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作文
“平安人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3篇蔺相如作文,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蔺相如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蔺相如作文
我与你初识是在小时候我看的故事《完璧归赵》,那时你是我眼中的勇者;再识是因为《负荆请罪》,那时你是我心中宽宏大量的代名词;而如今,你我相遇在《史记》,你在我心中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我想,这是一种神奇的缘分。
知道吗?语言是你的矛,而勇气便是你的盾。
你用你的气势与口才把秦王击退,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这使所有人都对你刮目相看。你在秦王面前没有丝毫胆怯,你那过人的勇气与聪慧,让人觉得你仿佛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大王,而秦王只不过是一个小兵。
你维护国家利益,顾大局,识大体。你是一个忠臣,是一个爱国的人。当自己的大王被秦王侮辱,你理直气壮地站出来维护国家,维护自己的君主,让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缶,保住了赵国的颜面。
蔺相如,看到你,我便看到了自己――勇敢坚强,但我却没有你的口才,没有你的临危不惧,更没有你的宽宏大量,绝不小肚鸡肠。在廉颇向你负荆请罪时,你大度地原谅了他,并热情招待,忘记了之前的一切不愉快,和他成为了朋友,成了赵国的左膀右臂。
蔺相如,你在书里,我在书外。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我们就是相遇了,你高大的形象跨越过千年,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篇2:蔺相如简介
蔺相如
中文名称: 蔺相如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平简介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颇很不高兴。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和衷体国,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篇3:和蔺相如聊天
和蔺相如聊天
语文课上,陈老师正绘声绘色地讲着《史记*蔺相如列传》,我饶有趣味地听着。渐渐地,老师的声音越来越模糊,我的身体越来越轻……
我驾驶着时光列车回到战国时代。突然,在赵王宫前遇到蔺大夫。我赶上去连声招呼“蔺大夫,您好!”他惊奇地问“你是何人,怎知我蔺某?”我兴奋地说:“我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我叫叶云涛,今年12岁。我是从课本上知道您的。”蔺相如的脸上开了一朵花,高兴地问“某的名字也上了课本?”我郑重地说:“我们刚学了一篇课文《将相和》,讲的是你和秦王、廉颇等人的事迹,我们都被你的人格所折服。”
他奇怪地问:“何人把此事记下来的?”“这得归功于司马迁老先生。当初秦王想得到和氏璧,以十五城作诱饵,威胁赵国交出宝贝,你与秦王斗智斗勇,最后完璧归赵。到今天人们还津津乐道。”蔺相如听了哈哈大笑“此类小事不足挂齿!不过,对付秦王这种老奸巨猾的人就该那样理直气壮!”
我竖起大拇指说:“当然,最令我们佩服的是那次渑池会上,你竟让威镇七国的`秦王给赵王击缶,这真的需要超凡的勇气和胆略!”他一脸严肃:“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何惧为国捐躯!”
我拱手作了一个长揖:“后人最为传颂你的是你那博大的胸怀,面对廉颇的一次次挑衅,你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再忍让。可称得上宰相肚里能撑船啊!”他淡淡地说“国家重臣当以大局为重。你们现代也是如此吧?”我连忙说“是啊,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采取的就是和平外交政策,不计前嫌,团结一切力量……”
“叶云涛!叶云涛……你怎么又打瞌睡了”面对老师的责问,我还在云里呢!
