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高考>高考语文应试 高分不是做难题做出来的

高考语文应试 高分不是做难题做出来的

2023-04-22 08:07: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库洛米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考语文应试 高分不是做难题做出来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考语文应试 高分不是做难题做出来的,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考语文应试 高分不是做难题做出来的

篇1:高考语文应试 高分不是做难题做出来的

来源: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

语文复习不需要做很多的难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基础知识

1.错别字:主要考查识记能力。最实用的方法是将常见错别字归总分类记忆,要注意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中的《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和《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

备考的重点是别字,注意形近字、音近字的比较记忆。如“辑拿”的“辑”系“缉”的形、音皆近字,岂不知,“缉拿”住后是要用绳子捆的。

记忆的前提是理解到位。如“义愤填膺”考的就是“膺”的字形,如果我们知道“膺”的本义是“胸”,它是身体的一个主要部位,根据造字规则,身体部位的字有“月”字偏旁,可断定“膺”为正确字形。再如“大有稗益”的“稗”看偏旁就知道是一种“草(庄稼)”,显然是错误的,应为“裨”。

建议考生自己整理“容易用混用错的字辨析一览表”,注意以音辨形、以义辨形、以语境辨形。

当然,备考时还要进行“字音题”训练,解题思路与识别字形相同。

2.成语:正确理解成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历年高考成语题主要考查的是“感情色彩的误用”、“适应对象的误用”、“易混淆成语”。必须掌握成语的确切含义、使用范围和感情色彩。如“拍手称快”是针对反面人物被处治后发生的,“功败垂成”是差一点没有成功。

建议考生自己每天积累、辨析1D2个成语。

除了备考成语以外,还要对重要实词、虚词乃至俗语也要进行专题复习,因为这些内容均属于“词语”范畴。

3.病句:辨析病句时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主要考查的类型是“句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成分残缺”、“不合逻辑”,没必要搞成“杂糅”再细分。

答题时,主要采用句子成分主干划分法判断“句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问题。不合逻辑主要是前面“是否”双向对后面“是”或“否”的单向和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问题。

复习时一定要把划分句子主干成分的语法知识补充学好。

4.语句连贯:连贯就是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答题时要注意看陈述对象(含话题)的一致性、句子前后结构的一致性、词语前后照应、逻辑顺序恰当。可采用根据语境提示先确定选项首尾的“观察首尾法”,然后再采用“抽心连贯法”,看哪一语句和首尾连接最紧密。

二、科技说明文

科技说明文的命题特点:选文DD关注自然科学研究新观点;理解DD紧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准确含义;分析综合DD注重信息筛选和整合。命题的设计注重整体感知,并运用分析、比较等手段收集筛选有效信息,进而考查学生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介绍新知识、新观点的材料中必然要涉及一些新的概念和重要的句子。如果考生不能正确理解这些概念、词语和句子,必然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这些新概念、重要的句子常常就是命题点。

解答有关术语概念理解、重要词语理解、概括性题目,一定要到原文中找答案,这是解答说明文题目的基本原则,诸如到文章标题中找答案、到上下句中找答案、到上下段中找答案、到总结性语句中找答案、到注解中找答案等。

三、文言文阅读

1.实词活用和虚词重要用法

实词出题一定要在课内注解中找到原形用法,尤其注重重要实词的引申义,通假字,名词做状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或使动、意动用法,注意典型的古今异义词。

要关注句式和句式特点,重点关注六种句式中的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和四种倒装句DD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基本发生在疑问句和否定句当中,关注命题典型字样的“之”、“是”提示宾语的作用;定语后置的`命题典型字样是“者”;状语后置命题典型字样是“于”。

2.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要先将关键字词翻译到位(实际上句子翻译的采分点就在一两个关键字词的准确翻译上),然后看句式或句序,最后补足省略成分使句子通顺。翻译的总要求是意思明确,表达通顺。

3.筛选文中信息

命题时依据文段中描写人物主要材料,以某个标准(诸如经历事迹、才能才干、品质情操等)编题目。

从近年高考题目可以看到,文言文考题的分析理解题目有倾向于现代文出题的新动向,比如分析内容因果关系,佐证前后呼应,修辞法分析,写作借鉴等,这也是文言命题创新的增长点。

4.篇章内容的理解

整体感知类题目,就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先针对选项内容到文中去解读大意,对比见正误。

四、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要抓住“诗眼DD诗言志,表达的思想”:“诗意DD描写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诗情DD诗言情,诗的感情基调”:“诗句DD炼字炼句(尤其是名句),语言文采的作用”。

古诗词鉴赏要找好解题的突破口。从题目突破,明确内容;从作者突破,了解风格(例如李白之飘逸,杜牧之俊逸;白居易之晓畅,刘禹锡之清新;杜甫之沉郁,李商隐之奇艳;韩愈之雅素,贾岛之苦涩);从词语突破,理解句意;从修辞突破,体味意境美;从表达方式突破,鉴赏艺术技巧;从比较阅读突破,把握思想感情。

建议考生积累一些答鉴赏题的套路语句,多做比较阅读是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捷径。名句默写的重点是文言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体现中心的重点句。默写要求不错字、不漏字、不倒字、不添字、不换字。

建议考生平时要多练习“给后句答前句”的题目。背诵的前提是理解,多练习理解性默写题目。

篇2:高考语文应试作文10大高分诀窍

作文成绩看字迹,得分要素是第一任何形式的作文考试,阅卷老师打分时,第一眼,看的是字迹,

高考语文应试作文10大高分诀窍

。因此,写作文必须要把字写好。记住,考作文考的是内容,而不是书法,切忌字迹潦草。

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 考试作文中,要注意及时分段,三四个段落显得少了,八九个段落,显得琐碎了些。除非有特殊情况,段落以五六个段落为好。此外,卷面一定要整洁,不要涂改得乱七八糟。我的看法是,考试作文每段最好别超过5行,顶多是5行半。切忌一段都八九行,写成“大肚子作文”。一旦给阅卷老师视觉上的疲劳,影响他的心理,分数就受影响。如果有必要,死拉硬拽也要注意分段。

卷面对比也关键,注意方格莫填满考试作文的卷子上,都是用黑颜色印刷的方格。如果你用非常粗而且黑的钢笔答题,墨水容易“泄一滩”,影响卷面的干净。建议学生用不浅不深、笔画不粗不细的中性笔写作文。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与黑色的方格形成一定的视觉对比,阅卷老师在视觉上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分数上可能就会占便宜。在用中性笔写作文的时候,注意不要用字把方格填满,建议占字格下面或者左下面的四分之三,这样,显得作文每行的层次感比较强。卷面显得也相对美观。 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除了切忌大肚子作文外,“大头作文”也要不得。建议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开头结尾占两行半的卷面。顶多也不能超过三行半。想想看,一个开头就占太多的空间,阅卷老师的视觉又会有瞬间的疲劳,也会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

