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生态完整性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完整性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022-05-29 06:25: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西西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生态完整性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生态完整性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态完整性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篇1:生态完整性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完整性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摘要:阐述了生态完整性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方法.生态完整性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生态完整性评价可从评价区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两个角度进行.然后以原料林基地建设工程为例,进行了生态完整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评价区生产力明显增加,对维护生态完整性有利.但大面积种植原料林,降低了生态系统的阻抗稳定性,对生态完整性不利.为此,在整地造林时,必须保护原料林周围的次生林;如果一块原料林面积超过50亩,建议横纵各建一条宽30米的乔灌混生的隔离带,增加植被的异质性,从而增强其阻抗稳定性.作 者: 作者单位: 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5(4)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生态完整性    生产力    稳定性   

篇2:生态恢复理论探讨

生态恢复理论探讨

摘要:生态恢复理论基础分别是:生态系统演替、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生态恢复本质上是尽量避免逆行演替,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进展演替.生态恢复的方向和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减少生态的不可持续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管理理论认为,通过有效的生态系统管理,可以促进退化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作 者:任宪友    REN Xian-you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 期 刊:林业调查规划  ISTIC  Journal: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年,卷(期):, 33(2)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生态恢复    生态演替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管理   

篇3: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化创新的宏观背景是企业面临政府环保要求、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产业生态化创新是在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原理的指导下,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对产业生态系统内的`各组分进行优化组合,建立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生态体系的过程.产业生态化创新的核心是技术生态化创新,本质是全程生态化,内容主要有技术生态化创新、绿色制度创新、绿色企业文化营造等,其实现形式是建立生态产业园.文章认为,生态产业园是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理想模式.文中还对沱牌集团生态园的建立和实践进行了分析.

作 者:郭守前  作者单位:湛江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524088 刊 名:生态经济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ECOLOGICAL ECONOMY 年,卷(期): “”(4) 分类号:X1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   生态产业园   生态化经营  

篇4:论生态林业的理论与实践途径

论生态林业的理论与实践途径

生态林业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追求生态经济的最佳平衡.在理论上可用森林环境保护工程、森林生态环境服务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等3大工程来“圈层”构建.而在实践中则可采取建设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公园以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作 者:谭世明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资源与生态科学系,湖北恩施,445000 刊 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 20(2) 分类号:F326.2 关键词:生态林业   生态经济平衡   现代林业  

篇5: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探讨论文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结合性 实践群体 理论研究群体

【论文摘要】以往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是从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差异角度展开的,这样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克服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的矛盾,但难以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启示。因此,从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入手,探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结合的层次对应性,弄清其结合的内外机制,就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是教育理论被实践群体内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研究者根据实践群体反馈,对教育理论进行修正、完善的相互作用过程。由于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层次性,这就决定了其结合也有一定的层次对应性。加上不同种类教育理论品格和目的指向的差异,因此不是所有的教育理论都能为实践群体所选择和内化。只有那些具备内化条件与结合机制的教育理论,才能成为真正指导教育实践的可行性理论。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条件

(一)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

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必须保持自身的可实践性。因为具有实践性的理论才能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那些从学科逻辑体系中演绎、从其他学科移植或翻译引进的教育理论,因其缺乏与教育实践结合的土壤,缺乏与教育实践历史的、情景性的联系,很难直接用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要具有可实践性,就需要经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发展过程。因为只有这样创生的教育理论,才能做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在创生指向上具有针对当下教育实践的目的性,具有走进实践群体内心世界的亲和力,形成特定历史条件下指导实践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系列实践特性。

纵观历史上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教育理论,可以发现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性,这是成为指导教育实践理论的前提。二是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实践者行为的改变是教育理论最终得以实践的重要标志,它往往以师生形成新的操作程序加以显现。三是实事求是的推广性。教育理论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性,表明其对指导特定条件下的某些实践活动是有效的,但能否在一定层面和范围内推广,才是真正表明其指导实践深度和广度的关键。四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众性,这正是教育理论走向实践群体的特有品格。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只有面向生活才具有现实的生命力,做到与时俱进;也只有面向大众,才能获得实践群体的支持,打牢践行教育理论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

