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400字高中读后感
“xw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廉颇蔺相如列传400字高中读后感,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廉颇蔺相如列传400字高中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廉颇蔺相如列传400字高中读后感
初读此文便觉得讲蔺相如的篇幅多一些,而具体讲廉颇的只是末尾的几段,但开头却将廉颇描述地比蔺相如详尽。读完全文才明白,原来,廉颇的官位起先要比蔺相如高许多;再者,司马迁也是用衬托的手法,先说廉颇如何如何功勋卓着,来衬托后面的负荆请罪。
廉颇起初因不满蔺相如的官位高过他,而向蔺相如宣恶言,这体现了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窄。而蔺相如此后对廉颇是退避三舍,大臣们均以为蔺相如怕廉颇,其实他是为了避免两虎相争,而导致秦国有可乘之机,他是多么爱国,又是多么的豁达大度,多么顾全大局。廉颇听闻后,自己十分惭愧,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也正说明了他的坦诚与可敬之处。
不仅如此,蔺相如还有过人的才智与勇气。秦国要和氏璧并以十五城为交换,赵国无人出使,蔺相如主动前去,见秦王无意予城,竟说头与璧俱碎,秦王不得已只得听从他的安排,而蔺相如估计秦王只是敷衍,却偷偷让随从将和氏璧送回赵,秦王没办法只得让他回赵。蔺相如这样做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后秦赵与渑池会,蔺相如又以他的聪明才智驳地秦王无以回应。最终被封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一个骁勇善战,一个足智多谋,为赵国立下了赫赫功绩!
司马迁写《廉颇蔺相如列传》,顺便记录了许多发人深思的历史故事。赵惠文王任人唯贤就是很值得后人钦佩和效法的。
篇2:廉颇蔺相如列传400字高中读后感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赞廉颇、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谬贤却很少被提及。惊诧之余,感到有点不平。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明白,蔺相如是谬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谬贤,蔺相如恐怕就无缘会见赵王,出使秦国,恐怕也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崭露头角,显露才华。诚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头璧俱碎”,敢于“跪请击缶”,使“完璧归赵”,“华丽而归”,其功可谓大矣。但是此功同谬贤的推荐分不开,可以说“完璧归赵”有蔺相如的一半也有谬贤的一半。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真正“脱颖而出”的能有几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谬贤,哪会有蔺相如?徐元直推荐诸葛亮,一直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成为美谈。而谬贤之举蔺相如,自也应该大赞特赞。俗话说“慧眼识英雄”。“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谬贤确实“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并能“替人才开路”,把蔺相如这个人才推荐给赵王,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如果“功劳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么,我认为,谬贤第一,蔺相如第二。
谬贤第一,不但是因为他能“识”、能“荐”相如,而且还因为他在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自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这就更加可贵了。为了荐贤,为了让贤才为世所用,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谬贤不计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赵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的“短”同相如的“长”对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试想,没有一点为人才铺路、开路的决心和勇气,没有爱才、荐才、用才的强烈意愿,能这样吗?世人都赞扬春秋时期的祁黄羊,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自然有道理。而谬贤的举才不瞒隐私,不避短,那就更难了。要不是谬贤这样极力推荐,赵王能否“召见”蔺相如,那也很难说呢!
“慧眼识英雄”可贵;“舍己荐英雄”更可贵。谬贤既具“慧眼”又能“舍己”,善“识”又敢“荐”,这就是我特别要赞他的原因。
篇3:廉颇蔺相如列传400字高中读后感
书轻轻的已经合上很久了,可是书中蔺相如的智慧和大度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门客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的故事中,勇敢机智的与秦王以牙还牙,毫不退让,立了大功,于是,赵王将他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听后非常生气,便四处扬言:“如果我见到蔺相如,就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便不和廉颇见面,最后廉颇知道了实情,便负荆请罪,最后,蔺相如和廉颇成为了好朋友,一同辅助赵王成就了霸业。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感悟出了一个道理:人要团结,要多为自己的家、自己的国家的利益着想,而不应该只顾及自己的私人恩怨。
篇4:廉颇蔺相如列传400字高中读后感
赵国得了和氏璧,强秦发书欲用十五城易之。在给还是不给正处两难且无人可为合适的使秦人选之际,宦者令缪贤举荐了他的舍人蔺相如。一个宦官头目的门客,其地位之低下不言而喻。但是赵惠文王在初步了解了缪贤举荐的理由之后,亲自招见了他,经过一番考察,遂决定派其携璧使秦。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任其为上大夫。渑池会上,身无缚鸡之力的蔺相如蔑视秦国君臣,以牙还牙式地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用“献咸阳为赵王寿”。凭着满腔爱国热情和自身的勇敢机智,扞卫了国家的尊严。之后赵王更是委以上卿之任,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赵奢为田部吏,官不太大,但他不畏权贵,依法治税,敢跟平原君较劲。当然平原君毕竟也是一代贤人,为赵奢义正辞严的申述而折服,并将其荐与赵王。赵惠文王用其治国赋。秦伐韩,军阏与。惠文王问廉颇,问乐乘,能不能救?都说太远太险,难救。及问赵奢,却说道险就好象两只老鼠斗于穴中,勇者胜。于是惠文王就派赵奢为大将率军出征,结果大破秦军。而有在这次战役中,有一个叫许历的军士因为敢于抗令向赵奢进言并被采纳,为这次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事后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并将许历从一个普通军士提拔为国尉。
