分)C(“山河影转”含蓄地写出了中原沦陷、江山易主之感,没有体现“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15.(6分)先总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雄伟壮景;再写作者凭栏赏月的情态和秋月照耀下的江乡美景;最后写作者赏月的想象和感受’景色陡然一变,情调转入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家国兴亡之感。(6分)
篇2:《一丛花·溪堂玩月作》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①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②?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③。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②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③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出这一幅美景?(4分)
2.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①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②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作文指导net.cna
”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得分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手法—简析)
2.结尾三句起着突转作用,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
篇3:《一丛花·溪堂玩月作》阅读答案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南宋)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①?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②。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
②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21. 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3分)
22. 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美景的?(4分)[:]
21. ①结尾三句起着突转(或急转)作用(写出内容或感情的转或变即给1分)。②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2分)
22. ①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②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得分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每一手法、简析各1分)
篇4:《一丛花·溪堂玩月作》阅读及答案
(南宋)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①?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②。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
②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21. 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3分)
22. 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美景的?(4分)[:]
21. ①结尾三句起着突转(或急转)作用(写出内容或感情的转或变即给1分)。②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2分)
22. ①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②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得分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每一手法、简析各1分)
篇5:《一丛花溪堂玩月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
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②?
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
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③。
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②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③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出这一幅美景?(4分)
2.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①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②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得分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手法—简析)
2.结尾三句起着突转作用,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
赏析: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是一首南宋诗词,作者陈亮,这首词是一首玩赏风景作品。通篇描绘秋江月夜的瑰丽景象,只在词的结尾处才透露出作者感时伤怀的悲凉情怀。
这首词是一首玩赏风景作品,但由于融进了感叹国家兴亡的内容,从而使它的认识意义和审美意义骤然加重。全词景象大开大变,但由于描写有序、布局有致,又有“玩月”二字贯穿其间,加上词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提纲挈领,所以,全词结构仍显得很严谨。
全词共分三部分。上片起首两句为第一部分,先总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观。上句由月而及江,下句由江而及月,勾勒出一幅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壮丽图景。“冰轮”,指月。“斜辗”,即斜照。但何以必用“辗”字而不用“照”字?盖“辗”字有转动的意思,用在这里,不仅与“冰轮”搭衬得当,而且,还给人以运动感,仿佛看到了倒映在江水中的皓皓月轮,正随着江水的流动而缓缓移动。“镜天长”,极言波明如镜,把整个长空都映现出来。“江练”从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澄江静如练”句而来,谓江水清澈见底,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带。“隐寒光”,则谓月光和水色浑然一体。“隐”字可谓一字传神,写出了月光无声地射照江水的韵致。而“寒”字,既与上句的“冰轮”相绾合,又暗伏下片的“秋色”。这两句的江月传神写照,境界阔大,景象宛然。
从“危阑”句到下片的“又疑是”句是第二部分,写秋月照耀下的江乡景色。“危阑”句承上启下,顺笔交代一下“溪堂玩月”的感受,词人完全陶醉在这画图般的景色之中了。“危阑”,即高楼上的栏杆,照应了题面中的“溪堂”二字,说明“玩月”的所在是临江的楼台。“醉倚”,写出了作者凭栏玩月赏景的情态,但“醉”字不一定是“酒醉”的“醉”,而是“陶醉”的“醉”,著此一字就把词人彼时的心态也写出来了。词人自我形象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这幅秋江月夜图的内容,也使它显得更有情趣。接下来“隔烟村”数句,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人如画”的“画”作了具体的描绘。“隔烟村”句从听觉的角度写渔舟夜归。“鸣木桹”也作“鸣榔”,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板敲打船舷,发出桹桹的声音,使鱼惊而入网,故云。但词人只是凭栏所闻,而且又因隔着烟霭迷蒙的江村,不辨渔舟从何而来,归向何处,故云“何处鸣桹”。“乌鹊”三句从视觉的角度着墨,写了三种事物的三种表现:乌鹊倦于栖息,鱼龙(复词偏义,实际就是指鱼)惊而跃起,只有北斗星默默地挂在垂杨梢头。至于乌鹊何以“倦栖”,鱼龙又何以“惊起”,是因为月光明亮,还是因为渔舟鸣桹,词人没说,也不必说,何况“倦”、“惊”云云,本来就包含着想象的成分,带上了词人的主观感觉。这三句虽然都从局部着墨,但布局得宜,很有层次,而且静中有动,使这幅“画”显得更有生意。
过片继续写景。换头两句又从整体上勾勒一笔,为上片所写之景描绘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瑰伟壮丽:芦花千顷,江水迷茫,渺无天际的秋色笼罩着整个江乡。芦花是江乡秋色中最富代表性的景物之一,写芦花便突出了江乡的特点。而云“千顷”,则极言辽阔无垠,并非确指。至于“水微茫”,这一则是月光水色交相辉映,二则也因为芦花纷纷扬扬,所以远远看去,便有了朦朦胧胧的感觉。
下片“楼台”两句与上片“危阑”句遥相呼应,把镜头拉到自己的身边来,进一步抒写凭栏“玩月”的感受。词人伫立江楼,看到秋江月夜下的清丽景象,恍若梦游仙境,又仿佛置身于洛水之滨,湘水之畔。洛水(在今河南省),相传是女神宓妃出没的地方,张衡《思玄赋》曾有“载太华之女兮,召洛浦之宓妃”的诗句,后来曹植还专门写过一篇《洛神赋》,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故事。潇湘,这里指湘水(在今湖南省),屈原《九歌》中的《湘君》篇和《湘夫人》篇,都和湘水有关,写的是湘水之神的恋歌。这里“洛浦潇湘”合而用之,不仅突出了江乡之美,给词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涂上了一层神奇色彩,同时也强化了词人的览物之情,流露出词人对江乡的热爱之忱。