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考试作文中,一般都是由考生自己来拟定题目,题目不宜太长和太短。怎么拟题呢?对于成绩一般的考生,应该采取特别措施了。拟题的办法有2个,一是你去百度上搜索一下作文拟题目,可以找到作文老师讲述的类似技巧。二是考生家长或考生,赶紧去翻阅最近一年的读者和青年文摘的合订本,根据题材,选择几十个比较精彩的标题,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可能比葫芦画瓢地就能采用到。合订本在大洋百货东边胡同里的书摊上有卖。技巧六: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靓点 考试作文的开头方法很多:六要素开头法、题记开头法、悬念开头法、引名句开头法、排比句开头法、拟人式开头法、设问式开头法、对偶式开头法、博喻加对仗开头法,合用修辞开头法、巧述典故开头法,解题式开头法、名人问答开头法、诗文引用开头法。希望考生们准备好一些关于道德、学习、礼仪、爱国、美德等方面的典故、名人名言,到时候就用得上,至少,你看到作文的时候,脑子里会闪现出上述前七八个开头方法。

结尾点题很重要,首尾呼应要记牢

结尾也很重要。一般来说,结尾是总结全文。如果是记叙文,要注意抒情。如果是议论文,则要注意归纳。无论如何,最好要扣准标题。怎么扣呢?如果你实在拿不准,就在结尾段的第一句,把题目说一下,然后归纳全文观点就是了。

动笔之前不要慌,想了题目列提纲上面说了好几种技巧,其实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列提纲很关键。譬如,写记叙文要设计好开头结尾,同时要把你叙述的事情分成几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一段,中间如果能设置好一个过渡句或过渡段更好。列提纲的时候,一定要把开头结尾写详细写,中间各段,穿插哪些精彩的话语或名言俗语、诗词典故,要写准。一个合格的学生,列提纲,大约5分钟到8分钟。时间要掌握好,如果时间紧张,提纲就要简练些。

想好主题和文体,非驴非马不可取写作文,要么是记叙文,要么是议论文。一般来说,多是“总―分―总”结构。记叙文的结尾要注意抒情和总结哲理,议论文最好是“1―3―1”或者“1― 4―1”结构,中间的3或4,是分层解题。当然也可以灵活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但是注意,千万别议论文说了那么多事例却不归纳主题,千万记叙文忘记说事却议论过多。因此,写考试作文,事先要想好了,我写的是什么文体,就按相应文体的写法来写。

适当克隆和“抄袭”,考前备料攒信息

考试前,建议考生翻阅大量的范文,积累一些考试作文的结构。如果写记叙文,最好翻阅《读者》和《青年文摘》,其中的一些散文,结构是很好的,可以把写作的梗概和套路归纳出来。到考试的时候,你采用别人的“筐”,把自己的东西向里面装就可以了。关于感情、爱国、人生之类的优美语言,可以分别背个三五句,到时候直接抄上去就行了,这不算抄袭。关于国家大事,时事政治和要闻什么的,也要注意搜集一下。譬如,去年有奥运,今年是建国 60周年,还有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等,都可以做考试作文的题材。

此外也有一些不太规范的方法,譬如别家的感人事迹,可以搬到自己家。这在考试的时候要灵活慎重运用。

篇幅争取要写满,多写一点是一点

一般来说,中考高考作文要求都不低于600―800字。如果要求是600字左右,那就顶多写到700字。如果是不低于多少字,建议考生,争取合理安排卷面,把给的卷面写满到95%左右。譬如中考作文不低于600字,那么试卷给的卷面多是800字左右,那么,你争取写到780字,留下最后一两行。作文老师一看你写得那么多,肯定觉得你的作文相对熟练,作文打分就趋高不趋低。

有人问,考试作文,如果不限文体的话,我写诗歌,写顺口溜,写三句半,写唱词,行不行。这个我不敢给你作主。因为冒险的文体,要么就是很高的分,要么就是低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考试作文就是撞大运,但是高分总会给那些准备充分的考生。

篇3:高考语文应试技巧

高考语文应试技巧

首场考试,就要考出信心

语文无难题,静心理解就能答对

语文是首场考试。走进考场,坐在了考桌前,做一次深呼吸,微笑一下,给自己以信心。

拿到试卷不要急着再看下去,而应按照监考教师的提示,认真、细致、准确地填涂答题卡,内心的紧张便会转瞬即逝。可以先看一看作文题,作文题容易调动考生的阅读积累、学习体验,一般来说,大多数考生最后才会写作文的,所以,借此可令紧张的心理尽量放松。

静心审题先易后难

语文无难题,所有题目只要静心读、结合语境认真理解,就都能答对。切不可被困在一两道题中出不来,导致其他的题目来不及做。有时候,放下所谓的难题,先完成简单的题目,再回头来做难题,难题也就不再难了。如果一味困在难题中,就可能难题没做出来,连简单题也没了思路,那才是难也丢分易也丢分,太不划算了。

细心审题,严谨答题,语言基础知识题慢慢做,看清楚要求,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是选择“相同的一项”还是“不同的一项”等,做前两道题目时,往往会徘徊在两个选项之上,一时不好断定选哪一个好,不妨先做个符号?做完所有语基题后,重新做这两道题,有时会豁然开朗。

文言文:翻译题尽量直译

文言文阅读题通读全文,用“__”标出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结合选择题中的最后一道关于理解文章、评价人物的选项把全文大意疏通一遍。做翻译题,尽量直译,尤其是简短的句子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要准确地翻译出来。

名句默写题可最先做课内名句默写。课内6分志在必得,课外2分尽力而为。细心和镇定是这一大题取胜的法宝。

现代文:主观题分点答题

现代文阅读题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都有其阅读鉴赏的要领。遵循了答题要领或答题技巧,也就抓住了得分点或者说增长点,把应得的分都得到,使自己“升值”。吃透题干,答准答全。

做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和做文言文选择题一样,要仔细对照选项中的句子与原文中的句子之间细微的差别,因为历年的高考命题都是在这些环节上命题的,推敲这些细微的变化有没有令表达的意思发生变化。把握了这一点,现代文阅读唯一的'一道选择题便稳稳得分了。

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还应分点答题,要点完备,言简意赅应是主观题答题要诀。

作文:审题列纲确定文体

作文要审题列纲,确定文体。思考题目、提示语的内涵,确定立意角度,选择好文体。如果选用议论类文体,准备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怎么才能说服别人,准备用哪些素材、论据。如果选用记叙类文体,写什么故事,从什么环节入手,有什么人物……这些可在草稿纸上列出个大致的纲要。

