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复习课教案设计
“liaocheng63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压强复习课教案设计,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压强复习课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压强复习课教案设计
压强复习课教案设计
压 强(九年级物理:复习)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让学生所学压强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压强知识。
2、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突破:
巩固固体压强、液体压强、气体压强的知识
学习方法:
探究、讨论、归纳、练习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 概念:
公式:
增大与减小压强:
产生原因:
特点:
公式:
连通器产生的原因:
著名的测量实验 :
著名的验证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值: 特点:
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
应用:
(一) “压力”
“压力与重力一样吗?你能说出他们的不同吗?他们有联系吗?”学生解答问题: ⑴作出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示意图:
(二)固体压强
⑵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竖放在地面上,对地面压强最小的放置方法是[ ]
A.平放 B.侧放 C.竖放 D.无法判断
⑶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是[ ]
A.铁路的钢轨不直接铺在路基上,而铺在枕木上B.书包带宽的比窄的背在身上舒服
C.把菜刀口磨得很薄,刀就容易切进菜里去 D.在泥地上垫上一块大木板,便于人行走
(三)液体压强
解答下面问题:
⑷如上图所示,a图底部的橡皮膜向外凸起,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b图侧壁的橡皮膜向外凸起,说明的'物理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⑸如图所示,可以说明的物理问题是: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下列设备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船闸 B.锅炉水位计 C.水塔的供水系 D.自来水笔
(四)大气压强
⑺如图,将一试管中装满水,再将—支较细的试管插入并倒置 使试管口朝下,空试管不向下掉,反而上升,这是________把小试管推上去的。
⑻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当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管顶穿一小孔,那么管内的水银将[ ]
A.往上喷出 B.稍微降下一些
C.降低到和管外水银面相平D.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⑼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下面哪种情况对管内水银柱的竖直高度有影响[ ]A.玻璃管的粗细 B.玻璃管倾斜
C.玻璃管插入水银槽的深度D.外界大气压变化
⑽如图所示,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倾斜放置,则当时大气压为____厘米水银柱。
(五)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⑾飞机向前飞行时,由于机翼与周围空气发生相对运动,机翼上方较下方空气流速大,所以上方压强较下方 ,因此,机翼上下的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 。
二、课堂训练、强化知识巩固提高
(12)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若将它沿虚线截去一半,则将发生的变化是[ ]
A.压力变小,压强不变
B.压力变小,压强变小
C.压力变小,压强增大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13)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若将它沿虚线截去一半,则将发生的变化是[ ]
A.压力变小,压强不变
B.压力变小,压强变小;
C.压力变小,压强增大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14)一只底面积为S的箱子,当放在面积为2S的水平桌面中央时,箱子对桌面的压强为P;当放在面积为S/2的水平凳面上时(凳面被箱子全部盖住),箱子对凳面的压强是P′,则P与P′的关系为( )
A. P′=4P B. P′=2P C.P′=P D. P′=P/2
(15)如图所示:A、B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同种液体a、b,且液面等高,则试管底部所受压强Pa______Pb。(填“>”、“<”或“=”)
(16)如图所示:A、B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等质量的不同液体a、b,且液面等高,则试管底部所受压强Pa______Pb。(填“>”、“<”或“=”)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7)高速公路上严禁汽车超载,请用你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限制汽车的超载?
(18)一本初中物理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何测定它对桌面的压强?请写出你所选择的器材、实验步骤及压强的表达式
·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何测量你双脚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的压强?