结拍三句为第三部分,景象陡然一变,情调转入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国家兴亡之感。“风露”句极写寒气浓重,浩然莫御。“山河”句和篇首“冰轮斜辗”遥相呼应,显示出时间的推移、景象的变化和词人“溪堂玩月”之久。但既云“山河影转”,境界就更为开阔,整个空间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而不仅仅局限于“溪堂”和“江乡”,它分明织进了词人的.想象。这两句全为结拍一句蓄势。“今古”句是全词的结穴所在,也是作者“溪堂玩月”的最后感触所在。从古到今,明月无殊,普照人间。但词人何以会有“今古照凄凉”之感呢?这种感受首先是从严酷的现实而来。半壁江山落于金人之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不仅不思恢复,还对主张和坚持抗金的人进行压制迫害,使他们“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词人自己的抗金方略,不但未被采纳、不被理解,反遭陷害。此时,词人登上江楼,看到雄伟壮丽的秋江月夜景色,自然要引起他的无限感慨。词人还想到了“古”,想到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南北分裂局面,故云“今古照凄凉”。“山河影转”句已自隐寓着江山易主之感,最后再以“今古”句一结,就和盘托出了作者感时伤景的悲凉情怀,使全词意韵和格调为之一变,带上一层浓重的悲古伤今、感叹兴亡的色彩。这样就使词从词人赏玩风景的情事范围开拓出去,具有了更多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总观结拍三句,气象恢宏,意境雄浑,声情悲壮,含义深远。
陈亮所作的词的风格并非单一,于豪迈奔放之外还有幽雅秀丽的一面,而这首词则又另具风韵,远非豪迈奔放和幽雅秀丽所能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如题,通篇描绘秋江月夜的瑰丽景象,只在词的结尾处才透露出作者感时伤怀的悲凉情怀。
篇6:一丛花溪堂玩月作诗歌赏析附答案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诗歌赏析附答案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①?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②。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
②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21. 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3分)
22. 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美景的?(4分)
参考答案
21. ①结尾三句起着突转(或急转)作用(写出内容或感情的转或变即给1分)。②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2分)
22. ①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②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得分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每一手法、简析各1分)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玩赏风景作品,但由于融进了感叹国家兴亡的内容,从而使它的认识意义和审美意义骤然加重。全词景象大开大变,但由于描写有序、布局有致,又有玩月二字贯穿其间,加上词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提纲挈领,所以,全词结构仍显得很严谨。
全词共分三部分。上片起首两句为第一部分,先总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观。上句由月而及江,下句由江而及月,勾勒出一幅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壮丽图景。冰轮,指月。斜辗,即斜照。但何以必用辗字而不用照字?盖辗字有转动的意思,用在这里,不仅与冰轮搭衬得当,而且,还给人以运动感,仿佛看到了倒映在江水中的皓皓月轮,正随着江水的流动而缓缓移动。镜天长,极言波明如镜,把整个长空都映现出来。江练从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澄江静如练句而来,谓江水清澈见底,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带。隐寒光,则谓月光和水色浑然一体。隐字可谓一字传神,写出了月光无声地射照江水的韵致。而寒字,既与上句的冰轮相绾合,又暗伏下片的秋色。这两句的江月传神写照,境界阔大,景象宛然。
从危阑句到下片的又疑是句是第二部分,写秋月照耀下的江乡景色。危阑句承上启下,顺笔交代一下溪堂玩月的感受,词人完全陶醉在这画图般的景色之中了。危阑,即高楼上的栏杆,照应了题面中的溪堂二字,说明玩月的所在是临江的楼台。醉倚,写出了作者凭栏玩月赏景的情态,但醉字不一定是酒醉的醉,而是陶醉的醉,著此一字就把词人彼时的心态也写出来了。词人自我形象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这幅秋江月夜图的内容,也使它显得更有情趣。接下来隔烟村数句,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人如画的'画作了具体的描绘。隔烟村句从听觉的角度写渔舟夜归。鸣木桹也作鸣榔,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板敲打船舷,发出桹桹的声音,使鱼惊而入网,故云。但词人只是凭栏所闻,而且又因隔着烟霭迷蒙的江村,不辨渔舟从何而来,归向何处,故云何处鸣桹。乌鹊三句从视觉的角度着墨,写了三种事物的三种表现:乌鹊倦于栖息,鱼龙(复词偏义,实际就是指鱼)惊而跃起,只有北斗星默默地挂在垂杨梢头。至于乌鹊何以倦栖,鱼龙又何以惊起,是因为月光明亮,还是因为渔舟鸣桹,词人没说,也不必说,何况倦、惊云云,本来就包含着想象的成分,带上了词人的主观感觉。这三句虽然都从局部着墨,但布局得宜,很有层次,而且静中有动,使这幅画显得更有生意。一丛花(张先)