首先,要形成在二者结合中起桥梁作用的中层教育理论。中层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思路,他提倡在整体的.社会理论体系和具体的实践研究之间建构一类与特定领域和实际问题相关的中观层次的概念体系。中层理论的定义决定了中层教育理论建构者既要有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能准确、完整地、富有创造性地解读抽象的理论文本,又要与实践群体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丰富的关于当前教育实践的经验,并能深刻把握和理解当前教育实践的状态。中央和省市教科所研究人员就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可以利用自身既是理论研究者又是实践指导者的双重身份,选择其中最为当代教育实践所需要的理论作为切入点,将抽象的教育理论作应用性加工,对外来教育理论作本土化处理,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这样建构的中层教育理论,既坚持了抽象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又把其理论核心变成了易于为实践者理解和操作的方法,从而起着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作用。

其次,借助对教育政策的影响走向实践。教育理论要实现大面积地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最为有效的捷径就是通过影响教育政策的制订,借助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作用。要成为这种影响教育政策研制的教育理论,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教育理论建构主体具有参与教育政策研制的权力。这类教育理论建构主体可直接以建议或提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影响相关研制者的思想,将自己的理论渗透到教育政策之中乃至为教育政策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二是教育理论本身恰好是教育政策研制者所需要的。就不同层次教育理论对教育政策研制的影响看,只有那些影响较大且反映了时代教育改革脉搏、代表多数人心声的基础教育理论,才易引起教育政策研制者的关注。因为以此为基础制订的教育政策才能既反映时代特征,又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就应用教育理论而言,因其能为教育政策研制提供具体建议和技术支持,因此只要研究的问题与政策制订者所要解决的难题相关,就容易引起关注。至于推广性教育理论,因其关注的是教育理论具体化、实效化的推广办法,与特定情境中教育政策的研制和教育行政直接相关,因此这类理论也为教育政策研制者青睐。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次对应性

从教育理论与研究对象的划分上,可区分为“事实——规律”“评价——规范”“规范——行动”和“事实——解释”等层次。就教育实践而言,可分为国家和省区教育行政——市县校行政——师生群体三个层级。尽管个别层次教育实践群体可以同时与多个理论层次结合;同一层次教育理论,也可能为不同实践层次者所用。但不得不承认,由于不同层次实践群体的需要层级和对理论的解读能力不同,制约了其在选择与之结合的教育理论层次上具有较大的偏好和主流特征。这就要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满足“门当户对”的层次对应条件,才能实现“幸福”的联姻,产生“耦合”效应。根据二者的层次特征,笔者拟从三个层面考察其结合方式。首先是宏观层面的结合。即“事实——规律”“评价——规范”教育理论与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实践的结合,其多以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式体现出来。为了有效实现宏观层次的结合,在政策研制过程中需要邀请各类教育专家参与,以便吸纳广大教育研究人员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次是中观层次的结合,即“评价——规范”“规范——行动”层面教育理论与市县校教育行政实践的结合。在当前条件下,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学习相关“评价——规范”理论,结合上级政策和法规精神制订考评方案;根据“规范——行动”理论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实现该层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再者是微观层次的结合。即“规范——行动”和“事实——解释”教育理论与教师层面实践的结合。教师通过学习并运用相关“规范——行动”理论,解读、内化市县校的实施细则,结合长期积累的教育经验,转化为指导自身教育实践的操作程序,实现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2]

上述结合表明,每一教育实践层次都是对应两个层次以上的理论,其中一个理论层次既连接上一层次实践群体,又指导下一层次实践群体,以形成两个实践群体之间相互沟通的基础。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内在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外在强求,而是内在的统一。这种内在统一性,一方面通过教育实践,个体内化教育理论的心理机制得以深化;另一方面,则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群体结合的心理机制实现面上推广。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个体心理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个体应用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教育理论影响教育实践的第一步是实践者学习、内化教育理论的演绎生成过程,其认识是沿着原理论——概念论——感性论的路径进行的。实践者通过这一步形成能切实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内化理论,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问题解决者内在实践经验的结合。第二步,实践个体应用已经内化了的教育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经验,发现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理论。实践者通过这两步,完成从内化他人理论到自我理论的生成过程,在个体认知上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仅此还不足以促成实践者付诸行动,还必须以知的统一为基础,通过情感的动力作用促使其自觉地实践教育理论。这就要求教育理论实践者要注意首战必胜,让自己一开始就尝到甜头,形成积极实践教育理论的心态。践行教育理论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实践者必须经历持之以恒地实践,才有可能取得显著成效。因此,践行教育理论中,实践者必须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否则就会半途而废。为了增强实践者践行教育理论的意志力,除了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实践者的思想境界和目标追求外,要在每一关键环节对实践者的微小成功予以物质和精神激励,促使其形成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内在成就动机,产生坚持下去的决心。[3]同时,实践者之间也需要一个宽松的内部心理环境,要及时给失败者以鼓励和关心,促使其产生感激、报答支持者的情感,把关心转化为再次实践的动力。只有实践者把内化了的教育理论转化成特定环境中的实践情感和意志力,他(她)才能持续地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二者全程和全面地结合,并最终形成预期的实践效果。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群体结合的心理机制