三、留点作业
21、小明同学的质量为50kg,他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00cm。
请你算出:
(1)小明同学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
(2)若小明同学背着重为50N的书包行走,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强。(g取10N/kg)
2、医生测量某人的血压,测得高压为200毫米水银柱,低压为140毫米水银柱,结果他被诊为是高血压,请你帮他算一下,他的高压是___________Pa。(ρ水银=13.6×3310kg/m,g=10 N/kg)
篇2:《压强》复习课评课稿
《压强》复习课
听了这堂关于《大气压强》的公开课,我有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1、本节课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体验,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以及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让科学结合生活,在生活中理解科学的意义。由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拓展。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往往会考虑到课本知识的连贯性,或者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只能讲课本中出现的一些事例。但是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知识拓展,有助于学生的认识。
3、把科学史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对于新课程的`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也是科学精神的传递。在学习过程学生有了有关科学史的内容,促进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4、关于物理知识内容,如何上,才能让学生有真正的知识取得,也是我听了这一节课,对自己教学的一种反思。很多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都学过了很多,在中学中学生学些什么就是我们所要更多思考的地方。
篇3: 《压强》教案设计
播放视频材料《增大和减小压强》、《动物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增大、减小压强的事例,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搜集整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出示图片:
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场景。这是陕西日报的一篇报道:《超限超载造成三零七国道路面破损不堪 》请大家留心我们身边的路况,以《道路不堪重负》为题,给我们的市长写一封建议信。
三、课堂总结
讨论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方面的收获?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困惑?
师:这堂课与大家合作感觉非常愉快,希大家把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带到学习中去。
板书设计
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单位
3、例题
三、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
篇4:压强评课稿
玲玲老师的《液体的压强》一节课,有着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展开教学。教学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度自然,恰当的运用了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法。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小组分工明确、合作默契,一齐动手,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不错,各组的实验都非常成功。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玲玲老师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的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另外,在这节课中,我还深深的感受到了学生学会倾听的重要,可能还有的实验并不能也亲身体验其过程,所以在交流学习时如果不认真倾听,怎能谈得上是学习,课堂效率又如何能提高,在交流时,因为学生没认真倾听,显得有点乱,需进一步完善。
总之,这节课让我学习的地方很多,给我的感触启发也颇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吸收、借鉴,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5:压强评课稿
赵老师这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比较清晰,教学环节自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以问题推进,层层深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用语比较精炼,教态自如,在课堂上与学生走得比较近,亲近学生对于新课堂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能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性较广,举例贴近学生生活,不过在力的图示讲解画图中不够详实,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严格地以尺规作图、步骤完整地体现在课堂中,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步骤慢慢地学会力的图示,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科学作图所要求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现从课堂观察量表的观察角度对这节课评课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视频:人躺在钉板上,身上放有大石,用锤子砸石头,石碎而人没有受伤。再用对比演示实验,增加可信度,设疑质疑,打开学生想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体现了科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本节课科学实验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在设计实验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设计合理,在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课本)改为仿钉板实验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实验的可信度;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设计的拓展实验:利用斜面压力变化实验来说明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突破了本节的难点,设计巧妙。
(3)教师的提问采用以问题推进、层层深入地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所举实例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举了大量增加、减小压强的实例,并进行分析,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师生互动较好,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预设目标达成度较高。
二、不足之处:
(1)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本节在压强的概念的引入为难点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积要具体讲解,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本节课没有讨论和合作交流过程,使学生缺乏这种能力的锻炼。
(3)反馈不足:学生回答积极性不够高,没有进行反馈训练。
(4)视频播放出现倒放现象。
篇6:压强评课稿
综合组在推进“生命课堂”进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在学习,也在进步。黎老师新授的《压强》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力学课程。以下我从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对黎老师的课进行得要的评析。
一、营造安全、受鼓励的学习环境
黎老师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解决问题时其实有的不太科学,黎老师注意保护学生自尊,最大可能的鼓励学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敢于表达,也乐于表达。如果黎老师的评价更机智一点,效果肯定会更好。
二、遵循自学、交流、实践、评价四步学习流程
