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2023-09-13 08:37: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zxiaoshe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篇1: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好怀念以前和闺蜜读完书交流读后感的日子呀,好久都没有读完书,然后能跟人一起聊所得所想了。

这几天读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本《我的天才女友》和第二本《新名字的故事》。读的时候其实不是很能理解两个主角之间的友谊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行为,但又觉得女性的友谊或许都或多或少会这样,充满互助,但又会有猜疑和嫉妒。我们跟某个人成为朋友,一方面因为我们有相似之处,彼此谈的来,能理解对方,乐于帮助对方和支持对方;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有不同,会羡慕对方的优点,想要学习对方的长处,但又会羡慕他的这些让他变得与众不同、闪耀夺目的长处。但是书里两人较劲儿的嫉妒,还不是很能理解,对方取得成绩,自己应该很替对方开心呀,为什么会嫉妒到关系扭曲呢?如果有个人能一起聊聊,他会有不同的读后感,或许就可以消除我的不理解了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跟别人交流不同的哈姆雷特是一件很幸福,能够获益良多的事情。

晚上读了下大家的书评,有人提到了对两位女主角的喜恶,有人喜欢莉娜的,认为她xx,而有的人喜欢埃莱娜,认为她xx。突然觉得这种喜恶就像大家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些人坚定的喜欢圆滑体贴他人的薛宝钗,一些人又很讨厌哭哭啼啼爱耍小性子的林黛玉,当然喜欢和不喜欢的原因可能不是我列举的这些,但是这种两极分化的喜恶在本书中也是很鲜明。

有时候喜欢优点A面的时候,就不得不接受A面相对的缺点B面。

我在读前两本的时候,尤其是第二本,没有缘由的讨厌埃莱娜,说不上来具体讨厌她哪一点或哪些点,就是没有缘由的喜欢不起来。虽然看到她一直很积极上进,很努力,靠着自己一步步改变了命运,虽然有点伪善,但是总归没做过什么坏事,可就是喜欢不起来。可能嫌弃她懦弱不敢说自己喜欢尼诺(虽然尼诺并不值得喜欢),嫌弃她对莉娜的态度(明明莉娜也曾在自己占优势的时候不顾及埃莱娜)。好像是这些原因,又似乎并不是因为这些。或许是因为开头便定义了莉娜是个坏女孩,所以她做什么坏事,也觉得正常,而埃莱娜是个好女孩,做点不太好的事,就容易对她进行道德审判,认为她不应该这么做。可是,她为什么不可以那么做呢?她并没有不择手段去伤害别人,抢夺别人的东西,她一直是自己在努力,她得到的都是自己努力来的,并不可耻呀。可能还要一个喜欢莉娜的点是,她一直都有人出于真心爱着,斯特凡应该也算是真心吧,尼诺是花心式的感情,恩佐的不离不弃。这点,让人也会认为她更好,更值得爱?

篇2: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因为最近对女性小说和读物感兴趣,所以当有人介绍这本书讲述了两位女性跨越50年的.友谊和斗争,我立马花了两个周末读了这四本书。

这部小说特别叙事,而且排版冗长,如果想给读者更好的读书体验,建议最好每本书规划下大纲。如果不想读书,可以看电视剧,还原度很高,如果能结合起来看对人物理解更深刻。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之一的口吻讲述了Eilena 和 Lina 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弗洛伦萨以及欧洲其他地方的经历。你很难对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喜欢得起来,作者把每个角色性格刻画得很赤裸真实,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局限性,但阅读此书你不会诧异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这部小说有很多主线条,我倾向于Eilena 勤恳学习,隐藏情绪,抓住机会,最后实现教育和阶级的跨越。两位女性也通过自己的作品获得了男性的尊重。Lina的新鞋设计,对鞋店的创意整修,在计算机方面的专业。Eilena则通过自己的小说和文章获得了大批读者。但是这绝对不是一本励志小说。而是描述了更复杂的情感。作者是一位情感很丰富的人,而且擅于总结,总是喜欢在某一件事情上描述很多内心想法,与之前发生的事情做出对比,并且做推测。

以下是三位最主要的人物描述。

Lina是鞋匠家的孩子,从小天赋过人,虽然父亲费尔南多阻止她继续读初中,没有继续完成学业,但是她自己也在不断专研,希腊文拉丁文甚至后面学习计算机。但是她的性格很尖锐,特别没有安全感,这点是因为她原生家庭充斥着狂躁氛围。她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至少表现如此。

Eilena虽然天赋不及Lina,但家庭环境加上老师的关注,让她完成了学业。并且发布了自己的作品,受到大家的关注。她的性格带着一丝虚伪自私,甚至谄媚,一心向上。但是后面放弃了自己的教授老公成为了尼诺的情人,我理解为成为出名的作家让她有了追求真爱的砝码。感觉她前两部半都活在Lina 的影子,但是后面也在努力挣脱。

尼诺,很多评论称他为千古渣男,两位女主都抛弃家庭称为他的情人,更别提他在外面也处处留情。但是两位女主尤其是Eilena 从他这里得到鼓励和创作方面的建议。

作者用Eilena的口吻在文中不断进行心理描述,不断身份重塑,虽然每个阶段都很难,但是内省的内容愈加成熟,自我定义也更完整。

篇3: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我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在公交车上把《那不勒斯四部曲》看完了,这样密集地,认真地看一套小说上一次还是在北京的时候,看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

从某种冲击力来说,肯福莱特那种更宏大的历史背景,小人物在大时代洪流中的选择,成长,奋斗,堕落更让我震撼。原来有这样写东西的人,原来有这样介于真实与文学创造的小说,恕我阅读量少,我当时真的很惊讶。

这一套不同,我甚至想起了《婚姻生活》那部话剧,絮絮叨叨的,都是很琐碎的东西。但我也想起了过时行说他为什么选择导演这部话剧,因为他用对话,纯粹的对话展露了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用了一个词,细腻。

说实在的,即便是有一些大历史,在这套书里也只是泛泛而过。什么哲学学派,什么学术思潮,那些年轻人该投身的东西,这个时代发生巨变的东西,里面都只是很浅地带过。我开始为这一点的缺失感到可惜,但此刻一想,你看时代怎么变,女孩的社会伦理要求都没变,相夫教子,所谓的一个女人最大的成功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至于她自己是什么样的,即便有了相当成功的事业还是会被鄙夷,温和一点的用可惜她,普遍一点的用那有什么用,还不是这些刻薄不是只出于男性,女性的更多。

his story。肯福莱特用人来讲历史,他想讲的还是历史的故事,而不是人的故事。

这是一套关于her story,我和莉拉,这是那不勒斯想讲的故事,HER 的故事。

我和莉拉出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那是一个很传统,很贫穷的地方。这样的形容放在印度可以叫贫民窟,放在美国可以叫黑人区,但我突然想,在中国叫什么呢?棚户区?城中村?或者是简单的乡下?whatever,因为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代入自己。

我和莉拉其实从一出生就知道自己的一生大概会如何度过,将就着读到小学毕业就好了,在这个小镇找一个条件差不多的就好了,生几个孩子养着家里就好了,然后大概地死了就好了。

但早慧的莉拉这样的自然而言,这样的命运产生了质疑,而我出于对莉拉的那种偶像式的崇敬,又或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力量,我也选择了对这种生命质疑,并试图改变。我和莉拉并不是七月与安生那种简单的人生状态的两极,而是共同的生命体,是共同生长又不一样的树,是这片生命之林孤独的互相呼唤的两棵树。最开始的我依附着莉拉的力量去生长,靠着对她那种特殊的情感去生长。而莉拉,看着是那样野蛮地,自由地去选择,但她何尝不是在看着我,吸收着我的力量去塑造自我呢?

