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网瘾作文
“Vermout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6篇戒除网瘾作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戒除网瘾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戒除网瘾作文
我知道有许多小朋友或大人都迷恋网络,可大家知道吗?上网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你疯狂的电脑作文人网 ,就会疲惫不堪,身体四肢发麻,也会晕头转向[注: 晕:头发昏;转向:辨不清方向,头脑发晕,辨不清方向。形容糊里糊涂或惊惶失措。],眼睛近视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一些家长不让小孩玩电脑,小孩就会偷偷跑去上网吧,其实他们是想寻找一些自由和快乐,因为网上有许多有趣好玩的网络游
戏,所以他们才上网玩游戏,
篇2:戒除网瘾五年级作文
戒除网瘾五年级作文
我知道有许多小朋友或大人都迷恋网络,可大家知道吗?上网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你疯狂的电脑,就会疲惫不堪,身体四肢发麻,也会晕头转向,眼睛近视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一些家长不让小孩玩电脑,小孩就会偷偷跑去上网吧,其实他们是想寻找一些自由和快乐,因为网上有许多有趣好玩的网络游
戏,所以他们才上网玩游戏。
还有一些大人们我网络游戏都玩的入迷了,只要玩的没有钱了,就只好去偷或抢东西了。所以世界上才有许多小偷。
所以我觉得上网应该多查一些对自己有用的资料或文章古诗等。希望大家不要在迷恋网络游戏了
篇3:远离亚健康戒除网瘾心得体会
80后亚健康与体育锻炼科技的发达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比如计算机 和网络。如今的80后年纪轻轻就已经疾病缠身或是处于亚健康状态。
痔疮、高血压、糖尿病等等都成为了80后的高发病症。造成这种现象的不仅仅是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还有对高科技产物的依赖,缺乏体育锻炼。伴随着计算机 、网络成长起来的我们,已经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网虫”。一天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时间通常在4、5个小时,有时候甚至达到了7到8个小时。长时间坐在电脑面前,在遭受辐射的同时,肩背酸痛也困扰这我们。如此缺乏体育锻炼,心肺功能的下降自然不言而喻。都说生命在于运动,同样高频率使用计算机,我身边那些定期外出打羽毛球、网球、篮球的同学就健康很多。因此,科技带来的弊端我们是可以避免的,只是要借助毅力和自制力。比如我,惰性经常胜过自制力,长期缺乏运动的后果就是跑几步或者爬几节楼梯就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高考 时期每天十几个小时伏案学习留下的后遗症,背肩在下雨天酸痛。不清楚这是不是风湿性关节炎,但是每到潮湿的季节都会发作,当我告诉同龄人时他们都表示很吃惊,这难道不是老年人才患有的毛病吗?对于这点我也觉得很惭愧,改变生活习惯刻不容缓,否则等年龄上去了,后悔都来不及。时下,因工作时间过长、强度过强而引起身体状态不好的现象比比皆是。
特别是那些被称为白领的人士,每天超强度工作及加班,体力和脑力往往得不到及时休息和恢复,出现透支现象,特别容易出现由于过度疲劳而引起的亚健康状态。近十几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过劳死现象,也证明了过度疲劳会影响身体健康。最近的于娟和普华永道女硕士事件,两个年轻的生命就这么逝去了,令人扼腕叹息。两人都是因为工作太过忙碌,压力太大而导致身体的崩溃。她们两人是当代80后的.缩影,如果如今的80后能够意识到太过劳碌的工作环境是对生命的透支的话,情况就不会那么严峻了。其实只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淡泊的心态,即使没有好房名车也能活的自在快乐,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比如各种运动,网球,羽毛球,乒乓等等,在为枯燥的生活添上一抹色彩的同时还有益健康,一举两得。这次选修课选了乒乓球,一方面是因为运动量小,另一方面是由于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平时就很喜欢打乒乓,也经常提议去小区运动室打乒乓,而每次我都提出各种理由拒绝,但是选修了乒乓球以后发现乒乓也挺有意思的,找到点感觉了,之前和父母打球的时候球都不知道往哪里飞,现在也能打几个来回了。
以后父母再提议去打乒乓我也会信誓旦旦地露一手。邻近期末,体育课也快结束了,可惜我已经大三了,体育选修已经修满,否则我还想选修提高班。对于课程的教授,提议再多增加、丰富学习的内容,就是觉得学的少了点。不过老师这么安排也是考虑到我们基础参差不齐,为了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4:远离网吧,戒除网瘾 倡议书
远离网吧,戒除网瘾 倡议书
信息时代的高速列车匆匆驶来,90后的我们蜂拥而上。
计算机的问世,把我们带入了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一个新生代的元素名词,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不可否认,网络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但同时,网络的发展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危害。
李大钊曾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我们学习知识,树立远大理想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播撒种子的季节,如果你碌碌无为,如果你沉迷网吧,那么在收获的季节,你如何收获果实?
网络,这种软毒品,在不经意间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沉迷网吧,把大部分时间投入网吧,安逸于网络带给的各种享受,不仅会荒废学业,而且在人生道路的跋涉过程中会迷失自我,迷失理想的真正方向,使个人的前途暗淡无光。
沉迷网吧,对虚幻的网络如痴如醉,孰不知,网络在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黑色污染、黄色污染、灰色污染”,使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在现实生活中态度偏激,行为荒唐,甚至对生活失去积极态度。
因沉迷网吧而导致恶果的例子比比皆是。曾有一位12岁中学生因沉迷网吧,网瘾成疯,深知父母、老师良苦用心却依旧无法自拔,无奈之下选择了跳楼自杀,以此结束了生命。无独有偶,一位18岁的高中生,因沉迷网络游戏,向父母要钱上网遭到拒绝,于是便模仿游戏中暴力环节将父母双双残杀。这些屡见不鲜的事例,使我们深知网络的危害绝不是危言耸听。
也许你会认为自己上网很理智,绝不会酿成诸如以上的恶果,那么试问:你沉迷网吧,浪费时间,是不是在挥霍青春呢?其实没有比这再严重的了,赫尔岑曾说:一个民族的'新一代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最大的不幸。
因此,我们呼吁:为了个人的理想、前程,为了家庭、老师的期望,为了祖国的建设,让我们共同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不进入社会赢利网吧,不迷恋凶杀、暴力等不法游戏,不观看淫秽色性等违法有害信息。
如果你曾沉迷网吧,虚度光阴,不要过度懊悔,打开心灵的窗户,遗弃那些错误的认知,从此努力追赶。
如果你正沉迷网吧,安于虚幻的世界,那么朋友,请你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在现实中寻找你需要的精神家园。
有句歌词唱的好: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让我们彼此监督,互相帮助,用真情注入,争当“远离网吧,戒除网瘾”的文明学子!
让信息时代的高速列车成为我们奔向理想的工具吧!
