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复习课说课稿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复习课说课稿

2023-01-24 08:03: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赵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复习课说课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复习课说课稿,欢迎阅读与借鉴!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复习课说课稿

篇1:光合作用复习课说课稿

1、说教材

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 叶绿体中色素的直观展示,让学生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2、说考纲

①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②识记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及元素转移;

③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④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作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⑤掌握光反应、暗反应的部位、条件和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⑥掌握控制农作物增产的途径和措施;

3、说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②叶绿体中的色素

③光合作用的过程

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⑤掌握控制农作物增产的途径和措施

3.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发现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科学的发现需要多人的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农业生产知识

4、说教法学法

4.1教法的选择

①坚持启发式教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加大课堂容量。

4.2学法的指导

① 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②指导学生在复习实验中如何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单一变量原则设计简单实验。

③指导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提高能力.

5、说教学过程

5.1光合作用的`发现

(学生活动:讨论四个实验的共同设计要点,四个实验的结论)

教师点拨: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体现单一变量原则。

练习:请设计实验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练习设计目的:通过控制变量后对反应物的消耗、产物的生成的判断得出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光照,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5.2光合作用的色素

通过实物展示色素的扩散情况,然后列出有关色素的考点、习题。

5.3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 ①水的光解 暗反应 ③ CO 的固定

②ATP的形成 ④ CO 的还原

考点:①光照变化 ②CO 浓度变化

例、将一棵在暗处放置了很久的植物,突然从暗处移到光下,其叶绿体中 C3 、C5 和ATP的含量变化如何?

答案: C3下降 C5增加 ATP增加

例、将一植物从高浓度二氧化碳移至低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中,叶绿体中 C3 、C5 和ATP的含量变化如何?

答案: C3 下降 C5增加 ATP增加

5. 4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①光照强度 ②温度 ③CO 浓度 ④水、矿质离子

练习:一亩田一年中获得最大有机物产量(例:合理施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措施 原理

本练习是开放性问题,注意总结提高光合作用产量的措施有:光照面积如合理密植、套种;光照时间如轮作;光合作用效率如光、温度、水、化肥等。

6、教学反思

6.1优点:

①课型设计较好,在引言之后,先给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然后分别从几个目标入手,详细讲述。

②认真研读高考考纲,发现考纲中关于本节的变化,能借助分析本节经典实验得出实验设计原则,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结论,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③课堂有一定的思维量,通过“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习题;“一亩田一年中获得最大有机物产量”习题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④能抓住基本概念进行教学,并把所涉及的知识整理,形成网络结构展现给学生。

⑤基本功扎实,板书工整,简明额要的几笔把要点知识展现出来。

⑥在进行基本知识点复习时,能指出本知识点的考点是什么,并进行适时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2缺点:

①教案中未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而只体现了知识目标。

②在教学中体现了能力目标,如:创新能力、实验能力;但是,情感目标未体现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③课堂时间分配上给“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上时间分配不够,没有很好做到重点知识重点讲解。

④教材处理上未把选修教材C4植物与必修教材C3植物很好的整合到一起(高二学生没有学过选修,条件所限)。

⑤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很好的评价学生的得失,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很好的把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点经验联系起来。

6.3改进措施:

①钻研考纲,把考纲和教材联系起来,把教材和学生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把知识点和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大胆取舍,把握课堂节奏。

②认真备学生。备学生的心理、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课本知识的差异挖掘出来,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正确、规范的知识体系。

③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来自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充实,所以应利用课余提高自身的能力。

④积极地向老教师学习,学习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传统经验和创新结合起来,精进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篇2:拼音复习课说课稿

拼音复习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语文第一册“汉语拼音”部分最后的总复习。复习所学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这节课是对整个汉语拼音的整合,是对汉语拼音的复习和巩固,本次复习有七项内容:

1.认读声母,辨析易混声母、用有趣的练习形式复习声母。

2.认读韵母,明确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概念,辨析易混韵母。通过个别读、小组读、合作读等形式复习韵母。