故事最后,我提升了阶级,我摆脱了所谓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痕,我甚至摆脱了对莉拉的情感依赖。而莉拉的人生绝对和我不一样,她起起落落,很难称得上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也不能说她有自我意义上的幸福。当然,谁说自我的幸福就是自我意义的成功呢?莉拉最后失踪了,她这一生很难说爱过谁,爱过什么,但爱让人依赖,依赖就会失去自由,莉拉至少是自由的。

从把自己代入人物的角度来说,我不喜欢这个叙述者的埃莱娜,也不喜欢莉拉。我不喜欢莉拉的作,不喜欢埃莱娜那种顺从,那种盲目,那种自我违背了我个人的对家庭的态度。但那是埃莱娜的生命,她对我而言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其他小说里带着某种象征的影子。

前两部里,埃莱娜是没有什么自我的,她的叙述里全部都是莉拉给了我力量,我需要莉拉的力量,我为了拜托莉拉的那种力量而做出的种种选择。在看前两部的时候我正好在写自己的小东西,我在反思我的那些时刻,我很粗浅地归结为

每个人成长中都有这样一个同性偶像或者说某种参照物,男人需要英雄,可能来自漫画,更可能是自己的父亲。女人需要那些耀眼的女人,那个女人往往不是妈妈

女英雄还是太少, 我说的是像超人,蜘蛛侠,钢铁侠这样被普世化,世俗化的英雄,不是说昂山素季,珍妮这种小众的,要知道撒切尔,希拉里这种比较知名的还被各种诟病,最大的'理由是作为母亲的不合格,作为女性在性方面或者政治方面的妥协。

我小学,初中也有这样的人,但高中,大学没有了。不过大学和工作后遇到的那种成熟的优秀女性,她们的耀眼,那种英雄的力量胜过所有的漫威电影。

女性英雄世俗化的缺失需要女性文艺创作者们努力推动。上帝,我还是不喜欢黑寡妇的胸,神奇女侠的身材来成为唯一的亮点。

篇4: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20xx年XX月,我偶然在视频网站上刷到了一部最新更新的剧集――《我的天才女友》。说实话,当时我被这个剧名深深地吸引了,点击观看,才发现是意大利语的剧集。因为完全听不懂,我退出了视频界面。突然看到简介,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我在图书网站搜索到了它――改编自埃莱娜・费兰特的同名小说,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这一系列小说讲述了两个女孩维持了半生的友谊和联系,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的史诗级作品。除了《我的天才女友》,其余三部分别是《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

故事是以主角之一莱农的视角展开,讲述她和朋友莉拉从年少到老年的经历,时间背景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莉拉和莱农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贫民区,那时二战刚刚结束几年,战败的余温,男权的社会话语环境,贫民区充溢着贫穷、暴力和落后。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莉拉勇敢聪慧,特立独行,可以自学认字,也可以和男同学打架;莱农则温顺懂事,成绩优异,很懂得讨大人喜欢,她们相识于小学时期。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两个女孩互相依靠、互相帮助,在保持亲密友谊的同时又彼此审视,从对方身上获取力量,也相互嫉妒、攀比,将女性之间的友情挥洒到极致,明媚、黑暗,也最真实。最终,两人也因为各自不同的选择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莱农眼里,莉拉是她的天才女友,莉拉拥有超越常人的天赋――自学功课、成绩优异;高度自律、酷爱阅读,让她既崇拜又嫉妒,让她不断审视自我、不断勇往直前。同样在莉拉眼里,莱农也是她的天才女友――争取到读初中、读高中、读大学的机会,一直在追求知识的大道上奔跑。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出现在小学毕业时,莉拉的父母不支持她读书,她被迫辍学了;而莱农很幸运,父母最终同意她继续求学。莱农虽然没有莉拉聪明,但她在不断自我反省中极端努力地学习,最终摆脱了原生阶级,和教授的儿子结了婚,在这份关系中获得出版自己第一本小说的机会,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一位体面的作家。此时的莉拉和肉食店老板的婚姻摇摇欲坠,和人私奔后又被抛弃,独自抚养儿子,在香肠厂做女工,与莱农相比,一向果敢聪颖的她却过着贫穷困顿的生活。如果只把婚姻当作自身阶层进步的阶梯,莉拉可以轻松地当一位富太太;如果只是把个人天赋当作赚钱的工具,莉拉可以轻松地让前夫的肉食店日进斗金。但是,莉拉没有,她从来不在乎或者可以说是不介意自身阶层,对金钱的欲望也极低,唯一热烈追求的只有知识。她的生活里始终充满着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中年的她自学编程技术,自办公司,充分挥洒了自己的才能。回望过去,老年的莱农说自己的一生,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那么莉拉呢?莉拉始终是少时那个拼命认字读书的小女孩,终其一生都在自我拼搏。

小学意大利语老师曾对莱农说:“当庶民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假如一个人想一直做庶民,那他的孩子、孙子就会命如草芥,不值一提。”莱农一直在摆脱庶民的身份,而莉拉却拒绝,也许在她的内心世界中从来没有身份、阶级的界限,她唯一心悦诚服、顶礼膜拜的只是知识本身而已,她也从没有为任何东西妥协和让步,她永远那么坚定,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状态。如果说莱农的成功值得肯定,那莉拉也应得到同样的掌声。

莱农和莉拉的一生,其实是女性一生的缩影。当代女性,一路披荆斩棘,读书、就业,有人选择婚姻完成身份转变,有人选择事业独自绽放,大部分人在婚姻和工作中努力追求平衡。小说中的莱农和莉拉是作家在文学文本中构建的极致存在,回归现实生活,种种束缚中是我们很难做到极致,但是莱农和莉拉对于自我的追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今社会,除了历史沉淀下的男权家长制话语环境,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也是施加给女性的无形压力。例如,大量的美容、瘦身、整形服务的目标受众都是女性;皱纹不是岁月的馈赠而是懒女人疏于保养的后果;家庭主妇的同义词就是脱离社会;提拨晋升优先考虑男性只因女职工可能面临生二胎问题等等。不难看出,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可以用下列词汇概括――美丽、纤细、生子、顾家、柔弱、愚蠢。对于这些词汇,女性可以选择对号入座,成为世人眼中的好太太、好妈妈;可以选择背道而驰,不婚不嫁不生孩子,像个男人一样和生活战斗;但也可以坚持女性固有的性别特征,在平凡的生活中学会无视社会枷锁、找到自己发展、挥洒的工作岗位或者兴趣爱好、永不放弃知识带给人的光明和智慧。

作为一名在金融机构工作的女性,我对于《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是极其认同的。工作中需要女性保持不断求新、求知的状态,进而提高业务能力,获得与男性员工同等考察的机会;生活中也需要女性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在快消费时代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活出自己的风采。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挣脱社会刻板印象,不论何时何地都保持对于知识的渴望,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篇5:《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这部书讲了很长的内容,涉及很多,友情,政治,家庭,成长等等。

首先我们说说友情这一块儿。

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本书的重点。这两个人很不同,又很互补,很相爱,又互相伤害。她们是双生花,是每一个人的两面。好像这是世界上另一个我,我做不到的事,她替我做,我没有的性格,她替我有,我们交叉在一起,走不同的路,却能看到彼此。这感觉太奇妙了。

这本书是站在莱农的视角写的,所以莱农的想法,做法都说的很坦白,也让很多人在骂她,觉得莱农运气太好了,而莉拉作为一个天才,命运太多舛了。我一直想,如果以莉拉的视角来写,莉拉的想法能被坦白,大家一定也会骂莉拉的,因为莉拉那么不管不顾,可能想法更简单粗暴更得罪人。而相比来说,莱农的那些想法真是太正常且无害了。