篇5:戒除网瘾有专用病房
戒除网瘾有专用病房
随着社会对网络成瘾症越来越关心,近日?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立了首家专门的网络成瘾病房,将通过心理和药物治疗为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戒瘾。
据北京军区总医院药物依赖中心网络成瘾病房的陶然主任介绍,网络成瘾不只是一种心理疾病,准确说是一种内分泌紊乱的精神类疾病。网络成瘾和吸毒、酗酒一样,表现为孩子如果不上网就会浑身难受。成瘾病房的治疗方法是心理疏导+药物治疗。专业的心理医生会先对孩子进行诊断,再进行心理治疗,使患者接触现实生活。
网络成瘾病房的张护士长告诉记者,很多孩子有网瘾后,家长通常会将孩子锁在家里,但因为年龄越小的孩子,自控能力越差,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治疗。住院后,医院可以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为患者提供一个强制性的`戒瘾环境,通过10――15天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达到摆脱网瘾的目的。
专家提醒:不要把孩子对网络的痴迷单纯地当作一种心理问题,而是要通过有效的药物和心理配合治疗戒瘾。
■相关链接
网络成瘾临床表现:
1.对网络有一种心理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
2.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则有感到不安、焦躁等症状。
3.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烦恼。
4.否认过度上网有害。
5.每周上网至少5天,每次至少4小时。
篇6:帮助学生戒除网瘾小组工作总结
帮助学生戒除网瘾小组工作总结 -总结
一、小组基本资料
1、小组的类型:成长性小组
2、小组的对象:***县第四中学学生,迷恋上网、疏于学习,同质性较高,通过老师推荐学生自愿方式加入小组
3、小组的原理:
小组成员都是沉迷网络的初中生,他们的共同点是热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缺乏自信、生活空虚等,目前的状况显然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性格形成和家庭关系等造成了严重危害,
青少年处于生理上的成长期和心理上的叛逆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但又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又缺乏客观正确的判断。但青少年的成长不是个人作用的结果,它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运用发展性模式的工作方法,强调个人具有成长的可能性和潜能,重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组员获得成长。运用心理剧的方法帮助组员自我理解、情绪宣泄和体谅他人,并接受有关角色的回馈。采用现实疗法,让组员自己制定目标,然后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己负责的办法,让组员有机会经历成功的满足,并逐步肯定自我的存在价值。并且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和家庭的资源和力量。
4、小组的目标:
初级目标:帮助组员降低帮助组员降低对网络的依赖,找到更多的兴趣爱好及解决部分存在问题。
中级目标:帮助组员全面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增强自信心;协助其处理好与同学、朋友、家庭、学校的关系;协助其处理好学习与娱乐休闲等各方面的关系;
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终极目标:协助组员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发展其应对今后生活的能力,从而最终达到身心的健康成长和自我的实现。
5、小组名称:“放飞梦想”成长小组
6、小组主题:
整体活动主题:帮助组员脱离网瘾、促进组员健康成长
每次活动主题:(1)相聚一堂――让组员互相认识,制定个人目标和小组公约;
(2)认识自我――让组员回顾上网历程,发现自身优点,肯定自我;
(3)提升自我――让组员了解自身价值,分析网络利弊、体谅他人;
(4)快乐分别――让组员分享收获、互赠祝福,激励成长;
7、小组规模:14人,都是男生
8、小组形式:开放式,组员可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加入或离开
9、小组时间安排:
活动时间:5月7日至205月28日
活动次数4次,每星期一次,每次90分钟
具体活动时间:星期三18:40至20:10
10、小组空间安排:***县第四中学会议室
11、小组公约:(见附件)
二、小组活动情况
1、小组领导
由于这次的活动的组织者是两个人,所以我们采取了交替领导模式。交替领导可以更好的发挥我们俩的效用,可以彼此互补同时互相学习。对于小组来说,成员可以得到两位领导者的回馈和反映,而我们肯定有些不同,从而可以增加小组的内在动力;活动中不是领导者的即可成为活动的观察者和协助者,这对于小组的顺利开展非常有利。并且我们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采取的理论方法基本一致,并且事先都会有较好的沟通,所以很顺利。
技巧方面:
我们都适当的运用了积极倾听、反映、澄清总结、微型演讲、鼓励支持和自我流露等基本技巧,并且也运用了一些特殊的小组促进和干预技巧,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不过由于人数较多,出现了现场秩序难以控制的情况;也由于缺乏经验,时间的掌控上有些不足;并且对小组的期望过高,希望帮助所有的人,当有人要离组时,领导者情绪没有能够得到迅速的调整。
2、沟通方式沟通是人际互动的基本形式,是小组活动的基本内容,组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交往,社工与组员间信任关系的建立,组员的活动等,都是依靠沟通来完成的,
总结
开放式沟通是小组的最佳沟通模式,不过由于我们这个的组员是初中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太好,再加上大多组员性格内向,所以前两次活动沟通都主要以链状沟通模式为主;有些组员态度上不配合,不愿意参与沟通也是沟通出现障碍的一个方面。
由于我们始终坚持接纳、同理心、开放、专注等方法态度,且较好的运用了尊重案主自决原则、不批评的态度、平等协商的态度等沟通技巧,故工作者与组员的沟通较顺利。
3、小组气氛
第一次小组活动时,虽然组员间互相不太熟悉,但由于他们同质性较好,对小组活动也抱有较高期望,所以气氛很好。游戏开展也很顺利,达到了第一期应有的效果。但第二期的气氛有些混乱,由于组员间一句不经意的脏话和嘲笑导致出现了小组冲突,对小组的凝聚力有了一定的破坏性。我们回来后分析总结,决定在第三次活动前去找组员谈话,为活动的开展做准备,果然第三次的活动有了较好的氛围,并且少了几个特别调皮学生的`参与,工作开展更加顺利。最后一期的离组情绪处理较好,整期都是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的。
4、次小组
原本我们想通过初一和初二隔着坐的方式来阻止次小组的产生,这样做起到了一点作用,但在小组中期,次小组仍然出现了,因为组员间开始熟悉,他们的同质性又非常高,甚至就有同学开始和周围的人讨论起了网络游戏。我们为了把次小组融进小组中但又不影响气氛,故而采用了眼神多和次小组中成员交流、请他们发言、找机会把他们分开等方式。他们也注意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好影响,在后一期的活动中,次小组便没有再出现。
5、小组规范
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我们便根据组员意愿,采用组员一一发言的形式,制定出了小组规范(即小组公约),公约的制定和下发对部分组员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也有组员仍然不能履行自己制定的规定。公约中是有奖惩措施的,但是由于考虑惩罚组员可能会打击他参与的积极性,故实质上没有进行过一次真正的惩罚。
6、个别特点
虽说小组成员的同质性较高,但是每个人也有其独特性。像王萌,在小组中态度非常认真、听话懂事,但老师反映他在班级里表现很不好;熊伟在第二次活动结束时表示下次不来了,但是询问后知道原来是那天他心情不好;高勇最开始说不愿意参加小组,但是后来还是来了,并且每次参加活动都非常认真等等,每个组员都具有特殊性,工作者需细心观察。
三、小组工作评估
1、目标达成度
初级目标基本达成,大多数组员在这四次活动期间都找到了生活和学习的目标,并且在小组活动第一期中他们自己制定了个人目标,据了解,大多数组员最后都实现了他们自己制定的目标,这些都表明了他们的进步;中级目标部分达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有些组员比参加小组前更加开朗自信了,有的组员去上网的次数和时间明显减少了,有的组员对自己也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我们的活动他们也开始去体谅父母和老师的苦心,但是仍有个别学生只是在小组里表现好,现实生活中改变较小。由于这次活动时间太短,再加上我们经验确实不足,终极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是很理想,可能那需要长期的工作及多方面努力。
2、程序设计
第一期互相认识,第二期认识自我,第三期提升自我,第四期快乐分别;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专业小组工作活动程序的。只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每期的压力会比较大。
每期的设计都会有两个主题活动,一个和网络直接相关,一个间接相关,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开展;为了避免活动枯燥乏味,在活动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了一些游戏,或者是热身、或是活跃气氛,但都对小组的顺利进行增添了不少色彩;并且适当的给组员留下作业,不仅可以提醒组员,也可以丰富他们一星期的生活;还给了他们“给家长的建议”的资料,希望和家长一起来帮助他们;在活动开展期间,还邀请了万载县网吧管理员参与,他们非常关心这下一代的成长,同学们也从他们那充分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关怀。
不过由于组员都不太主动发言,所以设计的很多自由讨论或发言的环节,很容易变成提问,这样就会容易让组员产生厌烦感;游戏环节的设计有些过于幼稚、有些又太深入,不一定都适合这个年龄层。第二期的活动项目安排过多,导致只好临时忍痛删除,且影响效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3、工作员的技巧