过片继续写景。换头两句又从整体上勾勒一笔,为上片所写之景描绘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瑰伟壮丽:芦花千顷,江水迷茫,渺无天际的秋色笼罩着整个江乡。芦花是江乡秋色中最富代表性的景物之一,写芦花便突出了江乡的特点。而云千顷,则极言辽阔无垠,并非确指。至于水微茫,这一则是月光水色交相辉映,二则也因为芦花纷纷扬扬,所以远远看去,便有了朦朦胧胧的感觉。
下片楼台两句与上片危阑句遥相呼应,把镜头拉到自己的身边来,进一步抒写凭栏玩月的感受。词人伫立江楼,看到秋江月夜下的清丽景象,恍若梦游仙境,又仿佛置身于洛水之滨,湘水之畔。洛水(在今河南省),相传是女神宓妃出没的地方,张衡《思玄赋》曾有载太华之女兮,召洛浦之宓妃的诗句,后来曹植还专门写过一篇《洛神赋》,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故事。潇湘,这里指湘水(在今湖南省),屈原《九歌》中的《湘君》篇和《湘夫人》篇,都和湘水有关,写的是湘水之神的恋歌。这里洛浦潇湘合而用之,不仅突出了江乡之美,给词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涂上了一层神奇色彩,同时也强化了词人的览物之情,流露出词人对江乡的热爱之忱。
结拍三句为第三部分,景象陡然一变,情调转入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国家兴亡之感。风露句极写寒气浓重,浩然莫御。山河句和篇首冰轮斜辗遥相呼应,显示出时间的推移、景象的变化和词人溪堂玩月之久。但既云山河影转,境界就更为开阔,整个空间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而不仅仅局限于溪堂和江乡,它分明织进了词人的想象。这两句全为结拍一句蓄势。今古句是全词的结穴所在,也是作者溪堂玩月的最后感触所在。从古到今,明月无殊,普照人间。但词人何以会有今古照凄凉之感呢?这种感受首先是从严酷的现实而来。半壁江山落于金人之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不仅不思恢复,还对主张和坚持抗金的人进行压制迫害,使他们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词人自己的抗金方略,不但未被采纳、不被理解,反遭陷害。此时,词人登上江楼,看到雄伟壮丽的秋江月夜景色,自然要引起他的无限感慨。词人还想到了古,想到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南北分裂局面,故云今古照凄凉。山河影转句已自隐寓着江山易主之感,最后再以今古句一结,就和盘托出了作者感时伤景的悲凉情怀,使全词意韵和格调为之一变,带上一层浓重的悲古伤今、感叹兴亡的色彩。这样就使词从词人赏玩风景的情事范围开拓出去,具有了更多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总观结拍三句,气象恢宏,意境雄浑,声情悲壮,含义深远。
陈亮所作的词的风格并非单一,于豪迈奔放之外还有幽雅秀丽的一面,而这首词则又另具风韵,远非豪迈奔放和幽雅秀丽所能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如题,通篇描绘秋江月夜的瑰丽景象,只在词的结尾处才透露出作者感时伤怀的悲凉情怀。一丛花(张先)
篇7:《 一丛花》阅读练习附答案
《 一丛花》阅读练习附答案
伤高怀远(常表思念故国、家乡或远人)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被引发)千丝(古诗中常谐音“思”)乱,更东陌,飞絮(暗示暮春,则常有伤春之情)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回忆想象的画面一般不算描绘的图景)
双鸳(暗示羡慕爱情圆满)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ráo船桨,借指船)通(暗示“船通情难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意境凄清,暗示独对清冷夜色的苦闷)帘栊。沉恨(点出怨悔之情)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花随风去如女嫁人,“嫁”暗示女人有了归宿)东风。
【补充解读】1、“离愁正引千丝乱”之“千丝”为什么不能是“发丝”而必须是“柳丝”?
①前后联系:上阕首句“伤高怀远”表明乃登高远望,此解正有下阕“梯横画阁”与其呼应。那么,“伤高怀远”所领起的后文必为“望”中之景;则“千丝”当为所“望”之物,而非自身“发肤”,而暮春所“望”之物属“丝乱”者唯“柳丝”耳。
②对举理解:后句为“更东陌,飞絮濛濛”,意思是“又(看到)东街上柳絮纷飞”。其中“更”与本句“正引”之“正”前后呼应,则前后内容必“同义对举”,故本句之“千丝”亦当与后句之“飞絮”同属自然之物,则非“柳丝”者何也?
③基于上述两点,若把“离愁正引千丝乱”理解为“离愁引动柳丝”则背情乖理,唯“离愁被柳丝勾起”可解。因古人常“折柳赠别”,“柳”与“留”谐音,故睹“柳”者常有惜别怀远之伤。由此,可反证“千丝”必为“柳丝”。
2、“不如桃杏”之“桃杏”为什么必须是“桃花杏花”而不是“桃和杏”?