选择题填涂要规范

选择题填涂,用力不能太轻或太重,不能超出或不满矩形框;答案与题号不能错位,不能漏涂。

主观题答题要规范

主观题答题,答案务必写在规定范围里,书写要工整、清晰,字不可太小或太大,用笔不要太轻或太重,尽量不要涂改,慎用胶带、修正液等。字数多的答案,尽量先在草稿纸上组织语言,以免在答题纸上涂改过多而失分。

主观题答案还应分条列述,使用数字序号,让人一目了然,不会使阅卷老师因漏看得分点而少付分。答案与题号不能错位,不要在试卷上做过多记号,以免誊抄时出现混乱。主观题也不能写错别字,不能病句连篇,否则,会留给阅卷老师不良印象,以致影响得分。

尽量按顺序答题

尽量按顺序答题,并认真做好头一两道题目,让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要先易后难,先熟后生,但要注意,对熟题要千万小心,不可大意。做完所有试题后,要细心检查有无漏答的题目。答案直接写在答题纸上,一步到位,切不可先写在试卷上,再往答题纸上誊写,这样,会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甚至来不及誊写,以致遗恨终身。

复查必不可少

所有题目答完后,复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模棱两可的题目需要重新推敲定夺,有把握的题目更要确保稳操胜券,选择题的填涂一一复核,做到万无一失。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能空白,空白就一分也不能得到,实在不能解答的题最后应猜答,猜答也是解答。

合理安排答题时间

一般情况下,语文基础知识题约用1小时20分钟,作文约用1小时,10分钟用作复查。附加题约用20分钟,10分钟用作复查。

篇4:高考语文应试技巧

1、开放性试题将体现在哪些题型当中?

开放性试题即:问题给考生留下了选择的空间。首先是问题有选择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作文的二选一。 第二是试题自己的开放性,体现为谜底的多样性,会有一部门试题,它的谜底会不唯一。延伸题的命题头脑,考察的头脑,还会延续。

2、开放性试题的得分点?

首先要依据文本,对文本的明白应该是准确的。

其次就是个人感悟,思绪表达清晰,看法鲜明,论述简明,而且合乎逻辑。

3、XX年对传统文化考察会有哪些转变?

注重对传统文化考察的命题精神一定会坚持。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角度去熟悉它。一方面就是对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点的考察,好比对联的考察,对传统诗歌的考察。

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考察是希望同砚们能够意会语文试卷,或者说语文教育,为什么要强调对传统文化的这个渗透和重视。考生学习传统文化,高考要考传统文 化,不是死记硬背,不是为考而考。一定是考那些活的,对现实生涯能够有启发意义的,要考察这样的一个工具。而且是考察那些可以能传承的,对今天生涯有意义 的。再有,是要指导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在相识天下多元文明的基础上,感悟中华文明的魅力,要深化对祖国的情绪。

4、怎么样能提高阅读速率?

XX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要增添文字量,以是在时间一定的情形下,能够读更多的工具,速率就成了问题,这内里有两个事情需要特殊关注,第一个是文字增添了,可是考 试时间不增添,那么文本的选择,一定会思量到这样现实情形。以是给出的文本,文字长了,可能它表达的思绪,比已往就越发鲜明,不再那么蕴藉了。以是基本的 阅读能力——掌握段意的能力,抓取中央句的能力,抓取焦点观点的能力——将是提高阅读速率的第一个要领。

第二个要领,文字长了以后,考题纷歧定是要求考生把所有的文字,都做很是深入和透彻的这种加工。若是仔细看考试说明会看到,今年考试说明里,还增添了一个新 题型。试题在文本前,就是考题出在质料前,质料很长,可是问题要求已经既定,考生只需要凭据问题要求,带着阅读目的,去加工这个阅读质料,有用的和问题相 关的内容多留一点时间;没用的,用浏览的方式,快一点带已往,这也是解决长阅读的一个要领。

篇5:关于高考听力特点及高分应试分析

自从高考英语加试听力以来,它在整个试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听力所占分值较高(30分),超过了一直为广大师生所重视的书面表达(25分),听力试题做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考生的英语成绩。因此,广大考生必须认真研究分析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特点及高考要求,只有明确了高考听力要求,了解了高考听力试题的题型结构和听力材料的特点,掌握了听力考试中的应试技巧,考生方能取胜听力、取胜英语、取胜高考,为进入理想的大学铺平道路。

一、听力试题特点

1. 语体、语音特点

作为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英语听力以考查口头语言的理解为主要目的,要求考生能够听懂日常生活中的简短对话或独白。在语体方面,听力试题属于口语,它的结构不像书面语那么严谨,其句子短,重复率高,冗余信息多,诸多I’m afraid, Excuse me, why not, you see, you know, well, ah, er, I mean 之类的词语频频使用;在语音方面,有时会出现弱读、同化等现象;另外还会出现音素的省略,失去爆破等现象;这些都给听力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从整体上来说,高考英语听力的朗读发音清楚,语音清晰,语速正常。了解这些知识对听力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2. 材料特点

(1)语料真实

高考听力材料都是来自实际生活的真实语料,都是具有真实语境、真实动机、真实心态、真实人际关系和真实交际策略的实际语言活动。

(2)话题广泛

这些材料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购物、就餐、打电话、问路、看病、邀请、询问时间、谈论天气、假日活动、买票等,其内容包含新闻报道、社会生活、教育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科普知识、人物故事等。

(3)用词浅显,结构简单

听力试题中的词汇均为常用词汇,一般不会出现生僻词和超纲词,平均每句约8个单词,没有从句套从句的复杂结构句。

二、高考要求

高考英语听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查考生对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

1. 领略主旨大意,概括话题内容

这类试题在高考听力试题中约占2小题,它要求我们对听到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领会,抓住说话者究竟在说什么。任何一段对话或独白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有时主旨大意较明显,有时则需要归纳、概括。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at’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What’s the topic of the passage?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doing?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

What is the dialogue/conversation about?

为了把握所听内容的主旨要义,要从说话人的语气上体会主旨大意,抓住关键词,对语段进行整体理解。而不应纠缠在某些小细节上,这样往往会造成以偏概全。

2. 捕捉主要细节,确认具体事实

这类试题在高考听力试题中约占8小题。它要求我们听清、听懂与话题中心相关的具体信息,准确理解具体细节,如时间、地点、人物、价钱、数量、目的、原因、结果等。同时,还要求我们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比如数字运算、时间顺序、比较筛选、同义转换、因果关系等。理解具体信息有助于把握话题内容,领会说话者意图,这是听力考查的重点内容。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ere is the woman going?

How does the man pay for the tickets?

What’s wrong with the girl?

When does the woman plan to arrive?

What’s the man’s house number?

How many hours does Tom sleep a day?

Why does the man thank the woma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细节问题一定是与整段材料的话题中心密切相关的,而不是纯粹为了追求细枝末节而设置的,这就需要在整体理解所听材料的基础上把听到的具体信息联系在一起,然后做出正确的理解与判断。

3. 推测谈话背景,辨认角色关系

这类试题在高考听力试题中约占5小题,要求我们从谈话或说话的话题和语气来推断出对话双方(或说话人)的职业身份,彼此之间(或与他人)的关系,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场合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Where is the woman speaking?

