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进化高考知识点
“Lun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遗传与进化高考知识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遗传与进化高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遗传与进化高考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
2.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 假说-演绎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4.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位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
5.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6.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作基因型。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7.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8.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9.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10.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1. 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12. 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13. 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14. 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雄性:XY,雌性:X-X)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15. 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6.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7. 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8. 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9. 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20.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
21.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从亲代DNA传到子代DNA,从亲代个体传到子代个体。
22. 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排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篇2:遗传与进化高考知识点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 R型活细菌 转化为 S 型活细菌。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4.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
5.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是:将 DNA、蛋白质等组成生物的各种物质分离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6.DNA 分子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 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7.科学家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采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 DNA 以半保留方式复制。8.DNA 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
9.DNA 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有模板、原料、酶和能量。
10.DNA 复制需要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参与。
1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其主要载体是染色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
12.RNA 与 DNA 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在于:RNA 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DNA 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 腺嘧啶。
13.转录是以 DNA 的一条链作为模板,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以 4 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14.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来决定。
15.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不止61 种,反密码子位于tRNA 上。
1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17.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指 S 型细菌的 DNA 片段整合到 R 型细菌的 DNA 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18.加热并没有使 DNA 完全失去活性:加热杀死 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内部的 DNA 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
19.并非所有的 R 型细菌都能被转化,只是小部分 R 型细菌被转化成 S 型细菌。转化效率与 DNA 纯 度有关,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
20.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 S 型细菌的 DNA 可使小鼠致死,而是具有毒性的 S 型细菌可使小 鼠致死。
21.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所以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22.35S(标记蛋白质)和 32P(标记 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个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 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23.对于某一种生物而言,遗传物质只有一种(DNA 或 RNA),不能说主要是 DNA。
24.配对的碱基,A 与 T 之间形成 2 个氢键,G 与 C 之间形成 3 个氢键,C-G 对占比例越大,DNA 结构越稳定。
25.DNA 复制的场所并非只在细胞核,真核生物中,除细胞核外还有线粒体、叶绿体;而原核生物中, DNA 分子复制的场所有拟核、细胞质。
26.DNA 复制发生于细胞分裂间期和在 DNA 病毒繁殖时,其中的细胞分裂并非仅指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27.DNA 分子并非全部解旋后才开始进行 DNA 复制,而是边解旋边复制。
28.遗传效应是指基因能够转录成 mRNA,进而翻译成蛋白质,能够控制一定的性状。
29.DNA 分子中还存在着不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在真核细胞中这部分片段所占比例很大,这些片 段不是基因。
30.通常的基因是指双链DNA 片段,而 RNA 病毒的基因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 RNA 片段。
31.转录的产物不只是mRNA,还有 tRNA、rRNA,但只有 mRNA 携带遗传信息,3 种 RNA都参 与翻译过程,只是作用不同。
32.翻译过程中 mRNA 并不移动,而是核糖体沿着 mRNA 移动,进而读取下一个密码子。
33.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不是 A-T,而是 A-U。
34.并不是所有的密码子都决定氨基酸,其中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
35.tRNA 含有几十个至上百个核糖核苷酸(碱基),不是仅由3 个核糖核苷酸(碱基)构成。
36.每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密码子简并性),可由一种或几种 tRNA 转运。
37.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 tRNA 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38.密码子有64 种(3 种终止密码子和 61 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而反密码子理论上有61 种。
39.不同细胞中的中心法则途径:高等动植物只有DNA 复制、转录、翻译三条途径,如根尖分生区细胞等分裂旺盛的组织细胞中三条途径都有;但叶肉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中无 DNA复制途径,只有转录和翻译两条途径;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信息传递。RNA 复制和逆转录只发生在被 RNA 病毒寄生 的细胞中,而在其他生物体内不能发生。
40.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41.体现某性状的物质并不一定是“蛋白质”:如甲状腺激素、黑色素、淀粉等,则该类性状往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篇3:遗传与进化高考知识点
1.诱变因素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诱变因素可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但不会决定基因突变的方 向,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