工作员个人表现从容大方、真诚热心;虽然组员数量较多,但工作员时刻注意了每个组员的反映;工作员充分运用角色扮演、自我坦露、双椅技术等专业技巧,并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工作员也从案主的环境入手,做了大量工作,而不仅是停留在案主本身。不过我们在时间的把握上做得不是很好,偶尔会出现时间不够的状况;对于离组情况的处理做得不是很好;当组员出现沉默状况时,处理方式有待加强。
四、经验教训
不到一个月的小组工作结束了,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多。以往在课堂上所学知识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是一件让人很开心的事情。但是理论与现实之间毕竟还是有差距,理论上成立的事物在现实中操作起来可能会异常的复杂。
首先,去学校招募组员必须先和领导协商。校领导第一次见我们说的便是没有教委的批准,不准我们和任何老师或同学接触,这些问题我们以前可能很少考虑。
其次,必须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能力,由于在学校的实践都只是同学之间的模拟,所以不存在理解能力问题,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知识面都很有限,所以设计方案时,必须深入浅出。
再次,由于我们做的是网瘾小组,可我们对
篇7:关于网瘾的文章:戒除科技成瘾症
现代人对科技成瘾的东西不光是手机,还有网络以及由网络衍伸出来的很多应用,比如微博、微信、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以前比较知名的有开心网、人人网)等,还包括现在流行的各种手游,不光是学生,成年人也如此。
很多人刷微博刷人人玩手游很上瘾,自拍更上瘾,每一次聚会的时候点的饭菜喝的饮料都不忘要拍成照片再美图一下上传。没事还定位发送下位置。当然,这是每个人选择的权利也是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
不仅如此,很多人还会去比微博的等级、QQ有几个太阳几个月亮。要不然就是上网种个菜收个菜(现在基本变喝“王者农药”);改个QQ签名或者人人状态倾诉下心情。不过有多少人会真的关注你满屏的签名和状态呢?当你徜徉在你的好友名单里每个人的状态中,你消耗了多少时间?毕竟,时不我待。不要虚掷太多时间而荒废更重要的事。或许有人会说我就是想消磨时间而已。消磨时间,英文叫“kill time”,直译就是“杀掉时间”,很形象吧?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说:“尼采才死了”,时间怎会被你杀掉,无非是时间“杀掉”你而已。
时间是需要留给自己最爱的人和最重要的事情。
更何况有时候,这样的“秀”往往会变成一种讽刺。曾经有多少年轻人从热恋起就开始秀恩爱,自拍,上传共享,到最后劳燕分飞的时候,删都来不及。
我曾经给学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校内是一种病》(注:人人网原名校内网)
校内是个好东西,至少你可以清楚很多人的脚步,甚至可以了解他每天的饮食起居,只要他有足够暴露的癖好,从自己的写真到生活的隐私都可以暴晒无疑。
校内是个好东西,你可以在这里把自己老同学老朋友一网打尽。
校内是个好东西,你还可以在这里分享收藏很多自己喜欢的信息。当然还有很多SNS都能拥有的好处。
但是如果你面对校内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校内于你就是一种病。
你在页面上朋友越多,它们的生活一应俱全的展示,如果你是朋友至上者,你一天24小时都捐赠给校内都未必够用。张三李四那些狐朋狗友不间断上传一点照片啊日志啊诱惑你的眼球,让你内心奇痒难忍,你的时间就在这种诱惑下慢慢地从鼠标上溜走。
你在酒店游戏中变成大亨,可你在现实生活中就只是一个穷鬼,哪些纸面上的美元都只是你自己意淫的数字。
你可以在校内拥有无数名车,但现实中你注定只能跟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去挤公交,你拥有再多的豪车也不过只是自己绝望后的一种奢望。
你分享再多的日志也还需要你自己去品味。围巾的系法固然可以增加情趣,但是很多分享的日志也不过是哗众取宠,甚至还有很多虚假的东西鱼目混珠,打着惊艳的题目行广告之实,你固然可以当作资料留存,其实你想要的时候一个搜索引擎就可以搞定。
你就算分享再多的爱情法则,都只是纸上谈兵,遇到一个心仪的男人或者女人你还是需要自己去判定他(她)到底是潜力股还是垃圾股,没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那些法则都只是废纸一张,因为爱情不是简单做题目,套用几个公式定理就能分辨对与错、选择与放弃。
对于我们工作和生活已经差不多定型的人而言,偶尔上来打发时间未尝不可,可是对于还年轻朝气蓬勃的你而言,网络于你绝对不该只是一种时间的消磨,校内就是这样啃噬你每天无数的精力和时间。
尤其是看到很多高三的学生都开始玩校内的时候,我就知道总有一天有些人会病入膏肓,但愿不要讳疾忌医,更希望我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从最早的讨论版到博客、播客到校内,我所经历的信息浪潮要比你了解的更多。
来去自由都是你,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校内也如是。切记。毕竟青春很短暂,年轻人需要七彩阳光。
我还曾经给我的学生示范过,在人人网上一年不更改状态。我曾经也受学生邀请加入班级的QQ群,但是我最后又自己主动退出来了,我不想因为我的存在而让他们“上瘾”。我教过他们一个简单的测试办法:当你一个礼拜或者一个月甚至更久不开手机、不用电脑不上网是不是可以做到习以为常?如果您能做到,那我应该恭喜你,如果您跟文中的小朋友一样觉得难受,浑身不自在,您恐怕就已经上瘾了。几年过去,校内被人人并购,现在,就是人人网也变成了一个鸡肋的网站了。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写了一本书《最愚蠢的一代》,他在书中提出一个让美国教育界困惑不已的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历史频道、维基百科、《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至少是美国年轻人,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提高。为什么?
鲍尔莱因教授研究的最后结果认为“因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IM和手机短信上了。” 他自己也对Facebook(SNS的标志性网站之一)尤其深恶痛绝。他的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人最常去的10个网站中,9个是社交网站。他认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有人也认为将这样的罪名完全归结到数字技术身上过于粗暴和简单化,鲍尔莱因解释说“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年轻人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保留一个空间,可以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如果他们24小时腻在一起,这点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鲍尔莱因提供了一些关于美国高中生的数据:今天,55%的美国高中生一周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大学生则每周少于10小时;1/3的年轻人(18~24岁)不知道美国副总统是谁;52%的学生以为美国在“二战”中的盟友是德国、日本或意大利,而不是苏联。年轻人的无知程度超出你的想象。(数据来自美国教育部、人口调查局、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全国艺术基金会……有一些调查是作者自己在美国教育部时亲自负责的)
他在解释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来形容美国的年轻一代的时候说:“我必须用“愚蠢”这个词,就因为它的攻击性,就因为它侮辱了8700万美国年轻人。我是一名老师,我的目的不是批评,而是想让他们变得更聪明、更渊博。很多老师不愿意冒犯年轻人的文化,因为他们不愿被称作“老古董”,但很多时候,玉不琢不成器,如果一个年轻人读了这本书以后感觉受了侮辱,这是好事,说明他们在思考,想为自己辩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学习。我希望的是,每个年轻人都足够生气,来证明我是错的。你不知道我希望自己是错的,我渴望每一个负面的评价,这就是我选择‘愚蠢’这个词的用意…‘愚蠢’的意思并不是指这一代人的智力有什么问题,而是在于他们有最好的机会和资源成为最聪明、最博学的一代,却没有善加利用,反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因为年轻人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他们不需要工作,有很多自由时间、很多朋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零花钱比谁都多——每周100多美元。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政府执政了200多年,他们从来不用担心军事政变,不用担心敌国侵略,不用担心健康危机。他们为什么要关心外面的世界?为什么要关心中东发生了什么?朝鲜发生了什么?他们关心的是派对、游戏、篮球明星,在Facebook上给朋友发照片。事实上,我喜欢年轻人,我希望他们长大。我希望他们了解历史、政治、艺术,了解他们的公民权利,了解他们的政府的运作。
其实这些完全不能怪罪年轻人,种种科技提供这些阻力很小且效用高度可预测的信息交流渠道。这对充满好奇心而又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加上移动设备的玩具特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机会和手段。说得简单点就是这些工具太诱人,太好玩,让十几岁的孩子难以拒绝。这是年轻人的本性,也正是他们构建自己身份的年龄,他们孤独、害怕,他们必须寻找同盟,他们必须稳固自己,通过模仿别人。他们更需要社交,而数字工具前所未有地强化了这种需求。别说年轻人,就是很多家长其实比孩子刷微博聊天更上瘾。朋友圈里还有人自己孩子生病发高烧还要发个消息让别人清楚自己在医院。
您有没有在孩子考上名校后开心地奖励他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之类,然后又在他沉迷的时候痛心不已还手足无措毫无办法?甚至还把网线带到单位?
