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2022-06-06 11:55: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森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篇1: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是与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计划一起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工程计划。它产生了第一个人类基因组完整参考序列,为以后的个人基因组时代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我们了解到“Life is Sequece”生命是由序列构成的,“Life is Digital”生命是数字的'。它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两方面:1、对人类自身的了解第一次达到全基因组的水平,从而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医学产生深远影响。2、人类作为最重要的模式生物,将为其他所有物种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人类基因组原计划用时间即到完成全部30亿碱基对序列测定,但由于它在科学上的巨大意义和商业上的巨大价值,使得这一计划完成时间一再提前。对原计划进行了修改,宣布提前两年即完成序列测定。今年5月10日,又将“完成序列图”完成时间再提前两年,即6月全部完成。而实际上基因组序列的产出在过去的一年里迅速增长,超过60%的序列是在最近的六个月中测定的。在这段时间里,各国科学家每天24小时不断的工作,每秒共测定1000个碱基。这使得“工作框架图”序列的质量与数量都远远超出了原来预期。 绘制“工作框架图”的全部资金大约为3亿美元,其中1.5亿是由美国卫生院资助的,有报道说这一数字30亿,这是指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时估计历时15年耗资总数。 科学家指出,虽然已完成了97%的工作框架图,仍不能松懈,因为“完成序列图”准确率要求更高,工作更加细致,测序难度也更大。

篇2: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在,要把人体内约10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换句话说,就是要揭开组成人体4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英语: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基因组计划是人类为了探索自身的奥秘所迈出的重...

目录研究历史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主要用途收缩展开研究历史

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在70年代已具有一定的雏形,在80年代在许多国家已形成一定规模。1984年在Utah州的Alta,White R and Mendelsonhn M受美国能源部(DOE)的委托主持召开了一个小型专业会议讨论测定人类整个基因组的DNA序列的意义和前景(Cook Deegan RM,1989) 1985年5月在加州Santa Cruz由美国DOE的Sinsheimer RL主持的会议上提出了测定人类基因组全序列的动议,形成了美国能源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草案。 1986年3月,在新墨西哥州的Santa Fe讨论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随后DOE宣布实施这一计划。 1986年,诺贝尔奖得主杜尔贝科(R. Dulbecco)在《科学》(Science)周刊撰文回顾肿瘤研究的进展,指出要么依旧采用“零敲碎打”的策略,要么从整体上研究和分析人类基因组。文中指出:如果我们想更多地了解肿瘤,我们必须关注细胞的基因组。…… 从哪个物种着手努力?如果我们想理解人类肿瘤,那就应从人类开始。……人类肿瘤研究将因对DNA的详细知识而得到巨大推动。” 1986年遗传学家McKusick V提出从整个基因组的层次研究遗传的科学称为“基因组学” 1987年初,美国能源部和国立卫生研究院为HGP下拨了启动经费约550万美元(全年1.66亿美元) 198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由Watson J出任第一任主任 1990年10月1日,经美国国会批准美国HGP正式启动,总体计划在15年内投入至少30亿美元进行人类全基因组的分析。 1987年,意大利共和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开始HGP研究,其特点是技术多样(YAC,杂种细胞,cDNA等)、区域集中(基本上限于Xq24-qter区域) 1989年2月英国开始HGP,特点是: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与国家医学研究委员会(ICRP-MRC)共同负责全国协调与资金调控,剑桥附近的Sanger中心注重首先在线虫基因组上积累经验,改进大规模DNA测序技术;同时建立了YAC库的筛选与克隆、特异细胞系、DNA探针、基因组DNA、cDNA文库、比较生物基因组DNA序列、信息分析等的“英国人类基因组资源中心”。可谓“资源集中、全国协调”。 1990年6月法兰西共和国的HGP启动。科学研究部委托国家医学科学院制定HGP,主要特点是注重整体基因组、cDNA和自动化。建立了人类多态性研究中心(CEPH),在全基因组YAC重叠群、微卫星标记(遗传图)的构建以及驰名世界的用作基因组研究的经典材料CEPH家系(80个3代多个体家系)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1990年,美国能源部(DOE)与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共同启动HGP,原定投入30亿美元,用15年时间完成该计划。英、日、法、德等国相继加入。 199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开始HGP,来势迅猛,先后成立了资源中心和基因扫描定位中心,并开始对21号染色体的大规模测序工作。 1990年6月欧共体通过了“欧洲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主要资助23个实验室重点用于“资源中心”的建立和运转。还有丹麦王国、俄罗斯联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 1994年,中国HGP在吴F、强伯勤、陈竺、杨焕明的倡导下启动,最初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863高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先后启动了“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和“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结构和功能研究”, 19在国家科技部的领导和牵线下,在上海成立了南方基因中心, 年5月11日,世界上最大的测序仪生产商美国PE Biosystems公司,以其刚研制成功的300台最新毛细管自动测序仪(ABI 3700)和3亿美元资金,成立了Celera Genomics公司,宣称要在3年内,以所谓的“人类全基因组霰弹法测序策略”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并声称要专利200~400个重要基因,并将所有序列信息保密3个月。Celera公司已有雇员300多人,购买了号称“全球第三”的超大型计算机,号称拥有了超过全球所有序列组装解读力量总和的实力。就在六国共同宣布工作框架图构建完成的同一天,Celera公司宣称已组装出了完整的人类遗传密码。Celera公司此举,是对公益性的HGP的竞争与挑战 1998年,组建了中科院遗传所,在北京成立了北方人类基因组中心。197月在国际人类基因组注册,得到完成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一个约30Mb区域的测序任务,该区域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由美国于1987年启动,中国于年9月积极参加到这项研究计划中的,承担其中1%的任务,即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约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中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6月26日,参加人类基因组工程项目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中国的6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已经完成。最终完成图要求测序所用的克隆能忠实地代表常染色体的基因组结构,序列错误率低于万分之一。95%常染色质区域被测序,每个Gap小于150kb。完成图将于20完成,比预计提前2年。由于人类基因测序和基因专利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各国政府和一些企业都在积极地投入该项研究,如AMGEN公司转让了一个与中枢神经疾病有关的基因而获利3.92亿美元。