古人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见,“嫁”者,“随”也。能“随”东风者,唯“桃花杏花”耳,岂可“桃和杏”乎?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问法错误,应该问“诗中人物”或“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案】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春天将要逝去的伤感,被柳丝柳絮勾起的离愁和烦乱,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图景2分;情感3分。)
9.词的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题导引】诗歌手法有很多,到底如何选择?应按以下顺序依次进行判断筛选:
1、修辞手法 2、写景手法 3、抒情手法 4、用意上的表现手法 5、结构上的表现手法。而且当两种以上手法同时出现时,要首选回答最能表现事物特征和情感主题、表现方式最特殊、最符合考试大纲的内容规定的手法。比如本词结尾突出使用了对比反衬和比拟中的拟人手法,那么哪种是首选答案呢?《考纲》规定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一则“对比”不在其中,二则本句中“嫁”字的表现方式更特殊、新颖,所以首选“拟人”手法。至于回答其他手法,都应排在修辞手法之后,不是首选。
【答案】词的结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桃花杏花拟人化,说它们还懂得嫁给东风。用意在于表达自己的.怨悔之情。她觉得桃花杏花在青春快凋谢时还懂得嫁给东风,随风而去,有所归宿;而她的情郎远征,自己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言外之意是怨悔未能把握自己婚姻的命运而无所归宿。(手法及其体现2分;用意1分,用意解读3句话各1分。)
【原答案】词的结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桃花杏花拟人化,说它们还懂得嫁给东风。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桃花杏花,它们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以致无所归宿。
篇8:怀念花溪阅读答案
怀念花溪阅读答案
原文
文段(四)
怀念花溪
你有没有看见过花溪的水
蓝色 如同宝石
如同矢车菊的花瓣
在云贵高原上摇曳
鸟儿的歌声从山那边飘来
飘来四月
花溪的水从东流到西
又悄悄的流回他们的巢定
四月金黄的花海
就在溪畔生长
直长到贴近蓝色的天空
爱梦的女孩
就在花蕊的中央做梦
请随我在没有栅栏的春天远行
驾驶童年的那只蜻蜒
你看溪底的水草疯狂地舞蹈
像自由的女妖倾泻她们的激情
我想知道
还有没有另外的人
和我一样
在选芙丽的水进成长
如果是五月
绵绵细雨北会涨满它的,心房
涨满它多情的愿望
我在十月南方的人群之中
抬头看见天边的花澳
那风和阳光的声音将诗歌吟唱
心灵在清澈之中开始激踌
我知道
即使寒冬降临、大雪纷飞
花癯也依然碧绿
运载若采朵雪花
流向远方……
23.阅读上面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5分)
答:
答案
23.示例:
(l)全诗紧扣“怀念”一词,以一个问句起笔“你有没有看见过花溪的水”,用一位游子的口吻,在回忆中向读者娓娓道出故乡花溪那独特的美。花溪的水美丽而清澈,这份记忆在作者心中就像宝石一样珍贵。作者怀念如同宝石和矢车菊花瓣的花溪水,怀念鸟儿的歌声、金黄的花海、溪底的水草、五月的绵绵细雨、风和阳光,这一切都是作者在花溪水边成长过程留下的片片美好记忆。如今,即便身在他乡,但故乡在他心中依旧保持着美丽的模样,天空的湛蓝会让作者随时想起故乡那条名为“花溪”的河流,浓浓的故乡情在诗句中流淌,在花溪水中流淌.在作者心中流淌。
(2)诗歌按照时间顺序表现了花溪的四季。第一节总写花溪水的色彩,然后用三节篇幅浓墨重彩地表现了春天花溪的明媚动人,鸟儿歌声的悦耳动听,金黄花海的灿烂美丽,清澈溪水下水草的“疯狂舞蹈”。五月初夏,花溪在绵绵细雨中变得朦胧缥缈,溪水涨势就像作者的浓情溢满整个花溪河畔。金秋十月,远在他乡的作者看见蓝色的天空,就像蓝色的花溪水一样流淌,此时的花溪清澈宁静,就像一首诗歌在作者心中吟唱。冬天的花溪依然生机勃勃,朵朵雪花满载情思,随着潺潺流动的溪水,流向下一个春天,流向读者的心里。
