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读书笔记: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

读书笔记: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

2023-05-22 09:01: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鱼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读书笔记: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读书笔记: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希望您能喜欢!

读书笔记: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

篇1:读书笔记: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

读书笔记: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

可以说是目前读过最有趣的一本书。新颖的表达方式,心甘情愿花费心思去琢磨的一本书。

每个人交错着内心的独白,拼凑出了一整段人生,由散文和诗组成的群像,实际上是六个人也是只一个人。而且描写文笔非常精美细腻。值得反复阅读。

词藻很美,修辞绝妙,她的文字给人一种唯美闲适之感,细嚼画面感极强,且韵味无穷。文字被赋予这样的魅力,让人觉得安宁。

以海浪为题的诗意人生,有两小无猜的悸动、离家读书的懵懂无知、年轻气盛的'热血沸腾、垂垂暮年的茫然回首,六个人各自有着五颜六色的性格,他们像许多个你,又像融为一体的我。

从童稚到垂暮之年的内心独白,用六股平行的意识流分别表现了意识的六种类型和“人的六个时代”的成长经历和体验…

小说利用太阳的东升与西落象征着人生的具体阶段。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对六个人物成长经历的描写,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矛盾。六个代表人物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同一个归宿,而又以不同的姿态迎着死亡。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整体生命却永恒不息。

作者通过大海、太阳、海浪和鸟鸣等描写将一天之内的景色变化展现出来,而通过花草树木的衰荣以及田野上的景色变化展现了一年中的四时变幻。

六个人物:伯纳德、内维尔、路易斯、苏珊、珍妮和罗达从童稚到垂暮之年的内心独白,用六股平行的意识流分别表现了意识的六种类型和“人的六个时代”的成长经历和体验。

是诗,是散文,是戏剧,是小说……没有一种文体能够框住这部作品。

六个人的一生伴随着海浪上升、降落,六个人的内心独白汇聚在一起,竟一点也不混乱,倒像是海浪中的每一小股,和谐、共生,起起落落构成一段乐章。伍尔夫那些丰富、诡异、梦幻的辞藻,那些滴滴答答如同时间掉落一般的节奏,已经不能只用灵性来形容了,简直就是神仙写字!略少一笔,则将失去它所具有的诗意;略增一笔,则它将跌入艺术宫殿的深渊,变得索然无味和故作风雅。

本书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好像你可以不断的回到过去,生命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刻瞬间,任何一种情感,任何一个曾经存在却已经逝去的人……

像是九部交响曲,九首散文,九个画面,却囊括一生,构思巧妙,写法细腻。充满诗意的氛围,最适合沉浸式阅读了!思绪跟着文字进入想象的空间,文字伴随着思绪流转。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海浪》的创作日记中,她曾写道:“我有了一个想法,现在我所做的一切乃是使每一个原子都达到饱和。我要把所有无用的、没有生气的或多余的描写统统剔除,全力以赴地去表现那瞬间,不管它包含着什么样的内容。”

此书中伍尔夫使用弱化了人物形象,虚化故事情节,以及诗化的环境描写。以极具朦胧意味和象征意味的笔触描绘了六个人物:伯纳德、内维尔、路易斯、苏珊、珍妮和罗达从童稚到垂暮之年的内心独白,用六股平行的意识流分别表现了意识的六种类型和“人的六个时代”的成长经历和体验。

这是一部在现代文学和殿堂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时至今日,仍以其精美绝伦的文本结构和诗意盎然的笔调激荡着我们的灵魂。

第一次阅读,读书笔记写得很粗糙!

篇2: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前生今世

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前生今世

瘦竹

我已经过了赶时髦的年纪,我只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而不管人世之沧桑。但如果碰上了刚好是自己喜欢的时髦,我也会偶尔赶一下。这些天《时时刻刻》正在上演,有关的评论也见诸报端、论坛上。我在书城碰上《时时刻刻》这本书时,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这不能说没有受时髦的影响。我同时买下的还有我能在那里找到的所有的伍尔夫的著作:《远航》、《岁月》、《雅各的房间》、《幕间》,这些书我一看名字我就喜欢,何况还是伍尔夫写的呢?