研究领域

选择人类的基因组进行研究是因为人类是在“进化”历程上最高级的生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认识自身、掌握生老病死规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了解生命的起源,使人类长生不老。 测出人类基因组DNA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找出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还包括对五种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大肠杆菌、酵母、线虫、果蝇和小鼠,称之为人类的五种“模式生物”。 HGP的目的是解码生命、了解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认识种属之间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起因、认识疾病产生的机制以及长寿与衰老等生命现象、为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

HGP的主要任务是人类的DNA测序,包括下图所示的四张谱图,此外还有测序技术、人类基因组序列变异、功能基因组技术、比较基因组学、社会、法律、伦理研究、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教育培训等目的。

遗传图谱

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在一个遗传位点上具有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出现频率皆高于1%)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在减数分裂事件中两个位点之间进行交换、重组的百分率,1%的重组率称为1cM)为图距的基因组图。遗传图谱的建立为基因识别和完成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意义:6000多个遗传标记已经能够把人的基因组分成6000多个区域,使得连锁分析法可以找到某一致病的或表现型的基因与某一标记邻近(紧密连锁)的证据,这样可把这一基因定位于这一已知区域,再对基因进行分离和研究。对于疾病而言,找基因和分析基因是个关键。 第1代标记 经典的遗传标记,例如ABO血型位点标记,HLA位点标记。70年中后期,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位点数目大与105,用限制性内切酶特异性切割DNA链,由于DNA的一个“点”上的变异所造成的能切与不能切两种状况,可产生不同长度的片段(等位片段),可用凝胶电泳显示多态性,从片段多态性的信息与疾病表型间的关系进行连锁分析,找到致病基因。如Huntington症。但每次酶切2-3个片段,信息量有限。 第2代标记 1985年,小卫星中心(minisatellite core)、可变串联重复VNTR(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可提供不同长度的片段,其重复单位长度为6至12个核苷酸 ,1989年微卫星标记(microsatellite marker)系统被发现和建立,重复单位长度为2~6个核苷酸,又称简短串联重复(STR)。 第3代标记 MIT的Lander ES又提出了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ysm)的遗传标记系统。对每一核苷酸突变率为10-9,双等位型标记,在人类基因组中可达到300万个,平均约每1250个碱基对就会有一个。3~4个相邻的标记构成的单倍型(haplotype)就可有8~16种。

物理图谱

物理图谱是指有关构成基因组的全部基因的排列和间距的信息,它是通过对构成基因组的DNA分子进行测定而绘制的。绘制物理图谱的目的是把有关基因的遗传信息及其在每条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线性而系统地排列出来。DNA物理图谱是指DNA链的限制性酶切片段的排列顺序,即酶切片段在DNA链上的定位。因限制性内切酶在DNA链上的切口是以特异序列为基础的,核苷酸序列不同的DNA,经酶切后就会产生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由此而构成独特的酶切图谱。因此,DNA物理图谱是DNA分子结构的特征之一。DNA是很大的分子,由限制酶产生的用于测序反应的DNA片段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这些片段在DNA链中所处的位置关系是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故DNA物理图谱是顺序测定的基础,也可理解为指导DNA测序的蓝图。广义地说,DNA测序从物理图谱制作开始,它是测序工作的第一步。制作DNA物理图谱的方法有多种,这里选择一种常用的简便方法──标记片段的部分酶解法,来说明图谱制作原理。 用部分酶解法测定DNA物理图谱包括二个基本步骤: ⑴完全降解 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将待测DNA链(已经标记放射性同位素)完全降解,降解产物经凝胶电泳分离后进行自显影,获得的图谱即为组成该DNA链的酶切片段的数目和大小。 ⑵部分降解 以末端标记使待测DNA的一条链带上示踪同位素,然后用上述相同酶部分降解该DNA链,即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DNA链上该酶的切口随机断裂,而避免所有切口断裂的完全降解发生。部分酶解产物同样进行电泳分离及自显影。比较上述二步的自显影图谱,根据片段大小及彼此间的差异即可排出酶切片段在DNA链上的位置。下面是测定某组蛋白基因DNA物理图谱的详细说明。 完整的物理图谱应包括人类基因组的不同载体DNA克隆片段重叠群图,大片段限制性内切酶切点图,DNA片段或一特异DNA序列(STS)的路标图,以及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特征型序列(如CpG序列、Alu序列,isochore)等的标记图,人类基因组的细胞遗传学图(即染色体的区、带、亚带,或以染色体长度的百分率定标记),最终在分子水平上与序列图的统一。 基本原理是把庞大的无从下手的DNA先“敲碎”,再拼接。以Mb、kb、bp作为图距,以DNA探针的STS(sequence tags site)序列为路标。1998 年完成了具有52,000个序列标签位点(STS),并覆盖人类基因组大部分区域的连续克隆系的物理图谱。构建物理图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把含有STS对应序列的DNA的克隆片段连接成相互重叠的“片段重叠群(contig)”。用“酵母人工染色体(YAC)作为载体的载有人DNA片段的文库已包含了构建总体覆盖率为100%、具有高度代表性的片段重叠群”,近几年来又发展了可靠性更高的BAC、PAC库或cosmid库等。