篇4:蔺相如人物作文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宽容,更要学会宽容。
在书本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如詹天佑修筑第一条中国主权的铁路、忠于职守的船长、谭千秋为了救自己的学生而牺牲……
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臣相,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会上里了功劳,而任命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就很不高兴,经常在别人的面前羞辱他,但蔺相如听到了不肯和他见面,不肯和廉颇争位次的高下,每次出门,只要远远地看见廉颇,就转车子避开他,他的门客见他怕廉颇,要离开他,蔺相如坚绝反对他们离开,并说明了他避开廉颇是因为如果廉颇和蔺相如现在两虎相斗,必然都不能活下来,那样的话,秦国就会侵犯赵国,但秦国现在不侵犯是因为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门客听了便留了下来了。
廉颇听到了这话,便裸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那里道罪,蔺相如原谅了他,两人成了生死之交,从那天起,他们一文一武为国效力,使秦国不敢再犯赵国。
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了宽容是人生一大美德,也体会到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地面对错误。我们要勇敢地面对错误,并改掉错误才是最好的。
篇5:蔺相如人物作文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篇6:走近蔺相如作文
怀着对历史人物的崇仰之情,我参阅了关于蔺相如的一些故事,通过阅读资料这字里行间的叙述,逐渐地走近蔺相如,了解这位知名历史人物的往昔故事。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这样的官职在当时也算帝王之下、万人之上了,权威与官势可以称之为很大的.。同时,蔺相如又是一个很有知识文化的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然而蔺相如还有更加难得可贵的品质:忠心为国、有勇有谋、顾全大局。他的这些可贵品质,值得后代的人们学习。
通过本学期的语文课本学习,我知道了《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蔺相如与廉颇之间,蔺相如作为文官,廉颇是武官,文武必然会在治国韬略上产生一定的意见分歧。而蔺相如知道自己存在一点瞧不起人的错误之后,立刻就意识到对不起廉颇,就背负荆条到了廉颇家里,向廉颇当面道歉。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又认识到了蔺相如还有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品德。蔺相如没有因为自己权势大而高居自满,发现问题就立即承认错误,并且真诚恳求对方原谅,这一点品德的确值得我们青少年好好学习。除了《负荆请罪》的故事以外,相关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故事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到一个有勇有谋、大智大德的蔺相如形象。
然而,我想任何人都是血肉之躯,都会有情感,有生活经历的。蔺相如也自然不例外,蔺相如当是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样光鲜品德之外,也当有一段真实的成长经历,值得我们好好亲近。
篇7:廉颇蔺相如作文素材
勇敢加智慧,无往而不胜
当第一次与秦王交锋的时候, 蔺相如以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镇定和智慧,从秦王手里巧妙地夺回璧玉,并派人机智地送回赵国。然后,蔺相如又凭借其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向秦王郑重表示,“请就汤镬”。在渑池会上,当秦王不肯为赵王击缶时,蔺相如先是柔中带刚,不卑不亢,“跪请秦王”,遭到秦王拒绝后,又以五步之内“颈血溅大王”的拼命之势逼使秦王乖乖就范。最后,当秦之群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辱赵时,蔺相如棋高一着,智胜一筹,对之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将秦之威风扫得一干二净。在这两场外交斗争中,蔺相如的勇敢和智慧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助他穿云破雾,翱翔长空。
篇8:廉颇蔺相如作文素材
位卑未敢忘忧国
蔺相如虽只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一个普通门客,但当国家有难,需要他效力的时候,他义无返顾,慷慨呈辞:“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绝不推脱。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篇9:廉颇蔺相如作文素材
口才也是才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只是动了一下嘴皮子而已。其实,会动嘴皮也是一种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口才。蔺相如正是以其出类拔萃的口才,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义正辞严地驳斥了秦王的无礼,保全了价值连城的璧玉,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篇10:廉颇蔺相如作文素材
不要以出身论人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廉颇。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另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素贱,吾羞,不忍为之下”。依照廉颇的看法,一个人出身卑贱,就应该永远卑贱,一个人以前是贼也就永远是贼了,这种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都恪守着这一观念不放。比如,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不是一直奉行只有“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才有资格被推荐上大学、招工招聘等这一十分荒谬的“出身论”吗?