引入课题后,黎老师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自行阅读教材,然后合作交流解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这一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展现较好,小组之中分工合作,解决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最后老师给出评价,整个流程较好顺畅。在探究环节中,如果黎老师让学生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强调学习行为的自主、真实、有效
从独学、对学到群学,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黎老师始终尊重过程的真实性。这一点做得比较好。
四、发展理性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这一点黎老师还可多训练学生,当一组同学把他们的实验方案呈现出来时,黎老师只是自己做了评价,其实学生的方案不一定很科学,其他组的同学也能从中发现问题,并在他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这样长久地训练学生,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更好地培养。
总的来说,黎老师的课进步了,“生命课堂”的理念渗透到了每一个环节,他在成长,听课的'我也在成长,有了我们共同学习的精神,相信在“生命课堂”的推进中,我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篇7:《压强》评课稿
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 律,从感性到理性,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亮点
(1)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实验器材课堂安排等都很好。能应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从课堂作业完成来看,预设目标完成很好。
(2)多媒体应用合理,步步逼近,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学生实验增强了学生体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
(3)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动画:人坐在在木板上,木板凹陷下去。再次展示一个小资料,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压成了粉末呢?设疑质疑,打开学生想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
(4)体现了科学学习是实验科学的特点:运用各种活动展开生生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5)师生活动相得益彰,运用提问,借助活动,推进教学过程。
二、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现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改进的建议。
(1)学生大部分能掌握新知识,但有的学生不能掌握,例:对比压力与重力作用点时部分学生答不出。这时老师随手拿起讲台桌上的花露水瓶重重往讲台桌上一放问:“花露水瓶给桌面的压力作用点在哪里?” 老师提问后学生找不到问题指向性时老师有点心急,语速有点过快。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本节在压强的概念的引入为难点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积要具体讲解,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3)本节课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少,老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获得答案。
(4)问题设计不够充分、语言不够精炼。
(5)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本节课的知识点有点过多,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一定的难度。最后提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后,关于压强的计算讲解很仓促,并没有相关的练习。
(6) 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估计有的同学会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 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再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 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篇8:《压强》评课稿
《压强》评课稿
综合组在推进“生命课堂”进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在学习,也在进步。黎老师新授的《压强》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力学课程。以下我从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对黎老师的课进行得要的.评析。
一、营造安全、受鼓励的学习环境
黎老师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解决问题时其实有的不太科学,黎老师注意保护学生自尊,最大可能的鼓励学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敢于表达,也乐于表达。如果黎老师的评价更机智一点,效果肯定会更好。
二、遵循自学、交流、实践、评价四步学习流程
引入课题后,黎老师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自行阅读教材,然后合作交流解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这一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展现较好,小组之中分工合作,解决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最后老师给出评价,整个流程较好顺畅。在探究环节中,如果黎老师让学生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强调学习行为的自主、真实、有效
从独学、对学到群学,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黎老师始终尊重过程的真实性。这一点做得比较好。
四、发展理性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这一点黎老师还可多训练学生,当一组同学把他们的实验方案呈现出来时,黎老师只是自己做了评价,其实学生的方案不一定很科学,其他组的同学也能从中发现问题,并在他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这样长久地训练学生,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更好地培养。
总的来说,黎老师的课进步了, “生命课堂”的理念渗透到了每一个环节,他在成长,听课的我也在成长,有了我们共同学习的精神,相信在“生命课堂”的推进中,我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篇9:有理数及其运算复习课教案设计参考
有理数及其运算复习课教案设计参考
一、复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五个重要概念: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倒数。
2:掌握四条法则: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则。
(二、)能力目标:1:会运用三条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简便运算。
2:初步领会有理数的两种方法(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平方表、立方表的查法)的作用。
3:进一步体验有理数的一个规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规定)。
(三、)德育目标:1:使学生养成“言必有据、做必有理、答必正确”的良好思维习惯。
2:增进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
二、重、难点:重点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能熟练地运用它解决简单的应用题。
难点是绝对值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概念的系统化
负数的概念:初一学生由于受小学算术数的影响,容易遗漏负数,因此,准备以下判断题:
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5,则这个数是5。
若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的本身,则这个数是1。
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4,则这个数是2 。
若一个的立方等于它的本身 ,则这个数是0 或1 。
数“0”的性质: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给出下面的问题:
相反数是它本身的数是__。
绝对值是它本身的数是__。
正整数次幂是它本身的数是__。
不为0 的任何有理数的0次幂是__。
0与任何有理数相乘都得__。
运算律的应用:正确运用运算律可以使有理数计算简便。
把正、负数结合在一起;
把互为相反数结合在一起;
把同分母分数结合在一起;
把能凑整、凑0 的两个数结合在一起。
最容易出错的两个重要性质:绝对值和平方,可以提出以下例题:
有理数的绝对值总是什么数?