但是同时我又想到,也许这本书不在于以谁的视角来写,而在于,不管在谁的角度上,自己都是不值一提的,别人都是很棒的,以莉拉的视角写,也许也是这样,我们会看到莱农的果决勇敢,莉拉的反反复复。于是也还是这样,莉拉的视角,也只是换了个名字,内容完全是一样的。

生活中充斥着不重要的时刻,无聊的时刻,这些时刻会把生活的幸福感,荣耀感稀释,让英雄变成普通人,生活由很多线组成,有主线,有副线,有明线,有暗线,必须是有些时刻,是自己痛苦挣扎,反反复复与自己和解,最终才下决定的。而你不说,别人就只看到你下了决定并为之努力,别人眼中的你,多么英明神武呀,只有你知道,抽丝剥茧的过程。

真实参与到每个人的生活,会发现大多数时刻都是没有在发光的。

我朋友不多,七八个,都十年往上了,我们有时候很亲密,有时候两三年也不联系,她们过得好,我会开心,但是也会嫉妒,她们过得不好,我会帮助她们,会心疼。我觉得这太正常了,人生就是起起落落,人就是有光明也有黑暗的,所以莉拉生病,向莱农求助,莱农放下一切过来看她,照顾她的生活,发动她的力量帮助她,我觉得真实。而莱农和尼诺在一起,莉拉和尼诺走的近一点,莱农就心里不舒服,我也觉得真实。

这个作者非常牛逼,每个章节都会出很多可以划线的句子,而在每章结尾基本上必出反转,让你抓心挠肝的往下看。语言归纳能力超级强,两三句就把一种人给形容出来了,忍不住拍手叫好。文字掌控能力超级强,一年出一本书,但是感觉是非常连贯的,就算中间有一下子跨越几年的时候,也依然让人感觉是顺的,没有断。

但是最厉害的一点是,写的人物非常真实,王安忆非常强调作品的根基,人物的真实,要一切都追本溯源,不要像爽文一样,有钱的毫无道理,爱的毫无道理,这样不好。而这本书就是从根基讲起,每个人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甚至人物的每个想法,每个做法,你都可以知道为什么。而且十几岁的人和几十岁的人,就算是一样的事,想法也是绝对不同的,不知道作者到底是多大,但是这点也非常厉害,不管哪个年龄段,都不会让你出戏。十几岁时的想法就是幼稚可笑,几十岁时的想法则更全面。

还有家庭这一块儿。

文中的小孩,每个人都不想成为自己的父母,但是每个又都成了自己的父母。

尼诺,莉拉,莱农,阿方索,斯特凡诺,米凯莱,马尔切洛。除了恩佐和帕斯卡莱,别的小孩好像都不想成为自己的父母。但是最后,尼诺成为了他父亲,莱农成为了她母亲,马尔切洛成了他父亲,恩佐和帕斯卡莱更不用说了,或多或少,原生家庭是每个人逃不开的事。

上一辈人,我最喜欢莱农的妈妈,莉拉的妈妈,莱农的婆婆我也很喜欢。

莱农的妈妈一直非常爱莱农,支持莱农的学业,莱农生病时照顾她,莱农生产后去帮忙,最后她生病时,莱农和她关系和解,甚至她死后,莱农也故意装瘸来怀念她。

莉拉的妈妈描述不太多,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是莉拉结婚后,为了怀孕,莉拉和妈妈一起去度假,妈妈对莉拉说了一句“你结婚太早了”,莉拉很不高兴。妈妈没有想着莉拉结婚后家里生活变好了,而是站在女儿角度想,结婚太早了,对女儿不是好事。

莱农的婆婆处事圆滑,很有人脉,做事滴水不漏,前期教莱农穿搭化妆,帮莱农出书照顾家庭,离婚后莱农有阵子做事十分不着调,她也帮忙照顾孩子,并且在莱农把孩子带走后没有再打扰过。

我怀疑作者是个女权主义,她笔下的女性比男性要优秀太多,鲜活太多。这些人当然也有小人物的一面,但是她们的这些闪光点,让我发觉她们除了是妈妈,还曾是少女。

我们经常会把人看成是二维的人,对我儿子来说,我只是他妈妈,我别的身份对他来说都不重要,我一直会和他强调,人是有多重身份的,人是立体的。但是想一想,我做的也不好,我也尝尝忽视别人的别的需求。每个人,做儿女,做朋友,做同事,做父母,都是展示他不同的面,对于他来说都是不同的需求,不是有那一条他做好了,人生就圆满了,而是一个整体的和谐。

所以,就算是妈妈们老了,她们也依旧是怀抱着憧憬和无知的少女,她们除了是妈妈,也依旧是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她们依旧会切换身份,发表不同的`看法。

我觉得人性的复杂,世界的复杂也在于此,很多时候没办法说对错,很多人没办法说好坏,就是因为身份的交叠。而好与坏,到底是可以互相抵消的么?

关于成长

虽然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围着莉拉和莱农,但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好像也都长成了很优秀的人。

安东尼奥和彼得罗,一个是莱农的前男友,一个是莱农的前夫。

他们都很爱莱农,后来也都因为尼诺和莱农分开。莉拉婚礼后,安东尼奥对莱农吼的那一段真是非常感人,那时候看,安东尼奥啥也不懂,和莱农在一起就是高攀,可是他说出的那段话实在是让人心酸惭愧,爱情不是相互的么?如果你觉得是高攀,咱们就分开,我绝不纠缠,如果咱们在一起,你凭什么对我的付出视而不见?

彼得罗更不用说了,从小家庭教育,就很优秀,有责任感有担当,莱农出轨后他还想方设法挽留,没有因为自身比莱农更优秀就摆架子,分开后也按时付抚养费,照顾孩子和莱农。

恩佐简直是另一个莱农,也是通过自己不停努力,过上了跨越阶级的生活,并且和莉拉在一起了,他从小就喜欢莉拉,但是莉拉结婚的时候他也不打扰,莉拉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他救了莉拉,也给了莉拉选择他和不选择他的自由,他做好自己,不强求别人。

阿方索,莱农小学的同桌,喜欢米凯莱,后来成为莉拉的影子。他有一段很感人的话,在莉拉和斯特凡诺结婚后,莉拉遭到了家暴,斯特凡诺是阿方索的哥哥,莱农很不高兴,就问阿方索,你以后也会打玛丽莎(阿方索的女朋友)么?阿方索说不会。莱农说为什么?阿方索说因为我认识你,我们一起聊天,一起上学。阿方索在那个年纪就这么温柔,他学习,认识了优秀的女性,让家庭教育不再是他教育的核心,他知道了家庭之外的做法。

甚至米凯莱和马尔切洛,我都觉得有自己的闪光点,当然也有可能是莱农后来已经出书了有影响力了,所以她受到的对待要更好一些。

篇6:《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虽然说总是在读书,但是脑子里还是空空如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思考,还是记忆力太差。妹妹说你要多写些,真正输出来的东西才算已经吸收到的东西。可是每次读书后,还是寥寥几句话就写完了感受,实在没有欲望写上一篇文章,而这次读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我不希望很长时间之后回忆这四本书,只剩下模糊的记忆,我希望能记录些什么下来,在拿起下本书之前,我要赶紧趁着余温写下来。

我不想用那些空洞的语言来赞美这几本书,我更愿意将其思考了,融合进自己的生活里,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我希望我自己可以写的稍后好些,在持续的输入和输出中,可以思考领悟的更深入更全面些。

虽说这几本书像是小说,但是也有些自传的感觉,作者本来Elena Ferrante和故事里的讲述者是同名的,而且四本书出书的也是一年产出一本,速度可谓惊人的,最重要的我感觉里面很多心理描写一定是经历了这一番心理,才能描述的这版清晰和具体。于是我去查了作者的写作动机,虽然没有查到,但是在我此刻的认知里,是觉得作者是对自身经历和故事相结合的共同结果。当然这是主观认识,缺乏事实根据的。