您有没有在打印孩子话费单的时候发现孩子一个月的电话费或者短信费、网络流量包月的费用比自己还多的时候心存没收他手机的念头?您有没有发现他们有可能会对您没收手机的举动大发雷霆?抑或是偷偷弄了一个淘汰的旧手机悄悄用?对父母来说,这不过是个玩具,但对那个孩子来说,却是“你毁了我的生活”。所以很多孩子甚至宁可省掉自己的午饭去悄悄付自己的手机话费。
上周,高中同学来南京,共进晚餐的时候,我们还在感慨当年我们十五六岁在那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不入流高中的高中日子是那么的简单平静,回想起来就觉得那样的日子充实而惬意。而那所学校边上就是一片松树林,穿过一片田野有一条宽阔的河,河堤有缓缓的斜坡,绿草茵茵,中午或者是傍晚的休息时间拿本书在树林里小憩,或是走过田野到河堤的草坪上背书,虽然更多时候都只是用书挡着脸晒太阳,但那种简单宁静把每一天都抚摸的很悠然。
现在有了网络,年轻人几乎每时每刻都腻在一起,零点发签名发朋友圈。永远没有分开的时候,因为这是一种“同辈压力”,即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关注身边流行的相同时尚,遵循同样的规则,否则他们就感觉像一个外星人一样落伍。这才是问题所在。
一个孩子为什么要上人人上QQ申请MSN玩手游等等?因为他的很多同学在上面开设了页面。一个同学如果说没有微博不会微信没有人人不玩手游,他在同学眼里就可能等同另类。孩子最害怕的是孤单和不被认同,尤其是自己的同龄人隔离。对他们来说,没有比孤立更糟糕的感觉,这就是青春期的本质。所以他们会借助网络手机等等彼此分享对方的生活。很多家庭的宽带,孩子也不过是玩玩游戏聊聊天,很多孩子的手机也不过只是打发时间。而他们的理由往往冠冕堂皇,比如学习之类。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除非有特定的一些学习任务,一般运用到的很少。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很难安静地读一本需要思考的小说,很难静下心来一点点处理他们的作业,没办法踏踏实实地去计算去思考。他们会喜欢随时刷新页面查看朋友们在做什么,或者是随时关注手机和网络的更新,否则就容易精神焦虑,无法集中。很多年轻人并不喜欢这样,可是他们就算厌倦了,却缺乏勇气没法抽身。因此,他们需要长者睿智的声音,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否则,他们永远是孩子,永远长不大。
网络等科技手段的更新激发年轻人的探索创造欲望,同时培养沟通能力,但对他们也构成了挑战。我并不主张让他们完全断绝,就像我反对学校只是武断的一纸禁令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到学校一样。我做班主任的时候从来不会限制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对学生使用网络等科技设备也从来不会禁止。但是我会观察,会告诉家长我观察的结果,会让家长明白如何去疏导去培养孩子正确运用科技设备和手段,而不至于变成科技的奴隶。
我曾经给我教过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收集整理过一些网站做的专题,用来拓展他们写作的思路,里面有一些非常精彩,随便列举几个标题:“学会一个人在月光下散步”“重拾那些做人的简单道理”“找回向权贵说不的风骨和气节”“没有梦想的天空飘不起幸福的彩云”等等,我还曾把自己写的一本微型小说赏析的电子书稿拷贝到班级的电脑里。半年后,高三二模考查小说鉴赏,20分的题目班级均分得分8.1分,细问之下,几乎没人下载去看。实际上,网络对于他们而言,不过是在人人、开心这样的网站消磨时光,不带独立思考的去看一些碎片式的所谓心灵鸡汤。实际上付出了大把宝贵的青春时光,得到的收获寥寥,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为这些科技上瘾付出的代价,恐怕要多年以后才能意识得到。
我曾经为几个不同年级的孩子开设一门选修课《古代才子那些事儿》,最后的期末作业是让他们写一篇论文,介绍自己欣赏的才子以及自己的感悟,允许他们“度娘”,允许查找文献资料,最后有很多孩子交上来的作业满目皆是赤裸裸的网页痕迹,连版面字体都懒得处理下,更不要说硬回车之类。
他们不明白:搜索引擎很强大,但却只能搜来知识、搜不来智慧。这还不包括里面牵扯到的金钱利益。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在高中时代,应该认真读读历史,为什么不在可以纯粹读书的时候好好读书。也许当他们人到中年的时候会醒悟到一切都太晚了。老婆、孩子、柴米油盐、生活的种种压力,他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再可以像年轻时候一样心无旁骛两袖清风去读读自己喜欢的书。
当然,对于未来,我个人的内心隐约会感到一点隐忧,因为我们不知道技术要往哪里走,而我恰恰看到的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相比其实更浮躁,他们很难耐下性子去阅读,因为他们面对的诱惑太厉害——数字技术与青年力量的合谋。
但是我依然要写下上面的这些文字给家长,因为当他们开始出于辅助学习的目的而为孩子准备这些科技设备提供科技手段之前,一定要先有“顶层设计”,领悟到不能仅仅满足了事,还要明白自己该为此做点什么。
而这些,我还没涉及到某些科技产品带来的潜在被害的风险呢,要知道指尖轻点,分享自己的生活的背后,那些科技产品的定位功能以及云存储的安全系数一旦被犯罪分子瞄上,消磨的也许不仅仅是时光而是生命。
而这些,你想过么?
篇8: 怎样帮孩子戒除手机瘾
怎样帮孩子戒除手机瘾
先和玩手机比较厉害的孩子共情,肯定孩子玩手机能给他带来短暂的快乐、放松和自信。
然后询问,放下手机之后,这种快乐,还能长久吗?如果手机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您觉得值得吗?然后和孩子一齐探讨以前尝试用了哪些不玩手机的有效方法?
总结的方法如下:
1、培养业余爱好,如参加一些艺术特长班。
2、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多走进大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妙绝伦。
4、多结交一些有正能量、不玩手机的朋友。
5、强制自我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查看手机或用手机。
6、透过家长的监督、提醒来限制手机的频繁使用。
7、删除一些不常用的应用,坚决不下游戏软件。
8、不要把手机带进房间,睡觉时,不要把手机放在旁边。
9、手机和充电器不放,同一个地方。
10、除了手机的作业帮,我们还有很多办法能够完成作业。
11、写手机日记,记下每次使用手机的时光和目的。
12、写阳光日志。记录下坚持不玩手机多少天和坚持少玩手机多长时光。
一天减少一点点,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当成绩上升了,再来看这一段走过的'路,你会惊喜地发现自我原先也能够做的这么好。完全能够做到坚决不玩手机。
当孩子不玩或少玩手机,看到他的精神状态比较好的时候,能够继续引导,把他的正向能量继续加强。
“你不玩手机的生活会与此刻有什么不一样?当你的爸爸妈妈,还有你的老师,发现你不再玩手机了,他们会有多高兴,会对你说什么?你听了他们的话会做什么?……“
当孩子身上的正能量能完全抵制手机的诱惑之后,您再给手机他也不会再玩了。找到孩子关注的兴趣点,有效多做。
篇9:关于如何戒除网瘾的英语作文400字就行
关于如何戒除网瘾的英语作文400字就行
prevention
if a person knows that he or she has difficulty with other forms of addictive behavior, they should be cautious in exploring the types of application that are used on the internet. in addition, it is important for people to engage in social activities outside the internet. finally, mental health workers should investigate ways in which to participat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echnology rather than waiting for its aftereffects.
symptoms
one symptom of internet addiction is excessive time devoted to internet use. a person might have difficulty cutting down on his or her online time even when they are threatened with poor grades or loss of a job. there have been cases reported of college students failing courses because they would not take time off from internet use to attend classes. other symptoms of addiction may include lack of sleep, fatigue, declining grades or poor job performance, apathy, and racing thoughts. there may also be a decreased investment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activities. a person may lie about how much time was spent online or deny that they have a problem. they may be irritable when offline, or angry toward anyone who questions their time on the internet.
treatments
since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s a relatively new phenomenon,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procedures. some professionals advocate abstinence from the internet. others argue that it may be unrealistic to have a person completely end all internet use. as socie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dependent on computers for business transactions, educational programs, entertainment, and access to information as well a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a computer-literate person to avoid using the internet. learning how to use the internet in moderation is often the main objective in therapy, in a way analogous to the way that people with eating disorders need to come to terms with food. many of the procedures that have been used to treat internet addiction have been modeled after other addiction treatment programs and support groups.
if a person's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has a biological dimension, then such medication as an antidepressant or anti-anxiety drug may help them with these aspects of the addic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may include such approaches as changing the environment to alter associations that have been made with internet use, or decrease the reinforcement received from excessive internet us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may also help the person identify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at trigger their use of the internet. interpersonal interventions may include such approaches a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or coaching in communication skills. family and couple therapy may be indicated if the user is turning to the internet to escape from problems in these areas of life.
relapsing into an addictive behavior is common for anyone dealing with addiction disorders. recognizing and preparing for relapse is often a part of the treatment process. identifying situations that would trigger excessive internet use and generating ways to deal with these situations can greatly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total relapse.
causes and symptoms
causes
no one knows what causes a person to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but there are several factors that have been proposed as contributing to internet addiction. one theory concerns the mood-altering potential of behaviors related to process addictions. just as a person addicted to shopping may feel a rush or pleasurable change in mood from the series of actions related to a spending spree— checking one's credit cards, driving to the mall, going into one's favorite store, etc.— the person with an internet addiction may feel a similar rush from booting up their computer and going to their favorite web sites. in other words, some researchers think that there are chemical changes that occur in the body when someone is engaging in an addictive behavior. furthermore, from a biological standpoint, there may be a combination of genes that make a person more susceptible to addictive behaviors, just as researchers have located genes that affect a person's susceptibility to alcohol.
in addition to having features of a process addiction, internet use might be reinforced by pleasurable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at occur while the person is using the internet. although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addiction studies question the concept of an addictive personality as such, it is possible that someone who has one addiction may be prone to become addicted to other substances or activities, including internet use. people with such other mental disorders or symptoms as depression, feelings of isolation, stress, or anxiety, may self-medicate by using the internet in the same way that some people use alcohol or drugs of abuse to self-medicate the symptoms of their mental disorder.