序列图谱

随着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完成,测序就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DNA序列分析技术是一个包括制备DNA片段化及碱基分析、DNA信息翻译的多阶段的过程。通过测序得到基因组的序列图谱。 大规模测序基本策略 逐个克隆法 对连续克隆系中排定的BAC克隆逐个进行亚克隆测序并进行组装(公共领域测序计划)。 全基因组鸟枪法 在一定作图信息基础上,绕过大片段连续克隆系的构建而直接将基因组分解成小片段随机测序,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组装(美国Celera公司)。

基因图谱

基因图谱是在识别基因组所包含的蛋白质编码序列的基础上绘制的结合有关基因序列、位置及表达模式等信息的图谱。在人类基因组中鉴别出占具2%~5%长度的全部基因的位置、结构与功能,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基因的表达产物mRNA反追到染色体的位置。 原理 所有生物性状和疾病都是由结构或功能蛋白质决定的,而已知的所有蛋白质都是由mRNA编码的,这样可以把mRNA通过反转录酶合成cDNA或称作EST的部分的cDNA片段,也可根据mRNA的信息人工合成cDNA或cDNA片段,然后,再用这种稳定的cDNA或EST作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鉴别出与转录有关的基因。用PolyA互补的寡聚T或克隆载体的相关序列作为引物对mRNA双端尾侧的几百个bp进行测序得到EST(表达序列标签)。206月,EMBL中EST数量已有4,229,786。 基因图谱的意义 在于它能有效地反应在正常或受控条件中表达的全基因的时空图。通过这张图可以了解某一基因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不同水平的表达;也可以了解一种组织中不同时间、不同基因中不同水平的表达,还可以了解某一特定时间、不同组织中的不同基因不同水平的表达。 人类基因组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表征人类基因组,选择的模式生物的DNA测序和作图,发展基因组研究的新技术,完善人类基因组研究涉及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培训能利用HGP发展起来的这些技术和资源进行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促进人类健康。

主要用途

人类疾病贡献 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对于单基因病,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氏舞蹈症、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疾病基因研究的重点。健康相关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学计划”。 对医学的贡献 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 生物技术贡献 ⑴基因工程药物 分泌蛋白(多肽激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等)及其受体。 ⑵诊断和研究试剂产业 基因和抗体试剂盒、诊断和研究用生物芯片、疾病和筛药模型。 推动细胞工程 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克隆技术、器官再造。 对制药的贡献 筛选药物的靶点:与组合化学和天然化合物分离技术结合,建立高通量的受体、酶结合试验以知识为基础的药物设计:基因蛋白产物的高级结构分析、预测、模拟―药物作用“口袋”。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药物基因组学。 社会经济影响 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的两大经济支柱;发现新功能基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物(如减肥药,增高药) 生物进化影响 生物的进化史,都刻写在各基因组的“天书”上;草履虫是人的亲戚――13亿年;人是由300~400万年前的一种猴子进化来的;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200万年的古猿;人类的“夏娃”来自于非洲,距今20万年――第二次“走出非洲”? 负面作用 侏罗纪公园不只是科幻故事;种族选择性灭绝性生物武器;基因专利战;基因资源的掠夺战;基因与个人隐私。 破译人类遗传信息,将对生物学,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产生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目前基因组信息的注释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将来对基因组的理解更加深入,新的知识会使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发展更为迅速。基于DNA载有的信息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深入了解疾病的产生过程将大力推动新的疗法和新药的开发研究。对于癌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病因研究也将会受益于基因组遗传信息的破解。事实上,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前,它的潜在使用价值就已经表现出来。大量的企业,例如巨数遗传公司开始提供价格合宜,而且容易使用的基因检测,其声称可以预测包括乳腺癌、凝血、纤维性囊肿、肝脏疾病在内的很多种疾病。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许多生物学研究领域有切实的帮助。例如,当科研人员研究一种癌症时,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所提供的信息,可能会找到某个,或些相关基因。如果在互联网上访问由人类基因组信息而建立的各种数据库,可以查询到其他科学家相关的文章,包括基因的DNA,cDNA碱基顺序,蛋白质立体结构、功能,多态性,以及和人类其他基因之间的关系。也可找到和小鼠、酵母、果蝇等对应基因的进化关系,可能存在的突变及相关的信号传到机制。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与肿瘤相关的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分析不同物种的DNA序列的相似性会给生物进化和演变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路径。事实上,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供的数据揭示了许多重要的生物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如核糖体的出现,器官的产生,胚胎的发育,脊柱和免疫系统等都和DNA载有的遗传信息有密切关系。