3.认读整体认读音节,把16个整体认读音节变成小桥,打乱顺序读、小组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趣味中复习。

4.认读音节词。先出示音节词,学生拼读,再出示图片。这是一项锻炼学生自己拼读的能力。

5.认读拼音句子。这些句子是鼓励学生的话,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拼读,自我激励。

6.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系统复习。字母分类按顺序排列,以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

7.是课堂小测。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本课可分两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课时要完成一下教学目标:

1.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进行系统的归类复习,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通过拼读动物音节词、拼读句子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使学生更熟练准确的拼读音节。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掌握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2.能准确地拼读。

课前准备:

拼音卡片、动物图片、简笔画图片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地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地学习。”“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本着“温故知新”这一精神实质来设计本课,加强新旧之间的沟通,“新”首先在于童趣性,使低段孩子在童话情境中;其次在于完整性,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进行系统的归类复习;再次在于发展性,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拼读,让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这样的语文拼音复习课变得开放而富有创新的活力,创设了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拼读音节练习中,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多在小组内交流,提高拼读能力,教师重点辅导差的学生。拼读音节要换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复习声母时,着重指导区别形近字母和音近字母;重点复习复韵母和鼻韵母的读法,可以对比着读;整体认读音节可分类读,以帮助学生整体识记。

三、说学法

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法,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重视教给方法,教给规律,在指导学生区分相近的声母和韵母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自己总结区分方法,如区分b、d、p、q这四个声母时,学生说出用儿歌、手势等方法来区分,这样学生在刚刚学习汉语拼音时就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为后来的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开端,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篇3:世界历史复习课说课稿

世界历史复习课说课稿

本节课的任务是带领学生进行世界历史第二册知识线索的复习。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

世界历史第二册表述了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脉络,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义务教育要求培养公民的基本素质。青少年要很好地了解国情,包括了解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而了解国际环境,主要了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今天的历史,了解近代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民族独立的历史,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

本册所讲的是近代史最后一段和现代部分,因此,属于初中历史阶段学习的重点。从资本主义发展方面来说,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由于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两次灾难性的世界大战;从科技发展来看,有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国际共运有三次国际组织,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到战后社会主义陈营,到90年代的重大挫折,总之从内容上看,本册在全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强调基础知识,除以往提到的事件和人物外,还包括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就历史学科而言,基础知识应是包括宏观知识和具体知识两方面。而对学生今后有所补益的历史知识,首先是宏观的知识,也就是从宏观上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调要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线索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课的目的就是教学生整理本册书的历史发展线索。

二、教法

目标导学,是我实验的.一种教学模式。我认为,教师不应只组织学生学习,而且应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复习。在历史教学要求中,要教会学生会分析、综合、比较、概况、记忆,会表述历史。这一切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训练,由指导学生学习走向学生自己学习。这种模式的原则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在各阶段学生逐步得到训练。而对于整体知识的整理,难度较大,一旦掌握,学生就能尝试驾驭教材。

我的教学风格是师生交流,对话是重视学生的表现,是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在教授新课时,谈话法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在上复习课时,更适合于用谈话法,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更易引起学生会的反应,并且可以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所以我决定采用谈话法。

三、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应该说,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决定了教法和学法。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必然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从行为表现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基本的思路也是基本的方法,就是在老师和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尝试自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学会前面所述的各种能力,这和教法是相对应的。只有在教师的指导设计下,分阶段地进行练习,才能掌握。关于复习的方法,学生在以前已经基本掌握。在本节课里,可以说是进一步练习此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复习整理已学过的知识。在与教师对话中,积极搜索已有知识,并查阅课本,进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怎样整理知识,又为下一步继续巩固具体知识做好了准备工作。

四、教学过程

1、导言、开场白

由新千年的到来说到本世纪即将过去,引导学生进行世纪的回顾,激发学生复习的热情,使学生认为不止是在复习功课,而是在进行很有意义的探讨,成功地切入主题。

2、放剪辑好了的《二十世纪掠影》系列片录像片段,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说其中的事件或人物,起到引起兴趣、回忆的目的。