有理数的平方总是什么数?
若(a-1)2+(b+2)2=0,则a=__,b=__。
若|a-b|+|b-3|=0,则______。
(5)|3-π|+|4Cπ|的计算结果是__________。
(6)已知:|x|=3,|y|=2,且xy<0,则x+y=__________。
(7)实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
a0b
化简a+|a+b|-|bCa|=___________。
(8)如果|xC3|=0,那么x=___________。
四、典型示例,科学归纳.
例 1、指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并指出哪两个数互为相反数、互为倒数、绝对值相等;把各数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并填在相应的集合里。
篇10:《液体的压强》教案设计
《液体的压强》教案设计
本文由VCM仿真实验提供 《液体的压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 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器材】 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有关图片(潜水艇)、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入液体会产生压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水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 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练习…… (二)、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 练习……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详细可上VCM仿真实验咨询篇11:密度、压强和浮力复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学生更加熟悉密度、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公式及使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能熟练应用密度、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渗透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密度、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公式及使用范围。
2、难点:应用密度、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转变常规的复习教学方式,采用问题解决式,创设情境展开教学,师生合作探究老来完成这三节的复习任务。
四、教学准备
一元硬币,量筒,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讲述故事,设置情境:有一天我坐无人售票的公交车,突然我投进去的硬币又滚出来了——说我的是假币……我纳闷了,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我鉴定一下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复习主题:密度、压强和浮力的复习】。
(二)展开交流,探究揭秘
设计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寻找方法。4人为小组单位展开讨论,设计探究方案。(预设学生的回答有用磁铁吸,测密度,与真的硬币做对比等。)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并说出原理
评价交流: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总评(设计意图:人人参与的同时,找出最佳方案)
方案实施:(出示幻灯片图片)我把硬币带到学校实验室,称一下发现硬币的质量为10克,体积如图所示 ,试问:
(1)读一读硬币的体积是多少?
(2)算一算硬币的密度是多少?
(3)说一说硬币是真是假制?
( 已知一元硬币材料是以钢成分为主,ρ钢=7.9×103千克/米3)
引导学生计算,写出计算公式。强调:单位的统一,ρ=m/v中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
(三)知识巧渡,继续深究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意识到硬币它沉在水中的?请你思考:沉下去了,那么水对它有力的作用吗?产生的是什么力?方向如何?大小多少?(g=10牛/千克)
由学生个别回答。
过渡:我还有一个疑惑,10克硬币在下沉过程中到底有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呢?
(1)如有,重力是多少?(g=10牛/千克)
(2)那么,戒指为什么会下沉呢?
(3)你知道物体沉浮的条件吗?能举例说明沉浮条件的应用吗?
引导学生计算,再讨论。
再次过渡:当我正在实验室做这个探究实验时,实验室管理员的孩子小君突然跑了过来,看到我的硬币说要变戏法给我看,(出示照片:手心“变出”硬币——印出硬币的模样)。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玩过?
思考:(1)要是用同样的力气往桌面上按有这样明显的现象吗?这是为什么?
(2)如何定量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3)你能举例说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吗?
(4)如果小君用了100牛的力压硬币,硬币的半径为1厘米,则硬币对手心的压强有多大?
(5)把硬币放入量筒的水中后,则量筒对桌面的压强将如何变化?
(6)如果把量筒的水换成同样多的食盐水,则对底部的压强有变化吗?说明理由。
(7)你能说说液体压强的特点吗?