篇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和能力:

1、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2、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如何放手,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从达尔文那里了解到了人类从哪里来,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下人类要向哪儿去。如果按照进化论的说法,我们人生病了是不该去治疗的。因为这有违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人是不应该长生不老的,否则人类将不能优化,停止进化。但人这种七情六欲丰富,贪求颇多的生物是无法停止自己的追求与摸索的。比如人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止过追求长寿、健康与青春永驻。现在人们对长生与不老的追求,已经不再停留在加强营养与娱乐精神等外围层次,而是深入细胞,去研究控制人类生老病死的基因,以期从根本上参透人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比如人类于l990年lO月,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有美、德、日、法、中六个国家参与其中。

二、请阅读全文,弄清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计划将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

1、教师提供阅读方法:找出每段的关键词,理清文章结构有助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快地把握相应的关键信息。

讨论关键词:

第1段:  “重大工程”“科学计划”

第2段:  “具体目标”“基础”

第3段;  “意义”

第4段:  “第一是规模化”

第5段:  “第二是序列化”

第6段:  “以序列为基础”“特点”

第7段:  “第三是信息化”

第8段:  “第四是医学化”

第9段:  “第五是产业化”

第l0段: “第六是人文化”

第ll段: “冲击”

第12段:“共同的基因组”“保护”“平等”

第13段:“共同财富与遗产”

第14段:“隐私”

第15段:“自然进化的产物”

第l6段:“知情权”

第17段:“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

第l8段:“基因安全”

2、依照这些关键信息,文章的大致脉络是先交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接着是这一计划的意义,最后是谈这一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交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第二部分(第3-10段):从六个方面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产业发展的巨大导向性意义。

第三部分(第l l-l8段):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之后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ll一16段):说明人类基因组计划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明确基因是人类的其同财富,人类在运传上是平等的,应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第二层(第17-18段):阐述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强调基因安全的重要性。

3、(1)请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下一个定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以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为科学宗旨和具体目标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2)如果将开头换成以上我们概括的定义,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是一篇科普报告,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尽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3)从文中找出基因组计划对人类的影响的句子。

4、讨论: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是一篇学术报告,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的,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总体上是总分结构,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学科以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归纳总结、分纲列目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5、本文能把深奥的学术报告写得通俗易懂,得益于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请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并品味其妙处。

下定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列数据: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政府于1990年10月正式启动,然后德、日、英、法、中等5个国家的科学家先后正式加入,现在已经有l6个实验室及1100名生物科学家、计算机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

举例子:

“这些细微差异已经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特异性生物灭绝武器。举几个例子:从人种来说,白种人中不少见的对艾滋病(AIDS)病毒的天然免疫功能,在亚洲人(黄种人)中还没有发现或极为少见。”

这些说明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

三、你有在其它地方接触过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相关信息吗?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教师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

杨焕明,l952年lO月6曰生于浙江温州。l982年在南京铁道医学院生物系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遗传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到法国马赛免疫中心人类分子遗传实验室进行研究。曾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洛杉矾大学加州分校攻读博士后。l997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伦理委员会委员,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秘书长,中国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

杨焕明教授与于军、汪建等创立华人基因中心,为中国争取了人类基因组测序l%的任务,并提前完成。不久前他们又对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稻进行测序,在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被国际生物学界认为是-个里程碑式的成就。20《科学美国人》把杨焕明评为年度科研领袖人物。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项世界性重大科学工程,旨在得到人类基因组的全部核酸序列,鉴定人类的全部基因。人类将通过此项计划的实现,破译生命“天书”,解读了人类自身的奥秘。

特别引人关注的是继美、英、德、日、法之后,中国是第6个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国家,虽然中国参与这一计划最晚,而且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科学家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于年4月底,就已经按照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拿到了3号染色体短臂上3000万对碱基的“工作框架图”。

人类基因组计划简介:

由美、英、日、德、法、中六国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创举之一。其核心内容是测定人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从而获得人类全面认识自我最重要的生物学信息。1999年9月1日中国正式加入该计划,承担了l%人类基因组(约三干万个碱基)的测序任务。

2000年6月26日,六国相继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带动和促进生物产业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是显而易见。她着眼于基因组的整体理论、策略、技术,前所未有地加速了人的新基因发现及其功能研究的速度。生命科学开始了以DNA序列为基础的,以生物信息学为导向的新纪元。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对来来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论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人们将从基因组和比较生物基因组的水平,而不是孤立的、单基因水平,来重新探讨和认识生命的进化、遗传、发育、生物和环境、脑功能等重要生物学问题。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产生与“肿瘤计划”的搁浅是分不开的。美国从70年代起启动了“肿瘤计划”,但是,不惜血本的投入换来的是令人失望的结果。人们渐渐认识到,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人类疾病都与基因直接或间接相关。测出基因的碱基序列,则是基因研究的基础。这时,科学家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零敲碎打”地从人类基因组中分离和研究出几个肿瘤基因,要么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全测序。1986年3月,杜伯克在美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测序人类基因组》的文章,这篇短文后来被称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杜伯克说,正确的选择是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全测序,这样大的项目也应当由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携手完成。