3、开始指导学生整理知识线索。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把教材内容整理成三条线:

(一)、资本主义发展;

(二)、国际共运;

(三)、民族解放。(具体内容见教案)

4、学生继续补充整理。由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课堂时间紧张,只能统一整理粗略的线索,剩下时间由学生自己整理。

5、小结。最后,教师根据复习的情况进行小结。

篇4:《浮力》复习课说课稿

《浮力》复习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 >A*8N/K#v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浮力的大小 (注意:浸没和部分浸入)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方向

适用条件 液体和气体

从力的角度: 从密度角度(实心)

浮 F浮>G 上浮 ρ物 < ρ液

力 浮沉的条件 F浮=G 悬浮 ρ物 =ρ液 =-F=

F浮ρ液

轮船、密度计(漂浮) 称重法:F浮=G物-F

应用 潜水艇 计算 排液法:F浮=G排=ρ液gV排

气球和飞艇平衡法:F 浮=G物(漂浮或悬浮)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附:例题和习题

例题:

(1)质量为1000千克,体积为800分米的鱼雷,在水中上浮还是下沉?

(2)一艘轮船从海面驶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么变化?它从海面驶入河面船身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

习题:

(1)质量为250克的物体静止在水中,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3)将弹簧秤改造成一个可以直接测浮力大小的装置。

篇5:二次函数复习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6章26、1的内容。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二次函数是基本的初等函数,也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函数模型,对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研究函数的方法,体会函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在学习了一次函数之后学习二次函数,这是对函数及其应用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学生学习函数知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在本节提出了两个求实际问题中变量最大值的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得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对照函数的概念判断它们是否是函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函数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得出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形式。通过归纳具体函数的共同特点来定义二次函数的概念,体现了研究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九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老师多加以引导,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概括归纳二次函数的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了解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又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是:二次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篇6:八年级英语复习课说课稿

八年级英语复习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语法 现在完成时

2句型: 和have /has+V过去分词

3重点与难点: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二、说学生分析

我所教的八年级(17,18)两个班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的`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学生自制力差,学习的主动性差,缺乏自信心,见于这种情况,我尽量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情境,使他们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适时的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三、说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复习已学过的现在完成进行时的用法, 2课前准备:利用精美的图片,制作课件, 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更有积极性.

四、说教学流程与设计理念

关于现在完成时的构成与用法

(1)现在完成时的构成:have / has + 过去分词

如:work的现在完成时的肯定式为: have / has worked

否定式为: have/ has not worked

(2)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a. 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发生或已经完成的某一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通常与表示包括现在在内的时间副词just,already, before, yet, never, ever等状语连用。例如:① It is a new one. I have never heard of that before.② Have you ever ridden a horse?③ She has already finished the work.④ Have you milked the cow yet? Yes, I have done that already.⑤ I’ve just lost my science book. I remember I put it here just a moment ago. But it isn’t here.

b. 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已经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可以和表示从过去某一时刻延续到现在(包括现在在内)的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例如:

① I haven’t seen her these days.

② She has learnt English for 3 years.

③ They have lived here since 1990.

④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USA in the last 350 years?

c. have / has been 和 have / has gone 的区别:

have / has been (to) 表示“曾经去过”某地

have / has gone (to) 表示某人“已经去了”某地

试比较:

① He has been to Beijing. 他曾去过北京。(人已回来,可能在这儿)② He has gone to Beijing. 他已经去了北京。(人已走,不在这儿)

篇7:燃烧及其利用复习课说课稿

燃烧及其利用复习课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书承接上一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内容,是上册书的最后一章,本章书虽然在中考中占的比重不大,但却是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一章,也是初三阶段所要掌握的可燃物的最后内容。因此,从形式上该课题以最常见的现象――燃烧展开,向学生介绍了燃烧与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然后结合化石燃料及其燃烧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章。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及其异同。

(2)认识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2.能力目标:(1)通过知识的回顾与活动,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上的有关问题。