Where did the conversation most likely happen?

When does the dialogue take place?

Who do you think the woman probably is?

What’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判断背景场合与说话者的身份对理解所听话语的真实含义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谈话或者说话发生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程度,也体现了我们对语篇整体输入或整体理解的能力。

4. 领会弦外之音,揣摩观点意图

这类试题在高考听力试题中约占5小题,它要求我们从话语中听出其中可能有的弦外之音,也就是揣摩说话人的意图、观点或态度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speakers?

What can we know /learn about the woman?

What does the man mean?

What does the speakers want to tell us?

What is the probable result of the conversation?

What’s the woman’s opinion about the man’s dress?

How does the woman think about the man’s way of working?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best describes the day the speaker had?

俗话说听话要听音,推测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把握了解其观点或态度是有一定难度的。这类问题常涉及到语言文化背景知识,需要我们在语言学习和听力理解训练中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

三、听力应试技巧与策略

毫无疑问,好成绩的取得需要勤学苦练,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是考好听力的前提。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勤学苦练方才熟能生巧。但也应认识到任何学科的考试都会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这些规律和特点总结出一些方法和规律,并将它们应用于训练和测试中,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若要在考场上能够正常或者超常发挥,必须掌握以下几点应试策略:

1. 调整心理,稳定情绪,进入状态

听力测试也是对考生心理素质的检测,过于紧张焦急的情绪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听力水平的正常发挥。发试卷前最好做一做深呼吸或闭目片刻之类的放松活动,放松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平静状态。树立必胜信念,心慌意乱于事无补,集中精力、临场不惧,才是明智之举。另外,听力试音的语速和音质与正式考试一致,因此,一定要听好试音,调整心态,尽早进入考试状态。

2. 快速抢读试题,积极进行预测,带着问题去听

高考的听力问题和选项都印在试卷上,试卷发下后,考生要充分利用听力试音时间、每小题的间隙时间以及答题剩余的时间抢读问题和选项,并根据问题和选项预测听力材料内容。根据自己的预测,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听,不仅使你在听到问题答案时加倍注意,还有助于使你注意力集中,思想不走神,从而大大提高答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3. 善于抓住关键词句,重视全文理解

捕捉信息重点是听力测试中的重要一环,不少人听力差的根本原因就是听录音时抓不住重点,只是盲目地逐字逐句地听,这样往往会产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听时重点要放在实词上,注意力要放在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词上,像Well, unfortunately, however, but 等起导向作用的词,其后的内容必须留心。听对话时,要多注意答语的内容和语气,绝大部分信息都在答语中,且往往与答题有关;听独白时要重视首句,它常常是对短文内容的概括。另外,要注意整体理解,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个别没听清楚的词句上,以免影响后面内容的理解。

4. 善于跳越难点,充分利用重复信息

听的时候,注意力要紧跟说话人的思路,有些同学往往在碰到听不懂的单词时停下来,想弄清楚这个单词的意思后再往下听,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听到不懂的生词或有听不清的地方是正常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要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大胆跳过去,接着往下听。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到该单词的大意,因为一般说来,对话中的词句,尤其是重要的词语,往往会以其他形式在对话中重现,我们称之为多余信息的重现,考生要培养这种跳越难点,从上下文判断词意的能力。

5. 结合语境、语调,推断真实含意

有的对话的答语似乎是答非所问,设置的题目也不直接,这就要求我们在听录音时,必须要通过想象,置身语境,进入角色,再把所处的情景与说话的重音、语调、语气及语义的整体含义结合起来,推断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6. 学会边听边记,防止遗忘

听力测试中,尤其是听短文时,听清楚或是听懂全部内容是比较难的,同时完全准确地记住全部信息也不容易,因此适当记录是有必要的,好记性还不如烂笔头呢。这里需强调指出的是听力测试中的记应是速记,而不是听写,速记时要使用自己认识的最简便的,最迅速的办法,例如,字母、缩写符号甚至中文或只有自己才能辨认的符号。

7. 眼耳并用,听读结合

听录音时,要养成眼耳并用的习惯,一边用耳朵听,一边用眼睛浏览各个选项,做到听与思考记忆相结合,捕捉信息与选择答案相结合,听与阅读、选择同时进行。

[关于高考听力特点及高分应试分析]

篇6:高考听力特点及高分应试策略

高考听力特点及高分应试策略

自从高考英语加试听力以来,它在整个试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听力所占分值较高(30分),超过了一直为广大师生所重视的书面表达(25分),听力试题做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考生的英语成绩。因此,广大考生必须认真研究分析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特点及高考要求,只有明确了高考听力要求,了解了高考听力试题的题型结构和听力材料的特点,掌握了听力考试中的应试技巧,考生方能取胜听力、取胜英语、取胜高考,为进入理想的一、听力试题特点

1. 语体、语音特点

作为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英语听力以考查口头语言的理解为主要目的,要求考生能够听懂日常生活中的简短对话或独白。在语体方面,听力试题属于口语,它的结构不像书面语那么严谨,其句子短,重复率高,冗余信息多,诸多I’m afraid, Excuse me, why not, you see, you know, well, ah, er, I mean 之类的词语频频使用;在语音方面,有时会出现弱读、同化等现象;另外还会出现音素的省略,失去爆破等现象;这些都给听力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从整体上来说,高考英语听力的朗读发音清楚,语音清晰,语速正常。了解这些知识对听力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2. 材料特点

(1)语料真实

高考听力材料都是来自实际生活的`真实语料,都是具有真实语境、真实动机、真实心态、真实人际关系和真实交际策略的实际语言活动。

(2)话题广泛

这些材料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购物、就餐、打电话、问路、看病、邀请、询问时间、谈论天气、假日活动、买票等,其内容包含新闻报道、社会生活、教育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科普知识、人物故事等。

(3)用词浅显,结构简单

听力试题中的词汇均为常用词汇,一般不会出现生僻词和超纲词,平均每句约8个单词,没有从句套从句的复杂结构句。

二、高考要求

高考英语听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查考生对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

1. 领略主旨大意,概括话题内容

这类试题在

[1] [2] [3] [4]

篇7:高考听力特点及高分应试策略

高考听力特点及高分应试策略

郭强珍

自从高考英语加试听力以来,它在整个试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听力所占分值较高(30分),超过了一直为广大师生所重视的书面表达(25分),听力试题做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考生的英语成绩。因此,只有认真研究分析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特点及高考要求,了解了高考听力试题的题型结构和听力材料的特点,掌握听力考试中的应试技巧,才能帮助学生取胜听力、取胜英语、取胜高考。