from a social or interpersonal standpoint, there may be familial factors prompting use of the internet. for
people who develop problems with their internet use may start off using the internet on a casual basis and then progress to using the technology in dysfunctional ways. use of the internet may interfere with the person's social life, school work, or job-related tasks at work. many of the treatments that have been used for internet addiction have been modeled after other addiction treatment programs and support groups. (oleg nikishin/getty images. reproduced by permission.)example, a person might surf the web to escape family conflict.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hat social or peer dynamics might prompt excessive internet use. some affected persons may lack the social skills that would enable them to meet people in person rather than online. peer behavior might also encourage internet use if one's friends are using it. modeling may play a role—users can witness and experience how others engage in internet use and then replicate that behavior. the interactive aspects of the internet, such as chat rooms, e-mail, and interactive games like multi-user dungeons and dragons (muds), seem to be more likely to lead to internet addiction than purely solitary web surfing.
one question that has not yet been answered concerning internet addiction is whether it is a distinctive type of addiction or simply an instance of a new technology being used to support other addictions. for example, there are gambling casinos on the internet that could reinforce a person's pre-existing gambling addiction. similarly, someone addicted to shopping could transfer their addiction from the local mall to online stores. persons addicted to certain forms of sexual behavior can visit pornography sites on the internet or use chat rooms as a way to meet others who might b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ose forms of behavior. researchers may ne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is such a disorder as pure internet addiction.
demographics
in the past, people reported to have an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were stereotyped as young, introverted, socially awkward, computer-oriented males. while this stereotype may have been true in the past, the availability of computers and the increased ease of access to the internet are quickly challenging this notion. as a result,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can be found in any age group, social class, racial or ethnic group, level of education and income, and gender.
diagnosis
as previously noted,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has not yet been added as an official diagnosis to the dsm. the following, however, is a set of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 that has been proposed by addiction researchers. the criteria are based on the diagnostic standards for pathological gambling.
the patient must meet all of the following criteria:
he or she is preoccupied with the internet (thinks about previous online activity or is anticipating the next online session).
he or she needs to spend longer and longer periods of time online in order to feel satisfied.
he or she has made unsuccessful efforts to control, cut back, or stop internet use.
he or she is restless, moody, depressed, or irritable when attempting to cut down or stop internet use.
he or she repeatedly stays online longer than he or she originally intended.
the person must meet at least one of the following criteria:
he or she has jeopardized or risked the loss of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job, educational or career opportunity because of internet use.
he or she has lied to family members, a therapist, or others to conceal the extent of involvement with the internet.
he or she uses the internet as a way of escaping from problems or of relieving an unpleasant mood (such as feelings of helplessness, guilt, anxiety, or depression).
prognosis
although extensive studies have not yet been done, treatment appears to be effective in maintaining and changing the behavior of people drawn to excessive use of the internet. if the disorder is left untreated, the person may experience an increased amount of conflict in his or her relationships. excessive internet use may jeopardize a person's employment or academic standing. in addition, such physical problems may develop as fatigue, carpal tunnel syndrome, back pain, and eyestrain.
篇10:疏导教育帮助学生戒除网瘾经验材料的学习心得
上网的引力很大,学生一旦上网成瘾,后果将不堪设想,轻则厌学逃学,重则引发犯罪。
相传大禹治水用“引”,疏渠浚道,终于天下大治。我们把学生上网成瘾的问题比做水,像大禹一样以“导”为主,教育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首先引导学生远离网吧。在升国旗仪式上,举行全校学生远离网吧的签名活动,通过班刊宣传,画报栏宣传,校园广播电视宣传,开展“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让学生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下不迷失方向,让学生在相互的辩论中,澄清是非,自觉认识上网成瘾的危害性,从而远离网吧。我们定期举行“入团宣誓仪式”和“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开展“上网成瘾危害大”的讨论会和“预防校园侵害,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明白事理,自觉摒弃假、丑、恶,趋归真、善、美。
我们在时间上控制学生上网源。对寄宿生就寝实行点名制度,晚上到了熄灯时间,各宿舍长就要按时向宿舍管理员报告宿舍就寝学生情况,值日行政人员和值班班主任在宿舍熄灯前也要到宿舍巡查和清点学生,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晚上走出校园进网吧的现象。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能离开校园,如果有急事要出校园,就要持班主任批准的请假条,才能得到门卫的放行;每节课上课前,老师都要先点名。我们从时间上,限制了学生不能随意进网吧。
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精力由迷恋网吧引向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学校以4月的科技节,10月的体育节,12月的艺术节为主阵地,先后开设了20多门活动课,为学生搭建了发挥兴趣特长,挖掘个性潜能的广阔平台;学校图书阅览室,中午也对学生开放;学校管弦乐队,民族器乐队,舞蹈队,合唱团,美术书法兴趣小组,田径训练队,球类训练队,晨日文学社,校园通讯记者团等团队按时开展活动,按计划开展比赛。
我们根据学生上网的兴趣爱好,建立了校园网,通过老师的课堂教育,尤其是微机课的教育,引导学生在学校上网,要上网就到学校来上“绿色网”。
我们动员优秀学生和后进生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引导后进生在共青团员的带动下自觉改正缺点,增强自信心;我们在学生中建立自律委员会,开展校园安全文明监督活动,及时发现学生通宵上网吧的情况,帮助上网成瘾的学生克服毛病,自觉转化。
我们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各班都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帮助班级开展教育和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发现上网成瘾的学生,就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依托家长的力量,教育和转化好学生。有的学生家长不懂得教育孩子,往往对孩子的期望远远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使得孩子形成了逆反心理,从而对孩子的教育失效;有的学生家长都在外面打工,学生实际上处在无家长管束的'状况中;有的学生家长离异,学生就放任自流。这些学生很少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性格孤僻,最容易上网成瘾,且很难教育好。碰上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依靠班级家长委员会,一起做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们关爱别人的孩子就如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心,学生看到同学的家长也来关心自己,冷落的心田就会泛起暖流,学生感受到了这种温暖,“网瘾”就容易戒掉。
也有上网成瘾,顽固不改的学生,为了逃脱家长地监视,等家长睡觉后,还偷偷从家里跑出去进网吧,等到天还没有完全亮的时候,又悄悄地回到家中;还有的学生,中午被家长从网吧找出来,在家长耐心教育下,写下保证书,答应不再进网吧,可是,下了晚自习后,又控制不住自己,又进了网吧。针对这些特殊的“网吧瘾君子”,学校“心理驿站”的老师,就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耐心疏导,帮助他们戒除网瘾,使他们恢复自信,重塑健全人格。遇到这样的特殊个案,学校“心理驿站”就为他们建立教育档案,全过程保密跟踪服务,坚持教育,直至他们戒除“网瘾”。
学校疏导教育成绩明显,现在,__中学没有因为进网吧而耽误和荒废学业的学生,全校师生在校长张__的带领下,开拓进取,积极向上,教育成绩稳步上升,在连续六届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今年又申报了省级文明单位。
篇11:戒除七大恶习
甘地说过,在西方社会中,有七件与政治、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事情会毁灭人类,称为“七大恶习”,美国著名的励志作家斯蒂芬・柯维指出,其实,这些恶习也经常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
1.不劳而获
指的是无需付出劳动就可获得资产。赚钱不须付税,还享受公民权利和福利,却不用承担风险和义务。
社会上有许多行业,让许多人无需工作就能迅速致富。他们使用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但归根到底总是“贪婪”二字。“不要辛勤工作即可致富,刚开始或许要忙上一会儿,但不久财源就滚滚而来”,这些社会伦理规范,使人们的判断能力受到严重的扭曲。
2.不顾良知追求乐趣
不成熟、贪婪、自私、追求感官享受的人,最常问的问题是:“这对我有什么好处?会让我高兴吗?会让我轻松吗?”近来,许多人都追求这类乐趣,却不谈良知与责任感,甚至以此为名,完全不顾家庭。独立并非成熟,只不过是通往互相扶持(最进步与成熟的状态)的中途站而已。学会施与、不自私、敏感、体谅,才是对自己的挑战。
追求乐趣而愧对良知的最后代价,在于损失时间、金钱和名誉,而且也让他人的心灵受到伤害。背离自然法则却缺乏自知之明,是很危险的。良知是真理与原则的储藏所,也是自然法则的内在监视器。
3.空有学识,却没有人格
比缺乏学识更危险的是,拥有丰富学识,却缺少强有力、有原则的人格。人们只注重知识上的发展,而内在人格上却缺少相应的进步,
在一些学校教育上,我们确实不经意地忽视了青少年的人格培养。
4.缺少道德的生意经
史密斯《道德情感》一书,揭示了道德基础对体制成功的重要性,及彼此如何对待、互惠、服务和贡献的精神等。忽略了道德基础,经济体系势必将会制造一个没有伦理观念的社会,所以经济与政治体系应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
史密斯认为,每笔交易都是向道德挑战,双方应公正处理。商业上的公正与互惠,正是市场经济企业体系的基石。
5.讲究科学,却缺乏人性
科技是来自科学的典范,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发展科技的更高层的人性目的,我们将受制于科技。我们常看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攀登科技的成功阶梯,却错过称为“人性”的那一阶,最后发现梯子靠错了墙头。