(2)了解消防安全知识,掌握在火灾中逃生自救的基本方法。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目标:(1)能科学地认识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2)通过应用灭火原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灭火问题,增强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安全意识,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提高学生防火、灭火意识。

难点

1.能用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解释一些生活常见现象,

2.理清并区分缓慢氧化、燃烧、爆炸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

(1)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2)一些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所出现的不同的现象

(3)生活中关于燃烧的常识

2、欠缺的东西

(1)对“着火点”、“可燃物”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比较模糊

(2)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但对于拓展性的知识运用还不熟练。

3、学习的困难

在探究性实验中对于实验的设计不够严密

教学法设计

1.设计理念

本课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主,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来。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般上复习课时,由于时间较紧很多老师往往直接帮学生把知识归纳、梳理好灌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情况和课堂效率,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本人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回顾,要上好一节复习课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复习课上“活”上“新”,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知识梳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课的内容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学生对此的掌握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学生的防火意识仍不是很强,尤其是应用能力、自救能力差,能说不会做,针对这一点,本课所选的教材均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并增加了 “真实案例”、“安全知识竞赛、” “离奇的火灾”等题材,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又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复习课,复习是知识的一个归纳和总结过程,所以本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式教学法,以“烧不坏的手帕”、“草原灭火”、“真实案例”、“定点爆破”、“小小专家猜一猜”等环节引入复习的内容,让复习课上活上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本课还运用了讲练结合法、问题教学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

3.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主要运用了竞争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例如:在“安全知识竞赛中”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消防安全知识进行竞赛,在竞争的同时也运用了合作学习法,在“想一想”、“议一议”之中学生也要通过合作,讨论来总结、归纳知识。此外学生也运用了观察学习法、知识迁移法等方法。

教具准备

酒精灯、火柴、烧杯、坩埚钳、小手帕、多媒体电脑、灭火器

篇8:《Book3Module2 Music》复习课说课稿

● 教材分析

1、出处: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外研版必修三《Module2 Music》第二课时复习课的内容。

2、地位与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们系统地复习了Module2 Music这一模块中所呈现的与音乐相关的词汇,重点讲解了四个单词及两个短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本节课为第二课时,重点复习两个句式即:强调句式; by the tim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纵观近几年高考卷,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式的理解与运用一直是复习的重点.

通过在课堂中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将对这两个句式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运用,为基本词汇的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 目标分析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3、知识目标: 梳理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并逐步掌握强调句式的一般式,特殊疑问式及not---until的强调;体会并合理运用by the tim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 强调句式 by the time

难点:强调句式的多种变化尤其是not,until的强调结构

● 教法分析与教学设计

充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师生合作的精神。为此我采用了“五标教学法”。基本流程:1)创设情景,引标展标————2)任务性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标——3)个性展示, 反馈拓展,检测学习效果————4)课堂小结,及时评标——5)布置作业。

在本节课中,多媒体始终贯穿课堂,并及时的穿插纸介的习题训练,以避免学生视觉疲劳,同时学生也更能集中注意力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引标展标

聆听音乐激发兴趣:本模块 的中心话题就是music,通过 第一课时复习,学生回顾 相关的词汇 ,掌握了对不同音乐喜好的表达 ,为此,我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出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及原因。这样我既检查了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我运用强调句式、by the time表达我最喜欢的音乐,并用大屏幕展示句子 。通过展示语句,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从而出示本节课主题。教师板书主题及目标。

(二) 多媒体呈现教材原句、明确高考中的地位

1. It was Haydn who encouraged Beethoven to move to Vienna. (拨弦键琴曲)piano and violin, as well as for orchestras.(管弦乐团)

重庆卷、全国卷、天津卷

(2013天津卷)she mentioned her own plan. A. that

B. where C. why D. when

福建卷、湖南卷、四川卷

(2014四川卷)Was it because jack came late for school ___ Mr. Smith got angry?

A. Why B. who C. where D. that

(北京卷)

By the time you have finished this book, you meal ____cold.

A. gets B. has got C. will get D. is getting

(辽宁卷)

By the time Jack returned home from England, his son ___ from college.