(3)这首诗歌三处写到“花”,表现了“花溪”之美,这是一条流淌着鲜花和芬芳的溪流。作者笔下,“就像矢车菊的花瓣”这个奇特的比喻让读者体会到的不仅是溪水的流动,同时似乎看到阳光下、微风中,这条美丽的溪水流光 溢彩。蓝色的溪水与天空相辉映,溪畔还有金黄的花海,同时伴着鸟儿的呜叫,“爱梦的女孩”和读者一起陶醉在这美好的意境里。在诗歌最后一节,作者寥寥数笔,描绘出严冬酷寒之下“依然碧绿”的花溪,更为绝妙的是,溪水。上“朵朵雪花”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冬季的花溪仍然是花的海洋。从春到冬,花满四季,情满溪流,读者的情思随着花朵、溪水流向美丽远方……
(4)这首诗歌动词的运用精练而传神,展现出极具灵性的动态之美。一个“摇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辉映下花溪水的婀娜多姿;一个“飘”字,准确地描绘出轻柔悦耳的鸟鸣与潺潺流动的溪水声演奏出曲曲天籁之音。还有那“直长到”天际的金黄油菜花、“疯狂舞蹈”的溪底水草、“涨满”心房的五月细雨,这一连串动词勾画出一条洋溢着激情的河流,点燃了作者对花溪无限的爱意。在诗歌结尾,即便是冰天雪地中,花溪绝不会是一片死寂,朵朵雪花随着溪水“流”向远方,这流淌的动感,彰显了无穷的生命力和无尽的诗情。(只要抓住一至两个赏点,能做正确的赏析评价,合乎情理,内容具体,表达流畅即可)
篇9:一丛花令张先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所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一位女子她的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和愁恨。
原文: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字词解释:
⑴伤高:登高的感概。怀远:对远方征人的思念。穷:穷尽,了结。
⑵千丝:指杨柳的长条。
⑶东陌:东边的道路。此指分别处。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嘶骑:嘶叫的马声。
⑸小桡:小桨。桡,这里引申为船。桡:一作“桥”。双鸳,一对鸳鸯。常用以比喻夫妻。 北周庾信 《彭城公夫人┲焓夏怪久》:“偃松千古,无寡鹤之悲;文梓百寻,还见双鸳之集。” 倪[注引《列异传》:“ 宋康王埋 韩冯夫妇,宿昔文梓生,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声音感人。” 宋高观国 《玉楼春》词:“棹沉云去情千里,愁压双鸳飞不起。”此处暗示爱情圆满。通,暗示“船通情难通”。
⑹梯横:是说可搬动的梯子已被横放起来,即撤掉了。画阁:彩绘华丽的楼阁。 南朝梁庾肩吾《咏舞曲应令》:“歌声临画阁,舞袖出芳林。” 唐王建《宫词》之九:“少年天子重边功,亲到凌烟画阁中。”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楔子:“出画阁,向书房,离楚岫,赴高唐 。”
⑺栊:窗。
⑻解:知道,能。嫁东风:原意是随东风飘去,即吹落;这里用其比喻义“嫁”。“不如桃杏”二句:这是张先的名句,当时人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唐代诗人李贺在《南园》诗中写道:“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出嫁是女子一生大事,而桃杏花嫁给东风时连媒人都没有,李贺的诗意是十分沉痛的。张先此词反其意而用之,为桃杏能嫁给东风而庆幸,意在为思念离别的女主人公尚无归宿而感叹。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翻译:
在高楼上眺望而伤感,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心上人,这样的事何时才能结束呢?看来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情更为强烈的了!离愁别恨正牵连着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更何况东陌之上,垂柳已是飞絮蒙蒙了呢。我眼前还浮现着你的马儿嘶鸣着,越跑越远,一路不断扬起灰尘的情景,情郎啊,你叫我到哪里寻找你的踪迹呢?