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解读的四张图:物理图,转录图,遗传图,序列图。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解读人的基因组上的所有基因,共分析24个染色体DNA分子中的四种碱基对。3O亿个碱基对是一个很长的序列,为了更好地搞清这个长序列,需要有其它辅助工作配合。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分为两个阶段:DNA序列图以前的计划和DNA序列图计划。序列图以前的计划包括物理图、转录图、遗传图。

四、描绘未来人生活,并说出看法的依据。

示例:未来人看病不用做B超等各项检查,只要测出病人的基因图谱,然后在可能发病的基因控制的相关部位检测一下就行了。未来人的寿命可以达到150岁,绝症的发病率几乎为0,器官移植的部件可以利用基因在猪等身上培植,这样排异反应就会减少至最低。

6、作业:

就“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收集些资料并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

篇4: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说稿课教类优秀

2月12日,科学家首次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 到4月15日,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正式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完成。

十万个为什么:

你了解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吗?为什么它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1986年3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物学家雷纳托·杜尔贝科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分析》的文章。在文中,他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癌症研究的进展,使人们认识到包括癌症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发生,都与基因直接或间接有关。而从那时起,生物学家已能从生物的基因组中分离出DNA片段,并能分析DNA片段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他在文中指出,人类对疾病的研究有两种选择:要么各自独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基因,或者说“零敲碎打”地研究;要么大家齐心协力,从整体上研究和分析人类的整个基因组,并测定基因组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杜尔贝科更赞成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全面测定人类基因组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研究人员在紫外线照射下,观察DNA

杜尔贝科的文章发表以后,许多科学家认为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富有吸引力的计划,但也有人担忧,以当时的技术水平难以实现这一计划,而计划的实施必将消耗大量的财力、人力,将会影响到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水平。争议持续了5年左右,美国国会终于正式批准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10月1日启动,总体计划为,至少投资30亿美元资助该项目计划的实施。

除了美国,杜尔贝科的文章在全世界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多个国家积极投入到这项计划中。这一项目共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相继参与其中。

世界各国科学家经过共同努力,通过绘制“遗传图”“物理图”“转录图”等途径,终于在6月26日,绘制出了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这张图纸相当于人类基因组的草图,上面画出了人类24个DNA分子上90%以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中取得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表示,206月26日将是“流芳百世的一天”。到204月15日,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正式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完成。

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

众所周知,近代科学界最著名的三大计划: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造出了原子弹,丢在了日本,二战胜利了;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就了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那人类基因组计划呢?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

起初,美帝搞了一个大计划,叫做“向癌症宣战”,打算烧一大笔钱把癌症给彻底攻克,结果我们都知道,肯定失败了,到今天癌症治疗依然是个很大的难题。 这癌症到底邪门在哪儿呢?

因为和其他疾病不同,癌症不是某个病菌感染造成的,也不是某个基因坏了造成的,它是在整个基因组层面上出了问题,要搞定癌症,必须知道整个人类基因组的知识。

所以在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直到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

中国前领导人对人类基因组计划作出批示

揭示了生命奥秘,从根本上导致新的医学革命和生物学革命。人类基因组计划揭示了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谱,对生命进行系统地科学解码,从此达到从根本上揭示了生命的奥秘、种间、个体间的差异的原因,疾病产生的机制以及长寿、衰老等困扰着人类的最基本的生命现象 人类疾病贡献

对于单基因病,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氏舞蹈症、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疾病基因研究的重点。健康相关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学计划”。

对医学的贡献

精准医疗,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

对制药的贡献

筛选药物的靶点:与组合化学和天然化合物分离技术结合,建立高通量的受体、酶结合试验以知识为基础的药物设计:基因蛋白产物的高级结构分析、预测、模拟—药物作用“口袋”。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药物基因组学。

社会经济影响

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的两大经济支柱;发现新功能基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物(如减肥药,增高药)

生物进化影响

生物的进化史,都刻写在各基因组的“天书”上;草履虫是人的亲戚—13亿年;人是由300~400万年前的一种猴子进化来的;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200万年的古猿;人类的“夏娃”来自于非洲,距今20万年—第二次“走出非洲”

解读生命的奥秘,基因测序是必要的途径。随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每天会产生TB甚至更多的数据。如何整合分析这些数据成为一个更大的难点,是当前生物研究的关键步骤, 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学习“高通量测序与数据分析”大势所趋,帮您跻身科研前列。

篇5: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说稿课教类优秀

基本定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英语: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研究人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策略、思想与技术,构成了生命科学领域新的学科--基因组学,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植物及其他动物。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工程,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

第1代标记

经典的遗传标记,例如ABO血型位点标记,HLA位点标记。70年中后期,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位点数目大于105,用限制性内切酶特异性切割DNA链,由于DNA的一个“点”上的变异所造成的能切与不能切两种状况,可产生不同长度的片段(等位片段),可用凝胶电泳显示多态性,从片段多态性的信息与疾病表型间的关系进行连锁分析,找到致病基因。如Huntington症。但每次酶切2-3个片段,信息量有限。

第2代标记

1985年,小卫星中心(minisatellite core)、可变串联重复VNTR(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可提供不同长度的片段,其重复单位长度为6至12个核苷酸 ,1989年微卫星标记(microsatellite marker)系统被发现和建立,重复单位长度为2~6个核苷酸,又称简短串联重复(STR)。