6.有宗教信仰,却没有奉献精神
不愿奉献的人,可能在教会内活跃,但执行教义却不积极。唯有奉献,牺牲我们的骄傲与偏见等,才能顾及到他人的需要。
7.从政却没有原则
没有原则,就没有方向,你将无所依靠。而注重人性和道德可迅速给人好印象,在社会和经济市场上得到极好的口碑。许多政治人物花费大量金钱塑造形象,以争取选票,争得一官半职,但后果是他一旦获选,将使得政治体制脱离支配它的自然法则,很快就被大众发觉。
戒除七大恶习就要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服务他人,如何为他人牺牲、奉献。第四、第五、第六习性是不懂得双赢的相互扶持,不懂得认同他人情感和同心协力。我相信戒除这些习性需要有温柔的心和自省的精神,这对某些人而言,即是奉献的极致。
摘自:《给企业主管101条忠告》。
篇12:瘾经典诗歌
瘾经典诗歌
我上了瘾
我总是在坐车的时候
想到你
一想到你
我便泪流不止
于是我将脸扭向窗外
偷偷地用手指抹掉泪珠
我也曾在车上
看到别的'女子
像我一样
我上了瘾
我总是在写诗的时候
想到你
一想到你
我便不停喘息
于是我将你的照片翻出来
静静地任泪滴在你的脸上
我也曾向你说过
而你好像没有听见,或是
听而不闻
我上了瘾
我总是在夜里的时候
想到你
一想到你
我便心痛不已
于是我将被罩到我的头上
狠狠地咬着嘴唇
任泪浸湿我的被角
我也曾对自己下过决心
可是我对你的思念
已经上了瘾
怎么也戒不掉
篇13:网瘾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1994年我国引入互联网,各大高校纷纷投入极大的财力和物力建设校园网络。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影响范围广便是网络的的显著特点。这也促使大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网络平台把自己锤炼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网络带给我们方便和效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和冲击,其中一些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无节制地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自制力和自控力差,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按时就餐,夜不归宿,通宵达旦,影响纪律;生物钟混乱,影响健康;社会交往简单,人际关系淡薄等问题现象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扭曲了美好的心灵,荒废了学业。为此,针对此大学生网瘾问题,我将作出此次有关大学生网瘾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式
1.上网查找关于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相关资料;
2.通过与身边的同学当面交流沟通,了解当今大学生对待网络的态度;
3.网上聊天,与网友、同学讨论大学生网瘾现状;
4.制作网上问卷调查,对部分大学生网瘾进行可靠数据收集;
5.私下出访校内外网吧,大概了解网吧上网人群。
三、调查结果
1.通过网上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在我国现有的网迷中,60%以上的是大学生,在此当中10%的大学生有网络综合症的倾向。早在2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就对全国13所高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情况不容乐观,在大学生中断学业的调查结果分析有80%的大学生是因为网络成瘾。据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3/4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2.在调查问卷中,结果发现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基本上呆在宿舍上网,很少出校外网吧或者到校内网吧上网。宿舍成了大学生网络蜗居的场所。
3.由于大学生自身都携带电脑来学校,因此校外的网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没那么大。通过私下走访一些校外网吧,发现进出网吧的人群更多的是中小学生或者社会上的人。有些网吧甚至还出现未成年人自由出入的现象。
4.从网友和同学或者身边真实的现象中了解到网瘾的大学生思想幼稚,在现实中遇见困难或者人际关系等问题,他们习惯于在网上找心理平衡,长期下来,自我封闭。对于自己的人生、大学生活从没有认认真真的规划过,对现实和将来都很迷茫。
5.网上一项数据结果显示,60.5%的青少年网民的上网目的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等,57.9%的青少年网民选择聊天或交友,47.2%青少年网民选择玩网络游戏,另有43.6%、39.5%及21.1%的青少年网民分别选择了学习和工作、获取信息、通讯或联络作为其上网目的。
6.调查问卷中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对于自身上网的目的更多的是寻求网络游戏的刺激,查找学习工作信息,视觉与听觉的消遣,沉面于上网聊夭、网上购物或网络爱情。
7.通过调查与直接交流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在上网时间难以控制,从1—2小时到5—6小时,上网时间不断延长。有些大学生甚至会出现没有上网时会倍感空虚、心烦。大部分认同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
8.在网上了解与现实调查中,发到现在的大学生在对待网瘾上很少与家长沟通,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无法进行交流。就算沉湎于网络也不去理会家长的焦虑与担心。家长的言语在大学生心中越来越缺乏威慑力。
9.大学生活更多的是靠大学生自觉,然而由于大学生活的随心所欲,很多大学生在对待学业上抱着一种漠不关心,冷淡对待的态度。一部分大学生宁愿花时间在网络上需求自我欣慰,也不愿抱起书本埋头苦干。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出现课少分散等情况,对部分学生网瘾的形成也是有一定影响。
10.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老师、同学有较强的叛逆心理。网瘾的学生经常旷课、夜不归宿,既使来上课了,主要还是趴在桌上睡觉或者心神不宁。喜欢独来独往,不太愿意跟宿舍同学、朋友交谈。老师找其谈话时,要么爱理不理、要么大声顶撞。
四、原因分析
在调查结果的问题上,我做出以下原因分析:
1.互联网作为一个神秘的新鲜事物,深深的吸引住正值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大学生。大学生驻足网上,流连忘返。即使在现实世界里,也难以逃出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以网络游戏为例,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可以抛开显示生活中的种种规定,通过按钮为自己重新确定身份、财产、相貌、性别,也可以亲自设置生存环境,不需要任何背景关系和财产准备就可以挑战一切,在游戏中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得到具体的奖励。正是互联网的神秘与新鲜,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并不容易获得,互联网上无尽无穷的游戏资源及其提供的机会可以使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得到满足。因此,往往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而最终患上网瘾。
2.大学生没有中学生那样大的学习压力,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有了更多安排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权。有时课程的不合理安排更是让大学生在网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大学生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对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为和时间往往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控制。学习压力的骤减,让不少大学生通过网络途径打发时间,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不少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对网络的依赖心越来越强,沉溺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膜,网络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支柱,久而久之,影响了正常的认知,甚至影响学业。
3.家庭教育问题的不当,过度严厉或者溺爱、缺少幸福感或者管教子女的方法剧烈冲突,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与父母关系处于紧张或者僵硬状态。不可否认,大学生即使处于成年阶段,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闭锁性使他们与父母交流较少。就算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上网,但是孩子已经不再重视家长的言语,甚至当成耳边风。所以,在大学生网瘾问题上,大部分都面临家庭关系不合(子女与家长关系紧张或父亲与母亲经常吵架等)、子女与家长缺乏沟通等问题。
4.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望,也是导致其网瘾产生的原因之一。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更何况大学生。大学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需要在人前表现自我。但是,由于机会的偶然性与不可遇性。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中寻求实现自我需求。同时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不善交往、学习成绩较差的大学生机会就更把机会投入到网络中去,在网上得到满足。
5.网络作为一个虚幻的事物,好比一个集信息、知识和娱乐于一体的虚幻世界,它的不真实性、随意性、隐蔽性、匿名制、虚拟身份、时间和空间的无界限性,让大学生得到梦幻般的体验和满足感。在虚拟世界中,失败可以被否认和逆转,不承担任何责任,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禁忌、幻想都可以以象征的方式得到释放和满足。正式这种无时空感、无压抑感、虚拟的亲近感、成就感、满足感让众多的大学生产生追求冲动,导致上网成瘾,不能自拔。
五、提出建议
针对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我提出以下的建议:
1.作为家长,有必要提高自身对网络的认识,络知识。主动与与孩子协商上网和共同上网,要适时提醒孩子上网有度,用自己对网络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一方面多引导孩子参加娱乐或交际活动,帮助孩子培养新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满足其精神需求。尽量让大学生在虚幻的世界之外找到可以寄托的归宿,
2.为了缓解大学生的网瘾,自身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上网控制力,提高自制能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制定学习计划,确保足够的学习时间,在学习之余,不断强化控制意识与上网动机,减少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3.对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采取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技术治疗。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消极影响与负面作用,教育大学生合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更多地关注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辨析信息真伪的能力,掌握网络使用的技术方法。进而不再沉迷于网络,危害自身发展。
4.学校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成长环境。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大学生生活和锻炼能力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的校园交往,减少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另外,学校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制度以及配套措施,对于大学生上网时间给予适当的限制,对他们不良的上网行为进行惩处,从而引导他们有目的、有选择、有节制、守规则地上网,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科学使用网络的知识,预防不健康的内容。
篇14:网瘾调查报告
今天上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京发布《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表明青少年网瘾状况并不让人乐观。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其中年龄在18至23岁的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其次是24至29岁。
而网瘾青少年主要是网络游戏成瘾,其次是网络关系成瘾。近一半网瘾青少年(47.9%)把玩网络游戏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并且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游戏成瘾;13.2%的网瘾青少年在聊天或交友上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关系成瘾。在上网目的方面,网瘾青少年中选择以玩网络游戏为主要上网目的的比例(47.9%)远远高于非网瘾青少年中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21.1%);而非网瘾青少年中以学习和工作(45.5%)为主要上网目的的比例则显著高于网瘾青少年(31.5%)。
此外,调查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网瘾青少年比例高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调查人员分析认为,发展水平高的城市青少年接触网络频度较高、时间较早,在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方面,较不发达城市更为成熟。此外,发达城市青少年所接触的教育及课外活动资源比较丰富,青少年在课余时间会被安排更多与网络无关的事项,而不发达城市的青少年如果对于学习或生活感到厌烦,没有其它地方可去,也没有其它事情可做,他们更容易到网吧上网,导致网瘾。
本次调查还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网瘾青少年中有60.4%的人使用过手机上网,非网瘾青少年使用过手机上网的比例仅为49.4%,网瘾青少年更多地尝试过使用手机上网。而在使用过手机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比例为16.2%,高于全体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14.1%)。
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便利,手机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手机上网有可能会成为青少年网瘾的一个新动向。报告说。
青少年为什么热衷上网?