在读这几本书的时候,利拉和莱农的友谊和经历,让那些我曾经的青葱岁月无不在脑海中过了一遍,那些小伙伴好朋友,分分合合,来来往往,那些年少的小心思似乎又活络了起来,从朋友从小学到高中回忆了个遍。其实对于我来说女性朋友一起都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时候可以说没有曾经的她们,就没有如今的自己,因为我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那些曾经的朋友身上的那些优良的品质激发我,鼓励我,让我成长,让我不断地进步。如今生活中已经失去了这些朋友,或者说我更加独立了,她们曾经激励我的那些点已经不能再次激发我了,但同时我也是孤独的,因为失去了可以激发自己的朋友时,我感觉自己是独自前行,实际上比起成功进步来说,我更喜欢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经历这些起起落落更有意义,可是现实中大家都是各奔东西,各自安好。

在我的生活中,我是没有遇到Lila这类型的朋友的,莱农是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我们都这自己的小心思,被优秀的人吸引,有着羡慕跟从,当自己觉得终于超越对方后,就会有心理倾斜,看不上或者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努力去获取别人的认同,很努力的去逃离自己生活的地方,然后当一切都拥有时又渴望找回自我,回到那个本来有思想有上进心的自我,会迷失自我不断寻找自我,很容易受别人影响,一会儿自卑如尘土,一会儿又高兴地阳光灿烂。这些我们都经历过,这些复杂的小心思,弯弯绕绕。

Lila是个真性情的女孩子,她有着很好的天赋,可是每个人都有缺点,她思维活络,奇思妙想,可是她不能持久,对上学,虽说上学是被动退学,可是总有种认命的感觉,总觉得之后生活稍微好些时其实可以继续的,不过也许长大的心理已经和当初不一样了,上学不也是为了生活,lila觉得现在生活已经是这样了,上学还能改变什么呢,其实旁观者看上学可以改变很多东西,那这样看来现阶段的我是不是也被生活束缚了呢,被生活定义了潜能呢,觉得自己的一辈子就只能如此了呢。我应该先是追求提升自己,而后才会有机会改变生活的现状,而不是觉得有机会了才去现学呀。lila对设计也是如此,她本可以设计更多的,设计鞋子,室内设计,可是这些设计都是凭一时的激情,没有持续性,因为她没有想过去更深入的学习和持续性的输出。对电脑也是,lila真是让人羡慕,学一样成一样,可是都是不能长久,兴致过了就没了。真是挥霍了天才的底子了。可是Lila愿意,那就随她吧。Lila其实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在香肠厂打工时,那个和她有矛盾的男的,在吉诺去香肠厂搞事情的时候帮了lila然后又被揍时,lila勇敢的去还击了吉诺。还有那个发宣传单的学生, lila也不希望他受伤,她帮助身边的朋友,最后还能帮忙自己的父母兄弟,只是这一家子人就像吸血鬼,还不知感恩。lila对莱农自然也是掏心挖肺的。Lila的感情是热烈外放的,莱农是沉稳含蓄的。lila是有想法的那个,莱农就是执行到底的那个。她们小时候想当作家的梦想,最后由莱农来实现了。

lila和莱农两个人是互相较劲又互相帮助的,都不愿意落在对方后面,lila会在辍学后自己去图书馆学习,听到莱农学医意大利语和希腊语,她就自己去学习意大利语和希腊语,去学习很多,比莱农学到的还多。lila可以激发莱农,让莱农混乱的脑子一下子就变得清晰明亮起来。当lila结婚后面对婚后的斯特时,她是绝望而无助的,她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莱农身上,让莱农去她家学习,而自己却不再看书了,因为看书的那些梦想与围城的婚姻是相冲突的。后来在莱农老师那里的聚会让lila感觉到自己的自卑,而且那些空洞的演讲并不能解决实际生活的任何问题,lila羞辱了莱农来平息自己内心的燃烧的怒火和情感,莱农后来考上大学就去比萨上学去了,终于摆脱了这个充满暴力动荡黑暗的地方。但是没有了Lila的莱农在经过了刚开始新鲜之后,突然感觉一切都是都是昏暗的,因为对前途的迷茫和担忧,因为和周围生活不能真正融入,这应该就是青春的迷茫和失落吧。两个人的道路也终于是在交集之后越走越远。

尼诺和他父亲可以说是全书里最大的渣男,尼诺不想成为他父亲,鄙视他父亲,可是最后又变成他父亲,却认识不到自己已经变成父亲,这真是一种嘲讽,可以说是原生家庭烙下的枷锁吧。我不能想象莱农在知道尼诺和lila的那些事而且深知尼诺的的本性之后对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爱了,可是爱情是盲目的,在爱情里看到的都是爱人美好的一面,那些不好的一面,即使知道,也会自己骗过自己去接受的。这个渣男真是骂上千百句都不解恨。可是他却是令女人动心的类型,他能捕捉到女性的感受,不是那样大男子主义,还能赞美恭维,而且自身也很帅很有才华,谁不想拥有这样一个既爱自己又帅又有才的男朋友呢。而彼得罗简直就是直男本人无疑了,不懂得体贴和浪漫,不尊重女性的智慧,而后来呢,彼得罗缺是很负责的给前妻和孩子打生活费,尼诺在分开之后立马将房租断缴了。尼诺简直不要脸,和lila说一套,和莱农又说是在lila身上看到了她的品质,简直不要太油嘴滑舌。

我还想说说暖男恩佐,还想说说彼得罗,还想说说莱农对孩子的教育和自我寻找,还想说说孩子失踪的孩子,让人唏嘘的老年生活,尘归尘,土归土。今天太晚了,且下次有时间续写吧。

篇7:平衡关系――《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平衡关系――《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饱饱

以下是人物关系图

整部小说基于平衡的视角在写。包括外部的自己与其他人的平衡,以及内部的自己生活工作的平衡和个人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平衡。对于主人公莱农来说,最需要平衡的是自己和莉拉的关系,这层关系似乎贯穿了整部小说。外部的平衡,尤其是莱农和莉拉的平衡关系,莱农一直在寻找的就是如何与莉拉平衡相处。然后是爱情的平衡,如何在两性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种友谊的平衡。内部的平衡实际上是莱农自己阶层与渴望阶层的平衡,这个平衡由教育实现。其次是莱农生活中每个阶段角色的平衡。

友谊

友谊是这部小说的关键。我们看到的是莱农和莉拉“坚固”的友谊,从小到老的相互扶持和帮助,没有莉拉,莱农可能早就放弃了学习和协作;没有莱农,莉拉可能在香肠厂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生命。从结果来看,的确是一场坚固的姐妹情。但是从整个过程来看,我们看到的是,莱农站在人物的第一视角表现出来的嫉妒、愤怒。当看到莉拉快速的学习能力,看到莉拉收到那不勒斯小城区众多男性的追求和喜爱,看到莉拉嫁给斯特凡诺成为豪门太太,看到莉拉学习计算机做生意……的时候,莱农内心充满了嫉妒,她痛恨自己的长相、能力都远不及莉拉。这让我联想到的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此愿所有性侵的变态狂原地爆炸,世间无恶魔)里面房思琪和怡婷,她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但是当房思琪尝试告诉怡婷她和李老师的关系的时候,换来的却是朋友长期积累下来的嫉妒。如果这个时候作为铁密的朋友能够尝试问问房思琪前因后果,可能结果就大不相同。

女性之间的友谊,因为存在的固有的攀比等心理,女生之间的友谊很容易产生嫉妒。虽然我们没有坏心,但是过程中嫉妒心理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坏事。