第3代标记

MIT的Lander ES又提出了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ysm)的遗传标记系统。对每一核苷酸突变率为10-9,双等位型标记,在人类基因组中可达到300万个,平均约每1250个碱基对就会有一个。3~4个相邻的标记构成的单倍型(haplotype)就可有8~16种。

对人类疾病的贡献

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对于单基因病,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氏舞蹈症、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疾病基因研究的重点。健康相关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学计划。”

对医学的贡献

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

篇6: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6月26日,6国合作、公众支持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协作组今天在全球同一时间宣布已完成人类生命的`蓝图--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进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作 者:中国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暨华大基因中心  作者单位: 刊 名: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年,卷(期): 27(4)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意义

意义

意义yì yì[释义]

①(名)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②(名)价值;作用。

[构成]  并列式:意+义[例句]  讲革命的~。(作宾语)

篇8:青年节意义

青年节意义 -节日

“矫枉必须过正”,这一原则,仿佛是中华民族前进车轮的发条,伴随着这一“车轮”碾过了千年的岁月,从始皇帝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匈奴用兵,唐王朝藩镇割据,宋家天下冗政冗员到明太祖废宰相制,清帝王大兴文字狱,大小事件中,无不贯穿这一原则。在完成“矫枉”之功的同时,制造了令后世叹息不已的悲剧,产生了令后人戏说不断的政治文化景观,直至近代,这一原则依然兴风作浪,绵延不断。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如春雷勃发,巨浪扬天,在当时以致其后,影响巨大,意义非凡。特定时代,必有特定的格局、形势,特定的任务、要求,在特定之情况下,行为的选择、发生,必然受到当时局面的影响,因而,从过后来看,偏颇即“过正”不可避免。

五四运动的发生,其启蒙作用,其对于唤醒当时沉睡的国人,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其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批判,都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是,其“打到孔家店”的口号,以及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否定作用,在今天看来,是应当予以纠正的。这是文化的内在属性所要求的,一个地区的文化的产生,形成一定的体系,犹如一个地区的生态,会达至一种平衡,无论这一“生态平衡状态”下有什么不合理、不尽如人意的之处,人们不可能将一个地区的生态全部铲除而换以其他的生态类型。文化的这种生态平衡性,即表现在一个地区的文化是与这一地区的人民的精神生活、信仰状态、行为约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彻底的破坏,必然带来彻底的真空和虚无,结果是混乱、无序以及非理性。又,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千年而不衰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相关。这种传承性绝不是保守和不思创新的结果,而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天人合一的、和而不同的特色的体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西方(包括文化)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世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带来的`技术、制度的觉醒,而且伴随着文化的觉醒。特殊的是,这一觉醒首先是以否定自己为开始的,而且这一否定,便否定了将近两个世纪。可以说,真正的觉醒,以客观认识自己、兼收并蓄、构建新的又具传承性为特点的文化觉醒,时至今日,仍未完成,甚至只是一个开始。

无论是“矫枉过正”还是“拨乱反正”,在文化上,就必须慎而又慎,这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的,可谓文化的万世之功所决定的。

构建新体系的难—激情似火的年代

旧的文化体系,砸碎的速度也快,仁、义、礼、智、信也有一部分很快被扔到了臭茅厕里,然而,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很奇怪,丢掉一个好的习惯极其容易,去掉一些坏的毛病却不是那么容易。五四文化运动方面的启蒙作用并不彻底,虽然体系砸烂了,但思想、观念的改造却不似那么容易。时代的发展,总是令人欣喜又无奈,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一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文化领域里,当几乎整个中华大地处于昏惨黯淡、令人扫兴的氛围下,一个红色的、骄阳似火的、到处都洋溢着新世界、新人类气象的文化体系,正在陕北高原上如火如荼的构建着。这是一个新的文化体系,她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但又是这一子宫里的直接产物,吸收了她孕育千年的营养液,她不同于西方文化,但又充满了其令人振奋的自由气息。独特的革命气息,使她生机勃勃、盎然明媚,传统的文化底蕴,让她平易近人、和畅柔美,外来的自由空气,足以令她神采奕奕、引人注目。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年代,尽管硝烟弥漫、战火纷飞,那是一个令人骄傲的年代,尽管一穷二白、素色单调,那是一个值得颂赞的年代,因为党的纯洁、人民的可爱、战士的勇敢。

可是,你知道,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是多么艰难,她前进的道路是多么的曲折,一个新的文化体系的建立,没有五百年恐怕是不成的,

节日

儒家文化,独尊天下,不也经历了焚书坑儒、藏著于壁的白色恐怖时代么?新体系的构建是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而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集体主义的精神、社会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为新体系的文化建设带来了充足的动力,形成了这一时期的特色。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里遗留的封建残余思想、资本主义的自私自利、市侩文化、腐败思想也在对新体系产生着腐蚀和破坏作用,怎样展开和平年代下的文化斗争是新体系构建中的一大难题,反思批修的意义,应该说在于此,即在于文化革命。没有文化的支持,新的、彻底解放人类的政权是不可能长久的,无法想象,没有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体系的支持,封建社会能够持续千年之久。然而这一场革命的意义,不仅在当时没有受到广大的群众的领悟,甚至也没有在这个先进的组织内部得到普遍的理解。随后的“拨乱反正”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拨乱作用,然而在文化体系的构建上,却谈不上反正。

什么是体系?—黎明前的黑暗还是黄昏的晚照?