A. graduated B. has graduated C. had been D. had graduated

做法及意图:用大屏幕展示课本中含有强调句式、by the time引导得时间状语从句的两个句式并呈现本节课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再次回顾所学过的内容,感受其用法。然后以四个高考题为例,向学生展示2011—2014高考中所出现的对这两种句式的用法考查点。诣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它们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三)任务性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解标

Task1:

教材原句:It was Haydn who encouraged Beethoven

to move to Vienna.

强调句型

It is/was +被强调部分+that /who /whom+…

Is/Was it… who/that…?

特殊疑问词+is/was it? who/that??

1. It is in the street that I met the young man.

2. It’s Nancy whom you should ask.

3.It was on Monday night that all this happened.

4. It was only when I reread his poems recently that I began to appreciate their beauty.

5. Was it you who broke the window?

6.Where was it that you found your lost pen?

1. It强调句的特征是:

把句中的“It is/ was …that/who…”划去,所剩 的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2. 强调句型指现在或未来的情况用It is,指过去用It was。

3. 强调人时可用who 或that,如果不强调人一律用that,不可误用which, when, where 或why等。

4. 强调句型的疑问句结构

Is/Was it… who/that…?

特殊疑问词+is/was it… who/that…?

▲ 5. 含not…until…结构的句子, 变为强调句时应将not until 放在is/was 后

原句:Tom didn’t leave until Mr. White came back.

→It was not until Mr. White came back that Tom left.

原句:I didn’t realize she was a famous film star until she took off her dark glasses .

→It was not until she took off her dark glasses that I realized she was a famous film star.

Practice:

1.(2013天津卷) It was not until near the end of the letter _____she mentioned her own plan.

A. that B. where C. why D. when

2.It____ we had stayed together for a couple of weeks _____ found we had a lot in common.

A was until ; when B. was until; that C. wasn’t until ; when D. wasn’t until; that

3.(2014四川卷)Was it because jack came late for school ___ Mr. Smith got angry?

A. Why B. who C. where D. that

4.(2014湖南卷)It’s not doing the things we like, but liking the things we have to do ____makes life happy.

A. that B. which C. what D. who

5.It was ____ he said ____ disappointed me.

A. what; that B. that; that C. what; what D. that; what

6. Was ______ that I saw last night at the concert?

A. it you B. not you C. you D. that yourself

7. It is____ who____ reasonable.

A. me;am B. me;is C.I;am D.I;is

8. ____ find my wallet,Tom?

A. Where did you that B. Where was it you C. Where have you D. Where was it that you

9.It was in the factory____ produced TV sets ____our friend was murdered.

A. which;which B. that;which C. which;that D. where;that

10. It was in Beihai Park____ they made a date for the first time ____ the old couple told us their love story.

A. where;that B. that;that C. where;when D. that;when

做法及意图:

用大屏幕呈现任务一:强调句式

展示课本原句及有关该句型六个不同考点的句子,教师布置如下任务::

1. 强调句式的结构是什么?

2. 当我们要分别强调时间、地点、原因、人物等时,强调句式是否发生变化?

3. 如何判定是否是强调句式?

4. 强调句型的疑问句结构是什么?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即:大声反复朗读句子,并自己总结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 然后前后小组讨论汇总强调句式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小组长总结,教师点评。紧接着,学生独立完成辅导书《名师对话》中对应的练习题,完成后小组内核对答案,教师处理难点。同时板书强调句式结构。练习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即学即练,当堂掌握。该练习的最后一道为not…until 的强调句式,我想会有大部分同学不知从何入手,所以我利用这一习题再次导入到这一特殊句式的讲解上。这一句式结构是我们这一节课的难点。

原句:Tom didn’t leave until Mr. White came back.

→It was not until Mr. White came back that Tom left.