我买到的这本《时时刻刻》象一个水果拼盘,前面是伍尔夫的小说原著《达罗维夫人》,附录里是电影《时时刻刻》的简介和三位女明星的成名史。我手里的这本《时时刻刻》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的结果。我在小说里惊奇地发现了“我靠!”“好爽啊!”这样的字眼。也许我好久没看这样的意识流小说了,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脑子晕乎乎的,小说给我的印象还是模糊不清的,但我能想象出电影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博尔赫斯在提到《达罗维夫人》时说它讲的是一个女人的一天,是乔伊斯的《尤里西斯》并不震憾人的反应,我不知道他这样说是什么意思,是说伍尔夫写的好还是不好?还是来看看我手里的这本《时时刻刻》是怎么评述这本小说的:

“小说以一天的活动为框架,展现了女主人公的一生的事情、她的性格与命运、她的'亲人和朋友、她与上流社会的丈夫达罗维及平民情人皮特的三角关系等等--小说中有人际间的恩恩怨怨,有对青春少女的美好的描述,有老年来临的种种恐慌,对权贵的嘲讽和对社会名流的丑恶揭露,有对战争罪行的控诉,我对强国侵略弱国的抨击,有对下层民众艰难生活的同情,有对女权的呼吁;生与死、灵与肉、爱与恨、金钱与名义、外在和内心、理智与情感、出世与媚俗…….小说内容跌宕多姿,令人读得惊心动魄。”

上面对这本小说的描述,有些我读了出来,我些我没有读出来。比如“有对权贵的嘲讽和对社会名流的丑恶揭露,有对战争罪行的控诉,有对强国侵略弱国的抨击,有对下层民众艰难生活的同情”,这些春秋大义我相信即使我再读一遍小说,我也读不出来,按照我模糊的理解,我情愿把这本小说理解成一个美丽女人的衰老史。

一个曾经美丽的女人,当她在不知不觉中老去,有一天,当她的客厅里高朋满座,而她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窗前,青春已逝,美丽不再,她忽然觉得她这一生过得毫无意义,这种毫无意义按我的理解是她从来没有为自己好好活过,她会何去何从,她会从那个已经打开了的窗口跳下去吗?伍尔夫很聪明的安排她又回到了往日的生活里,而让另外一个人代替她死去,她不知道她这样做几十年后救了两个女人的命,那就是电影《时时刻刻》里的家庭主妇劳拉布朗还有女编辑克娜丽莎沃恩,也许救的不只是两个女人的命。

我非常满意伍尔夫这样处理达罗维夫人的命运。张爱玲在她的《十八春》里说,死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死意味着一切的结束,而活着则有可能命运进一步地糟下去(大意)。而我以为糟下去并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还象以前一样一层不变。糟下去虽然对于经历它的人来说是不幸的,但总让他的生活有了些新意,一层不变的生活,一再重复的而没有新意的生活还有什么值得过的呢?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正是这样过着吗?我们就这样过着,直到我们老去,死去,我们连选择死的权利都没有。

伍尔夫在1931年对职业妇女的演讲中说:“你们这些属于较为年轻而幸福的一代人大概没有听说过家庭天使。她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她具有巨大的魅力,她是彻头彻尾地无私……,在几乎每一幢可敬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房子里都有它的天使。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她翅膀的影子就落在我的纸上;我听见她的裙子在房间里沙沙作响。然而这个动物……,根本不具备任何真实的生命。她具有--这一点对付起来更困难--一种理想化的生命,一个虚幻的生命。她是一种梦幻,一个幽灵……”。

在我看来伍尔夫的《达罗维夫人》描写的正是这样一个天使,她不自觉而又无可奈何地纯洁着,真到她老去。在《达罗维夫人》里,我看到了伍尔夫母亲的影子,看到了所有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影子,看到了所有时代里女性天使般的影子,一些不幸并不因时代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我甚至看到了男性天使的影子,即使事业的成功,名利的辉煌都遮不住他们生命的苍白,可是还有什么比命运更难于改变的呢,谁不想痛痛快快只为自己活着呢,谁又能完全做到?

“一个作家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里。”伍尔夫如说是。在创作《达罗维夫人》十几年后,五十九岁的伍尔夫在一条小河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达罗维夫人在窗前的叹息是她走向河边时的预演吗?她死得那样美,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菲莉娅。

伍尔夫一生的命运与她笔下的达罗维夫人的命运大不同,但表面的不同,并不能改变生命那悲的底色。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坚决的女权主义者,一个美丽而又聪明的女人。

她美丽的死,让我羡慕而又叹息不已。

篇3: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论文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批评家。她因独有的对生活的感性和细腻的语言特色,以及对于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大胆尝试与创新,使她的作品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然而,她对于女性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关注更加引人注目。纵观伍尔夫的一生及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在《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等论著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多次强调:囚于单一性别的意识是艺术创作的大敌。一个男性或女性艺术家具有太强的男性或女性意识,会妨碍他们具备人类统一的整体性视角。只有在精神上达到两性的和谐,从而摆脱性别角色的束缚,才能最终实现艺术的最高境界。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伍尔夫的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问自己的屋子》,揭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及其在有关文学创作中的反映。