篇11:蔺相如有什么品质
在司马迁所著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述了蔺相如的故事,其中完璧归赵体现了蔺相如勇敢的个性,渑池之会中展现了蔺相如大义凛然的精神,负荆请罪中刻画了蔺相如具有远见卓识。在这整个故事中,将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深受后人的称赞。
蔺相如,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人深谋远虑,有胆有识,稳重谨慎,宽宏大度,机智聪慧。典型的文臣性格,机智、勇敢、有谋略、大度宽容。
篇12: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感
我有一本《三十六计故事》故事书,我看了二十一计“金蝉脱壳”里《完璧归赵》这篇文章。讲的是战国时,秦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骗赵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国知道是阴谋,就派蔺相如出使秦国,最后,它既没让亲王夺走“和氏璧”,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表现了蔺相如的才智和勇敢。
我读了这篇文章,很是佩服蔺相如的勇敢和胆识。
赵王问:“谁去做使者呢?”蔺相如回答:“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去出使秦国,如果秦国不给城池,我保证完璧归赵。”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胆识,艰巨而又危险的任务他却能毛遂自荐,不逃脱,不推辞。而想想我,每次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去讲台上讲话,我都缩手缩脚,这比起蔺相如出使秦国是多么懦弱。
蔺相如怒发冲冠,声色俱厉地对秦王说:“大王说以城池换璧,赵王和文武大臣都说秦王贪婪而又自恃强大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这表现出了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者的品质。秦王是非常厉害的,秦国非常强大,可蔺相如却面对秦王声色俱厉,揭发他的恶行。
蔺相如暗想,秦王虽然答应了他斋戒,但还是违约不肯割城的。“这句话表现了蔺相如的谋略。而想想我,我有不会做的题就空下,抄别人的,管它对与不对,我也不想动脑筋,轻易就放弃了。而蔺相如听了秦王的话,怀疑秦王使诈。所以我很佩服蔺相如的谋略。最后,因为蔺相如有谋有勇,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保住了”和氏璧“,为国争了光。
我以后真的得多学习蔺相如这样有作为的人。
生活中遇事要机智应对,勇敢面对,这是我从蔺相如身上学到的。提到此人,想必一些人会知道,他就是《完璧归赵》中的人物。作为赵国的使者,他不负众望,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胜利的完成了任务。故事是这样的:在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王得知后,想方设法夺过来,便假意要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当时秦强赵弱,加之秦国是虎狼之国,赵王不得不从。只得硬着头皮,派使者去送,可是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敢去,因为秦王太强大了,拥有重兵,对赵国那可是虎视眈眈,根本不把赵国放眼里,要想得到十五座城池更是天方夜谭,这次任务基本上就是去送死。这时,赵国有一位叫蔺相如的文臣,自愿去当使者,最后他在秦王的威逼下毫不惧怕,几经周折,最终带着宝玉,平安无事地回到了赵国。由此,我深深地被蔺相如折服了。蔺相如太聪明勇敢了,当他发现秦王根本没有用15座城池跟赵王交换和氏玉的意思时,他就举起和氏玉,要和这块和氏玉一起撞向墙壁!蔺相如为了自己国家——赵国,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可见他是多么勇敢、爱国。面对强国的咄咄逼人,他没有害怕,太勇敢了。在秦王的阴谋诡计下,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本国,可见他又是多么聪明。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勇敢的人。
篇13: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感
《完璧归赵》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赵国有个大臣,送了赵王一块壁。秦王知道了这件事,非常喜欢那块壁,于是,说用15座城池换那块壁,赵王知道这是个骗局,于是……
从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人要守诚信,不能出尔反尔。
篇14: 读《蔺相如》有感
读《蔺相如》有感
今天,我们学会了《蔺相如》一文,这个故事让人读得津津有味,让人读得回味无穷,让人读完以后还想再读一遍。因为这个故事写得生动优美,如同穿过雾霭的美妙音乐,这个故事写得非常流畅,如同哗哗留着的小溪。 这篇课文分了三个故事,分别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我最喜欢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那我就讲这个故事给大家听吧!