我的做法是首先呈现出not…until的原句即:Tom didn’t leave until Mr. White came back. 然后引出not…until的强调结构:It is/ was not until….. that……..。 要求学生观察It was not until Mr. White came back that Tom left. 这一强调句式与原句until后的内容有无变化。既然没有变化我们能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小组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学生能总结出无论在原句还是强调句中,until后出现的内容要紧跟它走,即:until后有什么你抄什么!that后用肯定。根据我班学生英语的学习水平,我就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帮助他们掌握疑难点。教师提示完毕后,要求学生紧接着做两组同义句转换,即:将原句改为强调句的训练。第一组until 后接词第二组until 后接句子;此习题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在变化中仍然能找到其根源。

针对not…until的高考考查点全部训练完毕后,学生自主完成在上课初呈现给大家的2011---2014 的高考题,我想这个时候,学生做起题来,一定会就得得心应手。

Task2:

教材原句:By the time he was 14, Mozart had composed many pieces for the harpsichord, piano and violin, as well as for orchestras.

by the time+ 主语+did, 主语+had done

1.By the time I got to the station, the train had already gone.

2.By the time l got home, they had already left。

3. By the time I received his letter, he had left Shanghai.

By the time + 主语+does/ do, 主语+ will have done

1.By the time I get home,they will have left。

2.By the time I graduate next year, I will have lived here for 5 years.

如果主句动作不强调已经完成,只是说明某个时候的状况,此时主句不用完成时,而应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时态,此时by the time相当于when。

1.He was out of breath by the time he reached the top.

2.By the time he went abroad, he was fourteen.

3.By the time we arrived, the meeting was over.

Practice:

1.By the time we got to the station, the train _______________( go).

2. By the time you___________ (come )next season, the yellow leaves______________ ( cover) the paths and valley.

3(天津卷) By the time Jane gets home, her aunt _____for London to attend a meeting.

A. will leave B. leaves C. will have left D. left

4.(2011辽宁卷)By the time Jack returned home from England, his son ________ from college.

A. graduated B. has graduated C. had been D. had graduated

做法与意图: 任务二主要是处理在by the tim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从句与主句谓语动词时态的变化。本任务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是较为容易的。总的处理原则仍然是

1)重现原句感悟(自主学习)

2)再次呈现大量例句,总结规律(合作探究)在合作完成之后,让小组长到讲台上来,把他们小组的见解讲给其他学生听,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适当补充,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的课堂。

3)教师点拨,提炼疑难点

4)对应练习训练,再次总结规律

(四)个性展示, 反馈拓展,检测学习效果

1.It was not until near the end of the letter _____she mentioned her own plan.

A. that B. where C. why D. when

2.It____ we had stayed together for a couple of weeks _____ found we had a lot in common.

A. was until ; when B. wasn’t until; that C. wasn’t until ; when D. was until; that

3.(2014四川卷)Was it because jack came late for school ___ Mr. Smith got angry?

A. Why B. who C. where D. that

4.(2014湖南卷)It’s not doing the things we like, but liking the things we have to do ____makes life happy.

A. that B. which C. what D. who

5.It was ____ he said ____ disappointed me.

A. that; what B. that; that C. what; what D what; that

6. Was ______ that I saw last night at the concert?

A. you B. not you C. it you D. that yourself

7. It is____ who____ reasonable.

A. me;am B. me;is C.I;is D.I;am

8. ____ find my wallet,Tom?

A. Where did you that B. Where was it that you C. Where have you D. Where was it you

9. It was in the factory____ produced TV sets ____our friend was murdered.

A. which;which B. that;which C. that;that D. where;that

10. It was in Beihai Park____ they made a date for the first time ____ the old couple told us their love story.

A. where;that B. that;that C. where;when D. that;when

1.By the time you arrive in London,we ______in Europe for two weeks.

A. shall stay B. have stayed C. will have stayed D. have been staying

2.. Hurry up! By the time we get to the church, the marriage service_____.

A. had started B. will have started C. has started D. must have started

3. ―Did you see Xiao Li at the party? ―No,_____by the time I arrived.

A. she’d left B. she’s left C. she was left D. she must leave

4.(北京卷) When I talked with my grandma on the phone, she sounded weak, but by the time we _____ up, her voice had been full of life.