2.基因突变时碱基对的改变可多可少:基因突变是 DNA 分子水平上基因内部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的改 变,只要是基因分子结构内的变化,1 个碱基对的改变叫基因突变,多个碱基对的改变也叫基因突变。
3.基因突变不会改变 DNA 上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内部,只是产生了新的等位基 因或新基因,并没有改变 DNA 上基因的数目和位置。
4.基因突变的利与害取决于环境或研究对象的不同,如小麦的高秆对小麦本身有利,但对增产不利。
5.如果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
6.如果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则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
7.自然条件下,原核生物一般不能进行基因重组。但是特殊情况下可以,如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8.基因重组只产生新的性状组合,不产生新性状。
9.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结构变 异中的重复、缺失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
10.单倍体不一定仅含 1 个染色体组:单倍体所含染色体组的个数不定,可能含 1 个、2个或多个染 色体组,可能含同源染色体,可能含等位基因。
11.单倍体并非都不育。由二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单倍体,表现为高度不育,而多倍体的配子若含有 偶数个染色体组,则其发育成的单倍体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就可育并能产生后代。
12.“可遗传”≠“可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二倍体的单倍体等均表现为“不育”,但它们 均属于可遗传变异。
13.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前者能产生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后者不能产生新基因,只是实 现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
14.诱变育种尽管能提高突变率,但仍然是未突变个体远远多于突变个体,有害突变多于有利突变, 只是与自然突变的低频性相比,有利突变个体数有所增加。
15.正确理解育种中“最简便”与“最快速”:“最简便”着重于技术含量应为“易操作”,如杂交育种,虽然年限长,但农民自己可简单操作。但“最快速”则未必简便,如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 限,但其技术含量却较高。
16.正确理解“单倍体育种”与“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等 过程;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的一个操作步骤。
17.“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8.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了 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
19.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但子代可能高度不育,例如马和驴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育, 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20.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21.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 致新物种的形成。但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篇4: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第2节 DNA 分子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 T;G ≡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第3节 DNA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
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由ATP提供;
④ 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条件:①能自我复制;②结构相对稳定;③储存遗传信息;④能够控制性状。
三、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篇5:生物遗传规律高考生物知识点
知识篇
1 基因的分离定律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①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②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③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④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
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⑤实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方法篇
1 仔细审题
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规律。
(1)基因的分离规律
①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
②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③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①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9∶3∶3∶1 ;
③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3)伴性遗传
①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
②♀♂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③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X-显)、佝偻病(X-显)等
2 掌握基本方法
(1)最基础的遗传图解必须掌握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包括亲代、产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各项)
例:番茄的红果—R,黄果—r,其可能的杂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种,写遗传图解: P ①RR × RR ②RR × Rr ③RR × rr ④Rr × Rr ⑤Rr × rr ⑥rr × rr
注意: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配子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一个事实必须记住: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即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2)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
①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②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Dd 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
③ 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 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
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
(3)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
3 基因的分离规律(具体题目解法类型)
(1)正推类型:已知亲代求子代
只要能正确写出遗传图解即可解决,熟练后可口答。
(2)逆推类型:已知子代求亲代
①判断出显隐关系;
②隐性表现型的个体其基因型必为隐性纯合型(如aa),而显性表现型的基因型中有一个基因是显性基因,另一个不确定(待定,写成填空式如A ?);
③根据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出亲本中的待定基因;
④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
4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总原则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建立在基因的分离规律上的,所以应采取“化繁为简、集简为繁”的方法,即:分别计算每对性状(基因),再把结果相乘。
(1)正推类型
要注意写清♀♂配子类型(等位基因要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配子“组合”成子代时不能♀♀相连或♂♂相连。
(2)逆推类型
①先找亲本中表现的隐性性状的个体,即可写出其纯合的隐性基因型
②把亲本基因写成填空式,如A?B?×aaB?
③从隐性纯合体入手,先做此对基因,再根据分离比分析另一对基因
④验证: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若无以上两个已知条件,就据子代每对相对性状及其分离比分别推知亲代基因型
5 伴性遗传
(1)常染色体遗传:
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相等。
(2)伴性遗传 :
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不等(男女平等);女性不患病——可能是伴Y遗传(男子王国);非上述——可能是伴X遗传;
(3)X染色体显性遗传:
女患者较多(重女轻男);代代连续发病;父病则传给女儿。
(4)X染色体隐性遗传:
男患者较多(重男轻女);隔代遗传;母病则子必病。
【遗传与进化高考知识点】相关文章:
4.高考物理知识点
5.高考语文知识点
6.高考历史知识点
7.高考数学知识点
9.野蛮进化读后感
10.遗传检测综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