爱情

爱情也是这部小说的一条线,从莱农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了她从吉诺、安东尼奥到皮得罗到尼诺,再到最后的小男友。从莉拉的角度来看,从马尔切诺的.追求到与斯特凡诺的结婚,到与尼诺的私奔,到与恩佐的相互扶持。种种关系中,两位女性经历爱情的迷茫,尝试,激情和稳定。其中表现出来的是女性的独立。书中有一段专门描述了你男女之间的关系。“夏娃不能独立存在,她在亚当之外,没有自己存在的支撑。……她的外形是可以塑造的,她不拥有自己的语言,她没有自己的精神和逻辑,她随时都会变形”.但是后来她们都成功的做到了,摆脱男性,成为身份地位自由的女性。

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需要面临处理的事情。莱农认为逃离那不勒斯就可以,于是认真念书,嫁给皮得罗,但是后来因为尼诺还是回到那不勒斯,莱农总结自己的人生“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青少年的时候面临的问题大概在学业、父母关系和朋友关系的处理上,后来就有恋爱的问题,婚姻的问题,以及子女问题和事业问题。每个阶段的我们都有新的角色产生,每个新角色的出现需要经过适应和磨合,因此必然会出现相应的问题。莉拉对莱农是深深的爱,她希望莱农能利用读书人这个身份改变自己,改变那不勒斯,当得知莱农为了尼诺而私奔的时候,莉拉怒不可遏“你会替我享受生活,非常美好的生活。我错了,你简直是个白痴”.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有迷失,因为忘了前进的方向。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说,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always like this”.当我们身处在这个境遇中,我们总认为现在的境遇是最差的,付出努力后,能改善现在的状态。基本上每个人都经过的高考和大学生活就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高考前听老师说的考上大学就没有这么辛苦,但是事实我们都知道。

教育

另外想说的一点是教育的重要性。这部小说是贯穿主人公整个人生的,让我联想到的是bbc的纪录片《56up》,《56up》中描绘了英国几位不同孩子的成长史,我们看到在阶级固化的社会中,教育是突破阶级的最大的法宝。莱农和莉拉的故事也是如此。像第一步小说《我的天才女友》中所描述的,莉拉有过人的天赋,只有她不想学的,没有她不会的。只要通过她很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掌握要领,这也是全篇我们所看到的莉拉能成为莱农和米莱拉崇拜、喜爱、嫉妒的本质。但是当莉拉因为家庭原因,只能读到小学毕业并辍学的时候,此时的情景可类比“伤仲永”中的故事。小学老师很生气,她希望好学生都能有一番成就,就像她描述的“庶民就是争抢食物和酒,就是为了上财的先后次序、服务好坏而争吵,就是那面肮脏的底板――服务员正在上面走来走去,就是那些越来越粗俗的祝酒词”,因此她希望自己的优秀学生都能接受教育,摆脱“庶民”的枷锁。莱农成为了幸运的那位,她的父母允许她接受教育,从刚开始的被动式接受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到后来的主动(大学及以后),莱农凭借教育的鞭子使自己策马奔腾。虽然她的灵感和素材可能来源于莉拉,但是灵感的产生需要的是扎实的基本功和思想,这也是大部分都认识莉拉,但只有莱农能成为知名作家的原因。

而教育改变的其实不止一代人。纵使莉拉再厉害,她所能给以的小孩的教育内容以及方式都是受限制的。莱农的三个女儿,黛黛,艾尔莎和伊玛进一步巩固了莱农的中产阶级地位,而莉拉的儿子里诺仍然生活在那不勒斯这个城市,仍然成为“庸庸碌碌”的一代人。

我认为教育给我们的是一个平台和机会。在教育面前,起码“接受相同教育”的个体都是平等的。但是总有人脱颖而出,也总有人默默无闻,这是教育的公平性,也是教育的机会性。“读书无用论”总有人在谈,但是我认为,我们要比较的是整个社会样本中,接受教育的群体他的阶层是否比原来要好。

其他絮叨

最后想谈谈的是尼诺这个人。这个人也是贯穿全篇的核心,给他的定义就是利用女性的“渣男”.他利用了文中的各位女性的优势,包括高中老师的地位、妻子父亲的社会地位,以及莱农的作家地位,但是她却拜倒在莉拉的智慧之下。“尼诺一开始在她身上看到了以为自己也有的东西,但是对比之下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她拥有材质,但是她没有利用它为自己谋福利,而像贵妇一样在挥霍着自己的才智。莉拉的才智是免费的,这也是尼诺着迷的原因”.莱农和莉拉都因为尼诺迷失过,背叛过婚姻,但都迷途知返,从这段关系中解脱。其实对于尼诺来说,寻找的未尝不是一种平衡,只不过这种平衡全出于自己的自私。

篇8:《那不勒斯四部曲》观后感600字

《那不勒斯四部曲》观后感600字

一说到意大利剧,最先想起来的应该就是这部了吧—《我的天才女友》

我自已也已经看了前两季(第三季好像还在拍摄中,看不了),看完后整体感觉整部剧的题材很新颖,故事情节也很有意思,可以说是有一些神秘。

春节期间看了原著的大部分内容,近日逐渐收尾结束了整套书,四部曲的阅读。简单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大意:

整套书主要以埃莱娜的视角讲述了童年时期就成为好友的两个人,莉拉和埃莱娜,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曲折故事。两人都视对方为自己的天才女友,都比自己更强、更优秀。两人都在对方迷茫、有困难时互相帮助,直到老年。

感受:

结束阅读后的第一感觉是这就结束了?怎么每个人的结局还没交代清楚就结束了?更多带给我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亦或是说并不是众望所归的结局吧,有一些失落。但故事就是这样,总给人留以悬念,供人遐想。初读这本书时便被书中主人公之一莉拉的聪明才智所吸引。仿佛她有一种魔力,不仅能轻而易举的学会所有新鲜事物、引人注目,同时也吸引着书外的读者们。

埃莱娜见证着、记录着发生在莉拉身上的一切,她的原生家庭、她的学习能力、她的婚姻、她的`生育和她的消失。尽管最初和她在一起的目的是想超越她、取代她,成为老师眼中那个最优秀的学生。但不知不觉中她已经喜欢上了莉拉,被莉拉所影响,也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成功”女性。而莉拉呢,在无法继续学习,无法冲出原生家庭的束缚后,只能边打工边偷偷学习。如果说埃莱娜学习是为了受人尊敬和出人头地的“为了学习而学习”,那么莉拉则是出于自己对知识的热爱的“渴望学习”。对比于埃莱娜能读书上学、嫁了个好人家,成功成为知名作家的相对比较美满的结局(当然后期也经历了一些波折和痛苦),莉拉的成长历程,乃至说一生都是十分曲折和坎坷的,长大后因嫁错了人而断送了自己的享福,本以为又重拾幸福却事与愿违;认真工作却不被重视、受人欺压;惠及众人却不被理解;甚至最后“丧失了”自己的孩子……尽管如此,但莉拉始终有一股倔劲儿,或者说是韧性吧,支撑着她继续走下去。这也是她吸引我的一个原因吧。

抛开两人的成长经历来说说她们的友情。诶莱娜并没有对莉拉以诚相待,她一方面虽然嫉妒莉拉的聪明智慧,但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她,感觉在她身边整个人都“活”了过来。而反过来,莉拉总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埃莱娜的问题、帮助她。两人都是彼此的天才女友。

最后想说看完书后感觉电视剧版对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得十分到位,可以说是做到高度还原了。

也推荐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图片

最后以文中一句话作结,同时也是呼应了整部书的一句—

我们还是以前那两个小女孩,永远也长不大

篇9:寒假四部曲

寒假四部曲_作文

寒假的一天大部分是玩耍,可也有作业,所以请看我的寒假四部曲。

第一部:清晨懒虫篇

“懒虫,起床,懒虫,起床!”“烦不烦人啊?”我边说边把闹钟关上,“早上好”,真烦,这家伙到死也得来一句。说罢我开始了我的黄梁美梦。我刚躺下不到10分钟,超级唠叨老妈便来了,经过她那连珠炮似的轰炸,我终于忍不住了,“一、二、三起床”,我抬头一望表,“MyGod??!!才六点半,我又再次晕菜。