教育实践群体是以一定社会阶层或集团的方式存在并开展活动的,因此教育理论是否符合实践群体文化心理就非常重要,它直接制约着实践群体对教育理论的选择,影响着其对教育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应用的广度。为此,我们需要建立起教育理沦与实践群体传统文化融合的心理机制。[4]一是根据实践群体对教育理论解读的民族性,创造易于为本民族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二是引导实践群体形成自觉学习、内化教育理论的职业道德。在相关政策和舆论宣传影响下,促使实践群体逐步把学习、理解、研究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形成违反教育理论将从内心感到有违教师职业的不安感。三是理论研究群体应从心态和情感方面与实践主体群产生内在融洽。要善于根据教育实践群体需要,自觉地变革教育理论,形成分解与重构抽象教育理论的习惯。通过分解细化,把实践群体难于理解的教育理论体系逐级转化为便于操作的教育理论。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外在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均有很强的价值性,其中必然暗含利益和情意倾向。教育理论在走向实践过程中,实践主体群必将从自身利益立场对其进行选择。只有那些给实践群体带来实际利益的教育理论,他们才积极选择并乐意践行之。

由于理论研究群体与实践群体生存环境和利益立场的差异,要让教育理论的建构者更多地理解实践群体的利益,必要时可建立二者密切结合的利益拥绑机制。一是形成教育理论研究者乐于参与实践,教育实践群体积极追求理论学习的制度。就当前我国的情况看,国家已经借助学历教育和课题项目等激励机制,较大程度上调动了实践群体学习教育理论的热情;主要问题是如何让理论研究者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扎下根来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制度还没形成。二是形成激励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群体代表共同制订教育政策,共同参与重大教育课题攻关的机制。以此创造更多机会让实践群体发表对教育理论的意见,促进教育理论研究者积极吸收其改进建议,借助二者密切合作的方式创新教育理论。三是在创建与应用教育理论中,要注意利益机制的作用。对理论研究者而言,需要站在实践者的立场思考问题,才能建构出符合实践群体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就实践者而言,首先教师要有为学生发展舍得牺牲的精神。因为教育理论更多是从学生利益的角度设计的,其在走向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比过去付出更多精力,同时还要承担因实践新理论引发的教育改革所带来的风险。[5]其次,在新教育理论的推广中,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先选点实验,以调整教育理论在实践中造成的利益分配偏差。同时,注意将实践群体的阶段获益与最终获益结合起来,形成逐级获益的机制,以确保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持续发展性。

总之,只有借助外在的利益激励机制,将理论研究群体与实践群体的内在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促使理论群体向实践深入,反思抽象理论实践化的思路;引导实践群体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反思自我经验普适化、理论化的加工方法,以此促成二者同绕重大教育问题的解决,协作建构“抽象理论——中层理论——实践机制”纵向贯通的教育理论体系。用这样的教育理论体系来指导教育实践,再配之以践行教育理论的情感和意志,才能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彭泽平.“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命题的再追问——从命题合理度、作用机制的角度进行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9).

[2]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

[3]罗凯梅.教育实践研究的叙事转向[J].基础教育研究,(1).

[4]班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5]郭向宁.教育理论与实践分层结合的途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篇6:金融生态理论综述

金融生态理论综述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金融生态理论综述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金融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本文对国内金融生态理论相关研究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将国内这一领域相关研究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对金融生态概念的界定;金融生态体系的评价与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相关研究。

关键词:金融生态 金融理论 评价体系

金融生态属于仿生学概念,提出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整体而言,金融生态是金融活动主体与周围环境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的动态体系。文章在收集整理金融生态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国内相关研究目前状况进行了综合与评述。