一、听力试题特点

1. 语体、语音特点

作为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英语听力以考查口头语言的理解为主要目的,要求考生能够听懂日常生活中的简短对话或独白。在语体方面,听力试题属于口语,它的结构不像书面语那么严谨,其句子短,重复率高,冗余信息多,诸多I’m afraid, Excuse me, why not, you see, you know, well, ah, er, I mean 之类的词语频频使用;在语音方面,有时会出现弱读、同化等现象;另外还会出现音素的省略,失去爆破等现象;这些都给听力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从整体上来说,高考英语听力的朗读发音清楚,语音清晰,语速正常。

2. 材料特点

(1)材料真实

高考听力材料都是来自实际生活的真实语料,都是具有真实语境、真实动机、真实心态、真实人际关系和真实交际策略的实际语言活动。

(2)话题广泛

这些材料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购物、就餐、打电话、问路、看病、邀请、询问时间、谈论天气、假日活动、买票等,其内容包含新闻报道、社会生活、教育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科普知识、人物故事等。

(3)用词浅显,结构简单

听力试题中的词汇均为常用词汇,一般不会出现生僻词和超纲词,平均每句约8个单词,没有从句套从句的复杂结构句。

二、高考要求

高考英语听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查考生对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

1. 领略主旨大意,概括话题内容

这类试题在高考听力试题中约占2小题,它要求我们对听到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领会,抓住说话者究竟在说什么。任何一段对话或独白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有时主旨大意较明显,有时则需要归纳、概括。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at’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What’s the topic of the passage?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doing?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

What is the dialogue/conversation about?

为了把握所听内容的主旨要义,要从说话人的语气上体会主旨大意,抓住关键词,对语段进行整体理解。而不应纠缠在某些小细节上,这样往往会造成以偏概全。

2. 捕捉主要细节,确认具体事实

这类试题在高考听力试题中约占8小题。它要求我们听清、听懂与话题中心相关的具体信息,准确理解具体细节,如时间、地点、人物、价钱、数量、目的、原因、结果等。同时,还要求我们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比如数字运算、时间顺序、比较筛选、同义转换、因果关系等。理解具体信息有助于把握话题内容,领会说话者意图,这是听力考查的重点内容。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ere is the woman going?

How does the man pay for the tickets?

What’s wrong with the girl?

When does the woman plan to arrive?

What’s the man’s house number?

How many hours does Tom sleep a day?

Why does the man thank the woma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细节问题一定是与整段材料的话题中心密切相关的,而不是纯粹为了追求细枝末节而设置的,这就需要在整体理解所听材料的基础上把听到的具体信息联系在一起,然后做出正确的理解与判断。

3. 推测谈话背景,辨认角色关系

这类试题在高考听力试题中约占5小题,要求我们从谈话或说话的话题和语气来推断出对话双方(或说话人)的职业身份,彼此之间(或与他人)的关系,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场合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Where is the woman speaking?

Where did the conversation most likely happen?

When does the dialogue take place?

Who do you think the woman probably is?

What’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判断背景场合与说话者的身份对理解所听话语的真实含义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谈话或者说话发生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程度,也体现了我们对语篇整体输入或整体理解的能力。

4. 领会弦外之音,揣摩观点意图

这类试题在高考听力试题中约占5小题,它要求我们从话语中听出其中可能有的“弦外之音”,也就是揣摩说话人的意图、观点或态度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speakers?

What can we know /learn about the woman?

What does the man mean?

What does the speakers want to tell us?

What is the probable result of the conversation?

What’s the woman’s opinion about the man’s dress?

How does the woman think about the man’s way of working?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best describes the day the speaker had?

俗话说“听话要听音”,推测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把握了解其观点或态度是有一定难度的。这类问题常涉及到语言文化背景知识,需要我们在语言学习和听力理解训练中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

三、听力应试技巧与策略

毫无疑问,好成绩的取得需要勤学苦练,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是考好听力的前提。“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勤学苦练方才熟能生巧。但也应认识到任何学科的考试都会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这些规律和特点总结出一些方法和规律,并将它们应用于训练和测试中,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若要在考场上能够正常或者超常发挥,必须掌握以下几点应试策略:

1. 调整心理,稳定情绪,进入状态

听力测试也是对考生心理素质的检测,过于紧张焦急的情绪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听力水平的正常发挥。发试卷前最好做一做深呼吸或闭目片刻之类的放松活动,放松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平静状态。树立必胜信念,心慌意乱于事无补,集中精力、临场不惧,才是明智之举。另外,听力试音的语速和音质与正式考试一致,因此,一定要听好试音,调整心态,尽早进入考试状态。

2. 快速抢读试题,积极进行预测,带着问题去听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题第二节整体听力部分,每段材料都设有2-4个问题。由于在听的过程中时间很有限,所以,我们在听对话之前应该抓紧时间空隙,整体阅读每段所设问题及选项内容。这样做既有利于我们预测将要听到的对话或独白中可能会出现的内容或话题,也能让我们提前了解到每段听力材料中可能会出现的单词,以便我们在听录音时能有目的地进行判断,抓住重点信息,而略过次要信息。例如高考英语听力测试题第6段第6-7题: 6. How does the man feel about David's way of sleeping? A. It's effective. B. It's strange. C. It's the best. 7. How many hours does David sleep a day? A. Four. B. Six.C. Seven. 通过整体浏览第6、7题及其选项,我们能预测到这段材料是关于David的睡眠情况的话题。浏览第6小题以后,我们会想到录音材料中必然会出现与选项有关的形容词。从对话中男士问“Where did he get that strange idea?”可知,这个男士有strange(奇怪)的感觉。浏览第7小题后,我们就能预测到听力材料中一定会有与数字有关的信息,而“... has a total of 4 hours sleep each day”最为关键。

3. 善于抓住关键词句,重视全文理解

捕捉信息重点是听力测试中的重要一环,不少人听力差的根本原因就是听录音时抓不住重点,只是盲目地逐字逐句地听,这样往往会产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听时重点要放在实词上,注意力要放在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词上,像Well, unfortunately, however, but 等起导向作用的词,其后的内容必须留心。听对话时,要多注意答语的内容和语气,绝大部分信息都在答语中,且往往与答题有关;听独白时要重视首句,它常常是对短文内容的概括。另外,要注意整体理解,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个别没听清楚的词句上,以免影响后面内容的理解。

4. 善于跳越难点,充分利用重复信息

听的时候,注意力要紧跟说话人的思路,有些同学往往在碰到听不懂的单词时停下来,想弄清楚这个单词的意思后再往下听,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听到不懂的生词或有听不清的地方是正常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要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大胆跳过去,接着往下听。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到该单词的大意,因为一般说来,对话中的词句,尤其是重要的词语,往往会以其他形式在对话中重现,我们称之为“多余信息的重现”,考生要培养这种跳越难点,从上下文判断词意的能力。