师生共同完成题目。
篇12:压强复习教学反思
在我校和县物理学科中心教研组的倡导下,我积极实行“同桌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积极贯彻五步教学法。(一、目标展示:1.知识目标2.技能目标。二、目标导学:教师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及要求,学生独学、同桌互助、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三、展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教师及时给予准确到位的点拨、评价。四、目标检测:检测本节课目标的达成效果。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及问题,有针对性的布置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把课堂延伸到课下,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分为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我没有下太大的功夫,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五步已经确定,最主要的是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及展示交流,没有更多的去考虑教师的点拨。在这一步,我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及要求,使学生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做,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活动时间。
在课堂上,学生已经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及要求,很快就积极投入到同桌互助、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但分配的任务太多,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够紧凑,导致活动的时间太长,没有全部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展示交流这一环节中,学生表现的很好,但我没有及时给予适当的激励性评价。对于例题的学习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总结的很好,但我没有紧跟着进行强化训练,即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也就是中考复习中变式题。在目标检测中,对习题的选择,没有对目标的达成情况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布置作业时,也没有把课上的问题延伸到课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过程设计并重。
2.目标检测的设计一般为3—5道题,时间为10—15分钟。这就制约了学习目标的制定不能太多。
3.在课堂组织上,学习任务和要求要明确、具体,即要让学生懂得学习规则,怎样去学。就像比赛规则一样。
4.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5.在学生展示交流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准确、到位的点拨和正确、恰当的激励性评价。
6.在目标检测方面,要紧密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7.布置作业时,教师要针对课堂上遗留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习题,把课上的学习延伸到课下。
篇13:压强复习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压强》的复习课。《压强》这一章共有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体压强三部分组成。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知识兼顾全面复习,始终以压强的概念贯穿整节课,以之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结合我校教改特点开展四环节教学用以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在这节复习课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我校的四环节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在这节复习课中,我运用了我校四环节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复习自己薄弱的部分,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整个复习的知识网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2.设计与生产生活有关的Flash动画,让学生从实践中复习巩固本节的重点知识
在复习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过程中,我选用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例如,锋利的刀口、铁轨铺枕木、骆驼的脚掌比较大等等实例,以Flash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讨论其中的道理,自然而然的知晓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3.突出合作探究,强化合作意识。
在本节课最后,我精心挑选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这些习题都是当学生作出自己的答案之后再进行合作探究后才会得到准确的结果的。从而强化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听懂了,做出来;做出来,说出来。学生只有真正的吧回答知识说出来,才是真正的掌握。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得到锻炼好自信。 在这节复习课中,学生充分体会高效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复习中教师的讲解时间还比较多问题,学生的能动性还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还有一部分点拨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互相结合,使学生课堂更加有效而丰富多彩。
篇14:液体压强评课稿
时间是四月八号,科目是物理,班级初二一班,教学内容是液体的压强,任课老师张英献。
今天听的课是压强的第二节内容――液体的压强。我现在已经作为实习老师一个月了,但是对于上课我还是一个经验不足的老师。物理的课堂需要很多的脱离课本的知识,需要创造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在课堂上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方法,积极以学生为主要的方向,做足引导过程,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在合作学习中,在探究学习中,取得成功。但是要想取到这样的课堂效果,我必须得时时去听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课,也就是今天我要做的听评课。
首先第一步,因为我现在带着两个班级的物理课,所以我必须得好好的学习如何在一节物理课上统筹时间讲课和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第四节课开始听课,我前三节课就在办公室里面,先自己看书备课,先自己在脑海当中想象,如果自己上课该怎样讲,写怎样的板书,设计怎样的环节,让学生们参加进去,自己动手写了不少,了解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到了第四节课,我拿着书进入张老师的教室。
第二步,张老师上课,我要保持着我全堂课的认真。老师在上课前,给学生们发了一张卷子,也给我一份卷子。卷子上分为几大类:课前热身,随堂演练和课后作业。当时我看到这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自己准备每次上课的工作做的是微不足道,我没有准备那么多,顶多会去准备一个ppt,我觉得老师讲课那么胸有成竹是有原因的,课前准备很充分。好了,老师开始上课:
张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图片,然后,提问学生上节课的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在开始提同学上黑板去操作,去画图。接着,就是引入新课,用的是一个潜水员为什么要穿那么厚的潜水衣才敢进入深海当中工作呢?接着就引入了新课课题――液体的压强。张老师思路非常明确,通过四个实验,在学生面前展示,以及中间夹杂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得到了液体压强的四个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一点处对个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相等;3.当液体一定的时候,水越深压强越大;4.当深度一定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中间的过程当中,张老师一直在让学生们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得到的答案与结论,课堂效果非常的活泼和快速。
第三步,我的自我反思与总结。我听完老师课之后,自己开始做笔记,写下了老师的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1、老师的课前准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前热身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随堂测试是一直进行训练为主线,课后作业适当又恰当难度又让学生在课后还可以巩固和复习,这个值得我学习;2、老师上课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完全是通过与学生的提问的方式出来的,一直在引导着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很难人可贵,因为我上课现在还停留着较为缓慢的师生之间的哑巴交流;3、老师上课时间的把握度上,堪称完美,什么时候开始将知识点,精讲还是快速过去,什么时候开始做习题等等,都是正好的时间,而我有的时候讲课留下很多时间,有的时候时间不够得拖堂,所以我得好好学习张老师的经验。
以上就是我的听评课内容。
篇15:《大气压强》评课稿
一、设疑引入
1、先猜塑料杯里面有什么?