第二部:上午加油篇

经过一顿早餐调养,我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首先跟我打招呼的是《假期伙伴》,这个简单,不过数学题有点难,不想一会儿是做不出来的。计算题简单,在纸上写几下,马上出来答案,唰DD就做完了。下面的.客人就是“摘抄老兄”,提到这儿我得说一下:今年不知道学校搞什么新花样,居然还规定写的内容,写完之后还得背下来,所以我以前写的摘抄已全部作废。摘抄好写,拿起书照着抄一下就完成了,最难的是日记,别以为我写作水平不佳,而是实在想不出来写什么,想出来一个也是老掉牙的题目了。唉……

第三部:下午轻松篇

忙乎了一上午,下午理当轻松一下啦!下午我常常和妈妈去书店,挑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啃一遍,回来的时候,再骑上大车子,绕着楼骑几圈,偶尔遇见挚友,便开始叙旧了。

第四部:晚间浪漫篇

太阳落山了,月亮婆婆出来了,我和妈妈肩并肩走在寂静的小区里,晚风真凉啊!虽然外面已全黑下来,可千家万户是灯火通明,看着那温暖的灯光,心里也是暖的。

怎么样,我的寒假生活还是很有规律的吧?

篇10:趣事四部曲

趣事四部曲_小学写人记事作文

我的童年趣事宛如一曲曲美妙的音乐,今天,我就拿一首四部曲演奏给你们听吧!

小时候我在奶奶家住,而奶奶家的旁边正好是一座小学,小学里,我常常看见一些昆虫吃树叶儿。有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想学着昆虫吃一下树叶。于是,这一首四部曲便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一部曲——摘树叶

我一进学校,那一簇簇、一丛丛的花,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于是我便像箭一样冲到花坛边转悠着,挑选着叶子——我一会儿趴着找、一会儿蹲着找、一会儿站着找、一会儿又踮着找,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漏掉一片好的叶子。经过我的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一些虫子们爱吃并且好看,而又没吃过的那一种叶子。

二部曲——洗叶子

我把叶子塞进口袋,奔到水龙头旁边,拿出叶子学着大人洗菜的样子,一片一片地认认真真地洗,直到每一片都洗得绿油油才罢休。

三部曲——脑细胞的`争论

我拿着叶子正要吃时,一些脑细胞突然对我说:“这叶子可能有毒!”这时,我的脑细胞很快分成了两派,一派叫我快吃,一派劝我不吃,并唱起了《请不要吃》的低音歌曲,而另一派则唱起了《快吃吧》的高音歌曲。他们都想超过对方,所以十分卖力地唱着。当唱到高潮部分时,唱低音的个个都慌了,尽管他们声音放大到了极限,可还是被高音盖了过去。低音部的脑细胞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跟着高音部唱起了“快吃吧”,而我也自然听从了脑细胞的指挥。

四部曲——吃叶子

经过了以上的过程,我终于开吃了,我先拿了片我最看不起的叶子扔进嘴里嚼,我突然感觉一股甜甜的味道在我舌头上徘徊,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是不是越好看就越好吃呢?但事实不是,,因为我扔一片很好看的叶子到嘴里,而那片叶子很苦,苦得我直想吐,于是,我马上把所有的叶子统统都扔掉了。

啊!这次的事虽小,但我一想到这件事便不由自主地笑,并且还象征性地嚼一嚼东西。

篇11:意大利城市那不勒斯英语

意大利城市那不勒斯英语

Naples is raucous(乱哄哄的), polluted, anarchic, deafening, crumbling and grubby(肮脏的). It's also a lot of fun. Superbly positioned on a bay, Naples has a little - and often a lot - of everything. It pulsates(有规律地跳动)with noisy street markets and swarms of people buzzing around on Vespas(小型摩托车)with no regard for traffic rules. The old centre bristles with ancient churches, a medieval university and countless eateries and cafes. It also has a reputation for organised crime. But the city forges on, powered by the sheer zest and vitality of its inhabitants. Despite its faults, Naples might be 'the loveliest spot in Europe'.

The best time to visit is from April to June, when prices are lower. Late July and August is the time to avoid Italy altogether - the weather boils, prices are inflated and the whole country swarms with holidaymakers. Most Italians go on holiday in August, abandoning the cities and leaving many shops, hotels and restaurants closed.

Soon after founding Cumae in 1000 BC, colonists from Rhodes established a settlement on the western side of Mt Vesuvius(维苏威火山). Many centuries later, Phoenician traders(腓尼基商人)from present day Lebanon and Greeks from Athens were attracted by the splendour of the coast and so expanded the settlement, christening it Neapolis (New City). It thrived as a centre of Greek culture and later, under Roman rule, became a favourite of emperors Pompey, Caesar and Tiberius.

After successive waves of invasion by the wild Goths(哥特人)and a couple of spells under Byzantium(拜占庭), Naples remained an independent dukedom(公爵领地)for about 400 years until captured by the Normans in 1139. They in turn were replaced by the German Hohenstaufens (who ruled until 1266), then Charles I of Anjou, who took control of the Kingdom of Sicily and turned Naples into its de facto capital. The Angevins were succeeded by the Spanish house of Aragón, under whom the city came to prosper.

In 1503 Naples and the Kingdom of Sicily were absorbed by Spain, which sent viceroys(总督)to reign as virtual dictators. Despite their heavy-handed rule, Naples flourished artistically and acquired much of its splendour during this period. Indeed it continued to flower when the Spanish Bourbons(波旁皇族)reestablished Naples as capital of the 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 in 1734. Aside from a Napoleonic interlude (1806 to 1815), the Bourbons remained until 1860, when they were unseated by Garibaldi and the Kingdom of Italy.

The city was heavily damaged during more than 100 bombing raids in WWII - marks can still be seen on many monuments. The Allies subsequently presided over a disastrous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war to peace - many observers have since attributed the initial boom in the city's organised crime, at least in part, to members of the occupying forces. A severe earthquake in 1980 and the dormant, but not extinct Vesuvius looming to the east, remind Neapolitans of their city's vulnerability.

扩展:山东省所属大学

1、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Of Qingdao Harbor

2、山东大学 Shandong University

3、中国海洋大学 Chinese Marine University

4、青岛大学 University Of Qingdao

5、山东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handong

6、烟台大学 University Of Yantai

7、济南大学 University Of Ji'nan

8、山东农业大学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9、山东中医药大学Shando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10、山东师范大学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篇12:赞美那不勒斯的诗句

赞美那不勒斯的诗句

一首漂亮的城市散文诗,

宁静的第勒尼安海港,

和暂且休眠的维苏威火山、

穷街陋巷和金黄大厅、

几欧元可以租,

一个月的厨房间,

和再有钱也不能,

加入的世袭贵族俱乐部,

一切本该冲突对立的元素,

在这个贫穷的,

意大利南部最富饶的城市,

却都能融合的很好,

共同构建着,

那不勒斯的和谐社会。

这一切,

在纪录片导演看来,

是因为城市的魂魄。

对足球来说,

这城市的魂魄,

是马拉多纳;

对艺术来说,

这城市的魂魄,

是卡拉瓦乔;

对和谐的整体来说,

这城市的魂魄,

是,

持续千年的人道主义精神。

因为人道主义精神,

世袭贵族早就坚信,

“在巨富中死去是巨大的耻辱”,

他们筹办着,

数百年的基金会,

仗义疏财。

当然这只是,

导演着重刻画的,

作为局外人的我们,

可无法知道也不可能接近,

这些全方位高贵的黄金贵族。

导演集中纪录,

素材里的多个火温情点,

以美妙空灵的民谣,

和城市真切的声响作辅助,

集中在观众心灵,

渗透入那不勒斯之魂。

那不勒斯一直是,

艺术家,作家,

音乐家和电影制作人的,

——灵感之源。

Antonietta de Lillo给出的解释是:

——这里有一种力量,

似乎源于维苏威火山。

如同卡拉瓦乔的明暗画作,

它是一个光线和阴影,

强烈对照的'地方。

一面是,

阳光普照的圣埃莫堡,

另一面是,

隐藏的那不勒斯,

这里贫穷而嘈杂,

巴洛克式的楼梯,

幽秘的庭院,

和被遗忘的palazzi,

一个挨着一个...."