池水溶溶,一对鸳鸯在戏水,这水南北可通,时见有小船往来。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黄昏以后,依然还是独个儿面对帘栊,望着斜照在它上面的冷冷清清的月亮。怀着深深的怨恨,我反复思量,我的命运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随风而去呢。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2)词的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春天将要逝去的伤感,被柳丝柳絮勾起的离愁和烦乱,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图景2分;情感3分。)
(2)词的结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桃花杏花拟人化,说它们还懂得嫁给东风。用意在于表达自己的怨悔之情。她觉得桃花杏花在青春快凋谢时还懂得嫁给东风,随风而去,有所归宿;而她的情郎远征,自己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言外之意是怨悔未能把握自己婚姻的命运而无所归宿。(手法及其体现2分;用意1分,用意解读3句话各1分。)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创作背景:无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赏析:
此词是张先的代表作之一。宋范公《过庭录》说:“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时盛传,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永叔是文坛巨擘欧阳修的字,张先的词能让欧阳修极口称赞,足见其词在当时影响之大。
词的起首一句,是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以后,盘郁萦绕胸中的感情的倾泻。它略去了前此的许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许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对“几时穷”的一种回答,合起来的意思是伤高怀远之情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爱情更为浓烈的缘故。这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这是挟带着强烈深切感情的议论。以上两句,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接下来三句,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离愁”,承上“伤高怀远”。本来是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胸中的离思,使自己的心绪纷乱不宁,这里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这一句貌似无理的话,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之“浓”,浓到使外物随着它的'节奏活动,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而那蒙蒙飞絮,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烦乱、郁闷心情的一种外化。“千丝”谐“千思”。
上片末三句写别后登高忆旧。想当时郎骑着嘶鸣着的马儿逐渐远去,消逝尘土飞扬之中,此日登高远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里去辩认郎的踪影呢?“何处认”与上“伤高怀远”相呼应。
过片上承伤高怀远之意,续写登楼所见。“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说不远处有座宽广的池塘,池水溶溶,鸳鸯成双成对地池中戏水,小船来往于池塘南北两岸。这两句看似闲笔,但“双鸳”二字既点出对往昔欢聚时爱情生活的联想又见出此时触景伤怀、自怜孤寂之情。说“南北小桡通”,则往日莲塘相约、彼此往来的情事也约略可想。
下片三、四、五句写时间已经逐渐推移到黄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远而近,收归到自己所住的楼阁。只见梯子横斜着,整个楼阁被黄昏的暮色所笼罩,一弯斜月低照着帘子和窗棂。这虽是景语,却隐隐传出一种孤寂感。“又还是”三字,暗示这斜月照映画阁帘栊的景象犹是往日与情人相约黄昏后时的美好景象,此时景象依旧,而自从与对方离别后,孑然孤处,已经无数次领略过斜月空照楼阁的凄清况味了。这三个字,有追怀,有伤感,使女主人公由伤高怀远转入对自身命运的沉思默想。
结拍三句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说怀着深深的怨恨,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嫣香飘零的桃花杏花,她们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只能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以致无所归宿。而从深一层看,这是由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而造成的,从中显出“沉恨细思”四个字的分量。这几句重笔收束,与一开头的重笔抒慨铢两相称。
词中“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句,使作者获得了“桃杏嫁东风”的雅号。张先的许多艳词都是感情浅薄的,而此词却情真意切,无论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值得永远为人称道。
个人资料: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他登进士第较柳永早四年,二人创作活动的时间大致相同。稍后的晁无咎说:“子野与耆卿齐名,而时以子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前二句是从慢词的角度谈到张先的作品无论在组织结构及语言运用方面都远不及柳永,后面二句主要指张先小令以“韵高”受到文人的赞赏。晚年来往于杭州、吴兴一带,与苏轼等人有交往。张先年龄虽长于晏殊、欧阳修,但仍然接受他们的影响,尤以晏欧一派的小令擅长。他善于锻炼字句,喜欢写一种朦胧的美,更以“影”字著名。苏轼说:“子野诗笔老,歌词妙乃其余事。”这与柳永专攻慢词又有不同。有《安陆集》一卷。
相关推荐:
菩萨蛮张先翻译赏析阅读答案
诉衷情张先翻译赏析