随着旧体系的简单抛弃,新体系构建的艰难复杂,“反正”之后的局面,便如标题所指,“什么是体系?”那是指,文化体系的彻底 ,是东方意义上的“上帝死了”。当旧有的信仰体系被抛却,新的先进的社会主义体系不被理解并被废除,妄图将原有的“生态体系”全部铲除,而代之以西方的“生态体系”时,却发现,除了一些自由、平等、民主等空洞的口号外,剩下的就只是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还有些附带品如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失衡。文化体系的缺失,并不简单的表现于这些比较明显的方面,更为深刻的影响在于学术领域、价值体系的方面。中国古代社会在学术方面虽然并没有形成如西方那样的学科分类,也没有产生如西方那样的学术的自觉,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不存在科学的学术研究,相反,在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过程中,学术研究在儒、墨、道、法、名等的流派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适合中华地区特色的学术体系,并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达到了领先世界的成果。进入近代以来,对于文化意义的判断,完全受到了西方价值的支配,基础是建立在对自然支配上,对人欲的满足上,然而这些方面,我们的老祖宗早在两千年前,就为我们提出了可遵循的原则,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法自然的思想。可以说是近代以来是西方文化在世界领域的胜利,我们今天看来,这一胜利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跳跃发展,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但在百年的时间里消耗了千年的资源,竭泽而渔的忠告虽然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却没有使西方的蛮夷受到一丝感悟。这种西方的胜利不知是人类的幸运还是人类的灾难。如今当中国人欣然以为过些狂欢节、感恩节、圣诞节时便仿佛赶英超美了,便仿佛自己是基督庇护的一份子了,西方人却刚刚开始了一些生态主义、绿色和平主义的简单思考,而这些,在中国的古人那里却早就达到了一种完善。如此看来,古人对于淫奇巧技的鄙视是不无道理的。

文化的意义,之所以如此重要,在于她对于今后的影响。从儒家文化对中国千年的影响来看,一方面功绩卓著,一方面也伤痕累累,而处于世界新开始的初级阶段,对于文化的选择,不可不慎,因此,眼光要放长远些,特别是青年的认识,构成了对文化构建的重要一环。可悲的是,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文化形式几乎完全是西方模式的再版,大量的期刊文献里充斥着从西方翻译得来的不中不洋的词汇,什么治理善治、什么增量民主,完全是些词语上的伎俩,其意义尚不如诡辩论和相对主义。而青年之辈,能够逃脱西方拜金享乐主义的影响而致力于学术、真理的思考,却又无法逃脱整个的中华的大形势和大形式。

吾不知这是文化的黎明前的黑暗,还是即将步入黑暗前的夕阳的晚照,然而这一黑暗的时间总还是有点长的,如何走出去,如何能够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构建起新的文化体系,重担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的肩上,我们这一代,能否努力来做这一革命的先锋队?

篇9:植树节意义

植树节意义_写植树节的历史作用作文600字

中国设立中国植树节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森林,增种树木。

每一棵大树的生长都对人类社会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国外曾有学者对树的生态价值进行过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成群的树林能对生态系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一公顷林地与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造价千余万元、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的水库。有专家预测,假如地球上失去了森林,约有450万个生物物种将不复存在,陆地上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人类面临严重水荒。森林的丧失更会使许多地区风速增加60%~80%,因风灾而丧生的人可达数亿。

在城市,行道树同样可对人类社会作出有益贡献。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1公顷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其他如臭椿、夹竹桃、银杏、梧桐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功能。人口稠密缺少绿化的城市每立方米大气中有细菌3.4万个,是森林的一万倍,而城市内种植一定数量的数目后,大气含病菌量可减少约80%。“城市森林”可增加空气湿度,一株成年树,一天可蒸发400公斤水,使空气湿度上升的同时,亦可降低城市的温度,减缓热岛效应。城市林带、绿篱有降低噪音的作用,宽30米的林带可降低噪音6~8分贝。城市防护林具有减缓风速的作用,其有效范围在树高40倍以内,其中在10~20倍范围内可降低风速50%。

篇10:工作总结意义

工作总结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摸索事物的发展规律,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一种书面文体.它所要解决和回答的中心问题,

不是某一时期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

工作总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工作情况,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工作中的优缺点;可以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

工作总结还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经之路.通过工作总结,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寻找出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就是不断指出斗争的方向,规定斗争的任务,而且必须总结具体的经验,向群众传播这个经验,使正确的获得推广,错误的不致重犯.

写好工作总结,须勤于思索,善于总结.这样可以提高领导的管理水平,培养出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工作能力的干部.总结中,须对工作的失误等有个正确的认识,勇于承认错误,可以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作风.写好总结,

须从以往的工作实际出发,可养成调查研究之风.总之,写好工作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但也要非常困难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总(过去的工作),二是结(工作的经验,教训,规律).要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总是结的依据,结是总的概括.