一、金融生态概念界定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学概念,平常所说的生态环境,是生物学上的概念,主要指由生物群体与非生物自然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国内白钦先教授最早提出了“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博士(2004)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提出金融生态这个概念后,学术界针对“金融生态”进行了广泛讨论与研究。20至,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界定其概念。认为(2004)金融生态是个系统概念,改善金融生态需要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他强调从完善法律制度角度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苏宁(2005)指出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金融业存活与发展的.各因素总和,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分别是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以及规范的制度环境。韩平(2005)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存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因素,又包括了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业、金融产品,通过资金链条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王松奇(2005)对金融生态的概念进行了通俗的解释:金融结构和金融活动所面对的由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体制条件、政策约束、微观基础、法律法规、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环境条件。徐诺金()运用生态学策略对金融生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金融生态系统是金融生态主体为了存活与发展,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不断做出调整,而形成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趋于平衡稳定的系统。

对金融生态内涵与概念的讨论多种多样,但均是源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经济学思想,概念界定并没有太大的分歧。本文在总结概括前人研究基础上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周围社会环境通过各种资源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动态平稳体系,金融生态环境由金融金融主体、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

二、金融生态环境体系评价与优化

健康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推动金融业的发展,从而有力的支撑与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宋逢明教授(2005)研究认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能使经济系统建立一套自我调控机制。朱德位(2006)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改善金融生态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其一有利于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其二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其三有利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最后能够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中央银行调控的有效性。

就金融生态体系如何评价这一理由,大部分学者都是通过地区层面确定标准,并选取指标进行研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李扬主持(2005)完成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对国内50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与排名,是国内第一份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的研究报告,这一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相对比较完善,运用范围也最为广泛。该课题组分别于、对研究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人民银行南充中心支行(2007)通过三个层次共构建了40个指标对金融生态体系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经济运转、社会信用、交易保障与金融综合指标四个方面。胡滨()选取四个一级指标包括政府对经济的主导、经济运转的质量、地区金融发展和信用基础以及基础建设,20个二级指标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2006)、西安分行(2009)、湖南大学金融管理研究中心(2009)等研究机构各自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总结国内的相关研究,关于金融生态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主观性较大,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

金融生态体系的优化路径。(2004)提出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要完善企业破产法;修订刑法,加大打击金融诈骗的力度;建立良好的执法环境等。林永军(2005)提出要综合围绕金融生态主体进行改革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真正的金融企业;完善金融业相关法律法规;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法等,使金融生态主体成为现代化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金融企业。金永红(2006)提出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体系,除信用担保体系外,要重点规范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侯连卿(2005)、张紫平(2007)等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角度提出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倡议。

三、区域金融生态研究

金融生态理论的发展,使得金融理论相关研究突破了原有视野,为金融理论相关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为了使金融生态理论深入到社会生活各领域,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学者对区域金融生态理由研究表现出了较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探索。兰州大学教授高新才(2004)就西部落后地区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缩小和发达地区之间差距这一理由,提出应该着手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曹红辉(2005)以政策制定者的角度,通过差异化的改革开放政策、财政分配政策、区域税收政策、区域投资政策、金融政策等五方面分析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提出应该通过修正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的非均衡性行为,来提高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高小琼(2005)认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应该充分认识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敖惠诚(2005)运用“马太效应”原理表明,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关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资源是社会经济资源的货币化形式,资金流动既反映资本要素的再分配,同时也反映着其他资源的配置。通过资金的合理流动来引导资源配置,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手段。

四、结论

篇7: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理论探讨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理论探讨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生态工业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友好的工业体系.生态工业园是实现生态工业的理想的生态系统,通过工业园区内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正确设计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的共生网络,从而解决工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也在加快.笔者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指标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研究,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在我国的实践.

作 者:李翔 许兆义 陈亮 LI Xiang XU Zhao-yi CHEN Liang  作者单位:李翔,许兆义,LI Xiang,XU Zhao-yi(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陈亮,CHEN Liang(中国环境规划院)

刊 名: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年,卷(期): 14(12) 分类号:X9 关键词: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园区   建设思路   建设指标   物质流   能量流   信息流  

篇8: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对生态足迹的'提出、基本理论、计算方法和研究实践现状作了系统的介绍.最后讨论了生态足迹的应用.

作 者:易光斌 董瑞斌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刊 名:江西科学  ISTIC英文刊名:JIANGXI SCIENCE 年,卷(期):2003 21(3) 分类号:F062.2 关键词: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应用  

【生态完整性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相关文章:

1.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2.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和实践

3.认知评价理论

4.城市住区环境生态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实践评价

6.生态环保实践心得

7.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8.《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读后感

9.《普通植物病理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创新

10.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本土化抉择

下载word文档
《生态完整性评价的理论和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