篇10:东溪玩月一作王昌龄诗,东溪玩月一作王昌龄诗王维,东溪玩月一作王昌龄诗的意
东溪玩月(一作王昌龄诗),东溪玩月(一作王昌龄诗)王维,东溪玩月(一作王昌龄诗)的意思,东溪玩月(一作王昌龄诗)赏析 -诗词大全
东溪玩月(一作王昌龄诗)作者:王维 朝代:唐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
光连虚象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
清灯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G晓思难。
篇11: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阅读理解及答案
苏轼
今年春浅腊侵年②。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含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③,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久病初愈之时。②春浅腊侵月:春浅,尤言春迟。腊侵年,因上年闰月,现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③衰病少悰:衰病,病刚刚好,身体衰弱。少悰,少乐趣。
14:、“冰雪破春妍”句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是 ;二是 。(2分)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的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单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6、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3分)
14、【参考答案】:一是冰破雪消,已经有了春天的气象;二是天气寒冷,冰雪破坏了春天姹紫嫣红的美景;
15、【参考答案】:B
16、【参考答案】:“寒夜”三句,细腻地刻画自己的感受,含蓄的传递出词人久病初愈的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暖”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得其韵“清圆”悦耳,入耳堪听了。至此作者把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而这种情景正是病起的词人才会有的独特心理感受。
篇12:《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阅读答案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字词解释:
⑴伤高:登高的感概。怀远:对远方征人的思念。穷:穷尽,了结。
⑵千丝:指杨柳的长条。
⑶东陌:东边的道路。此指分别处。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嘶骑:嘶叫的马声。
⑸小桡:小桨。桡,这里引申为船。桡:一作“桥”。双鸳,一对鸳鸯。常用以比喻夫妻。 北周庾信 《彭城公夫人尒朱氏墓志铭》:“偃松千古,无寡鹤之悲;文梓百寻,还见双鸳之集。” 倪璠注引《列异传》:“ 宋康王埋 韩冯夫妇,宿昔文梓生,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声音感人。” 宋高观国 《玉楼春》词:“棹沉云去情千里,愁压双鸳飞不起。”此处暗示爱情圆满。通,暗示“船通情难通”。
⑹梯横:是说可搬动的梯子已被横放起来,即撤掉了。画阁:彩绘华丽的楼阁。 南朝梁庾肩吾《咏舞曲应令》:“歌声临画阁,舞袖出芳林。” 唐王建《宫词》之九:“少年天子重边功,亲到凌烟画阁中。”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楔子:“出画阁,向书房,离楚岫,赴高唐 。”
⑺栊:窗。
⑻解:知道,能。嫁东风:原意是随东风飘去,即吹落;这里用其比喻义“嫁”。“不如桃杏”二句:这是张先的名句,当时人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唐代诗人李贺在《南园》诗中写道:“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出嫁是女子一生大事,而桃杏花嫁给东风时连媒人都没有,李贺的诗意是十分沉痛的。张先此词反其意而用之,为桃杏能嫁给东风而庆幸,意在为思念离别的女主人公尚无归宿而感叹。
翻译:
在高楼上眺望而伤感,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心上人,这样的事何时才能结束呢?看来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情更为强烈的了!离愁别恨正牵连着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更何况东陌之上,垂柳已是飞絮蒙蒙了呢。我眼前还浮现着你的马儿嘶鸣着,越跑越远,一路不断扬起灰尘的情景,情郎啊,你叫我到哪里寻找你的踪迹呢?
池水溶溶,一对鸳鸯在戏水,这水南北可通,时见有小船往来。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黄昏以后,依然还是独个儿面对帘栊,望着斜照在它上面的冷冷清清的月亮。怀着深深的怨恨,我反复思量,我的命运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随风而去呢。
试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2)词的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春天将要逝去的伤感,被柳丝柳絮勾起的离愁和烦乱,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图景2分;情感3分。)
(2)词的结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桃花杏花拟人化,说它们还懂得嫁给东风。用意在于表达自己的怨悔之情。她觉得桃花杏花在青春快凋谢时还懂得嫁给东风,随风而去,有所归宿;而她的情郎远征,自己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言外之意是怨悔未能把握自己婚姻的命运而无所归宿。(手法及其体现2分;用意1 分,用意解读3句话各1分。)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2.一梦花溪-散文
6.右溪记 阅读答案
7.花之歌阅读答案
9.三槐堂铭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