LonelyPlanet的评价:

——那不勒斯是一个,

法律失效的城市,

在这里不成文的规定,

要比明确的规范重要的多,

因为真理是刻板的,

现实则要复杂的多,

那不勒斯的荣誉,

高于一切。

历史中心是,

黑暗拥挤的狄更斯式街区,

却也保存着,

壮丽的宫殿和辉煌的,

——巴洛克建筑。

篇13:成功四部曲作文

人生是什么?老师说人生是一根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蜡烛;战士说人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奋斗说人生是一副与风浪搏斗的船橹;困难说人生是一场前进道路上的雨雪;幸福说人生是一声久别重逢的问侯我说人生是一部书写成功后欢乐的作品,而成功就要敢冒风险,善抓机遇,勇于仿效,富有创意。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翁在广场上洒下一大笔钱,对周围的人说:“谁帮我捡起来,每捡一百张,自己可以拿走一张。”一位小伙子弯腰就捡,可他看见每个人都想看傻子一样看着他,于是他扔了钱,挤出了人群。不一会儿,挤出一个人,一张一张地捡起来,捡满了一小袋。又出来两个人,捡的更快,你夺我抢。此时,富翁对三个人说:“感谢你们行动了,你们捡的每张钱都是真的,而这笔钱会帮助你们更成功。”他打开密码箱,交给第一个人十万,第二个人十万,第三个人还是十万。“不过,年轻人,能告诉我当初你是怎么想的吗?”富翁问。

第一个人说:“我从您的眼神里看不出是骗人的,而且我也沒冒什么险。”

第二个人说:“我需要一笔钱,这是个好机会。”

第三个人说:“我只看他们两个都不像傻子。”

富翁听后哈哈大笑,说:“我就是喜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这个故事揭示了成功的秘诀,成功只属于这四类人:敢于冒险,抓住机遇,勇于仿效,富有创意。

而现实中,人们总是因害怕这个,害怕那个而选择逃避。可是成功并不会自己来找你,就像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一样,不懂得努力追求,只能坐以待毙,这样只会看到成功的背影,永远触摸不到成功的光芒。所以,我们只有敢于踏出这勇敢的一步,敢于冒险,才能有机会成功。

想要有机会成功,就要在机遇来临时先行一步,不要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一举成名,在当代,这是不现实的。“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过时了。我们既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也要有抢抓机遇的观念,增大成功的希望。

学会做一件事,总是先学会模仿,模仿他人怎样做成功这件事。但是有些人却坚持自己的方式,想要寻找着捷径,等到失败时,总会说自己的经验丰富。可在我看来他所说的经验只不过是为自己犯下的错误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而已。只有先学会仿效他人,等时机成熟时,在加入自己的一些想法,才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可一味地仿效他人也是不可行的,在属于自己的成功路上不能有别人的脚印,我们的人生想活得精彩,活得有个性,就要在自己的想法中加入创意。只有富有创意的人生才会与众不同。这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

或许,成功并不遥远,它起始于你心中一个平凡而朴实的愿望,但它永远与汗水和泪水连在一起。我们寻求成功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跌跌撞撞,可我们没有时间去遐想,我们需要的是勇于冒险,抓住机会。等待机会来临时,我们需要的是用于仿效,富有创意。

请记住:勇于冒险+抓住机会+善于模仿+富有创意=成功。只要相信自己,成功总是会到来的,让我们铭记那句话:错过了太阳,我不哭泣,否则,我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篇14:成功四部曲作文

没有任何回报不需要付出,没有任何成功不经历痛苦。每一条荆棘横斜的道路的尽头,都是鲜花怡人的美景,每一次风雨之后的天空,都是阳光灿烂的无限蔚蓝……

敢于挑战

“我要干一番大事业”,青年人总喜欢这么说,于是他寻找机会,毫无顾忌地一直向前。这时他脑海里充满幻想,洋溢的都是成功后的喜悦。他整理好探险的包裹,准备上路。迈着稳健的步伐,他,匆忙地走着……

接受失败

“为什么?为什么失败总是来找我?是我能力不足吗?……”

他顿生疑惑,仰天长叹,脑筋里不知被谁打了无数个“?”的结,从此他陷入悲伤,情绪指数不断下降,这时候他仿佛是被抛弃的孤儿,躲在黑暗中哭泣。甚至他借酒消愁,孰不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他饱尝失败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但他不想对它低头,他想成为生活中绝对的强者,至少不甘心输给“失败”这个可恶的家伙。他,思考着……

勇敢爬起

“我要振作,我要爬起,我要成功”,他意志坚定地对自己说,“一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只不过是一种修饰”,多么富于哲理的句子。他相信哲理,重新站起,再也不怕挫折。经历暴风雨的洗礼,他让自己变成一只雄姿英发的苍鹰,去展翅高翔,搏击长空,仿佛是在暴风雨中所向披靡的海燕。他相信“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失败”的真理。他,拼搏着……

喜获成功

“我成功啦!”,青年人终于可以大声呼喊,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让人欣喜若狂了。果然“经历风雨的花儿会越开越红”。在这里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千古名句是最恰当不过了。他,又幻想着……

我的朋友小鲍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话:“人生就像大海里的一只小木船,只有不懈的努力、拼搏,掌握着你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到达你理想的彼岸。”他说得没错,人生就是这样,要时刻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

朋友,请记住,彩虹是受过挫折的太阳。

篇15:浅谈美术教学四部曲

浅谈美术教学四部曲

怎样改革美术课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前提,更是关健。由于教学观念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认为美术课是非主课。针对这些偏见,需要我们去改进。下面就我初教美术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激兴。兴趣,是学生愿学的内动力。要学生学好美术,就要激发学生爱好美术的兴趣。我通过讲有关美术方面的故事、参观大自然、赏析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美术,向往美、追求美、享受美。兴趣激发出来后,会产生强大的内动力,一种愿学、乐学、好学的风气油然而生。记得第一堂美术课,学生谈天、看书、做其他事,视美术课为副课中的副课。现在上美术课,秩序井然,无论是临摹,还是写生或是进行创作,大家专心至志。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最好的老师。

二、练笔。练笔,是美术基本功的.训练方法,要学生学好美术,必须强化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美术造型的基础是线条和色彩。线条有长短、曲直、粗细、轻重、虚实之分,而且还能表现绘画者的思想情感,如简炼豪放的墨线如同书法一样流畅,表现了画家的气质。色彩有原色、间色、环境色之分。在进行具体配色时,还要遵循色彩的统一与变化原则。其色彩本身了传递某一种心理特点,反映作画者的内在性格,如红色:活泼、跳跃、有冲动感。在讲清绘画理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临摹名画或写生,并且加以示范。挑选优秀作品进行表彰,进一步激发学生,鼓励爱好。使学生的美术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美术爱好者得到发展。这种练笔非一朝一夕之事,要实、要厚、要循序渐进,基本功才会扎实。