调查人员在访谈中发现,青少年认为网络是一个逃避消极情绪的良好处所,给予了他们逃避现实、减轻心理压力、填补空虚生活的机会。网络在青少年眼中还是一个与他人交流的良好平台,让他们可以更自信更舒适。而网瘾青少年将成就感和满足感视为他们从网上得到的最快乐的东西,网瘾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
调查显示,网瘾青少年中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网瘾青少年。在非网瘾青少年中,有29.1%的青少年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而在网瘾青少年中,这一比例达到38.0%。
此外,网瘾青少年与非网瘾青少年在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上有显著差别:在网瘾青少年中身处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多;网瘾青少年往往与家长缺乏交流沟通或者互相不能理解。
此次调查还发现,目前网瘾治疗行业情况不容乐观。多数治疗机构存在着网瘾判定标准不明确、网瘾形成原因研究不深入、网瘾治疗的方法没有针对性、网瘾治疗机构师资力量难以保证等问题,甚至还有些机构仅仅把治疗网瘾当成赚钱的工具。而很多在这些机构中接受治疗的青少年对于自己出去后能否彻底戒除网瘾并不抱有很大信心。调研人员认为,随着网瘾问题愈来愈广泛地进入公众视野,对这一行业的规范和管理亟待加强。
在网瘾戒除和预防方面,调查显示,72.6%的青少年网民认为应该由政府来出资建立国家级网瘾预防和救助基金,51.3%的青少年网民认为需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
报告谈到。我国已经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但是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往的条款已经无法保证青少年健康上网,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已迫在眉睫。
网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治疗机构等社会多方面因素,需要各方的合作才能解决。
篇15:网瘾调查报告
摘要:在当今中国青少年群体中,有网瘾的比例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青少年群体成为了网瘾问题的“重灾区”。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有效干预,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互联网具有交互性、全球性、资源共享、匿名性、自由性等特点,它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交流界面,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资讯的传播时间,为人类世界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机遇。
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很多人沉溺于网络聊天、游戏、色情等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习和工作,疏离了朋友和亲人,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甚至继而引发了违法犯罪和不良社会行为,这就是网络成瘾。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有效干预,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原因;对策
一网瘾的现状
底,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表明,在当今中国青少年群体中,有网瘾的比例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京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这项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12个城市进行的实地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023份。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9.72%,虽比20首次发布的网瘾青少年所占比例13.2%减少,但仍呈现较高水平。其中每100个人中就有7分之一的是青少年,这呈现出很较为严重的低龄危害,我们通过这些数据来发现所存在的现实性问题,针对问题而提出个人的见解,对未来的青少年有这重要的意义。
二产生网瘾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从理论上讲,全社会都应该趋利避害,每个人都应该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作出贡献,事实上,网站建设缺乏有序和严格的把关管理,黄色、暴力等信息泛滥,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的8700多万网民中,青少年占70%,未成年占20%,其中有40%的未成年人经常光顾色情的网站。网络色情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直接诱因之一。尽管我国已经实施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但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网吧的营业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但是学校周围的网吧,夜间12点以后照常营业,为学生提供一夜上网服务。还有一些网游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提供一些靠购买本企业生产的游戏卡练功升级的网络游戏,像吸血鬼一样牢牢地吸住青少年的思想,让那些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不由自主的玩下去。
(二)学校因素
校园生活大多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将娱乐的重心转向网络;教师授课方式有时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与精彩的网络世界相比吸引力略显不足;网络成瘾是一个近期出现的新问题,学校教师对它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就存在教育的滞后性,以往学校只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却没有真正教会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如何合理安排分配自己的时间,如何提高自身鉴别、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欠缺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单一化,管理无序化,师资力量较弱,投入简单化等也使青少年网络成瘾形势更加严峻。
(三)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不健康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家庭教育或家庭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望值特别高,对孩子管教严格、惩罚严厉,孩子的成材压力太大,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到虚拟空间找满足感和成就感。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缺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使子女倍感孤独,从而被互联网上的一些具有交流功能的网站和聊天工具所吸引,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习惯于去网络世界寻求感情寄托。
(四)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课堂之外的知识同样感兴趣。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网络游戏具有引人入胜的动画和音响效果,生动的故事情节。使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可以随时找到共同的爱好者,在攻克游戏难关时可获得一种成就感,感受到从其他娱乐形式中所无法感受到的惊险、紧张和刺激;网上聊天可以在让青少年在匿名状态下,自主选择交流对象,向对方尽情地倾诉自己的烦恼与困惑,给了青少年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交往方式;网上最新的流行歌曲,精彩的影视大片,新颖的网络小说对青少年也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
这些娱乐项目对于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认知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无疑是致命的吸引,从而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上网,过分沉迷于网络而形成网瘾。同时青少年所处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渴望理解和交友,寻求感情支持,希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获得更自由的成长空间。当学业竞争压力过大,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人际关系不和谐或生活不顺利时,因为缺乏应对困境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勇气和信心,而常会利用网络作为发泄、放松或逃避的方式,而越沉溺在网络上,实际遇到的困难越无法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沉溺者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加重,最终发展为网络成瘾者。另外,青少年人生目标不明确,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也是导致其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一些同学将上重点大学,重点高中,作为学习的目标,一旦目标达成,学生便不知还要学什么,怎样学,感到无聊,便上网去打发时光。
三网瘾带来的危害性
(一)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网络成瘾者因为对互联网产生过度依赖而花费大量时间上网。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沉迷于网络世界,长时间连续上网,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而网吧大多环境恶劣、空气浑浊、声音嘈杂,青少年在这种环境的网吧内上网,也容易被传染上疾病。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和“忧郁症”等心理疾病,过分关注人机对话,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把与别人的交往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孤僻,造成青少年个性的缺陷;网络成瘾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
这种冲动使其在从事别的活动,工作、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造成青少年心理的错位和行动失调;“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造成青少年心理的创伤;网络成瘾者过度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容易迷失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青少年自我认识的障碍,学习认真态度大打折扣,学习成绩可想而知。网络成瘾者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会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情况。
(二)影响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的发展
首先,网络成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进而不断的走向个人孤独世界,从而拒绝与人交往。同时,网络成瘾者沉溺于虚拟完美的网络世界之中,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他们从网络游戏中得到了个人成就感的满足,他们从网恋中得到了个人归属感的满足,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切。而在现实世界中,一切都不是那么完美,朋友经常欺骗,爱人随时背叛,因此他们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的交往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从而不愿意与人交往,拒绝与人交往,拒绝融入社会,是网络带给网瘾青年的一大问题。其次,沉溺于网络世界中,还造成了青少年与他人交往频率的减少,迷恋人机对话模式,对着电脑屏幕行文如水、滔滔不绝,丢掉键盘鼠标就变得沉默寡言,在现实生活中语言表达能力出现障碍,只有到了电脑前,手按着键盘,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难与别人更好地交流,更有甚者,还会得一种名叫“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疾病,表现为怕与人见面、谈话,见人就紧张,面红耳赤,颤抖,因之常独居屋内避不见人。调查表明,56.3%的网络成瘾者人际关系较差。相比之下,46%的非成瘾者能将自己与同学、亲友的关系相处得很好。