A. were hanging B. had hung C. hung D. would hang

5. (四川卷) The telephone_____, but by the time I got indoors,it stopped.

A. had rung B. was ringing C. rings D. has rung

(2008山东卷) By the time he realizes he _____into a trap, it’ll be too late for him to do anything about it.

A. walks B. walked C. has walked D. had walked

7.(2011辽宁卷)By the time Jack returned home from England, his son ________ from college.

A. graduated B. has graduated C. had been D. had graduated

8.(2005天津卷)By the time Jane gets home, her aunt _____for London to attend a meeting.

A. will leave B. leaves C. will have left D. left

做法与意图:以试卷的形式进行限时检测,共18道习题,由易到难,涵盖了所有考查点并穿插了7道高考题,让学生意识到一种句式结构可能会出现多种考查方式,从而进行能力方法迁移,这样即能训练巩固又可以过渡到新问题,并把试题的形式变丰富。学生能顺利完成13道以上,其中有3道题是有难度的。

(五) 课堂小结 及时评标

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以我的板书为提纲,回顾: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在授课过程中,我板书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并不去填写具体内容,这样在课堂小结

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再进一步总结概括,我可以看看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

(七)布置作业

1) 作业与测评p221 单选、完型

2)背诵Module3的词汇,准备检测

篇9:《酸碱盐复习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碱盐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在知识迁移题、实验探究性问题、开放性试题、趣味性题、信息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酸碱盐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科内多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化学实验,将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难点:根据酸碱盐的性质分析常见离子的检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即先给出实验题例,通过对题例的探究暴露错误,讨论发现问题,带出知识点,引出方法,由此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实验习题,在练习、讨论探究中让学生复习酸碱盐的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

引入课题:由前面物质分类中的化合物引入,这节课复习化合物中的酸碱盐,重点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1、常见的酸碱盐

活动探究一,让学生讨论回顾常见酸碱盐,提出问题:你对它们有多少认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俗名和化学式,并探究这些物质的类别,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酸碱盐,认识实验台上提供的物质的类别,为下一个活动打下基础。说出你最熟悉的一种物质的用途。

2、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由用途体现性质过渡到化学性质的复习。首先提问:同学们你对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认识?如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硫酸铜分别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揭示课题:通过化学实验,验证某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从而归纳出酸、碱、盐的性质。从所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归纳出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3、探究应用

展示另一个探究活动题目,以碳酸钠的性质为主线,通过魔术实验,制取“雪碧”、“牛奶”、“葡萄酒”,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给以适度的引导,在探究中复习巩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再由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复分解反应,在兴趣、讨论、质疑中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说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通过展示板书设计进行反思回顾,整理归纳,并通过精选的练习拓展延伸,并提示下节课将从物质的鉴别,推断,实验研究,除杂等反面进行综合复习。

篇10:《二次根式》复习课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内容是二次根式章节的复习课,是学生在学完新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下册第十六章后的一个总结复习。二次根式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与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考直接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本课复习内容的教学将让学习更为系统地认识二次根式,并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升华。同时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在下一张勾股定理以及九年级的解直角三角形学习中打下一些有效的基础。

关于二次根式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求: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2.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在本章内容新授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关注了学生对概念及运算法则的讲解,对方法、技巧、能力等各方面并没有对学生作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学生本身在学习新课知识时,也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对课程标准提出的第2点: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并不能很有效的完成。而本节复习课的教学将给学生一个巩固提高的机会,让大多数学生能加深对二次根式的运算的理解,同时更是为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的能力提供机会。彻底地贯彻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完成九年级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本课内容是综合性复习,所讲知识点学生基本都熟悉,只不过是没有真正的理解透彻,甚至有些学生可能都已经有部分渐渐淡忘。本节内容的教学其实从本质上讲就是为学生理清知识点,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与结构。把已学知识系统、全面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二次根式的理解与运算真正落实到位作出努力。

其实,本课内容的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复习巩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本章的知识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明确地位与作用,让学生感受本章知识的重要性,为即将学习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工作。