一、双性同体的文学起源及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

文学,是一种对人类思想和生活的艺术反映形式,我们在其中随处可以见到双性同体思想的印记。双性同体的概念在其中被扩展为对性别思想的超越。其实,在伍尔夫之前的文学先驱的作品中,就已经对这个思想或多或少地提及和做了初步探索。如在荷马史诗中,很多神看起来就是双性同体的,这可能是在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的双性形象。之后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塑造了女扮男装的女性形象。直到18世纪中期,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得到关注和分析。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以及《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表达了莎士比亚对既端庄美丽又智勇双全的女性的赞许,也表达了两性融合的文学理想。但是,众所周知,伍尔夫是第一个正式把双性同体思想引入文学中的作家。

作为女性主义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父母互相支持和依靠的和谐关系对成长中的伍尔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伍尔夫出生于一个知识贵族之家,父母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报刊撰稿人、编辑和作家。他“正直、严格、富于理性和强烈的道德感”,他的性格具有严格明晰的理性主义精神;母亲朱莉亚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美丽、坚韧并无私。伍尔夫在回忆父母时曾这样评价:“丈夫和妻子深爱着彼此,她为他而活,打理家务减轻他的后顾之忧;他欣赏她的美德和平和。”

尽管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是互相依靠又性格互补的,但成人后的伍尔夫却道出了他们性格中的弱点,受到剑桥理性主义和逻辑思维方式训练的父亲,没有色彩、温度或形体,只有无数精确明晰的线条。他严厉地管教孩子,像在教练一只划船队,而另一方面,他又像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对妻子无尽地依赖和索取;母亲默默为家庭和子女奉献,她虽然是受人赞许的妻子、母亲,自己的个性却消泯一空。正是这种遗憾促使伍尔夫不断探求一种半雌半雄的思想状态.而达到既两性和谐又个体丰富独立的精神空间。

其次,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也促使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追求的是妇女权益。而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二次妇女解放浪潮主要是弘扬妇女的本质,她们中的大多数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伍尔夫处于两次妇女运动浪潮的低谷,一方面,她继承了妇女运动争取自由平等的进步观点,同时她也意识到该运动中所暴露出来的局限。因为在第一阶段追求两性平等和妇女权益的运动中,恰恰也在无形中促成了“男性中心主义”;第二阶段的运动虽然摈弃了“男性中心主义”,但对于女性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过分突出又导致事态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女性中心主义”。因此,伍尔夫认为,最为理想的思维模式应该是“两性融合”的,即超越性别。

二、双性同体思想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伍尔夫认为,男性特质中的现实、理性和逻辑与女性特质中的直觉、情感和本能,都是人类各自的偏激和自满。作为杰出的文学家和评论家,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一个文学创作者不应该是一性的,只有在精神、思想上达到两性的和谐融合,才能打破性别偏见的限制,才能在意识形态和艺术价值上创造出杰出的作品。伍尔夫在她的《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问自己的屋子》这三部作品中,深入尝试并探索了这一思想。在《一问自己的屋子》这部著名的作品中,伍尔夫找到了妇女思想上自解释思路。在该书的开始部分,她认为物质条件的匮乏,阻碍了有些妇女进行自由的文学创作,因为才华的实现需要以物质前提为基础。她接着又指出:尽管一位进行文学创作的女性有足够的金钱、安静的私人空间,以及艺术表达的天赋,但是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由于没有平和而健康的心态,她仍然很难发挥出才能。

在该作品中,伍尔夫把文学史内的女性作家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是那些衣食无忧、出身高贵的女性。她们才华卓绝,但由于对男性价值中心或恐惧或憎恨,使她们的心志受到干扰,在其诗作中可以看到这种干扰的痕迹。如阅读公爵夫人的作品,能够看到这样的字句:妇女像老鼠或猫头鹰一样活着,像动物一样劳作,像蛆虫一样死去。

第二类是中产阶级的女性。她们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批运用才能获得生存的女作家。但窘迫的生活境况使她们挣扎在贫穷的生活线上,她们的悲惨境遇使同时代的姐妹们觉得“像她们那样活着还不如死去”。

第三类是以简・奥斯汀、夏洛特・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尽管她们的作品主宰了19世纪的`文学,但她们依然不能超越那个男性主宰的社会,充满了愤怒和担忧的文字阻碍了她们在语言上的充分表达。“她们本该平静地去写但她们愤怒,她们本该明智地去写但她们愚蠢,她们本该描写作品中的角色但她们却描写自己。”同时,伍尔夫还把视野投向了男作家的作品,如弥尔顿和托尔斯泰。她认为他们的作品中因充满了过多的男性气质而损害了作品的价值。