2、用塑料杯用力挤,吸在脸上,让学生猜会发生怎样的结果?
3、让学生相关的举例,来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
4、怎样将空气注入塑料杯?
二、观察实验(录像)
1、观察用机器抽空密封铁桶出现的现象?
2、导出大气压的测量。
三、小组讨论:大气压有多大?
四、学生用弹簧计进行实验,教师指导
五、观察实验(录像)
六、大气压会不会变化?与什么有关系?通过两个例子来找规律。
七、学会读“气压计”。
八、练习
评汇报课《大气压强》
------设疑导入,善于串联知识点
“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陈海锋教师善于在教学之始设疑布阵,引导学生去猜测,去预估,去联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并有一种“欲知详情,就要去思考”的心情。
一、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1、能较好地通过生动的引入;设疑、实验、观察、使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及大气压强的表示方法,突出了以实践、实验为研究手段,得出理论和规律,较好地使学生掌握的大气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能应用大气压强知识计算、解释、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塑料杯、针筒的直观观察,通过录像的演示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杜潮奔老师能够深入分析教材特点,抓住重点,学习兴趣以设疑、解疑、启发、诱导为主体,以实验、观察依据,使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新知识,还能学到研究的方法,杜潮奔老师依靠教材的知识链条关系,将知识点的串联处理得完美无缺,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即是“兴趣―实验―应用”的教学特点。
三、学生学习活动情况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大,启发性强,例如:先猜塑料杯里面有什么?将塑料杯里的空气挤出,吸在自己脸上,一放手,让学生猜会发生怎样的结果?能否进一步说明怎样将空气注入塑料杯里?
2、学生活动面广,能够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计算,消化当堂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解答了如“压力煲”为生活所应用大气压强的实例。
四、教师素质方面。
陈海锋老师语言简练,但是,生动且科学性强,富于启发性,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多媒体以及实验等基本教学手段的应用,设计合理。
五、改进建议
陈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体现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时间允许,
(1)教师可将提问学生的范围适当扩大;
(2)教师可将讨论步骤、方法、结果以及一些计算演示呈现在屏幕上。另外,在电教室上课,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和应用。
篇16:《液体压强》评课稿
今天听的课是压强的第二节内容——液体的压强。
张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图片,然后,提问学生上节课的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在开始提同学上黑板去操作,去画图。接着,就是引入新课,用的是一个潜水员为什么要穿那么厚的潜水衣才敢进入深海当中工作呢?接着就引入了新课课题——液体的压强。张老师思路非常明确,通过四个实验,在学生面前展示,以及中间夹杂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得到了液体压强的四个结论: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一点处对个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相等;
3.当液体一定的时候,水越深压强越大;
4.当深度一定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中间的过程当中,张老师一直在让学生们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得到的答案与结论,课堂效果非常的活泼和快速。
老师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老师的课前准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前热身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随堂测试是一直进行训练为主线,课后作业适当又恰当难度又让学生在课后还可以巩固和复习,这个值得我学习;
2、老师上课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完全是通过与学生的提问的方式出来的,一直在引导着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很难人可贵,因为我上课现在还停留着较为缓慢的师生之间的哑巴交流;
3、老师上课时间的把握度上,堪称完美,什么时候开始将知识点,精讲还是快速过去,什么时候开始做习题等等,都是正好的时间,而我有的时候讲课留下很多时间,有的时候时间不够得拖堂,所以我得好好学习张老师的经验。
篇17:应用题复习课(人教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应用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通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对比,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找出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明白两种应用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并不一样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30 27-9 40-4 37+10
60-40 38+6 56+4 40+28
2.按要求摆圆.