篇11:工作总结意义

今天,在穆院长的批准下,我参加了全院教职工的年度总结大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有一种感觉:上午听得头晕脑胀,下午却听得豁然开朗,年终工作总结的意义。

感谢穆院长的栽培,让我多了一份经历,对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工作总结多了一些认识和理解,现分享如下:

工作总结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摸索事物的发展规律,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一种书面文体.它所要解决和回答的中心问题,

不是某一时期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

工作总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工作情况,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工作中的优缺点;可以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

工作总结还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经之路.通过工作总结,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寻找出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

写好工作总结,须勤于思索,善于总结.这样可以提高领导的管理水平,培养出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工作能力的干部.总结中,须对工作的失误等有个正确的认识,勇于承认错误,

可以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作风.写好总结,须从以往的工作实际出发,可养成调查研究之风.总之,写好工作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但也要非常困难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总(过去的工作),二是结(工作的经验,教训,规律).要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总是结的依据,结是总的概括.

篇12:工作总结意义

工作总结的种类,特点和内容

(一)工作总结的种类

1.按内容划分

(1)思想工作总结

(2)经济工作总结

2.按范围划分

(1)地区工作总结

(2)部门工作总结

(3)单位工作总结

(4)个人工作总结

3.按时间划分

(1)月份工作总结

(2)季度工作总结

(3)年度工作总结.

(4)三年以上工作总结

4.按性质划分

(1)综合性总结

(2)专题性总结

(二)工作总结的特点

1.客观性

总结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和评价,因而要尊重客观事实,以事实为依据.

2.典型性

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基本的,突出的,本质的,有规律性的东西,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很有现实意义,具有鼓舞,针砭等作用.

3.指导性

通过工作总结,深知过去工作的成绩与失误及其原因,吸取经验教训,指导将来的工作,使今后少犯错误,取得更大的成绩.

4.证明性

这是说总结的基本表达手段是被动的`(严格地说是证明),它要用自身实践活动中的真实的,典型的材料来证明它所指出的各个判断的正确性.

(三)工作总结的内容

工作情况不同,总结的内容也就不同,总的来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情况

包括工作的有关条件,工作经过情况和一些数据等等.

2.成绩,缺点

这是工作总结的中心重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

3.经验教训

在写总结时,须注意发掘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指导将来的工作.

篇13:工作总结意义

(一)工作总结的格式

总结的格式,也就是总结的结构,是组织和安排材料的表现形式.其格式不固定,一般有以下几种:

1.条文式

条文式也称条款式,是用序数词给每一自然段编号的文章格式.通过给每个自然段编号,总结被分为几个问题,按问题谈情况和体会.这种格式有灵活,方便的特点.

2.两段式

总结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总,主要写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绩;后一部分是结,主要讲经验,教训.这种总结格式具有结构简单,中心明确的特点.

3.贯通式

贯通式是围绕主题对工作发展的全过程逐步进行总结,要以各个主要阶段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结果进行较为具体的叙述.常按时间顺序叙述情况,谈经验.这种格式具有结构紧凑,内容连贯的特点.

4.标题式

把总结的内容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提炼出一个小标题,分别阐述.这种格式具有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

一篇总结,采用何种格式来组织和安排材料,是由内容决定的.所选结论应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服从全文中心.

(二)工作总结的构成

总结一般是由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几个部分构成的.

1.标题

标题,即总结的名称.标明总结的单位,期限和性质.

2.正文

正文一般又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主体和结尾.

(1)开头

或交待总结的目的和总结的主要内容;或介绍单位的基本情况;或把所取得的成绩简明扼要地写出来;或概括说明指导思想以及在什么形势下作的总结.不管以何种方式开头,都应简炼,使总结很快进入主体.

(2)主体

是总结的主要部分,是总结的重点和中心.它的内容就是总结的内容.

(3)结尾

是总结的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或突出成绩;或写今后的打算和努力的方向;或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

3.署名和日期

如果总结的标题中没有写明总结者或总结单位,就要在正文右下方写明.最后还要在署名的下面写明日期.

四、工作总结写作的基本要求

不论何种格式的工作总结,其写作都应遵循以下要求:

(一)掌握客观事实,广泛占有材料

篇14:妇女节意义

妇女节意义

国际妇女节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在1911年美国纽约三角工厂火灾中丧生的140多名女工。

设立国际妇女节的想法是最先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各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经济扩张阶段。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廉的工资使得各类抗议和罢工活动此起彼伏。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尽管后来当局出动警察攻击并驱散了抗议人群,但这次抗议活动促成了两年后的3月第一个工会组织的建立。

接下来的数年里,几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类似的抗议游行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当时有将近15000名妇女走上纽约街头,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工资和享有选举权等,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质量的.“面包加玫瑰”的口号。首次庆祝妇女节是在1909年2月28日,当时美国社会党发表了一项宣言,号召在每年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举行纪念活动。这样每年的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1913年。1910年,社会主义国际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首届国际妇女会议。会上德国妇女运动领袖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倡议设定一天为国际妇女节,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次年3月19日,奥地利、丹麦、德国和瑞士等国总共超过一百万人举行各种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6天之后的3月25日,纽约发生了著名的三角工厂火灾,火灾吞噬了140多名制衣女工的生命,这其中大多数是意大利和犹太移民。而恶劣的工作条件被认为是导致如此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这场火灾后来还对美国的劳工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的妇女们也于1913年3月8日走上街头,通过举行和平集会等形式反对战争。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相关文章:

1.妇女节意义

2.策划书意义

3.反思的意义

4.酒店实习意义

5.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

6.香港回归意义作文

7.我国五一劳动节意义

8.意义的近义词

9.社会实践意义论文范文

10.总结的意义

下载word文档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