5. 结合语境、语调,推断真实含意

有的对话的答语似乎是答非所问,设置的题目也不直接,这就要求我们在听录音时,必须要通过想象,置身语境,进入角色,再把所处的情景与说话的重音、语调、语气及语义的整体含义结合起来,推断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6.学会边听边记,防止遗忘

在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中,由于成篇的听力材料的信息量大且集中,中间又夹杂着大量的冗余信息,再加上语言材料比较难,语速快,这就对考生对所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我们在听录音时,要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这里需强调指出的是听力测试中的“记”应是速记,而不是听写,速记时要使用自己认识的最简便的,最迅速的办法,记录时要有重点、有技巧。例如:有关数字的内容,用阿拉伯数字记录;地名、人名用相关的字母代替;单词用缩写;长句抓住主要意义的单词或短语等。这样,可以保证我们在听录音时,不会丢掉重要的细节,从而在选择答案时有据可依。例如20高考英语听力测试题第9段第14题:

14. What will the man do next morning?

A. Meet Mr. Cooper.

B. Visit the National Lab.

C. Meet Bill Lyons.

这是一段关于一位男士在今后几天里的工作安排计划。我们在听录音时,只需要参考自己所做的简要记录,就可以比较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

7. 运用归纳、分析、综合等技巧推断最佳答案

纵观近几年高考英语听力试题,整体听力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大,句子长,结构复杂,所设问题综合性强。考生往往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听到选项答案。不少答案需要考生能够在理解录音材料大意、掌握其中重要细节的基础上,再经过分析、判断,才能选出最佳答案。例如年高考英语听力测试题第7段第11题:

11.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 town during the day?

A. Cold. B. Wet.C. Warm.

本小题涉及综合判断与推理,三个选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我们只能通过听到“You don't think it's going to be a bit cold at night at the seaside”来综合判断推理,说明白天的天气是温暖的。

8. 了解文体特点,注意结构层次

一般情况下,整体听力材料第6-10段中都有一段独白材料,这是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中难度最大的一道题。我们在听这段材料时,如果能够充分了解短文的文体特点和结构层次,将有助于我们在听的过程中分清主次,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语句(主题句)和与问题有关的内容上来。近几年高考英语听力测试题所涉及的短文材料的题材大致可分为“故事、新闻、演讲”三大类。

1.故事

故事为记叙文体裁,文体特点以记人叙事为主。我们在听故事题材的短文时,要注意以时间先后为线索,掌握故事的大致情节;然后了解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记住主要的事实细节;最后要特别体会故事的结局寓意,要弄明白所讲故事的幽默之处或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样,我们才能把握故事大意,准确解答所给问题。例如高考英语听力测试题第10段第18-19小题:

18. Who is the speaker?

A. A student.B. A teacher.

C. An office clerk.

19. Why did the speaker get a parking ticket?

A. His car was parked for too long.

B. His car took up too much space.

C. He left his car in a wrong place.

通过整体浏览问题及选项,我们可以预测到,该段材料是关于讲话人有一天因他停车问题而接到一张罚款单以及其它不幸事情的经历。我们应该沿着短文中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把握事实细节,要特别注意短文中的一些重要信息,这样,回答所设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2.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及其层次结构一般是先用新闻导语简明扼要地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它其中包括了新闻的五个要素即5个W( 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一个H(How),然后再按其重要性原则逐一说明事实细节,新闻报道的最后一句往往是新闻事件当前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听新闻时,要特别注意第一句话,听懂了第一句话,也就大致了解了该条新闻,也就把握了该新闻的主体内容,同时再注意文中细节,回答问题就比较容易了。例如高考英语听力测试题第10段第17-18小题:

17. Where did the fire probably start?

A. On the first floor.

B. On the second floor.

C. On the third floor.

18. When was the building built?

A. In 1718. B. In 1782. C. In 1930.

通过浏览所设问题,我们可以预测到,该段听力材料是以某建筑物遭遇火灾为话题的短文。当我们听到录音中第一句话“Now, back to the news.”我们便可预测到这是一段新闻报道,并在头脑中要立即反映出新闻报道题材的结构层次,同时要注意细听下面的新闻导语“An early morning fire damaged the historic Geller House today.”实际上这个新闻导语就已点明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告诉我们发生了火灾(fire)及火灾发生的地点(Geller House)。

3.演讲

演讲通常由开场白(introduction)、正文(body)、结尾(conclusion)三个部分组成。有关主题和演讲者身份的信息,一般在开场白中就可以获取;事实细节主要在演讲材料的第二部分;演讲者的观点和看法在结尾作总结时一般都会提到。例如: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1-2小题:

1. What did the speaker use to do on Sunday?

A. He used to play in the street.

B. He used to stay at home all day.

C. He used to go to church three times.

2. 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speech?

A. The speaker is a teacher.

B. The speaker wishes he were young again.

C. The speaker thinks children were happier in the past.

整体浏览两个小题可知,这是一篇关于作者过去生活情况的材料。在听的过程中,对这些事实细节的取舍就在于我们事先对所涉及问题的内容的了解。第1题为事实细节题,只要我们在听录音时,能带着问题将注意力集中在相关细节上,即可解答。第2小题为一道推理题,一般来说,这种推理题通常是考查考生对整篇短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根据我们对演讲题材结构层次的分析可知,其中心内容应出现在录音材料的最后一部分“Life was hard, but it was simple and people were happier. I don't think I like to be young today.”,这两句话概括了演讲者的观点和看法--现在年轻人并不像过去的年轻人那样生活得愉快。因此,在做此题时,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录音材料的最后一部分。

当然,掌握听力解题技巧固然对提高听力测试成绩有很大帮助,但它绝不是决定因素。听力水平的提高,要靠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获得。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能注重平时的基础训练,扎实练好基本功,再掌握一些科学、合理的听力技巧,就一定能在听力测试中得心应手。

篇8:“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

“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

[作者]  陈镜鹏

[内容]

“新高考”语文题有五个特点:①依据《考试说明》命题,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质。②注重思想素质的考查。③淡化课文命题,试题取材大都在课外。④在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时,突出对能力的考查。⑤加强主观题的考查,努力使主观题客观化。以上五个特点,论述已经很多,本文就不展开了。这里主要谈谈我们对“新高考”语文试题的应试对策。针对“新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复习应试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依据《说明》,搞好复习应试

《说明》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应试的依据。只有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才能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要求做到下面两点。

1.吃透《说明》精神。

《说明》把考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浓缩为30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由于《说明》的内容比较抽象、概括,单从《说明》条文字面上去学习,难于理解和吃透其精神,那么,如何才能理解《说明》要求的内涵、吃透其精神呢?