师: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 6+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 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 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7.
(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生:第(1)题从问话“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从第2个已知条件“黄花比红花少3朵”都能知道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2.解答第(1)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生:这道题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生: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知道黄花少,红花多,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必须知道黄花有几朵,还要知道红花有几朵.
师:既然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应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边摆边说.(学生操作完,请一名学生叙述)
生:黄花比红花少,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6=3(朵)
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3.解答第(2)题.
①让学生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改变成第(2)题图.(事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条代表问题放到6朵红花下面)教师先出示有9朵红花的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生:黄花有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黄花少,红花多.
师: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
生: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把红花的朵数分两部分,并让学生指一指哪一部分是同样多的朵数,哪一部分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哪一部分是所求的黄花的朵数.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
生: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3=6(朵)
口答:黄花有6朵.
4.分组讨论.
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相同点:
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
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
③都是用减法计算.
不同点:
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
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
第(1)题:9-3=6(朵)
第(2)题:9-6=3(朵)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105页“做一做”.
(1)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
师:第(1)题求象比熊少几只怎样想?第(2)题求象有几只怎样想?
(3)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做在书上,及时订正.
2.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仿例7编题后解答.
3.课堂作业.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讲授两种应用题的对比,重点是在正确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复习时,教师说明摆的要求,发挥学生思维水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于与后面教学联系.通过操作,使学生对相比较的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获得初步表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应用题的异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虽然两道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篇18:液体压强的计算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复习、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前节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验?我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液体的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问: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问:上节课,同学们从自己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哪位同学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板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二、讲述液体压强的计算,得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楷体字。讲:这一节,我们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
板书:
篇19:液体压强的计算教案设计
2.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3.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平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V=Sh,
(2)求水柱质量=V=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F=G=g=gSh,
液体压强的公式p=gh
4.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习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5.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6.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7.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篇20:和复习课
整理和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三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圆柱、圆锥的模型各一个;②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投影片;③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锥的投影片;④分别画有圆柱、圆锥立体图形(标有各部分名称)的投影片;⑤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知道了它们 的特征、学会了如何求出它们的体积等知识。现在我们就来整理、复习一下这些知识,以便加深认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
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1题的上半题。
让学生将圆柱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指出“举例”一栏要填写在日常生活中形状是圆柱的实物。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
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2题的第(1)、(2)小题,第3题上半题求圆柱表面积部分。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3.圆柱的体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柱体的投影片。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
计算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3题的上半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二、复习圆锥
1.圆锥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锥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锥。)
圆锥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教师: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简单的测量方法,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概括,并举起一个圆锥模型,提醒学生不要把母线当做高。(教师不说母线的名称,只在圆锥模型上指出来。)
(2)做第55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3)小题。
让学生格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
2.圆锥的体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锥体的投影片。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
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 SH 。)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3题的下半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此时,在黑板上已经形成了本单元所学圆柱、圆锥知识要点的板书。教师可根据 这些要点进行小结。(略)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读题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通风管有没有上、下底?(没有。)
这道题的第一步是求什么?(是求一个底面周长是34厘米、高是80厘米的圆柱的侧面积。)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2题。
读题后。指名让学生回答: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后括号里的要求。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3题。
【压强复习课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2.和复习课
4.物理教案-压强
5.压强说课稿
6.压强教案
7.压强练习题
9.语文微课教案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