“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丁点女性特质,因此,他们的作品对于女性读者而言既粗鲁又青涩。”伍尔芙双性同体思想,在她的另外一部作品《到灯塔去》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该小说在很多评论家看来是伍尔夫的自传。拉姆齐夫妇是伍尔夫父母的化身,画家莉丽・布里斯科实际上就是伍尔夫的自画像。莉丽完成画作时年44岁,而伍尔夫完成这本书的草稿也刚好是44岁,或许这也绝非巧合。在小说的第一部分,莉丽身上的两性原则并不平衡,表现在男性气质占优势,如她反对篡改色调,坚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绘画创作。同时,女性气质的缺乏使她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阻。她也无法协调体现在拉姆齐夫妇身上的男女两性原则,对于拉姆齐夫人她也持否认态度,认为她对异性过于关切,过分强调婚姻的必要。认为“最糟的就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极端虚伪的”。偏激的想法使她无法与异性建立有效的沟通,对婚姻的偏见使她人到中年仍孤身一人。

因此,她大脑中两性片面地、无法调和思想阻碍了她艺术上的成就。虽然她对绘画热爱并孜孜不倦地绘画,但成就微小。莉丽一直要为拉姆齐夫人画一幅画,但她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她画布上的“空白处”,她无法找到一种方式来平衡画面上的空间。

在第二部分“岁月流逝”中,瞬间的镜头和追忆描述了这个家庭的变迁:拉姆齐夫人及长女先后死去,长子也在战争中阵亡。10年后,重回别墅的莉丽对于拉姆齐夫妇有了新的认识,她不仅发现拉姆齐先生对人热情、关切,而且在对夫人进行追忆时,认识到她身上所具有的女性的包容、关切。对于生活和两性原则的重新感悟和调和,使莉丽的内心不再偏激和不平衡,达到了理性与感性、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融合的完美境界。于是,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她获得了新的创作灵感,一举完成了多年前一直不能完成的绘画。

同样,在完成《到灯塔去》不久的同一年中,伍尔夫在她的另一部充满奇想的作品《奥兰多》中,再次深入探索了双性同体的精神境界对于作家创作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奥兰多》这部表面看起来“有些可笑,有些严肃:带着夸张地极度渲染”的作品,却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奥兰多原是一位英俊的男子,备受伊丽莎白宠爱。成为著名的特使后,在君士坦丁堡一次叛乱当晚沉睡几日,醒来后变成美丽娇娘。之后她混迹于吉普赛人中间,返回英国后重获贵族头衔,醉心于文学创作,随后与一位船长结婚,之后她的诗作也获得了圆满成功。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奥兰多》中,伍尔夫没有花过多笔墨来描写主人公的写作,但奥兰多的诗作《橡树》贯穿全书始末。变性之前,奥兰多是位不折不扣的男子,由于情人的背弃,使他对女人有着偏激的态度。深爱他时她们是甜美的天使,背叛他时她们是多变的魔鬼。这一次失恋的经历使他饱受心智的折磨,一度无法正常阅读和写作。他常常“修改了又撕掉,删去一部分;插入一部分;极度兴奋;又极度绝望”。变性后的奥兰多一方面对于女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社会的习惯与传统对女性的限制与要求,使她认识到女性的地位,她们只是男性主宰的社会里的点缀和附属品。有着两种性别经历的奥兰多逐渐获得了平衡的两性特质,均等的两性原则在她头脑内平等交融。这种双性同体的思想状态不仅使她获得了幸福的爱情与完美的婚姻,而且使她获得了文学创作上的成功――她终于完成了历经4个世纪,倾注她毕生心血的诗作《橡树》。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曾说:“在男人的头脑里,男人胜过女人,在女人的头脑里,女人胜过男人,正常而舒适的存在状态,就是这两者共同和谐的生活,从精神上进行合作之时。”在她的其他两部小说《到灯塔去》和《奥兰多》中,都表明了她的这种文学理想。通过双性同体,她不但颠覆了男性中心主义,还避免了女权运动驶向女性中心主义一极。而且正是通过这一完美的“第三性”精神境界,伍尔夫为我们展现了最佳的文学创作的精神状态。

对于所有的文学创作者而言,他们可能无法把握纷繁复杂的环境变化,但是,只有摆脱偏激,超越性别局限的精神境界,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避免自身性别局限,倡导精神世界的双性融合,必将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

【读书笔记: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相关文章:

1.海浪经典语录

2.海浪小学作文

3.海浪像什么的比喻句

4.看海浪作文600字

5.美丽的海浪周记

6.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

7.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浪遥感测量

8.那次,我与海浪亲密接触作文650字

9.弗吉尼亚州立邦联大学本研留学的申请条件

10.读书笔记

下载word文档
《读书笔记: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