有一个凶神恶煞、言而无信的昏君 ――秦王,他得知赵王有一个宝玉――和氏璧,秦王很想要,于是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知道后,心惊胆战――如果不吧和氏璧给赵王,秦王就会派兵杀来,到时赵国就不保,如果拿和氏璧给秦王,又怕秦王不守信用,不吧十五座城池给赵国。当赵王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时,一个名叫蔺相如的平民来求见,他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意思,他回到住宿时,叫手下人换装,抄小路把壁送回赵国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我读完这篇课文后,不得不对蔺相如佩服得五体投地啊!因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聪明、智勇双全的大英雄啊! 当我依依不舍地盖上书时,我想:假如我也有蔺相如那么聪明、那么勇敢,那该多好啊!
篇15:《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设计:汪振学
教学目标 :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
[4]
篇16: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课时,累计 课时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三、加强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学习;
四、体会课文用语言、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进入高中以来,这是第一篇文言文,应先复习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去进行学习。
二、文言文中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很多,拟把重点讲解和练习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累计 课时
一、 导入
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好些篇文言文。对于怎样去学习文言文,你们原来的老师肯定也讲过了。现在我再跟大家回忆一下,同时提出我对大家的要求。我认为学习文言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
A、文学常识的把握
B、文章的理解
C、 通假字
字 多义字
注音
D、 一词多义
词 古今异义 总体要求:字字落实
篇17:蔺相如完璧归赵剧本
蔺相如完璧归赵剧本
人物
蔺相如、赵惠文王、缪贤、廉颇、赵群臣若干、秦昭王、嫔妃二人、秦侍从二人、蔺随从一
第一幕 赵国正殿
惠文王(手拿竹简)秦昭王刚送来书信,想用十五座城池换我和氏璧。众卿一起说说,到底该不该换。
廉 颇 (皱眉)大王,不能换。和氏璧给了秦,城池也得不到,只会被白白地欺骗。
大臣一 可要是不给的话,秦兵就会打来啦!
大臣二 我觉得也是,秦国不会给我们城池的。我认为秦国就是要找借口侵犯我们,不能让他抓住把柄。应该派人去秦国,说服秦王。
廉 颇 (不耐烦)要打仗就打!怕他做什么!
惠文王 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谁可以出使?
【全体沉默】
缪 贤 陛下,我……我的食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惠文王 哦?你怎么知道他行?
缪 贤 回禀陛下。我曾经犯下过错,私下打算逃到燕国去。我的侍官蔺相如就劝我说,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就告诉他,我曾经跟着大王您和燕王在边境上见过一面,燕王私底下握着我的手说想和我交朋友。所以才想去燕国避难。相如就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的宠幸,所以燕王想要结交您。现在您竟然从赵国逃跑,投奔燕国,燕国害怕赵国,必然会把您捆绑回来。您不如自己向赵王主动认错,可能侥幸还能免罪。我听了他的话,幸好陛下也赦免了我。我个人觉得,蔺相如既勇敢又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惠文王 召他上殿!
【舞台后:“宣蔺相如上殿!”蔺相如上】
惠文王 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换我和氏璧,你说能换吗?
蔺相如 (坚决地)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给!
惠文王 给秦和氏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
蔺相如 秦国用城来换和氏璧,赵国不给就是赵国理亏;赵国给和氏璧,秦国不给城池就是秦国理亏。比较两者,宁愿答应给秦国和氏璧,让他承担理亏的责任。
惠文王 那谁可以担此重任?
蔺相如 (上前一步)陛下实在没有人选,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得到城池,和氏璧就留下。得不到城池,我能够把和氏璧完好无缺的送回来!
惠文王 好的很!你即刻出发!
第二幕 秦章台宫
蔺相如 (双手捧和氏璧)陛下,这就是我们赵国的传世之宝――和氏璧。
秦昭王 快!赶紧拿来,给寡人看看!(接过和氏璧)哈哈哈!果然是宝贝!晶莹剔透,温润细腻!好!(转头对嫔妃)爱妃也来看看!(对侍从)你们也来瞧瞧!
侍 从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蔺相如 (偷眼瞧,上前一步)和氏璧好是好,就是有点瑕疵。让我只给您看。
秦昭王 啊?在哪里?(把和氏璧交给蔺)你指出来!