三、创意。美术也要反映现实,表现大千世界。美术反映现实就要进行创意,正如历史伟人所说:艺术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的创意又如一位美术家所言:要把山上之竹变为眼中之竹,要把眼中之竹变为心中之竹,要把心中之竹,变为纸上之竹。创意,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更美、更新、更高的境界。国庆50周年时,我指导学生举办的国庆书画展,受区教委的好评,学生也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学生在每次市、区组织的书画比赛中获得很好成绩。

四、修身。修身就是检点自己的品行,简单地说就是人格的培养。我在美术教学中,始终把修身放在激兴、练笔、创意全过程中,使学生练意志、练毅力、练技巧、练人格。

通过美术教学,撷自然美、缀生活美、育心灵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篇16:考试四部曲作文

考试四部曲作文

心情:心态好好

“明天要考试啦!”不知道是哪位消息人士得到的消息,教室瞬间变得冷飕飕的,我也不自然的抖了抖身子。可我并没有被这种“可怕”吓到,反而悠哉悠哉地品起水来。其实我也不知为什么,自打一年级起,每次考试前,心态好得不得了,这刚好印证了我活泼的性格。“叮铃铃”,轻快又熟悉的铃声响起,跨步走出教室,夕阳向西滑去,万物被金色的寂静笼罩着,今晚得开“夜车”了。

二部曲:考前曲

心情:好心态顿时烟消云散

金色的朝霞恰似一只神奇的巨手,徐徐拉开了柔软的`雾帷,整个大地豁然开朗了。走在上学的路上,清晨的露水散发着清凉,一颗颗沉甸甸地在草叶尖上闪烁幽光,走进校园,在绿树鲜花的掩映下,校园散发出一股幽幽的清香。走进教室,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觉顿时没了,留的只剩下紧张,还是紧张。

我迅速扫了一遍教室,有的人神色紧张,有的人胡乱地翻着书,只希望“临时抱佛脚”这句话能灵验一次,还有人嘴里索性就念叨着“菩萨保佑”!我呢,也别闲着了,赶紧看书去吧。

三部曲:考中曲

心情:“扫地雷”,哈,好玩!

“叮铃铃”,一阵有点刺人耳朵又有点可怕的铃声响了。脚步声由远及近,不用猜,一定是监考老师来了。

老师神情严肃地宣读了考试纪律,便开始发卷。我扫了一遍,开始写,写到一半时,抬头张望了一下,有的人神情喜悦,有的人紧皱眉头,唯有墙角的那个同学咬着笔杆,磨得“咯吱咯吱”响,那架势似乎要把笔吃了。没多久,我写好了,但我得多检查几遍才行。“地雷”这一查不得了,我连续挖了三个“地雷”,“呼……”松了一口气,继续挖,哈,还挺好玩的。

四部曲:考后曲

心情:雨后彩虹桥哦

“第一题是D不是A”“不,是A不是D”,几个好生对起了答案,他们你争我斗,还是没个结果。我向外看了一眼,黄昏来了,一切都笼罩在暮霭当中,但都透明而又平静。这一刻宛如我的心情,真是雨后彩虹桥,我即步向家走去。

篇17:浅谈美术教学四部曲

怎样改革美术课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前提,更是关健。由于教学观念及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认为美术课是非主课。针对这些偏见,需要我们去改进。下面就我初教美术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激兴。兴趣,是学生愿学的内动力。要学生学好美术,就要激发学生爱好美术的兴趣。我通过讲有关美术方面的故事、参观大自然、赏析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美术,向往美、追求美、享受美。兴趣激发出来后,会产生强大的内动力,一种愿学、乐学、好学的风气油然而生。记得第一堂美术课,学生谈天、看书、做其他事,视美术课为副课中的副课。现在上美术课,秩序井然,无论是临摹,还是写生或是进行创作,大家专心至志。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最好的老师。

二、练笔。练笔,是美术基本功的训练方法,要学生学好美术,必须强化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美术造型的基础是线条和色彩。线条有长短、曲直、粗细、轻重、虚实之分,而且还能表现绘画者的思想情感,如简炼豪放的墨线如同书法一样流畅,表现了画家的气质。色彩有原色、间色、环境色之分。在进行具体配色时,还要遵循色彩的`统一与变化原则。其色彩本身了传递某一种心理特点,反映作画者的内在性格,如红色:活泼、跳跃、有冲动感。在讲清绘画理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临摹名画或写生,并且加以示范。挑选优秀作品进行表彰,进一步激发学生,鼓励爱好。使学生的美术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美术爱好者得到发展。这种练笔非一朝一夕之事,要实、要厚、要循序渐进,基本功才会扎实。

三、创意。美术也要反映现实,表现大千世界。美术反映现实就要进行创意,正如历史伟人所说:艺术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的创意又如一位美术家所言:要把山上之竹变为眼中之竹,要把眼中之竹变为心中之竹,要把心中之竹,变为纸上之竹。创意,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更美、更新、更高的境界。国庆50周年时,我指导学生举办的国庆书画展,受区教委的好评,学生也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学生在每次市、区组织的书画比赛中获得很好成绩。

四、修身。修身就是检点自己的品行,简单地说就是人格的培养。我在美术教学中,始终把修身放在激兴、练笔、创意全过程中,使学生练意志、练毅力、练技巧、练人格。

通过美术教学,撷自然美、缀生活美、育心灵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篇18:初中语文学习方法四部曲

(一)某些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当是造成成绩滑坡的重要原因。小学生的直观性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弱;死记硬背能力强,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弱,所以在小学靠突击和死抠硬记取得成绩的学生,如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又缺乏独立钻研的学习精神,到中学自然跟不上。

(二)升入初中,90%以上的学生最大的感受是:在小学还有一些玩的时间,而到了初中,自主时间少了,课程增加到十几门,加之一开学,学校就对初一新生提出高要求,实行严格的管理,一时不适应的学生会感到压抑,产生了心理障碍,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三)初一学生入学时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适应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升入初中后,语文成绩肯定也不一样,渐渐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指导初一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刻不容缓。

语文学习方法

一、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小学,学生普遍不重视预习环节,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及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是在老师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进入初中后,从学习第一篇课文起,就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预习呢?

第一步: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特定的符号,在老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

第二步:精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课后练习及一些语法知识等。

二、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

初一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的重要途径还是在于每天的45分钟课堂学习。所以,提高45分钟课堂的听课效率对提高语文成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遵循“五到”的原则: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老师要求背诵课文,只要课上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就应该见缝插针地争取在课内基本背会,尽量不要把问题留到课后去解决。上课时精力要高度集中,遇到分析题时,要积极动脑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这样才能使能力大大地增强。“听”就是要听老师讲解知识点,听结论得出的方法。如果你能把课堂上的知识复述80%-90%,你就是课堂的赢家。课堂笔记可以用笔记本记,也提倡在语文书上记,这样翻阅起来更方便。课堂记录什么呢?记四个内容:

1、每节课中的新知识新见解。

2、语文术语及知识规律。

3、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

4、实用价值很大的方法类知识。

三、积极参加各种语文活动

要积极、主动、大胆地参加朗诵、背诵、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语文学科活动。说不定你还能成为一个不错的主持人呢!如果老师还没有打算举办这些活动,你一定要趁早向老师建议。在学习上就是要争先,这样做是正确的。

四、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完成《大纲》上的任务,不仅应当在学习上下功夫,还应运用一些适合你的好的学习方法。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相关文章:

1.那不勒斯舞曲教案

2.春节四部曲作文750字

3.澳大利亚留学转专业四部曲

4.大一学习总结写法四部曲

5.激流四部曲:一个老药企的成功营销转轨

6.与孩子共同谱写习作“四部曲”――小学习作之我悟

7.读后感

8.**读后感

9.拍档读后感

10.穷人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