从这几件事情里头,我们可以发现,赵惠文王用人有几个与众不同之处。一是不看重被举荐人的出身——地位——和资历,而只注重他是否贤与能;且唯贤唯能是用。二是不光听举荐人怎么讲,还得亲自考察一番,通过考察证实了举荐人所言不虚,就大胆使用。三是实践证明了被用之人确属贤能之士,就不断地委以重任,让其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赵国在惠文王时代是当时少有的敢和强秦抗争的国家之一。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到了今天,赵惠文王任人唯贤的故事仍然对我们具有非同寻常的启示。
篇5: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400字
在《将相和》中,“相”——蔺相如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出众的智慧,在众多文官中脱颖而出,步步高升,从一介平民官至上卿。这,就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廉颇不满了。廉颇为人豪爽,总是让蔺相如下不了台,但蔺相如却一再容忍,一让再让。他用自己的言行和宽容之举,每每感动廉颇。直到廉颇负荆请罪,两人成为之交好友。
如果不是蔺相如的宽容谦让,如果没有廉颇的悔过自新,赵国就不会强大起来,也很难立足于七雄之中。正如蔺相如所说:“现在秦国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给秦王攻打赵国提供可乘之机。”的确,秦王三番五次地寻找机会为难赵王,但每次都悻悻而归不能得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有蔺相如和廉颇。完璧归赵前,若不是蔺相如的有勇有谋,珍贵的和氏璧可能已经落入秦王之手了;渑池会上,若不是廉颇早有准备,赵王或许早已身陷虎穴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对国家十分重要又缺一不可的人才,一旦自相残杀,就会让赵国陷入内乱的水深火热之中,也为虎视眈眈的秦国提供可乘之机。
蔺相如的宽容在品德上是高尚的,在国家的危急存亡之秋更是彰显重要。当然,廉颇的“迷途知返”也是难能可贵的。
篇6: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400字
《将相和》选自我国古典名著《史记》,在读完这个故事时,我的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文中勇敢机智、顾全大局、不计前嫌的蔺相如和勇于认错的廉颇一次又一次深深的打动了我。
这篇文章共分为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负荆请罪”。它主要讲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比廉颇的职位高,廉颇很不服气,因此经常与蔺相如作对。蔺相如不仅不计较这些,还谦虚的处处忍让廉颇,使廉颇觉得惭愧不已,便背上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建设赵国。
故事中,廉颇以小人之心对待蔺相如,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们俩闹不和,秦国必然会来攻打赵国。正因为蔺相如不计较廉颇对他的羞辱,甚至还把廉颇当成朋友,最后终于使廉颇认识到错误,并与蔺相如一起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由此可见将相和睦相处对国家安危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齐心协力,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团结”,我可是有着深刻的体会。
我坚信,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篇7: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400字
《史记》用为人物写传记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的描写出了性格鲜明的人物。例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的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么一部作品是哪位才人之笔呢?当然就是汉代作者司马迁。
蔺相如是一个语言高手,他曾借着机智,巧妙的语言让职位比廉颇也高,于是这里的经过就展开了一个个的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总的来说是讲了《廉颇蔺相如列传》。
渑池之会是上一个故事的再次发展。说了秦王约赵王在渑池见面,赵王怕被他骗,就在次叫蔺相如去解决,他成功了,赵王又一次对他刮目相看,封他为上卿。
这回廉颇很不高兴说,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怎么他靠一张嘴骑我头上去了,说什么我也要让他下不了台。后来廉颇看见蔺相如,可蔺相如却逃了。一打听,原来蔺相如怕他俩一吵,秦王就乘机来攻打赵国,于是廉颇背上荆条去他家请罪。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讲了这么多的故事就是要大家知道,一定要像他一样为国家利益不顾自己的爱国精神和勇敢无畏,考虑周全的品质。同时也称赞廉颇的知错就改的态度。
篇8:高中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
高中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归纳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三、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四、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连接行为和目的,解为“用来,用以”)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五、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六、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
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
今义:宣告
七、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八、难句翻译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想给秦国(和氏璧),秦国的城池又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了;想不给,就担心秦军攻来。
2、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秦五)拿城来换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秦国和氏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在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国的要求)而让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译:秦国从缪公以来(经历了)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终于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接见相如,完成各项礼节让他回去.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我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蔺相如列传400字高中读后感】相关文章:
8.杜甫列传读后感
9.蔺相如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