蔺相如 (拿着和氏璧,后退几步,靠着柱子,愤怒)陛下来信说,您想要和氏璧。我们赵王就把群臣都叫来商量。大家都说,秦国贪婪,仗着自己强大,只要拿到和氏璧,不会给赵国城池的。所以,打算不给你们秦国和氏璧了!可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都不会互相欺骗,何况秦国这样的'大国呢?况且,不能因为一块和氏璧而和秦国伤了和气。所以,我们赵王先斋戒了五天,让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亲自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呢?尊重大国,整饰礼仪,表示敬意。现在我来了,陛下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礼节特别傲慢。拿到和氏璧,跟美人一起传看,来戏弄我。我发现你也没有给赵国城池的意思,所以我把和氏璧拿回来了。陛下如果一定逼我,我的头和璧就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双手拿璧,斜眼看着柱子,做出要撞击的姿势)
秦昭王 (紧张)别!不要这样嘛!我是太喜欢和氏璧了,没有故意戏弄!你千万不要干傻事。(对大臣)你去把地图拿来!(打开地图,用手比划)从这到这,这十五座城都是赵国的了!你赶紧停手吧!
蔺相如 (紧皱眉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害怕,不敢不献上。赵王送和氏璧时斋戒了五天。陛下您也应该斋戒五天,设九宾,用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迎接和氏璧,我才敢把和氏璧给您。
秦昭王 (沉吟半晌)好吧!我就答应你,五天后再接和氏璧。你先去广成传休息吧!
第三幕 秦咸阳宫
蔺相如 (空手上)
秦侍从 (欲拉蔺离开)我就成全了你!
秦昭王 (对群臣,懊丧又无可奈何;群臣叹息)现在杀了蔺相如又有什么用?和氏璧已经不在了,还断了秦赵两国的交情。还不如好好招待他,让他回去。我想,赵王要了我们的城池,不会因为一块和氏璧来欺骗我们的。
【蔺相如拜谢秦昭王,众人下】
篇18:《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设计:汪振学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 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篇19: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课时,累计 课时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三、加强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学习;
四、体会课文用语言、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进入高中以来,这是第一篇文言文,应先复习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去进行学习。
二、文言文中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很多,拟把重点讲解和练习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累计 课时
一、 导入
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好些篇文言文。对于怎样去学习文言文,你们原来的老师肯定也讲过了。现在我再跟大家回忆一下,同时提出我对大家的要求。我认为学习文言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
A、文学常识的把握
B、文章的理解
字 多义字
注音
词 古今异义 总体要求:字字落实
词类活用
句 倒装句
判断句
省略句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简介作者和《史记》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第一段和注释①,明确这样几点:
篇20:蔺相如完璧归赵之我见(网友来稿)
蔺相如完璧归赵之我见(网友来稿)
河北唐山一中 吴国梁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秦国是借易璧之机以“窥赵”,蔺相如面折廷争,折冲樽俎,挫败了秦国从外交上“加胜于赵”的图谋;王世贞在其《相如完璧归赵论》则认为“是时(秦)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所以,相如能完璧归赵实是天意,而不能算蔺相如之功(见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六册第14课后练习附文)。二者说法皆言之有理,但谁的结论更合乎事理一些呢?