(1)结合课文中相关的.知识短文去学习《说明》。课本每个单元后面都有知识短文,结合单元课文的体裁特点,介绍了相关的知识并进行能力训练,把初、高中12册课本中的知识短文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体系和序列,《说明》中的每一条要求,都能在课本的知识短文里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例如:“现代阅读”的第1条要求:“能够理解语文中的含义。”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后面的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词语》,介绍了理解词语的要求和揣摩词语的特定表达意义的方法。

(2)结合高考试题去学习《说明》。用高考试题跟《说明》的30条要求进行对照分析,就可以了解每年的高考试题考了《说明》中的哪些要求,是如何考查的?就可从把握高考题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次范围以及命题的方式、标准等,从而加深对《说明》的理解,帮助我们吃透其精神。

2.落实《说明》要求。

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贵在落实《说明》各项要求。如何落实?我们的体会是:一是按30条要求去组织复习内容和材料,条条都要落实到复习应试中去,一条也不能遗漏;二是将《说明》的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检测、每一次评讲中去,老师在制订复习计划、在备课时,要胸怀全局,将30条要求化解到各轮复习的各个专题、各

[1] [2] [3] [4]

篇9:“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

“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

[作者]  陈镜鹏

[内容]

“新高考”语文题有五个特点:①依据《考试说明》命题,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质。②注重思想素质的考查。③淡化课文命题,试题取材大都在课外。④在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时,突出对能力的考查。⑤加强主观题的考查,努力使主观题客观化。以上五个特点,论述已经很多,本文就不展开了。这里主要谈谈我们对“新高考”语文试题的应试对策。针对“新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复习应试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依据《说明》,搞好复习应试

《说明》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应试的依据。只有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才能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要求做到下面两点。

1.吃透《说明》精神。

《说明》把考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浓缩为30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由于《说明》的内容比较抽象、概括,单从《说明》条文字面上去学习,难于理解和吃透其精神,那么,如何才能理解《说明》要求的内涵、吃透其精神呢?

(1)结合课文中相关的知识短文去学习《说明》。课本每个单元后面都有知识短文,结合单元课文的体裁特点,介绍了相关的知识并进行能力训练,把初、高中12册课本中的知识短文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体系和序列,《说明》中的每一条要求,都能在课本的知识短文里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例如:“现代阅读”的第1条要求:“能够理解语文中的含义。”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后面的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词语》,介绍了理解词语的要求和揣摩词语的特定表达意义的方法。

(2)结合高考试题去学习《说明》。用高考试题跟《说明》的30条要求进行对照分析,就可以了解每年的高考试题考了《说明》中的哪些要求,是如何考查的?就可从把握高考题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次范围以及命题的方式、标准等,从而加深对《说明》的理解,帮助我们吃透其精神。

2.落实《说明》要求。

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贵在落实《说明》各项要求。如何落实?我们的体会是:一是按30条要求去组织复习内容和材料,条条都要落实到复习应试中去,一条也不能遗漏;二是将《说明》的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检测、每一次评讲中去,老师在制订复习计划、在备课时,要胸怀全局,将30条要求化解到各轮复习的各个专题、各个单元、各个环节上去,每一节课、每一次训练和评讲,重点落实《说明》中的一、二条要求,每个专题、每个单元的复习、训练和评讲,重点落实《说明》中的几条要求,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复习,全面落实《说明》的30条要求;三是用《说明》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查漏补缺,保证《说明》的30条要求条条落实、全面落实。

二、重视课本,不局限于课本

课本是学习语文基础和培养语文能力的“例子”。如何看待“例子”?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也几经折腾。在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在高考考试题中直接出自课本的命题有较大的比重,于是有人提出“抱着课本打滚”的口号;新高考淡化课本命题,有人说“既然不考课本,何必学课本?”甚至“丢开课本,另起炉灶”,在题海中去游泳。究竟如何对待课本?我们从多年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必须重视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

课本有300多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文质兼美的范文,有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序列。就拿作文来说,据统计,高中6册课本有122道训练题,其中记叙文45道,议论文43道,说明文19道,应用文19道。在这122道训练题中,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作文练习,有整篇的作文训练,也有片断作文训练,还有审题、拟写提纲的训练。如果以课本的知识短文为指导,以课文范例,认真做好这122道训练题,学生在写作能力上何愁不能提高?

不仅在教学中要重视课本的学习,在考前的复习中也必要重视课本的复习。在复习应试中,要以《说明》的30条要求为纲,将课本中的“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融会贯通,形成能力。还要把各册的课后练习和单元训练的内容和题目进行归类整理,检查一遍,有的题目在平时教学中虽然训练过,但落实得不够的,或训练不成功的,就要重做;如果平时没有练过的、遗漏的,就要补做。在考前的课本复习中,还要选取几篇典型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方法的强化训练和以课文为范文的写作强化训练。

在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中都要重视课文,然而,也要注意不局限于课本。

重视课本,不是以学好课本为目的,而是以课本为“例子”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而,我们的视野又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还要加强课外延伸性、扩展性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去巩固和贯通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课外阅读的视野应该开阔一点,各种体裁的课外文章都要涉猎,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都要读一读,特别是要注意阅读一些反映国外高科技的发展和动态的说明文,新高考每年都考了科技说明文的阅读,都注意把国外最新的高科技成果引入命题,1993年的科技说明文阅读的材料是美国K大学研究人员对“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1994年的阅读材料是进入90年代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米切尔・洛林在生物进化系统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1995年的阅读材料是两位美国学者对外星人的研究动态。课外阅读,还要注意阅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引导学生向现实生活学习语言。例如,1994年第21题要求对一则启事标题进行修改,考生如果对我国当前实行聘任制有关的词语诸如“选聘”、“应聘”、“征聘”、“诚聘”、“求聘”、“待聘”、“预聘”、“受聘”等词语不了解、不熟悉、不理解,是很难准确答题的。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词如“承包”、“集资”、“合资”、“个体户”、“股份制”、“三资企业”、“劳务输出”、“电脑”等词;在现成课本中是学不到的,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也还未收进去,而这些新词语在高考试题中又经常出现。不加强课外阅读、不注意向现实生活学习语言,就不能适应新高考面向现实生活、面向未来的命题趋势。