四相关对策
对青少年网民的建议——成长为“网络新公民”
对青少年健康上网提出5点建议:合理有效地控制上网时间;上网目的和网上活动丰富多样;选择在家里上网,避免在网吧上网;避免对网络产生过度的情感依赖;重视和加强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交流。
郝向宏建议青少年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优势,吸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本领,把自己培育成德才兼备的“网络新公民”。
对家长的建议——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副会长、北京宏景捷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曙波表示,网瘾只是外在的表现,背后可能会有更复杂的性格和心理障碍。调查报告提醒家长要从七个方面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培育: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家庭管教方式要恰当;不要给孩子过大压力;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长要学会科学上网;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学校的建议——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作用
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无疑应该也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对此专家的三点主张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压力,留意青少年通过网络逃避现实;通过老师的鼓励与认可,避免青少年寻求网络认同;开展丰富的网上活动,引导教育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
对网瘾治疗机构的建议——加强研究和师资力量
本次调查报告对社会上和学术界争议很大的网瘾治疗机构提出了一些普遍性建议:一是网瘾治疗机构应该强化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网瘾治疗机构要树立对社会及青少年的责任心和爱心,不应只看到网瘾治疗所蕴含的巨大商机而忽略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二是网瘾治疗机构需要花大力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从深层次彻底解决青少年的网瘾问题;三是网瘾治疗机构要加强与心理、教育、医疗等科研院所机构相互合作;四是加强网瘾治疗行业管理和行业内的经验分享交流。
网瘾治疗机构的代表如上海浦东新区关兴教育培训中心校长宗富林、石家庄刘晓冰教育训练工作室负责人刘晓冰、陕西阳虎青少年素质拓展中心创办人王阳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网瘾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了极大危害,希望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网瘾治疗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帮助网瘾青少年走出困境。对相关部门的建议―大家共同努力。
此调查报告给相关部门提出了五点建议:对于网络成瘾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宜过早下定论;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法律,设立国家级预防救助中心;政府应该在网瘾治疗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大力开发健康网游,加强防沉迷系统的建设。
篇16: 网瘾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走进了我们生活。网上购物,网上看电视,网上交友聊天都成为了生活中常态。网络千般好,但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网络游戏等对我们的影响很严重。
我不知道大家接触过游戏没有,也不知道大家对待上网是什么态度,但是我们青少年上网成瘾现象很严重,很多人为了上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经常出入网吧,网咖。只为了上网。上网有好有坏,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在拿起这把剑的时候,我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只因为对于网络中各种信息,精彩的内容我们不知道排除,也不懂的去规避约束自己。
永远不要小看网络的力量,很多同学为了上网,晚上翻墙都要走出学校,只为了通宵上网。为什么那么想上网,为什么不懂得正确的使用网络呢?虽然网络有好处,但是用的不当,会害人害己,已经有多少人深深的被网络所侵害,又有多少人能够正确的使用网络。不要为自己上网找借口,也不要高看自己,认为自己完全可以约束自己,网络的魅力太大既然我们做不多约束自己,那么我们就应该远离网络。
我们还在学习,需要为了学习耗费大量时间去完成学习的任务,永远不要认为自己的学习没有压力,不要轻易的碰触网络,远离网瘾,我们应该约束好自己,做好自己当下的任务,不要给爸妈添麻烦,也不要把自己的未来葬送在上网时。现在我们学习,为的是以后有更高的起点。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过去去做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多为自己思考,远离网络吧。
其实上网最大的害处,就是沉迷在网络游戏,和各种不健康的信息里面,让我们不能自拔,我们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会管束自己,不能随意的去做事情,不能给我们爸妈找麻烦,不能给我们的老师增加压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要认为我上网,不会有网瘾。如果做不到,你约束不了自己该如何做,要如何戒掉网瘾,大家想过没有。
我希望大家端正心态,上网可以,但是不要沉迷网络,不要沉迷游戏,给自己一点时间,多学一些东西,多读一点书,不好吗。我们读书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只希望大家珍惜,不要染上网瘾,我真诚的祝愿大家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有着沉重的学习压力。
谢谢大家!
篇17: 网瘾演讲稿
据最新统计,我国网民超过一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0%,青少年上网大多玩游戏和聊天为主。我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高达250万人,14岁-24岁是网瘾最高发的时期,占整个网瘾青少年的90%.
网络成瘾的危害:
一:危害身体健康
由于长时间的上网,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出现失眠、头疼、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此外,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疼痛、紧张性头疼等病症。
二:造成人格异化
暴力和色情游戏充斥着网络,网络诈骗、赌博、人身攻击、反动言论等犯罪行为都可能使青少年收到伤害,道德观念受到影响,使青少年产生一种“特别自由”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也容易产生攻击性等反常行为。
三:荒废学业前程
游戏开发商和网吧经营者为了吸引和留住人,在游戏中设置了好多关口和陷阱,使得游戏者一步步沉迷其中。一些学生终日沉迷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不但经常旷课逃学,考试挂红灯笼、留级甚至退学。以致于荒废了学业,断送了前程。
四:浪费金钱
网瘾与吸毒成瘾类似。一接触网络就兴奋,没机会接触就会寂寞难耐。可上网不是免费的,作为一名没有收入的青少年沉迷网络无疑会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也容易诱发青少年不择手段的欺诈和偷盗行为。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一些网瘾导致的悲剧案例.........
应对策略:
1、外力帮助:这种力量主要来自自己的家人和老师,因为对青少年正面影响最大的、最希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和老师。因此在上网问题上要听从家长的劝告、服从老师的管理。
2、自我认识。自己不妨列举一下拥有网瘾的好处和拥有网瘾的坏处,而且尽可能多的列举,然后再把好处和坏处进行比较,最后在两者之间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
3、系统脱敏。自己在做出正确的选择后,就需要制定一个戒除网瘾的计划,逐步减少上网次数,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
4、代替治疗。青少年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让其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打球、结交好友、写日记或制定明确而可行的学习目标等。
篇18: 网瘾演讲稿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时代在改变,在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不断地涌现新的事物,对于一个从古至今经历沧海桑田都挺过来的人类,对于新的事物接受能力非常强,电子游戏就是其一。
在当今社会,多数青少年在接触网络后,运用的如鱼得水,他们不是在用网络做正事,而是去玩游戏。
利:在某一种程度上说,适当的去玩游戏可以缓解紧张的心情,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但是在双刃剑的影响下,总是弊大于利。
弊:玩电子游戏会使学业荒废,上课总是集中不了精力,这是大量玩游戏,入迷的结果。
玩太多游戏总是会让玩游戏的人上课“灵魂出窍”魂不守舍的去想玩游戏的场面,几乎是无法自拔,沉醉在自己的游戏世界中,学习下降,玩物丧志,本来很有前途的学生就葬送在自己的手中,有些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上课去想游戏,放学去玩游戏玩久了,对自己的发育都不好,对自己的作业敷衍了事导致自己的大脑不经常使用,就用在游戏上变得愚钝。
有些人为了玩游戏,家中也许有父母管教就会饿自己去攒钱玩游戏,不仅抑制身体发育也容易得胃病。
玩游戏玩久了对自己的眼睛也有害处,长时间的过度使用眼睛就会损害自己的视力,导致晶状体聚焦光线离视网膜越来越远,变成近视眼。也就是“四眼”。
有些时候,玩游戏家长不支持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不予许,有些人就会去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有了资金他们就会去网吧一类的场所,一般不满18岁的'青少年网吧是不予开放的,但是有些商家做没良心的买卖,在这种场所极易结识不良人员,为了所谓的英雄豪气拉帮结伙的干违法事,一次得手就有第二次,没有被管教发现就会越做越大没入歧途沾染不良习气:吸烟,喝酒上不良会所。
所谓吸烟的下一步就是吸毒,一旦沾染,就是倾家荡产的结果被父母抛弃。
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现在的网络时代,我们不能被网络游戏主宰变成游戏的傀儡!
篇19:网瘾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在演讲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做引子。一只蜘蛛向年轻的蚊子打招呼:“小伙子,因上网受到母亲的责骂,竟将含辛茹苦养育自己十几年的母亲活活打死。当警察找到他的时候,他还在若无其事地上网打游戏。警察问他为什么敢打死自己的母亲时,他的回答让我们吃惊。他说:“我把她当成了游戏中的对手。”而他却不知道,他的母亲永远也不会像游戏中的对手那样再站起来了。
一颗颗纯洁的心就这样被吞噬,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扼杀。难道这还不能让人警醒吗?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上网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既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那我们就做一个高明的剑客,用这把高科技之剑,舞出更非凡的智慧和更高雅的追求,更健康的青春。
仗剑走花季,防毒在今朝。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网络世界中汲取人类智慧的琼浆,根除糜烂恶臭的毒瘤。用我们最敏锐的眼光,辨清优劣;用我们最智慧的头脑,严控自我;用我们最饱满的热情,拥抱生活。
谢谢大家!演讲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