司马迁与李祯的分歧在于:秦王以十五座城请易璧,目的究竟是在窥赵还是在得璧呢?我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应该从了解当时的形势与秦赵两国的外交交住入手。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拜为上卿是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事,而渑池相会是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的事,所以,“完璧归赵”的事件就可能发生在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我们应该看看,就在这一段时间内,战国形势如何。
周赧(nǎn) 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0年) ,秦将白起率军攻韩,在伊阙之战中全歼韩魏联军24万,迫魏献河东地 400里,韩献武遂地 200里于秦。楚、韩、魏在齐、秦之争中日益削弱。这时,北方赵国崛起,先灭中山,后败林胡、楼烦,震动列国。齐、秦为了各自利益又想联合起来伐赵,各国之间矛盾斗争复杂多变。可见,赵国在当时的列国中,力量算上一个较强大的,内部文有平原君、蔺相如,武有廉颇、李牧等人。在秦“近攻”韩魏之时,强赵尚属“远交”的一类,当时齐缗(敏)王中燕离间计,与赵、韩、魏、燕合纵攻秦,迫秦交出所占韩、魏部分土地。又连续攻宋,灭其国,引起列国震惧。秦国决心联合天下力量以摧毁强齐。可见,秦赵虽有利益冲突,但这种利益冲突是表现在秦要出击时的矛盾,也就是说,秦如不加兵于赵,赵一般是不会主动进攻秦国的(除非与诸侯联合),此时秦最重要的目的'也是“近攻”韩魏或遏止强齐,而不是要灭赵。所以,我认为秦在“以城易璧”件事上其实是以“窥赵”主的,如果能把璧骗到手,那是最好不过;得不到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如果赵表现软弱,那么挟击破韩魏之余威,在赵国身上咬一块肉也并非不可能;如果赵国表现强硬,则不做领土城池打算,探探其虚实便罢。这一点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也表现得非常清楚,如果秦对这块璧特别看重并志在必得的话,在通知赵王的时候不会很随便地“使人遗赵王书”,注意,是“使人”而不是“使使”既不是正式使节又不是正式国书更不是在正式场合递交,“以十五城请易璧”亦并未列出是哪十五城,按一般情况,如果有诚意易璧,至少应该把愿易的十五座城列出来。在见蔺相如时,是在偏殿见的,拿到璧后又“传之美人,以戏弄臣”,难道就不怕人多手杂不慎损坏?可见秦王对这块璧并未以传世之珍宝来看待。当蔺相如廷责秦国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有坚明约束者,并指出这其实是一场外交骗局时,秦王与群臣的反应是“相视而嘻”,秦王与大臣并示表现出自己被戏弄与侮辱的暴怒,应该说秦王与群臣心里本来就知道这只是在演一场戏,如果假戏真做了,反而不好,便如秦王所言,“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而绝秦赵之欢”我们有理由认为,秦王重点是在“秦赵之欢”而不是璧。最后,秦未割十五城易璧,更未如王世贞所言“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可见,璧在这一事件中虽是双方交锋的焦点,却不是双方真正在意之物。
那么,如王世贞所言,蔺相如完璧归赵应该算是一场不算小的外交**,引发战争的危险是相当大的,那么秦为什么就能容忍蔺相如的这种欺骗呢?为什么秦不“怒而戮相如于市”,再令“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呢?我们还得从当时战国的形势说起。
战国后期,秦国基本是以范睢制定“远交近攻”为统一战略的。秦国由西向东向中原扩张,离秦国最近的韩魏首当其冲,秦国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之后,势不可挡,攻取韩、魏大片土地。周赦王三十六年(公元前 279年),秦又命白起率军进攻孤立无援的楚国。秦昭王为了解除攻楚时的北侧威胁,与赵惠文王会于绳池 (今河南绳池西) ,结好赵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秦国的战略思想非常明确,那就是“远交近攻”,白起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之时,赵国是作为远交的对象被拉拢的,所以,秦不会因为一点外交上的事端而处虚名而图实祸,与当时尚是生力军的赵国翻脸;再一个,攻取韩魏大片土地后,按当时的社会情况,虽是胜卒,亦需休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就是为什么秦先是向北方的韩魏开刀,然后又转向南的楚国挥剑,说白了就是让北方战区与南方战区轮战,都能有个恢复休整的时间,这种策略也解释为什么秦统一后期经常是南方战线轮流发动的了。(如:五国联军攻齐(北方战线)--派白起攻楚,下郢(南方战线)--攻赵,为赵奢所败,后长平坑赵卒四十万,后灭韩赵(北方战线)--派王翦攻楚,灭楚(南方战线)--攻燕赵残部(北方战线)--由燕地攻齐(齐在燕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社会大背景,此时赵国正好处在秦国“远交”的诸侯之列,也恰恰是秦国准备开动南方战线时需要拉拢的北方强邻,虽说秦对赵觊觎已久,但此时确不是动手的时候,况还有平原君、廉颇这帮人健在,赵武灵王时积下的余威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秦昭王作为秦国历史上称得上有见识有胆略的一代雄主自不会盲目感情用事,以一璧之故而影响整个战略大局,所以,蔺相如得以完璧归赵。然而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到了时机成熟,平原君、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赵国栋梁大都亡故,不也“邯郸为郡”了吗?