三、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进行教学和复习应试

语文教学的一个实际情况是,讲授新课的.时间长、复习的时间短。学生一进入高三年级,有的学科就开始复习了,而语文还有两册新课本还要讲授,往往是其他学科已进入综合复习阶段,语文课本还未授完。这就鲜明地形成了讲授新课和复习应试在时间和效益上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长时期地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如果按照起始年级讲授新课的方法去教第五、六册的新课,争取不了复习的时间;如果草草对待新课本的学习,或者只教基本课文而不及其余,或者只“读”不“写”,或者“读”而不精、“写”而不改,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赢得复习的时间,却会造成新课的知识学得不扎实,也会造成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遗漏、缺陷,在复习时花费二倍、三倍的时间去查漏补缺,也难以补上。因此,这两种方法都是不足取的。在多年的教学和复习应试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以新带旧”法,较好地解决了讲授新课与复习应试之间的矛盾。所谓“以新带旧”法,就是:在备课时,根据《大纲》和《说明》以及课本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新课某一单元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捕捉可考虑因素;在讲授新课时,除了认真落实单元教学要点外,还要将已学过的与新课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有联系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渗透到新课教学中去复习;新课授完后,以该单元的“单元知识和训练”为纲去巩固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初步梳理出本单元所属文体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序列,对可考因素强的语言材料、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重点学习和训练。高中《语文》第六册安排了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诗歌、文言文等五个单元,在新课教学中运用“以新带旧”的方法,那么,第六册课本学完后,既扎扎实实地学习了新知识,又对这五个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复习和初步梳理,对读写能力进行了一次综合训练,这样既可缩短复习的时间,又提高了教学和复习的效率。

语文复习应试要在语文学科的主体内容上多下功夫。尽管语文学科的内容多、知识点多、能力点多,却有完整的主体内容,即词语、句子、文段、篇章和写作,这些主体内容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主体内容要求高考中是年年必考的,而且占分比例大。语文复习应试在主体内容上多下功夫,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应试能力。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要重视主观题型的训练。中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主观题型(填充、简答、写作)的训练中形成的。新高考语文命题加强了主观题型的考查,特别是第Ⅱ卷的现代文阅读,基本上是主观题,作文的比分提高到60分,这种考查方式更加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因此,加强主观题型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语文应试的需要。

篇10:高考语文现代文应试方略(网友来稿)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闵文

纵观历年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是除作文外语文能力考查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考生在考场上最易失分的部分。根据考生在考场应试和试卷批阅情况,笔者认为,考生在现代文阅读题作答时,要运用好以下策略,以减少过失性失分:

一.心静自然凉---稳定情绪是前提

考场上,考生的情绪受诸多方面的影响与干扰,造成答卷失常是多数考生的通病,也是影响语文阅读能力正常发挥的致命因素。平常因作答现代文阅读常常出现的失误,特别是考场上因作答前面试题的不顺往往导致在现代文阅读题的应试时心烦意乱,不知所从。鉴于此,笔者以为,在完成前面的题目之后,给自己一个短暂的放松机会,如闭目休息一会,逼迫自己放弃对前面试题的思考;或者用积极的自我期许,排除不良情绪,再把全部精力投放在将要进行的现代文阅读中去。

二.拨云见天日----条分缕析奠基础

平心静气地专心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初步总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答的基础。阅读文章要体现来年各个目标:理清结构和明确中心(或者作者的感情倾向、态度)。为此,一是要运用好推测法,边读边推测下文可能涉及的内容;二是要快速记忆,文章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是从那些角度来写的,主要的材料有哪些;三是要作短暂回想,文章的大体结构怎样,主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等。尽管这些方面未必是考题全部涉及的,但对于这些要素的了解,对于解答具体问题应当说都是有帮助的。有些考生在作答这类问题时,往往从考题入手,针对具体问题到原文中去寻求答案,这是极其错误的一种做法,因为就题论题往往会挂一漏万,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命题的要义,因而也不可能准确全面地解答问题。有些高考试题尽管在题干中提示结合第几段文字甚至是某个句子,但题目的答案往往并非局限在这一段或某个句子上,而往往涉及更多的内容。这是高考命题的特点,也是我们在回答问题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三。庭院深几许----审读题干明方向

审读题干要注意两点:明确考纲要求和揣摩考查意图。在对文本总体内容感知的基础上,要细心阅读有关题目。了解要求,选定方位,初步定案,结合文本细心思考。读题时一定要字斟句酌,切不可浅尝辄止,草草了事,特别是对于一些难度并不是很大的题目,主要明确到底是简答还是简述。常常,我们有些考生在作题时一看到题目,觉得难度不大就立即动手把答案写在考卷上,这是很容易出错的,因为做任何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尤其是高考语文试题的解答,答案往往要整合而不是抄袭。对于具体问题,在阅读时有一点想法甚或说是一点灵感是正常的,对此我们可以把它们暂时写在草稿纸上,以作备用,然后将所有问题统看一遍,看题目间有无联系。有些时候,某个问题的答案或提示在其他问题中可能存在一些蛛丝马迹,这能帮助我们更为准确全面地回答某个问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都有这种可能。把这些问题该记录的要记录,该注意的要注意。之后,再具体详细全面的分析每一个问题,了解该题目的具体要求甚至是命题者的初衷或意图,而后到原文中去画着它的检索区间,选择题可在试题上简单标识。先入为主是回答问题的关键,但并非是最理想的答案,因为细心认真的思考、全面周到的分析更为重要。

四。吹尽黄沙始见金---规范表述谋结果

要做到不失分或少失分,还必须有一个精心整理与加工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简答类题目来说,要精研题目,全面分析,精心推敲,字斟句酌,方可准确完成题目。纵观历年高考答卷或平常的现代文阅读训练答卷,对于简答题来说,不少考生对题目的理解也较准确,选取的答题角度也较为全面合理,给出的答案也基本能把握住要旨,但阅卷老师总很难给予一个合理的分数,虽说高考评分标准有不少题目要求“意思对即可得分”,但意思究竟怎样才算对,得分究竟给予多少才公平合理,往往使阅卷老师难以定夺,究其因,是考生的回答似是而非,似对非对,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考生适当的失分就不足为怪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为此,对题目要求的进一步精心研究,对题目涉及范围的全面分析,对初步答案的进一步整理加工,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笔者看来,要做好这一步工作,还要结合文本来处理。一般情况,在命题者未作出是否“抄录原文语句”还是“用自己的话回答”的要求时,最好到原文中捕捉相关的语句,尤其是最典型的、最精炼的、信息量最大的语句,因为一般说来,考题所选取的文本大都是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大作家的作品或译作,语言的功力相当深厚,言语精炼、纯熟,较之于我们自己的语言更成熟,更有代表性,因而选取有关语句或抄录或整理的做法是可取的,因为它更能与命题者所给出的参考答案接近或相符。在整理加工需要自己定制的答案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做到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力求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最丰富的内容或含义。

以是笔者在多年高考语文复习指导中得出的点滴体会,对考生来说或许有可资借鉴之处,但要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实效,在平常的训练中不妨一试,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考场上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作者邮箱: MINWEN-ZYWHTOM。COM

[高考语文现代文应试方略(网友来稿)]

【高考语文应试 高分不是做难题做出来的】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阅读高分攻略

2.高考语文作文高分技巧

3.高考辅导:应试技巧

4.高考语文作文高分攻略技巧

5.高考高分作文

6.重庆高考满分作文:难题

7.高考写作应试技巧浅议

8.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

9.高考不是唯一选择?

10.难题的初三语文作文

下载word文档
《高考语文应试 高分不是做难题做出来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