3.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由于新课内容结束离综合性复习时间较长,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对本章的知识并不是非常熟悉,但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完全具备的,只不过需要一个回顾的过程。同时,随着知识面的拓广以及一些章节中对二次根式的应用,逐步让学生对二次根式这一章的内容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在复习时,学生应该说还是很易于接受的。

4.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其实更主要的是经历回顾、理解、巩固的过程。本节教学内容的新知并不是真正的“新的知识点、新的知识技能、新的知识能力”,而是一种对已学知识的一种重新加工处理的能力,从已学的 知识上提炼出更精粹的东西来。这也正是学生在这方面的缺憾,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与分析。这更是学生的主要障碍。

二、目标的设定及重难点

1.目标的准确与完整

知识目标:

(1)能够有效回顾本章的重要基础知识;

(2)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

情感目标:

(1)对章节内容的总体把握,全面分析;

(2)体会对问题的解决办法的优化处理;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善于处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的能力;

2.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是新授时的重点,更也是复习课上的重点。前面的公式、运算法则等都是为了这些计算与化简服务的,学生真正体现所学的基础知识应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故此,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设定为:

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

伴随着重点内容的出现,学生的问题也得以体现。要熟练地解决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问题,需要学生真正理解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并灵活的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继而重新回归到重点内容上。然而这些都是学生的困难之处。也就是说本课的重点内容就是难点内容。

3.重、难点突破方法

本课内容的重点也就是难点,突破的方法都在于如何有效地理解二次根式的模型,以及如何运用基础的知识去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都在基础的回顾上让学生得以重新的`认识,所以,突破的方法之一就来源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通过对比以前所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方法的探索以及能力的培养,这正是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之二。

三、教法设计

自主复习基础知识(整理知识点)、复习测评→→合作探究→→达标训练→堂清检测

四.学法设计

1.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取的方法

由于本课是复习课,更多的情况之下学生参与课堂的比例很大。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通过对比新授与复习之间的不同,在课堂上形成新的认识,教师更是注重对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能力采用的方法

复习课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升华的阶段,在本节课上应着重关注前后学习方法,问题的思考方式的对比,让学生主动的讲,主动的暴露更多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技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3.学生主题作用体现的方法与手段

合作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解决本课内容所采取的一个必要环节,敢于质疑更是解决本课内容的关键所在。在整个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教师只是通过问题的形式以及组织课堂活动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联系在一起,而学生在课堂上无疑是一个真正的主宰者。

五、教学过程

①基础回顾与测评:将本章的基础知识都以一些常见的基础问题的形式展现,便于学生理解更便于学生对二次根式的模型的真正理解;

②整理知识点:一个问题整理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能对号入座,便于掌握与分析;

③合作探究:对本章中典型的计算与化简进行专门的探究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④达标训练:对所复习的知识点进行巩固训练,已达到进一步掌握;

⑤堂清检测: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检测,以确定其对本章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实现面向全体教学的目标;

五、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

根据不同学生掌握新知的程度不同,对作业的完成也有不同的要求。为此,对于A类学生应能运用新知解决相关程度的问题(巩固提高第1、2、3、4、5题);而B类学生要求解决相关的基础性问题(巩固提高第1、2题),对与新知相关程度的问题应积极尝试;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学生学习新知掌握的程度不同,对新知进行训练的要求就不同。但是,作业的目的都应针对本课内容的教学,故本课作业应完成课后第1~5题。第1、2题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学生大体上应能解决。而第3~5题是与本课教学相对应的相关程度的问题,A类的学生应能较好的解决,B类学生则要求积极的尝试。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复习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1.和复习课

2.《运动的世界》复习课说课稿

3.第五单元《和复习》说课稿

4.《圆的和复习》评课稿

5.物理复习课教案 《力和运动》

6.软件课说课稿

7.压强复习课教案设计

8.我们爱祖国说课稿

9.《复习原地运球》说课稿

10.九年级英语复习说课稿

下载word文档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复习课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