王维有诗云“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所以,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实际就是时势造英雄,赵国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形势得到了一个合适的人才进行了一场合适的外交,取得了一场漂亮的外交胜利。这是赵国的胜利,也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的胜利。
作者:吴国梁,河北唐山一中语文组,063004
作者邮箱: wgl-ok@163.com
篇21:蔺相如人物简介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生于赵国,官拜上卿,是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
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缪贤举荐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惠文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赵惠文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怎么解决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
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派去。”赵惠文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您交个朋友”。
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里去。’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惠文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
于是赵惠文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说:“秦昭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惠文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两种对策衡量一下,宁可答应它,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惠文王说:“谁可以派为使臣?”蔺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惠文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3]
渑池会盟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两块地方。第二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惠文王在西河外的渑池见面,互修友好。
赵惠文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议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惠文王于是前往赴会,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惠文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见礼仪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妄想。”赵惠文王同意这个意见,便去渑池与秦昭王会见。
秦昭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寡人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弹瑟吧!”赵惠文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为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昭王捧上盆缶,以便互相娱乐。”秦昭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递上瓦缶,并跪下请秦昭王演奏。秦昭王不肯击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要把脖颈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侍从们想要杀相如,蔺相如圆睁双眼大喝一声,侍从们都吓得倒退。
当时秦昭王不大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缶。相如回头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缶。”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向秦昭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惠文王献礼。”秦昭王直到酒宴结束,始终也未能压倒赵国。赵国原来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将相和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蔺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阻用赵括,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 公元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
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孝成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后来,赵括果然惨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几乎灭亡,幸得五国出兵相救,蔺相如大约在这一个时期去世。 蔺相如完璧归赵
秦昭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璧献给秦昭王。秦昭王大喜,把宝璧给妻妾和左右侍从传看,左右都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昭王没有用城邑给赵国抵偿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红斑,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昭王把璧交给他,蔺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站定,身体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昭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议的结果不想把宝璧给秦国。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
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接见我,礼节非常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收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蔺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昭王怕他真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主管的官员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的,于是就对秦昭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昭王估量此事,毕竟不可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请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蔺相如估计秦昭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篇22: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 伟
〖目 的〗
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结合课后练习的短文:王渔洋、李晚芳的文章,学习质疑的方法,找疑点,如何质。
4)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
(见课后韩兆琦文)
(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
品茗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品茗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三)结构概要: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 完璧归赵品茗 2. 渑池相会 3. 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是主干,写三个故事。
1. 完璧归赵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
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于是”“遂”,这些词语正体现了赵王的对他的信任。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悬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对待赵使者蔺相如非常轻慢,又无意交出偿城,相如激于责任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先从历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赵形势强弱对比表明秦可能欺赵,赵决不敢欺秦,暗示造成这样的后果其曲在秦。最后指出自己宁死不负赵,气势夺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动,秦王虽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断绝秦赵之欢,即使当时杀相如,在外交上已经输掉了一筹。实际上是秦国尚不能对赵采取太强的军事行动,所以只好毕礼归之赵。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这也是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秦廷抗辞才能胜利。虽不正写廉,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应开头。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
篇23:《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枣阳市第一中学 刘保清
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3、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 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提问:(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可分三层:(板书)
(1)1――2段:简介廉、蔺
(2)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4――11段:
决策入秦 缪贤荐贤(4)
智斗秦王 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 章台刺秦(6)
(事情的经过) 迫秦斋戒(7、8)
从者归璧(9)
廷斥秦王(9、10)
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
1、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
【蔺相如作文】相关文章:
2.蔺相如的颁奖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